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乎?孔子的这两句告诉我们对待朋友要怎样?为人处世要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乎?孔子的这两句告诉我们对待朋友要怎样?为人处世要怎,第1张

解读:本章乃叙述一理想学者之毕生经历。“学而时习之”,乃初学之文,为一境;“有朋自远方来”,则成学后事,为二境;最后一境,本非学者所望,乃求学深造日进所得。以人为本的社会,教育关注的是人的和谐发展,《论语》把“知、能、德”作为构建人的和谐发展的三个要素放在开篇,由此可见千古至圣大师教育思想的精髓。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冲破混沌,摆脱蒙昧,要求知。只有求知,才能不断的丰富自己,充实自己。求知为用,要广泛地与志趣高洁的人交流,在实践中修正自己,提高自己,形成能力。但这仅仅是“人”,而不是“才”。要真正成为社会所需的人才,必须要修德,这是和谐人的最高层面。“知、能、德”三者具备,才能达到孔子教育思想中树人的标准,才能符合孔子的人才观,这也是现代社会人才的标准。正如毛泽东所说:“这才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这是《论语》的开始,似乎,夫子对学生提出了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夫子把自己最基本的读书和做人的原则和标准暴露给学生:“每天学习并经常复习;知己不期而至,远道而来,高兴之情,无法形容;君子的标准之一即是别人不了解你你也不愠恼”。 的确,这三条于我有切身的体会。先说第一条,学习过的知识重温旧梦时,快乐之情确乎无法形容和控制。比如年少背诵的诗词歌赋,留存在记忆的某个角落,渐渐被时光冲淡,一天因某种机缘又一次含英咀华,烂熟在心时,朗朗在口时,何止是快乐,简直是对逝去年华最美好的回忆和温存、无言的感动和感恩。是在过去的日子里认识了这些高贵的朋友,才至心灵重新弥漫似曾相识的快乐,何止?每每这时,我就会产生创作的冲动和喜悦。更何况,夫子讲的“习”,不仅包括诗,还包括礼、乐、射、御等等当时贵族子弟要学习的六艺呢!古语云:“大丈夫当建功立业”。夫子的弟子很多是在实现孔子的施政纲领的。《论语》大多教人要积极出世,这和《老庄》迥然有异。更何况“学而优则仕”呢!古人读书,胸怀天下,因而在这种情境下,夫子之话,万古不移。 第二条,“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似乎是套话,但我们谁能否定,人生终究是走向愈来愈孤独和寂寞?个体生命无疑在社会和他人的碰撞中被无形地伤害。即便人生坦荡没有任何坎坷,也会被无可阻挡的时光无情地伤害。慢慢老去本来就是件残酷的事,更残酷的是,从一出生就注定了这种趋势。于是,在文学艺术领域,超越生死,追求永恒成了不老的表现母题。比如《浮士德》、比如《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等。而终究以英雄式的悲剧震撼人心。既然人生就是如此,有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以互相取暖,而由于某些原因,这些朋友并不能时常见到,忽然有一天不请自到,你会做何感想?不手舞足蹈才怪。 第三条,自己被别人误会的时候经常有,人与人有时是很隔膜的,但只要机缘凑巧,依然会互相了解。而在了解之前自己不愠恼,难道不应该吗?如果非要人了解才能达成自己的愿望,那就找他,让他了解。如无伤,人不了解你就算了,如果愠恼,我觉得是庸人自扰。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1》 译文: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解读:本章乃叙述一理想学者之毕生经历“学而时习之”,乃初学之文,为一境;“有朋自远方来”,则成学后事,为二境;最后一境,本非学者所望,乃求学深造日进所得以人为本的社会,教育关注的是人的和谐发展,《论语》把“知、能、德”作为构建人的和谐发展的三个要素放在开篇,由此可见千古至圣大师教育思想的精髓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冲破混沌,摆脱蒙昧,要求知只有求知,才能不断的丰富自己,充实自己求知为用,要广泛地与志趣高洁的人交流,在实践中修正自己,提高自己,形成能力但这仅仅是“人”,而不是“才”要真正成为社会所需的人才,必须要修德,这是和谐人的最高层面“知、能、德”三者具备,才能达到孔子教育思想中树人的标准,才能符合孔子的人才观,这也是现代社会人才的标准正如毛泽东所说:“这才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这是广场上的迎客松在向新来的客人打招呼呢!瞧!迎客松的树干多么粗壮啊,两个小朋友才合抱得起来;树皮上的沟纹像饱经风霜的老人脸上的道道皱纹;树冠呈圆锥形,树叶郁郁葱葱、层层叠叠,中间没有一点缝隙。微风吹来,树叶沙沙地响,像一个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沿着林阴路走,就到了湖边。湖是椭圆形的,给人一种温柔的感觉。湖水真静啊,静得像一幅定格的画;湖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水底下的小鱼在和水草玩捉迷藏呢;湖水真绿啊,绿得像一块无瑕的碧玉。我正坐在湖边的石凳上休息,忽然,从左边的琴行里飞扬出一段婉转悠扬的旋律。它时而快,时而慢,时而缓,时而急,美妙极了。湖边原本是亭亭玉立的杨柳,仿佛也陶醉了似的随风摇曳,婀娜多姿。 循着琴声一路走去……琴行里的生意可真火。一进门就传来了服务员热情的问候:“欢迎你来到柏斯琴行。”接着她便会向客人们讲这些乐器的来历以及制作工艺。数不尽的乐器尽收眼底,真令人眼花缭乱。瞧!那黑色的琴面,乳白的琴键,在淡淡的日影中反射着柔和的、耀人眼目的光波。看那墙上挂着的手风琴:红色的琴身,黑色的风箱,雪白的琴键,亮得耀眼。再看看它们的标价,有的钢琴居然要140万,比一辆汽车还贵。我试着弹了一下,感觉非常好,难怪这么贵呢。 这就是我们美丽的校园。

我穿越在时间的隧道里,目睹了神州大地千年的沧桑巨变,那一个个情节,就像**一样一幕幕地在我的脑海中回放,一遍,两遍,始终难以忘怀。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我还记得一位白发老者,盘坐在席上,旁边围满了弟子。那个老人叫孔丘,后世都尊称他为孔子。我见那三千弟子皆洗耳恭听老人的话,老人口中吐出的一字一句一定都充满着智慧吧!无意间,我听到这样一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回想起了二十一世纪的北京……在二十一世纪的北京,这句话一直在我的耳旁萦绕:“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每个人都用自己的行动实践着这句话。这时,我看见一个可爱的小女孩笑着用对外国的友人说:“Welcome to Beijing.”那一幕,我难以忘怀。原来那位老先生的话以深入人心,原来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阻隔不了中华儿女血脉与思想的传承,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又是多么的智慧,在今天仍传为经典。这到底传承着我们的什么呢?我低声念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女君临天下

历史不知又翻过多少页,我来到了气势磅礴的唐朝。我悄悄钻进皇帝的寝宫,却意外地发现皇帝的龙椅上竟坐着一位女人!她全身金黄打扮,生的如此妩媚。

瞧她的眼睛,眼神中透出非凡的气质。他就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女皇武则天吧!少时,一位宫女来报:“皇上,时辰已到,该早朝了。”于是,她起身更衣,在宫女太监的簇拥下来到大殿。她端坐在龙床上,心安理得的接受男性大臣的膜拜。且听那一声声“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一个女人,竟统领一个鼎盛的王朝。那一幕,我难以忘怀。多么传奇的一个女人,瞧她那飒爽的英姿,威严的容貌,真是女中之豪杰!孰说女子不如男?她给出了最完美的解释。面对这伟大而尊贵的女皇,我在角落里深深地鞠了一躬。

少年大帝

我随着时空隧道的旋转来到中国皇朝史的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步入威严肃穆的紫禁城,觉得一切都是那么辉煌、耀眼。我来到御花园,看到满园的鲜花绚烂地笑。于是,我便在这美丽的花园中玩耍起来。时间流逝着,夜幕在悄悄降落,我走在返回的路上越发奇怪:为什么身穿黄袍的那男人未出现?他难道不爱玩耍吗?我走向了皇帝的起居殿。路上,我被一阵昏暗的烛光吸引了,是谁在哪里挑灯夜读?我好奇的走过去,却发现是少年老成的康熙皇帝。不是有太监前来说:“皇上,天色已晚,该就寝了。”可这位皇帝哪里肯听,他一进入书中去了,享受着书给他带来的乐趣。紫禁城迎来了黑夜,却又一位日理万机的皇帝,借着烛光,游翔书的世界。那一幕,我难以忘怀。我转身回到21世纪,在自

己的书房中找出一本《圣祖仁皇帝庭训格言》,认真的研读起来。

夜已深,我关上书躺在了床上。闭上眼,历史的画面便像**一般放映着,睡梦中,那一幕幕,我难以忘怀。

既是机缘巧合也算百无聊赖,我较为详细了解了诗人的生平,让我对诗人的诗有了更具象化的理解。我与王勃也仿佛成了神交的朋友,每一首诗都能引发无数共鸣。既为巩固,也为分享,创作此文。

初唐四杰之首  王勃

我王勃何许人也?诸位后生至少熟识两首诗词: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

也罢,命已矣。

1

我爸爸的爸爸叫王通,字仲淹。谥“文中子”。

取自《周易》“黄裳元吉,文在中也”。

祖父善学,继承孔孟之说,贯通儒学,创建河汾学说。

家中门联:教衍河汾门罗将相 ,道存子集名著隋唐

横批:道不在位

祖父的学说对贞观之治有着直接的重大影响,若能得其指点一二想必我的造诣能更上一层。

可惜,没等我出世,祖父已然长辞。

父亲乃家中次子,王福峙,一生为官,升谪无数。

得此家门,虽无锦衣玉食,倒也不愁吃穿。

书香世家,饱读诗书 ,健康成长,转眼至六岁垂髫之年。

我的天才人生也就此展开。

2

自我六岁起,我总爱倚靠窗边吟唱诗词 ,但此时的我不光能吟诗,亦能作诗。

一日父亲路过窗前,见我正在诵读古文,笑问:吾儿只知其文,可知其意乎?

“通晓全文,皆知。”

面对父亲,我没有半点羞涩,自信回答。

“黄口小儿,信口雌黄,不知谦逊。”

父亲却是有些生气。当即考我: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君子乎?

此为何意?

“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吗?”

我回答的又快又好

见父亲大惊从早到晚失色。

我又自信满满 :我已经能自己作诗了哟。

说完我就自己磨墨,一支毛笔轻蘸,再将墨水滴入盛水的碗中,一饮而尽。

父亲倒是好气又好笑,说我喝了墨水就能装满腹经纶不成?

我倒不急于解释,只让父亲等我睡一觉,睡醒,便能成诗。

说完我便裹着被子睡去。

半晌过去,我醒了。才思泉涌啊。

走向书桌,洋洋洒洒,一蹴而就:

春庄

山中兰叶径,城外李桃园。

岂知人事静,不觉鸟声喧。

这既是我才华初露之年

亦为后世腹稿二字起源

《新唐书·王勃传》载:“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3

在九岁时,我为《汉书》注本作《指暇》,后从医曹道真至十四岁。

唐初,朝廷为巩固政权,连年征战,基层百姓敢怒不敢言。正值宰相奉命巡游至此,这不正是自己报效国家,勇敢谏言的机会吗?

思索良久,我写下《上刘右相书》:

“借如勃者,眇小之一书生耳,曾无击钟鼎食之荣,非有南邻北阁之援。

山野悖其心迹,烟雾养其神爽。未尝降身摧气,逡巡於列相之门;窃誉干时,匍匐於群公之室。

所以慷慨於君侯者,有气存乎心耳。实以四海兄弟,齐远契於萧、韩;千载风,托神知於管、鲍。不然,则荷裳桂楫,拂衣於东海之东;菌阁松楹,高枕於北山之北。焉复区区屑屑,践名利之门哉? ”

“故天下至旷,神器不可独专;天道无私,元勋有待而立”

“况掌万国之权,受一人之宠,动见臧否,言知利害。”

“辟土数千里,无益神封;勒兵十八万,空疲帝卒。”

宰相看了非但不降罪于我,反而十分赏识,并向皇帝举荐。

两年后,我参加科举,取得功名并受封。再被唐高宗任命沛王府修撰。

沛王,即为唐太宗之子,李贤。

至此,我彻底年少成名。

长安城,我来了。

4

沛王府中,我倒也清闲 ,给沛王整理一下资料,写写诗。

文人骚客,高谈阔论,而我出口成章,才华出众,自是众人焦点。

美哉。

一日沛王来了客人,便要我展示文采,刚好我一位朋友正要去远方任职,我便作诗一首: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那年我19岁,意气风发,岂知有一天我也会游离天涯,和此时心境却大不同。

5

平日里的沛王很是贪玩,甚喜斗鸡 ,一日得一猛禽,欲与英王斗鸡。竟要我写一篇斗鸡檄文。

王命不可违,终究我也不过是权贵的玩物 。

“两雄不堪并立,一啄何敢自妄?

养成于栖息之时,发愤在呼号之际。

望之若木,时亦趾举而志扬;应之如神,不觉尻高而首下。

于村于店,见异己者即攻;为鹳为鹅,与同类者争胜。”

《檄英王鸡》写成,罪罚却也随之而来。

昔有杨修恃才放旷 ,卷入太子之争,最终招来杀身之祸。

而今大唐初立,唐太宗李世民历经血雨腥风登上皇位。

此文虽为儿戏,讨伐斗鸡,却无意中触碰政治敏感 。

高宗大怒 ,将我废除官职,逐出沛王府。

我欲乘船离去,忽闻岸上马蹄声起,是沛王来与我告别了。

沛王与我虽为主仆,但我二人亲如兄弟,想到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我不禁悲从中来,当即作诗一首——《夏日诸公见寻访诗序》

节选

“天地不仁,造化无力,授仆以幽忧孤愤之性,禀仆以耿介不平之气。

顿忘山岳,坎坷於唐尧之朝;傲想烟霞,憔悴於圣明之代。情可知矣。”

“赖乎神交胜友。得山泽之虬龙;隐路幽居,降云霄之鸾凤”

“金门待诏,谒天子於朝廷;石室寻真,访下走於邱壑。”

“山南花圃,涧北松林,黄雀至而清风生,白鹤飞而苍云起。停琴绿水,仲长统之欢娱;置酒青山,郭子期之宾客。人探一字,四韵成篇。”

长安城,再见了

6

别了好友,带上行囊,我却不知去往何处。

如今贬谪,有何颜面回乡呢?那就南下入蜀游历吧

说来巧了,与我同为初唐四杰的杨炯,卢照邻 ,骆宾王,皆先后入蜀。

而我是最早的一人

杜甫曾写诗赞我四人:

戏为六绝句·其二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蜀地,我来了

7

入蜀之后,由于自己年少成名,才华为众人赏识

历经之处,皆有当地名士屈尊而至

一路游山玩水,吟诗做序,倒也落得个逍遥自在

一日游至绵州,竟偶遇旧时好友,薛华。

薛华也是个有才之人,考取功名之后便在绵州做官,听说我正在游离巴蜀,早已恭候多时。

好友重逢,自是开怀畅饮。雅兴之至,我为朋友们写下诗序:

《绵州北亭群公宴序》

下官人间独傲,海内少徒,志不屈於王侯,身不绝於尘俗。

孤吟五岳,长啸三山。

昔往东吴,已有梁鸿之志;今来西蜀,非无张载之怀。

况乎践名场,携胜友,风月无几,琴酒俄乖。半面十年,一别千里。

何少府故人攀桂,抚金石而论心;韩法曹新识班荆,临江湖而执手。

离亭北望,烟霞生故国之悲;别馆南开,风雨积他乡之思。

於时苍寡色,白日无光。

沙尘起而桂浦昏,凫雁下而芦洲晚。

傍邻苍野,霜风橘柚之园;斜枕碧潭,夜月芙蓉之水。

既而登临惜别,骖驾少留。季札何人?亲逢赠缟;子荆不敏,思挂倾城。惆怅北梁,揖琴台而渐间;徘徊东道,思锦署以行遥。嗟乎!人事乖矣,江山远矣。请命离前之笔,为题别後之资。五际飞文,想群公之不让;一言有赠,知下笔之有神。

天下无不散之筵席,兴尽悲来,自是不舍。

想我空有报国之志却将一身才学弃之如敝履,正如今日难得知己却仍要离别。

有感而发,无以为赠,作诗一首辞别薛华:

  别薛华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这首痛彻肺腑的诗篇和我在沛王府意气风发时所作的送别诗大相径庭。

异乡之中,一路颠沛流离,走上仕途已然三年有余,眼前的道路崎岖且漫长,可对于未来我却看不到曙光。深沉慨叹,尽在诗中。

“事有切而未能忘,情有深而未能遣。故仆射群公,相知非不深也,相期非不厚也。然义有四海之重,而无同方之感;分有一面之深,而非累叶之契他乡怨而白露寒,故人去而青山迥,不其悲乎?盍各赋诗云尔”

再见,绵州

8

离开绵州,我又来了梓州,就是今天的四川三台县。

当地县尉对我十分赏识,在梓州数月,带我游历了各处的山川美景。

这段时间我也时常反省,郁郁不得志的心情倒也慢慢消散,看淡世间名利后,落得个逍遥自在,从此一心求道:

游山庙序

吾之有生,二十载矣。

雅厌城阙,酷嗜江海,常学仙经,博涉道记。

知轩冕可以理隔,鸾凰可以术待。

而事亲多衣食之虞,登朝有声利之迫。

清识滞于烦城,仙骨摧於俗境。

呜呼!

阮籍意疏,稽康体放,有自来矣。常恐运促风火,身非金石;遂令林壑交丧,烟霞板荡。此仆所以怀泉涂而惴恐,临山河而叹息者也。

……

在梓州数月,我寄情山水,可上天偏偏和我开起了玩笑,早年功名利禄求不得,如今却自己找上门来。

朝廷不止一次征召我回去任职,但我此时已无心朝野,那就装病吧。

9

转眼我至蜀地块两年了,我常与好友切磋诗词,写下众多诗篇,与沛王府时期相比,自觉提升颇多。

可时间一久,我又心生落寞,重阳时节更是思乡心切:

蜀中九日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又过了一年,心中已渐生归意,打定回乡主意后,心情舒畅。

途中路过山涧,在一户打猎人家借宿吃食。

秋高气爽,兴致勃勃,对未来又重燃了希望:

咏风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长安,我回来了。

10

阔别三年,我又回到长安。天子脚下,一片国泰明安之象。

我曾以为我会在此建功立业,却不想皇城之中波涛汹涌,远非我这样的文弱书生所能应对。

初回长安,热闹非凡。每日都有很多旧识新友前来拜访。

有的真心有的假意。

有的学富五车,前来切磋,有的附庸风雅,只为勾结。

时间一长,我开始不胜其扰,一律谢绝。

后来任职虢州参军,大小官员经常往来走访。但我全然不放在眼里。

他们觉得我恃才傲物,目中无人?我只是不屑与小人为伍。

却也因此招人不满,埋下祸根:

那日,家中擅入一男子,求我收留一晚,夜已深,我便没有多想。

哪知次日,一大早就发现此人死于客房,而他竟是朝廷通缉要犯。

我因此落下私藏要犯,擅杀官奴之罪。

造化弄人。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在狱中的日子,我已放弃生的希望。就在我以为自己终年25岁时,却听得一声刀下留人。

原来皇上改国号为上元,大赦天下。

天意如此

11

我虽得以保全性命,功名利禄却也从此与我无关,我也不再奢望。

可怜老父亲因此受牵连,被贬至交趾(今越南境内)

这次就回去看望父亲吧。

途至江西,早已囊中羞涩,听闻阎都督要在滕王阁宴请众文人官员,以诗会友,并赏金百两,只求佳作。

我本无意再露文采,但自我回长安以来,时至今日,一路坎坷,心念颇多,却无处抒发。何不借此机会,一吐衷肠,还能拿下赏金,回乡后也能给父亲一点安慰。

滕王阁,我来了

12

世人不知滕王,不知滕王阁,但无人不知《滕王阁序》

    《滕王阁序》出世

滕王阁,乃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李元婴任滕王时所建楼阁。

都督大宴众人,得知我在此地,也是奉我为座上宾。当日高朋满座,觥筹交错,好久没吃肉喝酒了,想我王勃历经升谪,如今却得在此蹭饭,心酸如此,我举起酒杯,一饮而尽,早已听不见旁人在说什么:

“你知道吗?阎都督此次宴客其实是为了向大家夸耀女婿孟学士的才学。”

“还有谁不知道啊”

“听说已经让女婿事先准备好一篇序文。在席间当作即兴所作书写给大家看”

“一会我们就别出风头了,尽管让这女婿表演吧,都督也是煞费苦心啊”

不一会,酒足饭饱,都督召集众人,差遣下人拿出纸笔

“请诸位为此次盛会做序,有赏!”

文房四宝已备齐,却无一人上前

下人端着纸笔,一一询问 ,众人均谢绝。

“好, 那我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轮到我的时候,我倒是借着酒劲一口答应。

对于此等人情世故我浑然不觉,也不屑于装傻充愣

若是孟学士当真有才,自能写出佳作,又何惧比较。

接过纸笔,我闭上眼,回想我的一生,行至此处 ,已然只剩归途。

日后好好供养家人就行,吟诗作赋倒也与我无关。

就将我最后的一点情趣留在此地,权当此番酒席的赠礼吧。

席间,阎都督颇为不悦,借口更衣,便去了后房。

13

冥思片刻 ,我便开始创作 :

01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抢了孟学士的执笔机会,但我也不想喧宾夺主。

探亲途中得以都督尽地主之谊,我一无知晚辈能结识各位,实属幸运。

都督倒也好奇我写了什么,叫下人禀报,

听闻“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倒也不那么生气了

02

正直秋高气爽,此地风景绝美,人杰地灵,岂有不颂之理: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听闻此句,阎都督彻底被我征服,换好衣服,走出房来

准备亲眼见证这千古名篇

03

此时我却悲从中来

是啊,大家喜得佳作,其乐融融,可我王勃一介书生,到底还剩什么?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04

我的一生以才为人所知,却终究敌不过时运二字。

但我一生壮志凌云,岂可穷途哭泣?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05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南下探父,奉晨昏于万里。

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今既遇各位知音,何惧一展文笔。

既然我已开了头,不如大家一起各展所学,共谱诗篇:

呜乎!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凭借这篇《滕王阁序》,我再一次声名远扬

也因此骈文,彻底奠定我在唐初诗赋上的霸主地位。

可这一切与此时的我又有何关系呢?

再见了,南昌

再见,滕王阁

“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

——《新唐书·文艺传》

14

仪凤元年(公元676年)  26岁  广州 

魂归南海

这年八月,长路跋涉,终于到达广州,只要乘船就可到达交趾。

当初天下大赦,饶我一命,如今天命所归,南海翻船,命丧于此。

一语成谶啊:

夫神明所贵者道也,天地所宝者才也。故虽阴阳同功,宇宙戮力,山川崩腾以作气,星象磊落以降精,终不能五百年而生两贤也。

王勃之死,流传着沉船之后,惊悸而亡的说法 。

惊悸应该是坠海呛水后罹患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的表现。

王勃应该是死于急性呼吸窘迫症所导致的呼吸衰竭。

这是我看到的最合理的解释

今作此文,述其一生,亦难述其一生

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地复习,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知道)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这句话出自《论语》中的《学而》篇。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理解这段话,还需要看孔子说的前面那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个人认为,这一段话的主要意思其实就是孔子劝别人学习要多注重复习。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直陈心志,直明其理,学习就要在一定时候或者经常进行复习,这样做,会让自己很喜悦。但这种喜悦只是内心的情感微澜,还不足以外化为“舞之、蹈之”的行为。

可如果复习时能做到复习旧知识就像见到老朋友,那就是“乐”了。这种快乐是由内而外的,是喜形于色的。这两句话一方面强调了复习对牢固掌握所学知识的重要性,同时也反映了孔子将学习知识当成结识同学一样的快乐心态。

当我们把学习知识当成了结识同学,所复习知识当成同学聚会,当然就不会产生厌学的心态,也就不会把学习当成是一种苦差事了。

对这点孔子的学生末学也是深有感悟的,在现在这个社会,人们之间虽然联系越来越密切,身边的朋友越来越多,但多出于利益关系,想得到真正的知己就更难了。尤其是有志于修道做学问的,真正发心立志者越来越少,沽名钓誉者越来越多。

追求道德修养者越来越少,贪图名利享受者越来越多。真想立志修行,就必须做好孤苦一生的思想准备,所以末学就一直把颜回看做是自己的知己,每每想到或者看到关于颜回的记载和故事,就倍感欣慰,内心充满喜悦和激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301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