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持久战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论持久战内容介绍

论持久战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论持久战内容介绍,第1张

1、《论持久战》内容简介:著作开篇以“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做引子,然后针对这两种错误观点作者进行了一一驳斥,接着引出作者自己的观点:

2、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的胜利是中国的,并通过“持久中的速决”、“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运动战,游击战,阵地战”等既独立而又有联系的篇章的阐述,来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怎么进行持久战,为什么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应当怎样做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3、著作基本论点: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中国必将取得这场战争的最后胜利。

《论持久战》内容简介:

著作开篇以“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做引子,然后针对这两种错误观点作者进行了一一驳斥,接着引出作者自己的观点:

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的胜利是中国的,并通过“持久中的速决”、“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运动战,游击战,阵地战”等既独立而又有联系的篇章的阐述,来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怎么进行持久战,为什么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应当怎样做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著作基本论点: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中国必将取得这场战争的最后胜利。

扩展资料

《论持久战》的创作背景:

《论持久战》发表时,中国的抗日战争已经进行了10个月。全国军民为了民族的生存进行了浴血奋战,天天都在渴望着战争早日胜利。然而,10个月中,北平、天津、太原、上海、南京等城市相继陷落。

战争的进程会如何发展?中国能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怎样才能取得胜利?怎样看待抗战以来一直流传着的“亡国论”、“速胜论”?对这些问题,有的人在思考,有的人感到迷惘,如果长时间得不到解决,对坚持长期抗战是不利的。

毛泽东深感有必要对抗战10个月的经验做个总结性的解释,特别是有着重研究持久战的必要,以回答人们关心的一些问题,并对“亡国论”和“速胜论”进行批驳。

《论持久战》简介:

《论持久战》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于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演讲稿,是关于中国抗日战争方针的军事政治著作,1938年7月首次出版。

毛泽东在总结抗日战争初期经验的基础上,针对中国国民党内部分人的“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以及中国***内部分人轻视游击战的倾向,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实行持久战以获得对日作战胜利的战略。

《论持久战》论证了抗战的发展规律,阐明了争取抗战胜利的道路,批判了对抗战的各种错误认识。该著作从思想上武装了全党全军和人民群众,坚定了中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是指导全国抗战的理论纲领。

参考资料:

-论持久战

在1938年,抗日战争已经进入相持阶段,亲日分子鼓吹“亡国论”,认为中国必定灭亡,而亲英美 分子则鼓吹“速胜论”,认为马上就可以战胜日军。

中国的抗日战争已经进行了10个月。全国军民为了民族的生存进行了浴血奋战,天天都在渴望着战争早日胜利。然而,10个月中,北平、天津、太原、上海、南京等城市相继陷落。

在这个时候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正确的认识了战争的发展方向。《论持久战》是中国***领导抗日战争的纲领性文献,它指明了抗战的前途,提出了正确的路线。抗战后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篇著作的预见是完全正确的。

扩展资料:

毛泽东始终认为中日战争将是持久的,最后的胜利要在持久战中去解决。早在1935年12月,毛泽东在陕北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就指出:要打倒敌人必须准备作持久战。1936年7月,他在同美国记者斯诺谈话时就已经提出了坚持持久抗战的各项方针。

对于为什么中国的抗战是持久的,最后的胜利会属于中国,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给予了明确的回答。

为了彻底批驳“亡国论”和“速胜论”,以持久战思想武装全党全民族,毛泽东决定写一部论持久战著作。为此,毛泽东阅读了大量国内外资料和战争理论著作,精心拟定撰稿提纲,开始撰稿后,集中精力,废寝忘食。

有时,他两天两夜不睡觉,实在太累太困时,就让警卫人员打盆水洗洗脸,到院子里转一转,在躺椅上闭目养会儿神,接着继续写。其间,由于高强度的脑力劳动,缺乏休息,毛泽东病倒了,头疼、失眠、吃不下饭。

医生检查后说,没有病,主要是劳累过度和精神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所导致。医生开了药,要求毛泽东注意休息。毛泽东吃了药,休息一天,没等全好,又继续撰稿。

-论持久战

《论持久战》书中三个阶段是: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

战争实际情况:

第一个阶段基本是1937年—1938年秋,日军占领武汉和广州。

第二阶段就是相持阶段:从1938年10月至1943年12月。

第三阶段就是反攻阶段:从1944年1月解放区战场局部反攻至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论持久战》发表时,中国的抗日战争已经进行了10个月。全国军民为了民族的生存进行了浴血奋战,天天都在渴望着战争早日胜利。然而,10个月中,北平、天津、太原、上海、南京等城市相继陷落。

战争的进程会如何发展?中国能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怎样才能取得胜利?怎样看待抗战以来一直流传着的“亡国论”、“速胜论”?对这些问题,有的人在思考,有的人感到迷惘,如果长时间得不到解决,对坚持长期抗战是不利的。

毛泽东深感有必要对抗战10个月的经验做个总结性的解释,特别是有着重研究持久战的必要,以回答人们关心的一些问题,并对“亡国论”和“速胜论”进行批驳。

毛泽东始终认为中日战争将是持久的,最后的胜利要在持久战中去解决。早在1935年12月,毛泽东在陕北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就指出:要打倒敌人必须准备作持久战。

1936年7月,他在同美国记者斯诺谈话时就已经提出了坚持持久抗战的各项方针。对于为什么中国的抗战是持久的,最后的胜利会属于中国,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给予了明确的回答。

--论持久战

背景介绍:

  毛泽东1936年7月在同美国记者斯诺谈话时就已经提出坚持持久抗战的各项方针。抗战初期,当中国军队连连失利时,毛泽东始终坚持认为:“最后胜负要在持久战中去解决。”1937年7月,朱德在《实行对日抗战》一文中说:“抗战将是一个持久的、艰苦的抗战”。洛川会议后,张闻天、周恩来、刘少奇、彭德怀等相继发表文章,论述抗日战争的持久性,以及实行持久战和争取抗战胜利的条件、方法等问题。在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对抗战开始后十个月经验的总结中,毛泽东集中全党智慧,于1938年5月30日,在延安《解放》周刊第40期发表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同时,他又作了《论持久战》的长篇演讲,这是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最重要的军事论著,回答了困扰人们思想的种种问题,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

1、论持久战主要内容

  ① 揭示了抗日战争发展的基本规律(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

  ② 论述了只有实行人民战争,才能赢得胜利的思想;

  ③ 阐明了抗日战争作战的形式上,主要是运动战,其次是游击战。

2、论持久战主要内容

  ①制订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②客观的评价了战争的局势,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

  ③抵制国内存在的"亡国论"和"速胜论"的思潮,建立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④指导反侵略的现代局部战争,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作者:毛泽东 一部入选《世界十大军事著作》的不朽的巨著。无论军事上还是运用到现实生活中都很有借鉴意义! 个人觉得完全可以和"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并称为中国三大经典军事著作 文中主要阐述了,在我方弱于敌人时或环境不利于我方时应采取持久战的策略,只要采取此策略则必胜在此情况下要杜绝投降论和速胜论,因为在敌强于我时这两种论调就不现实,必然导致客观失败 其实,论持久战这片论文式的著作,之所以被称为经典,最突出的地方是:它是在抗日战争初期写成并发表的,对抗日战争做了论述,将抗日战争分为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而现在再重读论持久战时,与当时抗日战争的历史完全对应,甚至可以说是抗日战争的总结报告。足见毛泽东的军事才华非同寻常。 《论持久战》发表 抗战全面爆发后,在国民党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等论调。在***内,也有一些人冀望于国民党正规军的抗战,轻视游击战争。但是,抗战10个月的实践证明“亡国论”、“速胜论”是完全错误的。抗日战争的发展前途究竟如何?一时成了人们关注的问题。1938年5月,毛泽东写的《论持久战》初步总结了全国抗战的经验,批驳了当时盛行的种种错误观点,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在这篇著作中,毛泽东分析了中日两国的社会形态、双方战争的性质、战争要素的强弱状况、国际社会的支持与否,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的胜利属于中国。他还科学地预见到抗日战争必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他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抗战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实行人民战争。《论持久战》是中国***领导抗日战争的纲领性文献,它指明了抗战的前途,提出了正确的路线。抗战后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篇著作的预见是完全正确的。 《论持久战》读后感 《论持久战》是毛泽东的一篇军事著作,后在八年的抗战中证明了他的思想的正确性和可操作性,其最终指引了中国人民抗战的胜利。 当做一件事情,相对于自己一时的实力来说难度太大,但自己实力的增长快于该事情难度的增长,使得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或超出自己的生命期限但己方在更远的未来某个时刻可以具备完成这件事情的实力或可能性,而且自己不在乎所付出的代价的巨大,是运用持久战策略的先决条件。只要此先决条件具备,运用此策略能干成常人所不能的大事。实际上,持久策略是所有一时实力不济的弱小实体做成大事的根本指导策略。在伟大的事业面前,任何人或团体的实力都不是从来就强大的。这也是做成任何伟大的事业都要经历较长时间的原因。而做事情的实体正是利用长期的时间实现了实力的积蓄,使自己的实力与事情难度的对比发生了转化。 我们从事期货行业,持久策略同样能给予我们以正确的指导。从亏损走向盈利,到持续盈利的过程,就是一个“持久战”的运动过程,是一个由弱到强的转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没有“速胜论”和“亡国论”。没有一个人天生就是期货交易的能人,实际上任何人的任何能力都是从无到有,由弱到强。每一个成功的交易者(其实是每个成功者)都经历了一个很艰难的能力成长的过程,在总结经验和教训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优点而克服自己的缺点的过程中,逐步修正自己,慢慢地走向成功,而最终用坚持换得实力上的转化,取得“战斗”地胜利。 我们从事期货交易的目的在于为了持续的盈利,跟战争的目的是“为了永久的和平”一样,虽然这是一个很难的过程,但是一定能实现的目的,只要我们在交易的过程努力增强自己的交易能力,持之以恒。 在一波行情中我们应该跟随行情的主流方向去做,而不能逆之而行,就像在抗战中,我们应该跟在中国人民的后面,而不是认为日本会取得最终的胜利,在一波行情中逆向的力量是很小的,是渐渐的缩小,并且在最后完全被消灭,就像在抗战中日本是退步的,寡助的一样。相反顺着主流而为是对的,因为它在发展,壮大。也许在一波大的行情中会有很多个小的回调或反向,但是最终大的方向是顺着主流的方向的。也许他的回调和反向是遇到敌人较为顽强的抵抗或是主力方未来更好的进攻而暂时的“勇敢的牺牲”,但我们得坚信“血”不是白流的,它是主力方的一种战术性的安排,故在做期货交易时,不要认为主要的趋势受阻或回调而错误地认为主要趋势的结束而正在反转从而慌忙的进入场。在这里,“勇敢的牺牲”不是说我们把自己的全部资金牺牲掉,而是指损失在我们能够承担的范围内,通常指止损点以内的牺牲。 战争的胜利取决于以下三个条件:内因: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外因: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敌因:日本国内和其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的兴起。同时这三因素也是“战争要打多久”的条件。同样我们在判断一个行情是假突破还是真的突破,何时突破,以及其突破后能走多远,也是如此。在内因上对主要力量方的力量的强弱,以及积聚的速度和趋势的考虑;在外因上,LME铜、现货、汇率等因素的强弱;在敌因上,对方力量的大小,以及下降的速度和原因,只有我们对战略因素作出了客观而全面的判断,才能对行情作出在行动性的反映,对行情有客观准确的把握。 最后,我想谈一下在对具体行动上的感悟。 在做交易的时候,我们会面对不同的行情如:折返、突破、折磨行情,对于不同的行情我们应该有不同的作战方针。对于折返、突破、折磨行情我认为应用“游击战”的策略为之行动。事先设好要消灭的目标,既要获得额定利益,当我们入场时并已获得了自己的目标点之后,要毫不犹豫地出场,因为我们无法抵抗价格反转之后“大兵压境”对自己的小资金的损失,对已突破的行情我们应该用“运动战”相对应。在行情快速朝自己设想的方向运作时,我们应主要坚信地跟随,并运动性地设好自己的止损获利空间位置,而当行情回调时要运动性地防御,在重要的位置设好自己的止损出场点后,同时给予行情较大的发挥空间。 在开盘的时候,是最容易出现多空双方的争夺最显著的时候,此时是我们“乘敌之隙”而战争入场的好机会,但是一旦敌人(行情)醒悟过来后,我们得快速地离开。并客观存在得市场上重新实现行情得走势和变化。 在选择入出场点使跟打仗一样应该时到保持者计划性、主动性、灵活性。只有我们预先设好入出场点得位置时,才能在行情真正到达时不 有准备地行动,而在做计划和行动时保持很好得主动性,把行情的主动性权把握在自己手中,而不是让行情牵着自己走,也许在计划与实际行动间如何做到灵活性时一个很难得事,因为计划总是与行情不一致的,这是要我们进行调整,保持之行动性的随机应变的能力,它是对一个人 合能力在瞬间的测试。如在入场时何时不能追势,何时可以,出场时何时行与不行等。 总之,做交易就是一场持久的战争,在盈利的目标动力的驱动性下,做好全面性和局部性的事前考虑,并能够区分不同的行情,同时应用不同的策略做交易,而在行动中保持主动性和灵活性,并最终胜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679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