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声》《匆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温州的踪迹》《春晖的一月》 《航船中的文明》 《旅行杂记》 《女人》 《白种人——上帝的骄子》 《飘零》 《背影》 《阿河》 《执政府大屠杀记》 《哀韦杰三君》 《海行杂坊》 《白采》 《荷塘月色》 《一封信》 《怀魏握青君》 《儿女》 《白马湖》 《扬州的夏日》 《看花》 《我所见的叶圣陶》 《给亡妇》 《哀互生》 《春》 《冬天》 《择偶记》 《说扬州》 《买书》 《初到清华记》 《蒙自杂记》 《北平沦陷那一天》等。
朱自清的早期散文,可分为写实议论和叙事抒情两大类。前者如《生命的价格-七毛钱》、《航船中的文明》、《白种人-上帝的骄子》、《阿河》、《哀韦杰三君》、《旅行杂记》,直接从现实生活取材,是以夹叙夹议手法抨击黑暗社会的名篇;后者如《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绿》、《荷塘月色》、《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白水漈》,更是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而脍炙人口的佳作,代表了他的散文艺术的最高成就 朱自清的散文创作,从清秀隽永到质朴腴厚再到激进深邃,打上鲜明的时代印记,显示出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旨趣郁达夫在《新文学大系·现代散文导论》中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那一种诗意”应该说,这是对朱自清散文艺术的一个很精到的评价本书是含概了朱自清的经典散文包括了《憎》、《匆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航船中的文明》、《正义》、《春晖的一月》、《说梦》、《绿》等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成就是很高的,特别是《绿》、《荷塘月色》 从思想内容说,他散文的核心是一个“真”字用真挚的感情,写真实的见闻和感受,记写真实的景物,发表真实的议论朱自清的散文,从题材上说是比较狭窄的,不过是亲友的交往,家庭的琐事,即使后期那些议论的文字,也很少发空论但就是这样,因为时时追求真切的内容,却能感动读者正如当年作家赵景深说的:朱自清的文章,“不大谈哲理,只是谈一点家常琐事,虽是像淡香疏影似的不过几笔,却常能把那真诚的灵魂捧出来给读者看”就是因为这样,朱自清散文才取得了感人的力量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里大都是身边的凡人琐事,但是在这些事情中传达着他对生活的思索和感悟先生的语言清丽凝练,没有华丽的词藻,却在平淡中传递着真挚的感情:《背影》、《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匆匆》等都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名篇,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也让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因树立了“白话美文的模范”而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①对父亲的感激:父亲不顾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为“我”穿铁道、爬月台买橘子;
②对父亲的理解:父亲不放心茶房,亲往为“我”送行,干叮咛万嘱咐,不厌其烦,表现出中老年人的“迂”,原都是亲子之心,怜爱之情,这是非他人所能比的;
③对父亲艰难生活的同情:买橘子时的瞒跚艰难,一下子引发“我”的联想,家庭生活的重压何时才能解除,父亲的这种艰难还得延续支撑;
④对父亲未来生活的忧虑:父亲渐显老态,但还得继续生存挣扎以维持自己及其家人的生计,今后他又怎样生活,从身体到心理的逐渐变化,做儿子的又能帮助多少呢
⑤对自己误解乃至责怪父亲的深深忏悔:对父亲特殊时刻所表现出的照顾关心,不仅不领情,反而有所埋怨和嫌弃,但当为自己艰难买橘的过程特别是“背影”映现,情感的通道“訇然中开”,内疚、愧悔,无声的谴责,借助有形的“泪水”表现了出来。
扩展资料《背影》是现代作家朱自清(1898-1948)于1925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这篇散文叙述的是作者离开南京到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火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在作者脑海里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作者用朴素的文字,把父亲对儿女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动,从平凡的事件中,呈现出父亲的关怀和爱护。
创作背景
1917年,作者的祖母去世,父亲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的差事也交卸了。办完丧事,父子同到南京,父亲送作者上火车北去,那年作者20岁。在那特定的场合下,做为父亲对儿子的关怀、体贴、爱护,使儿子极为感动,这印象经久不忘,并且几年之后,想起那背影,父亲的影子出现在“晶莹的泪光中”,使人不能忘怀。1925年,作者有感于世事,便写了此文。
·踪迹·
匆匆
歌声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温州的踪迹
航船中的文明
·背影·
序
女人
白种人——上帝的骄子
背影
阿河
哀韦杰三君①
飘零
白采
荷塘月色
一封信
《梅花》后记
怀魏握青君
儿女
旅行杂记
说梦
·你 我·
“海阔天空”与“古今中外”
扬州的夏日
看花
我所见的叶圣陶
论无话可说
给亡妇
你我
谈抽烟
冬天
择偶记
说扬州①
南京
潭柘寺 戒坛寺
《忆》①跋
《山野掇拾》①
《子恺漫画》①代序
《燕知草》①序
叶圣陶的短篇小说
·欧游杂记·
威尼斯
佛罗伦司①
罗马
滂卑①故城
瑞士
荷兰
柏林
德瑞司登①
莱茵河
巴黎
西行通讯
主要作品
散文: 《雪朝》(1922年;文学研究会的成员的合集)《毁灭》(1923年;长诗) 《踪迹》(1924年;朱自清首本诗与散文集) 《背影》(1928年)《春》1990 背影
[2]《欧游杂记》(1934年) 《伦敦杂记》(1943年) 《你我》 语文论述: 《新诗杂话》 《经典常谈》 《诗言辨志研究》 《标准和尺度》 《语文零拾》 《论雅俗共赏》 《书评与议文》《朱自清文集》(1—4卷)1953年出版,开明 《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上下册)1981年出版,古籍 《朱自清序跋书评集》(论文集)1983年出版,三联 《朱自清散文选集》1996年出版,百花 《朱自清散文全集》 《朱自清散文集》
1990年出版,江苏教育 (《荷塘月色》一文选自于该文集)
编辑本段作品赏析
《匆匆》唤起了多少中华儿女的反思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被选入人民出版社‘人教版’六年级教科书) 朱自清的《春》 《春》朱自清 (被选入语文版七年级语文教科书。人教版初一上语文教科书、浙教版六年级下语文教科书、上海九年义务教育六年级下语文教科书)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朱自清雕塑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编辑本段《背影》赏析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两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背影》是记实散文,朱自清作,写于1925年10月。《背影》描述了在家庭遭变故的情况下,父亲送别远行儿子的经过。通过朴素真切的语言,表现了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和儿子对父亲的感念之情。它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的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这话道出了《背影》的写作缘由、描写重点和写作特点等,可以作为理解文章的钥匙。 全文分成三大部分: 朱自清肖像
1第一部分(第一段): 思念父亲,最不能忘怀的是他的“背影”。开篇点题。 2第二部分(从“那年冬天”到“我的眼泪又来了”): 回忆往事,追述在车站与父亲离别的情景,表现父亲爱子的真挚感情。 第一层(从“那年冬天”到“我们便同行”): 交代这次父子分别时的家庭情况,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 第二层(从“到南京时”到“……太聪明了”): 写父亲送行前的细心关照,为写“背影”作铺垫。 第三层(从“我说道”到“……又来了”): 描写父亲爬过铁道去买橘子的“背影”,抒发真挚的感情。 3第三部分(最后一段): 写别后对父亲的思念。以在泪光中再现“背影”作结,直接抒发深切怀念之情。 主题思想 通过对父亲在车站给儿子送行情景的描述,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热爱和儿子对父亲的百般怀念。 文章写的是1917年作者在北大读书时经历的事,是在25年写的。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状况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广大劳动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作者当时虽未站到革命立场,投入反帝反封的斗争中,但做为一名正直、善良、敦厚的知识分子,必然要感到社会的压抑,产生一种落寞凄凉的情绪。不是吗,作者的家庭,因着社会的黑暗而日趋窘迫,“光景很是惨淡”“一日不如一日” 作者的父亲,先是“赋闲”,后为了找差事而“东奔西走”,乃至老境“颓唐” 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奔波劳碌,前途渺茫,谋事艰难,境遇凄惨的现实。在他们心头笼罩一层不散的愁云,如同文章所表现的灰暗的基调 在这一背景上,作者写出的真挚、深沉,感人至深的父子之爱,不仅是符合我们民族伦理道德的一种传统的纯真而高尚的感情,而且父子互相体贴,特别是父亲在融汇了辛酸与悲凉情绪的父子之爱中,含有在厄运面前的挣扎和对人情淡薄的旧世道的抗争。虽然这只是怨而不怒式的反抗,但也会引起人们的同情、叹惋乃至强烈的共鸣。
编辑本段《荷塘月色》赏析
《荷塘月色》是一篇耳熟能详的佳作,对此,近有吉林师范大学杨朴先生的一种最新的阐释。这即载于《文学评论》上的《<荷塘月色>的精神分析》。 赵新建《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代表作,作者认为人们过去对它的解读是“牵强附会”。文章认为“此文是作者把潜意识的美人原形和爱欲投射在了荷花的意象上”,并说“这就是使此文章成为朱自清潜意识愿望的象征”。文章由此提出了自己新的文学阐释:美人幻梦的置换变形。 作者认为《荷塘月色》表现的纯粹是个人的情感,并铺排而列:“这种个人的情感与那个时代的政治背景根本无关;与另外文学作品的表现的革命主体根本无关;与以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的意象表现坚贞的情操根本无关。”并强调:“这种个人情感完全是属于朱自清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的内心体验。”且概括而言之“《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一种潜意识的愿望表现。”是幻梦的描述与阐释中,作者把幻梦与现实作了如此的统一。 一、通过月色与人的沟通而淡化了梦境与现实的距离。作者把“妻”与“儿”的的睡熟的幻梦与“我”通过对暗夜里月色的氛围营造而形成梦境与现实的整一。 二、通过对曲径小道的描述而达到梦境与现实的整合,实现他们之间的情感性联系。作者以小径作为了融合现实与梦境的象征性通道。并言“是梦境通往现实的必由之路。” 三、这种梦境与现实的错位式描写,实质是为了宣泄一种被压抑了的愿望,是一种潜在的意识。作者把这种潜在的意识愿望脱离了政治性因素的包围。用以弗洛伊德的梦论分析为“深处感情”的因素。 其二,作者把这种恬淡月色中梦境的游离作为一种现实压抑中的突暴式愿望。并认为“夜游荷塘”只是一种情感心绪的抒情化表达。从而由这种内心的隐意识引延出“美人象征”这一说法。作者这样列举:写荷叶,“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象亭亭舞女的裙”。 荷花是,“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些白花。有袅娜开着的,有羞涩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犹如刚出浴的美人。”荷花的清香是,“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荷花的颤动是,叶子与花被微风吹过,“象闪电般,霎时穿过荷塘的那边去了。”荷叶的风致是,“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但流水的流动却使叶子“更见风致”了。 作者把这种形式的表现认定是情感的形式化表现,并以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中的“(艺术形式)是由情感转化成的可听的形式”来作据。并因此推定荷叶象征着美人的新鲜论断。认为朱自清是以一种朦胧的象征来宣泄对美的独善情怀。解释为,梦的意识是显示压抑后的“爱欲”的迸发。“荷花是朱自清的潜意识的伪装”。 以“爱欲”替代了“政治性的压抑”是杨朴先生在《荷塘月色》流传近八十年来的对其思想解释的一大突破。政治性的退化,情感性的浓饰,使这种对《荷塘月色》的阐释赋予新的内涵。从而把梦者的“月下情怀”演绎为一种潜意识的象征,以满足情感的欠缺。 这种“爱欲”的象征性原因,关键在于“爱欲”的内存性原因。关于这个,作者解释为“爱欲”的移置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作者先是把荷叶的意象置入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作结。即以传统的荷叶形象来阐释朱自清外露的原形意义。“采莲实质是一种文化仪式,一种野合风俗,一种浪漫游戏。”它是从生殖仪式发展而来。并强调,“说到底,采莲是为了爱情,为了性爱”。对此,作者搬了南朝民歌《西洲曲》,汉乐府民歌《江南》,以及《采莲赋》中的意蕴来作底论。从而把一种近乎原始的性与爱欲与梦境实现了完美的整合。在爱欲的移置问题上,杨朴先生着力阐释了《荷塘月色》对这种古代文化的延留。“以性换情,从而使性掩藏到象征的背后”,这是一种对美人意象的幻梦位移。 作者从朱自清的一系列散文作品中归结其中所孕籍的美人,爱欲与幻梦的延留问题。情感解释对《荷塘月色》的阐释不啻为一个全新的突破,尤其其中以弗洛伊德的梦境与性心理来分析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的写作心迹。这与当时社会的压抑性气氛是相通相适的一种心境写照。但朱自清作为一个革命作家,把《荷塘月色》的写作动因全部归结为一个情感与爱欲下的沉闷呻吟,是有失偏颇的。 我以为,假如说这是一种由政治性的意识到情感性压抑的潜意识移置,或许本文会有更大的包容量,想当时的政治性苦闷与情感性的即时苦闷,形成他写《荷塘月色》这一艺术与思想的动因。假若说是单纯的情感萌饰,于情可释,于理却不畅达。 另外,作者认为朱自清的性与爱欲的压抑是受着〃道德律〃的约束,并把游河(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看作他的一次不成功的情感释放过程。 最后,作者总结“我们所感受到的主题思想,仍是愿望没能满足的深深遗憾,”这既是对《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一个总结,也是对《荷塘月色》思想的一个概述。 这种以情感来定位的方法是必要的,但全部性的爱欲肯定与现实性的政治氛围的影响否决,是欠妥的。正如杨朴先生在文中所言,“对一代代中学生,形成了一种严重的错误诱导”,这也不能不说是此文中的一个矛盾。 《踪迹》是朱自清的诗与散文集,1924年12月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第一辑是新诗。第二辑是散文。本书收录其散文部分,仍以“踪迹”为辑名,同时将散文诗《匆匆》也一并收入。
朱自清散文全集
前言
·踪迹·
《踪迹》是朱自清的诗与散文集,1924年12月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第一辑是新诗。
第二辑是散文。本书收录其散文部分,仍以“踪迹”为辑名,同时将散文诗《匆匆》也一并收入。
匆匆 歌声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温州的踪迹 航船中的文明
·背影·
《背影》是朱自清的第一本散文集,1928年10月由开明书店出版。
分甲乙两辑,并有序文一篇:《论现代中国的小品文》。
序 女人 白种人——上帝的骄子 背影 阿河 哀韦杰三君
飘零 白采 荷塘月色 一封信 《梅花》后记 怀魏握青君
儿女 旅行杂记 说梦 海行杂记
·你 我·
《你我》散文集,1936年3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共收1925年至1934年秋所作的29篇文章,分
甲乙两辑,甲辑共13篇,除《自序》外本书全收;乙辑为书评序跋集,共16篇。本书只收《〈忆〉跋》,
《〈山野掇拾〉》,《〈子恺漫画〉代序》,《〈燕知草〉序》,《叶圣陶的短篇小说》等5篇。
"海阔天空"与"古今中外" 扬州的夏日 看花 我所见的叶圣陶 论无话可说 给亡妇
你我 谈抽烟 冬天 择偶记 说扬州 南京
潭柘寺 戒坛寺 《忆》跋 《山野掇拾》 《子恺漫画》代序 《燕知草》序 叶圣陶的短篇小说
·欧游杂记·
《欧游杂记》1934年9月由开明书店出版。
收录游记11篇,其中《西行通讯》为附录。
威尼斯 佛罗伦司 罗马 滂卑故城 瑞士 荷兰
柏林 德瑞司登 莱茵河 巴黎 西行通讯
·伦敦杂记·
《伦敦杂记》1943年4月由开明书店出版。
三家书店 文人宅 博物院 公园 加尔东尼市场 吃的
乞丐 圣诞节 房东太太
·标准与尺度·
《标准与尺度》,1948年4月由文光书店印行。收文23篇,多为文学杂谈。本辑收录《动乱时代》,
《中国学术界的大损失——悼闻一多先生》,《回来杂记》,《论严肃》,《论气节》,《论吃饭》等6篇。
动乱时代 中国学术界的大损失 回来杂记 论严肃 论气节 论吃饭
·论雅俗共赏·
《论雅俗共赏》1948年5月由观察社出版,为“观察丛书”之七,收文15篇。
本辑收录《论雅俗共赏》,《论百读不厌》,《论书生的酸气》,《论老实话》等4篇。
论雅俗共赏 论百读不厌 论书生的酸气 论老实话
·语文影及其他·
《语文影及其他》是朱自清生前亲手编定的最后一个集子,未及印行,几个月后,
他就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了人世。建国初期,“朱自清全集编委会”曾将书名改为
《语文影》,准备收入全集,但终于未能印行。1985年10月,交由中国文
联出版公司出版,书名仍用作者原来拟定的《语文影及其他》。分为“语文影”
和“人生的一角”两辑。本书收录了除《论轰炸》之外的所有文章。
说话 沉默 撩天儿 如面谈 人话 论废话
很好 是喽嘛 不知道 话中有鬼 正义 论自己
论别人 论诚意 论做作 论青年 论东西
·集 外·
《集外》是朱自清生前未曾编成集子的散文。有些散文散失在解放前的各个报刊上,
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朱自清全集》后,经过搜集和整理,编入在《全集》第4卷内。
本书选收了30篇。另外,《南行通信》、《南行杂记》两篇,是最近在1930年
《骆驼草》杂志上发现的,这次也收入本书。
1《白种人上帝的骄子》。
写在自己国家电车头等车厢里,受西洋小孩凶恶的目光的逼视而生的屈辱,愤怒和“迫切的国家之念”:“谁也是上帝的骄子;这和昔日的王侯将相一样,是没有种的!”
这里,被压迫者的阶级意识升华为半殖民地的中国人民的反帝的民族意识,后来朱自清拒领美国救济粮儿贫病以终的中国人的气节,由此可见。
2《生命的价格——七毛钱》。
写了农村底层儿童和妇女的普遍的非人的“人生”:在人口可以买卖的黑暗旧中国,“人货”成了商品的一种,“人货”中,妇女是价格低廉的一种,男女小孩又是价格最低的“生货”,而低廉到七毛钱便可以买一条人的生命,更是超出人的想象。
然而,这还不是被卖的女孩飞人生涯的开始,等待她的将是辗转被卖的命运:或卖为婢,或卖为妾,或卖为妓,总之,她将度过的是血与泪的一生。对照祥林嫂和包身工,便可知道这类花七毛钱便可以买到的女孩今后的万劫不复的命运。
3《阿河》。
写的是年轻的阿河被卖,帮佣,逃婚,被绑,再逃,告贷赎身不得,而终于自卖的事,题材有些近似祥林嫂前半生的故事,结局虽不如祥林嫂的悲惨,但在冷酷人群的笑骂声中独自和命运作拼死一搏的阿河,也是欲哭无泪了。
对个人家境和生活艰难的描写,也是朱自清写人生的一个重要的侧面。
4《儿女》。
写的是“蜗牛背了壳”的那种“幸福的家庭”,无论自责或自嘲,都透露着艰辛生活得苦涩。
5《背影》。
文中“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的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那知老境却如此颓唐······”,若非自身也领尝了人生坚信的况味,便不能发此浩叹。
儿子从背后看父亲,既扫去了平素父亲面对作者时所作的对一切不如意之事的掩饰,使其喜怒哀乐真实呈现,又暗示了儿子是在一种为父亲所不知的情形下去领会这份爱心的。
6《荷塘月色》。
通过对月下荷塘的描写,抒写作者在政治形势剧变之后,在严酷现实的重压下的苦闷、彷徨和寂寞的心境,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情绪以及对未来美好自由的向往。
7《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我和平伯同游秦淮河,秦淮河热闹的景象中夹杂着“被逼以歌为业”的歌伎的卖笑生涯,虽则“卖歌和卖*不同”,对她们的身世,我们“究竟应该同情的”,所以当听到“一只载妓的板船”经过时传来的响亮而圆转的清歌,清游中的作者,却感到了寂寞。
8《执政府大屠杀记》。
朱自清此文记述的是1926年“三·一八惨案”。朱自清是“三·一八”大游行的参加者,自始至终;也是“三·一八”大屠杀的身历者,亲眼目睹。
面对“各报记载多有与事实不符”的情况,他挺身而出了,仗义执言,为了揭露,控诉,谴责。然而统观全文,却甚少横眉怒目、声色俱厉的感情词语。他好像只是作为一个游行示威的参加者,絮絮地述说着一个平凡的人的不平凡的一天。
9《绿》。
通过梅雨潭的绿绿的潭水,抒写作者之情,它是一篇写景散文,但“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将他对祖国山水的一片“至情”融于对梅雨潭景物的细致刻画之中,“溶景入情”,情景交融;
使景物既写得细腻生动,又具有绵密深厚、真挚清幽的情致,抒写出“作者心灵的歌声”,从而使全文充满着诗情画意。
10《白水漈》。
朱自清突出描写白水漈瀑布的细和薄,他写那凌虚而下的瀑布,“只剩一片飞烟”似的“影子 通过“影子”的轻,“软弧”和“橡皮带儿”的软,精密地描写出了白水漈瀑布在微风中的形态。
11《匆匆》。
《匆匆》所借以抒情的具体物象是极难把握,极难表现的虚无缥渺的时光然而作者却能赋予这一"无形物"以具体可感、栩栩如生的形象,而且藉此淋漓酣畅地抒发了作者的满腔情怀。
12《航船中的文明》。
作者“因急于来杭”只好乘“很苦的”“精神文明”之夜航船,航船上除了曾读过几年书的“我”以外,满船没有一个士大夫。
尽管那些“士大夫虽也搴着大旗拥护“精神文明”,但抵挡不住那“物质文明”的引诱,竟“忍心害理的撇了那老相好”全跑到“满身洋油气”的汽油船上去了。那些高唱“昌明国粹”的人都跑到哪儿了?
作者为了证明在这“礼义之邦,文明之古国”,“国粹将亡”的事实,抓住了航船上所发生的两件戏剧性的场面,抨击了在这“礼义之邦,文明之古国”竟会有“男女分坐”的“精神文明”!
13《给亡妇》。
作者的叙述似乎预备由“我”直抵亡妻。“谦,日子真快,一眨眼你已经死了三个年头了。”这是一个从生者导向死者,从思念者导向被悼者的句式,按照惯常的抒情方式,接下来的叙述该是作者在这三年里如何思念亡妻,抑或是没有妻子的日子里自己的寂寞。
但是,作者突然转变叙述角度,他从亡妻那一面来打开全文的叙述缺口。先是亡妻死后对“我”和孩子们的不舍与惦记,后是亡妻生前为孩子们和“我”的日夜操劳。明明是作者深怀着亡妻,但通篇所叙的都是亡妻对我们的不舍与爱,几乎没有一件是直接表现“我”投射给妻子的思念与爱。
14《春》。
描绘春景:"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作者抓住色彩的连锁关系,写景物色彩层次清晰、意趣盎然,洋溢着春之生命舞动的美感,烘托出了一个生机勃勃的春之世界,如诗如画,意境优美。
15《怀魏握青君》。
大革命失败后的血雨腥风的时期。这正是作者的绝望期,他感到自己好像是“一张枯叶,一张烂纸”,是“寻常人所难堪”的“苦在话外”。
正因为处于这样的低潮,所以友情、亲情、师生情中散逸出来的爱成了滋润寂寞、痛苦心灵的玉液琼浆,特别是“玩世不恭”的魏握青,更成了他心中的一丝暖色。“我想,握青也许不那么玩世了吧。”这仍是一种“曲说”,是“明抑暗扬”。
更何况,这一时期,也是他审视自己内心的时期,对于自己在人伦关系中表现的粗疏、随便、懈怠,他表示出了深深的自责和无尽的悔恨。达成魏握青的心愿即是例证。
16《白采》。
作者跟白采的交往并不频繁。他们第一次打交道,是为学生诗集的事,双方都有误会。后来平伯在信中屡次谈到他,说他是个有趣的人。待读了一遍白采的诗稿《赢疾者的爱》,觉得大也意思,于是承认他是一个有趣的人。
他们仅见过一面,几分钟的匆匆一谈,便握别了。想不到这最初的一面也是最后的一面。去年年底,作者收到一张白采“聊寄伫盼之意”的小照,反复把玩而不忍释手,觉得他真是一个好朋友。
当作者得知他最初给白采的那封长信,还留在他的箱子里时,一种惭愧感,使作者喊出鞭挞自己的声音——“我真是小器的人哪!”
扩展资料:
朱自清的散文,从思想内容说,他散文的核心是一个“真”字。用真挚的感情,写真实的见闻和感受,记写真实的景物,发表真实的议论。朱自清的散文,从题材上说比较狭窄,大多为亲友的交往、家庭的琐事,即使后期那些议论的文字,也很少发空论。
但正如当年作家赵景深说的:“朱自清的文章不大谈哲理,只是谈一点家常琐事,虽是像淡香疏影似的不过几笔,却常能把那真诚的灵魂捧出来给读者看”。就是因为这样,朱自清的散文才取得了感人的力量。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里大都是身边的凡人琐事,但是在这些事情中传达着他对生活的思索和感悟。
先生的语言清丽凝练,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在平淡中传递着真挚的感情:《背影》、《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匆匆》等都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名篇,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也让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因树立了“白话美文的模范”而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本书收录了朱自清先生的25篇散文名篇,如《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匆匆》、《背影》、《春》、《绿》等。
参考资料:
绿
朱自清
[教学目的]
1、作者对美好境界的热情赞美和执着追求的思想感情。
2、学习“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
3、如何抓住文章的“文眼”来组织材料。
4、散文的景和情:情是景的灵魂,景是情的依托。
[重点、难点]
1、重点:在写景中寄寓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变换写景角度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1、由《背影》中父子间的爱引出对大自然的爱
2、朱自清的生平介绍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 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朱自清祖父朱则余,号菊坡,本姓余,因承继朱氏,遂改姓。为人谨慎,清光绪年间在江苏东海县任承审官10多年。父亲名鸿钧,字小坡,娶妻周氏,是个读书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朱鸿钧由东海赴扬州府属邵伯镇上任。两年后,全家迁移扬州城,从此定居扬州。
朱自清有著作27种,共约190万言,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大多收入1953年开明书店出版的4卷《朱自清文集》。1988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对朱自清著作又一次全面的搜集、整理、出版了6册《朱自清全集》。朱自清虽在"五四"运动后开始新诗创作,但是,1923年发表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却显示出他的散文创作方面的才能。
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其作品的题材可分为三个系列:一是以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要内容的一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和《执政府大屠杀记》。二是以《背影》、《儿女》、《悼亡妇》为代表的一组散文,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第三,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小品,《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后两类散文,是朱自清写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3、时代背景介绍。
《绿》,写于1924年。当时,南方成为革命的策源地,北伐战争已在酝酿之中。尽管朱自清并没有投身到革命的激流里去,但他对中国社会的前途,时刻都在关心着;对于以统一为大业的北伐,无疑也是抱支持态度的。他这一时期的思想,基本上还保持着“五四”运动时期青年人勇于进取的势头。这反映在他的散文作品里,则表现为格调的明朗,节奏的明快,满蓄着“为人生”、“写实”和昂扬向上的生命活力。《绿》虽然不过是一篇写景文,但只要仔细品味,还是很容易触摸到作者思想的跳动着的脉搏,看到一颗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
4、检查预习
踞(jù) 薄(bó)阴 绺(liǔ) 棱(léng)角
穹(qióng) 尘滓(zǐ) 皱缬(xié) 什刹(shí chà)
明眸(móu) 善睐(lài) 挹(yì) 掬(jū)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结构
(听教师范读,理清结构)
1、全文只有四个自然段,你以为要把握全文的重点,关键句是哪一句?
提示:“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2、这一句的关键词是哪个?
提示:“惊诧”
3、那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围绕这“惊诧”二字来写的。
〈1〉文章的开头与结尾两段都用了几乎相同的一句话,不同在哪里?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作用是什么?这两段话可以对调吗?
提示:a、最后一段中的“惊诧”前多了一个“不禁”;
b、这两段使文章首尾相接,是反复修辞手法的运用,语气加强了,表示再一次肯定。
c、不能对调,因为“不禁惊诧”是作者在热情地描绘梅雨潭之绿,抒发自己对她的倾慕和向往之后,情不自禁地喊出的,是作者感情真实的流露,是行文的必然。
〈2〉围绕“惊诧”两字,文中描写了哪些景物?重点表现的是什么?
提示:文中写了山岩、梅雨瀑、梅雨亭、梅雨潭等景物,其中重点表现的是梅雨潭的绿。
(3)既然文章重点是表现梅雨潭的绿,那课文第二段描写梅雨瀑是不是中心不突出?作用何在?
提示: a、交待了梅雨潭的得名实际上因瀑而来。
b、为了衬托梅雨潭,使“惊诧”落到实处。以显出“梅雨潭的绿”尤其令人惊诧。
(说明此问题的句子:“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我已经沉醉于梅雨潭的绿了)
板书:精巧的构思 :惊诧——绘景——不禁惊诧
三、体味文章描写景物的方法
文章写景选择了三个观察点,分别是哪三个?按照什么样的顺序写了观
察到的哪些景?
提示:第一个观察点是山边,所看到的是梅雨潭的远景。(交代观察点的语句:走到山边)
第二个观察点是梅雨亭边,写梅雨潭的环境。(交代观察点的语句:坐在亭边)
第三个观察点是梅雨潭边,极写梅雨潭之绿。(交代观察点的语句:站在水边)
板书:
第一立足点:山边,写梅雨潭远景
由远到近
绿 第二立足点:梅雨亭边,写梅雨潭的环境 由高到低
第三立足点:梅雨潭边,极写梅雨潭的绿
第二课时
上一课我们了解了作者精妙的构思,作者围绕“惊诧”两字展开写景,采用移步换景之法极写了梅雨潭的绿。这一节课我们继续来体味文章的写景方法。
一、关于梅雨潭及周围
1、作者描写了梅雨潭周围的哪些景物?描写这些景物的作用是什么?你以为哪些词用得准确生动?
提示:写了山、岩、亭、天、草、,都是为了衬托梅雨瀑的美,写梅雨瀑的美又是为了衬托梅雨潭的绿的美。因为“我”一见到梅雨潭的绿,“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
例:写亭:“踞在一角岩石上,……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踞”字突出了它的险峻之势,给人以凌空突起之感。
2、作者为什么能把这些景物写活?
提示:描写景物不仅绘其形,更要其神。作者描写的都是静态的景,用的却都是动态的词,就使景物活起来了。这是作者在写景上的第一个特点。
二、我们再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梅雨瀑的。
这段描写文字,你最喜欢的句子有哪些?说出它们的妙处来。
提示:a、三个比喻用得妙,写出了水花的色泽、形状、动态。
b、一处拟人用得佳,“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地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极其生动而亲切地写出了水花的活泼可爱。
教师总结:由此可见,作者描写景物,细致入微,气韵生动。
三、最后,我们来学习第三段,关于梅雨潭的绿的描写。
1、第一句“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对表现主题有何作用?作者用了“揪”、“攀”、“探身”、“鞠躬”等动词,又是要表现什么?
提示:a一个“招引”一个“追捉”,写出了梅雨潭绿色的无穷魅力,写出了“我”对这绿色的倾心喜爱。
b这些动词极为准确、自然地写出了探奇览胜之心的急迫,对“闪闪绿色”追求的努力。
2、作者是怎样在描写梅雨潭的绿的?他先用了什么词概括了对绿的总感受?
提示:a、对绿的总感受:“醉人”、“奇异”。
b、 接着作者连用六个比喻:像极大的荷叶,像**的裙幅,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像涂了明油,像鸡蛋清的软,鸡蛋清的嫩,像温润的碧玉,从不同角度对梅雨潭的涟漪以及绿的亮度、纯度等加以表现,写出了梅雨潭醉人的绿和醉人的美,也寄寓着作者的爱。
3、作者还用了什么方法来体现潭水的绿呢?
提示:作者拿北京什刹海的绿杨、杭州虎跑寺的绿壁、西湖的波、秦淮河水来与梅雨潭水进行比较,这是一种以美衬美的写法,那四处都极负盛名,但都不如梅雨潭水的绿,说明梅雨潭的绿是浓淡相宜,明暗适度,绿得恰到好处。
4、除了融情于景外,文中还有直接的抒情,你以为,全文哪里最能体现作者那种对绿的向往、陶醉、倾倒的热烈感情?
提示:在第三段的后半部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到段末。
5、朗读此部分内容
要求:把作者对绿的满腔爱恋与赞美读出来。先听老师范读一遍:“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学生齐读之后,可再请一位朗读能力强的同学朗读一遍。
6、这一部分作者的写作在人称上发生了何种变化,有何作用?
提示:由第三人称“她”变成了第二人称“你”。一开始作者感情比较收敛,可随着情感的迸发和投入,作者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冷静,而把自己完全融进了“绿”之中,强烈的抒情需要使作者不自觉地改变了人称。
7、作者除连用了九个你外,还用了一些富于亲切感、抒情性极强的动词,请找出来,并说说作有用?
提示:“拍”“抚摩”“掬”“吻”,极为充分地表达出作者对那“醉人的绿”的炽热而奔放的爱恋之情。
8、小结:从这一部分的学习,我们小结一下朱自清先生借描写绿以突出文章的主旨有什么特点?
提示:以满腔的深情,多变的笔法,描绘充满浓郁诗美的梅雨潭“醉人的绿”。
板书:
1、把静态情景作动态描摹
细腻的写景 2、描写细致入微,气韵生动
3、多变的笔法绘出诗一样的“醉人的绿”
四、主旨理解
课文着力刻画梅雨潭水绿色所呈现出来的美,表现出它的神韵。在这些描写中寄寓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作者第二次游仙岩的时候,正好是秋天。在一般文人的笔下,秋天是一个萧索的使人感到悲凉的季节。梅雨潭是个低洼潮湿的地方,朱自清从潭水的绿色中发现了令人心醉而奇异的美,进而致力赞颂。表现出他热爱青春生命、积极向上的乐观的心情。
五、文章总结
这篇散文热情地描写了梅雨潭之绿,抒发了作者对生机勃勃、气象万千的绿的倾慕和向往,表现了作者对新生活的希望和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五、布置作业
反复朗读本文,模仿《散文家谈散文》写一篇鉴赏小短文。
开头和结尾
开头
开头是正文的第一步。好的开头,能使作文思路畅达,顺理成章,吸引读者。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曾有诗曰:“文章看落笔,议论驰后先,破石出至宝,决高泻千川。”意思是说写文章要特别注重开篇落笔之处,如果下笔便石破天惊、涌现精华,则全篇就如高崖泻水,气势如洪。明朝诗人谢榛也说:“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同样强调了开篇应以爆竹骤响之势震彻全文。可见。文章的开头是相当重要的,特别是考场作文更是如此。
开头的基本要求是:
入题要快,点题巧而新颖,言简意赅,照顾全局。
下面举出不同方式的开头范例,做为作文时的参考。
1、 开门见山,直截了当点明主题。
例如: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朱自清《背影》
我和阿敏的交情可不一般——初中三年的同桌。对她,我有一肚子的话要说。 ——《同桌》
2、 开头说明写作原因。
例如:我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纪念几个青年的作家。这并非为了别的,
只因为两年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我很想借此算是竦身一变,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照直说,就是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
——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
(这种开头能使读者大致了解作品的写作动机及大体内容,可唤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
3、 开头交代故事或与故事有关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环境。
例如:这是十几年已前的事了。 ——冰心《小桔灯》
(这种开头,简单明了,开头后,可直接引出故事。)
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兰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华老栓忽然坐起身,擦着火柴,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茶馆的两间屋子里,便弥满了青白的光。
——鲁迅《药》
4、 开头交代所要记叙或说明的事物。自然交代,平引下文
例如: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了。近日,我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瞻仰了这
座巍峨、雄伟、庄严的纪念碑。 ——《人民英雄纪念碑》
新学期一开始,我就注意到一个问题:我们班三十三名男生,二十七名女生,男生两人一桌恰好多一名,女生亦如此,必将出现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同坐一桌的危机。可万万没想到这个危机会降临到我的头上。——《同桌》
5、 以环境描写开头。环境描写,渲染气氛
例如: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从远处看,郁郁葱葱,
重重叠叠,望不到头。从近处看,有的……
——《井冈翠竹》
十月九日又到了,鲁迅先生已经逝世六十年了。从傍晚到子夜,静静地,一个人坐在窗前,任冷雨打着窗棂。灯下一盆吊兰淡淡地涂抹一壁翠色书柜。夜风荡起,身上微微泛起寒意。想起了鲁迅先生,泪水就滑落下来。
(这种开头也可以对社会环境做出描写。)
6、以人物描写开头。描形绘神,印象逼真
例如:我们院来了两个小孩。一个是姐姐,梳着小辫,穿着小花褂;
一个是弟弟,脑门上留着头发,就像扣了一个茶壶盖。
她,长得真丑:黄瘦的脸;尖尖的下巴;淡得几乎看不见的眉毛下,一双细眯的眼睛;鼻子扁而大;一口参差不齐的牙齿,略有**……唉!甭提了,她的外表真不符合这么动听的名字——祝丽丽。——《同桌》
(这种开头会立即引起读者的兴趣,急于想知道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此外,好的人物描写开头还可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7、 联想象征,奇妙无穷
一个梦,曾经在西方强盗的炮舰下埋葬,留下的是老一辈辛酸是泪珠不止的心痛和望眼欲穿的期盼作为见证。伴随着流泪的长江长大的我们也就少年已尝愁滋味,踩着前辈留下的印证期待,期待着有那么一天……——《期待》
8、 以抒情议论的语言开头。抒发情感,以情动人
例如: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事情感动着。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
放纵奔流着,它使我想把一切东西都告诉我的祖国的朋友们。但我急于告诉你们的,是我感情的一段重要经历,这就是: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暮色中,几缕炊烟从农舍里袅袅升起。我捧着一束栀子花,站在张老师的窗前。张老师,您还是那样忙碌?该歇歇了吧,今天是您的节日——教师节。我带着我的收获来看您来了。——《琐忆》
(开头直接抒情,扣住了读者心弦,可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
9、以悬念或其它引人入胜的方式开头。设置矛盾,引人入胜
例如:著名声乐家苏林教授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
——何为《第二次考试》
“我就不信,你在这个班生活了两年多,对这个集体就会没有一点感情?……”这是今天早晨班主任陈老师对我说的话。我望着陈老师愤怒的目光,委屈的眼泪直在眼眶里打转,心理说:“陈老师,你误会了……我怎么能不爱我们的班级体呢?”
10、 以论点开头。名言指路,开宗明义
例如: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谈骨气》
培根说过:“无真实朋友之人,可以谓之真可怜而永陷于孤独生活之人。”
他的话道出了朋友的重要。是的,假如一个人丧失了友情,他简直无法生存在世界上。 ——《朋友》
(这种开门见山,揭示论点的方法,在议论文中常常用到。)
11、 以修辞方法开头
●排比反复,创造旋律
朋友,就是我可以为他献出真挚情感的人;朋友,就是我可以对他付出全部信任的人;朋友,欢乐时与我分享,危难时与我同行。人生中没有朋友,就像生活中没有阳光。我就有着这样的一个好朋友。——《朋友》
●设问开篇,无沿无边
往事如烟,随着时光的流逝,大都渐渐淡忘,而那双眼睛,怎能使我忘怀?
——《朋友》
●引用歌词开头,响彻云际
“明天你是否会想起/昨天你写的日记/明天你是否会惦起/曾经最爱哭的你……”一曲悠扬的《同桌的你》从路边音像书店传了出来,那带着绵绵情思的乐曲,把我的思绪带回了三年前的时光……——《同桌》
●对比映衬,突出重点
随着岁月的流逝,许多人渐渐被我淡忘了,然而,有那么一双眼睛,一种声音一个身影,至今萦绕在我的心头,久久不能忘怀。——《朋友》
●以物喻人,含义深长
在一望无际的旷野上,一棵古老的树,虽然生命已到了最后一刻,但它仍然倔强的生长着。在它的身旁,一棵小树正在抽出嫩嫩的芽。老树的根枯了,它把生命的汁液输给了小树;老树的叶黄了,它把绿色的生命注入了小树。老树历经沧桑,走完了它艰难的历程。如今,小树刚刚抽枝吐叶,老树却离开了它……这正像外公离开了我,他来不及接受我对他的报答之情,就匆匆离开了我。 ——《琐忆》
12、 以文章写作方法开头
●欲扬先抑,开发胃口
唉,老师怎么让我和他坐一个桌呢?她可是我班最凶的女生啦!就因为这,大伙都叫她“虎妞”。——《同桌》
●倒叙开头,吸引读者
当我们乘着离开国防教育学校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泪水竟然在我的眼眶里打转。难道是留恋吗?是留恋那一段虽苦虽累但充满活力的生活,还是留恋那待人苛刻却真诚亲切的军人,我们的教官?——《朋友》
●拨乱反正,拨云见日
有人说,淡泊就是看破红尘,看透一切,认为一切都是假的、虚伪的……这种看法是对淡泊的曲解。如果我们翻一下词典就会明白,“淡泊”是不追求名利的意思……——《淡泊》
●解题铺陈,明示中心
责任,就是一个人分内应该做的事。军人,有保家卫国的责任;医生,有救死扶伤的责任;教师,有培养接班人的责任。工人、农民、职员、商人……人人都有自己的责任。在我们的社会里,各行各业都有许多尽职尽责的人,他们组成了一道道最美的风景——请允许我,从这道道美丽的风景画卷中撷取一幅动人的画面吧。
●题记为冠,哲理为先
世间万物皆难逃自然辩证法,孰是孰非,孰优孰劣,孰喜孰忧,岂可一言以蔽之?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话题作文巧开头
好的开头是作文成功的一半,文章的开头要做到漂亮、俊秀。可是,很多同学作文的开头,或离题万里,或空洞无味,或平淡无奇,不符合作文中“生动形象”、“有文采”的要求。下面举例说明。
材料:商人说,快乐是看到自己苦心经营的生意日益红火;老师说,快乐是看到自己“桃李满天下”时的那份欣慰;父母说,快乐是看到自己的孩子长大成才;小妹妹说,快乐是穿上漂亮的裙子过“六一”儿童节;高三的学生说,快乐是看到成绩晴雨表中可爱的太阳的笑脸……
请以“快乐”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的开头。
总体要求
1.如果不是写成小说,开头必须扣题�最好出现话题字眼 。扣题要灵活,避免复述话题。
2.开头应力求避免平淡的抽象议论,避免以叙述冗长的故事作为议论的开头。
3.开头要做到化大为小,从大的话题中选取其中的一个层面,有利于具体的描写与抒情。
4.开头要体现文采和情感。
一、过程式
此种开头方式易于写“我”的经历与情感的记叙文与散文。
例:孩提时,我常常醉心于别人的故事,感动着别人的感动,悲伤着别人的悲伤,曾经的泪花被风化在记忆的深处……
当别人不再感动我时,我尝试着自己感动自己,于是,我提起笔——写作,是我的快乐。
点评:以简短的过程写出写作是“我的快乐”的缘由,引入话题自然。
二、类比式
此类一般由自然现象、风物引入人生话题,能明显地体现文采,并且能体现一定的匠心。
例:快乐,大海里跃起的一朵浪花,走过了千山万壑,它自由;快乐,钢琴上舞动的一个音符,经过了精心创作,它美妙;快乐,生活中不变的真谛,经过不懈的努力,它永恒;快乐,一份勤劳后的收获,收获汗水浇灌的果实。
点评:由自然到人生引入,前后呼应好,较好地体现文采。
三、对话式
将主旨以对话的方式引出,一般较为活泼自然,不容易跑题。
例:清晨,太阳刚刚升起。我问一位盲人:“你快乐吗?”“快乐。因为我的心中能感受到阳光的温暖。”
远处一位走路蹒跚的老人过来。我问:“你快乐吗?”“快乐。因为我子孙满堂。”
我按着我的心问:“你快乐吗?”“快乐。因为我拥有亲人的爱。”
是的,人生最大的快乐在珍惜拥有。
点评:用对话的方式开头,自然引出自己要表达的中心——珍惜现在的拥有,就是快乐。
四、镜头式
选取能体现话题主旨的生活中的镜头入手,写来具体、形象。
例:鸟儿在晨雾中欢快地啼鸣;溪水在山涧中快乐地流淌;微风在春意中快乐地抚摸山林;细雨在清凉中欢快地滋润着大地。朋友,看着这些,你能不动心?
我们心动,因为我们渴望快乐的生活。何来快乐?快乐源于生活中小小的满足。
点评:从自然的美景入手,引出“快乐”的话题,行文自然流畅。结构清晰,思路开阔。
五、总结式
此种开头式弥补了开头泛泛而谈的缺陷,简洁明了地提出观点。
例:快乐,是年迈的老人看到儿孙满堂时的心情;快乐,是一对恋人静静偎依在一起时的心情;快乐,是得到一本喜爱的书,吃到一颗甜甜的草莓时的心情。
快乐,就是内心深处的一份感动。
点评:把三个有内在关联的场景构成一组排比,用一个总结句点明文章主旨。
六、逆入式
从与话题材料相反的角度入手或从反面立意,容易出新。
例:当简·爱说“我不是无感情的机器”时,我笑得像根苦瓜,我就是那台毫无感情的死了的机器,头上盖着考试题织成的白布。
太夸张了吗?不!我很严肃地说,我不快乐,因为试题,因为考试,快乐成了机器上锈成粉末的螺丝钉。
点评:从反面入手,写“我不快乐”立意引题,符合学生生活实际。
熟练地掌握几种开头方式,面对不同类型的作文时,下笔就能得心应手。
结尾
结尾是文章内容发展的自然结果,是全文的总收缩。好的结尾,能收到深化中心思想的作用,而且耐人寻味,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结尾的基本要求是:紧扣文题,自然地结束全文,能加深读者的印象和理解,做到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
下面举一些范例,做为参考。
1、 含蓄深刻耐人寻味的结尾。
例如:透过荔枝树林,我望着远远的田野,那儿正有农民立在水田
里,辛勤地分秧插秧,他们用劳力建设自己的生活,实际也是在酿蜜——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生活的蜜。
这天夜里,我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
——杨朔《荔枝蜜》
(这样的结尾能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形成一种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2、 提出希望或发出号召的结尾。
例如:你忍心让你的智慧之门永闭吗?你愿意永远盲目地让别人带着你走吗?你愿意永远只做两脚书柜吗?假如你的答案是否定的,那么,你万不可忘记带那把钥匙,你得能发问,勤发问。
——《发问的精神》
(这种结尾常常用在议论文中,能引起读者重视,从内心世界深深打动读者,起到相应的效果。)
3、 自然收束全文。
例如: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
——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那一年,他才四十二岁。 ——《鞠躬尽瘁》
(文章记叙了焦裕禄禄同志的事迹,结尾只用一句话,就收缩了全文,戛然而止,能引起读者的无限感动和崇敬。)
4、 总结归纳的结尾。
例如:马克思的一生,是光辉战斗的一生,也是刻苦学习的一生,他的勤奋学习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
(这样的结尾能使全文变得更加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所要表达的意思明白直观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5、 抒情议论的结尾。
例如: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鲁迅《故乡》
(这样因事而论,用警句结尾,发人深思。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一方面深化文章的中心;另一方面能突显文章的意韵。)
6、 以人物或景物描写结尾。
例如: “是我的——”她气汹汹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茹志鹃《百合花》
7、 结尾扣题与开头呼应的结尾。
例如:(开头是)纷纷扬扬的大雪下了半尺多厚,天地间雾蒙蒙地一片…… 结尾如下:
风,更猛了,雪,更大了。 ——《夜走灵官峡》
(这种结尾使全文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首尾呼应,让文章变得浑然一体,自成格局。)
8、 悬念尾。把故事结局留给读者思索续补,故设悬念,激起读者阅后“思”不释手,非刨根问底不可的感情涟漪,如小小说《有关拖鞋问题的问题》的结尾:
“小王科长究竟能否当选?在不久将召开的人代会上,即可见分晓。”是一举中“选”?还是“退居二线”?读者真难断分晓!
9、 再现尾。结尾像**镜头一样再现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特殊身份,肖像,语言、动作等,加深读者印象,如《背影》结尾: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再现父亲买桔背影,可谓声泪俱下,引起读者共鸣。
10、 引用尾。记叙文结尾引用名诗名句,歌词俗语等,顺水“引”舟,收到一石三鸟的功效。如 《驿路梨花》引用陆游的“驿路梨花处处开”作结,使题文相映,首尾呼应,含蓄而有形象地写出了雷锋精神不断传递,处处发扬,升华主旨,又便于读者记诵。
11、 揭迷尾。即在浓墨重彩的文章主体部分设下“迷面”,扣读者之心,让人物“真面目”尾中展露,如《看戏》一文作者先对女主角轻盈矫捷的步伐,圆润的歌喉,珠子似的歌词,深远的回音尽情泼墨,撩拨读者追问:“台上演员何许人也?”而后笔锋一停,末尾道真相——“我们的这位艺术大师是谁呢?他就是梅兰芳同志。”令读者拍案叫绝,永记芳名。
12、 循环尾。现实生活中,许多事情周而复始,循环演出,如何在记叙末尾作恰切安排而达到揭示中心的目的呢?试看《多收了三五斗》结尾:
“第二天,有一批敞口船来到这里停泊,镇上便表演着同样的故事。”故事一天天循环演出,旧中国农民的悲剧命运便愈演愈浓,主题突出。
13、 对话尾。言为心声,以声写人,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小小说《鞋》的结尾:
“军人用低沉的声音对补鞋匠说:“用不着了,他的双腿已经在前线医院里……他特意来信嘱托我把钱送给您,谢谢了!说完迈着大步走了。”
答语中的“他”——补鞋匠日夜期盼来取鞋的“大个子”军人高大形象在读者的眼泪中跃然纸上。
除以上结尾方法外,还有《枣核》的“说理尾”,《羚羊木雕》的“反问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对照尾”,《普通劳动者》的“排比尾”,《连升三级》的“讽喻尾 ”,《这不是一颗流星》的“释题尾 ”,《草地晚餐》的“特写镜头尾”等等。
总之,一篇好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除了能做到上述几点之外,还应该和文章的主体形成一个整体,既和文章的主要内容互相呼应,互相补充,从而达到浑然一体的完美的表达效果。
练习讲解:
[片断示例]一
茫茫人海,广阔天地,漫步于这热闹的人间盛世,怡情于这文化知识的摇篮,穿梭于同道中人之间,你穿着一身朴素大方的运动服,回眸毫不吝啬地给了我一个真诚的微笑,于是我知道,人群中我又多了一个朋友。
——选自《今生有你》(开头)
看电视的时候,如果一个片子的开头不能吸引人,很多观众就会“啪”的一声调换频道。怎么样,这是不是足以证明“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个道理?写文章也一样,如果开头平淡、做作、生硬,人们就不愿意往下读,即使硬着头皮读下去,也会对全文的印象大打折扣。那么,怎样才能设计出好的文章开头来呢?我们说,好的文章开头,不仅要做到落笔扣题,也要形成一股气势,把后面的文章带动起来。具体说来,以下方法能够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一、设置场景,让人物闪亮登场。一些以记人为主或以记述人物关系为主的文章,就存在着人物“亮相”的问题。如果用简洁的笔墨勾勒出人物生活的某个场景,伴以人物的个性化动作或语言,这时人物就有了“登台唱大戏”的机会了。比如“片断示例”中的例子,在“茫茫人海,广阔天地”这个大舞台上,主人公的穿着及“回眸”、“微笑”等动作犹如特写镜头展现在我们面前,活灵活现。下面接着写“我俩”之间的交往、写对方的真诚为人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二、描画景物,让感情渗进心田。“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的喜怒哀乐,都可以寄托在景物描写(实景虚景均可)之中。通过营造一种情景交融的氛围,能够迅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比如《我奔波在人生的海洋上》一文这么开头:“在碧波万顷的汪洋大海上,不知何时漂来了一位小客人——一叶浮萍。在时而风起云涌、时而阴云笼罩的大海上,小浮萍的日子就可想而知了。她的身体无时不在承受着煎熬,她的心灵无时不在忍受着磨难。她天天盼,盼着有一天能漂到一个宁静的港湾。下面这个故事就真实记录着这样一叶浮萍的命运。”作者本来是要记叙自己的不幸遭遇,却先写浮萍漂在大海上的经历,借助想象中的景物渲染出飘摇不定的人生际遇,可谓创意独具,文笔生动,感人至深。
三、突出疑点,让开头爆出火花。或者针对大家公认的观点,特意提出与之相反相对的看法;或者特意提出某个问题,引发思考;或者形成矛盾冲突,造成悬念,激发读者心中的疑问而欲寻其故。这样的文章开头,扣人心弦。比如《又一次考试》一文这么开头:“经过一番苦战,所有的课程终于全都考完了,同学们都大松一口气。可是,班主任突然宣布下午还要进行一场考试,还要求我们必须在下午两点钟以前到校。咳,老师到底是发了哪门子神经呢?”怎么样,读到这里,你是不是就急于想知道考什么、怎么考吧?这样一来,文章的可读性就强了。
四、呈示感悟,让哲思一展其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形式,比如排比句、比喻句、对比句、引用句等,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表达出来,能够收到展现中心与突显文采的双重效果。当你在文章开头就读到“美与朝阳一同升起,也与月亮一同发光;美在遥远的北国与雪花齐舞,也在南方与轻风齐唱——美,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这样的语句时,你的心里是不是也为之一动呢?你是不是对“美”有了新的认识了呢?看来,用语含哲思的句子作开头,真是打动人心的好方法。
[片断示例]二
“你长大了,要多多锻炼自理能力!”妈妈常对我说的那句话又在我耳边响起。我一下子明白了:过分的呵护,把孩子捧在手心里,孩子得不到锻炼,对孩子其实是一种伤害。妈妈“放手”与“放心”,让我学会了自理自立,使我远离了伤害。
——选自《远离伤害》(结尾)
我国古代将精彩的文章结尾比作“豹尾”、“撞钟”,就是表明结尾要做到简洁有力,余味无穷。写作实践告诉我们,要写出优秀的文章,少不得一个亮丽的结尾。
一、亮出高见:以深取胜
经过文章前面的铺垫、蓄势,结尾处再亮出作者经过提炼的精警语句(这个语句最好在作者动笔之前就已拟定,以统率全文的写作),以其意味厚重引人警策,发人深省。以《远离伤害》为例,文章略写了妈妈拒绝送“我”去考试,详写了“我”看到“和我差不多大小的女孩”受到全家关心却狼狈不堪的情景,随后发出上述议论。这种结尾方式,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理性思考,具有深化主题、启人深思的良好效果。
二、敞开心扉:以情取胜
正因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语),所以优秀作者总是善于以浓浓的真情去拨动读者的心弦,引发读者的万千思绪,激发读者丰赡的情感体验。特别是结尾处,由于有了前面的情感积蓄,应该抓住最后的时机,外现丰富的情感,让读者在浓郁的情感氛围中感受艺术的张力。满分佳作《隔着代沟,我望见了您》一文,叙写了“我”对父爱的误解之后,详写了“父亲为我费力搬来桌子”的细节——这是一位走向衰老的男人心中爱子之情的自然流露,作者饱蘸浓情,写得令人感动。随后,结尾写道:
也许您还没有感觉到我的觉醒,也许在您眼中我还是那个对您冷若冰霜不屑一顾的小男孩。可您一定知道,只要亲情不断,血脉相连,我一定会认识到父爱的伟大。感情也许会疏远,可无论这代沟有多宽,我终究会望见您的!
这里直抒胸臆,尽释浓情,让人倍感理解父爱、热爱父亲的亲情的涌动与炽热,令人动容。
三、悬问求解:以疑取胜
文章结尾处有意设置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或情景,留下一片空白,给予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刺激他们的阅读情绪,让他们在无穷无尽的想象中去思索、去品味,这是一种美妙的结尾方式。习作《公鸡做官记》编述了公鸡做官的经历:对属下中专心生蛋的鸡看不惯,喜欢陪自己玩乐的鸡。年终考评,竟然颠倒黑白地上报。没想到主人作出了这样的决定:
过了几天,我和小白(即陪同跳舞者,笔者注)都被请到主人的面前,心里美滋滋的。怎么,主人的手里捏着一把刀?为什么呀?我才当了一年官啊,我不想死!
你,聪明的,能告诉我为什么吗?
文章结尾,作者没有置评,而是有意向读者提出了现实而迫切的问题,这样能启人深思,令人警醒。
四、陡转立止:以奇取胜
不按故事情节的通常逻辑来安排事情的结局,结尾处推出令人意想不到的结局,此时骤然驻足,立马回缰。这种陡然转折、戛然而止的写法,能给读者以新奇感,从而获得审美享受。佳作《知子莫如父》,通篇以大款父亲独白式的叙述方式,赞扬儿子要当警察的理想,夸奖他天生是个当警察的料:身强力壮,动作敏捷,善于交际。结尾两处写道:
哟,有人敲门,我失陪一下。嗬,说曹操曹操就到。两位警察兄弟,有急事?啥事儿?到你们那儿去?这干嘛呀,有事在这儿说不就得了,大家伙又不是外人。
啥?我儿子把别人砍成了残废正在你们那儿蹲着?
文章前面大部分都是父亲对儿子情感化的赞扬和为儿子错误行为作的辩解,结尾处奇峰突转,直指儿子的犯罪行径和可悲下场,与父亲的骄傲得意心态相比,显示出极强的讽刺意味。
1 朱自清的《温州的踪迹》有哪些好的句子
1、这是一张尺多宽的小小的横幅,马孟容君画的。
2、上方的左角,斜着一卷绿色的帘子,稀疏而长;当纸的直处三分之一,横处三分之二。
3、帘子中央,着一黄|色的,茶壶嘴似的钩儿——就是所谓软金钩么?“钩弯”垂着双穗,石青色;丝缕微乱,若小曳于轻风中。
4、纸右一圆月,淡淡的青光遍满纸上;月的纯净,柔软与平和,如一张睡美人的脸。从帘的上端向右斜伸而下,是一枝交缠的海棠花。
5、花叶扶疏,上下错落着,共有五丛;或散或密,都玲珑有致。
6、叶嫩绿色,仿佛掐得出水似的;在月光中掩映着,微微有浅深之别。花正盛开,红艳欲流;**的雄蕊历历的,闪闪的。
7、衬托在丛绿之间,格外觉着妖娆了。枝欹斜而腾挪,如少女的一只臂膊。枝上歇着一对黑色的八哥,背着月光,向着帘里。
8、一只歇得高些,小小的眼儿半睁半闭的,似乎在入梦之前,还有所留恋似的。
9、那低些的一只别过脸来对着这一只,已缩着颈儿睡了。帘下是空空的,不着一些痕迹。
10、试想在圆月朦胧之夜,海棠是这样的妩媚而嫣润;枝头的好鸟为什么却双栖而各梦呢?
11、在这夜深人静的当儿,那高踞着的一只八哥儿,又为何尽撑着眼皮儿不肯睡去呢?
12、他到底等什么来着?舍不得那淡淡的月儿么?舍不得那疏疏的帘儿么?
13、不,不,不,您得到帘下去找,您得向帘中去找——您该找着那卷帘人了?他的情韵风怀,原是这样这样的哟!朦胧的岂独月呢;岂独鸟呢?但是,咫尺天涯,教我如何耐得?
14、虽是区区尺幅,而情韵之厚,已足沦肌浃髓而有余。
15、我看了这画。瞿然而惊:留恋之怀,不能自已。
2 温州的踪迹 赏析《朱自清名作欣赏》·温州的踪迹(四篇) 一"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 这是一张尺多宽的小小的横幅,马孟容君画的。
上方的左角,斜着一卷绿色的帘子,稀疏而长;当纸的直处三分之一,横处三分之二。帘子中央,着一**的,茶壶嘴似的钩儿——就是所谓软金钩么?“钩弯”垂着双穗,石青色;丝缕微乱,若小曳于轻风中。
纸右一圆月,淡淡的青光遍满纸上;月的纯净,柔软与平和,如一张睡美人的脸。从帘的上端向右斜伸而下,是一枝交缠的海棠花。
花叶扶疏,上下错落着,共有五丛;或散或密,都玲珑有致。叶嫩绿色,仿佛掐得出水似的;在月光中掩映着,微微有浅深之别。
花正盛开,红艳欲流;**雄蕊历历的,闪闪的。衬托在丛绿之间,格外觉着娇娆了。
枝欹斜而腾挪,如少女的一只臂膊。枝上歇着一对黑色的八哥,背着月光,向着帘里。
一只歇得高些,小小的眼儿半睁半闭的,似乎在入梦之前,还有所留恋似的。那低画题,系旧句。
些的一只别过脸来对着这一只,已缩着颈儿睡了。帘下是空空的,不着一些痕迹。
嵤韵朐谠苍码 手 梗 L氖钦庋 腻 亩 倘螅 ν返暮媚裎 裁慈此 軑而各梦呢?在这夜深人静的当儿,到高踞着的一只八哥儿,又为何尽撑着眼皮儿不肯睡去呢?他到底等什么来着?舍不得那淡淡的月儿么?舍不得那疏疏的帘儿么?不,不,不,您得到帘下去找,您得向帘中去找——您该找着那卷帘人了?他的情韵风怀,原来这样这样的哟!朦胧的岂独月呢;岂独鸟呢?但是,咫尺天涯,教我如何耐得?我拼着千呼万唤;你能够出来么? 这页画布局那样经济,设色那样柔活,故精彩足以动人。虽是区区尺幅,而情韵之厚,已足沦肌浃髓而有余。
我看了这画,瞿然而惊;留恋之怀,不能自己。故将所感受的印象细细写出,以志这一段因缘。
但我于中西的画都是门外汉,所说的话不免为内行所笑。——那也只好由他了。
二四,二,一,温州作 对于艺术的鉴赏品评,固然有外行内行之分,但有时外行因为纯情慧眼,再加上没有条条框框的束缚,竟能发内行之未曾发,言内行之不能言。又何况文学和艺术是最亲密的姐妹,二者本就相互融通,作为文学家的朱自清品评绘画艺术,就更是着意不凡,思路独运。
因此,尽管他在这篇品画的短文中声明自己“于中西的画都是门外汉,所说的话不免为内行所笑”,而实际写出的却是一般内行也未必能为的优美散文。读这篇短文,虽未睹也不必睹所论画幅,只须随着文章作者的介绍评论,再闭目静思所论内容,一幅美妙动人的画面就能逼真地现于眼前,不但因画而倾倒,更为能随文章作者的神思获得美的享受,“瞿然而惊”,“不能自己”。
文章所论究竟是怎样的一幅画呢?其实也不过是“区区尺幅”的小品:“一张尺多宽的小小的横幅”。所画内容也只有四个部分或曰四种形象:月亮、海棠、八哥、帘子。
然而它是那样吸引了文章作者,使他“看了这画,瞿然而惊;留恋之怀,不能自己”。——这也是促使他写出这篇短文的内动力——艺术魅力。
毫无疑问,要说出读画的感受,道出画的妙处,尤其是要把这些感受、妙处告诉没有见到过这画的读者,让他们感同身受,产生共鸣,只是连发感叹,堆砌赞词,是无济于事的;而作纯粹的艺术分析,挥弄术语,内行人或能听出点门道,一般读者则不会感什么兴趣,写出的文字最多也不过是篇评论,而不会是能吸引读者、引发读者遐思的散文。朱自清则不然,作为散文大家,他先是用一半还略多的篇幅来详细描述画的内容,再用近一半的篇幅来谈自己对画的理解和感受。
通过细致的描述,没有见过画的读者对画的内容就可以有一全面具体的了解;与此同时,作者还可以带领读者随着自己的思路去欣赏品味画幅各部分的细节笔触,为后面领会作者的理解和感受铺下基础。应该说,作者这样安排文章的结构布局,看似随意,实则极有用心。
粗心的读者或许容易忽略,不去注意文章作者对画面四种形象介绍描述的先后次序;如能仔细琢磨,当能发现这里也隐伏着文章作者的意图。应该说,他对画面绍述的先后粗细都有精心的考虑,决非不分轻重、流水帐式的罗列。
若按画题诗句中几个形象的次序,应该是:月→鸟→帘→海棠。而文章所述次序却是:帘子→圆月→海棠→八哥。
文章作者为什么不就便依照诗句的顺序而要另行排列呢?显然是为了突出帘子进而为后面的文章(引伸到帘下和卷帘人)做好准备。 我们不能不佩服文章作者那一枝生花妙笔,他在描述画面几种形象时不仅十分注意它们的形状、颜色、位置、大小,数量,而且不放过每一点细节,用自己的观察印象具体而微地勾画、烘托它们,让它们充分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我们看到:帘子是“绿色的”,且“稀疏而长”,位置在画的“上方的左角”;不仅此,帘子“中央”还有“钩儿”,而钩儿是“**的”,形状似“茶壶嘴”,“钩弯”还“垂着双穗”,穗的颜色又是“石青色”,且“丝缕微乱”,若小曳于轻风中”。我们又看到:“圆月”(不是半月,也不是弯月)在“纸右”,散发的是“淡淡的青光”,它的“纯净,柔软与和平,如一张睡美人的脸”(这是文章作者的感觉)。
我们还看到:海。
3 《温州的踪迹》文中哪些地方是作者看到横幅后产生的联想和想象3帘子中央,着一**的,茶壶嘴似的钩儿
丝缕微乱,若小曳于轻风中
如一张睡美人的脸
叶嫩绿色,仿佛掐得出水似的
枝欹斜而腾挪,如少女的一只臂膊
似乎在入梦之前,还有所留恋似的
试想在圆月朦胧之夜,海棠是这样的妩媚而嫣 润;枝头的好鸟为什么却双栖而各梦呢?在这夜深人静的当儿,那高踞着的一只八哥儿,又为何尽撑着眼皮儿不肯睡去呢?他到底等什么来着?舍不得那淡淡的月儿么?舍不得那疏疏的帘儿么?不,不,不,您得到帘下去找,您得向帘中去找--您该找着那卷帘人了?他的情韵风怀,原是这样这样的哟!朦胧的岂独月呢;岂独鸟呢?但是,咫尺天涯,教我如何耐得?
答:这样写的好处是:让文章更加生动,语言更加优美具体
4 《温州的踪迹》文中哪些地方是作者看到横幅后产生的联想和想象问3帘子中央,着一**的,茶壶嘴似的钩儿 丝缕微乱,若小曳于轻风中 如一张睡美人的脸 叶嫩绿色,仿佛掐得出水似的 枝欹斜而腾挪,如少女的一只臂膊 似乎在入梦之前,还有所留恋似的 试想在圆月朦胧之夜,海棠是这样的妩媚而嫣 润;枝头的好鸟为什么却双栖而各梦呢?在这夜深人静的当儿,那高踞着的一只八哥儿,又为何尽撑着眼皮儿不肯睡去呢?他到底等什么来着?舍不得那淡淡的月儿么?舍不得那疏疏的帘儿么?不,不,不,您得到帘下去找,您得向帘中去找--您该找着那卷帘人了?他的情韵风怀,原是这样这样的哟!朦胧的岂独月呢;岂独鸟呢?但是,咫尺天涯,教我如何耐得? 画线:纸右一圆月——睡美人的脸。
枝欹斜而腾挪——臂膊 一只歇得高些——留恋似的 第二自然段全部。]答:这样写的好处是:让文章更加生动,语言更加优美具体。
5 朱自清散文集好句摘抄好词:蓊蓊郁郁 袅娜
狼藉,奔丧,蹒跚,妥帖,晶莹,颓唐,踌躇,琐屑
头涔涔、泪潸潸
好句:1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niǎo,nuó)地开着旳,有羞涩地打着朵儿旳;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2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3
4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追问:
可以再来一点吗
回答:
我帮你从每篇文章摘抄一点吧
书名:温州的踪迹
好词:稀疏而长 丝缕微乱 纯净 柔软 平和 玲珑 掩映 妖娆 红艳欲滴 留恋 痕迹
月圆朦胧 妩媚 嫣润 情韵风怀 咫尺天涯
好句:“钩弯”垂着双穗,石青色;丝缕微乱,若小曳于轻风中。纸右一圆月,淡淡的青光遍满纸上;月的纯净,柔软与平和,如一张睡美人的脸。从帘的上端向右斜伸而下,是一枝交缠的海棠花。花叶扶疏,上下错落着,共有五丛;或散或密,都玲珑有致。叶嫩绿色,仿佛掐得出水似的;在月光中掩映着,微微有浅深之别。花正盛开,红艳欲流;**的雄蕊历历的,闪闪的。衬托在丛绿之间,格外觉着妖娆了。枝欹斜而腾挪,如少女的一只臂膊。
哟!朦胧的岂独月呢;岂独鸟呢?但是,咫尺天涯,教我如何耐得?
《歌声》: 好词:神迷心醉 霏霏 滑腻 甜软 倦怠 浮艳
默然
好句:看啊,那都是歌中所有的。我用耳,也用眼,鼻,舌,身,听着;也用心唱着。我终于被一种健康的麻痹袭取了,于是为歌所有。此后只由歌独自唱着,听着,世界上便只有歌声了
那微雨偷偷洗去她们的尘垢,她们的甜软的光泽便自焕发了。在那被洗去的浮艳下,我能看到她们在有日光时所深藏着的恬静的红,冷落的紫,和苦笑的白与绿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好词:清隽 六朝金粉 明漪 颇悦人目 柔腻 袅娜 宏阔 灯月交辉,笙歌彻夜 豁然开朗 热蓬蓬 渺渺茫茫 缠绵
好句:一眼望去,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衬着蓝蔚的天,颇像荒江野渡光景;那边呢,郁丛丛的,阴森森的,又似乎藏着无边的黑暗:令人几乎不信那是繁华的秦淮河了。但是河中眩晕着的灯光,纵横着的画舫,悠扬着的笛韵,夹着那吱吱的胡琴声,终于使我们认识绿如茵陈酒的秦淮水了。
等到灯火明时,阴阴的变为沉沉了:黯淡的水光,像梦一般;那偶然闪烁着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
那电灯 下的人物,只觉像蚂蚁一般,更不去萦念。这是最后的梦;可惜是最短的梦!黑暗重复落在 我们面前,我们看见傍岸的空船上一星两星的,枯燥无力又摇摇不定的灯光。我们的梦醒了,我们知道就要上岸了;我们心里充满了幻灭的情思
《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好词 :蓦生 两次三番 张皇失措 侮蔑 赤子之心 一针见血,一刀两断
好段: 我向来总觉得孩子应该是世界的,不应该是一种,一国,一乡,一家的。我因此不能容忍中国的孩子叫西洋人为“洋鬼子”。但这个十来岁的白种的孩子,竟已被揿入人种与国家的两种定型里了。他已懂得凭着人种的优势和国家的强力,伸着脸袭击我了。这一次袭击实是许多次袭击的小影,他的脸上便缩印着一部中国的外交史。他之来上海,或无多日,或已长久,耳濡目染,他的父亲,亲长,先生,父执,乃至同国,同种,都以骄傲践踏对付中国人;而他的读物也推波助澜,将中国编排得一无是处,以长他自己的威风
他的从容,他的沉默,他的独断独行,他的一去不回头,都是力的表现,都是强者适者的表现。决不婆婆妈妈的,决不粘粘搭搭的,一针见血,一刀两断,这正是白种人之所以为白种人。我真是一个矛盾的人。无论如何,我们最要紧的还是看看自己,看看自己的孩子!谁也是上帝之骄子;这和昔日的王侯将相一样,是没有种的!
6 朱自清散文好词好句阁下你好!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这是出自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希望我的解答能对你有所帮助,望采纳!谢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