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红笺小字》赏析

《清平乐·红笺小字》赏析,第1张

  原文: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起首两句,写女主人公因悲秋而怀远,既点明时令、环境,又点染烘托主题。一“晚”字,暗示别离之久,“千里”,点明相隔之远。两句交代了时间和空间,给下文留了铺展的余地。“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两句是客:“何处寄书得”一句是主。鸿雁,随着天际的浮云,自北向南飞去。闺中人遥望渺渺长空,盼望归鸿带来游子的音信。“过尽”,已极写其失望之意了,由于“无信”,便不知游子而今所,自己纵欲寄书也无从寄与。

  过片词意陡转:弹洒不尽的那两行珠泪,还当窗滴下来,并滴进了砚台中,就用它来研磨香墨。下片出人意表,另开思路。正因无处寄书,更增悲感而弹泪,泪弹不尽,而临窗滴下,有砚承泪,遂以研墨作书。故而虽为转折,却也顺理成章了。明知书不得寄,仍是要写,一片痴情,惘惘不甘,用意尤其深厚。语本孟郊《归信吟》“泪墨洒为书”一句,而情真意足,写出小儿女的情态,巧而不纤,较诸“和泪濡墨”的套语自有深浅真伪之别。“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收语写闺人此时作书,纯是自我遣怀,她把自己全部的内心本质力量投进其中,感情也升华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对此,陈匪石《宋词举》有一段极为透辟的分析:“‘渐’字极宛转,却激切。‘写到别来、此情深处’,墨中纸上,情与泪粘合为一,不辨何者为泪,何者为情。故不谓笺色之红因泪而淡,却谓红笺之色因情深而无。”无论是泪、墨、红笺,都融进闺人的深情之中,物与情已浑然一体。 

  以上出自。我个人认为,本文当然是表达的一种思念却离别之久的感情啦。

  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首先是借景抒情,通过红叶与黄花来表达秋意已晚,(红叶黄花是枫叶和菊花啊)离别时间之长。为下一句的“千里念行客”做铺垫,更加强烈地表达了对行客的思念。

  而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的关系,看看译文吧。“泪水弹洒不尽,任它临窗滴落,就着砚石研成泪墨”因为对行客的思念,常常到窗边盼望归来,却不见人影,不禁落泪。泪墨嘛,我想可能是渲染气氛用的。

  红笺无色,是因为写着写着,写到了情深处,在作者的眼里,再鲜艳的色彩也黯然失色了。结语不说红笺因泪褪色,反说情深使红笺无色,语似无理,却是慧心妙语,令人称绝。

  总之,这一篇思远人,是一个好文章,应该再细细品读。毕竟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情诗也是老师们经常推荐的。好就是好啊。

  给满意吧~

元旦节是国家的法定节假日,根据相关规定,在元旦的时候,一般都会放假,人们一般都会和家人一起庆祝元旦,非常的热闹。不过,说到元旦节的由来,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那么,元旦节是怎么来的?

事实上,说起元旦节,其实还要追溯自三皇五帝时期,话说当时尧帝勤政为民,一生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不过尧的儿子是个没出息的,尧就没有把部落传给儿子,而是选择了品德高尚、能力突出的舜。尧在死前,也叮嘱舜要把位子传给德才兼备的人,在这之后,舜又把位子传给了治水有功的禹。事实上,这几位首领都对百姓很好,做了很多好事。后来人们把舜祭祀尧的那一天当作一年的开始,正月初一称为“元旦”,这就是元旦的由来。

到了近代,也就是1911年,当时孙中山建立了中华民国。从民国元年开始,就决定使用公历,并规定阳历1月1日是为“新年”,但并不称为“元旦”。后来,民国政府又把农历的正月一日叫做“春节”,把公历的1月1日称为“元旦”,这就是近代中国元旦的来历。

那么,元旦节都有哪些习俗?

1、在元旦节这一天,一般都会举行集会活动,比如元旦联欢会、挂庆祝元旦的标语、或举行集体活动等,近年来大多数人会因为元旦的假日去旅游、聚会等节目。

2、在元旦节这一天,人们都会吃汤圆或者水饺,家人团聚一堂,吃着热腾腾的水饺,虽然一切都很简单,但是节日的氛围却非常浓厚。事实上,这也是与家人团聚的一种方式,借着节日的机会多与家人朋友相聚。

总而言之,以上就是元旦节的来历和风俗习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6163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