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祖刘邦是在什么情况下唱“大风歌”的?

汉高祖刘邦是在什么情况下唱“大风歌”的?,第1张

经过一场决战,刘邦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建立了比秦朝更强大的汉朝。公元前202年,汪涵刘邦正式称帝,也就是汉高祖

汉高祖在洛阳建都,后迁都长安。此后,汉朝的都城在长安,长达200多年。在历史上,这一时期被称为“西汉”和“前汉”。

汉高祖即位后不久,在洛阳南宫举行了庆功宴。他对他的大臣们说:“让我们今天聚在一起,这样我们就不用担心说话了。”告诉我,我是如何赢得世界的?项羽是怎么失去这个世界的?"

大臣王陵说:“皇帝派兵打下城池,有赏有赏,大家都愿意为皇帝效力;项羽多才多艺,多疑善妒,屡战屡胜,不记功德,天下大乱。”

“你只知道一个,不知道另一个,”韩祖笑着说。要知道成败在用人。坐在帐篷里制定计划,也算是千里之外的胜利。我不如西恩:不如治理国家,安抚百姓,送口粮上前线,不如小河;等我统率百万大军,我去打仗就要打赢这一仗,我攻下这一城就能打败它。我跟不上韩信。这三个人都是当代英雄。我可以重用他们,这就是我赢得世界的原因。项羽连一个范增都不会用,我就灭了。"

大家都很佩服汉高祖的观点。后来人们把萧何、肖恩、韩信并称为“汉初三杰”。

楚汉战争中,一些带兵的将领立下了汗马功劳,汉高祖不得不封他们为王。这些诸侯有的不是六国贵族,但都想分一块地,不服从汉政府的命令。其中韩信、和淮营部贡献最大,兵力最强。高祖不信任他们。

项羽手下有个将军叫钟离昧。汉高祖找他,韩信收留了他。

第二年,有人告诉汉高祖,韩信要造反。汉高祖问大臣怎么办,很多人主张出兵灭韩信。只有陈平反对。陈平说:“韩比我强,将军比我强。武力对付他是非常危险的。”

后来汉高祖采纳了陈平的计划,假装巡视云梦泽,命令诸侯在陈帝会合。韩信奉命不去。汉高祖到了陈迪,就召集武士把韩信绑起来犯罪。

有人建议汉高祖对韩信过去的功绩网开一面。

高祖赦免其罪,取消楚王称号,改称淮阴侯。

韩信被贬后,很不开心,经常辩解说自己生病了,没有出现在他面前。

几年后,一位名叫尚晨的将军造反了,他自称是国王,同时占领了20多个城市。

汉高祖想让淮阴侯韩信和王曦梁彭越去讨伐尚晨。但两人都以生病为由拒绝出兵。汉高祖不得不亲自讨伐尚晨。

汉高祖带兵出长安后,有人向报告,说韩信和陈三藏是同谋,要从里到外造反。和萧何商量后,吕后故意放出消息说尚晨被高祖抓住了,并邀请高级官员向他道喜。韩信一进宫门,就被埋伏的武士抓住杀了。

韩信被杀后不到三个月,汉高祖灭了尚晨,回到洛阳。彭越的另一个手下报告了彭越的叛乱。韩和高祖听了,派人去逮捕他。后来因为没有谋反的证据,被罚为平民,调到蜀国。

在去蜀都的路上,我碰巧遇见了他。他哭着告诉他,他真的是无辜的。他请求吕后在汉高祖面前为他说好话,让他回到家乡。吕后答应把彭越带回洛阳。当吕后到达洛阳时,他对汉高祖说:“彭越是个英雄。送他去蜀国。这不是叫老虎回山自讨苦吃吗?”

汉高祖听了吕后和

淮南王英布听说韩信和彭越都被杀了,就造反了。他对部下说:“皇上年纪大了,不能来了。在这些将军中,只有韩信和彭越最有能力,但他们都死了。其他将军都不是我的对手。没什么好怕的。”

英布一发兵,就打了几个胜仗,占领了荆楚地区。汉高祖只好自己出兵对敌。

大风歌

汉·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白话译文

大风劲吹啊浮云飞扬,

我统一了天下啊衣锦还乡,

怎样才能得到勇士啊为国家镇守四方!

《大风歌》是西汉皇帝刘邦创作的一首诗歌。此诗只有区区三句,前二句直抒胸臆,雄豪自放,亦显得踌躇满志,第三句却突然透露出前途未卜的焦灼,抒发了作者内心表现出对国家尚不安定的浓郁的惆怅。全诗浑然一体、语言质朴、大气磅礴,包含了双重的思想感情,别具一格。

整体赏析

《大风歌》一诗抒发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也表达了他对国事忧虑的复杂心情。

此诗每句中皆带有“兮”。刘邦故乡沛县原本虽为宋地,但已被楚国占有百年,文笔自然不免沾染了些许楚风。楚辞又由于其代表人物屈原的悲惨,而成为抒发愤懑的文体,且因楚地民风彪悍,楚辞便多了大气磅礴。刘邦选取这种文体,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他对家国兴亡的担忧,又不失王者风范。

此诗全篇只有区区三句,却包含了双重的思想感情,且出现别具一格的转折。其诗用大风、飞云开篇,令人拍案叫绝。作者并没有直接描写他与他的麾下在恢宏的战场上是如何歼剿重创叛乱的敌军,而是非常高明巧妙地运用大风和飞扬狂卷的乌云来暗喻这场惊心动魄的战争画面。“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只一个“威”字就是那样生动贴切地阐明了各诸侯臣服于大汉天子刘邦的脚下,一个“威”字也直抒了刘邦的威风凛凛、所向披靡,天下无人能与之匹敌的那种巨无霸的冲天豪迈气概。但诗篇的着重点乃是后一句“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最后一句比照上一句,都是直抒胸臆,写他的心情与思想,但这最后一句,刘邦没有继续沉浸在胜利后的巨大喜悦与光环之中,而且是笔峰一转,写出内心又将面临的另一种巨大的压力。这一句既是希冀,又是疑问。它显露了刘邦的无奈不禁叩问天下,有谁能为他守住这片江山之感慨,昔日的功臣一个个谋反,独留他这个老朽在此老泪纵横。

大风歌

西汉 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注释

①刘邦平黥布还,过沛县,邀集故人饮酒。酒酣时刘邦击筑,同时唱了这首歌。汉朝人称这篇歌辞为《三侯之章》,后人题为《大风歌》(始于《艺文类聚》)。②“海内”,四海之内,就是“天下”的意思。我国古人认为天下是一片大陆,四周大海环绕,海外则荒不可知。

赏鉴

刘邦在战胜项羽后,成了汉朝的开国皇帝。这当然使他兴奋、欢乐、踌躇满志,但在内心深处却隐藏着深刻的恐惧和悲哀。这首《大风歌》就生动地显示出他的矛盾的心情。

他的得以战胜项羽,是依靠许多支部队的协同作战。这些部队,有的是他的盟军,本无统属关系;有的虽然原是他的部属,但由于在战争中实力迅速增强,已成尾大不掉之势。项羽失败后,如果这些部队联合起来反对他,他是无法应付的。因此,在登上帝位的同时,他不得不把几支主要部队的首领封为王,让他们各自统治一片相当大的地区;然后再以各个击破的策略把他们陆续消灭。在这过程中, 不免遇到顽强的抵抗。公元前一九六年,淮南王英布起兵反汉;由于抢英勇善战,军势甚盛,刘邦不得不亲自出征。他很快击败了英布,最后并由其部将把英布杀死。在得胜还军途中,刘邦顺路回了一次自己的故乡-沛县(今属江苏省),把昔日的朋友、尊长、晚辈都召来,共同欢饮十数日。一天酒酣,刘邦一面击筑,一面唱着这一首自己即兴创作的《大风歌》;而且还慷慨起舞,伤怀泣下(见《汉书·高帝纪》)。

假如说项羽的《垓下歌》表现了失败者的悲哀,那么《大风歌》就显示了胜利者的悲哀。而作为这两种悲哀的纽带的,则是对于人的渺小的感伤对第一句“大风起兮云飞扬”,唐代的李善曾解释说:“风起云飞,以喻群雄竞逐,而天下乱也。”(见汲古阁本李善注《文选》卷二十八)这是对的。“群雄竞逐而天下乱”,显然是指秦末群雄纷起、争夺天下的情状。“群雄竞逐”的“雄”,《文选》的有些本子作“凶”。倘原文如此,则当指汉初英布等人的反乱。但一则这些反乱乃是陆续发动的,并非同时并起,不应说“群凶竞逐”;再则那都是局部地区的反乱,并未蔓延到全国,不应说“天下乱”。故当以作“雄”为是。下句的“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则是说自己在这样的形势下夺得了帝位,因而能够衣锦荣归。所以,在这两句中,刘邦无异坦率承认:他之得以“威加海内”,首先有赖于“大风起兮云飞扬”的局面。但是,正如风云并非人力所能支配,这种局面也不是刘邦所造成的,他只不过运道好,碰上了这种局面而已。从这一点来说,他之得以登上帝位,实属偶然。尽管他的同时代人在这方面都具有跟他同样的幸运,而他之缍获得成功乃是靠了他的努力与才智;但对于刘邦这样出身于『底屋的人来说,若不是碰上如此的时代,他的努力与才智又有多少用处呢?所以,无论怎么说,他之得以当皇帝,首先是靠机运,其次才是自己的努力与才智。他以当进的人对之根本无能为力的自然界的风云变化,来比喻把他推上皇帝宝座的客观条件,至少是不自觉地显示了他的某种心理活动的吧!

姑不论刘邦把他的这种机运看作是上天的安排抑或是一种纯粹的偶然性,但那都不是他自己所能决定的。换言之,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智;但这一切到底有多大效果,还得看机运。作为皇帝,要保住天下,必须有猛士为他守卫四方,但世上有没有这样的猛士?如果有,他能否找到他们并使之为自己服务?这就并非完全取决于他自己了。所以,第三句的“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既是希冀,又是疑问。他是希望做到这一点的‘但真的做得到吗?他自己却无从回答。可以说,他对于是否找得到捍卫四方的猛士,也即自己的天下是否守得住,不但毫无把握,而且深感忧虑和不安。也正因此,这首歌的前二句虽显得踌躇满志,第三句却突然透露出前途未卜的焦灼和恐惧。假如说,作为失败者的项羽曾经悲慨于人定无法胜天,那么,在胜利者刘邦的这首歌中也响彻着类似的悲音,这就难怪他在配合着歌唱而舞蹈时,要“慷慨伤怀,泣数行下”(《汉书·高帝纪》)了。

汉高祖十二年末平定了英布后,路过家乡沛县,置酒召父老宴,酒酣,刘邦击筑歌大风,他在快乐当中,想起过去自己怎样战胜了项羽,又想到以后要治理好国家,哪儿去找勇士帮他守卫呢?想到这里,十分感慨,情不自禁地唱起歌来: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后人纪其盛,日歌风台,后汉蔡邕以大篆书歌勒石,至今二千年。

  1、表现了刘邦雄豪自放之情。全诗充满着一种王霸之气,最后一句却也抒发了作者内心表现出对国家尚不安定的浓郁的担心,惆怅。

  2、原文

  大风歌

  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3、创作背景

  公元前一九六年,淮南王英布起兵反汉;由于其英勇善战,军势甚盛,刘邦不得不亲自出征。他很快击败了英布,最后并由其部将把英布杀死。在得胜还军途中,刘邦顺路回了一次自己的故乡——沛县(今属江苏省),把昔日的朋友、尊长、晚辈都召来,共同欢饮十数日。一天酒酣,刘邦一面击筑,一面唱着这一首自己即兴创作的《大风歌》;而且还慷慨起舞,伤怀泣下(见《汉书·高帝纪》)。席间由120人歌唱助兴,刘邦击筑伴奏,气氛极为热烈,和大家一起饮酒,在宴席上他唱起这首大风歌,抒发了他远大的政治抱负,也表达了他对国事忧虑的复杂心情。

  4、作者简介

  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前256或前247—前195),沛县(今属江苏)人,字季,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伟大的开拓者之一、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战略家和指挥家。对汉族的发展、华夏文明的延续,以及中国的统一和强大有突出贡献。

汉高祖刘邦,虽然在历史上也是一个很伟大的皇帝,但是他的出身不高。在秦朝时期,他只是一个小官,秦朝末年时期,各个地区爆发了农民起义,这就导致了刘邦的心也蠢蠢欲动。后来,就有了历史上的刘邦斩白蛇起义。

刘邦凭借自己的能力创建了汉朝。作为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有一首名闻天下的诗,这首诗就是大风歌。可是仔细想想就感觉不对,刘邦在秦朝时期只是一个小混混,并没有什么文化,为何能够写出大风歌这种千古名诗?

大风歌虽然只有三句,但是艺术手法非常纯熟。整首诗,用了寥寥数比就将秦末汉初时期的情况描写了出来,秦末汉初,天下动荡不定,农民起义及诸侯争霸风起云涌。这期间经历了很多很多,包括楚汉之争。

刘邦对秦末汉初时期的描写非常到位,更主要的是,诗的描写言简意赅,毫不拖泥带水。即使是今日,能够写出这样的诗句的人,也是屈指可数的。不仅仅是现如今,即使是从古至今,恐怕三句诗都非常少。

那么刘邦为何能够写出大风歌这种千古名诗呢?原因很简单,其一就是诗的内容对刘邦来说就是真实写照。除了第一句,后面两句,全是说的真实的东西。整首诗的第二句和第三句,描写了无论是一统天下,还是衣锦还乡,还有就是各个诸侯拥兵自重,还是担心匈奴入侵,没有一句是虚的,全是大实话。

大风歌这首诗就是刘邦的真实写照,所以刘邦写出来,后人觉得这首诗贵在真实。还有一点就是刘邦的大风歌受到了当时的民歌影响。刘邦虽然没读过书,但他一定唱过民歌。民歌在当时是非常流行的。

现如今看来,大风歌这首诗明显是借鉴了诗经中的赋比兴的手法,其实这样理解是不对的,在当时的年代中,赋比兴的手法是非常常见的,刘邦能够知道也不是什么稀奇事。刘邦作为一个经常在街头混迹的人,不可能不对赋比兴的手法不熟悉。

在当时民歌是有很重要的作用的,哪怕是交战之时,民歌也能发挥作用。韩信在垓下围困项羽的时候,让人到城中去唱民歌,城中的人就散了,这就体现出了民歌的重要性。大风歌整首诗表达了刘邦对帝业和故土的感情,这首诗同时还让刘邦表达出既能创业又能守业的豪迈气慨。

思想感情:

刘邦在战胜项羽后,成了汉朝的开国皇帝。这当然使他兴奋、欢乐、踌躇满志,但在内心深处却隐藏着深刻的恐惧和悲哀。这首《大风歌》就生动地显示出他矛盾的心情。

参考资料:

赏鉴·对比

刘邦在战胜项羽后,成了汉朝的开国皇帝。这当然使他兴奋、欢乐、踌躇满志,但在内心深处却隐藏着深刻的恐惧和悲哀。这首《大风歌》就生动地显示出他矛盾的心情。

刘邦得以战胜项羽,是依靠许多支军队的协同作战。这些军队,有的是他的盟军,本无统属关系;有的虽然原是他的部属,但由于在战争中实力迅速增强,已成尾大不掉之势。项羽失败后,如果这些军队联合起来反对他,他是无法应付的。因此,在登上帝位的同时,他不得不把几支主要军队的首领封为王,让他们各自统治一片相当大的地区;然后再以各个击破的策略,把他们陆续消灭。在此过程中, 不免遇到顽强的抵抗。公元前一九六年,淮南王英布起兵反汉;由于其英勇善战,军势甚盛,刘邦不得不亲自出征。他很快击败了英布,最后并由其部将把英布杀死。在得胜还军途中,刘邦顺路回了一次自己的故乡——沛县(今属江苏省),把昔日的朋友、尊长、晚辈都召来,共同欢饮十数日。一天酒酣,刘邦一面击筑,一面唱着这一首自己即兴创作的《大风歌》;而且还慷慨起舞,伤怀泣下(见《汉书·高帝纪》)。

假如说项羽的《垓下歌》表现了失败者的悲哀,那么《大风歌》就显示了胜利者的悲哀。而作为这两种悲哀的纽带的,则是对于人的渺小的感伤对第一句“大风起兮云飞扬”,唐代的李善曾解释说:“风起云飞,以喻群雄竞逐,而天下乱也。”(见汲古阁本李善注《文选》卷二十八)这是对的。“群雄竞逐而天下乱”,显然是指秦末群雄纷起、争夺天下的情状。“群雄竞逐”的“雄”,《文选》的有些本子作“凶”。倘原文如此,则当指汉初英布等人的反乱。但一则这些反乱乃是陆续发动的,并非同时并起,不应说“群凶竞逐”;再则那都是局部地区的反乱,并未蔓延到全国,不应说“天下乱”。故当以作“雄”为是。下句的“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则是说自己在这样的形势下夺得了帝位,因而能够衣锦荣归。所以,在这两句中,刘邦无异坦率承认:他之得以“威加海内”,首先有赖于“大风起兮云飞扬”的局面。但是,正如风云并非人力所能支配,这种局面也不是刘邦所造成的,他只不过运道好,碰上了这种局面而已。从这一点来说,他之得以登上帝位,实属偶然。尽管他的同时代人在这方面都具有跟他同样的幸运,而他之终于获得成功乃是靠了他的努力与才智;但对于刘邦这样出身于『底屋的人来说,若不是碰上如此的时代,他的努力与才智又有多少用处呢?所以,无论怎么说,他之得以当皇帝,首先是靠机运,其次才是自己的努力与才智。他以当进的人对之根本无能为力的自然界的风云变化,来比喻把他推上皇帝宝座的客观条件,至少是不自觉地显示了他的某种心理活动的吧!

姑且不论刘邦把他的这种机运看作是上天的安排抑或是一种纯粹的偶然性,但那都不是他自己所能决定的。换言之,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智;但这一切到底有多大效果,还得看机运。作为皇帝,要保住天下,必须有猛士为他守卫四方,但世上有没有这样的猛士?如果有,他能否找到他们并使之为自己服务?这就并非完全取决于他自己了。所以,第三句的“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既是希冀,又是疑问。他是希望做到这一点的‘但真的做得到吗?他自己却无从回答。可以说,他对于是否找得到捍卫四方的猛士,也即自己的天下是否守得住,不但毫无把握,而且深感忧虑和不安。也正因此,这首歌的前二句虽显得踌躇满志,第三句却突然透露出前途未卜的焦灼和恐惧。假如说,作为失败者的项羽曾经悲慨于人定无法胜天,那么,在胜利者刘邦的这首歌中也响彻着类似的悲音,这就难怪他在配合着歌唱而舞蹈时,要“慷慨伤怀,泣数行下”(《汉书·高帝纪》)了。

汉高祖十二年末平定了英布后,路过家乡沛县,置酒召父老宴,酒酣,刘邦击筑歌大风,他在快乐当中,想起过去自己怎样战胜了项羽,又想到以后要治理好国家,哪儿去找勇士帮他守卫呢?想到这里,十分感慨,情不自禁地唱起歌来: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至于水平高低,可能真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但是,人类的心灵中总有一些东西是共通的。而能把共通的东西讲出来,然后还能讲得有点儿个性、讲得有点儿深刻、讲得有点儿情调。这应该就是高水平了。先看一下这首只有三句话的《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无论承认与否,古汉语自带一种简洁大气。但是,古汉语也有一个缺点,就是词汇量少、表意不够精确。但正是这个缺点,塑造了古汉语独有的魅力。那就是它能够表达言外之意。

所以,《大风歌》用古汉语表述,就自带一种美、自带一种言外之意。如果用现代白话说,那《大风歌》就会是这样的:

风起了、云飞了,我刘老三打了天下、回了家乡,试问一句:有没有猛士能守护朕的江山?

这么表述,不仅没有美,而且没了意境,更没了感情。所以,文学和诗歌,都是一种文字游戏。水平是高是低,就看你玩得够不够漂亮。

从俗和不美的低水平方面说完了,然后再说这首诗的高明之处。刘邦当时是即兴作诗,吟哦了这首《大风歌》。所以,你别指望刘邦会苦思什么技法上来雕琢这首诗。于是,各种技法分析都是后人强自为之。这里的分析也一样。

这首诗唯一的文学技法就是兴。

什么叫“兴”?说概念越说越糊涂,还是举例子更实在。所以,举例说明“兴”的手法:风云变幻而乱世骤起,这就是兴。想说的是乱世骤起,但是先说风云变幻,让你的大脑中有一个风云变幻的形象感知,然后指出乱世骤起,通过前面的形象感知加深你对乱世的印象。

《大风歌》也是这个套路,本来应该直接说“威加海内兮归故乡”:朕打下了整个天下,威风凛凛地回到故乡。但是,你直接这么说,跟“我刘老三回来了”就没啥区别了,一点儿都不美。

但是,先说“大风起兮云飞扬”,这就不一样了。首先就会在头脑中形成一种直观认知:大风轰轰然而起,不仅吹动了地上的人间俗物,而且吹飞了天上的云彩。如果你有一定的文学积淀,立即就会生出“风云变幻惊雷”形象感知。

在这种气势的烘托下,然后再言“威加海内兮归故乡”,这气势立即就出来了。

然后说刘邦在这首诗中显露出来的个性。

什么叫个性?个性就是不同、就是差异,但这种不同和差异一定要建立在人心相通的基础之上。熟悉加陌生才能让人生出不一般的体验。熟悉是什么?就是“归故乡”,衣锦还乡、游子回故乡、近乡情更怯,这就是熟悉、就是相通。在这个基础上,再去制造个性,突出差异和陌生,说出别人没法说的东西、说出自己与众不同的东西。那就是“威加海内兮”,这句话只能刘邦说,别人谁说都不合适。于是,“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就形成了一种熟悉加陌生、相通加差异,自然就会让人生出不一般的体验。

同时,海内大汉之天下,与沛丰刘邦之故乡,又是一种强烈的对比,一个极大而一个极小,又会让人生出一种强烈对比的体验。

再说刘邦在这首诗里制造的一些深刻的东西。

如果就只是前两句,那也没意思。因为你说来说去,就是一个意思:我刘老三打下了天下,我刘老三是天下第一,我刘老三又回来了。你这么玩,就太肤浅了。肤浅是最不能让人饶恕的,是文学的大忌。

所以,第三句就一定要深刻: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身在沛丰故乡,却在思虑大汉江山。创业难,守业更难,现在有谁能和我一起守护这大汉江山呢?再联系《高帝求贤诏》,你就更容易体会到《大风歌》中的深刻。

贤人已与我共平之矣,而不与吾共安利之,可乎?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

从前,跟我平天下的,如今当然要跟我一起享天下;现在,能来辅佐我安天下的,“吾能尊显之”。这是一种丈夫豪情,同时还有一种家国情怀。

最后就是情了,刘邦在这首诗里流露出了一种无奈、感伤和悲怆。

《大风歌》的最高水平就是:你看着是一首得意之作,但实际上却是一首悲情之歌。要体会到这一点,你需要通读一遍《高祖本纪》,甚至还要读一下《留侯世家》、《外戚世家》。等把这些背景都了解了,你也就知道了《大风歌》一点儿也不得意,而是字字见血、声声有泪。

令儿皆和习之。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

沛县少儿《大风歌》声起,刘邦为之动容且为之起舞。但刘邦起舞是因为得意吗?不是因为得意而是因为感伤,于是“慷慨伤怀,泣数行下”。

刘邦感伤什么呢?可能感伤自己:自己已经行将就木,但是江山还在风雨飘摇,他不知道大汉天下将会何去何从;可能感伤故人:项羽、韩信、田横,或是敌人或是同袍,一个个鲜活的面容已经烟消云散了。

刘邦的感伤,来源于哪里呢?

自汜水称帝以来,刘邦无年不战。即便卧病在床,也要托着病躯,强征猛士英布。正是在击败英布之后,刘邦回到了沛丰故乡。在他的面前,一切都还没有定数;而身后之事,一切也都没有定论。

犹豫、彷徨、孤独、恐惧、烦闷、忧愁,各种阴暗情绪一股脑地压在了刘邦身上。晚年之时,刘邦宁愿躺在宦官的腿上、暗自发呆,也不愿意召见樊哙、周勃、萧何这些曾经的战友。所以,当此之时,刘邦所做的《大风歌》到底是得意还是悲怆?

长江有情化作泪、长江有情起歌声。

毛阿敏的《历史的天空》,与《大风歌》有着一样的感情基调。《大风歌》很短,就三句话。如果你喜欢这首诗,但又觉得意犹未尽,自可听一听《历史的天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3077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