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电视剧影评

《归去来》电视剧影评,第1张

在国家反腐斗争态度日益坚决的大背景下,这部剧以几对年轻人的情感及家庭纠葛为主线,描绘当下,极具现实主义。

这部剧讲述书澈(罗晋饰)、萧清(唐嫣饰)、缪莹、宁鸣、成然、绿卡因为求知、追爱相聚在美国,又因为家庭原因使得彼此纠葛。从象牙塔走向社会,一步步完成蜕变的故事!

这部剧我看了两遍。老实讲,第一遍看的时候看得我是真着急。第一集完全没有主角的镜头,前几集主角的镜头也是少的可怜。我都怀疑究竟谁是主角。看这部剧前面的时候,要不是为了看罗晋唐嫣我都想弃剧了,太能墨迹了。

可是越往后看越觉得这是一部反映当下反腐形式的现实主义大剧,很有正能量的一部剧。第二遍看我是“只看Ta”只看了唐嫣罗晋主演那部分。所以我接下来的影评也是主要围绕他俩展开,其他人简要概括:

书澈(罗晋饰)是一个官二代,他的父亲书望是个市长。缪莹是伟业集团的继承人,她父亲是有名的商人。书澈与缪莹从小青梅竹马,相恋多年。却没有想到他们的父亲早就认识,权商勾结。

萧清(唐嫣饰)在去美国的飞机上认识了生病的缪莹,并和她成了朋友。后来也认识了书澈。但是她与书澈的初识却是很不愉快,还充满很多误会矛盾。

书澈载着萧清去医院看望他生病的女朋友缪莹,心急之下超速了。书澈请求萧清替他顶包,说这车是她开的。因为书澈前不久刚被吊销了驾照,还没来得及复照,今天无奈之下上路。如果车是他开的,就属于无照驾驶还超速,情形很严重。他在请求萧清的时候,却没想到追过来的公路巡警听得懂中文。于是书澈被公诉机关以扰乱司法公正等四项罪名起诉。他的父亲和缪莹的父亲为了不让他留下案底,私下里寻找办法替他开罪。缪莹的父亲想用金钱来收买萧清,让她作伪证。他助理把一台日本车的钥匙给了萧清,不料这一幕恰巧被书澈看到。从此书澈就对萧清产生了误会。觉得她是一个利欲熏心的人,会因为钱在法庭上翻供。萧清也确实答应了在法庭上翻供,但却不是因为金钱。

书澈对萧清说“比起现在这个善于变通的你,我更欣赏那个正直拒绝顶包的你”

书澈虽是一个官二代,但是他却是一个极其渴望独立的人。他不想在父亲的庇护下成长。很多年前他驾车不小心撞伤了人,他的父亲利用权力找人替儿子顶罪。但这件事给书澈留下了阴影,也是对他这么多年一种良心的问责。这一次他决定勇于承担错误,勇敢地向法官陈述了他的犯罪事实。最终法官很欣赏他这种承认错误的勇气,得到了很轻的处罚。

“面对是纠正错误的前提,是一切正确认知的起点。承认自己的过错,是一个人最大的勇敢”。--法官大人

法律的宗旨不是为了惩罚人,而是让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后来萧清刑法课上睡觉,得到了一份很不错的校内工,让书澈对她产生了更大的误会。直到成然(缪莹的弟弟,一个十足的富二代。起初暗恋萧清)在众人面前的一次“演说”

绿卡(一个富二代,喜欢成然,所以很讨厌萧清)为了让萧清出糗,让她以调酒师的身份来服务她的同学们。

成然实在看不下去了,在萧清离开酒会之后,面对众人说了一番话:

“我们自以为是,是因为我们都势力。你们赞美独立自强,可现实里,你们花的都是你们父母的钱;你们歌颂自力更生,可现实里谁不羡慕无所事事呢;你们说打工最骄傲,可现实里打工却是一件让人很没面子的事。你们嘴里鼓吹的现实里贬低践踏。你们嘴里最不屑的,实际上五体都在膜拜

穷怎么了呢?每一份与生俱来的穷,都不应该是耻辱。但是每一份改变现状的那一份努力,才应该值得膜拜!

穷怎么了呢?阶级它只是一个胎记。既不能代表现在的你,也不能代表未来的你。既不是当下,也不是永远。”--成然

讲这段的时候,成然最man了!

后来书澈也是在成然这里知道了萧清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知道了那把车钥匙萧清早在开庭前就还了回去。答应翻供只是出于友情。知道了萧清刑法课上睡觉是因为前一夜在医院照顾自杀的房东。知道了那份校内工是教授看萧清家里出了大事,母亲出了很严重的车祸,家庭陷入了窘境才给她的。而萧清在知道后又马上向教授辞了工作。书澈找到萧清,为了自己的自以为是向她道歉,并且邀请萧清去他的公司做法律顾问。

这时萧清也接到了母亲情况好转的喜讯“努力都没有白费,一切都越来越好了。一起加油!”--萧清

后来在他们经营公司的时候,书澈逐渐发现他的父亲与缪莹的父亲权商勾结,缪莹的父亲还通过给书澈公司投钱变相来贿赂书望。而这一切是清高的书澈难以接受的,而缪莹知道这些却没有告诉他。他觉得他们之间的感情被利用了,他觉得他们俩不是一类人,和她分手了。一瞬间,书澈感觉爱情、亲情,一切他信仰的东西都崩塌了!

写下了“田园将芜”几个字

颓废了好几天,萧清看不下去了对他说:“田园始终是你的田园,既然你有勇气将它荒芜,那你就应该有勇气将它重建!”

也就是在这一段时间书澈开始喜欢上萧清,并且发现他们是同一类人。他们后来在一起了,可是好景不长,书澈父亲和缪莹父亲腐败的事情败露,查这件事的正好是萧清的父亲,他是反贪局的处长,是一个很清廉的人。

没想到他们行事之黑暗竟然到了杀人灭口的地步。

成伟和书澈的一段对话让我记忆深刻:

成伟:“如果不是我亲眼见到还和你接触,我真的想不到在我们这个世界还有你这么纯洁的人。在我们的规则里,逐利是资本的意志。商人欲求先予,现在谁不这么做?不这么做,谁又能在这个规则里生存下来? 我和你的父亲只不过是谙熟这个道理,服从了这个规则的人”

书澈:“因为我知道害怕。因为我也知道,再通行的潜规则,也只能潜伏于地下,无法正大光明。即便所有人都这么做,也不代表它就是正确的,更不意味着这是真理。更何况还有法律,法律是我选择的终生职业,也是我的信仰。 因为我相信法制,不是摆设,更不是附属于权力,为权利服务的私法。 ”

这大概是这部剧想要表达的主题吧……

经过这件事,书澈过上了隐居的生活。后来萧清去找他,几年后他们终于重新走到了一起!

这是出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里的一句: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意思是: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既然自认为心志被形体所役使,又为什么惆怅而独自伤悲?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不可挽救,知道了未来的事情尚可追回。实在是误入迷途还不算太远,已经觉悟到今天“是”而昨天“非”。

其实在前面,书澈父亲书望就说了这段话,他知道自己犯了错,但是却为时已晚了。

很多人其实很讨厌书澈,觉得他太过清高了,在现实社会中是不会有这么正直的人的。弹幕上有很多这样的评论:“太正直的人很可怕。现实中没有书澈这样的人。这种清高有点假,有点装了。世界很复杂,温室花朵的正义是经不起考验的”等等。

但我真的想说,的确这样的人现在很少,但是并不是没有。这样说的人只能说明自己不是……

同样也有弹幕说“现在很多人的三观都扭曲了。信仰是个好东西,但是大多数国人没有。”

还有人觉得书澈双标,总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来苛责别人,严以待人,宽以待己。口口声声讲道德讲法律,但是他曾经不也做过肇事逃逸,父亲利用权力找人替他顶罪嘛。可是我觉得那时的书澈确实很年轻,不懂事,但是这件事也给他心理留下了阴影,这么多年他都活在愧疚中。也在用实际行动弥补他当年犯下的过错。

总之我很喜欢书澈这个角色,很喜欢他这个正直的形象!他的一句话我很喜欢:“ 既然我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但至少我可以不被这个世界改变! ”

看了这部剧的感受,三观不合的人真的不能在一起!即使在一起,那也会很累的。

《这么多年》影评如下:

镜头拍的特别美,因为是女导演,所以很多场景都拍的很流畅,很唯美,镜头的衔接也很好,尤其是里面有一段长镜头回忆青春时期的爱情的,每一个镜头接起来特别美特别美。能感受到导演的审美很不错,会注重镜头的美感。

亲情部分写的很不错,不管是李燃的一夜之间长大,还是陈见夏的慢慢成长,他都刻画的很好。尤其打动我的一个点是,一个重男轻女的妈妈,她本质上其实是爱她女儿的,虽然嘴上全是唠叨,但心里是关心的。

所以当见夏发现妈妈其实还是会挂念自己的时候,我觉得特别特别戳我。还有李燃跟爷爷的感情,第一次体会到隔代亲的情感,爷爷知道只有自己给李燃的才全是李燃的。

他一直在一点一点地存钱,希望他可以多很多选择,不用在意钱的问题,看到存折的那一刻,虽然是很老套的情节,但每次都会触动我。

《这么多年》结局解读:

如果主角都是以喜剧收场,主角的光环太重了,毕竟不是每一段青春时期的感情都会有一个美好的结局,如果现实中真的有这样一段感情,是弥足珍贵的。

既然弥足珍贵,又怎会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也许二熊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所以才让配角悲剧了吧。另一方面,如果李燃和见夏真的分开了,又会觉得很难过。

能在最彷徨的时候遇到一个可以应答的对象是非常令人羡慕的,比起其他人物,陈见夏仿佛是在一个孤岛上,就目前的情景看,能给她温暖的只有楚天阔、李燃和余周周。

但是真正融入陈见夏小小丗界的只有李燃。只有李燃完全清楚陈见夏的家庭情况,了解陈见夏的自尊。楚天阔是根据陈见夏的行为依稀推测到,余周周虽然善解人意,给予陈见夏一定的开导,可是高一时候她自己也有心结,加上她有点淡漠的个性,见夏的种种情况 她仿佛并不是完全清楚。

1推荐**之一:《步履不停》。

面对着不可遏制的时间的水流,人生在"步履不停"中无奈前行,那些舍得的舍不得的人和事总会一一远去,以至再也无法望见。你可能偶尔怀念,也可能丢了命似的道不了别。

整部**细腻、真挚,很温情很感人,音乐也绝美。人物性格不断丰满,让我们一点点触及这些家庭里的秘密。于是,我们看到了固执老父亲的温情,看到了慈祥老太太的残酷,也看到了这个看似温馨家庭里的裂痕。

**用细节构建了一个家庭即是一个世界,透过它我们除了看到这个家庭几十年的风雨,也看到了社会的变迁,生命的沉浮,像一个冰山,展示了一小部分,更多的隐藏起来,需要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补充。

这个世界上任何事情都会结束,任何感情都会有消逝的一天,可是家不会,我们对家人的情感也不会。人生是一条漫长的走不完的路,而在这条路上陪你一起的人是最被我们忽视的家人。

2 推荐**之二:《刺猬的优雅》。

勒妮是一个门房,就是看公寓大门的人,还是一个寡妇,麻木的活了二十多年。小女孩帕洛玛身在富裕家庭,但无法忍受世俗虚伪的社会,一直想着自杀,便用摄像机记录生活中的一切。她发现勒妮表面冷漠、因循守旧,实则内心丰盈,勒妮有一个书房,书架上放满了书,闲暇之余便喝茶看书,与一只肥猫为伴。后来入住了一个新房客一一小津格朗,一个去逝了妻子十多年的老人,为人谦虚礼貌,他抛开身份的距离主动约勒妮到家吃饭、看**,勒妮重新审视自己,她的心重新被点燃。可惜一天早上,勒妮出去在马路上为了提醒别人注意车而自己被撞身亡。整个影片细腻而真实,多有寓意。如把人比喻为一只金鱼在鱼缸中不停的游动,说勒妮作为门房是找到了自己的藏身之处等等。

"重要的不是死亡,而是死亡的时候你在做什么,勒妮,你死亡的时候在做什么?你在准备去爱一个人。"最后影片这样发问,让人的心猛然一颤。

试想我们每个人的人生是向上的、乐观的、开放的、有意义的吗?你是否在体验自己的生命?你是否在追寻生命的价值?每一个普通人都有这样的权利!

3推荐**之三:《五月的四天》。

每当黑暗的时刻,人性的光芒格外引人注目。孩子单纯善良为了保护喜欢的少女而闪出微弱的善意,走投无路与德军共战斗的苏军小队喷泄正义的怒火,这些不是为了表达什么宏大的意义、责任和作用,只是基于人性的情感表达:最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千万不要被集体属性所绑架,你面对是活生生的人,你的爱恨发自本心,你的勇气来自本心。

4推荐**之四:《海洋》。

《海洋》纪录片,2011年法国拍摄,该片讲述了海洋生命群体物竞天择以及弱肉强食的生存状态,同时展示了动物们和谐相处的美好一面。**最后展现了人类肆意捕杀导致海洋物种不断灭绝的情况,呼吁人类要有敬畏之心、切实保护生态环境,也是为了自己的未来!还有人类向海洋持续增加的污染排放,正将海洋生命推向万劫不复的境地,海洋生态改变必将让人类自食其腹!

5推荐**之五:《逆光飞翔》。

闭上眼睛,跟你一起去感觉,在没有光的世界里,踏出的每一步都需要很大的勇气。我想每个人的存在都是有他的原因,因为有你,让我相信我所遭遇的一切并不是在阻挡我的前进,而是要让我下定更大的决心。谢谢有你,让我明白,如果对喜欢的事情没有办法放弃,那就要更努力地让别人看到自己的存在。

6推荐**之六:《180度以南》。

从上往下看,我能看见海平面上新涌起的浪潮,就算海浪很小,我也知道他在寻找他南下此地要找的东西:一处自然的僻静之所。

“老爱情”是从雪小禅的文章中听来的,骤然喜欢上这个词。《恋恋笔记本》不是专讲“老爱情”,与《霍乱时期的爱情》一样,最让我动容的是故事中的“老爱情”。

所有的爱情故事开始大凡相似。俊男靓女、青春年少,或是一见钟情、或是俊男狂追靓女,经过曲曲折折、分分合合,演绎成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喜剧,抑或劳燕分飞的悲剧。现实生活中没有这么多的大悲大喜,故需要这些唯美的爱情故事满足我们对浪漫爱情的期许。

喜欢“老爱情”,因为它缩短了梦想与现实的距离,或许更贴近苏童笔下的“老爱情”。没有跌荡起伏的情节、惊涛骇浪的情感,一对外表看上去不合拍,内心非常合拍的夫妻相伴终老的故事。故事的高潮就在妻子突然离世,丈夫当晚十二点也走了,老自鸣钟定格在那一刻。这个故事要慢慢读才能咀嚼出爱情的滋味,太年轻、没有什么生活阅历的人恐怕不会喜欢这个平淡无奇的故事,而《恋恋笔记本》则满足了各个年龄阶段的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唯美的恋爱画面,撕心裂肺的爱恨离仇更吸引年轻的情侣。倘若没有后来的故事,也就是一个老套的爱情故事,跟着哭、跟着笑,旋即就忘记了。当光阴瘦了下来,抑或才会喜欢老年的诺亚(男主人公)为患失忆症的艾丽(女主人公)读他们爱情故事的画面。老年的艾丽一直穿着一袭红色衣裙,抹着鲜红的唇膏,她的人生仿佛永远停留在年轻的时候。生命最后一刻,艾丽认出了一直给她读笔记本故事的人就是她挚爱的丈夫诺亚,他们并肩躺在艾丽老人院的单人床上见了上帝。

《霍乱时期的爱情》中,阿里萨等了53年,等到了他的心上人费尔明娜,当阿里萨要吻费尔明娜时,费尔明娜说,她嘴里已有老人的味道,阿里萨说他也有,他俩紧紧拥吻。在他们布满皱纹的脸上,我读出了苍绿的色彩,咀嚼出苦扁桃的味道,那是诗意的老爱情。

雪小禅写道:“红底金字的爱变成了老绿,一切都生了绿绣。但你更爱,爱这个人的沧桑,爱这个人清凉。爱他沙哑的声音、恰好的老去……”艾莉老了失去了记忆,连身边钟爱的人也不认识,对深爱的她的丈夫诺亚是多大的打击呀。他们的爱情故事对现实生活中的人来说可谓轰轰烈烈,对于文学、**艺术来说又是十分俗套。无非是两个家庭地位相差悬殊的年轻人不顾一切疯狂相爱,却因家人的阻挠和战争的爆发,最终将这对有情人分开,但爱的记忆却永久地留存在他们的记忆深处。七年后,诺亚回到农庄,艾莉已人去楼空。伤心欲绝的诺亚按照当初两人的设想建造了一座大房子,为艾莉的梦想建立了一间画室。然而他等来的竟是艾莉将与富有军官订婚的消息,无论怎样的消沉、悲痛,他也不想卖掉亲手建造的爱巢。与阿里萨一样,诺亚也同妓女厮混,但精神从未出轨,与艾莉重逢后,便立即抛下同居已久的妓女,回到艾莉身边。已七十多岁的阿里萨得知费尔明娜的丈夫去世的消息后,立即抛下小情人来到费尔明娜身边,向她求婚。

《恋恋笔记》与《霍乱时期的爱情》都充满了浪漫色彩,前者比后者更唯美,《霍乱时期的爱情》更接近现实。马尔克斯不仅写了男女主角的浪漫爱情,同样生动的是女主角费尔明娜与她的医生丈夫几十年相扶相携的情感故事,不能不说也是爱情,那爱情与现实生活中的夫妻一样,在长期共同的生活中早已转化成亲情。他们不是一见钟情,也没有爱得刻骨铭心,只是正当青春年少、彼此条件相当的男女相遇、相恋,水到渠成走进婚姻,开始经营一生漫长的婚姻生活。他们的感情生活也并非一帆风顺,其间医生丈夫有过出轨,伤心欲绝的费尔明娜曾一度离开他,然而多年的亲情让她最终原谅了他,他们一起跌跌撞撞走到老年,谁也离不开谁。当八十二岁的丈夫突然去世后,七十二岁的费尔明娜简直觉得活不下去了。这是爱情吗?正如马尔克斯所说:“安全感、和谐和幸福,这些东西一旦相加,或许看似爱情,也几乎等于爱情,但它们终究不是爱情。”这恰是我们大多数夫妻的映照,能白头偕老的不是爱情,是亲情。费尔明娜与阿里萨是爱情吗?一个等了她53年的男人,已成老妪的费尔明娜再难拒绝,抑或他们只是爱上了爱情本身,或许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那么一个幻像。

《恋恋笔记》与《霍乱时期的爱情》的**画面都很美,浪漫色彩、唯美爱情,尤其是《恋恋笔记》,满足我们对爱情的所有幻想,《霍乱时期的爱情》则更宜读原著。诺亚与艾莉都是彼此的初恋,俊男靓女初恋时的疯狂、彻底;分离时的刻骨铭心、地动山摇;重逢时失而复得的狂喜、珍惜;老年的不离不弃、相濡以沫。**画面与爱情故事相得益彰。年轻的恋人撑着小舟,荡漾在周围都是白天鹅的湖中;背景是火红的夕阳,映照沉浸在爱河中情侣的面颊上。这样的镜头同老年的阿里萨与费尔明娜乘游轮度蜜月的画面何其相似,游轮上挂着有霍乱标识的黄旗,偌大的船上只有他俩,尽管全身上下都散发着老人味,却并不影响他们享受迟来的爱情,当死亡降临,还有爱情,永恒的爱情。那些静静的时光,我们生命中最美的时光仿佛定格那一瞬,记忆中重现的日子是装在水晶瓶里的回忆,让我们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捧在手心里小心翼翼地看。

我们在文学中读到这些故事,为他们哭、为他们笑,生活不是小说,然而仅为内心刹那的安宁与逃避,仍乐此不疲地欣赏唯美的画面,读着唯美的爱情故事,在他们的故事中嗅出我们生活中依稀的美丽。生命不就是由一个个片段构成,因为有了回忆与幻想,呈现斑斓色彩,却如泡沫,浮现又消失,消失后又浮现。只为转瞬即逝的美,也为生命中渴望却无法实现的美。

不同年龄阶段会对不同的爱情故事动容,当光阴瘦了下来,抑或才会喜欢“老爱情”。

男和女这部**,名字听起来俗气,直白地把性别铺陈在观影者眼前,好像并没有在名字上用心,然而正是这种带着滚滚红尘的字眼,俗世间那让人牵肠挂肚的情感纠结就在影名中体现,也正是这部剧的精髓所在,男与女是情感的载体,一部**中所表露的感情,可能是很多很多男人和女人情感的总汇。导演正是通过片中的一男一女所历经的爱恋来表达感情中人们的犹疑,痛苦,喜悦,幸福,奋不顾身,黯然伤神,释然放下。

大致介绍下**的剧情吧:在芬兰的一韩国男子基洪与一女子尚敏因为孩子参加活动而结识,心事沉重的两人无意中搭车同行,在静谧的雪原中漫步,穿行在深冷的树林间,在简短而契合的交流中,两个人逐渐产生了感情,但两个人有各自的家庭,最后因为孩子因为家庭放弃了爱恋的故事。其实把这样一种隐晦而宁静的叙事拍成**,难度很大,一个故事中没有大开大合,没有高潮跌宕,没有人物性格鲜明的角色,恐怕很难呈现给观众。导演通过芬兰密实的树林和一望无垠的雪原,把两个各怀心事的男女的故事如一杯温开水一样慢慢浸润入观众身体,在冰冷而沉默的讲述里,让人们去体会了角色的痛苦和纠结,静静地讲述着属于两个心灵缺爱的人的寂寞,后来又如何慢慢接近,温柔缱绻,可回到生活中,又不得不放下这份难得的温柔,面对需要他们的家人,两个敞开了心怀的人不得不收敛起自己的感情,回归属于自己的已有的生活。

影片介绍中讲男女沉溺于不伦恋。有各自家庭的男女发生婚外恋,确实是不伦。这才有男女主人公的隐忍和放弃,尚敏最后跑到餐厅里去寻找基洪,是想要和他在一起的吧,不过她心中毕竟存了一份伦理上的担忧和对家庭的愧疚,看到基洪和妻女温馨的场面,虽然心有不舍,还是决定放弃离开。基洪最后开着车忍泪的表情让人心疼,即使爱得深切,面对需要他的家庭,他不得不忍痛割爱。我觉得两个演员把角色该有的情感诠释得很到位,俗世中诸多此类事例:婚外情,婚后出轨。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有一些人是滥情,贪慕美色金钱才出轨,而也有一些真是遇到了真爱,婚外情可以说是不道德,但不能抹杀爱情的纯洁。片中的男女你不敢肯定地说他们就是遇到了真爱,不过确实在心灵最需要呵护和关爱的时刻遇到了对方,感受到了对方的爱。可现实世界中是他们都有自己的家庭,需要扶助的爱人和孩子,一男一女面对现实社会,只能克制着自己的情感,放下爱恋,转身回到家人的身边。这就是现实社会,这才是俗世中真正的情感体现。

1、新浪娱乐评

出于生活的压力,图雅被迫离婚觅婿,这样的底层生活呈现出一种事不如意的不完美。

在这个不完美的底层世界里,导演通过图雅、森格、巴特之间的关系,以日常生活化的影像静静地流露出浓浓的情感爱意:图雅和巴特剪不断的情义,图雅与林格的婚礼建立在爱的基础之上。

如果一部**能从这种特别的故事里提炼出普适的人性人情,那它就足以称得上优秀了,无疑《图雅的婚事》做到了这一点。

2、北方网评

《图雅》是部很巧妙的作品,导演成功的将影片打造成了一部具有“戏剧性”的“生活流”作品。这看似矛盾的做法,实则是该片成功的关键。

比如影片经常会出现戏剧冲突十足但却用最简单的全景镜头来表现的场面,可这恰恰让观者看着觉得舒服。

此外,该片单线叙事,合乎标准的“起、承、转、合”,人物关系清晰易懂,贯穿动作的单一、连续,都蕴含着深沉的人文关怀。

剧情:

内蒙古日渐干旱的草原上,丈夫巴特尔(巴特尔 饰)为了掘水井而双腿残疾,妻子图雅(余男 饰)勤劳善良,性格泼辣。

她一个人挑起了家庭的重担,照顾孩子,但长期的劳碌让她的腰椎病变,甚而也有下肢瘫痪的危险。为了不再耽误图雅,卧躺床上的巴特尔决意离婚,在现实面前,图雅也只能同意。

但她坚持提出自己再婚的条件:新丈夫必须和自己一起供养巴特尔。由此,图雅开始了艰难的择夫历程,附加条件让许多前来求婚的男人打了退堂鼓。 

邻居森格(森格 饰)素来怕老婆,其妻却常跟别的男人出走,并一走了之。他对图雅情苗暗生。

   央视镜子纪录片观后感1

 4月16日下午,由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出品的真实**《镜子》在国家图书馆举行首映典礼暨交流会。在第七届北京国际**节召开之际,在200多部提名的纪录片作品中,《镜子》脱颖而出,入围终审环节,角逐纪录单元最佳中国长片奖。

 影片讲述了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有时却造成了满满的伤害,这究竟是为什么?“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作为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实**,《镜子》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让人重新审视当今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等情感问题,给观众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

 此前,《镜子》的主创团队分别走进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首都师范大学和河北省石家庄二中的校园放映,引发了广大师生和家长的热烈讨论。

 北京国际**节纪录单元评委、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同道观看完影片说,“《镜子》是一味中药,给社会提供了反思、给生命提供力量,让社会更加和谐,这是纪录片本身的责任。”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院长林丹华说,“家庭影响孩子最深,孩子出现了问题父母一定要反思,只有和孩子共成长,才能让孩子能够有属于他们的天地。”

央视镜子纪录片观后感2

 2017年4月1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初中部和高中部的部分班级停课半天。9点钟,在老师的带领下,三百多名学生列队进入学校大礼堂,同时,一百多名学生家长也纷纷落座,他们将在这里观看一部还没有公映的纪录片。

 这部纪录片《镜子》是由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天网》栏目经过十年酝酿与策划,两年拍摄和制作才最终完成。该片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这是中国首部深刻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实**。为了让社会公众更深入地了解家庭情感教育的重要性,纪录**《镜子》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开启了进校园活动的第一站。

 “我是一面镜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实于父母,无论是外表还是内心,与他们是多么相似”,“我告诉你们,最好不要抓着我,你们抓着我是控制不了我的”,“你让他跳,你看他敢吗,他每次说完这句话,我就想我要是再回家我就是孙子”。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在整整九十分钟的放映过程中,每一帧画面、每一段对白都牵动着学生、家长和老师的情绪。

 随着礼堂灯光的亮起,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创新人才研究会会长,人大附中联合总校校长刘彭芝首先分享了她的观影感受:“看完以后真的心潮澎湃,很震撼,很激动,跟我有共鸣。两会刚完十九大之前推出这个片子太重要了,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我也很感谢中央电视台,能够在这个时候适时推出这个片子。”这部影片之所以能引起刘彭芝校长的`强烈共鸣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片中关于家庭教育的思考与刘彭芝近年来的倡议不谋而合。2015年6月9日,刘彭芝校长在《光明日报》上发表过一篇署名文章《家庭教育,从教育家长开始——尊重孩子,解放孩子》。观影后,刘彭芝再次强调,“家庭教育首先要教育家长,不要光说孩子。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家庭是社会的一面镜子。有一个“问题”的孩子就有一个“问题”的家庭。而且我们家长有很多不太懂教育。尤其独生子女家长,有些家长没有资格当家长,他有资格生孩子,但是没有资格教育孩子。”在《心理访谈》著名主持人沙玛阿果的主持下,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副总监童宁,社会与法频道《天网》栏目制片人、《镜子》总导演卢钊凯,《镜子》导演范永东与在座的师生和家长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一名高一的女生首先提问:“我对片子中的一句话特别有感触,‘人生不止只有学习这一条路’,但是我又在想,我们真的能选择其他路吗?”

 一位家长对于当下孩子们能够选择的路径较为乐观:“我觉得社会越开放,选择机会越来越多。不像我们成长阶段,选择很少。”

 社会与法频道副总监童宁分享了自己把握人生阶段的感悟:“合理地把兴趣爱好放在不同阶段,这是学习最好的时期。”刘彭芝校长把选择和获得自由的基础联系在了一起:“全世界孩子都得念书,那么念的书比较多、知识比较广,将来进入社会就有更多的选择机会。一个人兴趣会不断提升、不断变化,所以你会有自由,但是自由也是为了我们社会、我们国家做更好的贡献,你的人生价值得到更好的体现。”在场的师生难抑观影后的激动心情,就影片内容积极提问求解。在问答中,主创团队还就创作背景和创作初心做了一一解答。《镜子》导演范永东透露了获取片中家庭支持的关键:“拍摄过程中也有很多理解上的冲突,但是我们团队每一个人在抱着真诚帮助这些家庭的信念上,获得了家长的信任。”

 《镜子》总导演卢钊凯也吐露了心声:“作为媒体,我们想通过该片让更多的人关注家庭情感教育的问题,能够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如果有更多人愿意思考,愿意做一些事情,我想我们这个片子初衷就达到了。我们在片子里讲,包括家长讲的‘问题’孩子,所有出现 ‘问题’的字幕都是打引号的,因为在我们创作者心里,这些孩子都不是问题孩子。”为何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有时却造成了满满的伤害?通过该影片,主创团队希望整个社会能更加关注“问题”孩子这个现象的存在。并能对“问题”孩子背后所折射出的“问题家庭教育模式”进行正视与关切。刘彭芝校长也强烈希望通过该影片的播出,能有更多的家长正视自身的家庭教育问题,国家也应加快相关立法的脚步,保障孩子、家长的受教育权及其他权利。真实**《镜子》用心讲述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在充分呈现社会生态复杂性的基础上,给观众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心灵回家!让爱不再变成伤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4527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