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记了什么时候开始流行这样一句话——“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句话慰藉了不少挣扎于糟心生活的人们,也鼓励了不少人辞去不喜欢的工作,去追逐诗和远方。那到底诗和远方是什么,它们仅仅代表着带着诗情画意去远方旅行,放松身心吗?追逐诗和远方的意义在哪里呢?
我认为“诗”和“远方”不是一个整体,诗也不是修饰远方的一个形容词,它们之间是并列的关系,也就是说“诗”和“远方”自有其意。但既然能够并列在一起,给我们带来相似的感觉,它们一定是有类似的象征意义。追本溯源,我发现这两者之中的张力在于距离。
诗歌是与现实生活拉开审美距离的表达方式
我们热爱诗歌,是因为诗有时候能够给我们匮乏的语言场景,提供一两句直扣心弦的语句,让我们能够与千百年前的古人在某种情景下遥相呼应,那种隔着时间在类似空间里的心领神会,会让我们沉醉其中。
当你在月圆中秋夜,思念远方的亲人时,无论文化高低都能随口感叹“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当你在事业受挫,郁郁不得志时,你也可饮酒放豪言”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当你心有所属,却为暧昧不明苦恼时,隔空一句”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腊灯红“,懂的人也自然就懂了。
诗人所写所歌的场景为何时隔千年,依旧适用于我们的生活呢?这不是诗人都有预见能力,而是尽管千年,人类依旧还在很多相同的事情上,有着类似的感情和情绪。而诗却比白话文表达,更能够唤起我们的共鸣与陶醉。因为诗歌语言的倒装、比喻、押韵等修辞技巧,形成了与现实生活中口语迥异的表达方式。
思维离不开语言,我们无法在脑子里想象一种完全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东西。而诗,作为一种语言表达方式,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来说,是一套全新的语言系统。它制造了一个崭新的思维空间,让我们可以暂时逃离日常的琐碎生活,抛却俗不可耐的自己,钻进一个几千年来文人们共同建立起来的审美空间。
所以,诗于生活的意义在于不同语言系统带来的全新思维空间,让我们在厌倦了俗世之事时,有一个喘息的机会。这种独特的语言与现实拉开了距离,所以产生了美。
1、所谓诗和远方,就是我们一心想抛开世俗的烦恼,在圣托里尼岛住一个蓝色的房子,开一家彩色的店子,自给自足,安安逸逸,没事溜溜狗喝喝酒,唱着纱质的长裙站在海边和爱人看落日········
2、这就是诗和远方,是你心中美好的地方,却又是难以到达的地方。
3、一般人所谓的“苟且”,无非是现实中的自己。而“诗和远方”,那才是理想的生活。实际上,现实生活难免重复,或单调枯燥,或充满压力。想象虽然美妙诱人,但要想落地,仍不免回归日常,柴米油盐 。
4、美好的事物总是让人憧憬,就像诗和远方的田野,只是,它们更像空中楼阁,听着让人热血沸腾,却不能拿来当饭吃。在大多数时候,生活就是眼前的苟且,就是一地鸡毛;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有真正经历过苟且的生活,才能体会诗和远方真正的价值 。
5、后来网络上出现了诗和远方的延伸:父母尚在苟且,你却在炫耀诗和远方。以表达对某些只顾自己不体会父母的孩子的无奈。
诗和远方的意思是心中美好的地方,却又是难以到达的地方。
美好的事物总是让人憧憬,就像诗和远方的田野,只是,它们更像空中楼阁,听着让人热血沸腾,却不能拿来当饭吃。在大多数时候,生活就是眼前的苟且,就是一地鸡毛;只有真正经历过苟且的生活,才能体会诗和远方真正的价值。
诗:其本义是把心中的思想表达出来的语言,后延伸至比喻美妙而富于生活情趣或能引发人强烈感情的事物等。出自《说文解字》:“诗,志也。从言,寺声。书之切。”认为是“心志”。
远方:指远处、远地、远大抱负、希望、愿景、希冀。出自《周礼·夏官·怀方氏》:“怀方氏掌来远方之民。”
“诗和远方”指理想的生活,出自高晓松的名句“这个世界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这句话因触动了很多70后、80后的心灵成为网络著名鸡汤文。
2016年,高晓松又凭此句发行了自己的新歌《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成为网上热议的对象。
美好的事物总是让人憧憬,就像诗和远方的田野,只是,它们更像空中楼阁,听着让人热血沸腾,却不能拿来当饭吃。在大多数时候,生活就是眼前的苟且,就是一地鸡毛;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有真正经历过苟且的生活,才能体会诗和远方真正的价值。
扩展资料生活不只是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 是高晓松说的,但正确的句子应该是:“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这句话出自《高晓松184天监狱生活实录:人生还有诗和远方》
文段摘要:
“我妈说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我和我妹妹深受这教育。谁要觉得你眼前这点儿苟且就是你的人生,那你这一生就完了。生活就是适合远方,能走多远走多远;走不远,一分钱没有,那么就读诗,诗就是你坐在这,它就是远方。越是年长,越能体会我妈的话。
我不入流,这不要紧。我每一天开心,这才是重要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