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曲戴叔伦阅读答案

塞上曲戴叔伦阅读答案,第1张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我们需要用到阅读答案的时候非常的多,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分析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得与失。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呢?以下是我整理的塞上曲戴叔伦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塞上曲戴叔伦阅读答案1

 汉家旌帜满阴山,

 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

 何须生入玉门关

  注释:

 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古时通西域的要道。

 (1)这首诗的前两句表现的是什么内容?

 (2)定远候班超出使西域30多年,老时思归乡里,上书言臣不敢望到九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诗人在最后一句中用此典故有何用意?

  参考答案:

 (1)这首诗的前两句主要表现汉家重兵接敌,对胡兵一骑都不会放过,高歌猛进,写得非常有气势。

 (2)诗人在最后一句中用班超的典故,意在表明自己以必死信念战胜胡兵,报国靖边而得国家安宁,表达一去不复还的豪言志向,雄健壮烈。

  赏析:

 戴叔纶的《塞上曲》共两首,为七言绝句。这是第二首。这首较之第一首《塞上曲军门频纳受降书》浅明了许多,里面有一典故,就是生入玉门关。这生入玉门关原本是定远侯班超的句子,是说班超出使西域30多年,老时思归乡里,上书言臣不敢望到九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班超30年驻使西域,为国家民族鞠躬尽瘁,老而思乡求返,本无可咎。但以戴叔纶之见,班超的爱国主义还是不够彻底他不应提出生入玉门关,也无须提出生入玉门关,安心报国就是了。戴叔纶的爱国之切是好的,义无反顾也是好的,但放到班超这个实际例子上看,却不是那么近人情。知道了这个典故,全诗意思迎刃而解。前一联讲的是汉家重兵接敌,对胡兵一骑都不会放过。而后就是上文说过的典故不回玉门关了,要以必死信念战胜胡兵,报国靖边以宁。

 戴诗同前人述志慷慨的边塞诗风一体同出,大都是吟咏壮士一去不复还的豪言志向,至于时代特征的分析、判断及有关主张,则稍嫌抽象,倘如不将上诗注为唐中期的戴诗,而随便说成为别个时代的,也是很难提出疑问来的。

塞上曲戴叔伦阅读答案2

 戴叔伦

 其一

 军门频纳受降书,一剑横行万里余。

 汉祖谩夸娄敬策①,却将公主嫁单于。

 其二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②。

 注①娄敬:又名刘敬,曾劝说刘邦与匈奴和亲②班超出使西域30多年,老时思归乡里,上书言“臣不敢望到九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1、 下列对两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频”字表现汉军慑于敌方军威纷纷投降。“一剑”、“万里”两词并提,突出匈奴战斗力之强悍,为下文高祖采取和亲政策做了铺垫。

 B、 “旌帜满阴山”写出汉朝军力的强盛,对匈奴有了压倒性优势;“不遣胡儿匹马还”写出了将士们的豪迈誓言和坚定信念。

 C、 两首诗题为“塞上曲”,表明这是边塞诗,而以汉代唐是唐人传统,所以两首诗虽表面上写汉,实则写今,别有寄托。

 D、 两首诗都采用了用典抒情的手法,以汉高祖的典故寄寓褒贬,以班超的典故抒胸中抱负,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2 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 A

 2 相同点:都有对戍边将士的歌颂、敬仰。一剑横行万里,使敌人频频投降;旌旗满山,杀敌务尽。只愿此生报国,不叫胡儿匹马还,不求生入玉门关。不同点:①《塞上曲》(其一)表明反对和亲靖边的屈辱政策,主张以武靖边。批评高祖误听“娄敬策”,采用和亲政策,让人倍感屈辱。借古喻今,有所寄托。②《塞上曲》(其二)抒发自己舍身许国、建功边关的壮志豪情。“此身”既指汉将,也是自指,既是歌颂古人,又是以古人自我勉励。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形象、手法、情感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A项,“表现汉军慑于敌方军威纷纷投降”“突出匈奴战斗力之强悍”错,这一联赞颂了武力靖边、匈奴归降的一剑横行之功,应是写匈奴投降,歌颂汉军战斗力强悍。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的主旨情感。形式是比较鉴赏。解答此类题目,要结合题目、注释、背景等,再抓住关键词理解每一首诗歌的思想感情,再进行比较。答题时要异同分开,并结合具体诗句分析。相同点:其一“军门频纳受降书,一剑横行万里余”战功赫赫,其二“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保家卫国意气风发,都表达了对戍边将士的歌颂、敬仰。 不同点:其一,“汉祖谩夸娄敬策,却将公主嫁单于” 批评高祖误听“娄敬策”,采用和亲政策,让人倍感屈辱,表明反对和亲靖边的屈辱政策,主张以武靖边。其二,“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抒发自己舍身许国、建功边关的壮志豪情。

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唐代·高适《蓟中作》 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 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

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

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

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 边塞 , 叙事 , 壮志难酬愤懑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打马驱驰越过沙漠,长途跋涉来到边疆。

边城一带如此萧条,日光惨澹白云昏黄。

身临沙场争战之处,常为胡虏的反复侵扰而忧伤。

胸中不是没有安边良策,无奈将帅己得封赏无心边防。

才如孙吴却无处施展呀,只好归来闭门独自惆帐。

鉴赏

蓟中指蓟城,在今北京市大兴县西南。高适于公元752年(天宝十一年)春南返封丘,写下了这首诗。

诗一开篇,就以“沙漠”、“塞垣”这样特有的塞外景物,勾勒出一幅浩瀚伟岸的典型图画。接着以“策马”、“长驱”和“登”这三个动作,勾画出一个挥鞭驰骋、飞越大漠、慷慨激昂、勇赴国难的英雄形象。

三、四句,则写诗人登上塞垣的所见:映入眼帘的,是衰草遍地、寒风呼啸的“萧条”荒凉景象;纵目远眺,只见“白日”昏暗,寒云苍茫,天地玄黄。开始四句叙事写景,以白描之法大笔勾勒,境界阔大,人物虽尚未出场,但通过“策马”“长驱”的壮烈之举,落日黄云的苍茫之色,特别是“落日何萧条”句中的“何”字,突出了主人公的感慨之深,忧愁之重。

“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这两句既是由前面的叙事写景到下文议论抒情的转折,又是具体揭示前文“边城何萧条”的原因:征战不息,原来是“胡虏”的反叛造成的,同时也暗示对安禄山以“边功市宠”,引起战端。据《通鉴·玄宗天宝四载》记载:安禄山欲以边功市宠,数侵掠奚、契丹,逼得“奚契丹各杀公主以叛。”可见天宝时期东北边境的“边患”,主要是安禄山进行不义战争造成的。尽管当时安禄山手握三镇雄兵,是被唐玄宗封为东平郡王的显赫人物,而高适“栖迟一尉”,人微言轻,对此倒行逆施却已难捺愤怒,因此感情的激流勇掀波澜,以一强烈的反诘:“岂无安边书?”对统治者进行了强烈的抨击,同时也表现出自己安边定远的高度自信心。

史言高适“喜言王霸大略”,“逢时多难,以安危为己任。”(《旧唐书·高适传》)对给国家、人民带来苦难的不义战争,高适坚决反对。但现实却是贤者沉沦,奸邪得志。“诸将已承恩”一句回答,包含着诗人多少深沉的愤慨!这一起一伏之中,诗人的感情又由激越转向沉痛。这样自然引出末尾两句,“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这两句各用一典,孙、吴指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孙膑和吴起,“闭门”指东汉末年大名士陈寔有感于世道黑暗,拒绝入仕,故“闭门悬车,栖迟养老”(见《后汉书·陈寔传》)。此二句含蕴的情感十分深厚强烈,有言少意多之妙。不过,第二句的“闭门”之说,是对现实极为不满的反语,其实高适对现实是十分关注的,对政治是极为热衷的。正如钟惺所评:“ 欲言塞下事,天子不召见,归咎于君;‘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成恩’,归咎于臣。”“‘已承恩’三字偷惰欺蔽二意俱在其中,可为边事之戒。”(《唐诗归》卷十二)。

创作背景 《文苑英华》与敦煌唐写本残卷《唐人选谢诗》中此诗皆题作《送兵还作》,可知此诗是高适在天宝十年(751)冬天送兵后,于次年春天南返封丘时所作。高适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高常侍”。 作品收录于《高常侍集》。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作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高适

拔剑击大荒,日收胡马群;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边兵春尽回,独上单于台。 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 只愁飞诏下青冥。不应霜塞晚,横槊看诗成。 万马不嘶,一声寒角,令行柳营。 古戍苍苍烽火寒,大荒沈沈飞雪白。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朝见马岭黄沙合,夕望龙城阵云起。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风引龙虎旗,歌钟昔追攀。 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 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儿缺宝刀。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曹植《白马篇》

4.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战国.楚.屈原《国殇》

5.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王昌龄《出塞》

6.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唐.杜牧《泊秦淮》

7.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唐.戴叔伦《塞上曲二首》

8.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宋.文天祥《扬子江》

9.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10. 读书本意在元元——宋.陆游《读书》

11.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宋.陆游《示儿》

12.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宋.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13. 楚虽三户能抗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宋.陆游《金错刀行》

14. 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竟陆沉——宋.郑思肖《二砺 》

15.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战国.楚.屈原《离骚》

1.死去无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示 儿(陆游)

2、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

3、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诉衷情(陆游)

4.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5.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书 愤(陆游)

6.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关山月》陆游

7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关山月》陆游

8、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金错刀行》陆游

9、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金错刀行》陆游

10、出世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陆游

11、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陆游

12、“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陆游《陇头水》)

1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14、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宋·陆游《病起书怀》)

15、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6、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辛弃疾《鹧鸪天》

17.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南乡子(辛弃疾)

18.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 破阵子(辛弃疾)

19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永遇乐(辛弃疾)

2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过零丁洋(文天祥)

21.把吴钩看了, 栏干拍遍,无人会, 登临意 《水龙吟》辛弃疾

22、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辛弃疾

23、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辛弃疾

24、“可怜报国无路,空白一分头。” 杨济翁

25、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乌江》)

2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满江红 (岳飞)

27、“归来报明主,恢复旧神州。” 岳飞

28、“十年之功,毁于一旦!所得州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岳飞

29、“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 岳飞

30、.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题 临 安 邸(林升)

31、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 读陆放翁集四首(梁启超)

3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33、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34、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战国策》)

3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36、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37、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38、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三国·曹操《步出夏门行》)

39、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南朝·丘迟《与陈伯之书》)

40、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唐·李百药《元景安传》)

41、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同上)

4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王昌龄《从军行》)

43、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44、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王翰《凉州词》)

45、烈士不怕死,所死在忠贞。(唐·柳宗元《韦道安》)

46、一寸丹心为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明·于谦《立春日感怀》

47、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清·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48、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49、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清·谭嗣同《狱中题壁》)

50“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秋瑾

51、粉身碎骨寻常事,但愿牺牲报国家。(清·秋瑾《失题》)

52、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清·徐锡麟《出塞》)

5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661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