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互动是生态课堂知识探索、情感交流的主要活动方式,作为课堂氛围、教学信息的一种传递方式,多维互动不是单向、单一的,而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客观事物间的多向互动。实现多维互动应贯彻学生的主体性原则,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富有个性、创造性地学习,使学生经历体验感悟,达到情智共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等方面有所收获,建构完整的精神世界。多维互动可以在三个层面上展开,即人与事物间的互动,人与人间的互动,人与自己已有知识经验间的互动。
一、人与事物间的互动——让生命贴近、感悟、融入现实生活
师生与事物间的互动可以分为师生与教材的互动、师生与生活资源的互动。
1师生与教材的互动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教师就要尊重教材,深层次地钻研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学方式上真正做到师生与教材互动,教师、学生、教材三位一体。
2师生与生活资源的互动
《数学课程标准》力倡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魅力。数学生态课堂上师生与生活资源的互动是指师生共同开发的生态资源发展为互动生成新的资源(即生成性资源),再对新资源再次开发利用形成深层次、高层次的资源的过程。
二、人与人间的互动——让生命在合作、沟通、体验中情智共生
人与人间的互动是指生态课堂中师生间的互动及生生间的互动,通过多种层次、各种形式的互动,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相互影响,达到师生共识共享共进。互动表现为教师引领下的合作与交流等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自主倾诉式交流
在民主和谐、充满关爱的氛围下,学生的本真天性尽情展现,呈现出开放的心态,同时学习成为他们内在的需要,自主倾诉式的交流在这种需要下呼之欲出。如《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一课的复习中,根据平时自己解答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情况,学生自主整理出的内容有意义、法则、运算顺序、简便运算,而呈现出的整理形式更是多种多样,多姿多彩,显示了这几个内容间的内在联系。这些复习内容的得出可谓合情合理,情在于它们是学生真实的学习需求。由学生自己得出让他们倍感荣耀,理在于它们确实是四则混合运算的复习重点。
2复述式交流
这是指学生把操作过程内化为语言复述出来,把初步形成的表象表露出来。如在《3的倍数的特征》一课中,教师出示几组数字卡片让学生组成不同的三位数并写下来,再用这些数除以3看是否为3的倍数。当学生操作完再向大组汇报以上两项任务的结论的过程,就是一个复述式交流的过程。
3体验感悟式交流
这是指学生在教师的适时引领、启发下的交流,是学生把合作中自己的切身感受、经历、体验和感悟倾吐出来,使得思维相互补充、相互启发、相互影响,从而深化理解,对事物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入、完善。如在《3的倍数的特征》一课中,学生组数后,教师扶而有度,适时引领,设问:在组数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不变?发现组数过程中数字的和没变,在此基础上又一次启发学生猜想,小组合作交流举例验证,让学生经历科学的探究过程,从而得出规律。
4争辩式交流
在争辩式的交流过程中,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思维彼此碰撞,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争辩使真理的出现更具说服力,又使进一步的学习更具吸引力。
5总结式交流
师生在自主倾诉、复述、体验感悟、争辩的基础上通过总结交流达成共识,智慧之花绚丽绽放。
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需要教师的智慧,这智慧来源于教师对教材深层次的领悟,领悟教材中的思维,而后设身处地地考虑学生的学习水平及状态,设计教法,调控课堂,引起学生的情智共鸣。教师应始终流露出深深的师情,用情用智去启发学生的情智。数学课上学生的情,是学生通过学会数学思维而形成的一种理性的情,是由知而生的情,是师生在忘我的对真善美的追求中,通过思维碰撞,使得数学思想方法及情感得到升华,达到情智共生。
三、人与自己已有知识经验间的互动——让生命激活、吸纳、运用知识经验
生态课堂是互动、智慧的课堂,是一种通过知识的学习,开启智慧的课堂,是以情促智,以智生情,情智共生,让学生智慧的火花不断点燃的课堂。然而智慧不像知识那样可以直接传授,而是在获取知识经验的过程中获得开启与发展,在课堂教学的一定情境中产生,以发展能力为核心,创新为方向,以机智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一种综合品质。我们面对的学生是具有一定知识经验的发展中的人,他们充满智慧,富有灵性,生态课堂倡导学生学习时自主激活已有的知识经验,在积极的交流互动中有效地进行自主建构。如在《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一课的练习中,为了彰显学生的个性,教师变指令性的模仿练习为自主选择练习,给学生时间和空间,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已有知识经验选择感兴趣的题进行分析、计算、谈感受,自己课前搜集资料出题评价解答,使学生在对旧知重新体验感悟的同时,通过倾听交流反思,从新的角度又有了新的感悟、新的发现。在这互动过程中,每个学生的认知、情感都得到发展,人人参与,没有“被遗忘的角落”,交往互动中为学生提供了开放、“自由安全”的交流表达机会,降低了学生的忧虑,调整了学习情绪,学生与自己已有知识经验间的互动对他们的认知结构、解题技巧及机智及时调整起到促进作用,让其展示作业成果并解说,师生共同对其赏识、宽容、客观激励的评价更加促进学生个体的个性化发展和学生群体共性目标的达成。
生态课堂中的多维互动、情智共生意味着教与学的统一,生命与智慧的统一。师生、生生互动,人人参与,平等对话,分享彼此的思想与经验,交流彼此的体验与感悟,互相启发,互相促进。对学生而言,预示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驰骋,创造性的萌发,享受着学习的乐趣与成功,情智共生,激发出生命的活力;对教师而言,互动赋予其教学新的乐趣、新的价值、新的成就。
1、生态教育是提高生态意识,塑造生态文明的根本途径 生态意识的提高和生态文明的塑造,依赖于生态教育生态教育是以生态学为依据,传播生态知识和生态文化、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及生态素养、塑造生态文明的教育开展生态教育、提高生态意识和塑造生态文明三者之构成了一个相互辐射、互利共生、协同发展的“金字塔”范式,而处于金字塔底部的是生态教育,它为我们的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夯实了基础我们要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固然离不开科学技术手段的支持和法规制度的保障,但更离不开人们生态意识的强化和生态文明的完善;而要全面地强化生态意识和提升生态文明,使每个公民自觉维护与其自身生存和发展休戚与共的生态环境,最行之有效的途径就是实现从“物的开发”向“心的开发”转换,建立多维的生态教育体系,进行全民生态教育 2、生态教育状况和质量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生态教育的目标是解决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调整人的行为,建立生态伦理规范和生态道德观念,教育人正确认识自然环境的规律及其价值,提高人对自然环境的情感、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为每个人提供机会获得保护和促进生态环境的知识、态度、价值观、责任感和技能,创造个人、群体和整个社会环境行为的新模式为解决日渐严重的生态问题,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先后设立专门机构、采取经济和立法及技术手段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其中,英、德、美、俄及南非等国较早地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生态教育,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成绩显著,从“寂静的春天”已变成鸟语花香的人类家园;而另一些国家由于忽视或放松公民的生态教育,人们生态知识贫乏、生态意识淡薄,缺乏参与生态建设的意愿人们的观念偏差和行为不当,逐级引发了一系列具体问题,最终综合体现于生态环境恶化我们不能不认识到:一个没有生态教育的民族是可悲的,也是可怕的 3、生态教育可以为解决当代生态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精神资源 西方产业革命以来,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迅速发展,人口的急剧增长,人类的社会活动的规模、程度不断扩大,向自然索取的能力和对自然生态干预的能力也日益增强,致使生态危机越来越严重,生态破坏正在逐步以公开或隐蔽的方式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 随着人类对环境危机的广泛体认,生态教育逐渐走出生态学专业圈囿,置身公众舞台人们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生态问题的背后所隐藏的是人的价值取向问题,生态教育不仅仅能使人们获得对生态系统知识的认知,而且更具有突破“知识本位”,引导和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生态价值观和塑造美好的生态情感的功能因为只有热爱大自然,才能自觉爱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才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胡锦涛同志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因此说,生态教育是“防范胜于救灾”的最有效且最持久的生态保护手段 1、生态课堂是“生本”的课堂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强调学生是一个个具有思想、意识、情感、欲望、需求以及各种能力的活生生的人以学生发展为本,其核心成分应该是通过最优的现代课堂教学设计和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的各种潜能都能得到有效的开发,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有效的发展,实现教学与发展的真正统一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体现以下四种要求第一,要面向全体学生无论是“优等生”还是“后进生”,都应受到关爱第二,要面向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即关注的不只是学生对“双基”的理解和掌握,还有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和提升第三,发展学生的个性美国心理学家H·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为促进学生具有自身特征的个性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第四,学生的发展还应当是在自己原有基础上的一种可持续发展,这种发展与学生以后的成长(或终身学习)有着共同的外延,其效果应逐渐在学生以后的成长过程中显现 2、生态课堂是“情境”的课堂生态总是和环境联在一起,关心生态就是着意改善生态环境恩格斯说“人是环境中的人”,课堂是师生活动的生态环境,课堂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创设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教学情境布朗、科林斯等学者认为,认知是以情境为基础的由于忽视了认知的情境性,传统教育阻碍了促进学生发展这一教育目标的达成数学教育通过教学情境的设置,将日常生活资源转化为教学的资源,将学生日常生活经验上升为学校数学的知识教师在提出问题以后,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思考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学生独立地解题,学生的差异和资源就会逐渐显著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差异,尽可能全面地把握学生的活动情况,努力搜集和捕捉学生中生成的有用资源和问题资源,呈现和利用各种资源构建生成的有情境的课堂 3、生态课堂应是“体验”的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要想牢团地掌握数学,就必须用内心创造与体验的方法来学习数学”因此,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自主探究、自主发展是学好数学的关键“体验性学习”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过程中,通过反复观察、实践、练习,对情感、行为、事物进行内省体察,养成某些行为习惯,形成情感、态度、观念的过程它是一种在全新教育理念指导下的,主要从学习者个体发展的需要和认识规律出发,以感受、经历为指向的,符合时代要求,符合学生心理认知、成长规律的学习方式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指导、创设情境,提供信息资料、工具和情感交流等多种途径使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 (1)引导学生体验问题生成的过程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能促使学生发展当学生自觉地体验到问题的必要性,不得不提个“为什么”和“怎么办”时,思维才能被激活,才能自觉地投入到探究之中 (2)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他们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体验知识产生的全过程,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的知识和技能、思想和方法只有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再创造、体验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才能把新知纳入原有认知结构之中,才能成为有效知识 (3)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小学数学与学生生活具有密切的关系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指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应用价值 4、生态课堂应是“合作”的课堂班级是一个群体的集合,群体动力是最常见的生态现象,合作共生是最基本的生态表征,因此课堂中的合作交流应该是最基本的社会需求,也就当然地应该成为知识探索,情感交流的主要活动形式 就小学阶段而言,“合作学习”的重点要放在“愿合作”与“‘能合作”上即:学生有合作的意愿,不抵制合作,认识到“合作”也是学习的一种方式;学生明白自己在合作过程中的个人责任、并扮演积极的角色;知道如何在合作学习的环境下与人相处,怎样妥当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想法,怎样帮助、协调同伴、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速度与质量等具体操作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在预习中合作交流——质疑问题;(2)在新知中合作交流——加深理解;(3)在练习中合作交流——拓宽思路;(4)在评价中合作交流——促进发展 5、生态课堂是“愉悦”的课堂 愉悦是一种幸福、快乐的心理状态给儿童以幸福的童年不仅是教育的目标,也成为教学过程的追求愉悦来源于心理的满足,来源于创造的成功,来源于个体为群体的接纳 (1)满足学生“好奇”、“好学”的心理需求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必须巧妙呈现教学内容,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好奇心,处于一种定向的认知活跃状态,以积极的姿态来摄取新的知识 (2)满足学生“好动”、“娱乐”的需要教学中要以多种活动形式,激发学习兴趣,如皮亚杰所说:“兴趣,实际上就是需要的延伸,它表现出对象与需要之间的关爱”兴趣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起着决定作用,所以课堂教学要尽可能生活化、活动化、游戏化 (3)满足学生“好胜”、“成功”的心理需求从小学生情感发展来看,随着学习在生活中日益重要,与学习兴趣、学习成败相联系的情感也越来越占主导地位他们害怕学业上的失败、害怕测检不合格、害怕比不上同学,通过对学生学习反应的正面强化,既对学生认知评价全面及时,又使之情感激励,达到鼓舞士气,继续努力的效果,满足学生的成就感 (4)满足学生“依恋”、“被爱”的心理需求小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人,他的基本社会需求是怕家长老师指责、怕同学讥笑、怕没有好朋友同他玩耍他们十分崇敬教师、热爱老师,也喜欢取悦教师,以得到老师对他的爱,这种爱是非常单纯、纯洁的数学课堂要努力诱发学生产生快乐情绪,引起学生产生相应情感,对学生的关怀、人格的尊重、学习的严格要求融入每一爱的行为之中,孕育出师生间良好的情感状态,并把这种感情推移到整个学习活动中课堂中不应有体罚、生硬、冷漠,应让学生有一种如坐春风、如沐春雨的感觉
意思是感情状态良好。
ECO 是eco-industry的缩写,是生态产业的简称。生态产业,简称ECO,是继经济技术开发、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发展的第3代产业。生态产业是包含工业、农业、居民区等的生态环境和生存状况的一个有机系统。通过自然生态系统形成物流和能量的转化,形成自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产业生态系统之间共生的网络。生态产业,横跨初级生产部门、次级生产部门、服务部门。
生态产业简称ECO,是eco-industry的缩写,是指按生态经济原理和知识经济规律组织起来的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具有高效的生态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的集团型产业。不同于传统产业的是生态产业将生产、流通、消费、回收、环境保护及能力建设纵向结合,将不同行业的生产工艺横向耦合,将生产基地与周边环境纳入整个生态系统统一管理,谋求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有害废弃物向系统外的零排放。以企业的社会服务功能而不是产品或利润为生产目标,谋求工艺流程和产品结构的多样化,增加而不是减少就业机会,有灵敏的内外信息网络和专家网络,能适应市场及环境变化随时改变生产工艺和产品结构。工人不再是机器的奴隶,而是一专多能的产业过程的自觉设计者和调控者。企业发展的多样性与优势度,开放度与自主度,力度与柔度,速度与稳度达到有机的结合,污染负效益变为资源正效益。生产产业建设需要在技术、体制和文化领域开展一场深刻的革命。
摘 要:生态问题已经日益严峻地摆在人类面前,如何去解决这一难题,首先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对大学生这一重要群体进行生态道德的教育。本文在深入地分析了人与自然不可分离的关系之后,提出了人类对自然不可推卸的道德责任。并在此基础上,阐明了在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方面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和它们之间的联系,为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生态道德;马克思主义;自然;人类
日益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迫使人们不得不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长期以来,特别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兴起以来,人们逐渐形成一种传统的观念:即人是自然的主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的关系。如何摆脱这种偏见,并确立一种正确的生态伦理观念是当今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中一项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认为,人是社会存在物。这就是说,人不是一种单纯的生物存在物,而是具有一定的社会属性。人的生产、生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都是社会活动,离不开人具有的社会生物属性。“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人的社会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也从来不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从不否认人的生物维度上的意义。相反,“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绝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绝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与正确运用自然规律。”[2]
从生物学的观点看,人是动物经过发展而形成的一类高级动物,所以说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是在自然过程中形成的。最初的裸猿是属于灵长目物种中的一种原始食虫动物,大约在1500万年之前,气候变化导致森林萎缩,一部分裸猿走出了森林开始与地面动物竞争。在竞争的过程中,地面猿的脑容量得到了扩充,前肢也解放出来,能从事精巧的劳动生产,这为猿人的最后诞生奠定了自然基础。人类进化史也就是地球的一个物种发展的历史。如果必须说人有什么特别之处,那就是,人类是一个了不起的物种,他现在一定程度上掌控着地球,仅此而已。尽管人类已经取得了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但是他依然是受到动物行为的各种基本规律无情摆布的低级动物,人也必须受到动物法则的制约。
只有严格审视人类的起源方式,才能对人的生存有个全面的、客观的认识。人具有自然属性,也就是具有一种自然的本能。这种自然本能,表明人与动物之间的联系和共同点,也进而可以理解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任何动物都有自我保存的本能,它恰好反映了人类这个物种的根深蒂固的生物特征。
从上述简单分析中,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人具有生物的基本属性,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除了自然属性之外,还具有社会属性。这个社会属性是指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经济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政治关系、思想关系等等的综合。然而,即便是社会属性,同样也是在自然条件的基础上的产物。
在人类的产生过程中,为了抵御外部的侵袭必须结成群体进行生活,在群体中,人类必须加强与同类的交流、协作能力。由于当时的条件,特别是生产力极为低下,原始的人类只能以氏族为单位生产生活,个人离开集体是无法生存的。正如恩格斯所说:“部落、氏族及其制度,都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都是自然所赋予的最高权力,个人在情感、思想和行为上始终是无条件服从的。”[3]人类社会是自然长期发展的产物,没有自然界也就没有人类社会。
无论是从人类的起源,还是人的自然属性,或人的社会属性,都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对立就是同自己对立。因此,人绝不能站在自然的对立面。
二、人对自然的道德责任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平等的。人类必须自觉的维护自然的生态平衡,这是人类不可推卸的道德责任。强调道德的作用是因为道德手段相对于其他调节手段而言,范围更广,更为持久。而且在人类履行其道德义务时,也能体现出人类的能动性,而这是人与其他动物的重要区别。
在维护自然的生态平衡中,道德所起的责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调节功能。在道义上,它规范着个人、集体、社会和自然的关系,使其得到合理的调节。在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上,道德的功能就是要求人们把自己同整个自然界联系起来,并以后者为标准去正确地处理。其次,认识功能。道德规范并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一定道德关系的反映和概括。道德规范一经确立,又反过来指导人们的行为。人们大力提倡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就是要求总结人类在生态系统平衡的问题上的经验和教训,明确认识到人口增长、社会发展的影响等等问题,从而正确处理自然和人的关系。最后,激励功能。道德总是以“善”和“恶”的双重形式反映出来的,于是就有了比较和激励的作用,使“善”得到强化和发扬,而使那些“恶”的行为为人们所否定。
人类来自自然界,自然界又是人类及其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的条件。因此,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不应该是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的关系,而应该是“互惠互利”的关系。人们如果置长远利益而不顾,急功近利地“改造”自然,势必破坏生态系统平衡,其结果必定会给人类带来灾难。破坏了生态系统平衡,就是破坏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因此,爱护大自然,维护生态平衡,应该成为每个人都应该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
三、生态道德教育
行为规范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针对大学生的教育尤为重要,因为,他们即将踏入社会成为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加强对他们的教育无疑是生态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只有首先做好了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工作,整个社会的生态道德教育工作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整个生态教育过程应该是同人的生态道德品质的构成与完善过程相一致的。所谓生态道德品质是指体现人类认同并践行的生态道德原则和规范,并且有稳定性和一贯性的个人生态道德意识和生态道德行为总体的根本特征。它是由生态道德认识、生态道德情感、生态道德意志、生态道德信念等道德意识,以及生态道德言语、生态道德行为和生态道德习惯等生态道德行为构成的集合范畴。这些生态道德品质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因此,有目的、有组织地对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过程,也就是帮助大学生逐步在生态道德品质的各个方面达到生态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要求。由此,在大学生的生态教育过程中,可以分为以下几部分:
幼儿园教育中的生态性体现
(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系 张青青 王冰)
摘要生态是指生物与环境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生态主义认为,幼儿园课程目标应该具有整体性,有利于幼儿情感与态度、知识与技能等领域的和谐发展。生态式教育既强调学科间的联系,也强调课程内容的生成性。幼儿园要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促使幼儿在动态发展中不断达到生理与心理平衡,实现和谐发展。
关键词生态主义;目标;内容;环境
生态是指生物与环境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生态主义是一种崭新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它认为自然、社会与文化本身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生态主义为当代教育者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考问题的视角。借助生态的理念与方法审视幼儿园教育,可以为教育者展现一个更富有人性化的教育世界。
一、课程目标的生态性
个体的发展是自然因素、社会因素、自身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生态主义认为,课程目标应该具有整体性,幼儿园课程应该在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融合中促进幼儿情感与态度、知识与技能等领域的和谐发展。
情感与态度是人的意识倾向性的表现,它们属于德育范畴。“培养学生与自然、社会、文化、自我的和谐共处,培养学生对整个生态系统的责任感,是生态主义课程目标的重要内容。”作为人生发展的重要教育阶段,学前教育以培养幼儿简单的生态道德习惯为主要任务。幼儿园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和实施活动,促进幼儿情感与态度的和谐发展。例如,教师可以在活动室内养些花草虫鱼等,引导幼儿观察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培养幼儿的生命意识,让幼儿在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中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养成探究自然界各种事物的广泛兴趣。这些动植物简简单单,却可以成为幼儿世界观与自然观发展的基础。
知识是人们对在长期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得的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技能是个体通过练习形成的,顺利完成某项活动必需的完善的动作方式或心智活动方式。从生态视角看,知识与技能的和谐发展应该建立在幼儿对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与人文科学知识全面了解的基础之上。通过接触自然科学知识,幼儿可以理解自然现象与自然规律;涉猎社会科学知识,可以增强幼儿的社会发展能力,使幼儿更好地适应社会;人文科学知识有利于幼儿理解自然科学知识与社会科学知识,不断提升幼儿的人文素养。幼儿园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户外活动与大众传媒,引导幼儿获取各个领域的知识。例如,在开展以“水”为核心的主题活动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认识水是生命之源,是无色无味的;通过与污水的对比,又可以让幼儿思索“水为什么会变脏”。这种整合各个领域的主题活动既丰富了幼儿的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与人文科学知识,有利于幼儿知识与技能的完善,又培养了幼儿的生态意识,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生态主义课程观认为,幼儿应该获得四个方面能力的发展,“学会认知,即学会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身;学会共同生活,即学会理解和尊重他人,学会合作、交流、沟通,学会与自然、社会和谐共处;学会生存,即发展学生的个性,增强学生以自主性、创造性和责任感实施行动的能力;学会终身持续发展,能够适应并掌握变化,不断地学习、创造,持续不断地终身发展”。学习的真正意义不仅在于幼儿掌握了多少知识,获得了多少结论,还要让幼儿了解知识的来源、规律与特点,通过关注学习的过程、方式、手段、途径等来掌握学习策略,从而达到“会学”的目的。
二、教学内容的生态性
生态主义世界观认为,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联系日益密切的整体世界,我们应该以联系、系统的观点来看待人与自然、物与我等方面的关系。“我们把知识划分为学科、单元、课,然而学生常常不理解学科之间、学科中的事实之间的联系,或者学科与生活的相互关系。”因此,生态式教育强调学科间的联系,幼儿园教育不应只注重某一门学科,更应该注意到各门学科的共生关系。课程内容的综合化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综合课程的实质就在于以儿童的经验为主线,实现人与自然、社会、文化的和谐统一。
生态理念本质上是一种整体、联系的价值理念,它从系统出发,以生态的整体性为价值本位,把整个世界看成是相互联系的生态系统,追求生态系统的整体合理性。幼儿园教育内容整体性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30年代陈鹤琴先生提出的“五指教育活动”。陈鹤琴先生以单元教学法为组织形式,将健康、社会、科学、艺术、语文五类活动组成一个整体,在整合活动中消除了学科界限。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意大利瑞吉欧教育模式的影响,许多幼儿园纷纷以主题形式组织教育内容。这种整合性教育模式既强调学科领域间的融合,也强调认知、情感、技能等领域的融合,强调在整合活动中提升幼儿的经验,促进幼儿的发展。
“生态学认为,有机体(生命)被重新置于世界的关系之中,生命不再是僵硬的单个分子,它时刻与环境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是永远处于生成中的泛主体。”因此,生态式教育不仅强调各个学科间的联系,而且强调课程内容的生成性。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活动,根据幼儿的兴趣不断生成新的课程内容,引导幼儿进入主动探究的世界,建构自己的知识。教师要善于抓住教育活动中的各种契机,观察与收集幼儿感兴趣的问题,不断生成幼儿感兴趣的课程内容。
三、教育环境的生态性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良好的教育环境能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优化的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可以让幼儿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创设教育环境的过程也是提升教育质量、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生态主义认为,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整体,它们是内在联系着的,机械地割裂它们之间的内在必然关系是错误的。儿童的发展是“不断成长的有机体与其所处的不断变化着的环境之间逐步的、相互的适应”过程。幼儿园课程应该从幼儿身心特点出发,积极塑造一种平衡的生态环境,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幼儿园是幼儿生活、学习、游戏的场所,科学美观的物质环境不仅会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也有利于提升教育活动的效果。幼儿园的物质环境主要指可见、有形的外部环境,例如园舍、场地、设施、玩具等。物质环境的优化能为教育活动提供更好的生态条件。“按照儿童生态学的观点,幼儿成长是由幼儿与环境的活动关系决定的。幼儿既是环境生态的适应者,也是环境生态的创造者。”针对幼儿认识的具体性、表面性、肤浅性等特点,幼儿园的物质环境应是生动的、直观的、易被幼儿接受的,而且不同年龄班环境的创设应该体现年龄差异性。比如小班的环境要力求安全、温馨,让幼儿在幼儿园内同样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教师可以在墙面上粘贴幼儿的家庭照片,设置娃娃家,以便幼儿在角色扮演中既体验到活动的乐趣,又体验到家庭的温馨。环境创设不是固定不变的,教师可以根据季节变化或者某一阶段的主题活动进行环境创设,从而让幼儿在有准备的环境中既能获得美的感受,又可以激发求知欲。
幼儿园的精神环境主要是指幼儿园中的人际关系,如教师与幼儿的关系,幼儿之间的关系,幼儿园的氛围等。幼儿园的精神环境在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创设良好的精神环境非常必要。幼儿园应“为儿童创设温和、亲切与合作的人际环境,使儿童避免产生压抑、焦虑、紧张等消极情绪,身心得以健康发展”。幼儿园的精神环境对幼儿品德和行为模式的养成起着重要作用,教师要善于理解幼儿的各种情感情绪,民主、平等、愉悦地对待每一个幼儿,还要帮助幼儿学会相互关爱、分享、合作,养成礼貌、谦让等良好品质。幼儿园里的所有工作人员要彼此亲善和睦、敬业爱园,为幼儿提供良好的榜样。幼儿通过自觉或不自觉的模仿、观察和学习,可以不断调节自己的行为,实现健康发展。
幼儿园为幼儿发展提供最优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幼儿在动态发展中不断达到生理与心理平衡,实现和谐发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