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浣溪沙》改写成一个350字作文

把《浣溪沙》改写成一个350字作文,第1张

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①

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②。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③。

① 元丰五年(1082)三月谪居黄州期间作。《东坡志林》卷一载:“(余)因往(沙湖)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

聋,遂往求疗。……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蕲水,今湖北浠水县,在黄州东。兰溪,出箬

竹山,溪两侧多生兰草,故名。

② 萧萧,同潇潇,雨声。子规,杜鹃的别名。

③ 休将,不要。白发,指老年。

这是一首触景生慨、蕴含人生哲理的小词,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上片写暮春游清泉寺所见之幽雅景致。山下溪水潺湲,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松柏夹道的沙石小路,经过春雨的冲刷,洁净无泥。时值日暮,松林间的杜鹃在潇潇细雨中啼叫着。这是一幅多么幽美宁静的山林景致啊!首七字既点出游清泉寺时的时令,也点明兰溪之名的由来。“浸”字与“皋兰被径兮,斯路渐”(《楚辞·招魂》)中的“渐”字一样,均有“蔓延”之意。兰草此际始出“芽”,其芽尚“短”,但生机勃勃,长势很快,已由岸边蔓延至溪水中矣。杜鹃啼声凄婉,本是易引发羁旅之愁的。但作者此际漫步溪边,触目无非生意,浑然忘却尘世的喧嚣和官场的污秽,心情是愉悦的。兼之疾病始愈,有医者相伴游赏,故杜鹃的啼叫亦未能搅乱作者此时之清兴。总之,上片只是写实景,其内心所唤起的应是对大自然的喜爱及对人生的回味,这就引出了下片的对人生的哲思。

下片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汉·《长歌行》)。“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而作者此际面对着眼前西流的兰溪水,却产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人生之“再少”,非如道教徒所企求的“返老还童”,乃是说应保持一种年轻的乐观的心态。因为人并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人所能改变的,仅仅是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和看法。白居易《醉歌》诗有“谁道使君不解饮,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诸句,乃嗟老叹衰之词也。作者尾句反用其意,认为即使到了暮年,也不应有那种“黄鸡催晓”、朱颜已失的衰颓心态,体现了作者在贬谪期间旷达振作的精神状态。

全词的特点是即景抒慨,写景纯用白描,细致淡雅;抒慨昂扬振拔,富有哲理。此前,作者于熙宁六年(1073)曾有诗云:“江边身世两悠悠,久与沧波共白头。造物亦知人易老,故教江水向西流”(《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其三)。乃是在钱塘潮来江水回流时所生发的感慨,与此词旨趣有相近之处。但当时作者是自请外任,以太常博士直史馆的头衔到美丽富庶的杭州作通判,是京官下派作地方官,仕途失意之感并不浓。此时则是以待罪之官的身份被安置在偏僻的黄州,孤寂苦楚的心情不是轻易可以摆脱的。因此,此词下片所表现出来的对青春活力的呼唤,对老而无为的观点的否弃,便显得尤为可贵。可以说,这种在“命压人头不奈何”的逆境中的乐观奋发的精神,是苏轼之所以受到后世尊崇的重要原因之一。

2 浣溪沙

苏 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浣溪沙》这首词是苏轼43岁(1078)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那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这组词就是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的。

“簌簌衣巾落枣花”从枣花落到衣巾上的声音开端,反映了一位关心人民生活的太守对雨后农村新景象的喜悦之情。枣花落在衣巾上的声音是轻微的,但在作者的耳里却是那么真切。“村南村北”概括“缲车”声,说明作者听得多么认真,多么细心,多么兴奋。“牛衣古柳”,作者换一个角度来写他对蔬菜丰收的喜悦心情。三句话,三个画面,似乎东鳞西爪,毫无联系。可是用谢雨的路上这条线串起来,就让人感到这幅连环画具有很强的立体感。这一组画面,不仅色彩美,而且有音乐美。无论是簌簌的落花声,嗡嗡的缲车声,还是瓜农的叫卖声,都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生动地展现出农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上片写的是农村生产劳动的繁忙景象,下片转入写谢雨途中行路的艰辛。走了一村又一村,这时已是日高天热,人也走得口干舌燥,加上酒困,睡意也上来了,不由得想起以茶解渴,以茶提神。“试问”一词用得十分讲究,既写出了作者满怀希望想讨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担心农忙季节,农家无人,自己不便贸然而入的心情。信笔写来,不事雕琢,但却栩栩如生,刻画出一位谦和平易近人的知州形象,将一位太守与普通农民的关系写得亲切自然。全词有景有人,有形有声有色,乡土气息浓郁,为宋词题材开拓了新的天地。

“敲门试问野人家”,词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词人敲门的结果怎样呢?喝到茶没有?农民是怎样招待他的呢?词中未作一个字的交代,留给读者去想像,更是余味无穷。这就是古典诗词中所讲究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浣溪沙》词中有“簌簌衣巾落枣花”一句,实为“枣花簌簌落衣巾”的倒文;杜甫《秋兴》一诗中有“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原意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主宾倒置的同时,宾语“香稻粒”、“碧梧枝”还被拆开分属主宾位置。对于古典诗歌诗句的倒置,清人洪亮吉说:“诗家例用倒句法,方觉奇峭生

写作思路:根据题目要求,以苏轼的浣溪沙扩写作为主题,扩写首先需要了解原作品的含义,《浣溪沙五首》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组词作品,可以选择其中的一首作为历史背景,展开想象进行描写,正文:

曾因徐州发生旱灾而远去求雨,如今作物颇有收成,也该去谢雨了。徐州百姓纷纷前来送行,一时快意喝了数杯,直到酒意微醺才开始启程。

初夏时节,阵阵清风掠过我的耳边,阳光晴好钻过树枝,在地下投射出斑驳的影子。村中那些枣树的花又开了,年复一年,微风拂过,有几朵落在了小溪上,随它远去;

有几朵则飞入几户百姓家中;亦有几朵,落在衣襟之上。耳畔隐隐传来缲车的声音,我顾不得留恋,循声走去,越深入村中声音愈响,从南,从北,从四面八方传来,农人在缫丝!心中得雨的喜悦,随着这声音,一路弥散,直至天边。

村中那棵古老的柳树依旧,树下,声声的叫卖依旧。这时,一声吆喝传入我的耳鼓,定睛一看,原来是一位披着牛衣的农民坐在古老柳树荫中,面前摆着一堆黄瓜……枣花簌簌声,农人骚丝声,牛衣卖瓜声,交织相汇,形成了乡村独有的华美乐章。

叫卖声渐渐消逝,有些人已经归家。我只觉口渴难忍,身旁之人也无一带水,只好离开柳树,向村庄里走去。酒意还未全消,已到正午,头顶的太阳火辣辣地炙烤着大地,想要去农家讨杯茶来喝,走到一户人家门前,只听得里面缫丝声断断续续,轻轻叩动大门。

有人应声开门,出来的是一位老妇,在说明来意后,她很友好地给我端了一杯茶,还情不自禁说起了这个村庄的变化,在她的话语中,我想出了一条拯救民生的计策。

《浣溪沙菊节》

作者:苏轼

原文:

缥缈危楼紫翠间,良辰乐事古难全。

感时怀旧独凄然。

璧月琼枝空夜夜,菊花人貌自年年。

不知来岁与谁看。

翻译:

高高的楼台矗立在云雾缭绕的层峦叠嶂间,

从古到今,

美好的时辰与赏心的乐事总是难以两全。

我独自一人感伤时间的流逝,

怀念旧日风光,不禁心下凄凉。

明亮如壁玉的月,秀美如珍宝的花枝,

全都与我一样空自寂寥。

菊花与人的音容笑貌也都年年如是,

徒留感伤,

不知明年是谁与我赏这满眼风月,

一地黄花啊!

赏析: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着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他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推官书》)的艺术境界。苏轼散文着述宏富,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

释德洪《跋东坡(左忄(xīn)右允)池录》说:其文涣然如水之质,漫衍浩荡,则其波亦自然成文。苏轼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 浣溪沙·咏橘

《浣溪沙咏橘》

作者:苏轼

原文:

菊暗荷枯一夜霜。新苞绿叶照林光。

竹篱茅舍出青黄。

香雾噀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

吴姬三日手犹香。

翻译:

一夜秋霜过后,菊花凋谢荷叶枯萎,

而新橘却在经霜之后变得更加鲜亮,

整个橘林都闪着光亮。

原来是橘子由青色逐渐变成金**了。

摘下一个剥开之后,香味喷人,

初尝新橘,汁水齿舌间如泉般流淌。

据说,吴地产的橘子女孩子剥后,

手上三日仍留有余香。

赏析:

这首咏橘词,巧言物状,体物细微,属纯用赋体,描写确尚的咏物佳作,颇耐玩味。

菊暗荷枯一夜霜,布置环境。

以使下文有余地抒发。菊暗荷枯四字,是东坡《赠刘景文》诗荷叶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的概括。一夜霜,经霜之后,橘始变黄而味愈美。晋王羲之帖: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易多得。又白居易《拣贡橘书情》诗:琼浆气味得霜成。皆可参证。新苞句,轻轻点出题目。新苞,指新橘。橘有皮包裹,故称。又,橘树常绿,凌寒不凋。《楚辞橘颂》:绿叶素荣,纷其可嘉兮。沈约《橘》诗:绿叶迎露滋,朱苞待霜润。东坡用新苞绿叶四字,形象自然,再以照林光描绘之,可谓尽得橘之神。竹篱茅舍出青黄,好一出字。竹篱茅舍,掩映于青黄相间的橘林之中,可见橘树生长之盛,人家环境之美,一年好景,正当此时。

过片二句,写尝橘的情状。擘开橘皮,芳香的油腺如雾般喷溅,初尝新橘,汁水齿舌间如泉般流淌。香雾、清泉之喻,形象可感,堪称绝妙。

惊、怯二字,活画出女子尝橘时的娇态。

惊,是惊于橘皮迸裂时香雾溅人,怯,是怯于橘汁的凉冷和酸叶。

末句点出吴姬,实际也点明新橘的产地。吴中产橘,尤以太湖中东西两洞庭山所产者为最着,洞庭橘唐宋时为贡物。三日手犹香,着意夸张,尽得吴橘之味矣。

苏轼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作者:苏轼

原文:

游蕲水清泉寺,

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注释:

1、浣溪沙:词牌名。

2、蕲(q)水:县名,今湖北浠水县。

3、清泉寺:寺名,在蕲水县城外。

4、临:靠近。

5、浸:泡在水中。

6、子规:杜鹃的别名;相传为古代蜀帝杜宇之魂所化,亦称杜宇,鸣声凄厉,诗词中常借以抒写羁旅之思。

7、短浸溪:指初生的兰芽浸润在溪水中。

8、潇潇暮雨:白居易《寄殷协律》自注:江南吴二娘曲词云,萧萧暮雨郎不归。

9、无再少:不能回到少年时代

10、门前流水尚能西:此句当为写实。《旧唐书》卷一九一方伎《一行传》,谓天台山国济寺有一老僧会布算,他说:门前水当却西流,弟子亦至。一行进去请业,而门前水果却西流。

11、休将:不要。

12、白发:指老年。

13、白发唱黄鸡:出自白居易《醉歌》: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黄鸡天天报晓,喻指时光流逝,人生不能长久。

翻译:

山下溪水潺湲,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蔓延在溪水中。松柏夹道的沙石小路,经过春雨的冲刷,洁净无泥。时值日暮,松林间的杜鹃在潇潇细雨中啼叫着。

谁说人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你看看,那门前的流水还能执着反东,向西奔流呢!因而即使到了暮年,也不应有那种感叹时光的流逝、朱颜已失的衰颓心态。

赏析:

东坡为人胸襟坦荡旷达,善于因缘自适。他因诗中有所谓讥讽朝廷语,被罗织罪名入狱,乌台诗案过后,于公元1080年(元丰三年)二月贬到黄州。初时虽也吟过饮中真味老更浓,醉里狂言醒可怕(《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那样惴惴不安的诗句,但当生活安顿下来之后,樵夫野老的帮助,亲朋故旧的关心,州郡长官的礼遇,山川风物的吸引,促使他拨开眼前的阴霾,敞开了超旷爽朗的心扉。这首乐观的呼唤青春的人生之歌,当是在这种心情下吟出的。

上阕写暮春三月兰溪幽雅的风光和环境,景色自然明丽,雅淡清美;下阕抒发使人感奋的议论,即景取喻,表达有关人生感悟,启人心智。全词即景抒慨,写景纯用白描,细致淡雅;抒慨昂扬振拔,富有哲理。整首词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变故,书写自己为当地山川景物所吸引的喜悦心情。全词语浅意深,情景交融,韵清格高,表现出苏轼执着的生活态度和旷达乐观的性格。

上阕三句,写清泉寺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异常洁净。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的啼声。这一派画意的光景,涤去官场的恶浊,没有市朝的尘嚣。它优美,洁净,潇洒充满诗的情趣,春的生机。它爽人耳目,沁人心脾,诱发诗人爱悦自然、执着人生的情怀。

环境启迪,灵感生发。于是词人在下阕进发出使人感奋的议论。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摅写有关人生的哲理。谁道两句,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人生长恨水长东,光阴犹如昼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东奔驶,一去不可复返,青春对于人只有一次,正如古人所说: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然而,在某种意义上讲,人未始不可以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往往能焕发出青春的光彩。因此词人发出令人振奋的议论: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人们惯用白发、黄鸡比喻世事匆促,光景催年,发出衰飒的悲吟。白居易当年在《醉歌》中唱道: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杜甫也曾化用乐天诗,吟过试呼自发感秋人,令唱黄鸡催晓曲之句。此处作者反其意而用之,希望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谁道人生无再少?休将白发唱黄鸡!这与另一首《浣溪沙》中所云莫唱黄鸡并白发,用意相同。应该说,这是不服衰老的宣言,这是对生活、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这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在贬谪生活中,能一反感伤迟暮的低沉之调,唱出如此催人自强的歌曲,这体现出苏轼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

苏轼 浣溪沙·西塞山边白鹭飞

《浣溪沙西塞山边白鹭飞》

作者:苏轼

原文:

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

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注释:

1、西塞山:即道士矶,在湖北大冶县长江边。

2、鳜(音贵)鱼:俗称花鱼、桂鱼。

3、箬笠:用竹篾编成的斗笠。

赏析:

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又名《渔父》。分单调、双调二体。单调二十七字,平韵,以张氏此调最为着名。双调,五十字,仄韵。

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

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此词吟成后,不仅一时唱和者甚众,而且还流播海外,为东邻日本的汉诗作者开启了填词门径,嵯峨天皇的《渔歌子》五首及其臣僚的奉和之作七首,即以此词为蓝本改制而成。

又,旧注都以西塞山在湖州,恐非是。张氏《渔歌子》词共五首,分咏西塞山、钓台、松江、雪溪、青草湖,泛言江湖渔钓之乐,其地都不在湖州。当依陆游《入蜀记》所说,西塞山即鄂州的道士矶:矶一名西塞山,即玄真子《渔父辞》所谓西塞山前白鹭风者。苏轼谪居黄州时,曾游其地,有云:元真语极清丽,恨其曲度不传,加其语以《浣溪沙》歌之。(徐俯《鹧鸪天》词跋,见《乐府雅词》卷中)苏轼《浣溪沙》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散花洲即在长江之中,与西塞山相对。徐俯《鹧鸪天》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镢鱼肥。朝廷若觅元真子,晴在长江理钓丝。亦以西塞山在长江边。

浣溪沙西塞山边白鹭飞(3张)这首词虽色彩鲜明,初看也只是一幅风景画而已,为什么千古传诵,回味无穷?原来在这青山绿水中,还有一位超脱名利的渔父在,他把自己融化在大自然中,自乐其乐,无复风波之患。而古往今来,多少人在尘世的风波中颠颠簸簸,或者经历过狂风暴雨,或者受不了凄风苦雨,很少有时间领略人生的乐趣,忽然面对着这不须害怕不须愁的斜风细雨,能不别有一番感慨?

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1。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2。萧萧暮雨子规啼3。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4!休将白发唱黄鸡5。

注释

1蕲水,县名,今湖北浠水镇。时与医人庞安时(字安常)同游,见《东坡题跋》卷三《书清泉寺词》。

2白居易《三月三日祓禊洛滨》:"沙路润无泥"。

3萧萧暮雨,白居易《寄殷协律诗》自注:"江南吴二娘曲词云,'萧萧暮雨郎不归'。"子规,杜鹃鸟,相传为古代蜀帝杜宇之魂所化,亦称"杜宇",鸣声凄厉,诗词中常借以抒写羁旅之思。

4此句当为写实。但"门前"云云,亦有出处。《旧唐书》卷一九一方伎《一行传》,谓天台山国济寺有一老僧会布算,他说:"门前水当却西流,弟子亦至。"一行进去请业,"而门前水果却西流"。

5白居易《醉歌》:"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这里反用其意,谓不要自伤白发,悲叹衰老。

写作背景:

词人远谪黄州、抱病游清泉寺所作。上片写清泉寺的风光,下片情景生情,迸发一段坦荡、乐观、令人奋发的议论。

译文:

山脚下兰草嫩芽入小溪,

松林间小路清沙净无泥,

傍晚细雨中杜鹃阵阵啼。

谁说人老不可再年少?

门前流水还能执著奔向西!

不必烦恼叹白发,多愁唱黄鸡

赏析一:

这是一首触景生慨、蕴含人生哲理的小词,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上片写暮春游清泉寺所见之幽雅景致。山下溪水潺湲,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松柏夹道的沙石小路,经过春雨的冲刷,洁净无泥。时值日暮,松林间的杜鹃在潇潇细雨中啼叫着。这是一幅多么幽美宁静的山林景致啊!首七字既点出游清泉寺时的时令,也点明兰溪之名的由来。“浸”字与“皋兰被径兮,斯路渐”(《楚辞·招魂》)中的“渐”字一样,均有“蔓延”之意。兰草此际始出“芽”,其芽尚“短”,但生机勃勃,长势很快,已由岸边蔓延至溪水中矣。杜鹃啼声凄婉,本是易引发羁旅之愁的。但作者此际漫步溪边,触目无非生意,浑然忘却尘世的喧嚣和官场的污秽,心情是愉悦的。兼之疾病始愈,有医者相伴游赏,故杜鹃的啼叫亦未能搅乱作者此时之清兴。总之,上片只是写实景,其内心所唤起的应是对大自然的喜爱及对人生的回味,这就引出了下片的对人生的哲思。

下片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汉·《长歌行》)。“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而作者此际面对着眼前西流的兰溪水,却产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人生之“再少”,非如道教徒所企求的“返老还童”,乃是说应保持一种年轻的乐观的心态。因为人并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人所能改变的,仅仅是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和看法。白居易《醉歌》诗有“谁道使君不解饮,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诸句,乃嗟老叹衰之词也。作者尾句反用其意,认为即使到了暮年,也不应有那种“黄鸡催晓”、朱颜已失的衰颓心态,体现了作者在贬谪期间旷达振作的精神状态。

全词的特点是即景抒慨,写景纯用白描,细致淡雅;抒慨昂扬振拔,富有哲理。此前,作者于熙宁六年(1073)曾有诗云:“江边身世两悠悠,久与沧波共白头。造物亦知人易老,故教江水向西流”(《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其三)。乃是在钱塘潮来江水回流时所生发的感慨,与此词旨趣有相近之处。但当时作者是自请外任,以太常博士直史馆的头衔到美丽富庶的杭州作通判,是京官下派作地方官,仕途失意之感并不浓。此时则是以待罪之官的身份被安置在偏僻的黄州,孤寂苦楚的心情不是轻易可以摆脱的。因此,此词下片所表现出来的对青春活力的呼唤,对老而无为的观点的否弃,便显得尤为可贵。可以说,这种在“命压人头不奈何”的逆境中的乐观奋发的精神,是苏轼之所以受到后世尊崇的重要原因之一。

赏析二:

蕲水,今湖北浠水,在黄州(今湖北黄冈)东。蕲水的清泉寺,下临兰溪。兰溪水出于箬竹山,溪旁多兰花,故名曰:兰溪。此词是元丰五年(1082年)三月,46岁的苏轼贬官黄州期间所作。

上片写暮春三月兰溪的雨后景色。首句点名了兰溪得名的缘由——山下溪边多兰。同时又点明了游兰溪的时令。兰刚发芽,芽虽短,但是生机勃勃长势很快,一个“浸”字写尽春兰的活力。次句写漫步溪边,“松间沙路净无泥”化用了白居易的“沙路润无泥”。苏轼将“润”改为“净”,更加突出了兰溪的洁净和一尘不染。“潇潇暮雨子规啼”点出了净无泥的原因,同时又烘托出自己贬官黄州期间的凄凉环境和悲凉心情。暮雨潇潇、子规哀鸣都是写实。暮春三月,春色正浓,可写之景可谓数不胜数。但是作者独取此景,这显然和他当时的处境和心情有着直接的关系。

但是,苏轼毕竟是一个“奋厉有当世志”的杰出人物。溪水西流使他感悟到:溪水尚且可以西流,难道人生就再无少了吗?何必自伤白发,哀叹衰老呢?集中体现了他虽然身处困境,仍力求振作的精神。末句“休将白发唱黄鸡”中的“白发”和“黄鸡”都出自于白居易的《醉歌》(“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时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白居易感叹黄鸡催晓、白日催年、朱颜易逝,调子低沉。苏轼在这首词中是说不要伤悲叹白发,感慨黄鸡催晓,光阴易逝。这就一扫白诗的低沉调子,也冲淡了上片“潇潇暮雨子规啼”的悲凉气氛。

此词,上片写景,景色如画,淡雅凄婉;下片抒情,富有哲理,振奋人心。近千年来,不知令多少身受挫折的失意人重新焕发出生活下去的勇气和继续前进的信心!这首词从山川景物着笔,意旨却是探索人生的哲理,表达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整首词如同一首意气风发的生命交响乐,一篇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宣言书,流露出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读之令人奋发自强。

上阕写暮春三月兰溪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异常洁净。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的啼声。作者选取几种富有特征的景物,描绘出一幅明丽、清新的风景画,令人身临其境,心旷神怡,表现出词人爱悦自然、执着人生的情怀。

下阕迸发出使人感奋的议论。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表达有关人生的哲理。“谁道”两句,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结尾两句以溪水西流的个别现象,即景生感,借端抒怀,自我勉励,表达出词人虽处困境而老

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

这首词,上片以淡疏的笔墨写景,景色自然明丽,雅淡凄美;下片既以形象的语言抒情,又在即景抒慨中融入哲理,启人心智,令人振奋。词人以顺处逆的豪迈情怀,政治上失意后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催人奋进,激动人心。

赏析三:

这首词从山川景物着笔,意旨却是探索人生的哲理,表达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整首词如同一首意气风发的生命交响乐,一篇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宣言书,流露出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读之令人奋发自强。

上阕写暮春三月兰溪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异常洁净。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的啼声。作者选取几种富有特征的景物,描绘出一幅明丽、清新的风景画,令人身临其境,心旷神怡,表现出词人爱悦自然、执着人生的情怀。

下阕迸发出使人感奋的议论。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表达有关人生的哲理。“谁道”两句,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结尾两句以溪水西流的个别现象,即景生感,借端抒怀,自我勉励,表达出词人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

这首词,上片以淡疏的笔墨写景,景色自然明丽,雅淡凄美;下片既以形象的语言抒情,又在即景抒慨中融入哲理,启人心智,令人振奋。词人以顺处逆的豪迈情怀,政治上失意后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催人奋进,激动人心。

赏析四:

这阕小令是三月所写,兰溪在黄州东南,写的是雨中的南方初春。

五千年来有些意象在中国人眼中总是无比的凄楚与忧伤,比如长长短短的雨,比如杜宇,比如黄昏,比如飞过鹧鸪的青色天际。

词的上半阕写景,大的背景是子规鸣叫着的细雨蒙蒙。照一般看来,无边的暮雨中杜宇泣血,自然是一切忧伤得说不出。可是苏东坡偏偏就把它写成了一首愉快清丽的歌,一幅生机盎然的画:兰芽在山中茁壮成长,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刷得干干净净,在绵绵的细雨中,有杜鹃在清啼。

后人对苏东坡的评价是豪迈,因为他极少因外物的悲而悲。在我看来,倒不如说他是通透旷达,正是因为永远置身事物之外去体味事物本身,所以得到的快乐与感言多于或异于常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词的有我与无我之境,有我之境是将自己的情感带入事物中,便是泪眼看花花不语,而此词中苏东坡却跨越了触景伤情或是因情伤景,到达王国维所言的无我境界。因此此词大背景的凄凉便成了新凉,杜宇的叫声也清亮了起来。

下阕词是抒怀。"休将白发唱黄鸡"一句典自白居易《醉歌示妓人商玲珑》: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白居易想表达的是红颜易老,良时不返,偏偏苏东坡反其道而用之,劝说世人莫要因为自己韶华已逝而心灰意冷,唱黄鸡催晓的悲伤调子。

谁说人生不可能再年轻?门前的流水尚可以一辈子朝西,又怎么可以唱那些黄鸡催晓的悲伤歌曲?这是苏东坡的人生哲学,老又如何?依然可以左牵黄右擎苍,努力进取。谁说人不似花,再无少年时?青春可以永驻,只要心不老,青春就永远不会老去,老去的,只是岁月本身。

苏东坡善于直抒胸臆,不假比兴,所以读之觉显露直白。他的词大多源于他的生活经验与人生感悟,看似不经意地脱口而出,实则是真正超脱的思想心情。

赏析五:

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1082)春,当时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这在苏轼的政治生涯中,是一个重大的打击,然而这首词却在逆境中表现出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

上阕写自然景色,首二句描写早春时节,溪边兰草初发,溪边小径洁净无泥,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却以萧萧暮雨中,杜鹃哀怨的啼声作结。子规声声,提醒行人"不如归去",给景色抹上了几分伤感的色彩。

下阕却笔锋一转,不再陷于子规啼声带来的愁思,而是振起一笔。常言道"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岁月的流逝,正如同东去的流水一般,无法挽留。然而,人世总有意外,"门前流水尚能西",既是眼前实景,又暗藏佛经典故。东流水亦可西回,又何必为年华老大徒然悲哀呢?看似浅显,却值得回味。先著《词洁》卷一谓:"坡公韵高,故浅浅语亦自不凡。"

全词洋溢着一种向上的人生态度,然而上阕结句的子规啼声,隐隐折射出词人处境,也更显出词中达观态度的难能可贵,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谓:"愈悲郁,愈豪放,愈忠厚,令我神往。"

浣溪沙

宋代:晏殊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没有哪一刻,比当下更重要,世间所有的幸福,唯有在当下,方能切切实实地拥有。

01、

浣溪沙,大晏这曲哀感顽艳之词,传唱了数百年。

他于笔墨挥毫之间,诉尽人间千般无奈。当年初读之时,已让我为之动容,久久不能平复。

岁月催人老,人的生命,几度春秋,在这短暂的岁月里,我们倾听着时光一分一秒的流逝。放眼远处,于千里之外,尽是离散之故友,远别之亲人;着眼眼前,却又感慨春花秋月,落红无情。

我们似乎永远无法逆转这个世界永恒的规律,似乎永远需要带着一丝无助,一丝茫然地走下去。

人在这样的境况里,该当何如?

晏殊说:“不如怜取眼前人”。

或许珍惜当下,把握当下,牢牢地呵护眼前之人,牢牢地珍视眼前之物,才是生命应有的模样。

这阙词,哀感却不消极,悲切却不乏一丝超然和空灵。

读这首词时,我想起了一位长辈的故事。他与妻子相识于大学,两个人一起,走过了青春中最重要的五年时光,后来,他们修得正果,婚姻美满,婚后第二年有了爱情的结晶。

那时候,他是幸福的,他有美丽的妻子,有可爱的女儿,家庭事业双圆满,这是所有人眼里,关于“幸福”最标准的定义。

可有时候,太过完美的事物,就如同易碎的水晶,转瞬即逝。

女儿五岁时,他的妻子罹患骨癌,为了给妻子治病,他倾其所有,花光了全部的积蓄,动用了所有的人脉,并且债台高筑,举步维艰。

可更痛心的是,在做了这一切一切的努力之后,他的妻子还是走了。举案齐眉之人,霎时远渡黄泉,天人永隔。

那时,许多人担心情深意重的他会一下子承受不住,自寻短见。可妻子去世不到一个月,他就做了一个在外人看来难以理解的举动。

他带着女儿,去了一趟迪士尼。

在他的朋友圈里,女儿笑得很开心,丝毫不像一个刚刚失去母亲的孩子。

有同事因此质疑他跟妻子的感情:“你老婆去世才不到一个月,你居然有心思去玩?还说很爱你老婆?”

闻言,他没有辩解,只是笑了笑,说:

“我当然爱晓雯,因为爱她,所以我才更要让她安心,我希望她在天上能看到我们是快乐的,是幸福的,阴阳两隔,这是谁也无法逆转的事实,我能做的,是对我们的女儿好,活在当下,让她更健康快乐地成长。”

当时他的这番话,让无数人动容,现在想起来,难道不是如此么?

有时候,在生活里,许多事物,不是我们可以全部抓住,全然把握的,我们都是人,芸芸众生,谁也免不了生离死别,谁也逃不脱命运浮沉,或许,我们真正能做的,可以做的,应该做的,正是——活在当下。

02、

当年的大晏,为何能写下这阙千古名词?翻开他的经历,我们会发现,这是一个真正懂得活在当下,珍惜眼前的豁达之人。

一、少年天才,顾盼自雄

当年的晏殊十四岁进京,那时他是名满天下的才子,神童,是天之骄子,珠玉文章,落笔即成,踌躇满志,顾盼自雄。

那一年,金銮殿上。

十四岁的晏殊拿到试题立刻举手示意:“大人,此题我在家中已然练过,若再做此题,岂非弄虚作假?请撤换试卷,再出一题。”

此言一出,真宗皇帝大为钦佩,当场出题。而即兴之题,而即兴之题,这位十四岁的少年依然对答如流,毫无疏漏。

考试结束后,真宗当即任命他为秘书省正字。后来,晏殊官拜宰相,真宗当政期间,晏殊春风得意,仕途坦荡。

二、一朝天子改,命运无所依

晏殊三十二岁那年,真宗病逝,仁宗即位,由于仁宗年幼,那时的刘太后垂帘听政,大权在握。

当时的晏殊还没意识到一朝天子一朝臣,如今的朝堂,早已不是真宗时候的自在舞台。

仁宗天圣三年,当时刘太后想任命张耆为枢密使。

张耆虽深得太后信任,实则却是个平庸之人。

此等平庸之人却担此大位?不可!

晏殊不顾一切,极力反对!结果就是被罢官贬谪,从云端跌落凡尘。

而仁宗亲政后,晏殊又莫名其妙地卷入了“狸猫换太子”事件,屡屡遭贬无奈离京。

所谓宦海浮沉,只有身在其中,方知其苦若何。

三、红颜飘零,笙箫何对?

晏殊一生经历了三段婚姻。

第一次,他娶李虚已的女儿为妻,只可惜,豆蔻芳华的李氏,却在盛年病逝,留给了晏殊无限的惋惜和思恋。

第二次婚姻,他娶了孟虚舟的女儿为妻,怎奈悲剧重临,孟氏同样在芳华之年,撒手人寰。

待到第三次婚姻时,他已年过半百,他的妻子王氏,据说还是个“河东狮吼”的强势女人。

可以说晏殊的一生,在感情这条路上是不顺的,他从没能在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

可拥有这样一生的晏殊,他没有写出韩愈式的“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也没有写出苏轼式的“十年生死两茫茫”,却写出了我们看到的,“酒筵歌席莫辞频”、“不如怜取眼前人”。

他是这样写的,也是这样做的,在最悲苦的时候,他依然与朋友酒宴对饮,无拘无束;两度丧妻后,他珍惜眼前人,对第三任妻子呵护有加,写下了“芙蓉花发去年枝,双燕欲归飞”这样的唯美词句。

在晏殊这里,活在当下,是一种豪迈不羁的人生态度,任他贬谪又如何?任他悲苦又何妨?三杯两盏淡酒,金樽不可空对月,切莫负了好时光。

于是在一次酒宴后,晏殊写下了这首千古名词。

人,唯活在当下,放得潇洒,方能剔透。

03、

而活在当下究竟是什么?或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但在我看来,活在当下,无非两点。其一,不与过去的烂事纠缠。

记得当年十五岁时,我作文离题,中考失败。

那时我完全沉浸在痛苦的情绪之中,什么事情也不想做,什么事情也做不了,每天书也不看,球也不打,倒头就睡,一睡就是十几个钟头。

那时我活在失败深深的阴影之中,满心的自责,几乎就在崩溃边缘。我也曾经以为我会撑不下去,可后来,还是我的好友阿杰开导了我。

那时他来找我去打球,我蒙在被窝里不愿出门,他一把扯开了我的被子。

“我告诉你林奇!你给我把那些乱七八糟的忘掉!人要是一直活在过去的阴影里那就什么也不是!一辈子很长!我们要经历的哪止这些?怎么可能因为一次失败就停滞下来止步不前?生活总要继续,执着于过去那你就废了!”阿杰歇斯底里地说道。

这一顿训,把我给骂醒了。

诚然如此,人生之路漫漫,沉浸在过去失败的阴影里,那失败的经历就会如影诚然如此,人生之路漫漫,沉浸在过去失败的阴影里,那失败的经历就会如影随形,在我们行事、判断、选择的时候突然跳出来干扰我们,使我们继续犯错,继续失败,在泥潭里越陷越深。

所以我们要活在当下,首先就是告别过去的烂事,以平和宁静的心态,面对生活,没有卸下脚镣,何谈迎风飞翔?没有告别过去,何谈得到幸福?

04、

其次,活在当下,还意味着放下得失,专注此刻。

曾经美术专业的朋友韩东给我讲过这么一个事情,他想们学校期末考的测试之一,是写一篇名画的作品鉴赏,韩东的文笔非常好,有这个优势,东子想拿个高分。

那时他选择了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的微笑》。说来也奇怪,那个下午,整整四个多钟头,我这位原本文思敏捷的朋友竟然一点头绪也没有,百爪挠心,又不知如何是好,眼看期末测试收官在即,韩东只好求助老师。

“那时候我问老师,为什么我突然写不出来了,好像一点感觉也没有。老师只跟我说‘把考试忘掉,慢一点交,我不怪你’。”韩东说道。

就这一句话,韩东霎时来了感觉,没有了考试杂念的他开始专注于画作的本身,霎时,这幅画的每一个特点,每一个细节,每一条线条,似乎都被赋予了生命力,变得栩栩如生起来,那时,蒙娜丽莎对他来说,不再是画中冷冰冰的图案,不再是一道考试的题目。她有了生命,开始灵动起来,每一个细节都如此清楚地呈现眼前。

“这些美,一个只想着考高分的人是体会不到的。所以从那时候起,我也明白了,放下得失心,做好眼前事。”韩东说道。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活在当下,放下得失,我们才能够体会到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美。

古人以词说理,以词喻己,有人从艺术鉴赏的角度评说,有人从故事情感的角度谈论,但在我看来,大晏这阙词,永远是其人生态度的一种淋漓的表达。

埃克哈特·托利在《当下的力量》中说,过去的,已不存在;未来,尚未发生;我们所拥有的,只有当下。

时光易老,贵在此刻。活在当下,珍惜眼前,我们才能够得到真正的幸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5890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