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至塞上》王维 这首诗的感悟,和作者在写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使至塞上》王维 这首诗的感悟,和作者在写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第1张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选候骑,都护在燕然

[诗文注释]

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

单车:形容轻骑简从

问边:慰问边士

属国:秦汉时官名典属国的简称,诗中指作者本人当时作者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慰得胜将士

居延:城名,属凉州张掖郡,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境内指已归附的少数民族地区

征蓬:被风卷起远飞的蓬草,自喻

长河:指黄河

萧关:古关名,是关中通向塞北的交通要衢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

候骑:担任侦察、通讯的骑兵

都护:边疆的统帅正率兵虎据燕然,镇守着祖国的西北边陲

燕然:今蒙古人民共和国的杭爱山,这里代指前线

[作者简介]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他的诗现存不足400首,其中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最大王维的大多数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或静谧恬淡,或气象萧索,或幽寂冷清,他也有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其中写景佳句广为历代传诵不衰,如极富代表性的《使至塞上》就是其中之一人们常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来评论诗人兼画家王维的作品这两句出自苏轼的名言,的确抓住了王维的艺术特色,可算是不易之论

[背景介绍]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使至塞上》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本诗叙事精练简洁,画面奇丽壮美

[层次结构]

“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北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然后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

[名句赏析]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段话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一个“大”字,形象描绘出边疆沙漠的荒凉与浩瀚,那里宽阔无边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下面一个“直”字则表现出了他的劲拔和坚毅之美那荒漠上没有任何山峦林木,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得用“长”来形容才算准确另外,落日本来给人是一种凄楚苍凉的印象,而在此处诗人却把它写“圆”了,便给人以亲切温暖之感诗人不仅实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还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到广阔的自然环境中去,正如王国维所评价的那样,这是“千古壮观”的名句

[写作特色]

这首诗叙事直白平实,语言简单朴素,内容明晰易懂作者奉使出征,独当重任,以征蓬、归雁自比,点出春行之时令,寓悲凉之情于壮美之色中,大漠奇观,非“孤”、“圆”不能形容,劲拔而苍茫,温暖而感伤,写景壮观,气势流畅,无怪《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学诗亦细味其趣,以为再无“孤”、“圆”更有情有理的两字可见其对仗之工,用字之确

《使至塞上》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出自唐代诗人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

原文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译文

轻车简从要视察边疆,要去的地方远过居延。像蓬草飘出了汉塞,像归雁飞入了北方的天空。大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正圆。走到萧关恰好遇见骑马的侦察兵,前敌统帅正在燕然前线。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发兵攻打唐属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

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即作于此次出塞途中。

参考资料:

-使至塞上

这首诗是唐 王维《使至塞上》边塞诗。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译文: 轻车要前往哪里去呢?出使地在西北边塞。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边境。浩瀚沙漠中醒目的烽烟挺拔而起,长长的黄河上西下的太阳圆圆的。到了边塞,只遇到留守部队,原来守将们正在燕然前线。

《使至塞上》抒发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隐微难言的内心情感(如激愤、抑郁等)以及作为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供参考。

1、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归雁:北归的大雁。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飞往北方。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

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抒发诗人淡淡的乡思愁绪

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使至塞上》

归雁:雁是候鸟,春天北飞,秋天南行,这里是指大雁北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6600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