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举几首表现明月的诗词作品,并就这些诗词作品谈谈明月意象多与哪些情感有关?

列举几首表现明月的诗词作品,并就这些诗词作品谈谈明月意象多与哪些情感有关?,第1张

古朗月行

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天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通过丰富的想象,神话传说的巧妙加工,以及强烈的抒情,构成瑰丽神奇而含意深蕴的艺术形象。诗中先写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以“白玉盘”、“瑶台镜”作比,生动地表现出月亮的形状和月光的皎洁可爱,使人感到非常新颖有趣。“呼”、“疑”这两个动词,传达出儿童的天真烂漫之态。这四句诗,看似信手写来,却是情采俱佳。然后,又写月亮的升起:“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古代神话说,月中有仙人、桂树、白兔。当月亮初生的时候,先看见仙人的两只脚,而后逐渐看见仙人和桂树的全形,看见一轮圆月,看见月中白兔在捣药。诗人运用这一神话传说,写出了月亮初生时逐渐明朗和宛若仙境般的景致。然而好景不长,月亮渐渐地由圆而蚀:“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蟾蜍,俗称癞蛤蟆;大明,指月亮。传说月蚀就是蟾蜍食月所造成,月亮被蟾蜍所啮食而残损,变得晦暗不明。“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表现出诗人的感慨和希望。古代善射的后羿,射落了九个太阳,只留下一个,使天、人都免除了灾难。诗人为什么在这里引出这样的英雄来呢?也许是为现实中缺少这样的英雄而感慨吧!也许是希望有这样的英雄来扫除天下吧!然而,现实毕竟是现实,诗人深感失望:“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月亮既然已经沦没而迷惑不清,还有什么可看的呢!不如趁早走开吧。这显然是无可奈何的办法,心中的忧愤不仅没有解除,反而加深了:“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诗人不忍一走了之,内心矛盾重重,忧心如焚。

  这首诗,大概是李白针对当时朝政黑暗而发的。唐玄宗晚年沉湎声色,宠幸杨贵妃,权奸、宦官、边将擅权,把国家搞得乌烟瘴气。诗中“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似是刺这一昏暗局面。沈德潜说,这是“暗指贵妃能惑主听”。(《唐诗别裁》)。然而诗人的主旨却不明说,而是通篇作隐语,化现实为幻景,以蟾蜍蚀月影射现实,说得十分深婉曲折。诗中一个又一个新颖奇妙的想象,展现出诗人起伏不平的感情,文辞如行云流水,富有魅力,发人深思,体现出李白诗歌的雄奇奔放、清新俊逸的风格。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谁与餐?蟾蜍蚀圆形,天明夜已残。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当凉凉的秋风将炎热吹散,当夏已悄然离去。便不觉中已到了中秋月圆时节。深夜,思绪慢随秋风,飘向远方。夜很安静,静寂中唯有月,清冷,孤寂,有一丝让人难以琢磨的韵味。举头望明月,有种月之高悬无所依的惆怅,自古月圆人皆喜的景象,又是怎样的勾勒着人世历程?揽万物于眼,越天际,水漫山。一年又一年,一月又一月。

当落叶知秋时,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名句萦绕耳畔。思念也随之涌上心头。遥望天空的明月,眼眸里含着切切的思乡之情。远方的亲人,你好吗?月圆之夜,我将与您一起守望这天空的明月,只为一曲思念。

幽深的夜里一条远方来的短信,勾起了我无限的思乡之情。一直在外四处漂泊,甚至是一直在奔波。蓦回首,已有三年未曾回家,四年中秋未曾在家度过,故乡的亲人,故乡的一切是否还是记忆中的模样。是否在多年以后,我还能辨认出您的容颜?

忆起,儿时。在一年的传统节日中,我最渴盼的,不是春节,而是中秋,最喜欢的,不是过年吃的糖果,而是中秋奶奶亲手做的月饼。故乡是古老的三秦大地,祖辈曾以面食为生,每年中秋来临之计,奶奶总要自己动手为全家做点月饼。花生、核桃、芝麻、葵花籽外加一些黑糖,在奶奶的精心调制下,很快便成了我手中的月饼。像家乡的烙饼一样,不过只有小碗口那么大,中间包着甜甜的馅料。那曾一直是我儿时梦寐的美食。常常会在奶奶做月饼时偷吃馅料,常常吃到没有加热的生油而肚子痛。后来每每中秋吃月饼之时,还是觉得奶奶亲手做的月饼乃是最好吃的月饼。而今想想那月饼的味道,都已馋出口水。可是那时的欢乐时光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也随着时光的的流逝,只身一人浪迹天涯,日日为一份过往,而努力挣扎。

深圳这个城市里,我从未清晰的看到过一轮明晰的'圆月,总是朦朦胧胧。而曾在上海过中秋时,那里的月亮貌视要比深圳较清晰一点。但无论如何也没有曾在拉萨看到庞大而皎洁的圆月。但此时此刻,我只觉得故乡的月亮是最亮的,最美的。月圆之夜是游子思乡曲。故乡,山可思,水可思,尤其是人更可思。

面对这,皓月当空,中秋八月,的景致,不免想起了诗仙太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辛弃疾,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曹植,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欧阳修,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文人爱月,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莫不如此,也几乎无一例外。但在我看来,自东坡一曲《水调歌头》,似乎,余音尽黯然无光。当他在中秋之夜,大醉之中,望着那团婵娟的明月,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以及对子由的怀念表达的淋漓尽致,实乃词中极品,月中绝笔。

月有阴明圆黯,月圆时人可相聚?月缺时心可否相连?人生世事我们得到几许,失去几多。距离隔着我的思念,亲人不是不能相聚,是为了生存不得以。明月千里寄相思,我只能托皎洁明月遥寄对亲人深深祝福。

如今过节多是在异乡,少了浓浓的亲情,多的是对家人的牵挂和思念。异乡的月,让我想起了很多很多。

中秋品月,月色朦胧,思绪绵绵。在这样的夜晚,你与谁共?

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匕有此寄》诗中的“我寄愁心与明月”中的明月,有着深意的象征。

首先,明月作为一个经典的文学意象,常被用来表达情感和思想。在这句诗中,李白用明月来象征他的忧虑和烦恼,因为他听说他的朋友王昌龄被贬到遥远的龙标去。他把这种愁思寄托给明月,希望明月能够传递给他,表达了他对朋友的深切关怀和思念。

其次,明月在这里也象征了李白的无奈和无助。他对于朋友的遭遇感到无能为力,只能借助明月这个象征,寄托他的心情。他不能亲自前往龙标,只能借助明月的光芒,将他的思念和关怀传递给远方的朋友。

最后,这个意象也体现了李白对自然力量的崇拜和信仰。在古代中国文学中,明月是一个被广泛崇拜的自然力量,它代表着光明、无私、忠贞和高洁的品质。李白在这里用明月来象征他的心情,也是为了表达他对自然力量的信仰和崇拜。

综上所述,“我寄愁心与明月”中的明月,是一个富有深意的文学意象,它象征了李白的忧虑、无奈和对自然力量的信仰和崇拜。

根据资料显示,这句话表达的情感如下:

表达了诗人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同时也体现了他的愁哭寂寞,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明月几时有?”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读者从中可以感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这句话出自苏轼的《水调歌头》,原文为: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第一章

 儿时,故乡的明月是一块圆圆的月饼。那满嘴溢出的香甜,清冽洌地涂满四野。

 墙角处,蛐蛐儿在花影丛中不厌其烦的背诵着唐诗,那“低头思故乡”的伤感,对我只不过是童话王国里一片绿叶的浅谈。

 奶奶的大蒲扇,从端午节一直摇到了中秋。摇得月牙儿圆了,圆成了一面明晃晃的镜子,把她那思亲的满头银发,映照成秋日里一张期盼的肖像。摇熟 了瓜果,那献上供桌的琳琅满目,浓浓地馨香成远在千里之外的牵挂。

 母亲坐在台阶上,那轮满月就捧在她的怀里。她仿佛在想着什么?又仿佛在等着什么?

  第二章

 黎明时分,在一片如水的月华声中,我离开生我养我十八个春秋的故土。

 在他乡如烟的愁绪里,我想起了母亲。想起了同是母亲的奶奶和她那把圆圆的蒲扇,想起了中秋节里那圆圆的苹果,还有那圆圆的月饼。

 望着他乡的明月,我想起了母亲那霜染的鬓角,还有那张满是风霜的脸,是否已经沧桑成秋风里久久站望的月桂!

  第三章

 思念是从故乡月牙里长出来的,长到了满月,便散泻成一地银光。

 踏着月光,你走进了我的城池。但留在宋词里的那一曲小令,几度曾缠绵成闺阁里的忧伤。

 一路向西的马蹄,踏破关山明月,在一圈忧郁的玉镯上回环出你的靓影。

 今夜,月色正浓,你坐在广寒宫的'台阶上,我把酒对天,将你一饮而尽。

  第四章

 我知道,今夜,女儿和我儿时一样,读不懂“床前明月光”的惆怅。从她那缺齿的牙缝里溜出的诵读,只不过是童话中一只飘飞的蝶儿。

 然而,我的牵挂却被故乡的明月晶莹成一颗红豆,盈盈地含着夜露的清凉,还有女儿爽爽的笑声。我的心也在故乡的月夜里,剔透成一片赤色的枫叶,当它飘落的时候,我希望它能和女儿那只飘飞的蝶儿一起舞蹈。

 还是先吃了那块圆圆的月饼吧,中秋夜,这是我寄给女儿最甜的慰藉。

古诗中的"月"可以理解为这么几种含义:它象征聚散,以月圆比喻人的团聚,以月缺比喻人的离别,最有名的是苏轼的《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它也意指思念亲人、怀想故乡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已成经典、妇孺皆知该诗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浪迹天涯、眷恋故土的那份深情,表达了久离故乡的真实情感,让读者引起共鸣

唐朝诗人刘方平的咏月诗以写景为主他在《月夜》一诗中写道:"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诗中月色宁静,月影偏斜、星斗移位,寂静的庭院初闻唧唧虫声,清新诱人另外,"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春江花月夜》)这首诗也富有诗意,犹如听一曲美妙的音乐,连同海上明月在耳畔流动

古代诗人中最善于写咏月诗的是李白,他毕生写出有关月亮的诗三百多首,从少年时代的"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到后来《将尽酒》中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以及《月下独酌》中"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他将自己的才华与抱负寄寓山水月色,留下了许多不朽的名篇佳句李白在《把酒问月》中以"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来表达"明月长在,人生如寄"的心声

李白的心目中,月是高尚的化身,贞洁的象征,在诗中描绘出一幅幅优美旖旎的境界如写"问月"的有"秋山绿萝月,今夕为谁明",写"步月"的有"醉起涉溪月,鸟还人亦稀",写"饮月"的有"琴弹松里风,杯劝天上月",写"弄月"的有"水彩弄月色,清光奈愁何",如此等等,不胜枚举诗人在情溢于言表的同时,也用洒脱的笔力把明月写得神韵飘逸,绰约多姿,表现出很高的美学素养

宋代苏轼的咏月诗对后人影响较大他在诗中所刻划的月,既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又有浪漫的奇思异想同样一轮明月,在不同情况下与心境中,他都有不同的展示如春夜里"淡月朦胧",秋末时"清夜无尘,月色如银",离乡时"明月明年何处看",酒兴时"对酒卷帘邀明月",失意时"明月何时有把酒问青天",傍晚时分"思檐初挂弯弯月"等苏东坡咏月、惜月、爱月,见月动情,他笔下的月气象万千,情态各异,韵味无穷

月亮的存在对于人间是一个宇宙之谜月与人可亲而不可近,恋人对月海誓山盟,思妇对月牵挂丈夫,游子对月思念亲人;孤独者视月为朋友,迷茫者视月为希望,奋进者视月为信念人们根据月亮在不同季节,不同时间出现的各种变幻,赋予月亮千种情怀,诗人为何如此钟情于月亮或许,他们认为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方可以看到同样的月亮,觉得月亮可以超越时空,所谓"天涯共此时",就是这个道理翻阅中国文学史,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浪漫主义、还是现实主义的诗人,无论是婉约派还是豪放派,无论是诗还是词,都喜欢借月寓情然而,面对同一轮明月,抒发的感情却大不相同:有人叹息世事艰难、人生苦短;有人哀鸣怀才不遇、宦海沉浮;也有人表达对理想至高无上的追求:"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古人笔端的美好意境,为后人留下了心灵漫游的广阔天地今天,我们读点咏月诗,不仅是一种美的享受,也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亲近和回敬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3354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