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叔华:一代才女和她的三段情缘

凌叔华:一代才女和她的三段情缘,第1张

作家吴鲁芹说:"和她同辈的女作家中,我见到过庐隐、陈衡哲、冯沅君、苏雪林等人,我敢毫不客气地说,陈师母凌叔华在她们之间是惟一的美人。"

苏雪林曾回忆说:"叔华的眼睛很清澈,但她同人说话时,眼光常带着一点'迷离',一点儿'恍惚',总在深思着什么,心不在焉似的,我顶爱她这个神气,常戏说她是一个生活于梦幻的诗人。"

这个生活于梦幻中的女诗人,不仅才华横溢,气质高雅,她的情感世界也是同样的斑斓梦幻。以致她的一生也因此颇受争议,非凡的才华似乎也被情史掩盖于其中了。

她曾写过一篇故事《绣枕》,写的是一位深闺女子的不幸,鲁迅说她写出了“高门巨族的惊魂”。其实,这篇小说一定程度上也是她自己的心声,因为她就是从高门巨族的庭院中走出来的深闺淑女。只不过, 她是一个叛逆的深闺淑女,注定是不会遵从父母包办婚姻的,她要追求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民国时期的京城,新旧交替的时代,思想先进的知识分子们崇尚个性解放,一时自由恋爱风行,这是昏沉之世中一丛破土新芽,亮眼的新色令人欣喜。

对文人来说,这一切都是浪漫而文艺的,亦如当初他们的相识。

1924年泰戈尔访华之时,凌叔华在她的“**的大书房”中接待了泰戈尔。

宴席间,大家高谈阔论,激情飞扬,在座的不仅有泰戈尔这样的文学泰斗,还有众多文化界名流,年轻气盛的凌叔华锋芒毕露。泰戈尔亦注意到了这个小姑娘,据说泰戈尔后来曾对徐志摩说,凌叔华的才华较林徽因是有过之而不及的。

当日陈西滢亦在场,这是凌、陈第一次相见,他惊异于这个小姑娘的才识与胆量。

其时,陈西滢担任《现代评论》文艺版审稿人。不久,凌叔华在《现代评论》上发表了她的成名作《酒后》和《绣枕》,这两篇小说的问世,轰动一时。在文坛崭露头角的她此后,成了《现代评论》社唯一的女作家和日后新月派的主要小说家。

而作为审稿人的陈西滢,正可谓是她踏入文坛的引导人与伯乐。

这之后,他们书来信往,讨论文学艺术问题。在文字的交流中,他们产生了共鸣,写作绘画、评文论艺是他们共同的精神寄托。

她认为,“通伯(陈西滢)头脑清晰,理解迅速,观察准确,是许多人不及的。”

他们在文艺的路途中互相牵引、提携,似是决心要做自由恋爱的践行者,而终至于互通心灵并结秦晋,谱就了中国现代文坛自由恋爱而结成百年之好的佳话。

但这神话般的自由恋爱却没有经得起平淡婚姻的考验,二人的婚姻虽维系了一辈子,然而其中真挚的感情却未能贯穿始终。

两人的矛盾在繁琐的生活中开始激烈起来,曾经都是怀揣美好理想的热血青年,对婚姻亦看得神圣,也经历了自由浪漫的恋爱。不可否认,当时的他们是相知相爱的,只是 到了同一屋檐下朝夕相处之时,生活中的冲突已然啃噬了这份浪漫和美丽。 他们的婚姻,从一开始就暴露出诸多不和谐的因素。

徐志摩曾给胡适的信中写道:“叔华、通伯(陈西滢)已回京,叔华病了已好,但瘦极。通伯仍是一副‘灰郁郁’的样子,很多朋友觉得好奇,这对夫妻究竟快活不,他们在表情上太近古人了!”此时凌叔华刚结婚两个月。

陈西滢在性格上缺乏浪漫因子,严肃而木讷,他以工作为中心,不擅儿女情长的卿卿我我。这样的性格在恋爱期间使凌叔华感到安稳与踏实,这也是她选择与陈共同一生的主要因素。但时间一久,平淡乏味的生活又不免使她陷入了冷寂之中。

凌叔华显然不甘心扮演那种传统的相夫教子的女性角色,她是生性热情之人,再加上文艺的熏陶,向往诗意的生活,很显然这些都是陈西滢无法给予她的。

对于婚姻,他们有过一番激烈的挣扎是毋庸置疑的,虽然他们仍旧维系着一个家庭直至终老,但是他们过得并不愉快。 那些孤寂的夜晚,她或许也曾怀疑过自己的选择辜负了当年的叛逆。

所以,当年轻热情的诗人朱利安突然闯入她的生活时,虽已为人妻为人母,她却以飞蛾扑火的姿态与他投入了疯狂的爱恋中。

1935年,诗人朱利安来到中国。

他是著名小说家佛吉尼亚伍尔夫的外甥,其母瓦奈萨贝尔也是著名的画家,且是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子的中心人物。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朱利安,自由愉快,朝气蓬勃,对文学艺术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凌叔华很喜欢这个比她小八岁的小伙子,她给了这个远道而来的客人应有的热情,陪他买生活用品,布置宿舍,在生活上给予了他颇多的照顾。

朱利安喜欢凌叔华的才气,他对她的欣赏与鼓励,于她来说,是莫大的安慰。彼时的她,在学校里也不快乐,从高门巨族中逃离出来的她,又陷入了新的孤寂中。

朱利安与陈西滢是不一样的。他对待感情更为热烈,他将爱情视为信仰,毫不掩饰自己对凌的感情。

他在给母亲的信里写到:“她,叔华,是非常聪颖敏感的天使请想象一下那么一个人,毫不造作,非常敏感,极其善良极其美好,生性幽默,生活坚定,她真是令人喜爱。”

这样狂热的朱利安,这样的猛烈追求,以及对爱情的誓言,令她非常着迷。

“我昨晚读了劳伦斯的短篇小说一个人在孤孤单单的旅行途中,心不在焉的时候一定喜欢读这样的东西。”在旅行途中,凌叔华以这般散漫的语句向他倾诉。

大约人生之中总要做件傻事,好似要在平淡生活中彰显生命的存在,那就如此这般放纵一次吧。

朱利安的奔放与热情,引燃了她体内动荡因子的火把,他们在北京尽情地享受属于他们的浪漫时光。

她陪伴朱利安游走古城名胜,故宫、北海、颐和园,这些地方都是他们的倾情之地。那些日子,看戏、溜冰、泡温泉,两人就如久在樊笼里的鸟儿,复得返自然后竟有些忘乎所以了,他说,“这段疯狂的时间让我脑子一片空白。你能猜到我们是怎样的快乐和愚蠢。K(即凌叔华)找不到回去的路了,而我竟丢掉了随身携带的东西。” 这样的疯狂是凌叔华从未享受过的。

但这世间,愈是炽热华美的事物,就愈是短暂,如同烟花,绚烂之后必然凋谢,这是难以逾越的人生宿命。女作家和洋诗人的绯闻在武大的校园里传得沸沸扬扬,凌叔华处境尴尬,似无退路,她必须得在这样的困境中做出选择。

最终,这场轰动一时的婚外恋情以凌叔华回归家庭而结束。这并非是因为陈西滢的阻挠,实则,宽厚的陈西滢给了妻子自主选择的自由。

只是这时,凌叔华已从疯狂中清醒过来,她心里清楚,年轻的诗人非终身所能依靠,她在现实与理想中权衡再三,离婚将失去太多,理性的她回归了现实。 她要寻的是终身的依靠,这或许也是她与陈西滢再不睦,也未曾离婚的缘故吧。

热烈是她渴望的,而平稳亦是她命中注定无法放弃的。而那个年轻的诗人,在恋情受挫后,投身战场,他一生最想渴望的两件事——有一个美丽的情妇和上战场。

最后,他倒在了战场上,也算是得偿所愿了。而他对于凌叔华来说, 犹如一场青春的梦幻,是她这一生无法再释放出来的另一个灵魂中的自己。

(三)朦胧的“八宝箱”情缘

后人皆知徐志摩与林徽因、陆小曼两个女子剪不断理还乱的情事,却极少知晓他与凌叔华曾经的相知之缘。对于徐志摩而言,凌叔华在他生命中的分量,大约是并不少于林陆二人的。

他们相识时,徐志摩是北大的教授,而凌叔华是燕京大学的学生。此时的凌叔华是自由之身,而徐志摩对这位女学生的才貌亦是很欣赏。

1924年秋,徐志摩写信给凌叔华,请她作他的“通信员”。信中说:“我这辈子只是想找一个理想的‘通信员’最满意最理想的出路是有一个真能体会,真能容忍,而且真能融化的朋友。”凌叔华应允了。

于是,二人便开启了书信交往的模式。相识半年光通信就有七八十封,差不多两天一封, 在这段悠长的通信时光中,二人早已用笔培养出某种超越一般友情的情愫。 这情愫填补了徐志摩彼时的感情空白,令他的心在迷雾之中寻找到某种缥缈的寄托。

在徐志摩的文字中,凌叔华总是亭亭地站在他面前,如天地间一切灌注了灵性的花木,他曾将凌叔华喻为“中国的蔓殊菲儿”。 曼殊菲尔是一位来自于外国的女作家,徐志摩对她一直怀着一份特殊的情感,不论是关于曼殊菲尔的作品还是外貌都有很高的评价。

他为凌叔华的第一部小说《花之寺》作序,也是一生中唯一一次为人作序。他的处女诗集《徐志摩的诗》出版扉页上的题词“献给爸爸”,就是出自凌叔华的手笔。

后来,徐志摩与陆小曼正式相恋之后,他与凌叔华的通信虽是停止了,但凌叔华于他而言仍旧是一个相知甚深而毫无现实牵绊与烦恼的挚友。

他与林、陆二人纠葛不清,用了一生的心力,然而凌叔华始终在那里,令他精神上得一些永久的寄托。 “只有L是唯一有益的真朋友”。 这“唯一”与“真”,都是徐志摩的心声。

面对世人对于他们感情关系的猜度,凌叔华一再澄清,她对徐志摩向来没有动过感情。 她曾写信给友人道:“说真话,我对志摩向来没有动过感情,我的原因很简单,我已计划同陈西滢结婚,小曼又是我的知己朋友,况且当年我自视甚高……”

于她来说,徐志摩是一个文友,他也一直视她为知音。但这友谊中究竟有没有暧昧的成分,恐怕也只有当事人心里清楚了。 徐志摩也许是凌叔华心中永远的秘密。

也正因为这份特殊的挚友关系,徐志摩方才两度将自己最重要的“八宝箱”交由凌叔华保管。

所谓的“八宝箱”是一只装着徐志摩日记、文稿以及陆小曼的日记和徐志摩写给陆小曼的情书等等的小提箱。“八宝箱”中的这些日记、文稿记录了徐陆之间的情事,并涉及到了林徽因。

如此牵涉复杂的八宝箱,在徐志摩意外坠机后,曾一度引发了争夺此箱的纷争,作为保管人的凌叔华也因此被牵涉其中,并与林徽因发生不快,从此不相往来。想来这也不是凌叔华的本意。

由“八宝箱”产生的恩怨纠葛,归根结底还是徐志摩的情爱所致。现如今,与“八宝箱”有关的人都已作古,这件由一个箱子引发的谜案,也成为文坛中又一个无法解开的谜团。

这个曾被誉为 “第一个征服欧洲的中国女作家”, 走出深门宅院后,追寻自由恋爱,也曾经历婚姻的苦楚,陷入婚外情的狂热,终又回归婚姻的无奈;与徐志摩的知己之交,让她陷入了一场说不清道不明的“八宝箱”困扰之中。

如此丰富的情感经历,为她的人生又增添了一份姿色,也让她体味到了世间的沧桑,无憾又无悔。当一切过往都化为云烟之后,回到她的文学与书画世界中,此后 一心临摹宋元古画,感情的褶痕,想必都藏在山石松竹间吧。

《男生女生》约稿函

  《男生女生》是一本以初高中学生及其同龄人为主要读者的综合性校园杂志,杂志内容涵盖娱乐、时尚、校园文学、卡漫、恐怖、玄异、推理等,风格活泼时尚。88页全彩印刷,一刊两册,装帧精美,堪称校园杂志中的精品。

  《男生女生》在杂志的编辑和文章的选择上一直精益求精,不惜重金求好稿。在基础稿酬的基础上,还实行月奖年奖制度,月奖即是每月被读者评选为最受欢迎的前三篇文章另外追加奖励稿酬(第一名:400元/篇,第二名:300元/篇,第三名:200元/篇),年奖即是《男生女生》每月最受读者欢迎的前3篇稿件,全年共72篇原创作品,年终将进行再一轮大角逐。月奖年奖稿件全部以《男生女生》读者反馈的评刊表统计结果为唯一依据(编辑部自采稿件除外)。

  现特向所有对《男生女生》金版银版有创作兴趣的作家、写手、学生真诚约稿:

◆《男生女生》(银版)约中学生校园情感小说稿◆

[娱乐·时尚·校园·情感TOP赏]

  《男生女生》(银版)读者对象主要是中学生,内容以中学生校园小说为主。小说可以写中学生的亲情、友情、爱情,文章故事的主人公、故事发生的环境背景尽量以校园为前提。而涉及卡漫、时尚、电脑游戏、热门偶像剧等受中学生追捧的流行元素的作品,会更具新奇感和感染力。

  《男生女生》(银版)用稿须知

  版权要求:原创稿件,首发专投《男生女生》。

  约稿字数:1500-6000字

  体裁要求:校园小说,故事性强,可读性强。

  文章风格:或轻松活泼,或凄美伤感,或浪漫温情,或煽情感人……

  稿酬:100元/千字(见刊一个月即付稿酬)

  截稿日期:每月12日

 

  《男生女生》(银版)征稿栏目介绍:

  ◇@心情:网络情感故事。

  ◇粉红簿:完美动人的浪漫爱情。

  ◇香满城:真挚感人、让人体味真情的的亲情友情故事。

  ◇青青柠檬:朦胧青涩、没结果的中学爱情故事。

  ◇纯爱校园:校园里浪漫美好的爱情故事。

  ◇嘻哈校园:搞笑轻松的校园故事。

  ◇三人天涯:三个人的友情爱情故事,多角爱情。

  ◇落花の意:伤感无奈、似乎是命中注定的情感故事。

  ◇草样年华:成长中经历的催人成熟、对人生有所启迪,对青春有所总结的故事。

  ◇睡不着的海:令人心潮澎湃、回味无穷的校园青春小说。

  ◇花开的声音:情窦初开时惶然无措、欲说还休的爱情。

  ◇下一站…爱情:从亲情到爱情、从陌生到亲密的情感故事。

  ◇迷你音乐情结:以一首歌曲演绎一段青春故事,故事与歌词内容丝丝入扣。

  ◇向左走,向右走:或为了学业,或为了彼此,分手结局的爱情故事。

  以下类型稿件勿投《男生女生》(银版):

  ◇散文、诗歌等故事性不强的稿件;

  ◇一个班级、一个宿舍里人物的片段式描写,并非一个连贯的故事;

  ◇并非发生在中学生及同龄人身上的故事。

投稿E-mail地址:nsns2007@sinacom(每稿必复)

周介孚:鲁迅祖父(1838-1904),本名致福,后改名福清,字震生,号介孚,一号梅仙。翰林出身,曾外放江西金溪县任知县,后因科场案入狱,使得周家开始走向衰落。周介孚“自由读书的主张与实践”为鲁迅“在传统教育的封闭体系中打开了一个缺口”。

蒋氏:鲁迅祖母(1842-1910),周介孚后妻,周伯宜继母,她逝世时鲁迅亲自为她办理丧事,她性幽默,常给鲁迅讲民间故事,给他以民间文化的启迪,同时她隐忍的性格也给鲁迅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

周伯宜:鲁迅父亲(1861—1896),本名周凤仪,字伯宜。他思想开明,是洋务运动的同情者。后为病魔所缠,他的病使鲁迅饱尝了生活的困顿艰辛。

鲁瑞:鲁迅母亲(1858—1943),她慈祥而刚毅,善良而果敢,思想比较开通,对鲁迅有极大影响。

周作人:鲁迅二弟(1885—1967),原名周遐寿。现代著名散文家。

端姑:鲁迅妹妹,未满一岁即殇,约比周建人大一岁。

周建人:鲁迅三弟(1888—1984),原名周松寿,生物学家。

周椿寿:鲁迅四弟(1892—1898年),6岁时因发热发烧早逝。

朱安:鲁迅的合法妻子(1878—1947),浙江山阴丁家弄(今绍兴市丁向弄)人,1906年28岁时与25岁的鲁迅完婚。她与鲁迅做了二十年的挂名夫妻却完全过着独身生活。鲁迅母亲的生活一直是由她照顾。

许广平:鲁迅的爱人(1898—1968),广东番禺人,曾是鲁迅的学生,她照顾着鲁迅后半生的生活。

周海婴:鲁迅和许广平的儿子(1929—2011),无线电专家。 《呐喊》1923年8月,北京新潮社出版

《彷徨》1926年8月,北京北新书局

《故事新编》1936年,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

鲁迅的小说选材独特,在题材的选择上,鲁迅对古典文学中只选取“勇将策士,侠盗赃害,妖怪神仙,才子佳人,后来则有妓女嫖客,无赖奴才之流”的模式做出了改革,以“为人生”的启蒙主义式的创作目的,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他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鲁迅在处理这些题材时又具有极其独特的眼光。在观察和表现自己的主人公时,他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即始终关注着“病态社会”里知识分子和农民的精神“病苦”。因此,在《故乡》中,最震动人心的不是闰土后来的贫苦,而是他一声“老爷”所显示的心灵的麻木。对知识分子题材的开掘,又着眼于他们的精神创伤和危机,如《在酒楼上》老辣的眼光看到了辛亥革命中独战多数的英雄摆脱不了孤独的命运,在强大的封建传统压力下又回到原点,在颓唐中消耗着自己的生命。鲁迅的这些改革在《呐喊》和《彷徨》中就演化为“看/与被看”与“归乡”两大小说情节、结构模式。小说《示众》中所有人的动作只有“看”,关系也只有“看”与“被看”,由此形成了“看”与“被看”的二元对立,这种对立在《狂人日记》、《孔乙己》、《祝福》等小说中都有展现。而在“归乡”模式中鲁迅不仅讲述他人的故事也讲述自己的故事,两者互相渗透,影响,构成一个复调,如在《祝福》中,讲“我”、“祥林嫂”与“鲁镇”的三重关系,这个关系中既包含“我”与“鲁镇”的故事,又包含祥林嫂与鲁镇的故事,然而读者往往忽视前者,前者讲一个“永远漂泊者”的故事,后者讲一个封建社会吃人的故事。两个故事相串联,以祥林嫂的问题拷问“我”的灵魂,从而揭示“我”与鲁镇传统精神的内在联系。类似这种模式的小说还有《故乡》、《孤独者》和《在酒楼上》。

除此之外,一方面,鲁迅一直在探索主体渗入小说的形式。《在酒楼上》和《孤独者》中,小说的叙述者“我”与小说人物是“自我”的两个不同侧面或内心矛盾的两个侧面的外化,于是全篇便具有了自我灵魂的对话与相互驳难的性质。另一方面,鲁迅也在追求表达的含蓄、节制、以及简约、凝练的语言风格。他曾说“我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求能将意思传给别人了,就宁肯什么陪衬也没有。”对此他在介绍写小说经验时也说“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中国旧戏上,没有背景,新年卖给孩子看的花纸上,只有主要的几个人(但现在的花纸却多有背景了),我深信对于我的目的,这方法是适宜的,”这也说明鲁迅在描写人物时着重人物的精神风貌,在描写中非常注重农民的艺术趣味。鲁迅研究了农民喜欢的旧戏和年画的艺术特点,并运用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中,使他的小说显示了浓重的民族特色。而他又广泛借鉴了诗歌、散文、音乐、美术,以至戏剧的艺术经验从事小说创作,并且试图融为一炉,于是出现了“诗化小说”(《伤逝》、《社戏》等)、散文体小说(《兔和猫》、《鸭的喜剧》等),以至“戏剧体小说”(《起死》等),等等。

30年代的鲁迅的创作精力主要放在杂文上,然而他并未忘记小说的创作,并贡献了他最后的创新之作《故事新编》。这部小说集依旧展现了鲁迅不羁的想象力与强大的创造力:对在《呐喊》和《彷徨》中创建的中国现代小说的创作规范进行新的冲击,寻找新的突破。在《故事新编》中,鲁迅有意识的打破了时空界限,采取“古今杂糅”的手法:小说中除主要人物大都有历史记载外,还创造了一些次要的戏剧性的穿插人物,在他们的言行中加入大量的现代语言,情节和细节。用现代语言自由发挥,以“油滑”的姿态对对现实进行嘲讽和揭露。同时在许多篇什中都存在着“庄严”和“荒诞”两种色彩与语调旋律,相互补充,渗透于消解。例如《补天》中,女娲造人时的宏大与瑰丽令人向往,而结尾,后人打着“造人、补天”的旗帜在死尸的肚皮上安营扎寨又显得极其荒诞,这种荒诞将前文的伟大感消失殆尽,并转化为一种历史的悲凉。 鲁迅在他的一生中,特别是后期思想最成熟的年月里,倾注了他的大部分生命与心血于杂文创作中。他的杂文极具批判性,鲁迅曾把杂文分为“社会批判”和“文明批判”,所强调的正是杂文的“批评(批判)”内涵与功能。顺次翻开鲁迅生前出版的14本杂文集,就可以看到一部不停息地批判,论战,反击……的思想文化斗争的编年史:从《热风》开始的对封建礼教、旧传统的批判,与复古派的论争,一直延续到《且介亭杂文末编》对国民党政府的法西斯专政的抗议,对中国***内的“左倾”路线的反击。鲁迅杂文所显示的这种“不克厥敌,战则不止”的不屈精神,从根本上有违于中国文化与中国士大夫文化知识分子的“恕道”、“中庸”传统,集中的体现了鲁迅其人其文的反叛性、异质性。 鲁迅的批判不同于一般的思想评论,他把自己的批判锋芒始终对准人,人的心理与灵魂:这是一种文学家的关照。正如鲁迅自己说:“我的习性不太好,每不肯相信表面上的事情”,常有“疑心”。因此,他最为关注的正是人们隐蔽的,甚至自身无法自觉意识的心理状态。如杂文《论“他妈的”》,鲁迅在国人习以为常的“国骂”背后看出了封建等级、门第制度所造成的扭曲的而不免卑劣的反抗心理。鲁迅还提出了“推背式”的思考方式,即“正面文章反面看”,据此而写出的一些杂文,例如《小杂感》:“自称盗贼的无须防,得其反倒是好人;自称正人君子的必须防,得其反则是盗贼”:这都是深刻到了令人毛骨悚然的地步,自然也是“刻毒”。鲁迅的杂文思维也是非规范化的,他常在常规思维路线之外,另辟蹊径,别出心裁,就打开了全新的思路,例如其在著名的学术随笔《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中就以这种思路就得出了不一样的结论:嵇、阮对礼教的破坏只是表面现象,事实上却是爱之过深的表现。鲁迅杂文的犀利、刻毒,令人难以接受,还在于他的同样违反“常规”的(联想力)想象力,鲁迅一方面将外观形式上离异最远似乎不可能联系在一起的人和事连接在一起:在“形”的巨大反差中发现“神”的相通;另一方面又能够发现和感受到历史与现实的独特联系。在《小品文的危机》中“烟花女子,已经不能在弄堂里拉扯她的生意,只好涂脂抹粉,在夜里到马路上来”。这样一端是高贵者及其殿堂,一端全是地上“最不干净的地方”,在经过鲁迅的牵连下就达到了“神圣”的“戏谑化”,“高雅”的“恶俗化”。

“将具体的、个别的人与事排除个别性、具体性、特殊性,做出普遍意义懂得整体概括,并加以简括的名称,经‘这一个’提升为‘这一类’的‘标本’,同时保留着形象、具体的特征,成为‘个’与‘类’的统一”这是鲁迅在进行论战时所采取的基本方法。在鲁迅生前的14本杂文集中塑造了许多精彩而典型的形象,如“叭儿狗”、“西崽”、“洋场恶少”、“革命工头”等等。这些形象常是对某人一时一地的言行作为一种典型现象来加以解剖,“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从而提炼出的一种社会类型,这些形象具有超时空的意义,这也使得这种类型的“共名”与鲁迅小说里的阿Q、祥林嫂一样,具有长远的艺术生命力。

与思想的天马行空相适应,鲁迅杂文的语言也是无拘无束而极富创造力的。鲁迅的杂文可以说是把汉语的表意、抒情功能发挥到了极致。在他的杂文中:或口语与文言句式夹杂;或排比、重复局势的交叉运用;或长句与短句、陈述句与反问句的相互交错,混合着散文的朴实与骈文的华美与气势,可谓“深情并茂”。如《记念刘和珍君》中:“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酣畅淋漓,气势可观。而在另一方面,鲁迅杂文的语言又是反规范的,他故意地破坏语法规则,违反常规用法,制造一种不和谐的“拗体”,以打破语言对思想的束缚,同时取得荒诞、奇峻的美学效果。比如他有时将含义相反的或不相容的词组织在一起,于不合逻辑中显深刻:“有理的压迫”、“跪着造反”、“在嫩苗上驰骋”等等。 鲁迅所创作的散文不多但却可说篇篇精品,这些篇章收录于《朝花夕拾》和《野草》。《朝花夕拾》是鲁迅对于童年、青少年时期的回顾,是对作者青少年时期生活断片的回忆,包含少年时代的绍兴印象、南京求学、留学日本、回国后在绍兴任教等基本的成长经历,尤以记述故乡生活者为最多。相比他的杂文这些文章多了明朗、纯真、亲切的情味。《朝花夕拾》侧重于世态人情的描画,既侧重于生机盎然的自然情境(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与满含生趣的少年行动(如《社戏》)的真切忆述,又侧重于带着宽厚的亲情刻画活生生的人物、比如藤野先生、范爱农、“三味书屋”的寿镜吾先生。作者没有生硬地用道德家的视角写他们,而是以情感带动团忆的笔。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长妈妈。在《阿长与<山海经>》等作品中,鲁迅尽量以客观的述说,不随意加以褒贬,在朴实的文字和故事中使读者深深地为长妈妈的善良、单纯、热诚、美丽的心灵所感动。相形之下,在《朝花夕拾》中、对旧日生活中枯燥、荒谬、愚妄的世相的不满,则显得并不突出。旧日的美与爱.既可看作是鲁迅思想苦闷时的精神避难所,也可视为他“为现在抗争”的疲累身心的憩园。

与《朝花夕拾》“闲话”风格截然不同的散文诗集《野草》则呈现了另一种“鲁迅风”。在《野草》里,鲁迅的笔下,涌出了梦的朦胧、沉重和诡异,鬼魂的阴森与神秘;神幻的场景,荒诞的情节;不可确定的模糊意念,难以理解的反常感觉;瑰丽、冷艳的色彩,奇突的想象,浓郁的诗情……这些“奇峻的变异”一大原因是语言的特殊——来自于日常生活用语的变异,集华丽与艰涩于一身。另一方面的原因则是《野草》的变异的文体:明显的表现了散文的诗化、小说化(《颓败线的颤动》)、戏剧化(《过客》)。《野草》总的艺术特征是内敛的抒情倾向,它所表露的是灵魂的‘真”与“深”,是对于“人”自身存在困境的自觉体验与突围。鲁迅在这里借鉴吸收并成功地运用了象征主义手法,但比同时期李金发的硬性移植显然更加自主自如。因而也取得了艺术表现手法探索上的极大成功。《野草》以表现主题的不确定性,几乎包含了鲁迅情绪、性格甚至整个内心世界的各个侧面,它更是启蒙时期的文化批判者鲁迅向启蒙时期后的战斗者转折过渡阶段的心灵史。 鲁迅的文学史思想极为丰富深刻,发出具有时代特色的熠熠光辉。他创造性地从事了文学史的编撰工作,留给后世两部文学史专著——《中国小说史略》和《汉文学史纲要》,为我国的文学史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极为遗憾的是,由于当时不利于创作的现实客观条件,他本来计划要写的一部完整的中国文学史在有生之年未能完成。支持鲁迅进行学术创作的两大观念,其一,早期的进化论的文学史观,其二,中后期的马克思唯物论指导的文学史观。

鲁迅早年接受了严复《天演论》的影响,故而使得进化论的思想根深蒂固直接影响到他的学术研究。一方面,鲁迅认为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断地变化发展着,具有求新求变的本质,它的变化发展不可阻挡。“进化如飞矢,非堕落不止,非著物不止,祈逆飞而归弦,为理势所无有。”人类社会不断地进化,“便是文章,也未必独有万古不磨的典则。”文学样式之一的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作为小说的初始形态,“迫神话演进,则为中枢者渐近于人性,一凡所叙述,今谓之传说”。另一方面,在文学不断进化发展的基础上,鲁迅认为文学还必须革故鼎新。“进化的途中总须新陈代谢。所以新的应该欢天喜地的向前走去,这便是壮,旧的也应该欢天喜地的向前走去,这便是死各各如此走去,便是进化的路。”而在接受马克思主义学说之后的文学史研究中,鲁迅一直坚持着唯物论,从科学的客观性出发,坚持物质第一性,认为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和摹写。 鲁迅是中国翻译文学的伟大开拓者。在他一生中,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作品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其翻译思想涉及翻译的各个重要方面,见解独到,对现今的翻译理论研究与翻译实践仍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与众多翻译理论相比,鲁迅的翻译思想朴实无华,大多通过贴近生活的比喻来表达。他的翻译思想涉及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鲁迅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的目的,是为改造社会服务,不是兴之所至或为翻译而翻译。他在《域外小说集》序中说到:“我们在日本留学的时候,有一种茫然的希望;认为文艺是可以转移性情、改造社会的,因为这意见,便自然而然地想到介绍外国文学这一件事。”由此可见,鲁迅把翻译与社会变革及国民命运联系在一起。其二,带有受众选择性的启蒙翻译观。鲁迅明确将“译文读者”纳入到翻译研究中。他提到:“我们的译书,还不能这样简单,首先要决定译给大众中的怎样的读者。将这些大众,粗粗地分起来:甲,有很受了教育的;乙,有略能识字的……”。在此,鲁迅对译文读者进行了分类并指出针对不同的读者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他的这一翻译应为读者考虑的原则,与西方的接受美学有异曲同工之妙。其三,“硬译”的翻译方法论。鲁迅于20世纪30年代就提出“硬译”的方法论,并在与梁实秋的论争中提出了“宁信而不顺”的翻译原则。鲁迅的这种观点绝非是要将“信”与“顺”对立起来,恰恰相反,他强调要兼顾两者。只是在“信”、“顺”不可兼得的情况下“宁信而不顺”。理由是“译得信而不顺的至多不过看不懂,想一想也许能懂,译得顺而不信的却会令人迷误,怎样想也不会懂,如果好像已经懂得,那么你正是入了迷途了。”他所说的“不顺”即容忍一些不顺,并非故意保持不顺,是为了将译文“装进异样的句法。”“但这情形也当然不是永远的,其中的一部分,将从“不顺”而成为“顺”,有一部分,则因为到底“不顺”而被淘汰,被踢开。这最要紧的是我们自己的批判。汉语近百年来不断吸收新的表达法,得到了不断的完善与发展,如人们早已习用的“在……的领导下”、“当……时”、“就……说”、“罢工”、“掉鳄鱼眼泪”、“武装到牙齿”等表达方法就是通过翻译进入汉语中的。现代汉语发展的事实证明,鲁迅的这主张是符合语言发展的趋势的。 鲁迅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而且是一位优秀的书法家,由他的思想和文学成就之大,使得人们往往忽略他的书法成就。郭沫若曾称其书法“远逾宋唐,直攀魏晋。”鲁迅书法多为行书。综观其风格特点,当以颜真卿《争坐位帖》脱出,上融篆隶、章草意,下掺宋人笔、明清间翰札法,形成了朴质浑厚、外柔内刚、疏朗雅洁、洒脱灵便的艺术风格。大幅书作,注重章法、结体工稳、用笔凝重朴拙,舍细节而重大体,气缓意阔、气韵直入魏晋,足见其书法艺术修养之精深。小幅信札、文稿,则信手拈来,心闲手熟,因时变体,草草不工而古法具备,常得天真烂漫之趣,足见其早年书法临池之功厚。

鲁迅书法可分早、中、晚三期,各有其特点。早期为1901年前,书作主要宗法唐宋,上窥二王行书,下掺时人笔意,字体稍偏双逸、秀瓦笔势较放,笔画多见瘦长线条,笔力也愁纱露,结体章法多茂密。此期间笔端时夹少年血气,故韵味稍逊。中期为1911年至1927年间,书作主要取法魏晋楷行,兼掺章草、篆隶法,书风向朴质、简练、含蓄、疏朗转变。但此期间书作面目较多:如有的存魏晋小楷笔意;有的颜行中兼掺二王法;有的笔画圆浑、书体质朴、章法疏朗;有的融入篆隶笔意、带章草体势;也有的是其前期书风的复出等等。凡此均可视为过渡期书作。晚期为1927年至1936年间,书法已定型成熟。在鲁迅早年坚厚功底和中期审美选择以及长期劳作、抄录的基础上,出于工用为目的的鲁迅书体从技法到审美已趋成熟和稳定,形成了独自的风格。在技法上,用笔以中锋圆转、藏而不礴的浑厚线条为主;结体因字成形、形疏意密为特点;章法疏朗雅洁、气缓意逸、洒脱自然为主要风貌。在审美上,以质朴、典雅、自然、古厚为宗旨。 鲁迅的创作生涯里也创作过许多优秀的诗歌。虽然总体数量并不是很大,但其艺术特点有着很多为人称道、值得深入研究的地方。郭沫若曾评价道:“鲁迅先生无心作诗,偶有所作,每臻绝唱。或则犀角烛怪,或则肝胆照人。”鲁迅的诗歌,在古体诗创作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这些诗歌不仅内容丰富、朗朗上口,更有很高的艺术美感及思想特色,是革命丰富情感、完美艺术特质的良好的结合体。

鲁迅古体诗歌的艺术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个性鲜明,形象真实。在鲁迅的古体诗歌中,读者常常能够通过他所描述的种种自然景物或是一些具体的人物真切的感受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这些景物范围极广,蕴意很深,比如说“千林”、“鹭影”、“黄羊”等。而人物则有“挈妇”、“慈母”、“丈夫”、“英雄”等。有时,作者还常常以自画像的形式经自己作为诗中的主体,直白的表达出自己的所思所想,以开阔的胸襟让世人认识到自己所要批判和歌颂的主题。如《无题·惯于长夜过春时》一诗,作者运用“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一句简单明了的将自己身处白色包围中家人对自己的思念以及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场面形象生动的勾勒出来。作者并没有运用过多的语言铺垫,而是仅仅依靠“慈母泪”和“大王旗”两个意象以点盖面式的表达出来。其二,语言朴实,立意深刻。鲁迅的诗歌的语言是朴实自然的,并未有过多的雕饰和渲染,读来令人亲切自然,然而在细细品味时,便可以立刻发现其表达的立意,宣扬的情感却远不是那么浅显。如《庚子送灶即事》一诗中,可以清晰地发现鲁迅隐含在诗中的一种情绪——对封建迷信的讽刺与鞭挞。作者选取这一件事来反映家中的贫困,隐含的内容是认为灶神是不存在的,祭拜灶神只会让家中的贫困雪上加霜,要想摆脱命运只有靠自己,靠个人的抗争去换取明天的幸福。其三,修辞丰富,形式多样。在修辞方面,鲁迅的常用的修辞有比喻、夸张、用典、反语、对偶等。这些功能迥异、特色鲜明的修辞手法在鲁迅的笔下成为了很好的宣扬思想、发泄情感的武器,也让读者深刻地体悟到鲁迅渊博的学识与睿智的头脑。此外,鲁迅的古体诗形式也非常丰富,有五言律诗、七言绝句、七言律诗等。如五言有《庚子送灶即事》、《题〈彷徨〉》等,七言有《答客诮》、《自题小像》等。

 演讲稿以发表意见,表达观点为主,是为演讲而事先准备好的文稿。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需要使用演讲稿的场合越来越多,相信写演讲稿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以感恩为话题的演讲稿9篇,欢迎大家分享。

以感恩为话题的演讲稿 篇1

 记得小时候,妈妈就指着地图对我说:“这是我们伟大的祖国母亲——中国。”祖国母亲,多么亲切而温暖的名字,我一遍一遍的念着,对她怀着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

 祖国哺育了我,给予我了生命,让我看见了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一个处处洋溢着欢声笑语,处处探究奥秘的地方。然而我又非常幸运的生在了中国,成为炎黄子孙的一员,成为中华母亲的儿女。

 祖国母亲,是您给了我们学习的机会,让我们学会探索万物的奥秘,理悟那宝贵的人生;是您充满智慧的心灵给了我们精神的粮食,是您的指引让我们走向光明,让我们能在灿烂的文化里徜徉,您永远是我们温馨的港湾,是我们健康成长的摇篮,您是我们坚强的支撑。我们的祖国母亲,这是多么温暖的词语。她有着高山一般的意志,深海一样的胸怀,万里长城,九曲黄河是我们永远抹不去的自豪!

 我们铭记着您伟大的功德,更不忘您所承受的千灾百难,您看过鲜血的流淌,听过无数人无奈的叹息——这是一个让我们永远挥不去的记忆,它弥漫着战争的硝烟。可是,您自强不息、永不言败的姿势锤炼出坚韧执著的性格。祖国母亲,感谢您,正是因为您的坚韧与强大,让我们的压力变成了动力,才有了我们在灾难前的笑容,才有了我们灾难前的信心,因为有了您,才有了我们现在的骄傲;因为有了您,才有了我们在困境中的永不屈服……“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落叶在空中盘旋,谱写着一曲感恩的乐章,那是大树对滋养它大地的感恩;白云在蔚蓝的天空中飘荡,绘画着那一幅幅感人的画面,那是白云对哺育它的蓝天的感恩。因为感恩才会有这个多彩的社会,因为感恩才会有真挚的友情。因为感恩才让我们懂得了生命的真谛。“感恩”不仅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片肺腑之言。感恩是发自内心的。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祖国母亲为我们付出的不仅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我们应当懂得知恩图报,去感恩祖国。

 我们伟大的祖国,我们亲切的母亲,在您的呵护与培养中,中华民族的儿女刻苦耐劳、多才多艺,而且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有您的儿女,在为了您的强盛而默默祈祷,默默耕耘,付出着自己。

 祖国在我眼里永远是伟大的,今天,我为我的祖国而骄傲;明天,祖国会为我而自豪。

以感恩为话题的演讲稿 篇2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

 今天,我能站在演讲台上参加比赛,我感到十分荣幸。感谢老师对我的期望,感谢同学们对我的信任。是他们的支持和鼓励,让我变得这样自信和勇敢。我演讲的题目是——《唱响感恩的歌》!

 有一种责任,镌刻在我们的脑海,我们无法将其抹去;

 有一种感动,沉淀在我们的心田,总是会被轻轻地唤起;

 有一种关注,伴随着人类的生存,鼓动起奋飞的翅膀。

 我们的事业,因着美丽的存在而开阔;我们的心灵,因着细腻的情感而生动;我们的成长,因着彼此的关爱而茁壮;我们的生命因着无数的摩擦而发光。。。

 向父母感恩生命的赐与,向师友感恩友谊的长青,身生活感恩色彩的绚丽,向社会感恩人性的美好,向自然感恩山水的灵动,向世界感恩万物的博大。。。

 感恩,是迎向生活的一种姿势,懂得感恩的人,能够把真诚的回报提纯成进取的力量。他们既能把自已尽情歌唱,也能够为他人真诚地喝彩。感恩,是一缕温暖的阳光,可以照亮生命里的每一个灰暗的角落。

 感恩,是平行传递的一颗爱心。感恩,不是你给了我我还给你的简单轮回,它是手拉着手,心连着心的火炬接力。感恩,可以将个人情感的细流,融入到整个世界的汪洋大海。

 感恩,是心灵成长的一剂营养。它播种下爱的种子,盛开希望的花朵,收获幸福的果实。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你可以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和意义,从而培养起善待人间万物的美好情操。

 感恩吧,它是一种温暖而动人的情感。

 小草感恩于阳光的普照,所以展现出最生动的绿色;

 花朵感恩于大地的哺育,所以绽放最出灿烂的笑容;

 鸟儿感恩世界的美好,所以高唱着生命的赞歌。。。

 感恩,在于具体而细微的行动。一句亲切的问候,一声美好的祝福,一个善意的微笑,一下体贴的搀扶,甚至彼此心灵的默契,无言的支撑,都能让我们心旌摇动,感激满怀。朋友,积极行动起来吧,将感恩的歌声载入我们成长的专列,让我们一路踏歌而行!

以感恩为话题的演讲稿 篇3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3年级2班的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感恩老师》 时光匆匆如流水,转眼已到三年级。为此,我要向各位老师深深的鞠躬,表达内心真挚的敬意和感激之情。在过去的3年中,是你们辛勤耕耘、无私奉献,传授给我们知识、启迪我们的智慧、规范我们的行为,更为重要的是教给了我们做人的道理,培育了我们认真负责的态度和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使我们在未来成长的路上有了良好的起步基础。

 感谢您——老师,您让我们成为自信的,能超越自己的人。您教会我们用自己的头脑和双手大胆探索,去寻找和发现,让我们尽情的在知识的海洋遨游,使生活充满惊喜!

 感谢您——老师,是您让我们明白:我们能从失败中汲取教训,在困难中克服障碍,在黑暗中寻找光明。您将美放在我们心中,给我们教诲、见识和想象。

 感谢您——老师,是您带领我们从经历的每个问题,每个发现中,看到了智慧在知识海洋中的闪烁。

 敬爱的老师们,你们的教诲如春风,似瑞雨。滋润了我们的心。最后真心祝愿我们最尊敬的老师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篇四:感恩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

 大家好!我是三(2)班的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感恩父母》

 在人的一生中,对自己恩情最深的莫过于父母。父母养育了我们,我们每一次的沉浮无不牵动着父母的心。我们的成长凝结着父母的心血,而我们每个人都是在父母的悉心关怀,百般爱护,千倍叮嘱,万倍辛苦的抚养下,从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渐渐长成一个散发青春与活力的少年。

 父母的爱,是黑暗中的明灯,让我的心不再孤独。

 父母的爱,是一场可以洒在我心田的细雨,滋润我干涸的心灵。

 父母的爱,是生命中的加油站,让我有勇气接受挑战。 我们一点一滴的成长都离不开父母的帮助,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因此,我们应该懂得感恩,懂得感谢父母。

 同学们,让我们感恩父母吧!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父母,用一颗真诚的心与父母交流。他们把我们带到这美丽的世界,已经是足够的伟大,且将我们养育成人,不求回报,默默的为我们付出。感恩吧,感谢父母们给予的一点一滴。

 在此,我祝愿天下所有的父母安康!快乐!!!!

以感恩为话题的演讲稿 篇4

大家好:

 我今天的演讲的题目是《感恩爸妈》

 从一个婴儿的“哇哇”坠地到哺育他成人,爸妈花去了多少的心血与汗水,编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从上小学到初中,乃至大学,又有多少老师为我们呕心沥血,默默奉献着光和热,燃烧着自己,点亮了自己的孩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今天,我在这里重点讲感恩爸妈,我们因该怎么感恩爸妈,对爸妈的爱我们应该怎样行动呢。说到行动,可能有的同学不但体会不到自己爸妈的爱,反而把自己当成“少爷”、“千金”。对爸妈的爱尽然一点也没感觉啊!

 感恩是发自内心的。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是自己的爸妈呢?你的爸妈为你付出的不仅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那么你是否在爸妈劳累时递上一杯暖茶,在他们生日时递上一张贺卡,在他们失落时奉上一番问候与安慰。他们往往为我们倾注了心血、精力,而我们又何曾记得他们的生日、体会,甚至他们的劳累。你的一点小小的感恩,在爸妈的眼里你珍贵的。这时,当他们抚摸你的头,并说道:“孩子,你长大了!”那么,我恭喜你,你感恩成功了。但这还远不够,你实际上只成功了一点,以后还有很多报答他们的机会。

 最后,请牢记,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恩爸妈,感恩老师,感谢同学。你将会发现自己是多么快乐,放开你的胸怀,让霏霏细雨洗刷你心灵的污染。学会感恩,因为这会使世界更美好,使生活更加充实。

以感恩为话题的演讲稿 篇5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这次能够回到母校来,与大家分享我的经历。我感到非常荣幸。

 也许,这里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地方。为什么呢因为这是我学业的源头、努力的源头、懂得感恩的源头。

 从小到大,我不知道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不知道什么是努力,更不知道什么是感恩。直到上了初中,感受到了许多东西。

 同学们,在你们心中“爱情、亲情、友情”什么最重要呢我想在你们初中时代,大多数都是最渴望的友情和爱情吧!而忘了最重要的亲情。

 小学到初一,可以说我从来没有认认真真得读过书。直到上了初二,心,慢慢感觉到了莫名痛。是良心的谴责吗慢慢的也感受到了朋友的虚情假意。感到真的好无助,好想好想找个无人的角落,发泄自己的不满。这时,我想起了家人,想到他们这么多年来对我如此的关爱,我却熟视无睹。如果我说我现在开始好好学习,感恩父母晚了吗此时此刻,我真的后悔了。真想老天能够给我个机会,让我能够补失我的过错。就这样,我混混沌沌的度完了一个学期。

 直到第二学期,才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人生的真谛。是什么呢是什么照亮了我未来黑暗的路呢是友情的背叛、是老师的鼓励、是一场李杰老师的演讲会。

 我那时被我最注重友情狠狠地刺了我的心一刀,难道在利益面前她们就是这样对我的吗那时的我,感到非常伤心,心情没有一天能好的起来的。整个人都很沉重……

 刚好,就在我最颓废的时候。演讲家李杰教授,来我们学校演讲了“让爱唤醒心中的巨人”让我深深地感动了。泪流满面。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一个家的重要。父母的艰辛,父母对我们的指望,盼望我们哪一天能够成才,我们就是父母的期望,我却那么不争气。还有,我们一生中最重要的老师。老师对我们无私的`奉献,对我们默默无闻的付出,老师的一生的奉献给了学校、给了学生。老师对我们得严厉都出源于爱。

 从此,没日没夜的学习。只希望能好好感恩父母、报答老师。让父母与我为骄傲,让老师觉得欣慰。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努力,一起走向美好未来。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此致!

 敬礼

以感恩为话题的演讲稿 篇6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这次能够回到母校来,与大家分享我的经历。我感到非常荣幸。

 也许,这里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地方。为什么呢?因为这是我学业的源头、努力的源头、懂得感恩的源头。

 从小到大,我不知道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不知道什么是努力,更不知道什么是感恩。直到上了初中,感受到了许多东西。

 同学们,在你们心中“爱情、亲情、友情”什么最重要呢?我想在你们初中时代,大多数都是最渴望的友情和爱情吧!而忘了最重要的亲情。

 小学到初一,可以说我从来没有认认真真得读过书。直到上了初二,心,慢慢感觉到了莫名痛。是良心的谴责吗?慢慢的也感受到了朋友的虚情假意。感到真的好无助,好想好想找个无人的角落,发泄自己的不满。这时,我想起了家人,想到他们这么多年来对我如此的关爱,我却熟视无睹。如果我说我现在开始好好学习,感恩父母晚了吗?此时此刻,我真的后悔了。真想老天能够给我个机会,让我能够补失我的过错。就这样,我混混沌沌的度完了一个学期。

 直到第二学期,才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人生的真谛。是什么呢?是什么照亮了我未来黑暗的路呢?是友情的背叛、是老师的鼓励、是一场李杰老师的演讲会。

 我那时被我最注重友情狠狠地刺了我的心一刀,难道?在利益面前她们就是这样对我的吗?那时的我,感到非常伤心,心情没有一天能好的起来的。整个人都很沉重……

 刚好,就在我最颓废的时候。演讲家李杰教授,来我们学校演讲了“让爱唤醒心中的巨人”让我深深地感动了。泪流满面。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一个家的重要。父母的艰辛,父母对我们的指望,盼望我们哪一天能够成才,我们就是父母的期望,我却那么不争气。还有,我们一生中最重要的老师。老师对我们无私的奉献,对我们默默无闻的付出,老师的一生的奉献给了学校、给了学生。老师对我们得严厉都出源于爱。

 从此,没日没夜的学习。只希望能好好感恩父母、报答老师。让父母与我为骄傲,让老师觉得欣慰。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努力,一起走向美好未来。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以感恩为话题的演讲稿 篇7

 亲爱的同学们,在我们平淡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的爸爸妈妈为我们做了许许多多生活琐事,这其中蕴涵着多么深厚的爱啊!

 当冬日来临,爸妈嘱咐我添加衣物;当夏日将至,爸妈提醒我

 不要中暑;当我犯了错误心神不宁时,爸妈为我讲述其中的道理;当我考了差绩准备挨批时,爸妈成为我学习的动力……一切都是那么微不足道,一切都是这样“理所应当”。

 那一句句嘘寒问暖,那一声声叮咛嘱咐,那一份份沉甸甸的爱啊!舔犊情深,爸妈之爱,深如大海。

 儿时的我们,总认为这是理所应当,总是不能理解爸妈终日的劳累,且任性、调皮、撒娇,爸妈终日为我奔劳,又要让我开心。岁月匆匆,我们渐渐明白了,生活原来极其艰难。渐渐懂得,儿时,我们需要爸妈呵护;现在,则需要我们用心感恩爸妈。

 感恩爸妈,用一颗感恩的平常心,理解爸妈,用切实的行动,表达自己对爸妈小小的关怀。所谓,“百行孝为先”。

 爸妈的爱,是我们黑暗中的明灯,总是照亮我们行进的道路。而我们是爸妈生命的延续,我们的身上充满爸妈对子女无限的爱,我们应该用这种爱回报爸妈,给予他们生活中小小的欣慰。怀有一颗感恩之心的人们,让我们一起,用心铭记爸妈所有的恩情,用心理解爸妈所有的厚爱,用心感恩爸妈所有的关怀。

 同学们,让我们学会感恩吧!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爸妈,用一颗真诚的心去与爸妈交流。一张亲手制作的贺卡,一杯暖意浓浓的热茶,一盆热气腾腾的洗脚水,一个灿烂甜美的微笑……都会让爸妈感到幸福和安慰。让我们一起将这份感恩之心延续,爸妈的冬天将不再寒冷,幸福快乐会常常陪在他们身旁!

以感恩为话题的演讲稿 篇8

 今晚的风很柔和,今晚的月亮很白,今晚心情札记里的孩子们都很乖,特别是死鸟最乖,呵呵!

 亲爱的母亲,是你一把尿一把屎将我拉扯成人,是你用你勤劳的双手把我从一颗幼苗浇灌成一棵大树。你的皱纹和白发我们已经读懂了岁月的艰辛,读懂了你含辛茹苦的操劳。

 是的,今天是你的,其实我们想今天不但是你的,而且是每一个孩子的,因为你快乐,所以我们快乐。因为在你慈爱的目光中,在你循循善诱的教导下我们健康茁壮成长。

 是的,今天是你的,其实我们想天天是你的,在每一个日日夜夜,我们你健康的话语不是在这样的日子里弹出的,而是在内心最深处在每一分钟每一秒种把我们对你最真挚的爱弹出的。

 在这样寂静的夜,我代表所有在外打工的孩子们通过电波为你献上《懂你》的歌,并大声的呼喊:“妈妈,我爱你!”

 曾记得我们调皮过,我们捣蛋过,我们曾让你伤心过,担心过,曾经因为彼此没有好好沟通疏远过,曾经因为工作太忙很少回家过,曾经我们组建了一个新的家庭(年轻人结婚忽略了对你的照顾)忽视过,曾经因为染上了社会上不良恶习犯罪过,曾经你们的离异愤怒过……但是,作为你的孩子,我们永远都是孩子,我们在你深如海的母爱中,就是一滴海水那样的渺小,那样的微不足道。

 如果我是诗人,我将写出美丽的诗篇歌颂你;如果我是画家,我将画出你最动人的那一笔;如果我是……我将……即使我什么都不是,也改变不了我永远是你孩子的称呼,我想用我的手给你按摩,我想用我的手给你梳头;我喜欢在电话的一头听着你的唠叨,我喜欢你做的饭,我喜欢你骂我不争气,我喜欢……

 你有多久没有拥抱你的母亲了吗?你有多久没有给你母亲一个吻了吗?可是人生还有几个多久吗?

 在你的,我们很想说的很多,我们心中也有很多的愧疚,但是这已经不重要了,关键是今天你回家陪你母亲一起吃饭了吗?你在外不在家你打了电话回家了吗?

 是的,亲情留给我们许多的感叹号,但是我想更多的是问号。

 最后,请允许我借用别人的一条短信来表达我们对母亲的思念:“一棵大树,春天倚着它幻想;夏天倚着它繁茂;秋天倚着它成熟;冬天倚着它沉思,这棵大树就是妈妈。发给妈妈,祝她健康平安!”

以感恩为话题的演讲稿 篇9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xx,我演讲的题目是《感恩》。

 今天我们学习《母爱》这篇课文我非常感动,讲的是一头老牛拼死挡在水车前为小牛索要水的故事,小牛喝到水后流下了泪,这是感恩的泪。做为一只小小的动物都知道感恩,何况是我们人呢

 回想起往日的一幕:当落日的脉脉余晖洒满那贫瘠的土地时,一缕缕缥缥缈缈的阳光便将母亲和大地染成一汪金色的光轮,母亲,清瘦的双颊便被悄然映红,脸上沟沟壑壑的皱纹便将儿女们心中的太阳勾画得有声有色,淋漓尽致!

 我也总是在呢喃的还乡梦中将母亲描绘得至善至美!多少个风风雨雨,多少个寒风霜雪,母亲,在人生道路的岔道口,总是将我拉上充满泥泞、布满荆棘的阡陌小道——我跌跌撞撞!我曾在凹凸不平的泥道上摔倒,而母亲,从不用那双瘦骨嶙峋的大手扶我起来,我爬起来了!爬起来了!这时,母亲总是欣欣然。

 勇敢些,孩子,跌倒了,爬起来!接着走!接着跑!于是,母亲便把我10岁的年轮塑造得花朵般艳丽。母爱从来就是伟大的!

 到了现在,这朵花慢慢长大了,也终于懂得理解了,懂得理解育花人的辛劳与不易。亲爱的母亲,感谢您,感谢您近十年如一日的体贴与无微不至的照顾。看着您不再挺拔的身体,不再光洁的脸庞,女儿的心忍不住阵阵的抽痛,女儿很感激您。所以,在未来的日子里,女儿一定不会让您失望。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大自然给树木一片沃土,大树反赠给大自然丝丝阴凉。同学们,我们应该学会感恩,学会报答,从我们的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

美的极致──冰心散文《笑》赏析(备课资料三) 早在几十年前郁达夫就说过:“冰心女士散文的清丽,文字的典雅,思想的纯洁,在中国好算是独一无二的作家了……”(《<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照此看来,冰心散文的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是素有定评的,她20岁时写成的《笑》就是这样完美统一的典范作品。下面就这一作品的美学意义作一点分析。一 美的意蕴1.景色美现实的情景:雨后的月夜,清新,恬静,幽暗,构成“一幅清美的图画”,充满美妙的诗意。“清美”是冰心作品的总体性的审美风格,也是本篇文章写景状物的特定风格。这幅清美的图画,是安琪儿的形象得以浮现的背景,使爱与美恰切地融合在一起。回忆的情景:五年前的一幕──古道、田沟、流水、绿树、湿烟、新月,十年前的一幕──茅檐、麦垄、葡萄架、海上明月。两幅图画,看似轻描淡写,随意涂抹,细细品味,有形象,有意境,很富于匠心。它们同样是清美风格的图画;也是作者与普通人作心与心的交流的背景,使爱与美恰切地融合在一起。2.人情美作者在苦雨孤灯之后,开窗见到“一幅清美的图画”,心头荡漾着美妙的情意;回看屋里墙上,安琪儿抱着花,仿佛才降临人间,“向着我微微的笑”,作者感受到天使的爱,在人与神的交流中,心灵酝酿着升华,这是善的情怀,也是美的情怀;回想五年前和十年前的两个印象,在两幕雨后美景中,小男孩和老妇人都抱着花,“向着我微微的笑”,这是人间的最纯洁最友好的微笑,是美与善调和成的;最后作者领悟到三个微笑具有相同的含义,便感到心灵澄净,仿佛“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苏轼《赤壁赋》),这同样是一种美好的情怀。于此再细味“笑”的含义,除了“爱”之外,又可读出“美好”“美妙”的意义。二 美的赋形1.“率意”而精巧的结体本文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1~3段为第一部分,写第一个场景;4~7段为第二部分,写第二、第三两个场景;最后一段写点明爱的主题。线索清晰,层次井然。苦雨孤灯,只身一人,意有所失,情无所寄,粗看像是闲情生活中一丝半缕感想的随意记写。其实细读起来,除了能感受到崇高的爱和纯洁的美外,还能察觉行文结构的“率意”中的精巧。文章起始“一幅清美的图画”,为安琪儿的出现作了铺垫;安琪儿的出现,又为后面两个来自人间生活的印象出现作了铺垫。三个场景,都出现了“向着我微微的笑”这句话,成为三个场景的粘连标志。两次说“默默的想”,也成为粘连标志。“笑”是串连全文的主要线索。三次写笑,前一次是神的笑,后两次是人的笑,神与人的笑的内容、意义自然有所不同,但三个笑统一在一篇文章中,又有相似性,都是为了表达爱。本来后两次笑的意义不甚明确,由于安琪儿的笑的意义在先,它们便借安琪儿的笑而获得了自身确定的意义。因此,三次写笑,是一个合乎逻辑的自然发展过程,也正是作者构思既“率意”又精心的体现。三次笑,代表着作者感情递进升华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作者心绪不宁,回见安琪儿,若有所思,情感微荡;第二阶段,联想后两个笑,作者心里似乎明白了些;第三阶段,作者总绾三个笑,心里豁然开朗,感悟到了贯穿三个笑的爱的主题,感情达到高潮。三层结构的递进升华是以思想意识活动、情感活动作为动力的。可以说,情感是作品的另一条暗线。2.清新而精美的文辞冰心早年对新散文的语言有过自觉的追求,曾主张“白话文言化”“中文西文化”。本文刚一发表,便被竞相选入学校课本,语法学家作了通篇的句式解读。文章写景状物、表情达意显示了很强的驾驭语言文字的功力。上文提到的美好的景物、美妙的情怀,正是通过优美的语言来表现的,辞意双美是本文的一个重要的写作特点。苏轼在评他人画时说:“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自然天成,无意而工,清新俊逸,历来被认为是诗文创作的最高境界。用“天工与清新”来评价《笑》的语言艺术诚不为过。首先,景物描写纤巧细腻,意味浓厚。全文写了三个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屋内,“转过身来,忽然眼花缭乱,屋子里的别的东西,都隐在光云里;一片幽辉,只浸着墙上画中的安琪儿。”三言两语便是一幅凄清优美的图画,背景朦胧,安琪儿凸现,形象感非常强;两个动词“隐”和“浸”字都极其有韵味。第二个场景是在古道上,“田沟里的水,潺潺的流着。近村的绿树,都笼在湿烟里。弓儿似的新月,挂在树梢。”这组合起来的画面,像**一样一一闪现;无意而工的齐截的句式,像诗语一样琅琅上口。第三个场景是在海边,作者在雨晴之后赶路,“迎头看见月儿从海面上来了,”确是神来之笔!令人想到“海上生明月”的旧诗。这里的个个字都是最平常的字,却描绘出一幅很能激发读者想象力的洗练、优美的画面。其次,遣词造句化用古今,兼取文白之长。例如,文章开头写景:“推开窗户一看,呀!凉云散了,树叶上的残滴,映着月儿,好似萤光千点,闪闪烁烁的动着。”这里有地道的口语,也有化用过的文言词句,都天衣无缝地组合在一起。又如写内心感受:“这同样微妙的神情,好似游丝一般,飘飘漾漾的合了拢来,绾在一起。”文言字词嵌在句中,无拼凑痕迹,将抽象的感受写得好像看得见,摸得着。有的文言字词用得“漫不经心”,却对营造意境起着重要作用,如写窗外情景:“真没想到苦雨孤灯之后,会有这么一幅清美的图画!”“苦雨孤灯”仿佛是从古诗词中挪移过来的,挪移的不只是词语,更是似曾相识的古远意境,唤醒读者心中渺远迷蒙的感觉。 再有,文章不算长,却用了十来个叠词。“隐隐”“微微”“滑滑”“闪闪烁烁”“飘飘漾漾”等,或表现分寸感,或表现形象感,或表达微妙的内心感受,都很好地表现了现代散文的语言艺术。 冰心散文之《腊八粥》赏析冰心说过,散文要“写到有了风格,必须是作者自己对于他所描写的人、物、情、景,有着浓厚真挚的情感”(《关于散文》),“必须从真挚的情感出发,抒真情,写实境,才能得到读者的同感与共鸣”(《创作谈》)。这既是她积数十年散文创作的经验谈,又是我们研读、欣赏包括《腊八粥》在内的她的大量散文佳品的一把钥匙。

在冰心关于故乡、童年的若干散文中,《腊八粥》尤显特别的是它并非一篇纯粹的忆旧文字。自然,作者也用“满蕴着温柔”的委婉尽意的笔致,抒写着母亲煮腊八粥的往事。然而,在这篇散文中,拨动读者心弦的,并不限于往事的回忆;孩子们那“为了纪念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周爷爷”准备煮腊八粥的情景,来得更直接,更强烈,更具肃穆与天真的感人的力量!事实上,《腊八粥》正是冰心纪念周总理逝世三周年的精心之作。在此之前,她也曾“笔与泪俱”地写下悼念周总理的文稿。《腊八粥》则以孩子们纪念周爷爷的独特的角度,抒写人民对自己的好总理的敬仰、爱戴与怀念之情。

读《腊八粥》不禁想到:沉郁凝重的格调,洗尽铅华的平实与素朴的文字,何以那样感人,那样摄人心魄?首先,我们注意到正是作者对于“所描述的人、物、情、景”——腊八粥、母亲、周总理的熟悉,并“有着浓厚真挚的情感”。譬如“母亲的母亲”、母亲、周总理都是腊八这一天逝世的这个细节,要不是最亲近最熟识的人,一般不会知道。而他们的“忌表”腊八正好与吃腊八粥的民俗相“巧合”,这或许就是作者写作这篇散文的契机。在浮想联翩中,这最初的契机变得明晰起来,丰富起来,最终成了作者行文运笔的轴心,思想驰骋的基石。

其次,是作者“从真挚的情感出发,抒真情,写实境”,使读者得到“同感与共鸣”。

散文作为侧重于表达内心体验和抒发内心情感的文体,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并以此打动读者,是它的灵魂和血脉。只是这种饱满丰沛的情感,要有一个依托,一个“附丽”的“实体”,这就是作者所叙写的物事即冰心所说的“实境”。《腊八粥》在写到“几个孩子”为了纪念周总理爷爷而洗红枣、剥花生准备煮腊八粥的“实境”时,一个孩子“低下头”讲的那番话是多么动情,多么天真可爱!你看,“他一面从口袋里掏出一小张叠得很平整的小日历纸,在一九七六年一月八日的下面,印着:‘农历乙卯年十二月八日”字样。他把这张小纸送到我眼前说:‘您看,这是妈妈保留下来的,周爷爷的忌表,就是腊八!”这是“实境”的叙写,又是融和了“真情”的抒发。作者写道:“我没有说什么,只泫然地低下头去,和他们一同剥起花生来。”文章到此收笔,无声胜有声,留下无穷韵味。可否这样说,没有“实境”的叙写,抒情将是空泛无力的;而没有“真情”的抒发,“实境”绝不会灵动感人。

说到这里,我们读完了《腊八粥》。细心的读者一定还会注意到,那文末所注的写作日期有“凌晨”二字。这两个字,告诉我们作者的一次情感经历。可以想见在排山倒海而来的关于母亲,关于往事,关于周总理的回忆中,作者是怎样的辗转反侧,夜不能寐,一任满溢的情感的潮水在胸中激荡、回旋。于是披衣而起,在凌晨的清寒与薄明中,把自己的情感倾注笔端,写下了这篇散文名作。读着这至情至文,作者握管伏案的身影,正涌现在我们眼前!

1 请以真爱和平为话题,写一个作文片段,300字

珍爱和平

和平犹如一道春风,轻轻的穿拂在人们之中,人们离不开它那夹着鲜花与青草的淡淡清香,小到营造家庭中的温馨氛围,大到维护国际的共同发展。

人们爱和平,于是从古至今都精心的,用光明与正义,温暖与关爱,善良与纯洁,以及包容、同情等一切人性中最美好的素质编织成一件柔软的外套努力的守护它。

但世界上总有阳光照不到的阴晦角落,和平之花开不到的荒野,在那厚厚的灰尘下,一些蛆虫正在啃食着和平的生命,从历史的进程上来看,两次世界大战的炮火使和平千疮百孔,近些年来美国充当和平大使为“维护世界和平”住进了伊拉克,陈水扁的“搞台独”政策,以及近期发生在西藏自治区的无端恐慌,无疑使和平受到了重创。

当然披着羊皮的狼终将被识获,打着冠冕堂皇的旗号残害和平的无赖定会受到制裁,因为人心底那爱好和平的天性将化做一根绳索紧紧的绞住邪恶的脖子,就像那湛蓝的大海单护厕咎丿侥搽鞋敞猫冲洗着金黄的海滩,阳光下嫩绿的橄榄枝正在那里生长。

2 以《真爱》为话题的作文

在这个不同寻常的春天里

油菜花田一望无际,背景是漂浮着丝丝缕缕白云且因高远而显得深不可测的天空。十字形的花瓣簇拥着,形成一朵朵质朴得不可思议的小花。这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花朵,却也能在金色的阳光下流光溢彩,散发出醉人的魅力。 小荷作文网

我漫步在旷阔的田野,走过蜿蜒的田埂。看到了一望无际的油菜花,花海里蜂蝶相戏,花香醉人。春风吹来,金浪翻滚,波连云涌。在这花海里,我看见一株油菜花,根露出来,眼看要倒了,但还水灵灵的,开着金黄的花。和其他花儿一同,在阳光下欢笑,在春风中舞蹈——它也挚爱这温暖的春阳罢? 小荷作文网

春那温暖的阳光是最使人惦念的。不像夏日的毒辣,不似严冬的惨白。那是一种跳跃的金色光芒,是一种别样的青春活力。

金色的油菜花海中,孩子纯真的笑,在阳光的折射下,在花朵的映衬下,迸射出耀眼的光芒,借着以太的翅膀,犹如自由的精灵,在这阳光下,在这花海中,翩翩起舞。

在这个不同寻常的春天里,油菜花,开了。

我对那株根部裸露的油菜花却不可名状地记忆深刻,它现在还好吧?我总忘不掉这样一个情景:在贫瘠的土壤里,一株油菜花,根裸露着,蜷曲着。花杆没有了支撑,无力地向下压着。而它的花,却迎着春阳,绽放着灿烂的笑脸。金灿灿,黄澄澄。在春风中摇曳生姿;跳跃,摇摆,犹如印度卡拉玛姐妹的舞蹈,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舞蹈出诗句里的离合悲欢。

我看到了一个美丽的生命绚烂的绽放。却正如某一时刻的某个人,如同一个婴儿,看到了朝阳下一朵耀眼的红莲,深林中一只旋舞的孔雀,想叫出心中的惊喜,但是除了咿哑之外,找不到任何合适的语言。

我无法形容心中的感动——“风雨摧园蔬,根出茎半死。昂首犹作花,誓结丰硕子!”人总会经历挫折和失败,若一蹶不振便可能从此没落。而油菜花,即使根部裸露了,要死了。仍开着水灵灵的花,迎着太阳,欢笑着立下必将接硕果的誓言。面对困境,要的便是这样一种充满希望的昂扬斗志。

我想到了刚过去的那个“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冬天,我想到了那千万颗渴望着与亲人团聚的心,我想到了那摆满美味佳肴的桌子前空空的座位——老母亲微笑着,儿子去抢修电路了。她知道,电路修好了,更多的母亲便不用像她一样守着空桌子等着孩子回家了。

那是五十年一遇的雪灾,但是我们走过来了,而且看到了这个不同寻常的春天,不是吗?

没有人会一帆风顺地走到头。遭遇逆境是不可避免的。很多时候,我们以为再也无路可走了,然而却发现这死路正是通往另一条光明大路的起点。

在这个不同寻常的春天里,让我们做一株盛开的油菜花。==

3 以《真爱》为话题的作文

人世间,最可贵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真诚互助的感动。

亲情、友情……他们总会在最危急的时候出现。下面,就是一个另人痛苦流涕的故事 512汶川地震后,抢救人员在废墟里发现了一位母亲,那时她已经死了,是被垮塌下来的房子压死的,透过那一堆废墟的的间隙可以看到她死亡的姿势,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有些像古人行跪拜礼,只是身体被压的变形了,看上去有些诡异。

救援人员从废墟的空隙伸手进去确认了她已经死亡,又在冲着废墟喊了几声,用撬棍在在砖头上敲了几下,里面没有任何回应。当人群走到下一个建筑物的时候,救援队长忽然往回跑,边跑变喊“快过来”。

他又来到她的尸体前,费力的把手伸进这位母亲的身子底下摸索,他摸了几下高声的喊“有人,有个孩子 ,还活着”。 经过一番努力,人们小心的把挡着她的废墟清理开,在她的身体下面躺着她的孩子,包在一个红色带黄花的小被子里,大概有3、4个月大,因为母亲身体庇护着,他毫发未伤,抱出来的时候,他还安静的睡着,他熟睡的脸让所有在场的人感到很温暖。

随行的医生过来解开被子准备做些检查,发现有一部手机塞在被子里,医生下意识的看了下手机屏幕,发现屏幕上是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看惯了生离死别的医生却在这一刻落泪了,手机传递着,每个看到短信的人都落泪了。 多灾多难的2008,唤醒了一颗颗沉睡的心,更是激起了我们强烈的爱国之情,我要大声说:“中国,好样的!”发生在祖国大地的每一件事都是对我们的一次磨练,经历了大灾大难的人们更能体会到生命的真谛,能更好的享受今后的生活。

孩子不要再哭泣了,失去了父母不代表你不能飞翔,我们会载着你遨游蓝天;父母不要再哭泣了,失去了孩子不代表你的希望从此破灭,我们会用温暖的心去再次点亮你的心灯;妻子不要哭泣了,失去了丈夫不代表你失去了可以依靠的肩膀,你看那满天的繁星,是他在守护着你,是他在为你祝福啊。 兄弟姐妹们坚强起来吧,命运之神眷顾了你们,是让你们载着死者的梦想飞行。

天将将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连死亡都经历过了,获得重生的你们还会担心什么害怕什么吗?相信明天晴天,擦干眼泪去拥抱明天的阳光吧!我们等待着四川的腾飞! 生活就是生下来然后活下去,所以我们一定要坚强的活下去呀。

4 以《一个关于真爱》为题,写一篇作文

说起《北非谍影》我想大概很多人并不清楚,但是说起另个名字《卡萨布兰卡》,知道的人就应该很多吧,可以说这部**是**史上的一部难得的经典。

不知道是**成就了《卡萨布兰卡》这首歌,还是这首歌成就了这部**。其实这歌并不是这部**的主题曲,只是因为这部**而诞生的衍生物,但是却成为几代人心中的经典,挥之不去。

这是一部爱情片,只是将爱情放在了二战这样特殊的背景之下。于是,神圣的爱情就被蒙上了战争的阴影,也注定了这场爱情是要以悲剧来结局。

真爱是什么?! 真爱不是占有,而是成全。力克就是这样来告诉我们爱的真谛。

在生命和爱情面前,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爱情,他随时放弃自己的生命来成全爱情。他就是这样的一个男人,也无外乎他成为多少女性心中的偶像,因为这点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是难以做到的。

从传统角度上来说,力克是伊尔莎和维克多他们之间的第三者,伊尔莎爱上力克则是出轨,力克和伊尔莎他们这对情侣并不被祝福,但是任谁看了这部影片都不会不为他们之间的爱情动容。他们之间的爱是那么得深厚,连死亡也不能分开他们,只是伊尔莎不得不离开力克,和维克多厮守。

她只能在力克和维克多之间选择一个。 很多人都会想伊尔莎到底爱着谁。

我想这个问题其实并不重要吧。维克多是她的初恋和偶像,而且非常爱她,她是他唯一的精神支柱,他甚至也可以为了她放弃生命,最重要的是他信任她,而且非常包容她。

这是我理想中的婚姻状态。若没有战争,我想他们会幸福终老。

可是因为二战,他们的爱情被打断了,伊尔莎遇见了她生命中另外一个对她来说非常重要的男人力克。 力克是那么有魅力的一个男人,他浪漫、深情、而且富有神秘感,似乎永远都会让你对他保持着好奇心,而他永远也不会让你的希望落空,我深信这样一个男人任哪个女性遇见了都不得不动心,这只是早晚的事。

何况是在伊尔莎以为失去维克多那段忐忑的时光,没有力克,她或许会整日在惶恐不安和高度紧张中度过,可是说是力克拯救了她逐渐枯萎的心,是力克让她还能继续相信希望和继续微笑。没有这场战争,她不会遇见力克,是这场战争成就了他们之间的爱情。

她以为他们就可以这样厮守,她是真的这么以为吧。 只是峰回路转,就在伊尔莎和维克多计划一起远走高飞的前一天,她知道了维克多还活着,而且他急需她的照顾。

于是,她不得不面临着选择,这是她生命中最重要、最艰难的选择。她是矛盾着的,一方是相濡以沫的丈夫,一方是给了她新生并且她深爱着的情人。

选择了维克多,她会遗憾终身;选择了力克,她同样会遗憾终身。为了正义,为了她的初衷,为了她的信仰,她不得不选择维克多,不得不对力克不辞而别,尽管她知道力克从此会恨上她一辈子。

她或许也想就让他恨他一辈子吧,反正今生他们不会再见了。就这样吧,她或许一直这么深信着。

谁又知道上天又给他们开了一次不小的玩笑,他们还是再见了,在卡萨布兰卡这个拥有着美丽名字的城市,这个在那个年代被看成通往自由和光明的最后一站。伊尔莎和力克再次见面的时候,彼此心中都是震撼着的,他们谁也不会想到此生他们还会再见,并且是以这样尴尬的方式,尤其对伊尔莎而言。

如果可以伊尔莎是宁愿不见到力克的,哪怕她永远不能离开卡萨布兰卡,只是为了维克多,为了他们的信仰,为了这场战争,她不得不去求力克,不得不去面对愧对的他。 看到这里,结局就已经可以猜到了,力克肯定会原谅她,把那两张象征自由的通行证给他们,放他们离开。

只是这部**的经典就在于,剧情并没有以俗套的路子发展下去。伊尔莎再次面临选择,是和维克多远走高飞,还是让维克多独自离开,和力克厮守。

曾经她失去过力克,这次她是真的不想再离开力克。只是力克在听了伊尔莎的故事以后,经过一番激烈的斗争,毅然决然地让伊尔莎和维克多都离开这里。

这就是力克。伊尔莎和我们观众都爱着的力克,这样一个男人,这样一份真爱谁不会动容?!伊尔莎是幸运的,她遇见了两个生命中对她来说最重要的男人。

却也是不幸的,她只能和其中一个相守,和另一个天各一方。我不是她,我不能说谁是她生命中的最爱。

但是,我想两个都是她深爱着的。只是对于力克她更多的是抱歉,所以她对力克的爱多了一些忧伤和无奈,今生她只能在对力克的思念里终老。

伊尔莎登机前最后的深情回望,是那样的幽怨,让所有人为之动容。如果可以,她大概就想那样看着力克,直至地老天荒。

如果力克那个时候有任何挽留她的举动,她肯定会不顾一切地扑进他的怀里,就这样和他厮守或者一起赴死。只是力克就是力克,他只是坚定地看着伊尔莎,一动不动,他的眼神仿佛在对她说:别了,我的最爱。

你一定要幸福。力克就是这样一个坚强的男人。

他已经决定放伊尔莎离开,放他们的爱离开,最后的时刻他只能这么做,只能目送着此生最爱的那个人离开,从此天各一方,永远相思。 爱情是什么?!真爱是什么?!我至今都不清楚,也无法解释。

但是我想这部**带给我的震撼是前所未有的。爱情就是这样,没有先来后到,遇见了,电石火花不由分说谁也无法阻止。

5 求以‘真爱’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谢谢了

朋友告诉我:真爱,是不要求回报的。她只希望自己的朋友快乐起来。却并不在乎朋友是否知道她是谁。我恍然大悟,很庆幸有那么一段时间:真爱,领我走出迷途,为我导航。

真爱,为我导航 或许由于性格所致,我从小便是个忧郁、多愁善感的女孩,“静若处子”却不“动若狡兔”。整日闷在家里,少言寡语。我的童年没有欢声笑语,也没有歌声相伴,在众多的女孩活蹦乱跳的身影中,惟有我像一只孤雁,是那么地不合群。 寂寞,孤独造就了我安静的性格,但骨子里似乎刻着一股深深的叛逆。我讨厌喧嚷,讨厌欢笑,看着别人高兴自己就难受的要命。孤僻自傲的我自然成了同学们冷落的对象。我开始厌恶起自己生活的这个小圈子,每个人似乎都在和我作对,他们的笑声刺激着我的每一根神经,在我看来,他们是在炫耀自己的欢乐。 我想到了报复,一个自己都感到可怕的念头:我要让所有的人都失去快乐。然而,这是我心灵的窗口却射进了生命中的第一缕阳光。 我的课本,文具盒里开始出现一些莫名其妙的纸条,看那娟秀的字迹似乎是一个细心的女骇,但我确定肯定不是班上的任何一位同学。神秘的小纸条上总是写者一些激励我的话,开始我总是不以为然,甚至认为是班上无聊的同学的无聊行为。可是后来,随着小纸条上的内容的增加,我开始盼望着收到它。每天总在不经意的时候收获一份惊喜,或是一段美文,或是一首诗歌,或是一个哲理。小枝条像是我的一个同龄女伴,总能猜透我的心思,不厌其烦地开导我、劝慰我。它为我讲述生命的来之不易,讲述生活的意义。 “你知道,你了解,花儿努力地开;你不知,你厌恶,花儿努力地开。”既然生命有限,为什么不把握住身边的每一份快乐呢?伴着小纸条的柔声细语,我慢慢地变了,变得开朗、快乐起来。我像是摘掉了有色眼镜,世界在我眼中又变得清晰,充满了鲜艳的色彩。 小纸条的作者是谁成了我心中的一个迷,然而当我拥有清脆的笑声和真诚的微笑时,小纸条“不辞而别”了。我有些失落,但却无可奈何。我摆脱了寂寞的纠缠,割掉与孤独的纽带,拉起了快乐的手。我环视身旁的朋友,每个人都像是小纸条的作者,而每个人却都笑着摇头。 朋友告诉我:真爱,是不要求回报的。她只希望自己的朋友快乐起来。却并不在乎朋友是否知道她是谁。我恍然大悟,很庆幸有那么一段时间:真爱,领我走出迷途,为我导航。

6 以“感悟真爱”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有一位朋友失恋了,他很痛苦甚至因此而结束生命,他想自己那么爱她,

可是她却亦然绝然不接受,有一种爱不是说你有多爱她,她必须要接受的,

审视自己的情感,你的爱是否让她快乐。

如果他的爱已经让她感到窒息,那他是自私的,

他以自己的意愿左右她的思想,他不觉得该改变一下自己,

他恐惧不是他要失去她,而是他的情感被忽视,

他可以不择手段去了解她的心理,他的理由很光明正大是因为爱她,可是他不觉得这一点很不道德吗?

也许他还没醒悟,爱就可以不择手段,那错了,爱是纯洁的高尚的尊重的。

所有的自私卑鄙会侵蚀吞噬爱。

听朋友的叙述,我为他的朋友感到悲哀,

或许一次酒醉的误会,也许有些话是不能说的,

一步错步步错,还好她及时改正了,

她是善良的,她只不过是需要一个朋友,

而她收获一份深深的伤害,不懂得尊重自己的人那不是爱,

有很多男人把女人视为自己的私有,

别的男人多看女人一眼他都愤怒,恨不得给人一拳,那不是保护是自私。

朋友的她一直生活在恐惧中,担心他会做出伤害他自己的身体,

担心他会不快乐,担心他会对这个世界失去信心,

因为她是善良的,善良也会害人害己。

真心的劝慰朋友,如果你爱她就放她自由吧,

每一种爱都应该有一个温暖的结局,真爱是无私的博大的宽容的,

如果你不够快乐,那说明你也不爱她,爱是两情相悦的,

朋友你可曾得到过来自她的那份源自你的爱的真心快乐,如果有那你应该快乐,

说明你曾给她带来快乐。若没有那你就收回你的爱吧!

那是一种伤害了,真心的祝愿朋友走出爱的伤害!

若爱是伤害,那就不是爱了,爱有很多内容唯独没有伤害!

7 以真爱为题写记叙文

爱是一股春风,温暖着每一个人的心;爱是一把火炬,照亮了每个人的行程;爱是一个港湾,安抚着每个远航归来的人。

生活中,我们都试着关心人,像我这样,从呱呱坠地到现在,时时刻刻都沐浴在亲人与朋友的关心中。 我忘不了早晨上学母亲对我的叮嘱,忘不了冬天晚自习爸爸来接我回家,忘不了在课堂上听老师那润物无声的谆谆细语。

我被这些关心包围着,我想大声的向周围宣布:我是幸福的。

在我看来,只有被关心和去关心别人的人才知道关心是神圣的行为,也是一种高尚的奉献。那年冬天,由于爷爷去世了家里冷清的多,妈妈让爸爸来接我下晚自习,那一天我永远都忘不了,我、弟弟和爸爸在路灯下走,爸爸突然开口:“斓斓,你爷爷走了,他在是希望你和你的弟弟能学习好。

”爸爸哽咽了一下,我知道他很难过,后来爸爸又问我的学习紧不紧?能不能听懂老师讲课一类的话,那天我哭了,泪水淌在脸上,也滴在心了。

同学们,当爸爸满面风尘的回到家时,递给他一条毛巾说一声:“爸爸,累了吧!”轻声的问候给爸爸一种温馨的感觉;当妈妈在出访了忙碌时,你走进去接过那粗糙的手上的那块抹布,说一声:“妈妈,我来你进屋歇一会!”让关心你的人享受一下你的关心,即使是一点点,也是一种幸福。 我知道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东西,用心去关心每一个人吧,不管是亲人,朋友,陌生人,熟悉人,只要你去关心他们,就会从他们生上获得更多的爱。

8 请写一篇以“真情”为题的话题作文

人间有真情,人间有真爱,在茫茫天地中,真情如一缕阳光,温暖着我们的心灵;真情如一滴雨露,滋润着我们的的生活,让这广阔的世界充满勃勃生机。

那是一天放学之后,我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如往常一样敲了敲门,一下,两下,三下……咦?没人吗?我又伸出手,敲了敲,可是,四周还是一片寂静。唉,看来没人。我低低地叹了一口气,现在该怎么办呢?这时,邻居陈伯伯从房里走了出来,他看见我,好像明白了什么,他慈祥地对我说:“要不要借电话?”“嗯嗯!”我使劲点了点头。接过电话,我立马拨通了妈妈的电话号码:“喂?妈妈,你什么时候回来,我没带钥匙。”“啊?我刚从你外婆家回来,还要几个小时呢!”电话那头传来妈妈的声音,有点起伏,不时还伴着巴士发动的“轰轰”声,看来呀,她是真的还在车上。啊?那怎么办?我进不了门啊!”我焦急地说。“谁让你不带钥匙,这样吧,我叫你爸爸赶回去。”说完,便挂掉了电话。

我沮丧地将手机还给陈伯伯。这时,我早已饿扁了的肚子不争气地发出“咕咕”的叫声。陈伯伯听了,和蔼地笑起来:“我看你呀,饿坏了吧?”听了陈伯伯的话,我的脸“唰”地一下红了起来,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小声地回答道:“嗯,是,是挺饿的。”陈伯伯见我这样,笑得更开心了:“好,你等着啊!”说完,他便转身走进了屋。

大约十几分钟后,陈伯伯走了出来,手里还多了一碗热气腾腾的白米饭,白米饭上有鸡蛋、猪肉、还有虾米,看得我是饥肠辘辘,两眼直放光。陈伯伯见我这副样子,把手中的饭菜递给了我:“拿着吧!”我高兴坏了,忙接过菜和饭,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可俗话说得好啊,“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才没吃几口,我就呛到了。陈伯伯立马端来水,一边帮我轻轻捶背,一边语重心长地说:“小孩子正长身体,吃的多是应该的,可还是该细嚼慢咽啊!”

我看了看陈伯伯满是关怀的眼神,突然感到一种莫名的温暖,端着手中的饭菜,小心翼翼地吃起来。

人间真情永无价,陈伯伯的真情像一碗鸡汤,温暖着我的心灵。漫漫长路中,让我们和真情手牵手,让温馨永驻我们的生活!

9 以“感受真爱”为题,写一篇作文 550字左右

非原创1、以前,我总觉得妈妈是非常爱我的,而爸爸就不一样了,对我总是一副冷冰冰的面孔,似乎对我没有多少的感情,前些日子发生的一件事,让我改变了对爸爸的看法。

要讲这件事,还得从我读书习惯说起我平时不是很爱读报,就是阅读起来也有个毛病——必须得有人陪我读,不然我就粗枝大叶地草草看一遍完事。因此,这可害苦了爸爸妈妈,当我阅读时,他俩必须有一个人陪着我。

那是暑假中的一天,我和同学跑出去玩了一整天,回家时,已是吃过晚饭的时间了,坐在计算机前打字的爸爸严肃的望了我两眼,爸爸的眼神让我心里直打鼓,我突然想起刚发的《小学语文报》还没阅读呢,晚饭后,我主动拿起报纸读了起来。爸爸见了,也坐到沙发上来陪我读,有了爸爸陪读,我一点也不烦躁了,读得非常认真,读完后,已是深夜11点多了,爸爸嘱咐我快点睡觉,便下楼去了。

第二天早晨,我下楼打开电脑准备复习功课,移动电脑桌上的茶杯时,我感觉茶杯是热的,我摸了摸电脑,电脑也是热乎乎的。打印机前放着一叠稿纸,还有一叠打印出来的文稿。

那一刻,我明白了,爸爸为了陪我读报而耽误了工作,等我睡下后他忙忽了一夜,在我起床之前他又匆匆上班去了。我的眼睛湿润了,我仿佛看到消瘦的他坐在电脑前,双手飞快的敲击着键盘,由于长时间盯着屏幕,他的眼睛一定非常模糊,他不得不过一会儿就揉揉眼睛,天快亮时,阵阵困倦袭来,他为自己泡了一杯浓茶解困……我克制着,不让眼泪流出来。

那个早晨,我才真正懂得了父爱! 2、当月考骄傲地宣告它的到来时,书包的重量又增加了许多。又是不眠的夜,我奔忙于无尽的题海间,最近的成绩总是不见起色,沉重的压力堵在我心头,我觉得烦躁极了。

既然不能让我与周公相会,只得闭目小憩了。我合上眼眸,心中还在担忧着考试,黑暗中,耳畔忽然传来窸窸窣窣的脚步声,然后便没了动静,我惊疑的睁开眼,忽然看见床边多了一杯牛奶,而妈妈正在温柔的凝视着我。

“你这样看着我,叫我怎么睡?!”似乎近日所有的愤怒和懊恼都找到了宣泄口,我没好气的嚷道。母亲的神情,我没有去看,只听到了一声如枯叶般的叹息。

一晃几天过去了,我依旧时常听到门口的脚步声,但却总伴着越来越轻的声响消尽;而我的心竟伴着母亲的脚步声:期待--欣喜--失落! 又是深夜,妈妈又一次在我门前放缓了脚步,试图从虚掩的门缝中看看我,但正与我探寻的目光不期而遇。她似是怕我的不满,转身便要走。

“妈&hllip;&hllip;进来陪陪我吧。”我终是唤出了口,但只有我知道,在她坐到我身边的那一刻,我不安的心终于有了依靠。

“累吗?”“不累。”妈妈抚了抚我的额头,我清晰的感受到了她手上的粗茧,抬头看时,她的几缕白发深深刺痛了我的眼睛。

“妈,我。

;”我想说些什么,但那些言语仿佛沙砾般卡在我的喉间,吐也吐不出来。 “怎么了?”妈妈的目光还是那么温柔,一如既往。

那天空对白云的目光,那河床对小鱼的目光与记忆中无数个瞬间重合,那些细微的动作,印证了那个最伟大的字--爱!十三年不变的目光啊,浅淡而细腻的爱! 静静地,我在母亲春日般的目光中睡去了。

10 以“真爱”为题写一篇作文的有

512汶川地震后,抢救人员在废墟里发现了一位母亲,那时她已经死了,是被垮塌下来的房子压死的,透过那一堆废墟的的间隙可以看到她死亡的姿势,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有些像古人行跪拜礼,只是身体被压的变形了,看上去有些诡异。

救援人员从废墟的空隙伸手进去确认了她已经死亡,又在冲着废墟喊了几声,用撬棍在在砖头上敲了几下,里面没有任何回应。当人群走到下一个建筑物的时候,救援队长忽然往回跑,边跑变喊“快过来”。

他又来到她的尸体前,费力的把手伸进这位母亲的身子底下摸索,他摸了几下高声的喊“有人,有个孩子,还活着”。 经过一番努力,人们小心的把挡着她的废墟清理开,在她的身体下面躺着她的孩子,包在一个红色带黄花的小被子里,大概有3、4个月大,因为母亲身体庇护着,他毫发未伤,抱出来的时候,他还安静的睡着,他熟睡的脸让所有在场的人感转载自百分网 ,请保留此标记到很温暖。

随行的医生过来解开被子准备做些检查,发现有一部手机塞在被子里,医生下意识的看了下手机屏幕,发现屏幕上是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看惯了生离死别的医生却在这一刻落泪了,手机传递着,每个看到短信的人都落泪了。 多灾多难的2008,唤醒了一颗颗沉睡的心,更是激起了我们强烈的爱国之情,我要大声说:“中国,好样的!”发生在祖国大地的每一件事都是对我们的一次磨练,经历了大灾大难的人们更能体会到生命的真谛,能更好的享受今后的生活。

孩子不要再哭泣了,失去了父母不代表你不能飞翔,我们会载着你遨游蓝天;父母不要再哭泣了,失去了孩子不代表你的希望从此破灭,我们会用温暖的心去再次点亮你的心灯;妻子不要哭泣了,失去了丈夫不代表你失去了可以依靠的肩膀,你看那满天的繁星,是他在守护着你,是他在为你祝福。

本文摘自《民国十大奇女子》作者:肖素均 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

“民国书生”陈西滢

1924年5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问中国,这在京城文学界引起的骚动不亚于台风登陆。一帮负责担任接待泰戈尔的文化人胫骨商讨后决定,为大诗人搞个不落俗套的茶话会。5月6日下午,凌叔华得以女主人的身份主持这场世纪大聚会,她穿梭于名流之间,谈吐珠玑,风华绝代,倾倒了在场所有男人,其中就包括陈西滢,凌叔华日后的丈夫。

陈西滢本名陈源,字通伯,笔名西滢,江苏无锡人。留英博士、学者、评论家。大凡知道陈西滢这个名字,多是因为他被鲁迅骂过。照中国人惯常的理解,和好人打架的肯定是坏人。于是,各种读物乃至中学教科书里都把他视为坏人。这便是陈西滢“名气”的由来。

事实上,多年的留学经历使陈西滢看惯了英国文化的理智和有序,对中国的一切都带着几分偏见而看不入眼。他对中国人的劣根性十分不满,却又同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有质的区别。他字里行间那种理智的态度和傲慢的神情,缺少了和时代相呼应的热度,让人很难接受。

所以,陈西滢与鲁迅的论战,无论从结局上还是道义上,他都是一个失败者,“失败得让人难以同情”,而失败的结果,是他至今仍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史上的一名“反派”角色。

阎晶明评价,陈西滢的过于“理智”,使他在人们的印象中滑向了“反动”,也就是鲁迅所讽刺的“正人君子”和“绅士”。

他与鲁迅交恶之后,写新文化运动以来的10部著作时,只选了两个短篇小说集,一为郁达夫的《沉沦》,一为鲁迅的《呐喊》。他评时有敬意也有鄙薄:“鲁迅先生描写他回忆中的故乡的人民和风物,都是很好的作品。”在批评时指出“还是一种外表的观察,皮毛的描写。”后又说:“到了《阿Q正传》,就大不相同了。阿Q是一个type,而且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与李逵、鲁智深、刘姥姥是同样生动,同样有趣的人物,将来大约会同样不朽的。”但话锋一转:“我不能因为我不尊敬鲁迅先生的人格,就不说他的小说好,我也不能因为佩服他的小说,就称赞他的其余的文章。”接着便数落鲁迅先生的杂感,“除了《热风》中二三篇外,实在没有一读的价值。”

作为评论家,陈西滢的可贵之处在于用一杆秤称世人,立论为公。他评论好友徐志摩的作品,在肯定他的文字贡献的同时,也尖锐地指出艺术上的毛病:“太无约束,堆砌词藻。”对徐志摩的译作《涡堤孩》,责其不忠于原著,批评他“跑野马”。

有人评论说,陈西滢的这种作风,颇有伏尔泰的“我和你意见不同,可是我宁可牺牲我的生命也要保护你发言的权力”之风。陈西滢的女儿陈小滢说,父亲告诉她,在30年代初的一次文坛聚会上,他与鲁迅邂逅,两人还礼貌地握了一次手。

与徐志摩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缘

徐志摩一生为四位女性所困:张幼仪、林徽因、凌叔华和陆小曼。

徐志摩与张幼仪系奉父命而结合,以仳缡告终;与林徽因相见恨晚,是一厢情愿;陆小曼与徐志摩终成眷属后,却又悲剧收场。因此,《不容青史尽成灰》作者刘绍唐认为,“仅有凌叔华本最有资格做徐的妻子、徐家媳妇的”。

1924年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侍奉大诗人左右。凌叔华是作为燕京大学学生代表去欢迎泰戈尔的,由此同时认识了徐志摩和后来成为其丈夫的陈西滢。

据说,泰戈尔曾对徐志摩说过,凌叔华比林徽因“有过之而无不及”。那时,北京欧美留学生及部分文教人士每月有一次聚餐会。后将聚餐会扩大为固定的新月社,由徐志摩主持。上世纪20年代社交公开已蔚然成风,林徽因、凌叔华和陆小曼夫妇都入盟成为新月社的常客。

这时,最为新月社主要成员的徐志摩自然有更多的机会可以接近当时最富盛名的三位女人。林徽因当时已有婚约在身,因此对徐志摩自然是以礼相待,而凌叔华和陆小曼却都因欣赏徐志摩的才气,而与之越走越近。

徐志摩双美在侧,自然高兴非常,他双管齐下,与陆小曼、凌叔华同时交往并通信。但毕竟,陆小曼是已婚之人,徐志摩多少有些顾忌。而凌叔华是自由之身,加之徐志摩对凌叔华的才貌很欣赏,他为凌叔华的第一部小说《花之寺》作序,是一生中唯一一次为人作序。他的处女诗集《徐志摩的诗》出版扉页上的题词“献给爸爸”,就是出自凌叔华的手笔。于是二人的交往便越来越密切了,相识半年光通信就有七八十封,差不多两天一封,再加上聚会,可以说这显然超出了一般的友谊。这恰恰表明凌徐二人相知极深。

徐志摩称凌叔华为“中国的曼殊菲尔”。曼殊菲尔作为一个异性的外国女作家,徐志摩对她一直怀着一份特殊的情感,称赞她“像夏夜榆林中的鹃鸟,呕出缕缕的心血制成无双的情曲,即便唱到血枯音嘶,也不忘她的责任是牺牲自己有限的精力,替自然界多增几分的美,给苦闷的人间几分艺术化精神的安慰”,而对于曼殊菲尔的外貌,徐志摩更是惊为天人,说她“眉目口鼻子清之秀之明净,我其实不能传神于万一;仿佛你对着自然界的杰作,不论是秋水洗净的湖山,霞彩纷披的夕照,或是南洋莹彻的星空,你只觉得它们整体的美,纯粹的美,完全的美,不能分析的美,可感不可说的美……”

当然,也许人说诗人就喜欢夸张的语言,可诗人夸张的程度往往和情感的程度相一致。

这样的一种才貌双全的也许只有林徽因可以比之,可是“中国的曼殊菲尔”这项桂冠,他却颁给了凌叔华。

然而徐志摩对凌叔华的感情,却又是那么地雾里看花,一种比朋友更亲,比恋人略淡的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看他们含含糊糊地交往,仿佛感觉原来其实是“粉蝶无踪,疑在落花深处”的知己。

凌叔华也很豁达,在与徐志摩嘘寒问暖的同时,也与陈西滢音问不断。其间,当陆小曼活跃于徐志摩的视线后,徐志摩渐为陆小曼的艳丽、热情所融化。在那段时间内,徐志摩同时在两个女人中周旋,喜剧,或曰悲剧也就缘此开场了。

1924年8月,徐志摩由印度回国,住在上海新新旅馆,同时迭接凌叔华、陆小曼两封信。第二日早晨,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前往看望徐志摩,陆小曼的丈夫王赓亦同时往候。徐志摩深知其父喜欢凌叔华,因此当徐申如到来得时候,即说:“叔华有信。”然后就把放在枕边的一封信拿给父亲看。徐申如打开信来阅读,站在徐申如身边的王赓也跟着看,这时,徐志摩发现王赓的脸色大变,于是忙看了看自己的枕边。这才发现,凌叔华的信仍在,拿给父亲看的是陆小曼的信,徐志摩当下便失了声色,他知道自己闯祸了。

序幕一拉开,以后的故事逼得角色们将剧情发展下去,很快便进入了高潮。不久后,陆小曼与王受庆离婚并回到北京。自此,徐、陆的关系急转直上,不久就结婚了。谁也难否认,这封“阴错阳差”的信把徐、陆逼到墙角,他们不得不快刀斩乱麻做出唯一的抉择。

后来,徐志摩亲口对好友蒋复璁说:“看信这一件事是‘阴错阳差’,他总认为王受庆与陆小曼离婚是因他而起,自有责任。”徐志摩也无愧男子汉,敢做敢当,娶了陆小曼。更有趣的是1926年10月,徐、陆结婚,给王赓发一喜帖,王赓竟还送一份礼品,不失君子之风。

凌叔华后来也曾公开澄清“拿错信”事件,她说:“说真话,我对徐志摩向来没有动过感情,我的原因很简单,我已计划同陈西滢结婚,陆小曼又是我的知己朋友。”

“八宝箱”之秘

凌叔华、徐志摩的情感纠葛本可以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桩公案,可是却极少有人愿意提起,或许是关于徐志摩的感情方面做的文章已经太多,或许是这牵涉到一些当事人,人们就不愿意提起。

林徽因和凌叔华都与徐志摩的关系非同寻常,“新月社”聚餐会期间,她们一度接触频繁。凌叔华租居过林家旧宅,林徽因父亲曾经甚至想请凌叔华作林徽因的家庭教师。

凌叔华较之冰心,伦理上多些叛逆,而对照林徽因,又未能完全挣脱传统道德羁绊。凌叔华的情感生活最能说明问题,她强烈地追求所爱,并付诸大胆行动,最终却不能义无返顾,造成情感生活缺憾。

凌叔华的性格,不像林徽因的率直任性,也不像冰心的矜持内敛。她温顺随和得多,但又掺入一丝心机,染上一点“俗”气。她的小说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独放异彩,经久耐读,随着社会前进读者将与日俱增。日后的“八宝箱”事件,使得两位才女在这场纠葛中暴露了各自弱点,可谓两败俱伤。

徐志摩的“八宝箱”其实曾两次寄存于凌叔华。第一次就是1925年徐志摩外出旅行那一次,当时他与陆小曼的恋情引来满城风雨,徐志摩打算去欧洲避避风头。行前要将装有日记文稿的小提箱、即所谓“八宝箱”交予自己最信赖的人保管。因当时陆小曼处境同样不好,而且箱内有“不宜陆小曼看”的东西,于是便交到了凌叔华手中。因为徐志摩确信:“只有L(凌叔华姓氏的第一个字母)是唯一有益的真朋友。”

不久后,在武昌的凌叔华曾托人把箱子带给上海的徐志摩。徐志摩又把箱子寄放在了硖石老家。后来,徐志摩客居胡适家中,从老家拿回箱子,但感觉放在胡适家不便,所以他便再次把箱子交给那时从武昌回到北平的凌叔华再次保管。

只是,再次寄存时,箱子里多了几样东西,首先是陆小曼的两本初恋日记,写于1925年徐志摩欧游期间。徐临行前嘱咐陆小曼把他远行后她的所思所念记成日记,等他回来后当信看。陆小曼从那时起便开始认真记日记,把日记本当作爱人的化身,一个人的时候便去亲近、诉说。不过据凌叔华证实,那里面有不少牵涉是非处,其中骂林徽因的最多,也有关于胡适和张歆海的闲话。除了陆小曼的这两本日记和徐志摩1925年由欧洲返国、坐西伯利亚铁路途经俄国时写的几篇稿件之外,“八宝箱”里新添的什物还有徐志摩写于1925年和1926年间的两本日记及他两次欧游期间写给陆小曼的大量情书——大部分是英文的,文笔极其优美。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因飞机失事丧生,有关这个小箱子的秘密也被宣扬了出去。徐志摩一生风流浪漫,对他的私人日记及他和女友们往来的书信,很多人都充满了极大的兴趣,纷纷打起了这个“八宝箱”的主意。

当然,最想得到这个小箱子的两个人还是陆小曼和林徽因。

陆小曼想争取到编辑出版徐志摩日记和书记的专利,为此特于1931年12月26日致信胡适,信中写道:

“……他的全部著作当然不能由我一人编,一个没有经验的我,也不敢负此重责,不过他的信同日记我想由我编(他的一切信件同我给他的日记都在北平,盼带来。)……还有他别的遗文等也盼你先给我看过再付印。我们的日记更盼不要随便给人家看。千万别忘。”在另一封信中她又写道:“林先生前天去北平,我托了他许多事情,件件要你帮帮忙。日记千万叫他带回来,那是我现在最宝爱的一件东西,离开了已有半年多,实在是天天想它了,请无论抄了没有先带了来再说。文伯说叔华等因徐志摩的日记闹得大家无趣,我因此很不放心我那一本。你为何老不带回我,岂也有别种原因么?这一次求你一定赏还了我吧,让我夜静时也好看看,见字如见人。也好自己骗骗自己。你不要再使我失望了。”

而“爱忠诚,爱自己的家胜过一切”的林徽因不知何故,似乎比陆小曼更想得到这个箱子。林徽因于是亲自登门到史家胡同凌叔华的寓所向凌叔华索取,不料遭凌叔华婉拒。只好转而求胡适帮忙。

胡适以编辑委员会的名义郑重其事地写信给凌叔华,要凌叔华交出“八宝箱”。凌叔华很勉强地把“八宝箱”交给胡适差来的信使。

凌叔华在1983年5月7日致陈从周的信中说:

“至于徐志摩坠机后,由适之出面要我把徐志摩箱子交出,他说要为徐志摩整理出书纪念,我因想到箱内有陆小曼私人日记两本,也有徐志摩英文日记两三本,他既然说过不要随便给人看,他信托我,所以交我代存,并且重托过我为他写‘传记’。为了这些原因,同时我知道如我交胡适,他那边天天有朋友去谈徐志摩的事,这些日记,恐将滋事生非了。因为陆小曼日记内(两本)也常记一些是是非非,且对人名也不包涵。想到这一点,我回信给胡适说,我只能把八宝箱交给她,要求他送给陆小曼。以后他真的拿走了……”

但胡适从凌叔华手中接过了这个小箱子,并没有送给陆小曼,而是送给林徽因。

在得到“八宝箱”18天后,胡适又紧接着写信给凌叔华,责备她把徐志摩的两册英文日记藏为“私有秘宝”,并指出她的这一做法开了人人私藏徐志摩书信的先例,会影响到全集的编纂工作。凌叔华最后似乎把余下资料交出,已不得而知。“八宝箱”公案也因此在凌叔华和胡适、林徽因等几位朋友的关系上投下了一层阴影。

凌叔华最后发现胡适把日记交给了林徽因,而非陆小曼,感到很对不起徐志摩。凌叔华曾写信给胡适说:“前天听说此箱已落入林徽因处,很是着急,因为内有陆小曼初恋时日记两本,牵涉是非不少(骂林徽因最多),这正如从前不宜给陆小曼看一样不妥。”

“八宝箱”的至今何处?却众说纷纭。

陆小曼曾不无幽怨地说,“其他日记倒还有几本,可惜不在我处,别人不肯拿出来,我也没有办法,不然倒可以比这几本精彩得多。”“别人”是谁,陆小曼既不便明说,其实知道得也不很确切,不过总不外乎林徽因和凌叔华两人。

然而,林徽因的儿子梁从诫否认他母亲存有这些日记;梁思成的第二任妻子林洙也表示从未见过这方面的东西。凌叔华也否认自己私藏了“八宝箱”内的任何东西,晚年时几度致信陈从周为自己洗冤辩白。凌叔华声称,她当年就交出了全部案件,包括陆小曼的两本日记和徐志摩的两本英文日记在内。

本来还算得上是朋友的凌叔华与林徽因却因为“八宝箱”事件交恶,两人从此再不往来。

如今,与“八宝箱”有关的所有人都已作古,这段由一个箱子引发的迷案,也慢慢成为历史长河中又一个再也不可能解开的谜团。

南下武汉,经历“后方”

1926年6月凌叔华从燕京大学外文系毕业,以优异成绩获该校金钥匙奖,任职北京故宫博物院书法绘画部门。7月,她与陈西滢结婚;凌叔华在婚前写给胡适的信中特别讲了这件事,信中写道:“在这麻木污恶的环境中,有一事还是告慰,想通伯已经跟你说了吧?适之,我们该好好谢你才是。……这原只是在生活上着了另一种色彩,或者有了安慰,有了同情与勉励,在艺术道路上扶了根拐杖,虽然要跌交也躲不了,不过心境少些恐惧而已。”凌叔华很明白地表达出自己对这桩婚事的期望与满意之情,对陈西滢的信赖与满意之情。

1928年10月,陈西滢应聘到武汉大学任教,凌叔华一同前往。当时,二人对武汉这个城市不看好,认为这是个不宜久居的地方,凌叔华更希望到法国去,以使自己的绘画得到发展。所以,刚到武汉时的凌叔华难免增添孤寂之感。她写信给北京的胡适讲:“自来武昌,一冬愔愔的白过了。”

不过凌叔华的创作倒是未曾停顿,她被誉为“新月圣手”即是在到武汉之后的三年之内。从题材上看,这时期的作品还是以以往的北京生活与体验为主,说明在这段时期里,她还没有从情感上进入到新的环境中,同时,也还未在此得到令她有深切感触的东西。

此后,另外两位女性的到来使她的生活有了丰富的色彩。一位是袁昌英,另一位是苏雪林,她们分别于1929年、1931年来武汉大学任教。这二人都是凌叔华与陈西滢的故交好友,苏雪林曾在法国学画,与潘玉良是同学,与长于书画的凌叔华自然是极易灵犀相通;袁昌英是文学家,她的女儿又拜凌叔华为干妈,所以,她们的到来,使一度感到孤单郁闷的凌叔华多了交心抒志的同道。就在1932年,武汉大学新校址在东湖之畔的珞珈山落成,陈西滢与凌叔华夫妇喜迁珞珈山新居,寓所名曰“双佳楼”。珞珈山乃武汉风光秀丽之地,山势舒缓而曲径通幽,临湖瞰江而气象生动,在这里,或面对山光,或眺望水色,都往往有诗情画意融入胸怀。凌叔华与袁昌英、苏雪林常在此谈诗论画、说文解字,自然而然地营造出了人文与环境的谐趣,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于是,当时她们也便有了“珞珈三杰”的美称。

凌叔华的心境与生活状态渐渐有所变化,她走出家门,游历了不少地方,结识了一些新朋友,包括文化圈子以外的普通劳动者,不再有往日的孤寂。她在1933年写给胡适的信中说:“这两三年我脚没有停过,我的耳目不在城里在乡里,我比我们的朋友多认识一些真的中国人,他们是平凡穷困的人。”

1935年2月,《武汉日报》社聘请凌叔华创办《现代文艺》副刊,她应约出任主编。凌叔华在发刊词中写道:“若其让文化永落人后,岂非像蜡制人体模型一样,虽然具有美丽的躯壳而缺少灵魂吗?……我们把这片沙漠造成锦天绣地的乐园吧。”不到两年时间,《现代文艺》便吸引和团结了如苏雪林、袁昌英、陈衡哲、冰心、沈从文、朱光潜、徐志摩、朱湘、卞之琳、巴金、胡适、戴望舒等一大批作家。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牵动了每个有良知的中国人的心。10月,武汉大学成立战时服务团妇女工作组,凌叔华积极加入其中,并随工作组赴汉阳鹦鹉洲伤兵医院慰劳抗日伤兵。回去之后,感触良多的她写了一篇题为《慰劳汉阳伤兵》的通讯,寄到《国闻周报》发表。年末,因战争形势的发展,武汉大学由武昌珞珈山迁往四川乐山,凌叔华一家也搬至“后方”。1938年3月,凌叔华、陈西滢一同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4月,凌叔华与胡风等96人联名发表《“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发起旨趣》。这期间,凌叔华以一个知识女性的良知与热忱关心着抗战,同时也留心观察与体验着后方民众的生存境遇与生活状况。抗战期间,凌叔华写出了她的第一部、也是一生中创作的唯一的中篇小说《中国儿女》,以表达她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行径的义愤和对祖国家园的热爱之情。

与朱利安,一段悲伤的恋爱往事

凌叔华的魅力男人们无发抵挡,对女人似乎也通杀。1967年,苏雪林在《其文其人凌叔华》一文里说:“叔华固容貌清秀,难得的她居然‘驻颜有术’。步入中年以后……她还是那么好看……叔华的眼睛很清澈,但她同人说话时,眼光常带着一点‘迷离’,一点儿‘恍惚’,总在深思着什么问题,心不在焉似的,我顶爱她这个神气,常戏说她是一个生活于梦幻的诗人。”一个以刻薄着称的女人,居然可以这样以情人的口吻称赞另一个女人。

在那个年代,凌、陈是十分难得的自由恋爱结合的伴侣,且志同道合,简直是人人羡慕的神仙眷侣。只可惜没有不灭的神话,他们七年之痒过了,十年之劫却没躲过去。

1935年,凌叔华平静的婚姻生活被一个年轻的英国诗人朱利安。贝尔打乱。

朱利安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侄子,他的母亲凡尼莎·贝尔也是一位知名画家。朱利安是一位有才华又有激情的青年诗人,他1935年应邀来武汉大学任教时,才年仅27岁。

朱利安与凌叔华在珞珈山相识,彼此都钟情并擅长文学、绘画等艺术,有共同的志趣,自然而然便多有往来。不久之后,这个浪漫的外国小子,就狂热地爱上凌叔华。朱利安从离家上学起,就喜欢给母亲写长信,每个星期总有一封两封。信里坦陈生活中的一切,这些信件很有文学史价值。朱利安在信中提到女朋友时,一向用的是编号,凌叔华是K,即第十一。

如此不同背景的两个人,坠入情网容易,理顺关系就极难。而且,对此事凌叔华一个字没有留下,这段“历史”只剩下朱利安的“一面之词”。

情事的过程有些曲折,也有些模糊不清,但最后的结果却是明显的,那就是“东窗事发”。1937年,朱利安与凌叔华的事情在武大闹得人人皆知,朱利安作为“丢尽面子的洋教授”,不得不从武大文学院辞职,回到英国。

朱利安回国后不久,不顾母亲和阿姨的强烈反对,赴西班牙参战。在马德里守卫战中,德国法西斯的飞机炸中了他开的救护车,弹片切入胸腔,朱利安重伤身亡。死亡造就完美的情人,女人在回忆中慢慢老去,这是最圆满的爱情故事,凌叔华得到了。无论从哪一方面说,这都是中西文学交流史上出人意料的一页,一个摧心荡腑的爱情,一桩卷进太多现代文化名人的悲剧。

朱利安去世后,凌叔华开始和弗吉尼亚·伍尔夫通信,经弗吉尼亚的鼓励,不爱透露隐私的凌叔华开始用英文写作,回忆自己童年的生活,写好一部分就寄给弗吉尼亚。通信最终因弗吉尼亚的自杀而终止。

1944年陈西滢赴英工作,凌叔华跟随前往。到了英国后,凌叔华找回了自己寄给弗吉尼亚的小说,后来以《古韵》的名字在英国出版。该书一经出版,很快即引起英国评论界的重视,成为畅销书。诗人维特·萨克维尔·韦斯特在该书的英文版序言中说:“她(凌叔华)成功了。她以艺术家的灵魂和诗人的敏感呈现出一个被人遗忘的世界,在这个世界,对美好生活的冥思细想是不言自明的。她的每封信都能反映出她对于美的渴望。她的文笔自然天成,毫无矫饰,却有一点惆怅。因为她毕竟生活在流亡之中,而且那个古老文明的广袤荒凉之地似乎非常遥远。”

多年后,一位旅英女作家虹影根据在英国发表的有关朱利安·贝尔的材料撰写了一本讲述朱利安在20世纪30年代来到中国后,与凌叔华及其丈夫之间的三角恋爱。该书1999年由台湾尔雅出版社推出中文繁体字版,并在瑞典、荷兰、法国译成不同语言出版。

客居英伦,家国情深

1946年冬,陈西滢成为国民党政府驻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常驻英国的代表;1947年,47岁的凌叔华便带着女儿小滢途经美国而抵英,与丈夫陈西滢一同在英国伦敦定居,住在亚当森街14号,开始了她客居异国他乡的生活。

在大洋彼岸的英伦,凌叔华无法用自己的母语写作,所以,除了完成并出版她的英文自传体小说《古韵》之外,便主要将精力与才情倾注于绘画艺术与讲学之中。1956年到1960年,凌叔华应新加坡新创办的南洋大学之聘,担任该校中文系中国近代文学和新文学研究教授,课余时间还热心辅导文学青年进行创作。

之后的几年,凌叔华先后在伦敦以及欧洲其它国家和美国等地举办了多次画展,并在英国多所大学进行了中国书画、中国近现代文学方面的专题讲座。其中,轰动法国巴黎以及欧洲的一件盛事,是1962年在巴黎东方博物馆举办的凌叔华个人绘画,及她收藏的元明清三代画家如董其昌、倪瓒、陈老莲、石涛、郑板桥等人的作品与文物古玩展览。

客居异国的日子,凌叔华一直思念与眷恋自己的祖国。1970年3月29日,与凌叔华相伴了40多年的丈夫陈西滢因病在英国去世。此后凌叔华愈加感到远在海外的孤独,她在与巴金、萧乾、冰心等友人的通信中均表达了自己希望回国安度晚年的想法。

1985年9月,吴文藻先生的不幸谢世,凌叔华远在异国他乡亦写信来安慰冰心,并在信中表达了自己思念故土的心境:

“冰心,大作收到,吴文藻治丧委员会来示,十分难过。想到三年前回去,在你家午饭,文藻是如何健康安逸态度,只不过三两年,便已隔世,永远不能畅叙了!人生本来如梦如客,希望你在这苟酷无情的日子里,多想想快乐的往事,目前苦恼,努力忘记它吧!我本来想到今年十月回国还可以再找到一些老友相聚,以了心愿,不想只在一二个月内,先是郑林庄后是文藻,天道是无情的,还说什么?以前,我每次回国,总是一次比一次朋友少了,好比秋风落叶,一回相见一回稀了。好了,你已经够难过,我不应再招惹你了!我现定十月二十左右回国,回到北京后,第一个要见的朋友是你,希望你可以拨冗见我 ……”

1989年12月,凌叔华终于回到了北京,住入石景山医院疗治腰伤。1990年3月25日,她在医院里,在亲朋好友、文艺界新闻界人士以及医护人员的祝福中度过九十华诞。同年4月,凌叔华曾患有的乳腺癌复发并转移。5月16日,她从数日的昏迷中醒过来,向亲人和医护人员请求,希望再看看北京城。于是,由救护车陪护,凌叔华躺在担架上游览了童年时代印象最深的北海公园。眺望过白塔后她喃喃地说:“山湖美!柳树美!白塔美!”禁不住潸然泪下。之后,凌叔华又回到九十年前她出生的地方——史家胡同,如今已改建为幼儿园。此时,那儿的孩子们已列成整齐的队伍,手捧献花欢迎她。凌叔华曾在《古韵》最后一篇的结尾处写道:“我多想拥有四季。能回到北京,是多么幸运啊!”现 在,她终于如愿。这离别人世前所作的短暂的“观光”,表达出一个在中国古老文化的熏陶中成长起来、而又深谙西方文化的中国老一代知识分子的心愿。“落叶归根”,她的身心都有了归属与安顿。

1990年5月22日——也就是重游北京后的第六天,凌叔华在北京逝世。正像她性格的温婉与画趣的淡雅一样,她的离去也是平和宁静的。如一株兰草散尽最后一缕幽香,亦如一片树叶离开枝柯飘落于地,显得自然而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5529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