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歌谣分为几大类?它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民间歌谣分为几大类?它的艺术特色是什么?,第1张

  民歌种类繁多,因分类标准不一,有各种不同的分类。从内容出发,结合某些特殊功能,大致分为:劳动歌、仪礼歌、时政歌、生活歌、情歌五类。又因服务对象的不同,又有儿歌一类。

  劳动歌

  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专指号子,以与劳动动作相配合的强烈声音节奏和直接促进劳动的功用为其基本特征。广义的包括在劳动中唱的歌,如草原牧歌、采茶歌等。后一类歌,有些也配合劳动动作而歌唱,一般对劳动也能起一定的鼓舞和调节情绪的作用,但无明显的与劳动动作相配合的强烈声音节奏。广义的劳动歌,有时也可归入生活歌中。

  仪礼歌

  伴随民间祈年庆节、贺喜禳灾、祭祖吊丧等仪式及日常迎亲送友等习俗活动而吟诵演唱。大致有诀术歌、仪式歌、习俗歌三类。诀术歌,是被认为具有法术作用的民间歌诀与咒语,如“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哭夜郎,过路君子吟三遍,一觉睡到大天光”之类。仪式歌,是与节令庆祝、其他祭祀等仪式相结合而诵唱的歌,主要内容为祭神求福、祈保丰收等。如祭灶王爷求福、祭龙王爷求雨所唱的歌。习俗歌,用于婚娶、生子、祝寿、送葬、造房等红白喜事和迎宾待客的场合,如撒帐歌、哭嫁歌、盖房歌、敬酒歌等。这是仪礼歌中数量居多、迷信色彩较少、文学价值较高的部分。

  时政歌

  主要内容是反映人民群众对某些政治事件、人物的认识和态度的。有相当高的文献价值。中国古代的时政歌谣,不少以童谣形式出现,其书面记录,较多见于各朝史书的《五行志》中。 时政歌谣大致可分三类: ①揭露讽刺统治者的歌谣,这类作品数量最多; ②赞扬廉洁、爱国官吏的歌谣; ③历代农民起义的歌谣,这类歌谣,体现农民的觉醒最充分,政治色彩最浓。

  生活歌

  反映人民一般的社会家庭生活和日常劳动生活的各方面,尤以表现农民和妇女生活的为多。关于农民生活的歌,反映了广大农民在旧社会所过的非人生活,揭露地主残酷剥削和贪婪吝啬的本质。流传相当普遍的《十二月长工歌》,比较集中地反映了长工与地主的尖锐矛盾。妇女生活歌,大部分出自民间妇女之口。女性从一出生即受歧视的童年,到像货物一样被买卖的出嫁;从备受虐待摧残的小媳妇生涯,到熬成婆后仍无幸福可言的毕生悲惨遭遇,在妇女生活歌中都有所反映。在大量的苦情歌中,又常蕴含著对美满生活的憧憬。在资本主义兴起后的近代歌谣中,常迸发出反抗的时代强音。

  情歌

  据有些学者的看法,大概最早产生于对偶婚与对偶婚从夫居的一夫一妻制的交替时期,是民间歌谣中数量最多,也更加脍炙人口的一种,在历代劳动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人民的爱情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①倾诉互相爱恋之情和表明选择爱人标准的,如《丝线牵桥妹敢过》、《金银不是如意郎》。 ②抒发离别、想念之情的,如《把你画在眼睛上》、《和来捏作一个人》。 ③表达誓不分离的坚贞爱情的,如《情愿挨打不丢郎》、《出了衙门手牵手》。 ④告诫和批评的怨情歌,如:“要学苋菜红到老,莫学花椒黑了心”、《小妹郎多乱了心》。 ⑤为数甚多的“家花不如野花香”之类的偷情歌,虽含某些不健康的思想情感,但往往也表现了被剥夺正常爱情生活的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儿歌

  中国“五四”以后才普遍使用。古代称为“孺子歌”、“小儿谣”等。儿歌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专指由儿童自己创作以及由大人教唱但内容符合儿童生理心理特征和理解能力的歌。广义的还包括由妈妈奶奶等教唱、反映旧社会大人特别是妇女生活情感的、但由儿童传唱开来的歌。具有时政歌谣性质的所谓“童谣”,一般非真正的儿歌。儿歌按其功用,大致可分为三类:游戏儿歌、教诲儿歌、训练语言能力的绕口令等。

红白喜事,汉语词语,拼音是hóngbáixǐshì,意思是红指结婚做寿,白指丧事,并到一起说就是红白喜事。出自清·杨静亭《都门杂咏·时尚门·知单》。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__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庄子·至乐》。

庄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前往表示吊唁,庄子却正在分开双腿像簸箕一样坐着,一边敲打着瓦缶一边唱歌。惠子说:“你跟死去的妻子生活了一辈子,生儿育女直至衰老而死,人死了不伤心哭泣也就算了,又敲着瓦缶唱起歌来,不也太过分了吧!”庄子说:“不对哩。这个人她初死之时,我怎么能不感慨伤心呢!然而仔细考察她开始原本就不曾出生,不只是不曾出生而且本来就不曾具有形体,不只是不曾具有形体而且原本就不曾形成元气。夹杂在恍恍惚惚的境域之中,变化而有了元气,元气变化而有了形体,形体变化而有了生命,如今变化又回到死亡,这就跟春夏秋冬四季运行一样。死去的那个人将安安稳稳地寝卧在天地之间,而我却呜呜地围着她啼哭,自认为这是不能通晓于天命,所以也就停止了哭泣。”

其实题主的问题很好理解,也很好回答,不外乎以下4个原因。

1农村风俗习惯:白事不请自到,红事请了才到,千百年来就是如此。风俗习惯如此,老一辈人都比较讲究这个事,特别是白事,村子里别人家的白事你不去的话,年深日久,等轮到自己的时候,那是真没有人去给你帮忙的。遇上这样的事,很丢脸的!

2都是乡里乡亲的,平时在村里低头不见抬头见的,不去不好看,正所谓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

要知道,农村人办红白喜事,图的是一个人多热闹,主家有事,院子里冷冷清清的很难堪的。所以说,即使你不上礼金,去了凑个人数主家也不会反感。

3办红白喜事,免不了有好吃好喝的。虽说不是什么珍肴美味、山珍海味,但是毕竟要比自己一个光棍做的那碗饭要好吃。

有时候虽说吃的是大锅菜,但是菜里面该有的一样不少,况且农村大厨的手艺也并不是浪得虚名的。

还有一点,去了烟酒茶包够,临走主家还得再让他拿上一包烟,在主家眼里,来了就是给面子。

这点原因说出来可能很伤人,但这确实就是事实。

4可以看一些平时见不到的娱乐节目,尤其是白事。如今的白事,那都不是按丧事办的。早些年骂人,就是说某某某要是S了,老子给他请台大戏唱三天,足见恨比天高仇比海深。可如今,有了白事,可真的是请人来唱上几场戏,唱的内容一般都是歌曲开头,颂扬恩情;搞笑接上,烘托气分;杂耍绝技,视觉刺激;哭戏压轴,唱完收场。

亲眼见过村里的老光棍在打听有啥节目,问的是:有没有那种节目?那种?就那种!

综上所述,老光棍喜欢去看这些红白喜事,也谈不上非得有什目的,无非就是三个字:凑热闹!

仅此而已!

 黄老师从QQ群发来老家一些民间的“花鼓子”歌词,常常让我不由然想家,更想听安康老家的“花鼓子”。在安康农村老家,听“花鼓子”,是一种浪漫,是一种风情。

 安康农村的老家,是美景如画的地方。“花鼓子”是老家农村人大凡小事都唱的一种歌。农家的好客,让你亲切难忘,不管红白喜事,前三天后四天,把事过好,更要把客人款待周全。过事儿,就得讲究个气氛,花鼓对唱,风月无边。而唱“花鼓子”的主唱,还包括锣鼓手是主人家事先要去请的,大都是当地出了名的好把式。只要锣鼓一敲打起来,就热闹了。主唱开唱,过一会儿,就会邀请上事的客人一起唱。

 我还记得几句词,邀请者总会有各式各样的歌曲做为开场白抛砖引玉,把现场更多的歌者调动起来。

 上场接唱的歌者往往也会唱:“叫我唱歌也不难,也不是挑花绣牡丹\绣花它要五色线\唱歌只要嘴动弹,舌头打个弯。”

 在被邀者末接招时,绝不会冷场,其他歌者会及时圆场接唱:“你不来了等我来,莫叫花鼓子凉了台\凉了前台有事可,凉了后台唱不起来\脸上无光彩!”这下了,场子就热闹了,你上句还没唱完,他就接了下句,还有很多人在抓紧等机会,当然是根据时事即兴自编自唱居多。

 当然,“花鼓子”有情歌、婚嫁歌、新居乔迁歌、祝寿歌、年节歌以及丧事孝歌等等。唱“花鼓子”也很讲究场合,喜事适高亢悠扬,充满热闹、喜庆;忧事宜低吟短唱,寄托思念、悲伤。我记得这几句反映人死后要喝孟婆汤,过奈何桥三生石等民间传说的唱词:一进门来我把歌唱,孝子搭了个好灵堂\孝男孝女戴长孝,伤心的泪水流两行\老辈子驾鹤西游去,独有亲人空悲伤\为何舍得儿孙去,狠心喝下孟婆汤\奈何桥上回头望,三生石前难思量\忘川河过今生忘,彼岸花引无徬徨\三亲六戚来吊香,怎叫儿女不悲伤”孝歌多是通过历史故事,褒奖孝行,弃恶扬善;如遇到白喜事,也大可不必悲伤;有时候,“花鼓子"也很随意,常有主宾酒酣之际的娱乐,劳动之余的欢庆。

 这么一说,你就明白了,老家的“花鼓子”歌者大都是抒情好手,通过见景生情的歌唱,能把抽象的事物变得生动、具体、活跳,充满了灵性与温情。安康的“花鼓子”细腻、独特,歌词从历史到现实,从景到情,有定式传承的,也有随着时代变迁发扬光大的,更多是触景生情即兴编唱的。不管怎样,都要有深厚的功底,传承是要把老歌词背熟的;发扬光大是在熟中生巧的基础上改编,大浪淘沙,与时俱进;触景生情则是要有更高的水平,即兴编唱,歌词连贯流畅,且在平静质朴的歌词背后要有与人与事浓得化不开的内涵,氛围、情调都要符合红白事的背景。尤其是许多只有安康才能听到用到的方言、词汇,总被歌者信手拈来,唱出来亲切而传神。

 “花鼓子”是用对偶的四句一韵,其表现形式在老家安康农村自成一体,与地方戏秦腔、汉剧风格各异,曲调中山歌味极浓,唱词所涉及很广泛,常常利用阴、晴、烟、雨、春、夏、秋、冬不同自然现象和山水、人文、地理、人物、习俗、时令以及花、草、树、木展示,且不着痕迹地溶入当地风俗民情,诠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创造出天人合一的境界。“花鼓子”有传承也有即兴,在锣鼓乐器的伴奏下,高腔低调,宛转悠扬,纯粹是“Made in本地”。“花鼓子”在安康农村,恰似穿越时光隧道,从大自然中传来的天籁之音,更是人们敲响锣鼓后喜乐忧哀的感怀!

 安康老家农村“花鼓子”的热烈和歌词的优美,唱尽了安康农村人的苦辣酸甜。在我的意念中,“花鼓子”这广泛流传的小调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乡土风情极其浓烈。流传较广泛的如《十对花》,通过细腻观察各种花生长、生存的不同环境,用形象的理解与认识表达出它们的规律;《十爱姐》,则唱出了不少轻年男女的心声,表现了年轻人对爱情的乐观、阳光心态;《唱梁祝》以梁祝化蝶的故事形象生动地引出情感,进而追逐、表达一种能够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把握爱情婚姻生活的美好意境;《孟姜女寻夫》则是表现了悲凉而不失浪漫色彩和忠贞不渝的民间爱情故事;而新创的《歌颂党的十九大》(十九大盛会隆重开,全国人民乐开怀\总结过去展未来,引领迈进新时代\党把人民爱)等,更为形象地表现了欢快的老家人爱党情怀和对新时代新生活的美好情绪。

 以欣赏的心境聆听口耳相传的“花鼓子”,还有很多是自编自唱即兴发挥的好歌。前几天,黄老师发在微信群里的歌词都非常好:比如“锣要打来鼓要敲,人要从师井要淘,井淘三遍水好吃,人从三师武艺高。”这段采用了节奏欢快、押韵对仗整齐的形式,简单易懂、朗朗上口,让听者既听得明白、又开心,还把从众师学高艺的道理深入浅出地灌输。再如“太阳一出满江红,师父骑马我骑龙,师父骑马桥上走,我骑龙儿水上漂,师傅比我高。”这段“花鼓子”歌词,既夸赞抬高了对方,又通过转韵使得歌词在整齐中见变化,增加了歌儿的音乐感,如果再加上锣鼓等乐器打击伴奏,就显得热烈欢快、情调更高。

 “花鼓子”,其情、其声、其韵,给人一种神奇而迷醉的快感,只有亲临其境亲耳聆听,才会体验和品味其中美妙的内涵。安康老家农村的“花鼓子”,随处都能听到。农村的男女老少只要把语言放声,歌声嘹亮,谁都会唱几句,且隐含着深厚的乡土情结。如果你是异乡人,在安康农村听了“花鼓子”,那么,你肯定会断了情愁,多了欢声笑语。如此,我也有了关于安康老家“花鼓子”的美好回忆。

 记得有一首关于写“花鼓子”的诗句:“花鼓子”歌,“高腔\沿着崎岖的山路\一直浅吟低唱\累了,便提高嗓门\与清脆的鸟鸣\合成了一片别样的寂静\大公鸡吊儿郎当地\对着苍茫的大山\很野地抒情。”在老家,高亢雄壮、浅吟低唱的“花鼓子”是一种艺术品,应是物质和精神、历史与今天的完美组合。如果深度探悉这地域文化背景下“花鼓子”,确实是人间至美、耐人寻味、最深情的歌。

 从小听着“花鼓子”长大,它已经融进了我的血液里。所以,我爱“花鼓子”、也敬佩朴实、风雅、智慧、善歌的安康人,希望多一些热爱“花鼓子”的“古道热肠”,把“花鼓子”传承、弃扬、光大,伴着鼓点承载现代生活,融进新时代精神,成为老家人讴歌新时代美好生活的介质。

 公众号:美丽的坝河小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363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