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宝贝:人的感情一旦深厚,也就会显得淡薄

安妮宝贝:人的感情一旦深厚,也就会显得淡薄,第1张

安妮宝贝,浙江宁波人,中国作家富豪榜上榜作家 。出版长篇小说、短篇小说集、摄影图文集、随笔集等各种著作。后笔名改为“庆山”,主要作品有:《告别薇安》、《七年》、《七月和安生》、《八月未央》等。

任何一件事情,只要心甘情愿,总是能够变得简单。

现在看来,能在旅途中留下记录,是一件多么好的事情。照片,文字,书,还有感情。这些都是时光曾经存在的印。我们的生命,亦是一段看不到终点也无法有归途的长路。——《蔷薇岛屿》

水一旦流深,就会发不出声音。人的感情一旦深厚,也就会显得淡薄。——《清醒纪》

如果曾经为别人做过什么,不要事后提醒对方记得你的付出。如果别人曾经出于信任对你分享过他的软弱,不要以此攻击对方以证明自身强大。这均是高贵举动。不要轻易去挑战和考验人性。人性经不起这些。它需要的是保全,余地,推挡,遮盖。

与其热闹着引人夺目,步步紧逼,不如趋向做一个人群之中真实自然的人,不张扬,不虚饰,随时保持退后的位置。心有所定,只是专注做事。

很多时候,一个人选择了行走,不是因为欲望,也并非诱惑,他仅仅是听到了自己内心的声音。——《蔷薇岛屿》

为了自己想过的生活,勇于放弃一些东西。这个世界没有公正之处,你也永远得不到两全之计。若要自由,就得牺牲安全。若要闲散,就不能获得别人评价中的成就。若要愉悦,就无须计较身边的人给予的态度。若要前行,就得离开你现在停留的地方。——《清醒纪》

爱的本质,也许是一种考验。考验彼此的明暗人性,考验时间中人的意志与自控。欢愉幻觉,不过是表象的水花。深邃河流底下涌动的黑暗潮水,才需要身心潜伏,与之对抗突破。人年少时是不得要领的,对人性与时间未曾深入理解,于是就没有宽悯,原谅,珍惜。—— 《担当》

要始终保持敬畏之心,对阳光,对美,对痛楚。 ——《清醒纪》

越是年长,越难得到朋友。因为你很难再愿意去屈就和妥协别人。所以很多人轻易地热闹群聚着喝酒吃饭,高谈阔论。即使不了了之,彼此心里也没有丝毫留恋。这是社交动物的方式。只要不谈感情,就很干脆。人与人之间的那份郑重而留恋的对待,也许已经是奢侈的事,但值得追寻。

无论男女,我较喜欢那种心绪安静而说话准确的人。通常人有较多借口、谎言、禁锢、虚荣。真正知道自己在想什么以及要什么的人,可以简洁而坦白地应对外界。他们是鞘中之剑,从不故意露出锋芒,却能在瞬间断除一切纠葛。

一些年之后,我要跟你去山下人迹稀少的小镇生活。清晨爬到高山巅顶,下山去集市买蔬菜水果,烹煮打扫。午后读一本书。晚上在杏花树下喝酒,聊天,直到月色和露水清凉。在梦中,行至岩凤尾蕨茂盛的空空山谷,鸟声清脆,树上种子崩裂一起在树下疲累而眠。醒来时,我尚年少,你未老。

爱可以是一瞬间的事情,也可以是一辈子的事情。每个人都可以在不同的时间爱上不同的人,不是谁离开了谁就无法生活,遗忘让我们坚强。

只愿世间风景千般万般熙攘过后,字里行间,人我两忘,相对无言。

最好的爱情是两个人彼此做个伴。不要束缚,不要缠绕,不要占有,不要渴望从对方身上挖掘到意义,那是注定要落空的事情。而应该是,我们两个人,并排站在一起,看看这个落寞的人间。

有生之年,一起去看看这个美丽易碎的世界。凡有等待,就有启程。

我想爱的不是他,我爱的是有他的那段时间。

伤口是别人给予的耻辱,自己坚持的幻觉。

那些可以轻而易举伤害我们的人,那些一再以痛楚和挫败试探我们的人,那些举起旗子引导我们走入迷途深林的人,那些在削弱我们的力量的人,那些让我们深深触动和粉碎自我的人,他们才是生命中最有力量的老师。

真实的生活是,认真做好每一天你分内的事情。不索取目前与你无关的爱与远景。不纠缠于多余情绪和评断。不妄想,不在其中自我沉醉。不伤害,不与自己和他人为敌。不表演,也不相信他人的表演。

我喜欢不迟到的人。喜欢不说谎的人。喜欢有真性情的人。我也喜欢说出的话与行动相符的人。喜欢内心有温柔和想象力的人。喜欢对一切持有善意而又有力的人。喜欢内心有价值观态度坚定不屈服于集体的人。喜欢孩子一样容易付出容易受伤容易复原的人。喜欢相信爱和实践爱的人。

不要去争辩和说服,不要炫耀和沉醉于自己比他人优越的妄想,不要贬低和蔑视别人,无论是争辩还是比较,无论是炫耀还是贬低,都源于对自己独有性的不自信。如果我们想让周围的人变得好一些,做好自己就可以了。

留出距离和余地给它,这是保全一件事物的最好方式。占有和期望都不会长久。

好的男人,能够帮助一个女人提升自己。带她摸索灵魂的另一个层面,替她打开一扇门,看到别处的天地。她因此而更喜欢那个新的被发掘的自己。被一双聪慧的手雕琢,有了高贵的线条。她获得改造。

上天所应许你的,都已或近或远地给了你。有一样重要的东西,它知道你等待已久,但它迟迟不给你,甚至没有露出任何征兆。因为它在等候你。它给你生命中最为重要的礼物,这将是一种终结。如果你不是足够强大,你怎么伸出手去迎接,你可能承当不住。你要做得更好,要生长,要等待。

成熟就是不断的抛弃形式去看本质。

经典语录:人的感情一旦深厚,就会显得淡薄

引导语:爱一个人就是不管多晚都要等他回来才肯睡去,爱一个人就是听见他咳嗽赶紧伸手摸他的额头,爱一个人就是每天都做他爱吃的菜。爱一个人就会想让自己变得更美丽,希望自己能被所有人瞩目,却只能被他一个人拥有。

1、生活中要记住这两件事:不在生气时做决定,不在高兴时轻许诺言。

2、爱一个人就是不管多晚都要等他回来才肯睡去,爱一个人就是听见他咳嗽赶紧伸手摸他的额头,爱一个人就是每天都做他爱吃的菜。爱一个人就会想让自己变得更美丽,希望自己能被所有人瞩目,却只能被他一个人拥有。

3、如果有人伤害了你,不要去感谢那些伤害你的人,他们根本没做什么让你成长,让你成长的是你的反思和坚强。

4、有时候孤独是好事,一个人就自己多长本事,多看世界,多走些路,把时间花在正事上,变成自己打心底喜欢的那种人。

5、读书越少对环境越不满;读书越多对自己越不满意。读书少的人,看问题越主观,越简单,越容易对什么都抱怨。书读多了,眼界开阔了,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了,特别是从前人的经验与分析中,增加了自己对复杂问题的判断能力,知道怎样看问题,更知道自己的短处在哪里。抱怨什么,便知读书多少。

6、最怕你一生碌碌无为,还安慰自己平凡可贵。

7、人的核心竞争力超过一半来自不紧急的事:读书、锻炼身体、与智者交朋友、业余爱好。

8、所谓的长大,就是终于意识到,这个世界也许不会像我们小时候想象的那么美好,我们爱着的人,我们在意的事情,也许会欺骗我们,也许会离开我们,我们也许会失去挚爱,也许会遭到背叛,但是,我们依然会接受所有不愿意去面对的不美好,勇敢地活下去。——老妖

9、愿恋人待你如初,疼你入骨,从此深情不被辜负。

10、有些人看起来整天面带笑容,并不是因为他们事事顺利,只是他们比你敢于面对问题、善于遗忘不幸、勇于拥抱欣喜。

11、你付出得越多,牵挂就越多,牵挂越多,付出的就更多,牵挂与付出互为因果,直到这种牵挂达到浓烈程度,责任也就变成了爱。我觉得,当我们爱上一个东西的时候,爱的也许不是这个东西本身,而是我们贯注在上面的心血。

12、我对于幸福感一个重要的标准是,我可不可以常常保持对很多我不喜欢的事情说不要。——蔡康永

13、不是无情,亦非薄幸,只是我们一生中会遇上很多人,真正能停留驻足的又有几个?生命是终将荒芜的渡口,连我们自己都是过客。

14、我会朝着你的方向走,即使一生遇不到你,也会遇见更好的自己。

15、曾几何时,你已经回到家里了,朋友的电话打来,喊你出去玩,你二话不说,马上就穿回衣服出去玩。如今,你却会懒洋洋地说:“已经回家了,不去了,累呢。”这一刻,你终于明白自己老了。——张小娴

16、以往,如果我没有记错,我的生命曾是一场盛宴。在那里,所有的心灵全都敞开,所有的美酒纷纷溢出来。

17、人生第一快乐是做到自己认为自己做不到的事,人生第二快乐是做到别人认为自己做不到的事。

18、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杨绛

19、既然无处可逃,不如喜悦。既然没有净土,不如静心。既然没有如愿,不如释然。

20、所有的合适都是两个人的相互迁就和改变,没有天生合适的两个人。两个人朝着相同的方向努力,就是最好的爱情。

21、倔犟的像块石头,心却软得像块豆腐。——许灵子

22、放得下就不孤独,站得远些就清楚,不幻想就没感触,不期待就不在乎。

23、我相信这世界上,有些人有些事有些爱,在见到的第一次,就注定要羁绊一生,就注定像一棵树一样,生长在心里,生生世世。

24、要有在迷茫沮丧的时期,不对自己下结论的能力;在苦楚绝望的时期,不对世界下结论的操守。你要相信,一切都是暂时的,我们唯一需要做的,就是静静地好给世界看。

25、从以前到现在,我都很羡慕、敬佩那些会交际、会应酬的人,一直学不会或不自在,常让自己很自责。现在想想,好像这样也还不坏,至少比在人群散尽、灯光黯淡、杯盘狼藉的时刻,发现现场只剩一个疲惫、孤单、空虚的自己好多了。────吴念真

26、使人觉得遥远的不是时间长,而是两三件不可挽回的事。

27、他们都在用力的爱,却不懂得爱,大家都只知道我想要,我想要,可成熟的爱不是索要,而是给予。

28、不打扰别人,不怠慢自己,不挥霍信任,不讨好,不盲从,不做道德上的英雄。足矣。

29、我也曾为了一次错误、一句傻话而忧虑良久,不惜为此赴汤蹈火,以求得一个理解。但最终发现,于己重要如此,于人却不过是过眼云烟。那些压得心累心疼心烦的担子,大多都是自己强加的。毕竟,有些事情,该懂的人,总会懂。不懂的人,其实永远无须多讲一句话。——自由极光《你就这样吧,挺好的》

30、你之所以会觉得累是因为你说的比做的多,欲望大过本事。想要改变却又无能为力,想要顺其自然却又无法心安理得。

31、心里最崇拜谁,不必变成那个人,而是用那个人的精神和方法,去变成你自己。——蔡康永

32、世界上最不快乐的人,是那些每天过日子却不知道要做什么的人。如果你想做的事情比你拥有的时间还多,你就不会是不快乐的人。

33、成年人相处和睦,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要拿自己的生活方式去要求别人。

34、水一旦流深,就会发不出声音。人的感情一旦深厚,也就会显得淡薄。

35、当你在犹豫的时候,这个世界就很大;当你勇敢踏出第一步的时候,这个世界就很小。等到有一天你变成了你喜欢的自己的时候,谁还会质疑你的选择不靠谱呢?你已经变成更好的你了,一定会遇到更好的人的。你是谁,就会遇到谁。

36、我终于相信,每一条走上来的路,都有它不得不那样跋涉的理由。每一条要走下去的路,都有它不得不那样选择的方向。——席慕蓉

37、抱紧你的我,比国王富有。失去你的我,比乞丐落魄。

38、后来才明白,原来每一个人生的当口,都是会有一个孤独的时刻,四顾无人,只有自己,于是不得不看明白自己—自己的脆弱,自己的欲望,自己的念想,自己的界限,还有,自己真正的梦想。

39、偶尔我们就像黄昏和黎明,在某些时刻是如此相似,但中间却隔了一整个黑夜。

40、别怕美好的一切消失,咱们先来让它存在。

编后语:曾几何时,你已经回到家里了,朋友的电话打来,喊你出去玩,你二话不说,马上就穿回衣服出去玩。如今,你却会懒洋洋地说:“已经回家了,不去了,累呢。”这一刻,你终于明白自己老了。

任何情感一旦牵扯金钱,就显得恶心

1、这世界上最强大的人,就是那些能一个人孤单生活的人。

2、我还在原地徘徊,等待那早已没有旳未来。

3、爱情其实不好玩,就是因为你玩不好,所以才过瘾。

4、我以为小鸟飞不过沧海,是以为小鸟没有飞过沧海的勇气,十年以后我才发现,不是小鸟飞不过去,而是沧海的那一头,早已没有了等待……

5、我真的爱你,闭上眼,以为我能忘记,但流下的眼泪,却没有骗到自己……

6、心伤,心疼,心凉,心烦,心乱!我很矛盾,心里有一股无名的火闷在胸口,像要炸开!电脑也老是死机,更是倍感烦恼!后来看到七月真情流露的文章,眼泪再也忍不住的往下掉,

7、一个人。是因为懂得你的好,所以才想对你好。

8、红尘若梦,岁月蹉跎。当逝去的种种,已然在岁月的风声中老去,独留一抹残骸,待以祭奠过往的时光。岁月慢慢的流,时光轻轻的走,而今,我孤单的身影,早已披上了寂寞的外衣,不知疲倦的游荡于昨日的旅途。

9、该来的总会来,该离去的总会离去。一触即碎的一生一世,绚烂如琉璃,随着年华的老去而碎在彼此心里。寂静时光中,可有你的轻言慢语,如飞絮,扰乱我心。

10、你的模样总是那麽的清晰、让我转过身之後难以忘记。

11、风轻轻地吹着,吹动了树叶,吹动了花瓣,吹疼了我寂寞的心。这一季的彼岸花绽开了它甜美的笑脸,粉红色的花瓣就像粉红色的爱情,很温暖,很惬意。只是,那个说好陪我一起看花的人不见了踪影。

12、任何情感一旦牵扯金钱,就显得恶心。

13、我在等待你的出现,我想着你的头像会忽然变成亮的,可是,奇迹一直没有发生,我彻底失望了,我感到了煎熬的滋味,我领受到了等待的蹂躏,我体会到了期盼的折磨。

14、都说网络是虚的,好像现实很真似的。

15、再见了,永别了,我要开心,我要幸福。

16、害怕你的离去,却又不得不让你离去,因为这只是幻觉,一个根本不存在的你。我只是喜欢回忆,在回忆里等你。即使是我一千次的回忆,一千次地将泪水溢 满等你的目光,也不可能等来你的微笑。预约的地方,预约的日子,你不可能如期而至。但我并不在意,我知道你去了何方。就算岁月无常,世事难料。在苦苦的回 忆中,我也愿意再为你等待千年万年,等你不老的容颜。

17、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18、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9、繁华逝去,花落成冢,在爱的回光里,让我为你跳最后一支舞,情沦心竭,裙袂淋漓,愁肠万转,舞尽一生美艳,舞断来世眷恋。也许是宿命,人世间的恩怨 情愁终有定数,许是无意透支了那份浓烈,糜糜深恋覆水难收,捻醉了前尘过往,支离破碎,当时光拨弄记忆的琴弦,当离人摇曳起相思的风铃,爱,却已在风中优 雅的飘零……

20、你对我来说是个很重要的人。但是已经无关爱情了。

21、要我怎么做你能回到我身边

22、爱一个人,没爱到,难道就会怎么样

23、红尘万丈,谁许谁尘埃落定?浮华落尽,谁在天涯海角将思念放入漂流瓶,任她漂泊。镜花和水月,或是你和我,又或是寂寞和寂寞。

24、对于世界而言,你是一个人;但是对于某个人,你是他的整个世界。

25、爱你所以我不愿去睡觉,因为现实比梦境更美好。

人一旦有了感情就窝囊的不行

1、浇花浇根,交人交心。

2、人一旦有了感情就窝囊的不行。

3、千万别在该懂事的年纪选择了堕落。

4、别着急,慢慢来,你要的岁月都会给你。

5、让明天有期待,让故事有然后。

6、突如其来的委屈连笑都带着僵硬。

7、能力配不上野心更何况不努力。

8、两个人都累了的时候就把爱放一放。

9、没有谁离不开谁只有谁不愿离开谁。

10、原谅我不主动但背后满嘴都是你。

11、像失望和委屈这种东西藏在心里就好。

12、有些我改变不了的无奈,只好选择沉默。

13、感情不就是一个人挣脱一个人去捡。

14、你累成这样还不早睡,还想讨好谁。

15、我做不到热泪盈眶的求任何人不要走。

16、没有新故事所以总会对从前念念不忘。

17、喜欢就是这样,怕你知道,又怕你不知道。

18、感动的话不再说,你喜欢的歌我还听着。

19、感情里面没有值不值得,只有你愿不愿意。

20、既然对成绩无能为力,那就从这秒开始努力。

21、单纯很难,包袱很多,已经很勇敢还是难过。

22、控制住脾气,不要想太多,不要熬夜,要经常笑。

23、时间会告诉你,谁才是自始至终的存在。

24、敏感的人爱胡思乱想,心软的人爱自讨苦吃。

25、渐渐也喜欢上了现在的生活没有惊喜也没意外。

26、有些异性不能拿来做恋人却也舍不得给别人。

27、再难过总归会过去,就像大雨过后总会有天晴。

28、我以为我是特殊的,后来才发现你对谁都这样。

29、生活给了你一巴掌就应该捂着脸继续向前才是。

30、谎言说多了会成习惯,就像爱的人多了没感情。

31、有些歌听着听着就腻了,有些人走着走着就散了。

32、谢谢那些明知道我不好却依旧陪伴在我身边的人。

33、你可以善良,你可以活的不计较,但不能委屈自己。

34、没有人会为你擦尽所有泪所以你何必要装的一身累。

35、对自己喜欢的人,你总能找到一个理由去原谅他。

36、我就陪你到这,以后的路好不好走,你都要记得我。

37、别总因为迁就别人就委屈自己,没几个人值得你总弯腰。

38、你要做到点烟的时候才会低头,对心爱的女人才会温柔。

39、时间真是个好东西,见证了对的,验证了错的。

40、人最怕,深交后的陌生,认真后的痛苦,信任后的利用。

41、希望你可以睡得很早,白天有要忙碌的事,晚上没有要想念的人。

42、想我了就来找我,别要面子,我什么性子你知道,你开口我就肯低头。

43、总是羡慕别人的你怎么那么可笑别人,都在努力的时候你在干嘛。

44、一个人自以为刻骨铭心的回忆。别人也许早已经忘记了。

45、你脚踩的地狱只是天堂的倒影,我唇角的故事终将是时间的灰烬。

46、愿你不再憧憬风浪,愿你一生安稳平常,愿孤单的人不必永远逞强。

47、不擅于表达,所以习惯了揣测,去肯定去否定反反复复后来变得敏感而脆弱。

48、你再善良也无法对所有的人好,把善良留给懂得感恩的人,而不是得寸进尺的人。

49、把圈子变小,把语言变干净,把成绩往上提,把故事往心里收一收,现在想要的以后你都会有。

50、用力拔河的时候很丑,用力打喷嚏的时候很丑,用力搬东西的时候很丑,用力爱一个人的时候也很丑!

「伟大的安妮」在2015年中国网红排行榜中排名第19名,作者陈安妮出生于广东省汕头市赤港镇一个普通家庭,梦想成为漫画家,大学考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由于漫画家杨笑汝的讲座让陈安妮鼓起对漫画的追求,开始画手绘漫画,后来以"伟大的安妮"为名在微博连载作品,「伟大的安妮」是在生活中寻找灵感,把大学里的趣事、搞笑事,感悟画出来,贴近现实生活,这种真实反映生活小事的故事以漫画形式展现出来,得到了读者共鸣,幽默搞笑和温馨感人的故事更能打动读者的心。

「伟大的安妮」真实记录了大学生活中方方面面的故事,有搞怪,有温情,有大学生面临的思考和困惑,这些经历是我们绝大多数人都经历过的,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情感共鸣,安妮身上敢于尝试的心和青春的热血是最吸引读者,几乎每幅作品都会有上千人疯狂转发。

她描写孩子们思考的一切:关于上帝、宗教;关于自然、性;关于与父母的关系;关于反犹太人主义、战争等等。无论这些内容多么重要,如果安妮不是天才的作家,我们将无从得知曾发生过的这一切。安妮丽丝·玛丽·弗兰克是一个普通的犹太少女,她有漂亮的黑色卷发和一双很蓝很亮的眼睛,她喜欢写作,喜欢把自己的心情记录在一本被她称为凯蒂的日记本上。或许她会像每个普通的少女一样长大,恋爱,结婚,或许她会成为一个很好的作家或者记者…然而在希特勒推行的种族灭绝政策下,一切都改变了。在密室中生活两年多后,安妮和家人被盖世太保捕获。集中营被解放前一个多月,安妮病死了,那时她不到十四岁。她曾在日记中这样写道:不管怎样,我仍然相信人们的内心,是善良而美好的。本片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少女的故事。

--------------------------------------------------------------------------------

一个十五岁的少女,最大的愿望是做一名记者和作家,却因为希特勒发动的一场邪恶的战争,于花季之龄死于纳粹集中营。这本日记是安妮遇难前两年藏身密室时的生活和情感的记载。作为一名成长中的少女,她在日记中吐露了与母亲不断发生冲突的困惑以及对性的好奇。

“二战后我想出版一本书,叫做《密室日记》……”

一九四二年七月,十三岁的安妮和家人为逃离纳粹恐怖统治,躲藏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一间仓库里,从此展开两年多的密室生活。“我经常心情沮丧,可是从来不绝望。我将我们躲藏在这里的生活看成一场有趣的探险,充满危险与浪漫情事,并且将每个艰辛匮乏当成使我日记更丰富的材料。”一九四四年四月五日安妮在日记里写道:“我希望我死后,仍能继续活着。”

安妮的日记从一九四二年六月十二日写到一九四四年八月一日。起初,她这日记是纯为自己而写。后来,荷兰流亡政府的成员杰瑞特·波克斯坦从伦敦广播电台宣布说,他希望在战争结束之后,能搜集有关荷兰人民在德军占领之下苦难生活的目击报导,公诸大众。他特别以信件与日记做为例子。安妮收听到这段话,为之动心,于是决定在战争结束之后,要依据她的日记出版一本书。她开始将她的日记加以改写、编辑、润饰,删去她认为不够有趣的部分,并且靠回忆增加一些内容。同时,安妮也保留了原始的日记。

安妮死于德国一个集中营,死因是那里爆发斑疹伤寒,于3月死亡。她的亲人中,只有父亲奥图·弗兰克活着走了出去。1945年6月他回到阿姆斯特丹,后移居瑞士。他在以后的日子里,一直在传扬女儿的日记,让全世界共享。他于1980年8月19日过世。

我看过好几部伍迪•艾伦的**,印象中,伍迪•艾伦扮演的角色总是那么饶舌,带有点神经质,《安妮•霍尔》中的他甚至更为严重。

**开始就是艾尔维(伍迪•艾伦[Woody Allen]饰)的一场“脱口秀”表演。两个老笑话过后,他很快就进入了主题:安妮(黛安•基顿[Diane Keaton]饰)和他分手了。他搞不明白到底哪里出了问题,毕竟,他又不是一个抑郁乖僻的人。为了证明这一点,他捎带着回忆了一下自己的“快乐”童年。

不过,“快乐”是他自己说的,我们看到的小艾尔维,甚至连正常都算不上:他担心宇宙膨胀到分裂,喜欢女同学到难以自禁;他看不上老师,瞧不起同学,这一切让小艾尔维怎么看也不像是一个快乐的小男孩。 

及至成年,艾尔维的神经质变本加厉。他对这个世界不怀好意 ,他也怀疑这个世界对他不怀好意。他紧张、偏执、敏感,带点强迫——仅仅迟到两分钟就拒绝进入影院,他还很自我——安妮错过了治疗,他却只考虑自己的感受。

即便如此,安妮没有想要离开他,艾尔维也不会选择分手,至少目前看来是这样,不过,为什么要分手呢?看看艾尔维的前两段婚姻吧,他和爱丽森仅仅因为“肯尼迪遇刺案是否存在第二枪手”存在分歧而离婚;而和第二任妻子离婚的原因就不仅仅是乡下和纽约哪个更适合居住这一个分歧了。

还记得格劳乔马克斯的老笑话吗——“我只是不想加入这样的俱乐部,它的会员是像我这样的人”?艾尔维可是认真的。

可是,安妮是他交往过的最好的爱人:虽然她满嘴“啦-滴-哒”,只读养猫经,把大麻当情趣用品,还用这个时代早已消亡的“优雅”来评价诗歌,但她美丽、单纯,懂得妥协,而且爱他,愿意为他改善自己。

于是,在二人共度的时光里,艾尔维几乎有一半时间都在劝安妮提升自己,鼓励她去修成人教育课程,花钱让她去看心理医生。然后用另一半时间来抱怨她受到的教育都是废物垃圾,大学教授都是超级骗子。

“她进展顺利,而我却快完蛋了。”艾尔维不得不承认,安妮的确改善了自己,她变得越来越成熟,也越来越独立。看了十五年的心理医生的艾尔维还是那个艾尔维,而一年后的安妮已经不再是原来的安妮了。

两人的关系最终成了“一条已经死掉了的鲨鱼”(艾尔维语)。

说到伍迪•艾伦的饶舌,不论你是否喜欢,无疑是这部**最出彩的部分。

单口也好,对口也罢;坐着说,站着说,走着说;下馆子唠,做爱时唠;不管拦住谁就聊,还是冲着镜头来一段独白,形式各种各样,都尽显艾尔维的机智幽默,当然还有他的神经质。

他时不时发表一些独到见解,例如,人生可以划分为“可怕”和“可悲”两种,“可怕”包括绝症病人、盲人、残疾人,而其余的人都是“可悲”的,“你应该庆幸自己是个‘可悲’的人”,他对安妮说。

他还会造一些生词,特别有喜剧效果,比如,他用“多种形态的乖张反常”(polymorphously persverse)来形容安妮的身体任一部分都能体验快感。还有:

“我真受够了整晚和那些干‘痢疾’(Dysentery)活的人进行假惺惺的探讨”。

“是‘评论’(commentary)”。他妻子纠正说。

“哦,是吗?我怎么听说‘评论’和‘异议’(Dissent)已经合并成了‘痢疾’”。

俏皮话更是信手拈来,例如,“我偷看进了坐在我旁边的那小子的心灵”,“那是因为这里的人不扔垃圾,他们把垃圾都整到电视节目里了。”

还有,“圣诞老人要被晒得中暑了”,“但是这里有各种典礼,还有宗教式的膜拜,这些都能够杀人”。

另外还有一些模棱两可,却又意味深长的对话。

两人初次做爱后,安妮问:“你爱我吗?”

“‘爱’是一个太弱的词——我‘嗳’(lurve)你,你知道,我‘暖’(loave)你,我‘瞹’(luff)你,‘口’(f)越来越多”。

安妮那时太单纯,或者她宁愿相信艾尔维也是爱她的。可对艾尔维来说,爱怎么能轻易说出口呢?更何况,他还谈不上爱上了安妮。

接下来两人的对话很快就证实了这一点。

安妮想搬过来与艾尔维同住,她抱怨原来的公寓贵且不说,“水管也坏了,还有好多虫子”。

艾尔维立刻发现了“虫”这个敏感词,很快联想到“昆虫学是一门正在快速发展的学科”。不过这一次安妮学聪明了:“你不愿意我和你住在一起!”

整部**都由类似的对白铺就而成,有趣且不乏深刻。影片中,很多人不干别的,只是在说话,或者只是为了说,才干别的。他们思维跳跃,机敏,包袱不断。且不说《安妮•霍尔》拿下了当年的奥斯卡大奖,这部**本身就是大多数人的“伍迪最佳”。

即便过去了很多年,再看《安妮•霍尔》,它的视觉编排仍让人耳目一新、惊叹不已:明明错乱颠倒,却给人一种浑然一体的感觉。

回忆一下,两人在安妮家阳台上探讨摄影是怎样一种艺术形式的对话。因为刚认识不久,两人都有些不自在,却又想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谈话严肃又认真,可字幕表现出来的真实想法却是另一番景象,两相比较,叫人忍俊不禁。

还有两人去做心理咨询那一段,伍迪艾伦采用了两个角色分屏互述对方的形式,对比强烈,富有戏剧性。例如,两个心理医生都提出了同一个问题(“你们经常做爱吗?”),尽管两人的答案一样(“一周三次”),各自的解读却截然相反(一个嫌多,另一个嫌少),这种安排给观众带来的理解上的冲击显然要比两人先后叙述的形式来得强烈。

艾尔维回到小学课堂为年少的自己辩护那个场景,至今看来仍不乏创意。尤其跟小伙伴和老师辩论时的那股子认真劲,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错觉:这个艾尔维到底长大了没有?还有小伙伴们的大人腔(“我是‘平克斯水暖设备公司’的总裁”)也让人惊叹:这都想得出来。

最著名的场景,恐怕要算安妮和艾尔维在影院排队买票时与身后那个牛皮大王的当面对质了。牛皮大王吹完费里尼,吹麦克卢汉,思维混乱,观点偏激,这让艾尔维忍无可忍,冲着镜头狠狠克他了几句,牛皮大王自然不甘示弱。接下来,令人瞠目的一幕:艾尔维耀武扬威地把麦克卢汉本人从一个**展牌背后拽出来严词警告牛皮大王:“你对我的著作一无所知”,简直就是一个活维基百科。

影片最后,安妮还是走了。艾尔维把他和安妮的情感经历搬上舞台,男女主角重复着他和安妮说过的台词,却修改了结局。艾尔维失去了安妮,这并不妨碍他用艺术来表达完美的生活,因为“真实的生活确实难缠”。

**结束时,艾尔维又讲了一个笑话:有个家伙去看 精神病医生 ,他说:“大夫,我兄弟疯了,他以为他自己是一只鸡。”医生说:“那你怎么不把他带来?”那家伙说:“我是想带他来的,可是我需要鸡蛋呀。”

生活如此,爱情亦然。

安妮宝贝简介 。 安妮宝贝 ,原名励婕,一名在网络上四处飘荡的人。从1998年10月开始在网络上写作和发表作品,以《告别薇安》成名于江湖,是2000年国内风头最健的网络文学作者。职业曾经历金融、编辑、广告,现在从事文化产品的策划及内容制作,任职出版社编辑。

1998年:得到第一台兼容机,开始上网。用电脑创作小说。成名作《告别薇安》,《七年》,《七月和安生》等,以告别,流浪,宿命为题材,文笔艳丽诡异,格调清冷阴郁。发表于互联网,引起轰动。

1999年:不喜欢银行的工作,准备辞职。家里反对,无法办妥手续。离家,开始自由生活。在南京短暂居留,从事广告。期间写作大量中短篇小说,陆续发布于互联网。拥有广泛读者群。网上有固定专栏和作品集。被称为具备偶像效应的作家。

1999年12月:到上海,进入网络公司,任职内容制作主管。

2000年1月:小说结集出版。《告别薇安》风行一时,出现大量盗版。

2000年5月:终于办妥银行辞职手续。在网络公司策划主编电子杂志,制作独立频道。

2001年1月:出版《八月未央》。在杂志上开设时尚专栏。

2001年2月:离开网络公司。开始写作长篇小说。

2001年5月:长篇写作完毕。去新疆旅行。

2001年8月:离开上海,去往北京。

2001年9月:长篇小说《彼岸花》出版。《告别薇安》在香港,台湾出版。从事文化产品的策划及内容制作。任职出版社编辑。

02年9月《 二三事》出版

04年1月摄影集〈蔷薇 岛屿〉

04年10月都市心情笔记〈清醒记〉

安妮宝贝,真名励婕,曾任职金融、广告行业,现为自由作家

安妮宝贝1998年开始发表小说,因作品风格独特引起广泛关注。2000年起出版小说集《告别薇安》,《八月未央》,长篇小说《彼岸花》。所有作品均持续登上书店系统销售排行榜,并进入全国文艺类书籍畅销排行榜前十名,在众多读者中深具影响。作品已介入香港、台湾、日本、德国等国家和地区

迄今为止安妮宝贝一共出了四本书:两本短篇小说集《告别薇安》、《八月未央》;一部长篇小说《彼岸花》;最近的一本《蔷薇岛屿》在制作上取法的则是台港“行走文学”的样式,收录的是她在越南的旅行笔记——不是一般的介绍当地风物的“行旅”,而是贯注作者强烈主体意识的“心旅”,文字中间且配上了精良的摄影。作为一位备受市场欢迎与肯定的作家(1),基本上,安妮宝贝应该算是当代中国大陆第一位言情小说“品牌”作家。继琼瑶、亦舒之后,我们的文化市场终于也出产、拥有了一位“中国(大陆)特色”的都市男女爱情小说作家。不过,安妮宝贝可能会不满于只称她为“言情小说家”,在她每本书的序里,安妮宝贝一再强调她关注的是“灵魂”,“人性的虚无、绝望”等等,在这一点上,安妮宝贝的志向实在是比她的前辈大得多,她宣称她的写作是为了抚慰读者的“灵魂”,“写作的本质就是释放出人性”(2),相比之下,琼瑶、亦舒从来不曾具备这种探掘人类灵魂的雄心,她们至多是说希望写个好看的故事,给现代读者单调的生活增添点乐趣。安妮宝贝既是某些时尚杂志如《女友》、《花溪》、《城市画报》的专栏作者,她的小说也曾出现在中国严肃文学的代表杂志《收获》上(3),正是在文学位阶的模糊上(通俗作家?严肃作家?通俗内容严肃主题?通俗主题“纯文学”姿态?),安妮宝贝呈现出转型期文学、文化场域变化的一些饶有意思的征象。

安妮宝贝属于网络成名转向纸质媒体发展的作家。英雄不论出身,不管纸质还是网络,都有可能产生好文学。我们没有必要在纸质文学与网络文学之间划出泾渭分明的界限,毕竟它们使用的是同一语言,分享同样的社会文化、意识形态假定;在多大程度上它们能够突破成规,提供出文学特有的感性洞见,这才是衡量好坏文学的标准,这个标准不以发表和传播载体的改变而不同。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不能不看到这一特定的网络社区所型构的文学社会学中,网络文学的读者,也就是“网民”们的阅读习惯、审美口味、价值取向——这一切都会体现在他们迅速即时的bbs回应上,必然会促生出属于他们的文学评价标准。更确切地,这一标准或许不能说是“文学”的,网上的发贴多半随心所欲直抒胸臆,很难要求他们用专业研究者的眼光在文学史的参照系中对作品的文学价值给出定位,但是,正是从这些零乱芜杂的随感式评论中,一种特定的取舍范围,文化气氛正在形成,而这一网民群体不容忽视的购买力也早被敏感的商家看中,他们的文化品味必然会影响文化产品的生产与流通、文化市场的调整与重组,而最终的结果则是他们作为力量之一,促使新的文学、文化场域的生成。在这个新场域中,不同的作家所占据的位置,所分配到的文化资源与拥有的象征资本也必然发生位移、调整与变动。虽然安妮宝贝声明“不留恋在网络上发表作品的时期,它只是一段过程,已经结束了”(4),但是她的声名的浮现、她最大的读者群,她在这个新场域中赖以维系的象征价值以及由此获得的经济收益,无不与网民——在上网所费不赀的时候,网民是“小资”的别一身份标识(5)——有着血肉相联的关系。再进一步说,安妮宝贝本人也正是这一群体中的一员,她既是“小资”意识形态的产物,也是这一意识形态的参予与建设者。

“小资”虽然业已成为近年来的流行语之一,但是它的具体所指却可意会不易言传。它有一些社会学的阶层概念,但又不是严格以经济收入来定义,而更多地指向了某种“生活”的“文化”品味、情调与氛围。这样介乎经济与文化之间的用法倒是和革命时代的“小资产阶级”有同分异曲同工,在革命时代,“小资”除了是经济地位上“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的一类,又经常被用来批判知识分子的“多愁善感”“脉脉温情”等和革命要求不相符合的个人情感与意识(6)。商业时代的大众传媒巧妙地继承、挪用了这个身具经济与文化双重意味的概念,经过新语境的改造、加工与翻转,成为流行文化中的一个颇具生产性与集聚性的核心能指。围绕着这个能指,一系列关于衣、食、住、行、工作、娱乐、文化活动等生活方式的引导与指示得到了某种标识。

“小资”这个称谓以及相关的文化产品、文化现象在九十年代中期出现并开始流行表明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我们的大众文化也开始迈向了“精致”,不再只是色情加暴力以及政治窥秘的小报、地摊读物的流行,而是一种更“有品质”的精致流行文化的出现。而这一精致流行文化的发育与成熟,除了受发达世界流行文化的引领,也不可避免地带上了我们时代与社会文化发展所特有的印痕。我在前面说,安妮宝贝是第一位中国(大陆)特色的品牌流行作家,不是戏言,从她的身上,我们正可观察到十年代的“纯文学”、大众文化、社会发展是如何养育与成就了她。

安妮宝贝的小说多半围绕城市男女爱情展开,然而我最后把它定位为通俗文学的原因不在于它偏向于“言情小说”的文类,虽然这个文类经常被主流男性批评家诟病为小情小爱,但是题材的选择不一定妨碍形式的精良与主题的深刻,典型的例子如张爱玲,她对“言情小说”文类的喜好使她坚持使用这一文类的框架,但是她的运用意象的巧妙、技巧的圆熟以及她对一般言情小说所展现的普通男女爱情的拆解又往往颠覆、超出了这个框架,使之达到了严肃文学的水准。安妮宝贝的小说初看上去似乎也具备了这些特质,她的文字流畅、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叙述风格是杜拉斯式的跳跃的短句,爱情的内容也不是琼瑶式的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模式,而常常以“破碎、离开、告别”为收束,再加上文中不时出现的哲理式警句:诸如“长期的理想是可以某天突然的消失,短暂的瞬间,漫长的永远。”;“包围着我们的,其实是一种绝对的空虚,所有的产生,消耗,都是为了消失……”(7)使得她的小说外表甚至于充满了现代主义风格。但是,我所说的文学位阶模糊,其中一个含义指的就是在消费性的后现代文化环境中,通俗文化与严肃文化之间日益相互渗透与挪用所产生的界限模糊,诸如严肃文学对通俗文艺样式巧妙利用的“以通俗反通俗”,或者是通俗文学对严肃文化的借调给自己添饰的“品味”。安妮宝贝小说外型上的现代主义风难掩其内质的匮乏。她的小说与台湾另一位言情小说家苏伟贞一样拥有一位“欲力强大冷凝寡欢”(8)的女主角,她们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对感情期盼又不能相信,兀自上演着一幕幕既给女主角带来伤痛又不乏自得其乐的都市爱情剧。男女主角开始于一场邂逅(邂逅场景的新元素是网络,当然还有都市符码少不了的酒吧),气质上的互相吸引(这吸引经由网络“心有灵犀”的聊天或是观察到的衣着细节,良好品味,都市冷漠颓废之“性感”而展现)使得男女主角开始靠近,可能会发生性关系可能没有,但是多半不了了之,因为女主角从一开始就具有一种又热烈又冷静的特质,她乐于沉缅于一段“都市夜归人”的互相取暖,但似乎深知此类爱情的不可靠,于是最后她总是清醒决绝的离去,并发出自艾的喟叹:“我不知道有什么人是能够深深相爱的。也许他在非常遥远的地方,用一生的时间兜了个大圈子,却依然不能与他相会。”(9)“我们是没有未来的人,不断地寻找,不断地离开。“(10)“只是等待一次爱情,也许永远都没有人。可是,这种等待,就是爱情本身。“(11)“一场沉沦的爱情终于消失。”(12)但是,安妮宝贝几乎没有解释女主角的性格特征与对爱情的悲观态度其来何自,环境如何培育、发展出她这种特质,由于一开始女主角的特质就是一个给定的事实,都市并没有与之形成一有机的互动,都市场景只是一个布景,中间的爱情也不过是一场在其间自虐虐人,自娱自乐的表演,类似于一华美的MTV,提供了符号、影像以及情调、气氛的消费,但没有供思考的启发,基本上是一自我循环封闭的展现,而不是层层深入剥茧抽丝的挖掘。间或安妮宝贝会给出一个模糊的说明,例如女主角不和睦的家庭、性格怪异的母亲,不幸的童年等等。这些既定的“宿命”成了女主角性格无可推卸的原委。长篇《彼岸花》中,故事经由乔与南生、两个有着相同个性的女子的两条线索的展开显得丰富了一些,安妮宝贝没有明确说明这两个人是否就是同一个人,但是她有意识地让二者构成一种互为镜照的关系,或许南生是乔创造出来的**,也可能乔是南生笔下的小说,这样,经由南生命运的演示,我们可一窥南生或乔目下疏离、幽闭、自我、虚无性格的来由。但是,父母双亡,家庭不幸再次成为女主角一生命运的原动机,目的只为了铺陈南生与林和平纠缠晦暗的“孽缘”与乔淡漠犬儒的虚空,女主角的各种反应似乎一开始就由她的“命运”注定了,之后再也没有成长、救赎的可能,彼岸花与此岸之间看不到任何的桥与路。

在故事相对单薄(既没有琼瑶的起伏跌宕,也没有亦舒的跳挞俐落)的情况下,安妮宝贝仍然吸引到为数众多的读者,这不能不归功于她小说话语层面的营造功力,她成功地在人物、叙述者、作者与读者之间构造出了一种召唤性的身分认同,也就是,四面彼此呼唤的镜像。安妮宝贝的小说叙述者—作者与人物之间有相当程度的情感投射与认同,作者绝不比人物高(13)。这也是言情小说成功的关键之一,并不象一般对大众文化持批评态度的批评家所想象的通俗小说只是作者拿一些煽情故事来糊弄普通读者,事实上,一个成功的通俗小说作家对其笔下的人物态度毋宁说是相当真诚的,如果叙述者—作者与人物不是有相当一致的情感、价值取向,读者很容易觉得他在受愚弄,琼瑶对轰轰烈烈爱情的信仰与亦舒中产阶级女性的爱情观都是非常真诚地呈现在他们的小说中的。(与此不同的是,张爱玲则在她的类言情小说中创造出了一个游走于各种视角提供出反讽声音的叙述者。)更具体地说,安妮宝贝话语层面所营造的认同感包括两个方面:一、精神情绪的把握。她相当敏感地捕捉到都市白领的一种情绪与心态,一种疲倦、飘忽、不安定感与冷漠症。这些情绪经由散片式的叙述流与喃喃自语的类哲理议论得以成功散发,安妮宝贝将这种情绪的由来归之于“宿命”或“人性”“灵魂”的“甘美与脆弱”。显然,安妮宝贝对此类情绪的解释是相当非意识形态的。(她的解释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采取大众文化对社会问题不看或“看不见”的策略;也有可能她受八十年代的思路所影响,文学一律向“人性”求答案,而不去考察这种人性是如何在社会环境中得以培育、发展出来的。)正如她自己所说:她所做的是“抚慰”,读者阅读小说未必会去深究来龙去脉,他们在小说所唤起的情绪氛围中得到了沉浸与共鸣,视安妮宝贝“于我心有戚戚焉”,从而在安妮宝贝程式化小说所唤起的悲情中一遍遍释放自恋与自怜。二、大量的消费符码所构造的身分政治。在安妮宝贝的小说中有很多对“品味”的貌似不经意实则颇门槛精的书写,这一品味由衣着的细节、espresso咖啡,哈根达斯冰淇淋、帕格尼尼、欧洲艺术**等等组成。这一品味构造的身份政治所流露出来的“势利”至少可以追溯到亦舒——这位八十年代中期开始进入大陆市场,对当代众多流行小说女写手有着巨大影响的祖师奶奶。亦舒笔下的中产阶级女性看起来比琼瑶时代的女性有了不少进步,不再只是一心扑在爱情上拿这个作为女性证明自我存在的第一要务,她们经济独立,有自己的事业,然而仔细阅读之下,这些小说仍然不过是郎才女貌的现代翻版,再怎么学历高有知识的女性寻求的仍然是有良好经济基础,英俊、有品味的男性,她们的目光从来不会旁落到“专业人士”身外,强烈的身份意识使得她们很难寻觅到符合她们理想标准的伴侣,也因此时常发出美好爱情难得的喟叹。这个喟叹,是深具阶级意味的。在对“品味”的捕捉与点染上,安妮宝贝继承了亦舒的“炬炬目光”,直白一点,——就是“势利眼”。不客气地说,她与她的读者群中的部分“小资”是颇为势利眼的,只不过他们未必会自觉到这一点。

在某种程度上,安妮宝贝特别象是八、九十年代陈染与九十、零年代消费文化奇异媾和的产物,一方面是现代主义式对“个我”形而上关注的“虚无”、“绝望”,另一方面则是非常实际的所谓“优雅”物质、品味、情调的艳羡与享受,在这喃喃自语的“虚无”与不厌精细的“品味”之间所呈露出来的自相矛盾与裂隙,叙述者—作者从来没有意识到。二者之间广阔的社会现实、不同人群的生存境遇、公民权利的争取,全都不再进入作者的视野。这也是当下文学的状况,当社会现实被抽空后,文学似乎就只能在二者之间摇摆,不是遁入空洞的形而上,就是沉溺于对物质细节的张爱玲式的愉悦。

八、九十年代的“纯文学”与港台流行文化同时养育了目下的小资,这是他们文化谱系的构成。另一方面,小资之所以会和安妮宝贝的小说产生共鸣,在现实境遇的情绪上确实有一些相通之处,但是这种情绪的产生绝不是什么宿命之类,而是一种非常实际的第三世界都市文化情形之产生。那就是一种类似于在中国“飞地”的工作环境中培养出来的品格。这些都市白领每天进出于空调间,承受着沉重的工作压力,一方面,他们必须努力工作才能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占稳脚跟,升至更高的位置,这种情形下疲倦、焦虑势不可免,另一方面,较为舒适的办公环境,相对于普通劳动者较高的薪金,又会使这些人或多或少产生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优越感。更重要的是,在一种跻身于“与国际同步”的环境中所培育出来的心理上、习惯上向西方“先进”“文明”世界的靠拢、趋附与对本土或第三世界的轻视、疏离,经常是相生相伴的。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这种“全球”恰恰是与无数的“本土”缠绕在一起的,离开了八小时之内的“飞地”,扑天盖地而来的就是混杂、无名的现实。在“天涯之声”论坛上曾经有一个引起热烈讨论的贴子《一个上海白领的心里话》(14),一个网名叫“麻木热”的上海白领说出了他郁结已久的苦闷:他一直觉得自己很优秀,也确实很优秀,重点中学——名牌大学——跨国公司(月薪八千以上),自己和朋友们都活得不错,直到自己去了一趟内地小城的姨妈家,发现了“另一个世界”的生活,(有工厂临时工得了病不肯去看只为省下医药费给儿子读书,小男孩家里穷为吃肉被父亲打,得了绝症临死前家里为他煮了一锅肉),深感震惊,回到上海后才“发现”上海同样有着“另一面”:为还能每个月领到六块钱车贴而庆幸的工厂女工,在菜市捡菜边的城市贫民,两小时一刻不停挣得十块钱报酬的钟点工……作者于是发现,自己已经被现代社会无形的区隔化而和社会的真实面目隔绝开来(15):“如果我只呆在漂亮的写字楼,每天上下班打的,业余去蹦迪,去茂名南路的club找点刺激。去和平饭店搞搞聚会,在巴黎春天购物,那么我不会感到什么苦闷。我只会踌躇满志,自我感觉良好。以为我是这个国家的那一部分精英。可是,我看到了,而且我相信更多的我没有看到。所以我没法心安理得地自我陶醉。”这位上海白领经由他的亲身感受提出了“公共性”的问题:“这个国家大部分人是怎样生活的呢?他们的思想是怎么样的呢?他们难道不值得被了解吗?作为这个国家中有知识的一部分人,难道没有义务去了解他们吗?那么不了解一个国家的真实面目,光靠喊着民主就可以为这个国家做点什么吗?”。

这位上海“小资”对生活发出了自己困惑与反思的声音。显然,它提示了我的“小资”分类与分析的简化性。事实上,这是个年轻、受过教育、有思考能力、能够发声的一个阶层,他们会有自己的生活感受与判断,对将来的社会发展也有可能起到有益的、良好的影响与作用,只不过,受这二十年从美学个人主义到生活个人主义演变以及由此造成的政治冷漠症的影响,再加上方兴未艾的消费主义对理想生活模式的引导与形塑,他们中的一些人变得越来越只注重个人“高尚”生活的获得,而不再关心“个人”所必然含有的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群之间的联系与同情,而一旦个人成为自我张扬与扩张的个人,很难想象真正的爱情如何从之产生,因为真正的爱情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交通与融合中获得的,这一融合的基础必是超越了原子意义上的个人,而指向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同情。这也在某种意义上解释了安妮宝贝笔下的爱情为什么总是以“破碎”告终,因为两个个人主义者的相爱,最终的结果就是那个豪猪的寓言:为了取暖他们聚拢在一起,可是那个尖刻的、自我保护的刺又立即把它们分开。他们之间可以有身体、情调的吸引,但是不会有真正的信赖与帮助,因为这一切,都不是在个人主义中能够获得的,它必建立在人与人之间无限广阔的联系上,唯有在整体的呼应中,孤立的个人通过爱的联系才能找到存在的意义,否则那个“虚无”的命题会如影随形在安妮宝贝的小说中再三复现,永远纠缠着她笔下那些想爱又不相信爱不能获得爱的个人主义者。

安妮宝贝的崛起如她所说,“没有侥幸”,她依托网络,以其流畅的文字,都市爱情题材的书写获得了她在当下文学场域的地位。与二十世纪的中国作家相比,二十一世纪的安妮宝贝显然更有理由骄傲:因为她不是政治,而是“读者选择的”。中国作家进入“文坛”的路线已经改变了,现在,不只是政治在推出作家,市场也提供了一个“公平竟争”胜出的机会。然而,被市场肯定是否就表明他(她)是一个确凿无疑的好作家?以安妮宝贝的出现与畅销而论,确实可以看到新一代文化教育水准的普遍提高,首先一点就是对精致文字与个人风格的打造与欣赏能力,其次就是对世界文化资讯的广泛汲取,比如安妮宝贝与她的读者群们共享的杜拉斯、村上春树、帕格尼尼、欧洲艺术**等。然而在这种中产阶级性质的文化品味之上,文学是否还有一些更不容忽视的品质:不只是抚慰,还可能是愤怒、伤痛、与发自心肺的呐喊!对小人物的同情,对真正的自由、解放、幸福时刻的向往与召唤!在这个新的文学场域里,正在成长的,或者已经功成名就的中国作家们会选择什么呢?

喜欢她,是因为她是个寂寞的女子,安静的让人心疼

不知道你是不是要安妮宝贝的资料

即使不是,那我希望你可以认识她她是个很不错的作家

《Anne's best friend》的背景故事来自二战犹太人大屠杀中最著名的受害者之一——安妮·弗兰克。

安妮出生于德国的法兰克福,为奥图•法兰克(Otto Frank)一家的么女,家中还有母亲艾迪斯(Eddith Frank)和姐姐玛格特(Margot Frank)。由于当时纳粹德国排斥犹太人风气日盛,父亲奥图便放弃于德国的事业而将家庭移至荷兰阿姆斯特丹,一家过着较为平顺的生活。

但是,1940年5月后,荷兰为德国攻占之后,荷兰的新统治者英夸特也将排犹法律于荷兰执行,1941年夏天安妮姐妹也因此转入犹太人学校就读。这段期间安妮开始写日记。

1942年,由于纳粹当局捕捉犹太人的行为日益严重,而且玛格特也收到纳粹当局的劳动通知,使得奥图决定移居到更为隐密且安全的居所;那年的7月9 日,安妮一家与范丹一家搬入奥图公司的三楼与四楼,以书柜挡住出入口以避人耳目,过着隐蔽的生活。

在1944年8月4日,安妮一家由于有人告密而被德国和荷兰警察逮捕。数日后所有人被转送到荷兰的威斯第包克集中营,一个月后隐密之家的八个人被转送到波兰的奥斯威辛集中营。

之后,安妮与姐姐又被转送到贝尔根─贝尔森集中营,1945年3月姐妹都因伤寒死于营中,距离贝尔根─贝尔森集中营被英军解放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而其它隐密之家的成员除奥图之外,都死于集中营之中。

扩展资料:

《安妮日记》是德籍犹太人安妮·弗兰克写的日记,是其藏身密室时的生活和情感的记载。

作为一名成长中的少女,她在日记中吐露了与母亲不断发生冲突的困惑以及对性的好奇。同时,对于藏匿且充满恐怖的25个月的密室生活的记录,也使这本《安妮日记》成为德军占领下的人民苦难生活的目击报道。

安妮日记的最后一则,所标的日期是1944年8月1日。战争结束,安妮的父亲奥托·弗兰克决定完成女儿的夙愿,将日记出版问世。

另一方面,在阁楼中度过的25个月也是安妮开始进入青春期的时期,她的生理上、心理上的每一个细微的变化都被真实地记录下来了,因此《安妮日记》也是一位少女成长过程的真实记载。

在开始记日记时,安妮称自己为“安妮”,逐渐地,她改称自己为“安妮·弗兰克”,认为自己已经是个大人了。在当年的阁楼,今天的安妮·弗兰克纪念馆的墙上,有一道道铅笔做的记号,这是安妮记录的自己的身高变化。她第一次有了月经,非常激动,因为这是个“非常重要的事”。

安妮甚至非常坦率地谈到了自己对性的朦胧的好奇,她称自己看到女性的裸体总是非常“激动”。在阁楼里,她还和彼德一起偷偷研究他们养的猫的生殖器官,并对彼德能如此冷静地谈论“性”感到非常钦佩。

《安妮日记》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对周围人的各种观点,例如她对父母的婚姻关系非常担忧,因为她觉得他们已经不再相爱了,并对父亲与丹恩太太的调情非常反感(这几页的内容直到安妮的父亲去世后才被公开)。

另一方面,安妮也尝试着在心理方面走向成熟。在避难的日子里,安妮惊讶地发现自己的日记中竟然有这么多埋怨妈妈的句子,她终于意识到自己必须学会与她们相处。她试着和妈妈、姐姐交谈,与姐姐交换各自的日记,学习沟通与了解。

参考资料:

-安妮日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4700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