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关雎所表达感情

文言文关雎所表达感情,第1张

1 关于《关雎》表达的感情怎样,从哪里看出来

《诗经•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译文

雎鸠关关在歌唱,在那河中小岛上。善良美丽的少女,小伙理想的对象。

长长短短鲜荇菜,顺流两边去采收。善良美丽的少女,朝朝暮暮想追求

追求没能如心愿,日夜心头在挂牵。长夜漫漫不到头,翻来复去难成眠。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手左右去采摘。善良美丽的少女,弹琴鼓瑟表爱慕。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边仔细来挑选。善良美丽的少女,钟声换来她笑颜。

偶句入韵,重章叠句的运用表达了古代男女相会、互相爱慕并希望成婚的心理状态和风俗习尚。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2 关雎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编成于春秋时代的《诗经》共三百零五篇,为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前11世纪)至春秋中期(约前7世纪)的作品。其书原称为《诗》或《诗三百》,西汉起称《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

关雎为十五国风之首。《关雎》是一首民间情歌,写一个男子在河边遇上一个采摘荇菜的姑娘,姑娘的美貌、娴静和勤劳引起了他强烈的爱慕之情以致日夜思念,梦中亦不可忘怀,甚至希望有朝一日能亲近她、娶到她。作品中作者将男子心态的变化与情绪的波动表现得淋漓尽致,情感真切而不猥亵,表现了人们对人类美好爱情的向往。

3 诗经关雎诗词的大意、诗歌表达的情感

雎鸠鸟在河中沙洲, 不停地鸣叫 文静美好的姑娘, 是男儿的好配偶 在船的左右两边捞, 长短不齐的水草 文静美好的姑娘, 男儿日夜都想她 思念追求不可得, 醒来做梦长相思 悠悠思念情意切, 翻来覆去难入眠 长短不齐的水草, 姑娘左右去摘采 文静美好的姑娘, 弹琴鼓瑟表示亲近 长短不齐的水草, 姑娘左右去挑选 文静美好的姑娘, 敲击钟鼓使她快乐 [赏析] 雎鸠的阵阵鸣叫诱动了小伙子的痴情,使他独自陶醉在对姑娘的一往深情之中种种复杂的情感油然而生,渴望与失望交错,幸福与煎熬并存一位纯情少年热恋中的心态在这里表露得淋漓尽致成双成对的雎鸠就象恩爱的情侣,看着它们河中小岛上相依相和的融融之景,小伙子的眼光被采荇女吸引诗人在这里采用了“流”、“采”等词描述小伙子的心里变化的过程 诗中许多句子都蕴含着很深很美的含意,千古传颂的佳句有“窈窕淑女”,既赞扬她的“美状”,又赞扬她的“美心”,可说是前后呼应,相辅相成又如“辗转反侧”句,极为传神地表达了恋人的相思之苦,后来白居易《长恨歌》“孤灯极尽难成眠”,乔吉《蟾宫曲·寄远》“饭不沾匙,睡如翻饼”,都是从这里化出的名句而最后一句“钟鼓乐之”,又更是“千金难买美人笑”之类的故事的原本通过这不知名的作者的笔,我们完全被这朴实恋情和美丽如画的场景感动了 这首诗的表现手法属于《诗经》咏物言志三法案——“赋、比、兴”之一的“兴”,即从一个看似与主题无关的事物入手,引出心声,抒泄胸臆本诗语汇丰富,如使用“流”、“求”、“采”、“友”等动词,“窈窕”、“参差”等形容词,表明了诗人的文学技巧全诗朗朗上口,韵律和谐悦耳其中有双声,有叠韵,有“之”字脚的富韵,加上对后世七律、七绝影响最大的首句韵式,使得本篇堪称中国古代韵律诗的开山之作。

4 请问《关雎》和《蒹葭》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关雎》一诗着重于叙事,我们从诗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小伙子从爱上“窈窕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这样一条线索《蒹葭》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就写到主人公隔水远望,苦苦追寻,伊人却若即若离第二章、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表现出主人公不能够走近“伊人”,又永远点亮希望的感情状态与《关雎》相比,《蒹葭》的感情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主人公跟“伊人”并无交往,甚至还不知道对方的名字,但只要能够远望,便心满意足“朦胧”和“距离”正是这首诗的动人之处《关雎》和《蒹葭》: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渴望希望我有帮到你,麻烦给个好评哈o(∩_∩)o。

“ 乐而不*,哀而不伤” 出自孔子的 《论语·八佾》 ,原文: “《关雎》,乐而不*,哀而不伤。” 这句话是孔子对《关雎》这一首诗的评价,体现了孔子“中和之美”的艺术观,即推崇温和朴素的文风,不赞成过分放纵情感,常常自觉采用一种委婉的文学手法。

接着细读文本,第一句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关关”是水鸟的叫声,鸟鸣、小河、岛屿,触物以起情,但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情景交融,而是一种情景谐配,只起到了托物起兴为后面淑女的出现做了铺垫。“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美丽的淑女吸引住了君子,从此君子展开了对淑女的追求。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参差不齐的荇菜,要从左到右去采摘他。这里和后面的“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构成了比喻关系,可以理解成水鸟“左右”采荇菜来比喻君子想尽办法追求淑女,也可以理解成人采荇菜来比喻君子追求淑女。包括后面的采荇菜“ 左右采之、左右芼之” 都和君子“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 想尽办法对淑女展开追求形成同构关系。

分析文本可知,《关雎》这首诗主要写的是一位男子对一位女子的深情追求,并用采荇菜作喻,通过比喻,作者将两件原本不直接相关的事物并立。这样做有两个表达效果:一:增加了诗歌意象的丰富性,同时也让读者在审视这层比喻关系时,对采荇菜和君子求女这两个本体和喻体都有了全新的洞见,出现了陌生化的新观感,从而产生审美愉悦。二:在情感表达上含蓄、曲折了一些,间接地通过他物来表情达意,作者写君子追求淑女的过程借助了采荇菜这一行为过程。

而这第二点是理解“ 乐而不*,哀而不伤” 的关键,在情感表达上“乐而不*、哀而不伤”,哪怕是君子追求一个窈窕淑女,也需要借助采荇菜这一个行为,即使追求的过程很艰难甚至“求之不得”也不过是“辗转反侧”,无论怎样快乐和悲伤都不能过度,也即“乐而不*。哀而不伤”。

在这里其实涉及到了一个“作者之旨”和“用诗之意”,从作者的角度来说,《关雎》这首诗表现地可能只是一位男子对一位女子的追求,而从用诗之意来说,这首诗的主旨应是刺乱,其深意在于匡正礼教,即“乐而不*、哀而不伤”,也就是讲述这首诗的规定必须把它讲成讽喻诗。如《毛诗大序》: 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乐而不*、哀而不伤” 中庸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原则,理解这句话应从儒家相关文论中入手,儒家思想更加强调《诗经》的社会功用,可结合孔子“兴观群怨、尽善尽美”等文艺理论思想加以理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63929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6
下一篇2023-07-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