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天闲着无事,又找出《教父》杀时间。没有看完全片,却把第一场戏(段落)看了两遍。
然后还是叹服。如果说真的有个史上最牛B的**开头,这个绝对当仁不让。
像《教父》这种史诗**,庞大的故事架构,纷杂的人物关系,众多的情节起点,都需要在第一幕中全部建立起来,为后面的叙述打下牢实的地基;在这个有限的时间内追求无限的空间,我觉得,只要能把相关的内容全部放进来不显臃肿,已经是相当的境界了;还能够在一个段落里,梳理得脉络分明、简繁有致,惟有大师的大手笔才能做到。
为何这么多关联的细节,在科波拉手中一如庖丁解牛呢?
归根结底,我觉得他在讲故事。
讲故事,抛弃多余的技术手段,踏踏实实的讲故事,“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这种朴实无华,应该也是史诗所追求的气质之一吧。叙述始于包纳萨拉向教父柯利昂求助。由他的独白特写开始,镜头慢慢后退,出现教父的背影,他挥手示意身边的人给激愤中的包纳萨拉一杯酒。一个极尽平静的开场,起初我以为这只是一个简单的变焦镜头,后来在评论音轨里听科波拉提到这是后期处理做出来的效果,才想起这部**诞生在七十年代初。
这一段台词相当精彩。精彩之处首先在于形式,评论音轨里科波拉也特别提到了这一点,他说这是写剧本时根据别人的提议,特意加进去的,有意模仿了他获得奥斯卡最佳剧本的《巴顿将军》中,**由巴顿在美国国旗下一段冗长的演讲开场。
内容上,这一段也包含了丰富的意象。首先由这个人物侧面交待了柯利昂家族的背景,在法律以外存在的规则制定者,一种追求公平的规则,以及家族所处的地位:制定者与执行者合二为一的身份。它点出了这个故事、或者故事所讲述的人所赖以生存的两种东西:一是规则,二是公平;这也是柯利昂安身立命的原则,故事其后的冲突就包含在这两个原则所构成的矛盾中。其次它交待了故事主题所包含的对比元素之一,美国梦。一个移民实现了自己的美国梦,转眼却发现一切并不如自己想象美好,他必须重新回到自己所抛弃了的世界中寻找慰籍。这个元素的存在,同样在柯里昂与迈克的父子关系中构成一个极重要的参照物。
在其后的对话里,柯里昂由拒绝到应承,进退有据,完全掌控住对方,除了重新得到他想要的东西(尊重而非金钱)以外,也将报复纳入一个自认公平的范畴。这里还揭示了故事另一个极其重要的元素:生意。这是一段商人手腕尽显的讨价还价,这个精妙之处,在于柯里昂是在一个受限的前提下,成功地为自己争取到最大利益。
这个限制由两部分完成,首先在对白中交待了这是柯里昂女儿大婚之日,随后通过柯里昂养子汤姆之口,交待了另一部分:西西里人在女儿结婚的日子里不会拒绝任何请求。所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柯里昂必然会无条件答应包括包纳萨拉在内所有求助的要求,但即使处于这样被动的条件下,他还是能够争取到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他的手腕由此可见一斑。在整个段落里,柯里昂依次见了四个人,除了一个是致谢外,另三个人全是求助。通过他面对这四个人不同的态度,对求助不同的处理、安排,他的形象已经跃然于纸上。
这个段落细致的塑造柯里昂这一人物,在后面的故事中,通过他的遭遇,表达了故事所包含的悲剧性:“王”正在老去,“王”的威慑力在减弱,他坚持的原则也不再成为所有人的准则;将之扩散开来,一个时代正开始悄无声息的消逝;在这个大背景下,在这个充满转折的年代里,与之息息相关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历史,一些人走上了前台,另外一些人黯然逝去,或老死,或横死。这就是《教父》深沉魅力的根源,不仅是黑帮,也是跨越数代的家族史。
故事由此转入交叉叙事,一边是柯里昂在室内接待求助的各色人等,另一边是外景中热闹的婚礼场面。两个场景里的光线是一个明显的对比,评论音轨里科波拉也证实了这一处理;他还特别提到了几个穿帮镜头。其实只要你注意了两个场景里用作对比的光线及其方向,就会很容易发现一个穿帮镜头的BUG,但另一个穿帮镜头却可以用剧情内容来解释通顺。
注意这两个不同场景里,人物各自不同的出场,他们的位置和他们与柯里昂的关系、在家族中的位置,以及在故事中的位置。比如作为家族律师(军师)的汤姆与柯里昂长子桑尼,就与柯里昂出现在第一场戏里。而另一个儿子,弗雷多则在家庭合影时出现,起初并没有单独镜头给他,暗示了他在家族事业中的边缘地位。
详细来看看科波拉如何交待柯里昂三个亲生儿子各自的形象以及性格。
首先是桑尼,他在家族事业中处于重要地位。他与柯里昂同时出场,又一同在合影时出现;合影完后,又与柯里昂一同接待另一个黑道大佬巴西尼。这个镜头里,柯里昂与巴西尼占据画面中心,桑尼位于背景但面对镜头;其后是他与戴草帽女人的调情,然后与妻子交谈,对话表达了妻子的不满;然后是他带着两个手下来到院子外,那里有FBI正在抄下来宾的车牌,他极其不满又无可奈何,在密探的证件上吐口水泄愤,回屋时顺手夺下一个狗仔的相机,扔在地上,然后又扔下几张钞票;随后又抽空与戴草帽女人在二楼偷情;当他再一次来到柯里昂身边时,被父亲责问,内容是与家庭、妻子有关的;这也是柯里昂最重视的关系。
其次是弗雷多,他在家庭合影时第一次出现,但处于画面边缘;其后在父亲与巴西尼见面时出现,但处于画面边缘且背对镜头;直到迈克出现后他才在一次出现,并首次占据画面中心位置,借其与迈克的关系才首次得以强调,他对待迈克女友的态度也暴露出他的部分性格。
最后是迈克,这是贯穿故事始终的头号角色。他的出现有别于所有人,科波拉用了抑扬的处理。首先,在家庭合影时,柯里昂因为他没有出现,拒绝照相;汤姆与桑尼的交谈暗示出迈克与他们在父亲心目不同的地位;然后是正式出场,带着女友凯,走进来,而柯里昂正从窗子里向外看;迈克与凯在一边坐下,他们俩谈话的内容先后涉及到路卡、强尼,此时迈克完全以一个旁观者、略带不屑的态度讲述他们与自己家庭、家人的关系;中途汤姆、弗雷多先后过来与迈克拥抱、打招呼。这场戏里并没有特别刻画迈克的性格,而是首先将他置于一个旁观者的位置,与桑尼的重要性、弗雷多的边缘性形成对照。
在柯里昂的家庭中,除了上述三人外,最重要的角色就是养子汤姆。这在他的出场时间、参与场次,与柯里昂的互动关系、迈克的侧面交待中都有体现,也有详细的人物塑造。再外扩散开来,角色就是柯里昂的妻子、女儿与女婿,他们都有较多的镜头交待,但没有细腻的刻画。这样的处理也颇有考量,因为他们将在故事里长时间存在,有充裕的空间来塑造他们,无需集中在开篇部分。
在帮会里,另外两个重要角色:胖子克里曼沙、瘦子泰西欧也得到了同样多的镜头,并侧重于人物塑造,这与他们在以后的故事中所承担的责任、行为形成对比,同时也与柯里昂对他们的了解相呼应。再往外的就是克里曼沙的手下保利,除了得到单独的交待镜头外,也有简单的形象塑造。另一个重要角色是专程向柯里昂致谢的路卡,他得到了更多的镜头交待,通过多次重复同一对白就揭示了这一人物外强中干的特点;迈克向凯讲述路卡的故事是一个很巧妙的伏笔,他说出了柯里昂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此给观众一个固定印象,但接下来在汤姆解决强尼的问题受阻后却使用了迥然不同的方法,差异化更进一步展示了柯里昂的力量所在,也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情感冲击。
在这两个关系圈以外,还有另外的两个关系圈。第一个关系圈的人物主要就是向教父求助的各色人等,既殡仪馆老板包纳萨拉、歌星强尼、蛋糕师,这个关系圈用来烘托柯里昂的教父形象,以及他处事的原则:没有绝对意义上的敌人,只有朋友,只有生意。最后的关系圈是柯里昂的社会势力,与政治人物的关系。这些人物并没有出场,完全通过侧面来表达,一是解决蛋糕师的难题时提及的非本区议员;二是汤姆看贺信时提及的议员、法官。这个关系圈具有更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与前一个关系圈形成强烈反差,也是柯里昂与迈克的父子关系中一个极重要的参照物。
在这部**里面,科波拉特别注意过场角色的重复出现。比如保利、摄影师这类人物,在人物关系上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但科波拉还是巧妙赋予他们重要作用。比如在后面的情节里,保利在柯里昂被刺杀时还有多次出现;摄影师只出现了两场,但却侧面烘托了巴西尼的形象,他无意拍下巴西尼一桌人的时候,巴西尼让手下拿走了他的底片并撕烂,就揭示出巴西尼是一个谨慎而克制的人,他知道这是被柯里昂家族雇来的摄影师,所以没有进一步或者恶意的举动,这恰好与桑尼对待狗仔时的举动形成鲜明对比。即使完全从属于咖喱啡位置的蛋糕师,也有呼应的场次并为故事注入一丝难得的幽默感。在开场出现的包纳萨拉,更是在故事幕次更替时再次出场,作为柯里昂家族兴衰的重要见证,成为故事宿命感的重要注脚。
在这个段落里,现在已经成功完成了故事架构的设定、相关人物的出场以及形象塑造,最后一个任务是为后续情节埋下线索。与处理前两者的巨细靡遗比较,科波拉处理这一任务是信手拈来,毫不费力。这个段落的最后部分,也就是强尼求助离开后,柯里昂询问汤姆是否还有未完的事情,汤姆说出与索拉索会谈的事情,柯里昂说等他从加州回来再讨论,汤姆惊讶自己从未有此行程,柯里昂说让他去解决强尼的麻烦。
这里用了“三”的重复,能够表现出最大效果的最小次数。针对不同客人的求助,柯里昂视事件不同性质安排了相应的人去处理,这里安排汤姆亲自去办理强尼的事情,表现了他对汤姆的能力的信任以及对强尼这个教子的重视。至此序幕的所有任务全部完成,这一段落也顺理成章的走到了尾声。
最后的合影是一个暗喻,它代表着以“柯里昂王”为主导的家族最后的辉煌时刻,是这个家族走向衰亡的起点。
回到开篇的话题,其实技术并非无用,摄影师戈登•威廉斯为这场戏也贡献良多,尤其是低调布光。
不过有意思的是,在我看过的资料里说,拍《教父》时的科波拉还是个小角色,只是因为能够以较低成本拍片,才得到这次执导机会,而他自己起初对这个故事也不热衷,只是由于经济困境在卢卡斯的劝说下才接下这个工作。当原著小说出乎意料的畅销后,《教父》也得到派拉蒙的重视,科波拉就成为最无足轻重的角色。他说自己面临着随时被换掉的命运,最可能的接替者是伊利亚•卡赞,他被视为善于驾驭最难驾驭的马龙•白兰度的最合适人选,讽刺的是,当初极力推荐马龙•白兰度饰演教父的正是科波拉自己。在这种情况下,据说剧组里所有人都不怎么鸟科波拉,其中自然包括了戈登•威廉斯。
拍婚礼这个段落在派拉蒙的计划里只有两天时间,科波拉无法争取更多时间,只能因繁就简。这场戏里也充满了太多遗憾,这就是**,一旦洗印,就无从更改,或许这也就是缺憾的魅力所在。但这丝毫也不影响这段戏的超强魅力,唯一的原因,只能是一个正确的时间,一个正确的人做了一件正确的事。
关于这部**,另两个名字必须提及,原著作者马里奥•普佐,他与科波拉一起改写了剧本,同时也是科波拉最坚定的支持者。另一个人是罗伯特•唐,他后来被派拉蒙邀请来改写剧本,奉献了片中极精彩的几场对手戏。这个人,据说无法驾驭结构,驾驭细节却拥有无人能及的天分。
一部**之所以能成为经典,一定是其具有鲜明的代表性和独特的艺术价值。《教父》在**史上极具开创性,其**叙事风格堪称经典力作。不外乎,人言: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部**更值得一提的是,无论外行内行,都能从其开创的**叙事风格,感受到《教父》这部作品的魅力所在。这也就不难怪被众人封为经典了。
在**叙事风格上,《教父》以自由的角度向广大的**观众呈现客观事件,与观众形成情感共鸣,而且,在这样的故事叙事风格几乎要覆盖整部影片的时候,又从内视角以及外视角的两端呈现令人感叹不已的事件。其中,内视角可以简单归纳为故事的叙述者即为情景中的角色,外视角则可归纳为“叙事者角色”,传达出来的效果就明显摆脱了全知视角的局限,提升了整部影片的美学价值,给**观众相当大的审美享受。《教父》故事情节的主线,是围绕老教父柯里昂和二代教父麦克之间的传承展开。
整部影片,从全知视角分析,这条叙事主线十分清晰明了,影片中,老教父虽然主动言和,但是退而不出,在镜头的使用上,内视角、外视角交替使用,使得老教父的一举一动有条不紊且神秘莫测地投射到**观众的视线里,而且经过老教父的精心策划,使得其幼子能够顺利继承。
随后,老教父安然离世。表面上看,老教父的计划无任何表象,但是,老教父的计划正在一步步深入执行,同时,使得整部影片的悬念效果越来越强,而且其神秘感也越发厚重。老教父的幼子麦克在继承“家族事业”的同时,便是对老教父计划的继承,从他的叙述中——基于全知视角,内视角、外视角结合,他甚至单纯地认为唯一知道事情真相的只有他,直到影片的结尾,麦克将老教父的复仇计划付诸实践,使得整个影片达到高潮,使得广大的**观众在惊讶不已、感慨万千的同时,真正领会到老教父柯里昂的“智慧”和“魄力”。
综上可见,**《教父》通过精心且巧妙的悬念设置,对**叙事风格的成功塑造提供了多重有利条件,对整部影片的美学价值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堪称经典。
据外媒报道7月6日晚,演员詹姆斯·肯恩在洛杉矶去世,曾在影片《教父》中饰演教父的长子桑尼,这部**被称为影史最伟大的**之一,是首部讲述黑手党历史的**,获得过第45届奥斯卡最佳**,最佳男主角和最佳改编剧本奖,今年已经播出50周年,主要讲述了一个黑帮家族的在发展过程中,家族首领被人陷害致死,其儿子担任黑帮家族首领后开始复仇的故事。
小编对他的印象还停留在他饰演的喜剧片《鬼马双警》上,这部**于1974年上映,以犯罪为题材,**内容是两名警探企图扳倒劫机案的犯罪嫌疑人,调查几个月之后都没有发现什么有用的线索,终于,他们经过各种困难后终于拿到了搜捕令,但正准备抓捕犯罪嫌疑人时,迈耶斯遭到了他人的陷害,企图将他杀死。犯罪题材的影片增添上了喜剧色彩,使**出乎意料的精彩,不过其中的动作剧情比较多。
演员詹姆斯·肯恩的去世,很多外籍演员发文哀悼缅怀,称他为**界的一个传奇,才华横溢的演员,而且他曾获得过四项金球奖,凭借这部《教父》还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男配角的提名,也是因为这部剧被观众所熟知,他也参演过关于讲述二战时期的影片《遥远的桥》,甚至与好莱坞导演相识,并出演过该导演主导的作品。
詹姆斯·肯恩的去世,使国际**界失去一个优秀而又努力的演员,他演绎的每一个作品角色都赢得了观众的好感,加深了观众对他的印象,使他成为了国内外家喻户晓的明星,小编没有看过他出演的全部作品,不过他其它作品收视率和评分相对而言没有《教父》高。
《教父》被称为男人必看**,1973年该片获得第45届奥斯卡奖最佳**、最佳男主角、最佳改编剧本奖。2007年被美国**协会选为“百年百佳影片第二位”。
下面我们一块来看看教父讲的是什么。
先来交代一下主要人物:
老教父维托:
原本是个坚毅朴实的意大利青年,少年生活在西西里,父亲死于黑手党之手,后逃到美国本想过普通人生活,在一家蛋糕店给人打工,可他的工作让一混混的侄子抢走。后建立起黑手党帝国成为黑帮教父。为人绅士,却自有慑人的威严。
桑尼:
维托的大儿子,弗雷多与迈克尔的哥哥,性格火爆凶猛。但对于家族事业卖力打拼。因妹妹遭到家暴多次与妹夫卡洛有过节,后遭到妹夫出卖,在收费站时落入巴西尼家族的陷阱,遭到乱枪扫射惨死。
迈克·柯里昂:
维托的小儿子,继承了父亲沉着、冷静、精明、坚强的性格。虽然精明能干,却对家族的“事业”没什么兴趣,是一个大学生,好青年。
开始讲这一部**:
从《教父II》的维托经历开始讲起:
老教父维托在很小的时候,父亲得罪当地的黑手党被杀,哥哥和父亲也被黑手党杀害,而黑手党并不放过他,在当地下了通缉令,他维托独自逃往美国的一个小镇。小镇上有几个地痞,经常欺负当地商户,而商户对此敢怒不敢言,有一天来到维托的店里,因为地痞的亲戚看上这个店铺所以让老板搬走,维托因为失去了这个工作。维托回家的时候给老婆买了她最爱的梨子。
维托曾经说过外面即使风光无限,到了家里也要善待家人。这也是贯穿**的主题之一,不管你处于什么地位,家才是最重要的。
失业后维托,和克莱门扎,泰西欧开始偷东西变卖每人分得六百元,但是那个地痞找到了维托,要求三人必须分给他二百块钱,否则他就报警。
维托回去找克莱门扎二人商量,然后要求克莱门扎,泰西欧每人给他五十,这件事情由他来摆平。而维托非常了解这个地痞,为了防止以后的麻烦,维托杀死了那个混混。
此举赢得了泰西欧和克莱门扎的信任与尊敬,自己也开启了开挂人生。维托在泰西欧和克莱门扎二人的帮助下,维托很快有了自己的小型黑道势力。维托很有头脑,他不仅不欺凌弱小,还主动帮助那些流离失所的人。
维托成了当地最有威望的教父,同时也让我们在他身上学到了男人为人处世的方法。
回到《教父I》
**第一幕殡仪馆老板商人包纳萨拉在维托女儿大婚之日向维托求助,西西里人在女儿结婚的日子里不会拒绝任何请求。所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柯里昂必然会无条件答应包括包纳萨拉在内所有求助的要求。
接着处理殡仪馆老板的不公平待遇,帮助蛋糕店女婿移民,帮助明星教子从**大亨那得到理想**角色。
在这里把老教父维托的手段,原则和正义感表现的淋漓尽致。
在和毒枭索拉索的谈话中,教父教授自己的原则,在巨大的利益面前,态度坚决的拒绝了索拉索的要求。
维托因为拒绝了素洛佐的要求,并因此激化了与纽约其它几个黑手党家族的矛盾。圣诞前夕,素洛佐劫持了教父的教子汤姆,并派人暗杀教父。教父中枪入院。素洛佐要汤姆设法使桑尼同意毒品买卖,重新谈判。
永远别让你的敌人知道你在想什么,更深一步树立了教父的坚定,睿智的男人形象。接下来要完成一代教父和二代教父的接替。
迈克去医院探望父亲,他发现保镖已被收买,而警方亦和素洛佐串通一气。各家族间的火并一触即发。迈克制定了一个计策诱使素洛佐和警长前来谈判。在一家小餐馆内,迈克用事先藏在厕所内的手枪击毙了素洛佐和警长。
迈克逃到了西西里,而此时,纽约各个黑手党家族间的仇杀却越来越激烈。桑尼也被康妮的丈夫卡洛出卖,被人打得千疮百孔。教父伤愈复出,安排各家族间的和解。
桑尼死后,为了能让迈克尔平安的回来,教父安排了这样一个五大家族巨头停战大会,希望和平,这场会议上,教父的大局观体现出来,他不像桑尼一样只会复仇,懂得放下仇恨,这个会议给我印象最深刻的画面就是,他坚定的表明自己的底线,就是家里人,如果迈克尔出事,他将不惜一切代价,不死不休,这种气魄足以震慑人心。
迈克于1951年回到了纽约,并和前女友凯结了婚。日益衰老的教父将家族首领的位置传给了迈克。
而他逗孙子,和孙子玩耍时的画面,给人一种天伦之乐的感觉。将爷爷对孙子的爱,对家庭的温柔表现出来。他种番茄,经营辣椒,这段时间,他过的最是快活。这也表达了家庭在他心中的重要性。
在教父病故之后,迈克开始了酝酿已久的复仇。他派人刺杀了另两个敌对家族的首领,并亲自杀死了谋害他前妻的法布里奇奥。同时他也命人杀死了卡洛,为逊尼报了仇。
仇敌尽数剪除。康妮因为丈夫被杀而冲进了家门,疯狂地撕打迈克。迈克冷峻地命人把康妮送进了疯人院。
他已经成了新一代的教父。
而他也从父亲那里懂得了男人要承受很多,要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同时不管处于什么地位都要重视家人。
《教父》与其他黑帮小说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突破了对人物描写的一个个性模式,不仅限于黑帮首领的个性刻画,而是从人的自然、心理和社会属性出发。
通过有效的谋篇布局围绕新老两代教父的亲情、友情和爱情,揭示了人性的两面性,将作为黑手党首领和作为普通人的双重人格,设计得细致周密,前有伏笔,后有照应,使作品达到了空前的人道主义境界。
《教父》是美国作家马里奥·普佐创作的长篇小说,《教父》较有深度地揭露了黑手党的内幕,有助于了解和认识当代美国的社会状况。此外小说情节惊险,描写生动,引人入胜。1972年,由该小说改编的同名**上映。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教父》写得逼真、生动,致使很多读者以为普佐一定与书中所描写的黑手党组织有来往。实际上普佐与黑社会组织没有什么关系,他把小时候从纽约街头和他那意大利裔母亲嘴里听来的逸闻铁事作为素材,认真而详细地查阅了大量有关书籍和资料,对黑手党的历史和现状作了深入研究,凭着自己丰富的阅历和想像力,写成了这部作品。
作品赏析
作者普佐通篇采用自然主义手法,语言简练流畅,大众化,口语化,具有较强的时代特征;俚语、隐语、行话、委婉语、双关语等多种手法的使用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主人公教父以及小说中众多的人物角色。
小说的主要特色在于人物语言和行为性格化;叙述语言特色化;选材真实,事例典型,增强小说及人物的可信度和真实感;细节描写风趣幽默,突出人物个性;反衬手法新型独特,效果神奇。
——教父
近期两代“教父”再次同框出现,引来不少网友热议,**《爱尔兰人》也是非常出色的一部**。《爱尔兰人》这部**有哪些值得一看的看点呢?小编认为这部**有三大看点:第一点,人物角色非常出色,值得一看。第二点,剧情精彩,吸引人的眼球,非常有看点。第三点,这部**怀旧复古,每个人的情感表达都非常引人入目,堪比大片特效。
以下小编将以上三点分开讲解一下。
第一点,这部**由两代“教父”主演,但这一点就非常有看点。在《爱尔兰人》曝光全新正式预告片后就吸引了不少小伙伴的剧情,在预告片中不仅罗伯特·德尼罗扮演的“爱尔兰佬”、阿尔·帕西诺扮演的传奇工会领袖吉米·霍法、乔·佩西扮演的罗素·布法利诺等集体现身。单单人设这一点,就吸引了不少观众。
第二点,剧情连贯精彩,整个剧情吸引着观众的眼球看下去。这部影片讲述了黑帮杀手“爱尔兰人”Frank Sheeran(德尼罗饰)的人生。“爱尔兰人”这一标题其实是来自于罪犯的黑话,“爱尔兰人”指的是“合约杀戮”,还有溅在墙上的血。
《爱尔兰人》这部影片讲述了男主人公从一个普通卡车司机如何成为黑帮老大的亲信,并借助他的经历看到了70-80年代美国政坛各种腐败与黑暗。整部剧情是依据小说真实改变的,虽然没有特效,但是老戏骨的演技让整部**更为出彩。
第三点,这部**虽无特效,但剧中的所表达的情感更值得让人观看。这部**没有大片的特效,但是剧中那种复古的情感,勾起了不少观众的情怀。相比大片,这部**是很值得细细品味的。
以下是一些值得重温的**,它们被认为是经典作品并影响了**历史:
1《教父》(The Godfather,1972年)
2《肖申克的救赎》(The Shawshank Redemption,1994年)
3《星球大战》(Star Wars,1977年)
4《辛德勒的名单》(Schindler's List,1993年)
5《教父2》(The Godfather: Part II,1974年)
6《银翼杀手》(Blade Runner,1982年)
7《黑暗骑士》(The Dark Knight,2008年)
8《绿里奇迹》(The Green Mile,1999年)
9《雨人》(Rain Man,1988年)
10《泰坦尼克号》(Titanic,1997年)
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经典**值得一看,这只是其中一小部分。
自有文明以来,这个世界上产生过三大戏剧表演体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梅兰芳。基本上所有的表演都以这三类为根为据。其中,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即为我们日常所说的“方法派”,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马龙白兰度、阿尔帕西诺、罗伯特德尼罗。如果他们三个只从演技方面来评价,可以说无法分辨出一个高低,但是单从这部**来说的话那无疑是马龙·白龙度。
1、马龙·白兰度
马龙·白兰度可以说是好莱坞的传奇影星,从出道以来可以说是佳作无数,获奖也是数不胜数,但是他也风流成性,一生中情妇也是多不胜数。马龙·白兰度于49岁复出饰演教父,并通过在这部**中的优秀表演再度荣获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他为了拍好这个角色,为了表现出那种不怒自威和充满智慧的样子,这部戏他嘴里全程都塞着一块橄榄,给人们展现了一个威严睿智的维多·克里昂。
2、阿尔·帕西诺
阿尔·帕西诺是我最喜欢的演员之一,他在《闻香识女人》中的那段探戈至今被奉为经典。《教父》这部**中年轻的的阿尔帕西诺并没有让人失望,他对那种遇事冷静中带着冲动和愤怒表现的淋漓尽致。但是年轻的阿尔·帕西诺对角色的把控和**形象的刻画中细节处理的略显生硬,不是那么的完美。
3、罗伯特·德尼罗
德尼罗被称为马龙·白龙度的继承人,他也继承了马龙·白兰度的演技。当然其凭借在《教父2》中的表演获得奥斯卡最佳配角奖也是对其演技最大的认可。但是他缺少了表演中的那种自然,有时细节处理的不够完美,同为饰演面瘫式的教父但他与马龙白兰度相比还是差一些火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