下九流
http://baikebaiducom/view/683798htm
上九流:一流佛祖(释迦牟尼)二流仙(元始天尊、太上老君、八仙等等)三流皇帝(真龙天子、封建帝王)四流官(大小官吏)五流烧锅(酒厂,封建时代曾是最大厂家)六流当(当铺)七商(商贾)八客(庄园主)九庄田(农夫)。这一说法似是受了道家田园情趣的影响)
中九流:一流举子(举人)二流医(医生、郎中、大夫、药房先生)三流风水(风水先生、阴阳先生)四流批(批八字、算命先生)五流丹青(书画)六流相(相士、看相的)七僧(和尚)八道(道士)九琴棋(古琴和围棋,标志文人)
下九流:一流巫(画符念咒招神驱鬼的南方巫师)二流娼(明娼暗娼歌妓)三流大神(以跳唱形式治病的神仙附体的神巫)四流梆(更夫)五剃头的(挑担走四方的理发师)六吹手(吹鼓手、喇叭匠)七戏子(各类演员)八叫街(乞丐)九卖糖(吹糖人的)当然,从字面上看,上中下三个“九流”合在一起才是三九二十七行,其实不然,连七十二行也包在里面了,因为每一流的行业名称都包括着很多同行或类似同行的职业,比如下九流中第五流“剃头的”,便把修脚的、跑堂的、拉车的,以及按摩、店员、舞女、帮闲等属服务性行业的均算在内。
九流的划分
中国古代把人按身份划分为九流,复杂一点的还有什么上九流、中九流、下九流,如班固就把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分为九流: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纵横家、杂家、名家、阴阳家、农家
也可称之儒家者流、道家者流等等。后来儒、道成“教”加上佛教,就有了“三教九流”的说法。
古代民间把江湖人物划分为上、下九流:
上九流:和尚、道士、画工、郎中、风水先生、算命先生、厨师、私塾先生、药铺;
下九流:优伶、婢女、娼妓、乞丐、恶棍、剃头师傅、当铺、澡堂、木匠。
前九类人之所以进入上流,看来不是身份多高贵,而是他们与上流社会接触频繁,有点借灯生光了。
另一种分法是把社会所有的人都分类,就有上、中、下九流:
上九流:帝王,圣贤,隐士,童仙,文人,武士,农,工,商。
中九流:举子,医生,相命,丹青(卖画人),书生,琴棋,僧,道,尼。
下九流:师爷,衙差,升秤(秤手),媒婆,走卒,时妖(拐骗,巫婆),盗,窃,娼 。
现在称为精英的“书生”还算好,不上不下位居中流之中。而下九流中前五种人的编排,就很有点阶级偏见了。
原文:老君曰: ” 天地媾精,阴阳布化,万物以生。承其宿业,分灵道一。父母和合,人受其生。始,一月为胞,精血凝也。二月成胎,形兆胚也。三月阳神为三魂,动而生也。四月阴灵为七魄,静镇形也。五月,五行分藏以安神也。六月,六律定腑用滋灵也。七月,七精开窍,通光明也。八月,八景神具,降真灵也。九月,宫室罗布,以定精也。十月气足,万象成也。元和哺食,时不停也。
解译:对于人体 来说,天地就是指父母,媾精就是阴阳交 合,然后便开始阴阳交 融生长发育,并且秉承父母的灵气,这便是”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现象。父母从和合开始,这个还未形成的人但开始生长,一个月生变为”胞孕”,两个月形成”胚胎”,后面三、四月中,什么是魂、什么是魄,是许多初学者要搞清楚的东西,这个魂魄不是西方的幽灵,是很科学的东西。它与人的精气神是密切相关的。我们看一看中医里面的定义。
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原文:太一帝君在头,曰泥丸君,总众神也。照生识神,人之魂也。司命处心,纳生元也。无英居左,制三魂也。白元居右,拘七魄也。桃孩住脐,保精根也。照诸百节,生百神也。所以周身,神不空也。元气入鼻,灌泥丸也。所以神明,形固安也。运动住止,关其心也。所以谓生,有由然也。予内观之,历历分也。
解译:这一段有几个穴位我也不知。头有九宫,上应九天,中间一宫,谓之泥丸,亦曰黄庭。人体 的控制系统在头部,相当于人体 的CPU,五官也集中在头部,所以能”照生识神”与魂魄相通。心主血脉、心主神志,心脑相通,所以人的生命本元在心。大家注意,这一段内容中”司命”、”无英”、”白元”、”桃核”等都是被道教神化了的穴位之神,有关知识还必须阅读《黄庭经》、《太清中黄真经》、《思九宫五神法》等许多道家书籍。
《黄庭经》谓人体 中有八大神宿卫,二十四位真人,诸如发、脑、眼、鼻,耳,舌、齿、心、肺、肝、肾、脾、胆等等皆有神主之。《太清中黄真经》中云,人体 “五脏六腑百关九节有神百万”。而在这些神灵中,最重要的则是”泥丸”、”司命”、”无英”、”白元”、”桃孩”诸神:”泥丸君,总众神也,照生识魂,人之魂也。司命处心,纳心源也。无英居左,制三魄也。白元居右,拘七魄也。桃孩住脐,保精根也,照诸百节,生百神也。”
天体有诸”宫”,人体 亦有与其相对应的诸”宫”,而无论天体之”宫”还是人体 之”宫”,均为同一神灵所辖。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人体 诸神不过是天体诸神之气化。如《思九宫五神法》中说,”九天九宫中有九神,谓天皇,九魂变成九气,化为九神,各治一宫。”在这里,道教之神完全还原为人体 自然,失去了其宗教特色。
鼻吸天气,口食地气。天之元气经鼻导入泥丸,这儿也许有人要问,氧气应该是吸入肺部,为什么是头部的泥丸宫呢?其实这正是西医和中医的不同点,人呼吸臭气首先是头脑感到恶心,人呼吸鹇空气,也是头脑首先感到清爽,中医所说的气与西医所说的气是不同的东西,这个气应该写成”炁”,而口吃食品,按中医也是气,这个气应该写成”气”,是地气。正是这种气与神明相通,与动静相关,因此我们才能内观,才能明白自己、了解自己的一切。
原文:心者,禁也,一身之主。心能禁制,使形神不邪也。心则神也,变化不测,故无定形。所以五藏藏五神,魂在肝,魄在肺,精在肾,志在脾,神在心,所以字殊,随处名也。心者,火也,南方太阳之精,主火。上为荧惑,下应心也。色赤,三叶如莲花,神明依泊,从所名也。
解译:五脏与五神(即神魂魄精志)的关系是这一节的关键。神在心,魂在肝,魄在肺,精在肾,志在脾,这五神的核心是”心神”,五神与一行的关系是心神属火其色赤,肝魂属木其色青,肺魄属金其色白,肾精属水其色黑,脾志属土其色黄。这些都是中医的基础知识,心神定则五神各守其舍,心神散则五神各出其位,导致神情惶惑。所以,心神为一身之主,能控制其它诸神,内观也主要靠心神意会。
心为什么是火,因为秉受太阳之精。”荧惑”是古代天文中的火星的别称,中医是讲究天人合一,在这方面有许多书已经失传,非常遗憾。”三叶如莲花”,也是从天文一类讲的,可惜我解释不了,我在猜想,这是不是在说”心”这一个字,但不管怎样,心与神(也叫神明)是相互依存的。
原文:其神也,非青非黄,非大非小,非短非长,非曲非直,非柔非刚,非厚非薄,非圆非方。变化莫测,混合阴阳。大包天地,细入毫芒。制之则正,放之则狂。清净则生,浊躁则亡。明照八表,暗迷一方。但能虚寂,生道自常。永保无为,其身则昌也。以其无形,莫之能名,祸福吉凶,悉由之矣。
解译:这一段以及下一段文字,都是接在上一段的内容,因其太长,是我人为分开的。”神”这个东西属于非物质形态,所以从颜色、大小、长短、曲直、刚柔、厚薄、方圆等方面来内观这个”神”是不可能的。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能感觉得到,感觉到”神”这个东西,大可等同天地,小基于毫芒,制约住但身形一切端正,不控制住则身体理智一切失衡。清静则肾水压制住心火一切处于平静,浊燥则心火过旺,肝木损而肺金伤,魂飞魄散,六神无主。
心神可通达四面八方,上至九霄下至五洋,却在任何一方都有可能迷失,任何一个干扰都可能打断心神的思维,所以只有在极其虚静的情况下,心神才能通达自如,这就是才子所说”致虚极守静笃”。永远保持”无为”的状态,心神才能一直安宁,从而保证身心不疲惫,精力旺盛。所以,”神”这种无形无名的东西,祸福吉凶全由它所主宰。
原文:所以圣人,立君臣,明赏罚。置官僚,制法度,正以教人。人以难伏,唯在于心,心若清净,则万祸不生。所以流浪生死,沈沦恶道,皆由心也。妄想憎爱,取舍去来,染着聚结,渐自缠绕,转转系缚,不能解脱,便至灭亡。由如牛马,引重趋泥,转增陷没,不能自出,遂至于死。人亦如是,始生之时,神元清静,湛然无杂。既受纳有,形染六情,眼则贪色,耳则殢声,口则耽味,鼻则受馨,意随健羡,身欲肥轻,从此流浪,莫能自悟。圣人慈念,设法教化,使内观己身,澄其心也。
解译:圣人之所以要确立君臣是为了要明赏罚,设官僚订法制是为了限制人的行为,从而使人心不乱。人之所以难以制伏,就是因为人心在动。一旦某事打动了人心,便一定会产生相应的行动。所以说心灵是控制行动的源泉。佛教里也有类似的故事,一群和尚看见风吹旗飘,于是有人说是旗在动,有人说是风在动,这时慧能告诉大家,既不是风动,也不是旗动,是你们的人心在动。其实应该是风也动旗也动,从而引起心在动。如果不能引起心在动,人便感觉不到风动旗动。有一例子可以证明,一次和朋友一起向车站急赶,见朋友看了一下手表,我马上问他几点了,他神情一呆说:”啊呀我忘了”。虽然他看了表,但表的时间没有打动他的心,所以他感觉不到。这实际上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我们以后再讨论。
心神清静便能身心安息,当然就可以万祸不生。所以,社会上的一切动乱,包括流浪生死、沉沦 恶道,都是心的不平衡所造成。人的心情、人的情绪、人的爱憎等感情方面,也是受心神的支配,所以有人感叹道:”世上的人见多了,便有些淡然,淡然的是那些并不真切的情感的膺品,淡然的是那些琐碎的情感的坷垃。早已知道,今日的人们就象地上的蚂蚁,会无端生出一种忙碌,一种丰富,那柔肠百结,悉肠百结,拆开来看只不过是缠绕成团 的一段空白时间。”
由于人心不齐,又有感情与欲望 的纠葛,使得人与人的关系越来越复杂,人与人的矛盾越来越激化,社会也由此变得庞杂无比,这就好比牛马陷入淤泥之中,欲拨不能,只能越陷越深。这儿就引出了道家治国治家的最高境界”无为而治”,许多人解释这一观点总有点牵强附会,今天我们可以完整地来解释这个”无为而治”的思想。道家认为人在刚出生时,神元清静,湛然无杂,后因环境影响,社会教化,眼贪色,耳贪声,口贪味,从而产生各种欲望 和需求,无限的欲望 去争夺有限的资源,使人也同样陷入泥潭。所以,道家要求人绝圣弃智,使身心保持清静自然,人便可以减少欲望 ,没有欲望 便没有行动,便没有纷争,从而社会安宁和谐。
远古的三皇五帝时代,之所以传说是无为而治,那是因为当时的人类,其主要敌人是洪水猛兽,人与人之间最需要合作和帮助,所以当时能够无为而治。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便开始”富贵生婬欲”,有了欲望 便有纷争,社会开始混乱,逐步走向礼治和法治。社会和我们个人是同样的道理,我们要内观,就必须要澄清思虑,使身心保持清静才能洞察一切。
原文:老君曰: “ 谛观此身,从虚无中来。因缘运会,积精聚气,乘业降神,和合受生,法天像地,含阴吐阳,分错五行,以应四时。眼为日月,发为星辰,眉为华盖,头为昆仑,布列宫阙,安置精神。万物之中,人最为灵。性命合道,人当爱之。内观其身,惟人尊焉。而不自贵,妄染诸尘,不净臭秽,浊乱形神。熟观物我,何疏何亲。守道长生,为善保真。世愚役役,徒自苦辛也。”
解译:“谛观”是一边看一边仔细地辨析。人自身是从虚无中来,姻缘相会便能积聚精气,和合相生,效法天地的生成,阴阳相互作用,五行暗属其中,与四时相应。下面几句中的”华盖”,不是指皇帝马车的盖子。太阳和月亮的周围因云层的折射会有一圈一圈的光圈,这些光圈被称为”日华、月华”,根据云层中水份的多少决定日华月华的清晰度,其中离日、月最近的一个光圈被称为”华盖”,这样一说明就比较好理解为什么眉为华盖了。眼与光明相接,所以喻为日月。昆仑也是指的泥丸宫,用头来比喻比较好理解。
人为万物之灵,这已经没有什么好解释了,所以人要珍惜自己的性命,道家属于养身哲学,希望人长生而不是涅槃。通过内观自身,就可以体会到人的尊贵,如果人不珍惜自己这来之不易的清静之身心,则必然会咨欲纵行并染上各种凡尘俗物,玷污自己的身心。当你内观之后,你就会明白外物和自身谁更重要。要想守道长生,只有为善保真,而世上愚痴,忙来忙去,虽辛苦却徒劳无益。
原文:老君曰: “ 从道受分,谓之命;自一禀形,谓之性。所以任物,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出,谓之志。事无不知,谓之智。智周万物,谓之慧。动而营身,谓之魂。静而镇形,谓之魄。流行骨肉,谓之血。保神养气,谓之精。气清而驶,谓之荣。气浊而迟,谓之卫。总括百神,谓之身。万象备见,谓之形。块然有阂,谓之质。状貌可则谓之体,大小有分谓之躯。众思不测,谓之神。邈然应化,谓之灵。气来入身,谓之生。神去于身,谓之死。所以通生,谓之道。道者,有而无形,无而有情,变化不测,通神群生。在人之身,则为神明,所谓心也。所以教人修道,则修心也。教人修心,则修道也。道不可见,因生而明之。生不可常,用道以守之。若生亡则道废道,废则生亡。生道合一,则长生不死,羽化神仙。人不能长保者,以其不能内观于心故也。内观不遗,生道长存。”
解译:这一段有一系列名词的解释,这些解释一定要反复体会才能理解,而且这一段比黄帝内经的解释更为详细具体。道生万物,万物皆有”命”;万物产生之初所固有的禀形称为”性”;(外物通过五官等触觉在体内形成的印象称为”象”;)这个象被留住并为以后所参照,具有这种功能的东西称不”心”;心对刚才所说的象有所回忆舟为”忆”;意所形成的一种意念称为”志”。 知道的东西多称为”智”,能融会贯通称为”慧”;意识的核心称为”魂”,使人镇静的胆识称为”魄”;周身通行的是”血”,保神养气的是”精”;(中医认为)水谷之气称为”荣气”,水谷之悍气称为”卫气”;后面的”身、形、质、体、驱”概念与日常的理解没有太大出入,这儿的”众思不没谓之神”我觉得还不如中医所说”两精相博谓之神”来得准确,这只是中医和道家看问题的不同,但基本相通。 相离而起感应称为”灵”,人身有气称为”生”,神离人身称为”死”,通达生死称为”明道”。”道”这个东西,说它是”有”却没有任何形状或状态,说它是”无”却又有某种情缘可以感觉得到,”道”变化莫测,对万物有神通。这种神通对于人身来说就叫”神明”,藏于心,所以教人修道就是”修心”,教人修心也就是修道。人身上的”道”虽然看不见措不着,但可以根据上面所说的一系列与生命有关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