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姐出品
公益短片《每一个孩子都值得被爱》中,有一个小女孩从小在家暴的环境中长大。
爸爸酗酒,经常家暴妈妈。
有一次,因为一条裙子,妈妈被狠狠打了一顿,她上前想要阻拦,结果被爸爸抱摔,追着跑出了家门。
妈妈从不关心她和弟弟,爸爸冷漠又自私。每次家庭战争,她都和弟弟在一旁无动于衷。
后来爸爸因为家暴被捕,妈妈也失去了监护权,她被彻底遗弃。
直到她遇到了养母,才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
养母把她当亲生女儿一样疼爱,给她关心,让她幸福。
有一天,养母送给她了一条漂亮的裙子。
这条裙子让她想起了年幼时,父母因为一条漂亮的裙子,撕打的场景。
于是她朝着养母大吼大叫,甚至还当场撕毁裙子。
她觉得自己就是一个被抛弃、被忽视的孩子,那种心理强烈的情绪攻击,让她变成了一个愤怒的人。
童年,是孩子一生的底色。
很多成年人以为,孩子什么都不懂,却不知孩子早已将记忆刻进生命里,并被它控制着。
心理学家费洛伊德分析:
严格来讲,童年受过的伤害,可能需要一生来治愈。
01
童年的创伤,可能会“毁掉”孩子
《隐秘的角落》中的乖小孩朱朝阳,一直都是“别人家孩子”,成绩优秀,又非常懂事。
父母离婚彻底改变了他。
父亲离婚再娶,他多了一个妹妹。
父亲对他漠不关心,连他考了全校第一,都是从牌友的口中得知。
可是父亲却十分疼爱妹妹,纵容妹妹经常欺负羞辱他。
他开始心里不平衡,慢慢变得孤僻,甚至经常遭人欺负。
当老师向妈妈反映这个情况时,妈妈说:“我儿子是来学习的,不是来交朋友的。”
她经常这样骂朱朝阳:
“你爸有什么好的?你以为你爸爸是真的爱你吗?如果爱你,就不会抛弃我们。”
朱朝阳忍受着爸爸的冷漠、妈妈的控制、妹妹的欺辱和同学的霸凌,在畸形的环境中,人格慢慢发生改变。
朱朝阳的命运本不该如此。
是父母用自身的过错,将他一步一步逼向绝境。
有人问:一个人心里受过伤,能被时间治愈吗?
这个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童年与父母相处模式,就决定了孩子一生的性格和命运。
那些童年被伤害的孩子,内心都有一个无底洞,怎样都不能被填满。
02
不被爱的孩子一生都在寻找安全感
心理学有一项研究表明:
一个人从小越缺乏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越容易变得偏执。但凡长大后拥有这个东西时,就会竭尽全力的去想要更多。
孩子的童年,越缺少什么,长大后就越想得到什么。
阿娇1岁时,父亲就离世。
后来母亲改嫁,就把她寄养在不同的家庭。光是幼儿园她都换了6所学校。
她一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很多时候,她会向母亲诉苦,母亲却让她“懂事一点”。
被冷落、被忽视让她越来越渴望爱。
她说:想从头再成长过,我好像没有童年一样,我希望有一个开心的童年。
她其实内心极度渴望爱,但又十分缺乏安全感。
在节目《爸妈学前班》里,她和丈夫相处时,总会保持距离。
这样的阿娇太过于冷漠,那是因为她太缺乏安全感。
被忽视的爱,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深,想要拼命的寻找爱来弥补,但却怎么也要不够。
一位网友说:
小时候不被重视,长大后就会缺乏安全感;小时候在语言暴力下长大,长大变得极其不自信;小时候在父母争吵中度过,长大后变得不信任感情。
父母只把孩子当小孩,冷落和忽视孩子的感受,才让孩子的安全感越来越少,最后学不会爱自己,也学不会爱别人。
而孩子唯一保护自己的方式就是,用一生来治愈。
03
修复童年创伤,自我疗愈很重要
东野圭吾说:谁都想生在好人家,可是父母无法选择,发给你什么牌,你只能尽量打好它。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承受着来自父母带给自己的那一份伤害。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永远无法摆脱这种心理创伤。如果要走出来,自我疗愈是根源。
1)心理上不要太束缚自己
张若昀父母在他小时候就离异。
母亲弃他而去,父亲也另组了家庭。他从小就是跟着爷爷奶奶长大。
但是,他却这样说:“ 孤独就是孤独,过去了也就接受了,不要老去想他就像在乖某一件事。”
在他的认知里,那些无法改变的伤痛都是父母给的,与自己无关。
所以,他活得特别通透。
其实,一个人要从不良情绪和行为中走出来,就要先改变认知。
也就意味着在思想上要与原生家庭分离。
贝弗利•恩格尔推荐过一个叫“自我悲悯”的疗愈法,它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摆脱童年创伤带来的困扰。
它包括: 自我理解、自我宽恕、自我接纳、自我鼓励。
简而言之就是要接纳自己,它是一个人获得归属感的重要来源。
它会让人有一种,如果我“被接纳”就会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
如何接纳自己?
•对着镜子大声喊出自己的烦恼,把曾经的伤害说出来,接纳过去。
•深夜与自己对话“我为什么会这样”,找到心理不平衡的根源。
•最后利用旅行、冥想、打坐的方式净化心灵。
只有学会接纳自己,才能用欣赏和期待的方式找到自己的归属感。
2)保持与父母的界限感
如果拎不清自己与父母的关系,就会失去自身的价值,而它的负面影响是自我怀疑、敏感而自负,会始终陷入悲伤情绪之中。
只有让自己保持与父母的界限感,才能摆脱父母的禁锢,找到自己的价值。
• 必须要经济上独立:
经济上的独立,能够塑造独立的人格,不会局限于过去的伤痛,它可以帮我们重新建立自己的感情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会让自己觉得是一个有用的人。
• 与父母保持心理界限:
这种心理界限指的是:
在社交还与 情感 活动中,不过多听从父母的意见;
在行为上,不过多依赖父母;
在思想上多点自己的主见,与父母保持一定的距离;
只有与父母分离,才能在精神上获得自由,不会给自己太大的压力。
当感觉疲劳时,给自己一个最简单的拥抱:
“我已经有足够的力量保护自己了”,在接受过去的事实后,把自己变强大。
这是自我的价值,去吸引别人的目光。
04
用温暖做家庭的底色,才是幸福的根源
孩子在童年受到的创伤,都需要时间来治愈。
有些人能从原生家庭走出来,而有些却被它禁锢一生。
与其让孩子一生都治愈自己的创伤,父母能给的最大幸福就是用温暖来奠定孩子一生的底色。
作家冰心讲了这样一件事。
在她小时候,问母亲:妈妈你到底为什么爱我?
当时妈妈用面颊抵住冰心的额头,温柔地说:“不为什么,因为你是我的女儿。”
就是这样一句简单的回答,滋润了冰心整个童年。
一个人童年的经历,会对性格、行为、心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甚至决定着一生的幸福。
童年缺爱的孩子,长大之后无法避免孤独感。
而小时候,父母给足关爱,会在潜意识里,给足孩子一生的阳光与温暖,照亮他的心灵。
如果非要选择一种可以让孩子治愈的童年,那就是用原生家庭作为幸福的底色。
让他懂爱、学会爱、努力爱,这才是人生最幸福的起点。
萨姐出品
01
我们都知道,“脐带”是一个孩子,和母亲真正分离的第一道关卡。
想象一下,在保证生命安全的情况下,如果不剪“脐带”,会是什么样的结果?
最近,看了一部名字叫《脐带》的动画短片,短短6分钟,却令人深思。
孩子出生时,医生正准备剪掉脐带时,被妈妈阻止了。
自此,孩子便开启了和母亲连着“脐带”的一生。
看到孩子乱涂乱画,脐带一拉;孩子踩脏水,拉一下脐带;和小狗玩,还是拉脐带。
最近看了这部来自俄罗斯的讽刺动画短片《脐带》,短短6分钟,道理却十分深刻。
但凡母亲想让孩子回到身边,拉一拉脐带,就没有做不到的。
孩子渐渐长大,到了上学的年纪,身上挂着脐带的孩子,成了同学中的异类,更有同学把他的脐带当成绳子来跳。
为此,妈妈生气的去找老师,而后所气冲冲地带走孩子。
最后,别人家的孩子,在疯玩嬉闹,而他身边只有妈妈。
可是,孩子终究要长大,有他喜欢的女生,有他想过的人生。
妈妈发现了这一切之后,再次拉了脐带,孩子回到了她身边。
被“脐带”长久的控制,男孩终于爆发了,他生气的拿起剪刀,准备剪断“脐带”,妈妈当场晕倒,孩子妥协了。
妈妈逐渐老去,孩子渐渐长大,青春期到了中年,一直跟在妈妈身边,靠织毛衣为生。
孩子想加速步伐,可母亲已经年迈,跟不上他的脚步,他只要停下来,周围的同龄人一家三口,幸福美满,唯有他,身边只有母亲。
短片的最后,男孩长成了满脸胡须的壮汉,妈妈却老成婴儿般的模样,孩子抱着母亲入睡,可母亲的生命早已经迎来了终点,天国的使者从孩子手里夺过母亲,并剪断了脐带。
孩子醒来后,发现母亲不见,普通正常的房子,就像深渊一样,孩子拖着成年人的身体,却崩溃到找不到出门的路。
这是一个夸张却又极具讽刺意味的短片,深刻展示了,如何毁掉一个孩子的全过程。
毁掉一个孩子的一生,不需要太多人,两个人就足够了。
02
强势的妈妈,剪断了男孩的翅膀
“我是成功的老师,却是失败的母亲。”这是韩国名校名师李柳南曾经对自己的评价。
曾经的她,是众多家长追捧和羡慕的对象。
儿子就读名校,成绩优异,模拟考试全国前一百名;女儿也在知名女校就读。
两个孩子,在德智体美等各个方面,都发展得比较好。
然而,当憧憬着孩子美好未来时,儿子提出了退学,每天呆在家里,玩 游戏 、看电视、睡觉,仇视妈妈,甚至患上了“社交障碍”。
就像一只翅膀即将长硬的小鸟,正准备向天翱翔时,突然被人感断了翅膀,只能沮丧无助的窝在家里。
之后,李柳南用了10年时间,与孩子慢慢修复关系,并写出了《妈妈的悔过书》这本书,在她的书中,她通过反省才意识到:
自己有多强势,孩子就有多脆弱。
在他们家里,永远只有 “妈妈说,孩子做” 。
她希望孩子参选学生会,便从寒假开始,帮孩子准备讲稿,一遍遍修改,逼孩子背诵,但凡达不到要求,不是骂就是罚。
为了提高孩子的成绩,她刻意将孩子送到连交通工具都无法到达的补习班,在那里,孩子每天五点起床,晚上学到十二点。
她回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将手放到电视上,检查孩子是否看电视。
在别人眼里,她的儿子是妥妥有“别人家的孩子”,成绩班级前三,获奖无数,但是他却歇斯底里的呐喊:“我活到现在,从未感受过成就感。”
心理学家李雪说:“一个身体只能承受一个灵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风,孩子实际上已经精神死亡。”
妈妈对儿子的强势,往往分两种: 要么是包办,要么是控制。
总而言之,只能她说,孩子不可以有异议;她的想法,从来没有错。
但凡孩子稍有反驳,就是“不孝”。
《养育男孩》一书中,作者用整本书来告诉天下的母亲,送给男孩最好的礼物,便是 尊重 他。
可想而知,一个行为上被限制和精神上被绑架的男孩,又怎么可能感受得到,来自母亲的尊重?
就这样,一个毫不被尊重的生命,一点点地枯萎了生命力。
03
缺席的爸爸,让男孩终身“缺钙”
武志红老师说过:
在上面的短片里,从始至终,都没有出现爸爸的身影,妈妈独自带孩子生活。
大量儿童心理学研究指出:缺乏父爱的男孩,极容易产生 情感 障碍,焦虑、自尊心低下、自制力弱、生活习惯不好。
而他们反映出来的抑郁、孤独、任性与依赖行为,心理学家们称为“缺乏父爱综合征”。
**《完美的世界》有一个8岁的男孩,成长在一个单亲家庭中,家里有妈妈和两个姐姐,没有男性成员。
男孩性格懦弱,经常被同龄人欺负,却不敢反击,有些孩子还嘲笑他“会被三个女人养成同性恋。”
有一天,他遇到一个逃犯,教会了他如何做一个“男人”。
在野外,他想尿尿,却找不到厕所,他急得不知道怎么办,于是,男人告诉他,这里是野外,去树底下尿就行了。
男孩尿完之后,十分惊讶,原来可以这样。
男孩看中了一件特别喜欢的衣服,但怎么也不愿意去换,男人问他为什么。
他略显尴尬的表示,人家说他“鸡鸡太小”。
于是,男人故做正经的去看,不以为然的表示:一点也不小,你这个年纪,都这么大。
男孩才半信半疑的释怀。
男孩与妈妈、姐姐一起生活时,几乎没玩过冒险类 游戏 ,每天都过得中规中矩。
在逃犯的调教下,他开始敢在奔驰的车顶大叫,有时候还会“恶作剧”
**中的男孩是虚构的人物,但他的感受与改变,却道尽了所有缺乏父亲陪伴的男孩,心中的不安与恐惧,痛苦与失落。
教育家卢梭曾说过:“家庭是政治 社会 的原始模型,首领是父亲的影子,人民就是孩子的影子。”
没有父亲陪伴的孩子,就像人没了影子,失去了与大地连接的根系。
他们找不到成为男人的参照,不懂得如何突破自我,去 探索 更加宽广的世界。
很多时候,妈妈更倾向于带着孩子,在舒适区里稳定安逸的生活,而父亲阳性力量的存在,则更能引导男孩内心的躁动与身体的活力释放出来。
他们会给男孩创造更多与自然、与生活、与世界连接的机会。
在一次次失败与跌倒中,强壮身体与意志,逐步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男人。
母亲的存在,让男孩的感情世界,有了更加柔软的角度。
父亲的存在,让男孩与世界有了互动和连通的桥梁。
04
妈妈给予 情感 ,爸爸给予力量
《为何家会伤人》中说:
“爱只会导致好的结果,而不会导致伤害,导致伤害的一定不是爱。”
除去那些不配为人父母的人,多数父母都是带着“爱孩子”的缘来,努力的去学习怎么做一名合格的父母,如何给予孩子真正的爱。
然而,很多父母都“爱”错了。
强势包办的妈妈,她的爱里,饱着深邃的焦虑;
缺席笨拙的爸爸,他的爱藏得太深,又爱得太狭隘。
听过一句话:
好的家庭,是爸爸爱妈妈;
好的教育,是爸爸不缺席,妈妈不焦虑。
一个不缺席的爸爸,给予了孩子生命中,最初的安全感,并将伴随和保护孩子一生。
一个不焦虑的妈妈,用平和的心绪,传递着人世间,最温柔的 情感 ,在男孩的内心,铸就出温暖的一角。
爸爸爱妈妈,妈妈尊重爸爸,教会男孩什么是爱,如何去爱。
萨姐出品
孩子的作业,最容易让父母上头。
连《奇葩说》也来戳父母的痛点: “孩子的作业太多总是写到半夜,我该不该跟老师理论?”
老奇葩陈铭旁征博引、高谈雄辩,把该跟老师理论、为何要理论的缘由,讲得清楚透彻,让人实在服气。
强大的辩论实力,本以为他一定会赢,不料竟输给了对手。
在蔡康永看来,陈铭输就输在,一直为孩子“斩杀恶龙”,却没有教孩子学习如何面对困难, “这位爸爸很凶猛、很有效率,却少了温暖”。
孩子成长,总会遇见困难。
如果父母总以为大人才能解决困难:
教育是一场陪孩子升级打怪的旅程,孩子学会降服困难,成长才会来到。
01
越多为孩子出头,他越弱
“直升机”父母的特性是 “过度操心孩子一切” ,比如帮他解决困难,无论是学习还是人际交往方面。
《老师请回答》里,男孩孙金洋父母在 育儿 上存有分歧,妈妈认为孩子应该有自理能力,比如学会穿衣服、洗袜子这些小事。
但爸爸完全不同意妈妈的想法,认为孩子现在小,很多事还要父母出手才能办好。爸爸会帮孩子穿衣服、洗漱、系鞋带……,孩子做不好的事,他统统代劳。
在爸爸看来,孩子小学阶段不该有太重的学习任务,休息比学习更重要。
所以,孩子每天到点上床睡觉,不管作业写没写完。孩子的惰性也因此越严重,学习上拖拉,当然成绩也不好。
10岁的孙金洋,本来早该学会的事,他却不会,比如系鞋带。
主持人马丁提议,让马琪朵和孙金洋同时给各自爸爸系鞋带,6岁半的马琪朵很顺利就完成了,可孙金洋迟迟不肯动手。
见孩子面有难色,妈妈蹲下身来给他示范,孩子勉为其难地提着鞋带比划几下,不得要领就撒手放弃了,抗拒道:“我不想……。”
孩子遇到困难就放弃,缺乏应对的信心,是因他很少独自面对困难。父母愿意解决一切,孩子就没必要努力。
美国儿童发展和家庭研究副教授克里斯汀·莫伊兰宁在研究中发现, 父母“直升机”式教育倾向越重,孩子的生活掌控力、自我调节能力和社交能力均越低,且抑郁指数越高。
做父母要用心,但如果太过认真,反让孩子失去成长空间。
无论大小事,我们都为孩子做好了规划,他就不必动用脑子总结过去、计划未来。
不管大小困难,我们都上心为他解决,他也就不知道怎样找原因、想对策,以至害怕面对困难、解决困难。
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放手给他来做,不管结果好坏,经历本身就是财富。
02
厉害的孩子,背后有“放权”的父母
把解决困难的权利放还给孩子,每走一步才会有所长进。
大提琴演奏家王健,擅长以真挚细腻的 情感 表达乐典,让听众深受感染。
出色的背后,得力于他自主学习的能力。
王健16岁时,到耶鲁大学的一个音乐大师班学习,学长大多数是研究生、博士生,比自己年长,也更有经验。
虽然同学实力强大,但王健并没多大压力,他对自我学习能力很自信,能够在老师的提醒下,举一反三,用自己的思维学习。
王健的学习能力,受益于爸爸的教育。
小时候,爸爸经常对他说的一句话就是: “你自己想办法解决。”
王健琴拉得不好了,爸爸提醒他不对,可王健自我感觉挺好,爸爸就让他唱出来,跟所拉的做对比,这样一来,王健也发现了两者间的差距。
爸爸说,既然找到了问题,现在你看想什么办法来解决。
直到现在,王健依然欣赏爸爸的教育方式: 指出目标,引导孩子找对策突破,而不是直接把他抱到目的地。
《少有人走的路》中说:
困难是帮助孩子登上“强大”的台阶, 实际上,孩子不缺解决困难的能力,而是缺少学习解决困难的机会。
别轻意拿走孩子的困难,放手让他经历跌倒,学会站起来,经历因失败带来的焦虑,孩子才能努力寻求出路。
每一次经历,孩子的能力和自信也随着提升,成为更强的自己。
03
出头有度,把困难变为动力
舍得让孩子经风雨,但在他尽力后也没突破时,就该为他撑一把伞。
网上看到一个视频,孩子想到橱柜上玩,但个子太矮,尝试了很多次,都没能上去。爸爸在一旁边为他加油打气,并提醒他想想办法。
孩子退下来,脚无意踢到了地上的枕头,他拿枕头放在橱柜前,想踩着它总可以了。没想到还是不够高,孩子上身总算挂在柜子上,但腿还是没办法够到柜面。
一次、二次、三次也不行……孩子着急了,爸爸悄悄地丢来一个枕头,并引导他把两个枕头重叠起来试试。终于,孩子踩着两个枕头,爬了上去。
坐在橱柜上,孩子一脸的自豪。
孩子和困难角力,爸爸始终陪在身边,但也没有立即出手,而是鼓励给他勇气,引导孩子开动脑筋想办法,努力尝试后仍然没突破,爸爸才暗暗地帮了孩子。
父母是孩子精神力量的源泉,也是他最坚实的后盾。
无论孩子做什么,父母给予的理解、鼓励、支持都是推动孩子往前走的力量,让他有勇气面对一切。而当孩子已尽力,需要帮助时,父母就可以为他出头,及时拉他一把。
如此,困难才能真正助力孩子成长,而不会让他恐惧。
父母能够以孩子独立为目的,出于爱不插手或出手帮助,孩子就有强大的安全感,有乘风破浪的底气。
04
孩子,才是自己人生的主人
《奇葩说》辩手颜如晶说,孩子作业写到半夜,这是他解决困难的办法。
有时候,孩子已经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只是父母看不到,或认为他做不好。
在综艺节目里,宋丹丹吐槽儿子啥也不会做,张子枫接话道:
你看,不是孩子做不到,而是父母期望值太高。试想,要煎好鸡蛋,也要历经从生疏到熟练、从失败到成功,事情放在孩子身上更是如此。
其次,父母总认为孩子能力不够、办不到、做不好,这种设定只会打击孩子的信心,同时又让他产生依赖心理,阻碍孩子独立。
心理学应用专家李中莹说:“家长唯一要做的事,就是培养出孩子照顾自己人生的能力。”
好父母不是满分父母,而是站在孩子身后的 人生“隐形训练师” 。
父母只把正确的方向指给他,告诉他哪里有危险,摔倒时,训练他迅速爬起来,成功后,提醒他稳住脚步。
不必过多代劳,逐渐放手让他自己来走每一步,直到孩子能完全成为主导。
如此,他才能把握自己,掌控生活,有照顾好人生的能力。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纪伯伦这句话,一直在提醒父母:孩子从出生起,就有成为自己的渴望。
父母不是拥有孩子,而是借由自己成就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