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丽塔剧情

洛丽塔剧情,第1张

看了笔记后打洛丽塔的原因:

有人跟踪他们,为了保险起见男主记下了跟踪他们车子的车牌号,而急于摆脱男主掌控的洛丽塔故意在笔记上涂鸦,导致车牌号不清晰。气急败坏的男主打了洛丽塔。

剧情简介:

在大学里靠教授法文为生的亨伯特年过中年,自从年幼时的初恋女孩死去后,心中总藏着一个温柔而猥亵的梦魇——喜欢14岁左右的少女。一次偶然的机缘下,他成为了夏洛特的房客。他疯狂地爱上了夏洛特年仅14岁的女儿洛丽塔(多米尼克·斯万饰)。而与此同时,夏洛特也看中了亨伯特,一心要为自己和洛丽塔找个靠山。

为了能够继续跟洛丽塔生活在一起,亨伯特违心地娶了夏洛特为妻。但最终夏洛特还是发现了亨伯特对自己女儿的迷恋。愤怒的夏洛特冲出家门,却遇车祸身亡。夏洛特死后,洛丽塔沦为继父亨伯特的情人。在过了两年的**生活后,洛丽塔对继父亨伯特感到厌烦,随色情剧作家奎尔蒂逃走。三年后,已为人妇并怀有身孕的洛丽塔碍于经济上的窘境,向亨伯特写信求援。

《洛丽塔》原著的结尾提到“我现在想到欧洲的野牛与天使“。洛丽塔有不羁的一面,就像在平原上奔驰的野牛,野性十足,没人敢挽留,也无法挽留。可是,无论它看上去多么强大,也不过是食草动物罢了,脆弱到即使被保护,仍然躲不过灭绝的境地。本质上说,她只是个天真无邪的孩子,就像你不能因为孩子虐杀昆虫或小动物就说他残暴,因为她还不知道这个世界的规则和道德伦理,她只遵从自己内心的法则,有笑,便绽放;有泪,便流淌;有恨,便发泄;有爱,便争取;有欲望,便去实现。她的坦白自我和赤子之心就堪比天使。在她眼里什么后爸不后爸那都不是事儿,更何况是后爸先表现出对自己的兴趣的,这又挑起孩子的另一心理:虚荣心。勾引他却不让他得逞就像一个由洛丽塔掌控的游戏,刺激而有趣。

至于性,洛丽塔并不是欲女,做爱及挑逗不过是因为男人喜欢做爱和被挑逗,更何况她发现男人竟愿意为此满足她的许多要求。

另外,叛逆也是造成她一些列行为的原因之一。她看着自己妈妈在男人面前丑态百出,做作而失去自我,而她,只需要伸伸腿就可以让Humbert神魂颠倒。

洛丽塔放肆过,狂野过,以为自己爱过,最终在赤裸裸血淋淋的现实中选择了安稳。在影片最后她的信中称呼的“爸爸”才显示出她已经不是当年的孩子了,这声“爸爸”表达了她对Humbert的真实情感--她从未真正爱过他。

到了周五的夜晚,好像一切都可以被搁置下来。于是我躺在床上决定重温**《洛丽塔》,我拿出手机找了半个小时终于找到了这部**,没想到打开**看到的第一条弹幕就是——“恶心死我了,你们快退出去,我三观都炸裂了。”

看到这条弹幕我第一反应就是怎么会有这么“鸡婆”的人,我看不看关你啥事,但是又转念一想这部**的确如他所说很恶心。身为大学教师的继父诱奸了自己14岁的继女,还间接害死了继女的亲生母亲。我相信这样一个事件无论是发生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都是会被唾弃的,这不仅违背了道德伦理,还触犯了法律。

所以,我能够理解发那条弹幕的人的心情,任何一个正直的人在看这样一部题材的**时感到恶心是正常的。

那为什么还会有人拍这部**?在明知道这种题材不符合道德规范情况下,难道就只是为了恶心人吗?

在两年前的一节选修课上,我教授文学的老师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小说和**总喜欢以违反道德的东西为主题?她还向我们举了一些例子,比如《月亮与六便士》中描绘了一个抛弃妻子、对朋友恩将仇报的形象思特里克兰德,《白夜行》中只能在白夜里行走的雪穗与亮司,就连《飘》中的斯嘉丽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个“绿茶婊”。

她给了我们十分钟来讨论这个问题,十分钟后,她抽了几个同学来回答这个问题,有人回答是想吸引人的眼球,有的回答是警戒读者,还有人开玩笑说作家是个变态。老师并没有反驳这些回答,她提出了她的观点——违反道德的文学作品更具有美感和冲突感。

其实对于老师的这个观点一开始我并不喜欢,理由很简单,如果文学作品只是一昧追求美感、冲突感而忽略了道德感,那么观看文学作品的人呢?他们必然也会受其影响,从而道德伦理观念越来越薄弱。

我觉得读过《月亮与六便士》的人有一天也会抛弃妻子、背叛朋友,喜欢《白夜行》的人也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而阅读《飘》的人说不定就会抢别人男朋友。其实直到今天我身边也有很多朋友读过这三本书,但是不得不说他们仍然是根正苗红的好青年。

在我的观念里,文学作品承担道德教育的任务。直到我无意读到王小波先生的几篇文章—— 《生活与小说》里:至于小说越来越不好看,则有另外的原因。这是因为有人要求它带有正确性、合理性、激励人们向上等等,这样的小说肯定无趣。换言之,那些人用现实所应有的性质来要求小说、**等等。我听人说,这样做的原因是小说和**比现实世界容易管理,如此说来,这是出于善良的动机,正如堂吉诃德挑风车也是出于善良的动机。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却很不幸。因为现实世界的合理性里就包括有有趣的小说和**,故而这样做的结果是使现实世界更加不合理了。由于这些人士的努力,世界越来越不像世界,小说越来越不像小说。我们的处境正如老美说的,在middle of nowhere(无处可去)。这是小说发生的地方,却不是写小说的地方。

《小说的艺术》中:小说来负道义责任,那就如希腊人所说,鞍子扣到头上来了——但这是仅就文学内部而言。从整个社会而言,道义责任全扣在提笔为文的人身上还是不大对头。从另一方面来看,负道义责任可不是艺术标准,尤其不是小说艺术的标准。

的确,如王小波先生所言,现在我所能接触到的绝大多数小说都是正确合理并且积极向上的。我经常吹牛我中学考试做一道语文阅读题,问题是主人公具有怎样的品质,在我来不及阅读文章的情况下,我抓紧最后一分钟胡乱写了一个善良、正义、乐于奉献,最后的结果就是这样的答案居然得到了两分。

这样的小说真是我们需要的小说吗?或许我们需要,但我们不仅需要这样正确、合理的小说。小说不只是为了展示美好,还有展示黑暗。作家不只是判断人性,还有知悉人性。

因此文学创作不需要对公众的道德教育负责,但是不需要对公众的道德教育负责不意味着不需要对文艺作品的传播负责,对于一个虚构的故事,如果你对里面的情节人物感到不满,如果你着急它会教坏你的孩子,那么你就应该远离它,你更应该管紧你的孩子,因为作者并不认识你,也不认识你的孩子,作者的作品是给那些想看的人看的。 因此我们应该呼吁文学作品分级,而不是禁止某些文学作品的创作与传播。

《洛丽塔》(97版)是由阿德里安·莱恩执导,杰瑞米·艾恩斯、多米尼克·斯万主演的剧情片,影片改编自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同名小说。通过迷离幻美的画面,阿德里安用幻想、魔术般的镜头编织出的这个故事,除了在对美的沉迷之外,还促使我们进一步地对人类的生存困境做长久的思考。

影片一开头采取了倒叙的手法,亨伯特杀了人后行驶一辆汽车在孤寂的公路上,公路怎么可能是孤寂的呢?伴随着背景音乐和旁白,再加上亨伯特眼睛里的绝望,**的基调把公路的情感都改变了。

洛一丽一塔:舌尖向上,分三步,从上颚往下轻轻落在牙齿上。洛 丽 塔

“如果我没有先遇见安娜贝尔,也就不会有洛丽塔。”

男主角亨伯特年少时与14岁的安娜贝尔陷入了恋情,但不幸的是,安娜贝尔早逝。那个阳光灿烂的少女永远停留在了14岁,亨伯特对爱情的渴望与欲望也留在了14岁的少女身上。

“四个月后,她死于伤寒,她的去世所带来的巨大打击冻结了我的情感,我所爱的那个孩子已经死了,但我一直在寻找她。很久以后我抛弃了我的童年,就如同毒药渗入伤口,伤口永远不会治愈。”

第一次见到洛丽塔时,她穿着一条浅色贴身的连衣裙,倚在草地上翻看杂志,赤裸着脚丫,草地上的洒水器淋湿了她的衣服,她转头对我笑。看到洛丽塔的第一眼,亨伯特心底的那个14岁少女就被唤醒了。他在她身上找到青春时代那个早已破灭的爱情梦想。多年压抑的情感骤然迸发。即使岁月已经把这样一种情感扭曲,沦为畸形病态,他依然不可自拔地爱上她。

洛丽塔是一个14岁的少女,但她无疑是放肆、叛逆的。

她赤着脚轻盈行走,稚嫩的脸上涂着鲜艳的口红。

洛丽塔的生活缺失了父亲这个角色,而她的母亲夏洛特又是一位自私、风流的女性,导致她身上带着不符合年龄的性感。又或是14岁的女孩精力过剩,她开始意识到自己的魅力,轻易捕捉到亨伯特好感的信号,出于恶作剧与新鲜感,她带着少女的不谙世事,与生俱来的不加修饰的去挑逗一个中年男人。

为了留在洛丽塔身边生活,亨伯特同意了洛丽塔母亲夏洛特的求婚,就这样,他成为了洛丽塔的继父。

他把一切都写进了日记本,在日记中他称夏洛特为母牛,他写下自己为了不想和夏洛特上床喂她吃安眠药,还在日记中倾诉自己对洛丽塔疯狂的迷恋。

当然,作为推动剧情的关键道具,这本日记不久后就被夏洛特发现了,夏洛特愤怒冲出家门被车撞死。

我猜测亨伯特在这一刻是有内疚的,但更多的还是松了一口气,夏洛特的死隐瞒了他的罪孽。接下来他的行动也验证了我的猜测,他立马收拾行李去接正在夏令营的洛丽塔。

“你们看,她没有地方可以去”

从亨伯特的这句话里我读出了一种洋洋得意以及赤裸裸的恶意,夏洛特的死亡让洛丽塔成为一个无家可归的孤儿,除了这个继父,她再也没有了依靠。从此之后,亨伯特带着洛丽塔环游美国,他用零花钱、漂亮衣服来控制洛丽塔。在旅游中,洛丽塔结识了一名叫奎尔蒂的剧作家,后来的剧情告诉我们,这位在洛丽塔眼中神秘、高深莫测、充满智慧的剧作家实际上是个虚伪、猥琐的恋童癖,他接触洛丽塔的目的是想利用洛丽塔拍色情片。

亨伯特将洛丽塔视为生命之光,欲望之火,他无疑是爱洛丽塔的,但他的爱却带着毁灭的意图。一方面,他无法克制自己对洛丽塔在身体和心理上的占有欲,而另一方面,他又不停对自己进行道德上的谴责。他将洛丽塔封锁在自己身边,限制她的自由,无论是意识到无法掌握她后近乎乞求的问“他是谁”,还是出手打洛丽塔耳光,都明显的告诉我们,他已经越来越病态了。

“你是否爱过一个人,她看起来就像圣诞节清晨的阳光,初雪以后松树枝上的小松鼠,雨天小路上溅到行人裤腿上的泥点,还有那些最美的玫瑰花。她是个可爱的小东西,我深知她笑容的甜美中包含罪恶,漂亮的小嘴里可以吐出蛇信子,每一次拥抱都是在杀死我。但我爱她,我就是爱她,如果她要我的命,我就给她。”

这段畸形的关系之初,洛丽塔作为一个叛逆且疏于管教的女孩,她出于恶作剧般的趣味刻意挑逗,或许还带着她对于母亲的挑衅。但在得知母亲的死讯后,她逐渐意识到,这段关系带给她的,是剧烈的耻辱与痛苦。

她为了得到更多的钱从而逃离亨伯特,洛丽塔开始出卖自己的身体,她用自己引诱和谎言虚与委蛇,在拿到足够的钱后偷偷跟着奎尔蒂逃走。

三年后,亨伯特收到了洛丽塔寄来的一封信,洛丽塔在信中称呼亨伯特为“father”,她诉说自己经济上的拮据,她急需要用钱,亨伯特终于见到了17岁的洛丽塔。

“她显然怀着身孕,肚子很大。她的脑袋显得小了一点,她那有着浅色雀斑的脸蛋瘪了下去,裸露的小腿和双臂失去了原来的棕褐色,因此那些细小的汗毛露了出来。她穿一件褐色的棉布连衣裙,脚上是一双十分邋遢的拖鞋。”

亨伯特喜欢的是14岁的少女,但是对着这个洛丽塔,他依然恳求“从这里到你熟悉的车只有二十五步,跨过这二十五步,和我在一起吧。”如果说之前他对洛丽塔是欲望多过爱,而现在则是爱超越了欲望。“你疯了”,在收到这个回答后他用手蒙住脸,泪水潸然落下,他终于知道,他对于洛丽塔而言是一个无处可去不得已依靠的金主,是一个把她的生活撕成碎片的猥琐老男人。

亨伯特的心理活动伴随着画外音出现。

洛丽塔从奎尔蒂手中逃走后选择穷困潦倒的与自己年纪相当的普通男孩生活,也不愿意回到那个看似衣食无忧的受尽宠爱的沼泽。

在得知是奎尔蒂带走洛丽塔后,落荒而逃的亨伯特带着枪杀死了奎尔蒂,也相当于亲手杀死了罪恶的他自己。或许他终于发现他和奎尔蒂实际上是同样的人,他们的做法毁了洛丽塔的人生,他们使一个活泼开朗,对世界充满好奇并带着不经意性感的少女在17岁就变成了一个生活潦倒落魄的妇人。

故事的结尾只用了短短四行字,1950年11月16日,亨伯特死于冠状动脉血栓,1950年圣诞节,洛丽塔死于分娩。

我正在想欧洲的野牛和天使,颜料持久的秘密,预言家的十四行诗,艺术的避难所。 这便是我想到的,我能够和你共享的永恒,我的洛丽塔。

坦白的说,《洛丽塔》应该是我这段时间看过最好的书了。本来因为无意中看到了**介绍,很想看**版。后来发现这部**是由小说改编的,就抱着尝试的心态去看了看小说。

这本书的主题围绕着中年男人亨伯特和未成年少女洛丽塔的爱恨情仇展开。亨伯特是一个有文化的中年男人,但是因为少年时期的女朋友病死,从而让他心理扭曲,产生了恋童癖。

他无意中遇见了黑兹太太的女儿——洛丽塔•黑兹,就疯狂的爱上了她,甚至为了达到接近她目的,与她的母亲结婚。后来黑兹太太在意外中丧生,于是他光明正大的占有了洛丽塔。

后来洛丽塔无法忍受这种**的生活,逃离了亨伯特,和剧作家奎尔蒂私奔。亨伯特为了复仇,辗转多年寻找她和奎尔蒂,最终枪杀奎尔蒂,也因此成为了死囚。而洛丽塔早已改嫁,后来因难产而死。

不管这部小说的内容多么有争议,是否离经叛道,挑战世俗,都是不重要的。因为它的文笔毋庸置疑。亨伯特对所有未成年少女(他自己创造了“性感少女”这个词来形容)的病态的疯狂在书中被塑造得淋漓尽致。当我翻开这本书时,开篇的文字就十分惊艳。

“洛丽塔是我的生命之光,欲望之火,同时也是我的罪恶,我的灵魂。洛—丽—塔;舌尖得由上腭向下移动三次,到第三次再轻轻贴在牙齿上:洛—丽—塔。

早晨,她是洛,平凡的洛,穿着一只短袜,挺直了四英尺十英寸长的身体。她是穿着宽松裤子的洛拉。在学校里,她是多莉。正式签名时,她是多洛蕾丝。可是在我的怀里,她永远是洛丽塔。”

书中的最大特点就是感官上的变化,作者非常善于结合触觉,听觉,视觉,心理活动等一系列杂合的描绘来展现故事和画面,叙述风格绮丽,温柔旖旎。下面我找了一些经典段落,可能有删减。

“你们肯定都知道夏天黄昏,在一座小山的脚下,那芬芳馥郁的落日余晖,带着一些蠓虫,悬在一道鲜花盛开的树篱四周,或者突然被一个漫步的人闯入和穿越;一种毛茸茸的温暖,一些金**的蠓虫。”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段景色描写,“芬芳馥郁的落日余晖”,“毛茸茸的温暖”,“金**的蠓虫”,让一幅夏日中夕阳西下的壮美而梦幻的画面马上在脑海中生动的浮现出来。

“我们可以看见亮着灯的窗户上的涡卷线状图案。那些图案给敏感的记忆那五彩的油墨一加渲染,在我眼里就像纸牌一样。一簇星星在我们头顶上细长的树叶的黑色轮廓间闪着微光。”

“午后反射过来的阳光,好像一颗光彩夺目的白色钻石带着无数道彩虹色的细长光线,在一辆停着的汽车的圆顶篷上闪动。”

在作者的笔下,所有的景物都是由动态的线条和明丽的色彩所构成的。而意识流所具有的跳脱的思维也是为文章增添了不少色彩,文字中不乏新奇的手法和信手拈来的比喻,让读者沉浸在亨伯特——一个内心扭曲的人所构建出的另一个全新的视角,对于蓝紫色,在亨伯特的眼中就是“夏天的天空,还有李子和无花果,以及帝王的深紫色的血液。”

不只是景色描写,对于人物,作者的刻画也是精细而独到的。

“那种轮廓微微显得有点儿狡黠的颧骨、生着汗毛的纤细的胳膊或腿以及绝望、羞愧和柔情的眼泪。”

在亨伯特眼中的少女的美好,他通过细致——甚至病态的细致入微的笔触都描绘了出来。

不像有些文章生硬的辞藻堆砌,《洛丽塔》中接连三四个排比,仿佛是一个精美的手工织物中每一根精确而艳丽的丝线,把它们巧妙的穿插在一起,才得以编织出华美的锦缎,比如这段对于山的描写,不同的山,作者写出了全然不同的色彩:

“从未被人攀登的或是不断变成一座座有人居住的山岗的瑰丽青山;东南走向的山脉,随着一座座峰峦远去,高度逐渐降低;令人动情地高耸入云、有着白雪纹理的灰色石头巨像,以及严酷无情的峰峦在公路转弯处蓦然出现;林木幽深的险恶的大山覆盖着一片整齐、交叠、黑森森的冷杉,有些地方中间还夹杂着一些苍白、蓬松的杨树;还有组合成的一丛丛粉红和淡紫的植物,法老似的,“古老得无法用语言表达”;黑色熔岩形成的孤山;早春的山峦,山脊上满是小象的细毛;夏末的山峦完全隆起,它们那沉重的埃及式的四肢在黄褐色的、蛀坏了的毛绒衣服的褶层中交叠在一起;米灰色的小山,点缀着粗壮的绿色橡树;最后一座赤褐色的大山,山脚处有一片繁茂的苜蓿。”

有人觉得,这本书的话题如此敏感,一定充满了色情,其实大错特错。这部小说的目的绝不是色情,如果这样理解就过于肤浅了。作者对于这方面的描写都含糊而隐晦,甚至干脆变成了典型的亨伯特式的联想:

“壁画上会有一片湖水。在火红色的花朵中会有一座凉亭。会有一些自然风景画——一头老虎追赶一只极乐鸟,一条令人窒息的蛇完全缠绕住小猪剥了皮的躯干。会有一位苏丹,脸上现出巨大的痛苦,正在帮助一个臀部好看的小奴隶爬上一根缟玛瑙的柱子。会有出现在自动唱机的乳白色两侧的那些亮晶晶的液滴。会有中级小组的各种营地活动:划独木舟,跳库朗特舞,在湖边的阳光下梳理鬈发。会有白杨树和苹果树,星期天的郊外风光。会有一块火蛋白石在一个泛起阵阵涟漪的水池中融化,最后一次震颤,最后一次敷色,刺眼的鲜红,令人难受的粉红,一声叹息,一个畏缩的孩子。”

在亨伯特与洛丽塔在一起之前,文笔细腻而华美。但是在黑兹太太死后,画风却急转直下,很少出现晴朗的天气,更多的是瓢泼大雨,鲜少再出现从前的美好画面,取而代之的是更深沉,更压抑的风格。

“望着一个消防龙头。那真是一个丑陋的玩意儿,涂着厚厚的银漆和红漆,伸出它的曲柄的红管子让雨水给它们上光,而雨水则像鲜红的血水似的滴落在它那银白色的链条上。”能把一个消防栓写成这样,作者想表达的情感不言而喻。

“有时,火车会在异常湿热的夜晚带着撕心裂肺的不祥的隆隆声,发出一声绝望的长啸,其中混杂着力量和歇斯底里。”

也许,这种压抑的格调正是亨伯特与洛丽塔在一起之后,开始暗示着两人最终会分道扬镳。

而故事最大的泪点,就是亨伯特变态扭曲的爱。他强硬的把并不爱自己的洛丽塔据为己有,一开始也许亨伯特也不爱洛丽塔,只不过是为了发泄自己对于少女的欲望,才让洛丽塔不堪忍受,离开了他。但是当亨伯特在洛丽塔私奔以后的几年里,发疯一样不断的寻找她。

多年后亨伯特再次见到洛丽塔,洛丽塔早已不是以前的少女,而是身怀六甲的人妻,是令他反感的“成年人”,而亨伯特却发现:

“我对她看了又看,心里就像清楚地知道我会死亡那样,知道我爱她,胜过这个世上我所见过或想象得到的一切,胜过任何其他地方我所希望的一切。过去我曾大声呼喊着翻身扑到那个性感少女身上,如今她只是那个性感少女以淡淡的紫罗兰清香和枯萎的树叶的形态所表现出的回声。”

亨伯特失去洛丽塔以后才发现,他爱的不只是从前作为“性感少女”的洛丽塔,而是真正的洛丽塔。但是洛丽塔早已对他心灰意冷,宁可跟着奎尔蒂走,也不愿意再和他过着苟且偷生的**生活。是亨伯特自私的爱,毁了洛丽塔的一生。

在结尾,亨伯特杀了带走洛丽塔的奎尔蒂,两个人都认为自己是拯救洛丽塔的那个人。在牢狱中,亨伯特最后的话:

“我现在想到欧洲野牛和天使,想到颜料持久的秘密,想到预言性的十四行诗,想到艺术的庇护所。这就是你和我可以共享的唯一不朽的事物,我的洛丽塔。”后来亨伯特死在狱中。

小说到这里就结束了,这个凄美而疯狂的爱情,从一开始就注定无疾而终。合上书再细细品味,依然是感人至深而回味无穷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7339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