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男人是下半身动物,女人不是么?
2、是人驾驭马还是马驱使人?
3、大多数人的聪明,不是人的聪明。
4、爱,其实只是一种动物本能。
5、没有谁是真正自觉的。
6、是“人大于马”还是“马大于人”?
半人马是希腊神话中的一种怪物,他们上半身是人的躯体,下半身则是马的身体。半人马往往代表着粗野、狂暴,然而,我认为,半人马的形象并不仅仅体现出兽性,而是同时代表着人性和兽性。
上半身代表人性,代表社会,代表协作,下半身代表兽性,代表自我,代表自私。积极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曾用一个有趣的比喻,来描述两个自我之间的关系。他说:人的情感面就像一头大象,而理智面就像一个骑象人。但是我觉得,骑象人和大象的比喻,远不如半人马这个形象更加形象和生动。
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其实在本性上都是具有两重人格,一个是上半身的符合社会化的人性,一个是下半身的符合动物化的本能。我们接下来详细谈谈。
一、男人都是下半身动物,女人不是么?
曾几何时,网络上流行一个说法,说男人都是下半身动物,说男人如何粗鄙、兽性,而女人是上半身动物,如何优雅,如何文明。这种说法其实误导了很多人。我也曾经看过一篇文章,分析说其实女人也是下半身动物,这里就不详细展开了。我学习心理学很多年,也观察生活很多年,我觉得,其实,男人女人都是下半身动物,只不过,男人显得更为直接、简单、粗暴,而女人则显得更为委婉、更为含蓄,在良好的氛围下女人也会展现出动物本能。男女的这种区别,从进化心理学上来说,男性是目标性动物,狩猎动物,而女人是穴居动物,安全感动物。所以表现形式不一样。但是本质上,男人女人都是下半身动物。
下半身,代表了吃、喝、享乐、贪婪、好色等等。
二、是人驾驭马还是马驱使人?
这个问题,我是这样认为的,看起来是人驾驭马,但是人对马的驾驭是相当有限的。这个问题上,骑象人的比喻更为贴切。骑象人代表理智,大象代表潜意识,代表本能。事实上,大象也有不听话的时候,也有骑象人奈何不了的时候。
很多人总是一味强调理性,忽略本能,这是不对的。在发展心理学中,关于人的成熟阶段就描述为感性----理性----智慧。智慧就是兼顾理性和本能的一种动态的和谐的方法,这是人的最高认知阶段。我认为,不存在谁驾驭谁。作为人,总是喜欢看得长远,看得开阔,作为本能,总是喜欢看到当下,看得现实。事实上,作为生存策略,是没有对错的。只不过动物是短期生存策略,人是长期生存策略。其实这应该是一种互补的关系,而不是对立的。
当人理解了马,满足它一部分的当下的需求,它就可以载你飞驰,去向更远的地方,找到更多的食物,获得更多的生存机会。另外一方面,马如果没有人的思维和眼光,它就难以规避风险,难以跑得更远
所谓的驾驭,换个说法其实是:合作。
三、大多数人的聪明,并不是人的聪明。
我想说的是,半人马的聪明,包含了两种,一是上半身人的聪明,二是下半身马的聪明。
我们通常见到评价一个人聪明,往往是说他反应快,机敏,能够讨人喜欢,谋得利益。但其实这只是马的聪明,也就是动物的聪明。动物界,老虎、狮子、狼以及其他动物,为了生存进化出种种本事,这也叫聪明。
但是作为人的聪明,很可能是另一种表现。可能这个人虽然木讷,但是有思想,虽然卑微,但是却秉性高洁,虽然强大,但是却能悲悯众生。人的聪明,往往是反本能的。人的聪明,往往得到的是嘲笑,但是也往往,赢得人们的敬重。
四、爱,其实只是一种动物本能。
被几千年来全世界人们歌颂的爱,其实跟动物界的爱并没有什么不同。都是为了维护种族繁衍。只不过,人们的爱,增加了更多社会性的因素。人有思想,而动物没有。人们创造的文明其实只是动物们身上艳丽的服装而已。就算人们写了那么多美妙的文章诗歌,而爱因为是生命繁衍的一部分,所以显得如此重要和伟大。
但是本质上,不管你识字不识字,会不会写诗,你都会去爱。
马也会爱,不需要学,但是人可以写诗,人可以读诗,而马不会读诗。在半人马的世界,你说,诗歌很重要么?
说到这里,我们要扯回到现实生活,很多鸡汤文都大谈特谈:不要跟女人讲道理,而是要跟女人讲感情。你们想过没有,为什么不跟女人讲道理
因为爱本来就是动物的本能,而不是人的本能。所以,你跟“动物”讲什么道理?很多年前,我写过一句话:“千首诗,万首歌,不如相约去玩乐”。
爱如宠物,要的是陪伴和玩乐。
爱,并不是什么很高级的玩意。
五、没有谁是真正自觉的。
经历越多,你越会发现,任何人都没有绝对的、完整的觉悟性。觉悟是属于社会性的,是属于人的,而半人马另一半的兽性,是遵循本能的。一个人他总是在上半身发展道德、理想、高尚、规则,在下半身发展享乐、贪婪、自私、残忍。
所以几千年来人们争论到底人性是善是恶,我都觉得没有什么意义。人性和兽性如此结合在一起,怎么分离?兽性如果真是坏的,我们能不能全部克服掉兽性呢?我们的肉身本就跟动物没什么根本的区别,我们的灵魂栖居于此,我们也靠着肉身感受这个世界的喜怒哀乐。兽性本来没有罪恶,只是因为人们有了思想,组成了社会,才开始区分善恶,才开始有了真假。
只有佛教认清了这个事实,他们采取的是,否定兽性,保留人性,相信灵魂永生,把希望寄托在来世或者逃离这个世界。但,这样的看空,并不是大多数人能接受的。毕竟,肉身怎么安顿呢?
记得有一次开会,一个大公司的老板发言, 讲道,一个公司为什么要有制度?那是因为人是最不可靠的事物!
所以,我们的上半身,需要达成一个共识,那就是建立规则、道德,来引导和驯化我们的下半身。
古人讲:“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人心变幻莫测,也是因为动物性使然。所以,我们对人性、对人心切不可掉以轻心,包括对自己也是如此。
所以说,没有谁是真正自觉的,我们都需要教化和监督。
六、是“人大于马”还是“马大于人”?
一个人“马大于人”,可以说是本能大过文明,一个人“人大于马”,可以说是文明大过本能。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思是:如果质朴超过了文饰就显得粗野,如果文饰超过了质朴就显得虚浮,只有质朴和文饰相杂适中,才能算是一个君子。其实孔子的这段话与我的意思大体是一样的。一个人过于社会化,便失去了勇猛,一个人过于动物化,则不免于粗俗。
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当一个人“人马不合”时则会产生各种心理疾病。“马”代表潜意识,“人”代表意识,二者不匹配,则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我曾经对一个焦虑症患者说,他当下的状况很像他骑在一匹狂奔的马上,自己无能为力,他认为我说得很形象。也就是说他的“人”和“马”失控了,意识对潜意识失去了控制,所以他感觉很痛苦。
一个人做到“人马合一”,也就是身心合一,便是大自在。
孩子拖拉磨蹭玩手机,你说了八百遍 ,他都没反应;爱人邋遢怠惰不上进,你吵了一年又一年,TA还是老样子;下属消极怠工不作为,管理制度一改再改,丝毫没有作用……
你的生活有没有被这些问题所困扰,从而郁闷甚至崩溃呢?
你的象和骑象人需要很好的合作!
国际著名心理学家奇普·希思兄弟借用一组很有趣的比喻:大象(情感)、骑象人(理智)、路径(环境),通过各要素的变化提出操作性极强的建议,让我们的改变轻松起来!
我们的理智是一个骑手,而情感是一头大象。运用意志力,骑手也许能驾驭大象一时;但是当大象按照自己的性子来的时候,骑手之力是无法控制这头庞然大物的。
我们的大脑里是由大象和骑象人共同作用的。大象代表着我们的感性,而骑象人是我们的理性。你的骑象人想要早起锻炼,背英语单词。但你的大象却希望能够在被窝里多躺一会儿。骑象人决定吃健康的蔬菜沙拉,大象却不自觉地要了一碗炸酱面。大象渴望及时行乐,骑象人正好相反;大象需要能量和动力,骑象人往往过度思考原地踏步;骑象人制定计划,大象负责前行。
但大象也不是永远捣乱的,大象掌管着爱、怜悯、同情、忠诚等诸多情感。当大象缺乏动力的时候,骑象人只会原地打转、不停地分析计划,就是不去行动。有的人为了晚餐吃什么绞尽脑汁,这说明他的大象还不饿。
怎样使大象和骑象人互相配合,取得良好的合作效果呢?
其实就是怎么样让一个改变发生的问题。让改变发生的第一个方法就是指挥我们的骑象人。那么怎么能够调动我们的骑象人愿意去行动呢?方法很简单,就是给它指明方向,给骑象人指明一个运动的方向。
为了改变,你要做三件事:
指挥骑象人(看似顽固抗拒,实则方向不明)
激励大象(看似懒于改变,实则筋疲力尽)
营造路径(看似人的问题,实则情境问题)
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写过一本很有名的科普书,叫《象与骑象人》,大象与骑在大象身上的人。
他用大象来比喻人的情绪,力气很大,如果我们想靠蛮力制服一头大象,一定会失败;
但是人的理性呢,就像骑在大象身上的人,他可以指挥大象去自己想去的地方,让大象走大象就走,让停就停。
自我发展,是人生永恒的发展主题,而很多时候,我们却用同一种模式度过人生,成为习惯的奴隶,忘记了成长,忘记了自己为何出发,忘记了用自己最好的状态,去度过最美好的人生。
每个人都有改变的想法,但是,自我改变往往会遇到强大的内心的阻力,也就是与生俱来的防御机制,这种防御机制让我们追求稳定和可控,排斥改变和发展。
就像本书中提到的一样,理想中的自己是一个人,现实中的自己是另一个人;向往改变、突破的自己是一个人,阻碍改变、突破的自己是另一个人。你和自己的斗争,与自己的抗衡,需要以一种方式得到和解。
本集介绍的是陈海贤的《自我发展心理学》开启行为的改变,我们可以从这本书中得到答案:为什么改不了?改变的策略有哪些?改不了怎么办?
改变是一种选择,不改变也是一种选择。你要积极奋进,还是懒散拖延,无论当下如何行动,都是做了选择。你是选择庸庸碌碌过自己的人生,还是选择过上自己想要的人生呢?你的未来的人生选择,在于你当下的行动的选择。
但是我们的选择,总是被现实打脸 。每天睡觉时最想改变,可是第二天又被打回原形;每年年末的时候总是反思做计划,可是计划总是被搁浅,改变总是昙花一现。
一项医学调查研究,医生告诉心脏病患者,如果不改变自己的习惯如不健康的饮食、抽烟、喝酒等,病情将会加重。可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只有1/7的人群会改变。
为什么会改变不了自己呢?也许大部分人没有意识到,每个人的躯体里有两个自我,一个是感性的,一个是理性的。区别和理解这两个自我,对于理解改变,非常重要。
积极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说,人的情感面就像一头大象,而理智面就像一个骑象人。骑象人骑在大人的情感面就像一头大象,而理智面就像一个骑象人。骑象人骑在大象背上,手里握着缰绳,好像是他在指挥大象,但事实上,他的力量微不足道。一旦和大象发生冲突,他想往左,而大象想往右,那他通常是拗不过大象的。
那么,大象的脾气是怎么样的呢它有三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力量大。一旦它被激发 了,理智就很难控制它。
第二个特点:它是受情感激发的。它既容易被焦虑恐惧等消极情绪驱动,也容易被爱、怜悯、同情、忠诚等积极情绪所驱动。所以它既可能成为改变的阻力,也能成为推动改变的强大动力。
第三个特点:它是受经验支配的。也就是说,它只认我们切实体会过的“经验的好处”,而不认我们理智所构想的“期待的好处”。
“期待的好处”是早睡早起身体好,但是“经验的好处”是睡懒觉温暖的被窝;“期待的好处”健康饮食身体棒,但是“经验的好处”胡吃海喝带来即时的满足感;“期待的好处”结束拖延症工作更有成就感,但是“经验的好处”发现还是再刷一下抖音或者打游戏。
当这两个好处发生冲突时,虽然骑象人(理智面)想要寻求那个“期待的好处”,而大象(情感面)却不由自主地转向了那个“经验的好处”,哪怕有时候这个“期待的好处”要比“经验的好处”大得多。
而改变的本质,在于创造新的经验,用新的好的经验代替旧的差的经验的过程。
心理舒适区的本质,并不一定意味着舒适,也并不一定意味着熟悉的环境,而是熟悉的应对方式,即我们如何处理生活中的困难的事情。对我们来说,应对方式有两层含义。
第一层,行为上的应对 , 也就是对具体事情的应对。 比如:遇到危险时,选择战斗还是逃跑;在工作上遇到困难的任务,选择解决问题,还是拖延。
第二层,对内心的情绪应对。 举个例子:妈妈带小孩去动物园看狮子,孩子看见狮子都是会害怕的。
●A小孩哭着说:“我要回家。●B小孩-言不发,但是腿在瑟瑟发抖。●C小孩呢,看了一会,问妈妈:“我能不能冲它吐唾沫”
你看,三个孩子都害怕狮子,但他们应对这种害怕的方式并不一样。这是对情绪的应对方式。
心理舒适区带来控制感、安全感,并且还有一个特殊的功能,我们会用自己的应对方式去建构生活,而不是根据生活选择一 种合适的应对方式。
这也是很多情感悲剧的来源,因为形成了不恰当的应对方式。如害怕分离,因为小时候一直被分离;觉得自己配不上好的东西,因为小时候一直被否认。
我们想要让车运行,却一只脚踩着油门,另一只脚踩着刹车。而能量和动力,就在这样的空转声中痛苦地消耗着。我们想要改变,却不断的在踩油门和踩刹车之间不断消耗着自我能量。
心理学家荣格曾经说过:如果潜意识的东西不能转化成意识,它就会变成我们的命运,指引我们的人生。同样,如果你不知道阻碍改变的力量,不知道这种力量背后的重要假设,看起来,你是活在常识里,实际上你是活在自己的假设里。
所以我们需要用到一个X光,来让自己清晰的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你可以问自己三个问题:第一,那些跟你的目标相反的行为,带给你的好处是什么第二,如果你做不一样的行为,你最担心别人会怎么对你第三,为什么阻碍改变的行为,所带来的好处是必须的如果没有这些好处,会发生什么可怕的事情
接下来进行行为检验,如下图。
“奇迹提问”:如果真的做到了,会发生什么呢?回顾这个过程,你迈出的第一步是什么呢?
往前看,你看到的是困难;往回看,你看到方法和路径。有时候,改变就像多米诺骨牌,最重要的是找到能够推动改变的那块牌,找到小小的改变,并把它推到。
不要试图让一切很完美,而是控制能控制的,接纳不能接纳的。不要去想未来太过巨大的任务,而专注你眼前能做的一小步,专注当下,并把它做好。
一步一步走,积累小的成功,不断自我正面强化。也许有一天回过头,你会发现,走着走着,自己已经走得很远了。
“场”其实是包含大量行为线索的环境,这些行为线索会刺激你做出特定的行为。就像到了寝室你就想睡觉,到了办公室自然想工作,而到了餐厅自然想吃饭一样。
感性的大象对“场”很敏感。它总是比理智先感受到“场”所暗示的行为线索,并照着这个行为线索行事。环境中所包含的行为线索越多,场的力量就越大。
如一回家就想休息,想要高效学习很多人会选择去图书馆。
那么,改变及延续行为就需要养一个自己的“场”。第一,看别人在这个空间的行为。第二,你以前在这个空间的行为。
它就是你在一个空间里的做事习惯,习惯会形成稳定的心理预期,进而又会巩固习惯的行为。你在这个空间里做的事情越纯粹、越持久,这个空间“场”的力量就越大。
前面提到大象是受情感激发的。它既容易被焦虑恐惧等消极情绪驱动,也容易被爱、怜悯、同情、忠诚等积极情绪所驱动。所以它既可能成为改变的阻力,也能成为推动改变的强大动力。
越自责,越放纵。我们习惯用自责的方式来给自己压力,但每次面临改变的时候,我们都会分裂成两个自我,一个上进、正义,一个堕落、邪恶。
上进的自我总是责备堕落的自我,而堕落的自我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破罐子破摔。自责、焦虑和内疚就这么产生了。
但是这些并不能推动大象前进,因为堕落的应对方式如拖延、玩手机就是应对焦虑和压力而产生的。内疚和自责加深了焦虑和压力,所以会继续堕落的应对方式。
所以,你对自己还好吗想起自己的时候,你是带着厌恶和憎恨,还是带着爱、同情和期待呢如果你还在内疚和自责中自我折磨,也许,你就应该放弃和自己之间的战争了。就像一个士兵终究要解甲归田一样。
大象也许听不懂你说的道理,但它能听懂爱。它会很清楚地知道,你爱不爱它。只有爱,才会让它心甘情愿,为你上路。而这种理解,是驱动大象改变最重要的部分。
我们追求改变的背后,隐藏的心理状态就是对现在的自己的不满。这种不满,当然可以转化成发展的动力;但它也可能让你走上另外一条路,让你焦虑、迷茫、自卑、手足无措,甚至陷入重复无效的改变之中。
所以,我们还需要学会接纳自我,自我接纳不是追求,而是舍弃,舍弃对生活的控制,对完美自己和完美世界的执念。
森田疗法中提到,带着问题生存,为所当为。即有时候,我们需要与自己的问题和谐相处,去专注做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情。
那么,什么时候该追求改变,什么时候该自我接纳呢或者说,什么时候改变是有用的,什么时候改变会变成一个问题呢
有一个简单的标准:看你改变的动作,究竟是改善了你的状况,还是维持了你的状况,甚至让你变得更糟了。比如失眠的人想改变失眠,在睡觉的时候十分警惕。
当我们想要改变的时候,要问自己两个问题:第一,我所遇到的世界的不如意,还是需要自我改变的问题?第二,是否打断发展的历程?
本集《自我发展心理学》“开启行为的改变”就到这里,下集继续“推动思维的进化”。愿您每天都有好心情 。
最近随着007-149班班级共读活动的开展,陈海贤的《了不起的我》走进了我的视野,之前也看过班长在得到学习陈海贤的自我发展心理学,看到他的收获不浅,相信一定是不错的书!所以虽然工作忙碌没跟上节奏,但我还是买了这本书准备有时间就学习,希望一窥究竟。
一看到这本书的时候,第一感觉就是有个疑问,为什么会是了不起的我?这是一种盲目自大吗,其实不然,作者谈到这本书的初衷不是鼓吹盲目自大或者自我中心,而是提醒你,在深陷自我怀疑,或者身处逆境苦苦支撑的时候,不要忘了自己的潜力。
有些人是天生的赢家,很容易就有了别人梦寐以求的一切,这不是了不起,这只是幸运罢了。还有一些人,他们的每一点进步,都需要靠自己的努力奋斗得来。他们需要不断去面对和解决自我发展道路上的种种难题,努力让自己一天天变得更好,这是一种了不起,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拥有的了不起。
看到这里让我想起了之前自己写的一篇文章,有相似的观点,于是与这本书的作者产生了共鸣,很想继续看下去。(文章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bccd3fe17808)
“大象”与“骑象人”
书中提到积极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曾用一个有趣的比喻来描述两个自我之间的关系,他说,人的情感就像一个大象,而理智就像一个骑象人。骑象人骑在大象背上,手里握着缰绳,好像在指挥大象,但事实上和大象相比,它的力量微不足道,一旦和大象发生冲突,骑象人想往左,而大象想往右,让他通常是拗不过大象的。
对于改变而言,理智提供方向情感提供动力,如果人的理智想达成改变的目标,就需要了解情感这头大象的脾气和秉性,利用大象的特点,才能事半功倍,否则改变将非常困难。
有一项医学调查显示,假如心内科医生告诉病情严重的心脏病患者,如果不改变个人生活习惯,比如吃的不健康不运动抽烟等,他们将必死无疑,但也只有1/7的人会真正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其余6/7的人是不想活了吗?
当然不是,他们肯定也知道该怎么做,但却依旧没有改变,这是我们在改变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我们心里有一个行为标准,希望自己做到,却经常被现实打脸,好像我们心里有一个自己,现实却是另一个自己,有时候我们明明很讨厌自己的某个行为,比如拖延,这怎么都改不了,这时心里就会有很多的内疚和自责,怪自己意志力薄弱,不够努力,可是指责自己并不能带来改变,相反,我们应该认真思考为什么控制不住自己?
区分我们躯体里感性与理性的两个自我,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理解改变,非常重要。
那么大象的脾气是怎样的呢?这也是我们了解自我的一个方向,首先它的力量大,一旦被激发,理智很难控制住它。
再者,它是受情感驱动的,它既容易被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驱动,所以它既能成为改变的阻力,也能成为推动改变的动力。
最后一点,它是受被强化了的经验支配的,它只承认我们切实体会过的经验好处,而不承认理智所构建的期待的好处,这个特点与“改变为什么这么难”直接相关。
改变的本质,其实就是创造新经验。用新经验代替旧经验,创造新经验需要通过新的行为,获得新的反馈新的强化。 并切身体验到他。切身体验的经验,信息浓度是非常高的,这跟听来、看来的道理很不一样,如果只有想象中的期待,而没有新行为带来的新经验,改变就很难发生。
“期待”与“经验”的好处
那么什么是期待的好处,什么是经验的好处呢?期待的好处是想象中的好处,比如我们都能想到每天早起跑步会更有精神;不拖延,会更高效、更有成就感;坚持健康饮食,会让身体变得更好。但这些都是想象出来的,我们可能并没有深刻的体验过这种好处。相反我们体验过睡懒觉时被窝的温暖、打游戏的快乐、胡吃海喝的感官刺激,这些都是经验的好处。
期待的好处是抽象的,而经验的好处是具体的;期待的好处发生在未来,而经验的好处发生在过去或者当下;期待的好处是被教导的,而经验的好处是能切身感受到的。
当期待的好处和经验的好处发生冲突时虽然骑象人想要寻求期待的好处,他身下的大象却不由自主地转向了经验的好处。哪怕有时候,期待的好处要比经验的好处大得多。
操作行为主义的创始人伯勒斯·斯金纳曾经设计过一个斯金纳箱这个箱子里养了一群鸽子,鸽子最开始在箱子里漫无目的的漫步,可是假如他做了某个特定的动作,如果给鸽子一个特定的刺激,比如亮红灯的时候啄圈不会掉落食丸,亮绿灯的时候才会掉,鸽子也能很快掌握这个规律。在这个实验里灯光的颜色就是刺激,而鸽子做了动作以后出现的食丸就是强化。
人的某些行为也是根据这样的原理被塑造的我们可以把强化看作是经验的好处一旦我们的某个行为获得了好处他就被保留到经验里,哪怕我们没有意识到,它仍然会影响我们的行为。
大象之所以总是不由自主地转向经验的好处,是因为经验的好处会通过强化塑造我们的行为,让我们的行为改变变难。
这样看来,改变似乎并不难,只要创造新经验,不断强化它就好了。不过、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改变之路每个人都有选择
我们是要走一条稳妥的路,还是走一条冒险的路?是要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还是成为被别人设计好的样子?若我们不主动做出选择,那么别人就会替我们做出选择。
小说《无声告白》里说: “我们终其一生,就是为了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1、拿回选择的控制权
当你告诉自己不行的时候,你已经做了选择,当你呆在一个只能满足温饱没什么前途的公司,你已经做了选择,当你用拖延躲避工作压力的时候,你同样做了选择。
改变是一种选择,不改变也是一种选择,因为自己不改变找的所有借口,比如没钱,没时间、太麻烦、没必要通通都是你的选择,甚至你告诉自己,我没有选择也是你的选择。
把对选择的控制权拿回到自己手中,这是开始发展和改变自我的前提,但不可否认的是,当我们卡住时,你一定会陷入或轻或重的无力感,除了停留在原地,似乎找不到更好的人生选项,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有两个:
第一,误以为只有按照理想状态做出选择才算有选择。如果选项不够好,那就是没有选择。
第二,不愿意承担对自己的责任。
2、改变需要勇气
改变需要我们承担起对自己的责任,看清自己作出的选择,这对任何一个人而言,都不是轻松的事情,它需要巨大的勇气。
在我加入007之前我也是观望了快2年才下定决心跨出这一步,在这之前我从007的联合发起人苏磊身上看到他在007的刻意练习,一步步的成长与蜕变,看到他们的激情澎湃,对未来的畅想,对梦想的坚持,总让人跃跃欲试,却被自己的过往应对模式所影响,拖延症患者迟迟没有行动,而行动是克服拖延症行之有效的方法,007的先完成再完美让拖延症有了解药,于是鼓起来勇气,下定决心为自己做出改变,目前坚持七天一篇的写作节奏已经快2年了,坚持长期主义,学习与时间做朋友。
3、改变需要自省
改变需要勇气,但只有勇气还不够,改变还需要自我反省的能力,只有不断审视自我,才能触发改变。
在007打磨的这一年多来,写作真的能让我们多思考,多反省,多察觉自身的问题,去发现自己的不足,去改善去补漏,即使步子比较慢,也是一种自我的完善,是一种向内求,而不是向外求。
正如孟子所说的“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从自身去找原因,自我反省,去改变。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一个头三个大”是一种形容词,通常用于描述对于某种问题感到烦恼、郁闷或头痛。在感情方面,如果说“一个头三个大”,则意味着这场感情存在着很多问题和矛盾,让人无从下手,让人觉得十分纠结和苦恼,因为这些问题可能太过复杂,如形形色色的情感问题、价值观、兴趣等方面的不一致带来的矛盾,会让人充满疲惫和困惑,让人感到头痛难忍,像是一头大象一样的重压着心头,无法轻松自如地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
总之,“一个头三个大”在感情中的意思,就是指你所处的感情云里雾里、望而生畏,对于感情中的状况感到十分无奈和烦恼。如果你找到解决问题的良好方法,可能也就意味着“头”能变小,问题能逐渐得到解决,让你终于感受到透彻的清晰。
人的理智和情感就像骑象人和大象之间的关系。他们各自都有自己的主张,可是大象的力量却大得多。改变的发生,要先触动大象。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有个谴责自己的高手找陈海线老师咨询,就叫她欧阳吧。
她公司同事很多是名牌大学毕业的高材生。欧阳总是在跟同期进来的同事做比较,总是觉得同事很聪明,而自己很差。她经常会跟自己说:“不能再这么下去了!你要混到什么时候?别再堕落了!”
他们之间的咨询进行了很长时间。都处在道理她都懂的阶段,一直没有有效的进展。直到有一天陈海贤老师问,你的这种情绪是怎么来的呢?
她想起自己小时候,和邻居几个孩子一起去学习钢琴。
她们几个孩子在那里练习,她的妈妈和其他家长就在旁边评头论足。就像是坐镇指挥的将军。
那天她的琴弹得不好。回去的路上,她妈妈跟往常不一样没有用直行车带她,骑着车子自己走。她在后面一边追,边哭。
想到这里,她委屈的哭了。
陈海贤老师说,如果你是自己的妈妈,是否还愿意让现在的自己参与这样的比较呢?
她说,不会。
陈海贤老师回复说:可是,你正在参与这样的游戏啊?
听到这话,她沉默了。
后来,当她再与他人进行比较的时候,就会在心里停下来,对自己说:我不要再参加这样愚蠢的游戏了,这是妈妈的需要,不是我的需要。
所以,你对自己还好吗?想起自己的时候,你是带着厌恶和憎恨,还是带着爱、同情和期待呢?
如果你还在内疚和自责中自我折磨,也许,你就应该放弃和自己之间的战争了。就像一 个士兵终究要解甲归田一样。
大象也许听不懂你说的道理,但它能听懂爱。
它会很清楚地知道,你爱不爱它。只有爱,才会让它心甘情愿,为你上路。
关于情感触动,我听了很多遍。每次听到最后关于想到自己的时候,内心都会涌起对自己的怜悯。我长大了,能够看清自己内心的羁绊,我也能通过一些方法改善自己。想起之前的自己,觉得好可怜。因为没有得到有用的方法,没有遇到合适的知识,更没有遇到正确的人。
自己在孤独中成长,懵懵懂懂的长大了。然后,在不知不觉、后知后觉中错过了很多。
面对未来的自己,我想到王尔德说的:爱自己,是终身浪漫的开始。停下对自己的责备和批评,接纳自己。与他人接触的过程中,也不要轻易的认同他人的负面情绪。如果以前自己被他人忽视意见,不受尊重。那自己就不要再这样对自己了。重视自己想法,重视自己的表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