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的下句是什么?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的下句是什么?,第1张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得之泰然,失之坦然。” 意思:追求到了,那是我的荣幸,追求不到,那也是我的命运。

出处:近代·徐志摩《致梁启超》

原文: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白话译文:我将于茫茫人海中寻找生命中最珍贵的唯一灵魂伴侣,追求到了,那是我的荣幸,倘若得不到,那也是我的命运。

作者简介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文坛不可多得的大才子。他的老师是近代中国著名的维新思想家和革命家--一代宗师梁启超先生。关于这位文坛才子和恩师的关系,说起来倒也颇具传奇色彩。

徐志摩是一位在中国文坛上曾经活跃一时并有一定影响的作家,他的世界观是没有主导思想的,或者说是个超阶级的“不含党派色彩的诗人”。他的思想、创作呈现的面貌,发展的趋势,都说明他是个布尔乔亚诗人。他的思想的发展变化,他的创作前后期的不同状况,是和当时社会历史特点关联着的。

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致梁启超》原文

我之甘冒世之不韪,竭全力以斗者,非特求免凶惨之苦痛,实求良心之安顿,求人格之确立,求灵魂之救度耳。人谁不求庸德?人谁不安现成?人谁不怕艰险?然且有突围而出者,夫岂得已而然哉?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嗟夫吾师!我尝奋我灵魂之精髓,以凝成一理想之明珠,涵之以热满之心血,朗照我深奥之灵府。而庸俗忌之嫉之,辄欲麻木其灵魂,捣碎其理想,杀灭其希望,污毁其纯洁!我之不流入堕落,流入庸懦,流入卑污,其几亦微矣!《致梁启超》作者是徐志摩,关系为师生情谊。

扩展资料:

1922年3月,远在英国的徐志摩和自己的结发妻子张幼仪离婚。理由之一是他们的婚姻是包办的,没有爱情;另一个则是他爱上了同时留学英国的才情并茂的林徽因。

周围的亲朋极力劝阻徐志摩,梁启超同样如此,他在致徐志摩的信中说,“其一,万不容以他人之苦痛,易自己之快乐”,“其二,恋爱神圣为今之少年所乐道”但是“兹事盖可遇而不可求”。又告诫他“天下岂有圆满之宇宙?”

其实,梁这样作主要还是害怕爱徒此举会自毁前程,因为在20世纪初期许多中国人的观念中,无爱离婚就和无故休妻一样是一件极不道德的事。

但当徐志摩从剑桥归来后却发现林徽因已与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订婚。家里又对他与张幼仪离婚持反对态度,于是他就给梁启超写了这封信。

-致梁启超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是指得到是我幸运,失去是我命中注定。不要因为失去而感到悲伤,不要因为得到而感到兴奋,凡事要顺其自然,莫强求。

出自徐志摩写给梁启超的书信:“我之甘冒世之不讳,竭全力以奋斗者,肺特求免凶灾之痛苦,实求良心之安顿,求灵魂之救度而。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是而已。”

“寻求灵魂伴侣”这样一个想望,引领徐志摩在匆匆的三十六载人生里历经了三段感情,交错于三个不同典型女子的生命之间,他们共同创造了诗人徐志摩,也同样因他而改变了各自的命运。

创作背景

徐志摩在伦敦林长民寓所,见到了十六岁的林徽因,大诗人对这位散发着独特气质的少女,一见倾心,开始苦追。徐志摩热烈追求,少女林徽因怦然心动,但徐志摩有妇之夫的身份,最终林徽因用理智,取代了情感。

在林父的安排下,林家父女悄然离开伦敦回国。徐志摩得知信息后,追回国内,却无比震惊获悉,林徽因和老师梁启超的长子梁思成订婚的消息。

徐志摩不死心,在师长好友的劝解中,依然发出追求林徽因心声:“我之甘冒世之不讳,竭全力以奋斗者,肺特求免凶灾之痛苦,实求良心之安顿,求灵魂之救度而。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是而已。”

但这时林徽因心有所属,决心已下,徐志摩只能徒增感伤。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737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