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风起兮云飞扬”意思是:大风劲吹啊浮云飞扬。
“力拔山兮气盖世”意思是:力量可以拔起大山,豪气世上无人能比。
原文: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译文:
大风劲吹啊浮云飞扬,我统一了天下啊衣锦还乡,怎样才能得到勇士啊为国家镇守四方!
“力拔山兮气盖世”出自两汉项羽的《垓下歌》。
原文: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译文:
力量可以拔起大山,豪气世上无人能比。可时运不济宝马也再难奔驰。乌骓马不前进了我又能怎样呢?虞姬啊!虞姬啊!我又该把你怎么办?
扩展资料
《大风歌》的创作背景
汉高祖十二年(前196年)十月,淮南王英布起兵反汉;由于其英勇善战,军势甚盛,刘邦不得不亲自出征。后他击败了英布,在得胜还军途中,刘邦顺路回了一次自己的故乡——沛县(今属江苏省徐州),把昔日的朋友、尊长召来,共同欢饮十数日。一天酒酣,刘邦一面击筑、一面唱地即兴创作了这首《大风歌》。
在这首诗创作的前几年,新建的汉帝国相继经历了燕王臧荼、韩王信、陈豨的叛乱,如今英布造反被平定,但北面的匈奴虎视眈眈,国内反叛实力伺机而动,整个国家摇摇欲坠。
刘邦在这时返回到了故乡,想起了前半生的坎坷换来了如今的荣华,而各方势力又正欲把这个他亲手打造的帝国推向深渊,想必刘邦在吟唱这首诗歌时必是怀着一股被悲凉掩盖的豪气。
《垓下歌》的创作背景
《垓下歌》是西楚霸王项羽在垓下进行必死战斗的前夕所作的绝命词。
项羽被困,误认为汉军已经把楚国的全占领了,他慌张地从床上爬起来,饮酒消愁。看着即将永别的美人,看着心爱的骏马,忍不住唱出了这首慷慨悲凉的《垓下歌》。作诗之后,项羽率部突围,虽曾杀伤敌军多人,终因兵力单薄,自刎于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
--大风歌
--垓下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首先了解诗歌的意思,其次掌握诗中词句节奏气韵,句读也,词义也,慨乎情感气脉也。
读破诗句,笑破肚皮。
公元前196年,英布叛变。这个消息于刘邦来说是喜忧参半。喜的是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除掉英布,忧的是寄予厚望的太子刘盈不堪大任,不能替父出征。而躺在病床上的刘邦已经颓废不堪,整日枕着一宦官的腿上昏昏欲睡。妹夫樊哙推门而入,哭着质问刘邦:难道皇帝要学那秦二世与赵高?刘邦噗嗤一乐,然后长叹一声,带兵战英布。
击溃英布后,刘邦迂回到了阔别十余年的故乡沛县。沛县父老乡亲非常高兴,热情招待刘邦,众人开怀畅饮十余天。一日酒酣微醺,刘邦吟唱了生平创作的第一首艳惊四座的诗歌《大风歌》:
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曰: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高祖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
——《史记•高祖本纪》
当时刘邦心潮澎湃,热泪数行,是高兴还是伤悲?其实后者居多。回到长安将近半年时间,刘邦去世。由此可见,当时刘邦已经预感到了生命进入倒计时的无奈与紧迫。
从唯物论角度来看,很少有人能坦然面对死亡。同样,刘邦的内心必然很复杂,可以说是千肠百转。当然并不是刘邦不舍尘世,而是他还有许多未完成之事,比如改立太子,比如对抗匈奴等等。因此,刘邦见景生情,壮怀激烈,一首饱含深情、气势恢宏的《大风歌》脱口而出。
刘邦的《大风歌》有水平么?这是许多人的疑问。因为印象中,半辈子游戏人生的刘邦本没有多少文化可言,又怎么可能完成如此惊天大作。而更让人惊诧的是,从家乡回到京城后,刘邦又造作了一首同样大气磅礴,可媲美《大风歌》的《鸿鹄歌》。如果说第一首是碰巧,那么第二首必不是还靠运气。
其实,刘邦本身就是一位音乐达人,原创人才,在他与宠姬戚夫人相伴的日子里,刘邦总是击筑吟唱,对方则“折腰翘袖”,翩翩起舞。夫妻二人是真正的夫唱妇随。也有人说,刘邦的《大风歌》之所以经久传唱,完是粘了帝王身分的光。事实果真如此吗?未必。因为中国会作诗的帝王不胜枚举,比如隋炀帝杨广、唐太宗李世民、南唐后主李煜、宋徽宗赵佶、大清乾隆皇帝等等。但是他们的诗歌无一例外都多了阴柔,少了刚健,没有一个人能达到刘邦那种摧天卷地的气势。
而每当提到帝王作诗,多数人又把刘邦与乾隆做比较,而忽视真正的大家南唐后主李煜。原因是刘邦的诗歌少而精,乾隆皇帝多而滥,李煜本身就是一个合格的诗人,见怪不怪。所以世人会在第一时间想到最有特点的汉高祖刘邦与大清乾隆皇帝,而不是水平登峰造极、执政能力差强人意的李煜。所以,乾隆皇帝每每又成了网友调侃的对象,嘲笑其诗写的如擦屁纸一样不值钱。显然,如果将刘邦的两首诗歌放入乾隆的三万多首里面,刘邦不仅不会被淹没,反而如兜子里的锥子一样锋芒毕露。
众所周知,刘邦一生只创作过两首诗,一首为《大风歌》,一首为《鸿鹄歌》,两首诗全部流芳千古。乾隆皇帝一辈子写了三万多首诗,但是没有一首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因此,以致于作为创作狂魔、诗歌达人的乾隆皇帝,从来没有人把他当诗人,甚至许多人都不知道他曾写过诗。而世人又常把李煜当作一位名副其实的诗人,却又忽视了他帝王身份的存在。这就是从诗歌水平角度出发,三位帝王在后人心目中微妙而尴尬的地位变化。
显然,如果抛弃三位帝王的身份不讲,但论作诗水平,刘邦千古绝唱,乾隆默默无闻,李煜脍炙人口。所以,刘邦诗歌水平是毋庸置疑的,尽管谜一样的存在。而刘邦的一生何尝不是一个谜。有人说刘邦前半辈子游手好闲、无所事事,但也有人说他心怀大志,一直都在为梦想添砖加瓦,积蓄力量。无论真相到底如何,历史最终向世人展现了他的成功。
在如今的江苏沛县及丰县,为纪念刘邦,各建有歌风台。所谓歌风台,就是刘邦当年高唱《大风歌》的地方。介于刘邦《大风歌》的影响力,中国诗坛上还专门有一类“歌风台”体裁诗,显然这是专门留给刘邦的一席之地。
汉高祖刘邦,虽然在历史上也是一个很伟大的皇帝,但是他的出身不高。在秦朝时期,他只是一个小官,秦朝末年时期,各个地区爆发了农民起义,这就导致了刘邦的心也蠢蠢欲动。后来,就有了历史上的刘邦斩白蛇起义。
刘邦凭借自己的能力创建了汉朝。作为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有一首名闻天下的诗,这首诗就是大风歌。可是仔细想想就感觉不对,刘邦在秦朝时期只是一个小混混,并没有什么文化,为何能够写出大风歌这种千古名诗?
大风歌虽然只有三句,但是艺术手法非常纯熟。整首诗,用了寥寥数比就将秦末汉初时期的情况描写了出来,秦末汉初,天下动荡不定,农民起义及诸侯争霸风起云涌。这期间经历了很多很多,包括楚汉之争。
刘邦对秦末汉初时期的描写非常到位,更主要的是,诗的描写言简意赅,毫不拖泥带水。即使是今日,能够写出这样的诗句的人,也是屈指可数的。不仅仅是现如今,即使是从古至今,恐怕三句诗都非常少。
那么刘邦为何能够写出大风歌这种千古名诗呢?原因很简单,其一就是诗的内容对刘邦来说就是真实写照。除了第一句,后面两句,全是说的真实的东西。整首诗的第二句和第三句,描写了无论是一统天下,还是衣锦还乡,还有就是各个诸侯拥兵自重,还是担心匈奴入侵,没有一句是虚的,全是大实话。
大风歌这首诗就是刘邦的真实写照,所以刘邦写出来,后人觉得这首诗贵在真实。还有一点就是刘邦的大风歌受到了当时的民歌影响。刘邦虽然没读过书,但他一定唱过民歌。民歌在当时是非常流行的。
现如今看来,大风歌这首诗明显是借鉴了诗经中的赋比兴的手法,其实这样理解是不对的,在当时的年代中,赋比兴的手法是非常常见的,刘邦能够知道也不是什么稀奇事。刘邦作为一个经常在街头混迹的人,不可能不对赋比兴的手法不熟悉。
在当时民歌是有很重要的作用的,哪怕是交战之时,民歌也能发挥作用。韩信在垓下围困项羽的时候,让人到城中去唱民歌,城中的人就散了,这就体现出了民歌的重要性。大风歌整首诗表达了刘邦对帝业和故土的感情,这首诗同时还让刘邦表达出既能创业又能守业的豪迈气慨。
政治家身系天下安危,万民生死,怎么能用评价普通人的方法去评价呢?
要说个人道德,确实刘邦是小人,项羽是君子。但是这样就会造成刘邦不如项羽的感觉。事实上,刘邦虽然对敌人毫无信用,对威胁天下安全的异姓王心狠手辣,但是他杀人少,促进生产,为后世考虑,因此对人民功德无量。项羽虽然对敌人仁慈,说话算话,但是动辄屠城杀降,暴虐无已,毫无对历史大势的敏感。项羽不死,战争永远不会停止,人民的灾难永远不会停止。两者相比,刘邦比项羽高太多了。强调刘邦的小人特点难道不是一叶障目么?
同样的,李世民弑兄逼父、赵匡胤威逼幼主、朱元璋滥杀功臣,他们都是小人。但是他们对历史、对人民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用小人这个词遮住自己的眼睛,降低对他们的评价,是片面的。
所以评价政治家的时候不要用评价普通人的方法。要看他们对历史和人民的贡献而不是个人品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