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最大努力提高自己和身边人的素质。以身作则。所有的孩子都是父母或身边人的一面镜子。不要把孩子当成他们的心理替代品,而是当成有独立意志的人。认真倾听他们的声音,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和真实需求。小孩子做熊,可能只是想引起你的注意。
父母不会脱口而出:他还是个孩子,那么孩子这么大了你还在乎他什么?父母的逃避也教会了孩子逃避。父母不应该希望孩子对自己说:我还是个孩子,你为什么这么关心我?孩子不知道说什么好,心里也是这么想的,只是因为小时候受了这方面的影响。
当众大小便,当众大吵大闹是不对的。他们出门可能会看到别人这样做,所以也觉得这样做没问题。作为父母,要及时劝阻孩子,告诉孩子这是错的,为什么。如果你想接受大家的目光或者背后指指点点的“观礼”,那就纵容孩子制造噪音,父母很容易做到。熊海子的背后一定有熊父母。作为父母,我们要承担责任和义务,不要眼睁睁看着孩子变成熊。毕竟熊海子的父母不教育自己,最终会被社会严厉教育。
教育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为数不多的在几乎不记成本的情况下将教育资源倾注到一个人身上的方式,很难找到其他可比的方式。如果父母想从这种方式中受益,更好的办法是让孩子明白,每一种行为其实都是一种价值交换,价值交换的目的一定是为了寻求利益,不管利益是经济上的还是情感上的,这也回归到我一开始说的实用教育方法。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应该说是社会上非常流行的一种品质。关于教育我们要学习的东西实在太多了
爱迪生从小就是一个“十万个为什么”小孩儿,面对他的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爱迪生的妈妈每次都会耐心细致的回答,这些在外人看来就是不停的给别人添麻烦,而爱迪生的妈妈却一直认为爱提问恰恰说明了爱迪生很聪明、爱思考、思想活跃。
后来爱迪生上学了,没上几年学却被学校劝退了,原因就是他太喜欢问问题,常常因为问问题影响到老师正常上课,学校老师认为他是个多动症的小孩。
对于学校的这个评价,爱迪生的妈妈非常不满甚至喝校长争吵一番后领着爱迪生回家了,爱迪生的妈妈一直坚信爱迪生是一个非常聪明且有天分的孩子。
回到家后妈妈决定亲自教导爱迪生,每天安排固定的时间学习,当到了学习时间,而爱迪生却在外面和小朋友玩得很开心的时候,妈妈就站在家门前用温柔而坚定的目光看着他,直到他主动回家学习。
正是由于爱迪生的妈妈一直坚信他是一个聪明优秀孩子,并用持之以恒爱和“规矩”引导爱迪生,让他最终走向了人生巅峰。
在此过程中,爱迪生不但感受到妈妈的爱,也用妈妈的爱学会了爱别人;并形成了坚毅,认真的性格品质,而这都和妈妈的“恩威并施”脱不了关系。
现在新旧 育儿 知识太多,太多的敏感期和心理问题已经让宝妈们一个头两个大了,根本不知道如何才能教育好孩子,其实很简单,关于孩子的教育无非是 情感 和性格两方面的培养。
· 即使长大了也要和孩子进行亲密的身体接触
我们先仔细回忆一下,上一次和孩子拥抱是什么时候,上一次亲吻孩子额头是什么时候,上一次拥着孩子一起看书是什么时候…… 曾经一个研究数据表明:父母们只有在必要的时候才会碰孩子 ,比如,帮孩子换衣服、扎头发、带着他们睡觉等等。
一旦孩子具备了生活自理能后,父母和孩子们的身体接触就会越来越少,其实孩子即使长大也不代表他们不再需要父母的拥抱。
· 赞美的语言对孩子很重要
对孩子进行正面的肯定和夸奖,是对孩子自信和感受爱的最简单直接的方式。在日本曾经做过了一个著名的实验,叫 “水知道答案” 。
由此可见,赞美的语言和恶毒的语言的产生的影响和后果是不同的,对于孩子来说也同样如此,正面积极的赞美才能让孩子在正常温馨的环境 健康 的成长。
· 家长应该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
很多父母都能做到“陪伴”,但是能做到“高质量”陪伴的却不多,很多父母都对“陪伴”的理解都不够准确。陪伴孩子不是父母在家和孩子待在一起,各做各的,孩子自己玩玩具、看动画片,父母忙着自己的事情,或忙着玩手机,可能只有在孩子有需求的时候父母才会来到孩子的身边,甚至有时候还会嫌孩子烦, “去去去,自己玩去,我忙着呢” 。
真正的高质量陪伴是,父母全心全意的和孩子一起玩耍、一起阅读、一起看动画片、一起玩外出游玩,并且和孩子进行讨论和总结,有始有终的陪伴才能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这样父母的付出和回报才会成正比。
· 送礼物是必不可少的
说到送礼物,很多父母都说 “送孩子礼物可是送了不少,孩子不需要的也送,需要的马上送,孩子的玩具和礼物都快堆满一间屋子了。” 通常这类父母有两种心理,一种是由于缺少对孩子的陪伴,对孩子的一种补偿;一种是对孩子总是“爱不够”就是不停的“买买买”。这样的后果就是孩子对礼物和玩具免疫了,不懂得珍惜,不懂得感恩,孩子所获得的礼物都被他们认为是理所当然。
送孩子礼物,父母本身就是传递爱的方式,就是为了给孩子一个惊喜。当送礼物的过程没有了惊喜,孩子自然也就体会不到父母的爱,也自然就不会感恩父母。所以,父母要选择特殊时刻或一些特别的事情送给孩子礼物,并且有必要的仪式感,让孩子懂得礼物的珍贵,家中开辟一个存放礼物的区域,让孩子能体会到礼物的意义。
· 家长要为孩子正确的服务
有些父母,他们的辛苦服务在孩子那里是接收不到爱意的,自然也回馈不到感恩。 父母对孩子的服务最根本在于帮助孩子做一些孩子暂时能力所不及的事情。 比如:我们不能帮10岁的孩子穿衣服,帮助8岁的孩子吃饭,孩子对某一方的事情具备一定能力后,父母就不能再为他们服务了。所以孩子们在意的是在他遇到困难时父母伸手帮忙的行为,而不是事事包办,这会无形中否定孩子们的能力。
孩子从父母那里得到越多的正能量、越多的爱、越多的肯定,孩子的发展就会越正向越强大,也就更听信父母的话,父母也更容易管教孩子。
孩子的养育不单是“养”还有“育”,不是单单吃饱穿暖就是教育,有的父母认为孩子还小等大了再教育也来得及。可是慢慢的就会有父母发现,孩子为什么越大越不好管教呢?这就是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没有给孩子“立规矩”,父母在孩子面前没有“立威信”, 小到家规,大到法律 ,都是从小父母给孩子建立起来的。
孩子的性格培养是后天的培养,而且这种性格培养越早越好,孩子在很小的时候不会语言表达,那么孩子更多使用的就是肢体和眼睛,这时候主要就是在模仿,早起的性格培养和语言学习是一样的,这些都是在与父母的互动中进行的,所以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性格养成产生极其重要的作用。
所以就像前文中提到的要有恩于孩子,父母尽量要自己带孩子,让孩子依赖父母。父母在满足孩子幸福感的同时,让孩子对父母产生足够的“依赖”,只有孩子足够“依赖”父母的时候,父母才有教育孩子的资本,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立威”。
· 父母教育理念保持一致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理念和态度必须保持一致,态度不一致的家庭很容易让教育失败,是教育的大忌。 妈妈说学英语重要,爸爸却认为学英语没用;妈妈说先写作业在玩,爸爸却说上一天学太累了,先去放松放松回来再写……
如果家庭中的教育模式是这样的,那么对孩子好习惯的养成是非常不利的。父母任何一方都不能在孩子面前“立威”。在孩子的教育问题父母之间发生分歧时很正常的事情,但是要多多沟通,共同学习 育儿 理念,无论私下有多大分歧在孩子面前还是要保持一致的,这样父母的“威信”才能建立起来。
· 父母要学会说“不”
很多父母都犯一个相同的错误,就是对孩子无底线的满足,看似对孩子爱意满满,实则就是变相的纵容,这也就是为什么“熊孩子”越来越多。孩子小的时候对孩子说“不”最多就是哭闹罢了,等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再对孩子说“不”,那么等待父母就有可能是孩子一些极端的表现,离家出走甚至自杀。
小孩子还没有形成“三观”,得到的 情感 和事物太过于容易,就会对 情感 和生活免疫,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要让孩子懂得哪些要求是合理的,哪些市不合理的。父母适时对孩子说不,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
· 和孩子好好说话
在孩子犯错或者父母自身的情绪的原因,在教导孩子的时候会作出很多不理智的行为—— 跟孩子吼、对孩子打骂 ,通常做过之后父母又会对自己的行为分外后悔和自责。所以父母要学会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和孩子好好说话,但是面对孩子的错误父母仍然要保持严肃坚定的态度,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这才叫“立威”,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对孩子才能产生影响,才能做到什么叫以身作则,什么叫榜样的作用。
· 家长也要以理服人
孩子虽小也渴望被尊重、被平等的对待,而恰恰有一部分的家长“听风就是雨”,给自己的孩子贴上过多的负面标签,常常只看到事情的表明就给孩子“定罪”。为此不知道冤枉了孩子多少次,在一次又一次的伤害中,孩子对父母的信任感一再降低,对父母越来越不“不服”。
一旦孩子发生的问题,父母一定要对事情进行充分的调查和了解,无论对错都要对孩子表现出充分的信任,了解孩子做出这种行为的目的和动机,这样才能够真正做到以理服人,才能在孩子面前“立威”。
小宝宝来到一个家庭后,两个人的世界,变成了3个人的爱的旅行。爱意满满的家庭,循循善诱的教导,“恩威并施”才是父母对孩子最好的教导。
——————————
在 育儿 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找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帮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烦恼与困惑。
很多孩子是很有个性的!比如有些家庭里的孩子喜欢用“咬人”和“打人”去探索世界,家长觉得不应该去做太多的约束,长大了自然而然就会好了,所以就没有管。但是等到上幼儿园的时候就尴尬了。
做游戏的时候咬小伙伴、讲故事的时候拧其他小朋友的脸,这样“暴力”的宝宝,简直就是“好人缘”的终结者,根本就没人愿意跟他玩的于是,各位爸妈愁坏了!
今天,我们优儿学堂的专家就来帮各位爸爸妈妈解开忧愁压制孩子爱咬人、打人的洪荒之力,让孩子远离“暴力”,从此轻松获得好人缘~
典型案例:
小静是家人的掌上明珠,甜美又可爱,就是平时比较娇惯些,稍不满意就会咬人、打人,有时候甚至还会“拳击”爷爷奶奶。小的时候觉得孩子通过“咬”的方式探索世界,就没注意。可是上了幼儿园后妈妈就苦恼了:经常接到老师和小朋友们的投诉“做游戏的时候小静咬我了;小静拧小朋友的脸啦”小朋友都不喜欢跟她玩了。每次去送她上学,总有人出来告状。
心理学分析:
孙瑞雪在《捕捉儿童敏感期》中写道,孩子在0―1岁时出现“口”的敏感期,这个时期会尝试着用口(也包括牙齿)来认识外面的世界,发展他的认知能力。
但是孩子进入幼儿园后,再去咬人、打人,通常就会被认为是一种攻击性的行为。常常表现为对他人推拉拧掐、用牙齿咬、抢夺他人物品、向他人扔掷物品等行为。那孩子为什么会出现攻击性的行为呢?
儿童精神分析家温尼科特认为:攻击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对挫折的直接或间接反映,另一个则是个人活力的来源之一。也就是说,孩子攻击行为有两个原因:一是遭受挫折,不知道该如何表达生气和不满的情绪,所以只好用打和咬的方式来表达;二是三四岁的孩子,神经系统的发育仍然是兴奋过程占优势,兴奋水平过高,但又不会控制,加之言语能力较低,过多的兴奋就会用肢体来表达。”
孩子遭遇挫折时,父母如果能够理解孩子的感受,并且引导孩子主动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体会别人的感受,会增强孩子的同理心(同理心,即共情,简单说就是能够理解他人的情感,感知他人的痛苦的能力),提升孩子的情商,促进孩子的心智成长。
另外,攻击行为可能也是孩子获取他人的关注和爱的一种方式。如果儿童不能从父母和家庭成员那里获得足够的关注和爱的时候,就会对周围人的关注有过度需求。但是如果需求没达到,那孩子就有可能采取攻击行为来获取其他人的关注。
面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应该怎么办呢?
专家支招
1、理解孩子的情绪
孩子有不满的情绪时,父母最好能蹲下来,抱抱孩子,并且试着从孩子的角度来解释他生气的原因,“因为刚才(发生了什么事),所以你觉得很生气。”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孩子知道我们理解他刚才生气的原因。
2、帮助孩子正确看待不良情绪
明确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有生气的时候,爸爸妈妈也会生气,其他小朋友也会生气,你生气是很正常的。
3、指出不对的地方,引导孩子如何去表达情绪
告诉孩子:每个人都会有情绪,可以生气,但不能打人。并且教孩子采用正确的方式应对情绪:生气的时候可以哭一会儿,可以让妈妈抱抱,可以一个人静一会儿,可以告诉别人为什么生气,可以拍沙发,拍床,可以跺跺脚等;总之,就是帮助孩子找到释放不良情绪的途径。
4、用游戏的方式教孩子表达情绪和理解他人的情绪
孩子们的游戏是他们构建内心世界与感受外在世界的重要桥梁,让孩子在游戏中,体验各种角色的情绪和感受,理解现实世界里人际交往中别人的感受,进而能够恰当的表达出自己的情绪。比如当盖好的小房子被小猪踩扁了,小主人公会是什么样的心情,以及除了打小猪一顿还可以如何让对方知道自己非常生气和伤心的心情。
5、让孩子享受付出的乐趣,释放多余的活力
如果孩子有机会像大人一样劳动,一样付出,那么孩子就会表现的更积极主动:可能像个小大人一样照顾家人,给家人盛饭,帮奶奶扫地。通过付出,孩子们能体会到自己是有价值的,建立了自尊自信和成就感,同时释放了孩子在这个阶段多余的活力。家长要耐心地忍受他们的毛手毛脚,并给予赞美。如果我们总是嫌弃他们“添乱”,批评他们做得不好或者干脆不许他们“帮倒忙”,孩子就会从内心深处感到无力或无用,严重的挫败感就会让孩子在其他地方去破坏,去攻击。所以放手让孩子去尝试吧,做的不好又有什么关系呢?!
6、注意“假装打人”游戏对孩子的影响
如果家人存在暴力惩罚或以轻打屁股来逗着孩子玩的行为,孩子有可能会把同样的行为反加到别人身上,家人要告诉孩子这两者之间的不同。
7、提高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
孩子采取攻击性行为解决争端时,父母除了要理解孩子的情绪,还要教会孩子如何解决矛盾,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比如别的小朋友可能会破坏自己的积木作品时,动手不一定是好方法。教会孩子恰当的表达方法:可以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要求“请你小心一点,不要破坏我的积木,我是花了好长时间才搭好的”。
图文来自网络
(本文来自:百度宝宝知道科学育儿达人)
――――――――
世界很复杂,百度更懂你
关注宝宝知道,了解备孕、怀孕、育儿更多精彩内容:专家直播、日刊知识、胎教电台、儿童故事、动画片,还有宝妈们最爱的社区圈子!宝宝知道与千万妈妈在一起,科学孕育,为爱成长!
所谓的“熊孩子”直说,来源是华北和东北地区的民间俚语,相当于“这倒霉孩子”。他们年龄在十五岁以下,着极大的好奇心,破坏力和充足的时间。他们无厘头的要求往往弄的你不耐烦乃至抓狂,他们会他会删掉你的存档,摔坏你的模型,划烂你的屏幕,甚至还死乞白赖地要抢走你心爱的漫画、游戏、玩偶
奇点星座网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当然了,绝大部分熊孩子经过家长适当的引导,还是会懂事听话的,至于对那些固执到底的熊孩子,那就只能采取非常措施了。接下来,一起来看看十二星座父母如何应付“熊孩子”吧。
白羊座父母如何应付“熊孩子”金牛座父母如何应付“熊孩子”双子座父母如何应付“熊孩子”巨蟹座父母如何应付“熊孩子”狮子座父母如何应付“熊孩子”处女座父母如何应付“熊孩子”天秤座父母如何应付“熊孩子”天蝎座父母如何应付“熊孩子”射手座父母如何应付“熊孩子”摩羯座父母如何应付“熊孩子”水瓶座父母如何应付“熊孩子”双鱼座父母如何应付“熊孩子”
奇点星座网,很多女生都会关注的星座知识百科。八字姻缘、八字事业、婚姻运势、财神灵签、情感合盘、看另一半、八字测算、姓名速配、一生运势、复合机会,您还可以在底部在线咨询奇点星座网。
孩子也是国家的,应该给母亲三年产假,这样有利于培养幼儿正确的依恋关系;
在孩子初生的前三年,除了吃喝拉撒、翻身需要成年人帮助以外,孩子还要经常看到“人脸”,听到“人声”;
不想养个“熊孩子”,在孩子6岁前,家长要学会对他说“不”……
这些令人耳目一新的家庭教育理念,都来源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玫瑾。
近日,在2019年上海市家庭高峰讲坛活动上,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玫瑾,发表了一席演讲,其中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观念,或许能给你在抚育孩子的过程中,带来一些启发。
01、孩子3岁前,是建立依恋关系的关键时期
“应该给母亲3年产假,利于培养婴幼儿正确的依恋关系。”李玫瑾教授不止一次这样公开呼吁。她认为,孩子3岁以前,是与家人建立一对一依恋关系的关键时期,这种依恋会不断积累,直至12岁。
所谓依恋,是在幼儿和特定个体之间形成的一种正性情绪联结。当幼儿与某人形成依恋关系后,与依恋对象在一起时他会感到愉悦安慰。婴儿期依恋的质量会影响成年人如何与他人建立关系,对儿童的成长发育至关重要。
许多父母常常在孩子青春期发现,自己孩子对自己有一脖子的仇视,为此他们感到恐惧、不解,似乎孩子没在自己的视线范围内长大。
还有很多父母告诉我说:孩子出生后,就把孩子交给老人带,等孩子到了上学年龄我们再把他接管回来。可他跟我们就是不亲,而且根本不听话……
原因何在?答案很简单,青春期出现隔阂的原因在于依恋形成期。这样的孩子大多在12岁以前不是由父母养育长大,情感联系并未形成。
在《妈妈是超人2》里,包文婧在节目开始前,就说自己从没有照顾过饺子,包括做饭、洗澡、换尿布、陪孩子睡觉。
在她单独陪伴孩子的第一天晚上,她使尽了好好哄、摔东西、扔娃娃、情绪爆发等各种办法,可饺子就是不想睡觉,到最后,她和饺子两个人一起崩溃大哭。
因为一直是姥姥带孩子,所以在2岁的饺子心里,姥姥是她最亲密的人,而妈妈是那个可有可无的人。
儿童心理学家鲍尔比说:“错过孩子建立依恋对象期,如果推迟到2岁半以后,再好的母亲抚养都没有用了。”
此外,一些错误养育理念的盛行,也会阻碍婴儿形成良性依恋。比如源于美国的“哭声免疫法”,曾一度让年轻的中国父母追捧不已——孩子哭闹时不能马上抱起,这样有利于提升孩子免疫力,培养孩子独立睡觉的好习惯。
而在李玫瑾教授看来,这样的理论根本站不住脚,因为“一岁以内孩子的哭闹完全是生理性哭闹,也就是说,哭闹是孩子痛苦时向家长发出的信号,此时应该立刻抱起孩子进行安抚。”
反之,长期哭闹得不到安抚的孩子,他们内脏的自主神经系统会形成过度紧张的记忆,影响孩子的脾气秉性。比如,生活中有不少“路怒族”或“键盘侠”,殊不知,他们这“一点就着”的火爆脾气,恰恰源于一岁以内的生理需求得不到满足。
02、成年人的性格,大多源于家庭的养育方式
一次,李玫瑾在电梯里偶遇一个5岁小男孩。还没等李玫瑾站定,孩子开口便提醒她说:阿姨,你还没按几层呢!“不用问,这个孩子一定是在多个成年人抚养的环境中长大的,是个小话痨。”李玫瑾笑言。
在孩子初生的前三年,除了吃喝拉撒、翻身需要成年人的帮助以外,孩子还需要经常看到“人脸”,听到“人声”,尤其耳边要有不断地爱的唠叨。
事实上,“爱”的抚养一定是“唠叨”的。只有真心爱孩子的人才会边陪伴孩子边唠叨,即使宝贝拉了很臭的粑粑,抚养人也是在爱意浓浓、唠叨之中换尿布和清洗。
这种唠叨,尽管宝宝当时听了没什么反应……但不可小看这种唠叨,它可以让孩子早早地冒出话语,因为所有的“说”都是在“听”之后,听得多才能说得多。
最近,抖音上有一个叫翔宝的3岁小朋友火了,他不仅词汇量很大,还经常“语出惊人”,是一个妥妥的小暖男。
在擦拭伤口时,他会强忍泪水忍着痛说“我是男子汉大丈夫,不怕痛,妈妈你别心疼”;
为了想吃到雪糕,翔宝跟妈妈说“吃雪糕可以降火呀”,还一本正经地说“爱就像爸爸妈妈生你气,从来不讲道理”;
在爸爸犯错时,翔宝会嘟着嘴指出爸爸的错误,妈妈则会在一旁引导孩子“你认为这件事应该怎么处理更合适呢?”
很多网友看完后又羡慕又好奇,孩子才3岁啊,爸爸妈妈到底是怎么教的?
小翔宝的妈妈表示,他们每天都会给孩子讲绘本故事,生活中也很喜欢跟孩子沟通,经常询问孩子的意见,久而久之,孩子的词汇量越来越大,语言表达能力也越来越强,性格也越来越外向、开朗。
反观很多农村的留守儿童,他们大多都是跟着爷爷奶奶、或者其他的亲戚生活,长期没有父母的陪伴。
当其他的孩子想吃糖可以找家长要,想哭、想分享的时候,都有可以倾诉的对象,而那些留守的孩子呢?他们该向谁说呢?
久而久之,这些孩子就会变得内向、不自信,不善言辞,进入青春期还会变得十分叛逆。
更有调查发现,儿时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更容易缺爱,缺乏安全感,容易产生自卑、敏感、社交恐惧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也更容易走向极端。
所以,在家庭养育的环境中,父母不妨给孩子耳边多一点的声音,多与孩子交流互动,因为父母亲自抚养的过程,就是孩子复制抚养观念与性格的过程。一般而言,成年人的性格,大多源于父母的养育方式。
03、在孩子6岁前,父母要学会对孩子说“不”
有的孩子在父母看来一直挺老实的,怎么有一天就让警察找到家里说“他参与抢劫了”?有的父母觉得自己对孩子那么好,可是有一天他怎么就因为说他几句居然自杀了?
记得有一位母亲就曾发出这样的疑问:“前两天过马路时他还拉着我的手,怎么到学校后就出走了呢?我真搞不清……”
为什么那么爱他们,他们还会这样呢?因为孩子的成长需要爱,但爱的本质、爱的艺术、爱的表达可不仅仅是给予,不仅仅是满足,更不是百般的迁就,让孩子永远只感受到快乐。
人生中的快乐与痛苦,从来都是成双成对地出现,成长中的孩子也必须经历“成对”的教育,需要让他经历心理上的一种痛苦、克制、忍耐。
这种养育起始于孩子3岁上下,在他能够说出自己的要求时,就要开始对他说“不行”,结果可能是让他痛哭一番的经历。
父母若在6岁之前(最晚别超过10岁)对孩子说“不”,他尽管会因为你的拒绝感受痛苦,但最多也就是痛哭一番,严重些也就是哭得在地上滚来滚去。
可你若等他到青春期后,再开始对TA说“不”,他不会再哭闹,也不再打滚,而是会离家出走、服毒自杀,或以跳楼方式威胁父母,因为那时候的TA已经有对付你的各种能力和选择。
曾有人问我:为什么那么小年纪的孩子会自杀?
那是因为孩子只知道你爱他,他在利用你的爱威胁你,他并不知道死的真正含义。所以,父母的养育之爱要有知性,不要给孩子一种误读的可能。
如果说,父母在孩子3岁前主要实施情感抚养,那么3-6岁主要是实施性格抚养,因为“孩子从3岁开始,逐渐具有理解和表达能力,这是给孩子“立规矩”的关键时期。”
对孩子说“不”,哭不能解决问题
比如生活中,很多孩子会因为得不到心仪的玩具满地打滚,在商场里哭闹。此时家长的做法应该是:把孩子抱回家,与孩子单独待在卧室里,面带微笑地看着孩子哭闹。
直到孩子哭累了,家长可以起身离开去拿一个热毛巾给孩子擦擦脸。待孩子情绪稳定下来,再心平气和地讲道理:“以后有什么样的需求,应该好好跟爸爸或者妈妈说话,哭闹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李玫瑾提醒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要做到“四不要”原则:不要骂孩子、不要打孩子、不要跟哭闹中的孩子讲道理、不要离开孩子。
因为对于哭闹中的孩子而言,家长的大道理仿佛噪音,根本听不进去;同样的,若把孩子单独留在房间里反思,相当于关禁闭,没有丝毫的教育意义。
有计划地给孩子买玩具,学会等待
选择一个轻松的周末,父母可以带孩子到商场里去挑选玩具。
孩子挑好后,家长可以说:“哎呀,你这个玩具要120元,但是按照妈妈的预算计划,我们只能买100元的玩具。”
然后家长可以告诉孩子,妈妈爸爸工作赚钱很辛苦,家里的生活要有计划,“如果妈妈这个礼拜辛苦工作加加班,下周末就可以把这个玩具买回家了!”
正如前段时间,朱丹在主持亲子类节目《童言有计》时提到给一岁的女儿买钢琴,应采儿却表示,儿子Jasper也曾对她说“妈妈我很想要一架钢琴”,不过她却对儿子说:“太贵了,家里还没有办法给你买,如果你真的要的话,你就要好好学,如果学得好的话,在生日的时候可以送给你这样一个礼物。”
应采儿在表面上吊足了儿子的“胃口”,而Jasper在听到妈妈这样的话后,也特别用功的去学琴,同时会非常期待,特别珍惜这个礼物。
因为此时的延时满足,不仅会让孩子懂得感恩,还会让孩子学会等待和忍耐。
巧克力的诱惑:让孩子懂得自律
孩子从三岁起,自律能力也应该逐渐养成。这时候,家长还可以适当利用诱惑训练,来帮助孩子形成这样的能力。
准备一份孩子最喜欢的零食,比如巧克力。把巧克力分成三份,拿出其中的两份对孩子说:“宝宝,这两份巧克力都给你,你可以自主管理。如果你能做到今天吃一份,明天吃另外一份,那么明天妈妈再额外奖励你一份。”
大多数情况下,孩子首次掌握决定权,一定会把两份巧克力一次吃掉,自然也就拿不到第三份巧克力的奖励。
这时候家长不要问不要看,找个事走开。然后第二天拿着那份奖励找到他,说:“对不起,不是我不给你,是你自己不想要。”他最多不高兴而已。
而当我们第二次做类似的选择实验时,孩子就会吸取教训,按照计划品尝巧克力。而当你给他奖励时,一定要说这是妈妈对你的考验,目的是什么呢?目的是让孩子知道,你长大了,以后有些东西要慢慢拿,不要急。这样就能培养孩子养成自律的好习惯。
作为父母,不仅要给予孩子足够的爱与陪伴,还要在爱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规则,然后坚定地遵守。
爱与规则并行,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这个世界上,没有天生的熊孩子,只有错误的教育方式和缺位的父母。不要让孩子成年后,为你的缺位买单;更不要让你的骄纵,毁了孩子一生。
愿每一位父母,都能成为一道光,照亮孩子的成长之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