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书评

如何写书评,第1张

        朋友们,在你的学习生涯中,有没有一本书是你百看不厌、读了又读的?

        以我个人的经历,除了语文课本是反反复复读了又读,好像真的没有任何一本书能够百看不厌,再好看的书,读过三遍就不想读,因为那个新鲜劲早已消失。

        这时候,写书评的意义就体现出来了。写书评会通过输出倒逼输入,促进阅读时的思考,进而提高自己的阅读质量,提高对文字的概括总结能力。

        书评,即读完一本书后,提炼书中的精华内容,再按照一定的逻辑框架,用自己的语言加工整理出来的一篇文章。写书评的目的是针对某本书发布自己的见解,说一说这本书是否有趣,同时也可以建议读者是否有必要进一步阅读。

        下面介绍三类书评的写作方法:

一 小说、散文、随笔、自传 类

1 用名言或相关金句吸引读者,简单概括书的基本情况;(1段)

2引出书的主要内容、作者简介等;(1段)

3书的完成背景;(1段,可不写)

4书中的精彩情节或观点再现,剖析其揭示的道理,或者与作者的个人经历有什么关联;(书评的重难点、至少3个核心观点)

5自己的感悟、启迪。也可以从文笔入手,作者的风格是什么?写作特点是否鲜明?这种写作风格对阅读体验有什么影响?(1-2段,不宜过多)

二 干货、技能、方法、工具类

1某某最近遇到的问题或烦恼;(1段)

2引出书的名字以及作者简介;(1-2段)

3书中的方法和如何使用方法解决问题;(重点,至少3个核心观点)

4对全书的评价,包括但不限于褒贬、意义、人物推荐、可行性……(1-2段,不宜过多)

三 社科、经管、心理类

1某某遇到的问题或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1-2段)

2引出书名及书中的核心观点,并且加上作者简介;(2-3段)

3结合事例进一步延伸、阐述证明观点;(重点,至少3个核心观点)

4全书评价,包括但不限于褒贬、意义、实用性……(1-2段)

     

        如果难以判断选择的书属于哪一类、感觉无从下手,可以按照下面总结的 “万能框架” 来写。

1 引入; (1段)

名言警句、相关事例、社会现象、关注热点、提出问题……(考验个人的文字功底)

2 介绍书; (1-2段)

引出书的名字(必须全名)、地位、畅销量、名人对书或者作者的评价;作者简介、创作背景……(不可直接复制粘贴百度结果,需自行转化)

3 核心观点; (带3个小标题的3大部分)

全文的精华部分,按照一定的逻辑找出书中的三个亮点(核心观点),然后依次展开叙述。要用真实事例或相关权威话语对观点进行证明,书中原文内容必须标引号。书评的核心是一个客观输出,不能出现主观情感“我觉得……”(太多主观情感,属于读后感!)

4 总结评价。 (1-2段)

升华主题思想,清晰表明立场。对全书的褒贬、价值、实用性等做出综合评价。

        大家需要知道的是,书评不同于读后感,读后感更侧重于自己读完一本书以后的感想,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没有绝对化的写作标准,带有强烈的主观意识。

        书评是对于一本书的评论,重点在于书籍的评论部分。写书评,我们可以将书中有用的干货提炼出来分享给有需要的人,也可以针对书中的某句话、某个观点展开评述。重要的是,我们要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与书结合起来,写出有价值的内容。

        总而言之,书评是在我们和读者之间搭建一把梯子,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本书的信息,让书里的知识帮助到更多的人。

        书评和其他文体不一样,它有自己的写作周期。那么,书评该怎么写?

        以下是书评写作的五个基本步骤:

一 选书

        买书之前,可先上豆瓣浏览这本书的简介和章节目录,选择评分较高的书籍,比如8分以上。也可简略浏览豆瓣针对该书的评论,选择好评度较高的书籍。

        如果是外文书籍,还要对比翻译版本,看哪个版本比较好。因为外文书籍的翻译直接影响你的阅读体验,所以版本的选择非常重要。

        除了参考豆瓣,还可以选择关注领域的权威书籍,或该领域权威作者推荐的书籍。

        比如关注心理学领域的朋友,可选择武志红的系列书籍阅读,也可选择他推荐的书籍作为参考书单,以及不同流派的经典著作。

        此外,我们还可以选择该领域口碑比较好的书籍,即那些口口相传的经典。

        如若留心,你会发现许多名人都喜欢推荐书籍,一些好书的最后面也会列一些荐读书或参考资料书,有兴趣可针对自身的需求选择性阅读。

        市面上的书籍如汪洋大海,我们需要从中甄别好书优先阅读。因为选择的书籍质量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我们的书评写作,所以选择好书,不管是对书评写作,还是对我们自己而言都是有很大裨益的。

二 通读全书

        阅读是书评写作的基础。想写好一篇书评,首先一定要先读透书,这样才能更好地分享给别人。所以写书评是倒逼阅读思考的好方法。

        孔子曰:“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写书评前,建议至少阅读三遍。

        第一遍阅读是通读全书。拿到书,先浏览书籍的封面设计、作者介绍、序言、目录、后记等内容,目的是了解这本书的大致信息,以及对书的整体框架有个大概的了解。

        接着是通读书中的文本内容,通读中将所有能展开的点都打标签或做标记。这些打上标签或做标记的地方,就是第二遍阅读重点看的地方,也方便后续查找。

        为了对这本书的整体有一个清晰的了解,最好用思维导图将书的脉络完整列出来,如此也能顺便理出书评的写作思路。这个思路很重要,可参考作为书评的写作逻辑。

        无论写哪种文体,逻辑和整体框架都是非常重要的,它决定了你的作品能否吸引读者,能否让读者读完你的作品。

        这一遍从头到尾通读下来有个好处,就是你了解了这本书的重点分布,接下来比较清楚该重点读哪些,该放弃哪些,还对书籍框架有了清晰的了解。

        做个小总结,第一遍通读需要做三件事。第一是浏览书籍的重要信息,第二是将书中能展开的点打上标签或做标记,第三是用思维导图将这本书的脉络列出来。

        完成后,我们进入下一步。

三 收集素材

        第二遍阅读是收集素材。可边读边在书上画出精彩的句子、标记重点段落、有用的素材。看的过程中有什么感想、启发也可顺手写在旁边。这些工作,都是在为写初稿做准备。

        一个句子、一个段落、一个故事,之所以让你心动,可能是因为它带给你感动,给你启发,可能是说出了你的心声或者让你看透某些事的真相。

        碰到心动的内容,做好标记就对了,这样回味起来才有迹可寻呀。

        画好重点内容后,再查阅补充相关资料。可以去搜集这本书的作者信息、作者故事、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动机,以及各方人士对该书的评价等。掌握的信息越多,越了解这本书,越有利于后续书评的写作。

        收集素材,是构思书评的开始。

        通过上面的阅读和准备工作,你已经大致知道自己要写什么样的主题,按照什么样的结构去写,那么接下来该思考什么样的素材才是你所需要或欠缺的。

        边想边在纸上列出来,按照这些思路去找素材。

        值得一提的是,最好多收集些吻合主题的故事案例,有切合的热点新闻更好。

        安妮特·西蒙斯在《故事思维》里强调,“事实无法形成信任,信任需要故事维系它——一个有意义的故事能激发人们对你的信任,希望你的建议确实能实现你的承诺,听众会重新燃起对你的希望。人们更重视他们自己得到的结论,他们只会相信真实发生在他们身边的故事。人们一旦将你的故事当成他们自己的故事,那你就挖掘出了信任的强大力量。”

        大多数人都比较喜欢听故事,将道理融于故事之中,读者更易信服,而且比较有可读性和趣味性,更能吸引读者。

        而且书评不是“干货”的堆砌,善用故事讲好道理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平常看到好的故事素材、新闻热点可分门别类收藏起来,方便写作应用。

        综上所述,收集素材需要做两件事,第一是标记书中的精彩内容,第二是收集需要的素材,补充查阅相关资料。

四 写初稿

        第三遍阅读是回到书本上,重新阅读那些触动你的内容。比如划线的句子段落,收集补充的案例素材、自己随手写下的灵感想法等等。

        阅读的时候结合之前罗列的书评逻辑,将资料串联起来,组合成一篇完整、有逻辑的文章。

        整个过程最好一气呵成,把你想说的话按照一定的组织架构,有条不紊地写出来。写的过程中,尽量不要一边写一边改,一股脑将你的想法记录下来即可。

        如此,你才能及时把你想到的内容统统记录下来,偶然迸发的灵感可能还会带给你惊喜。如果一边写一边修改,灵感很容易流失。

        所以,在写初稿的时候别给自己太大压力,也别抱着完美主义的念头。

        要知道,完成比完美更重要。把你想写的、想说的一一写出来就好,尽情享受写作的乐趣吧。

五 修改

        杰克·伦敦说过:“任何作品的初稿都是臭狗屎。”好文章是修改出来的,所以修改的步骤非常重要。

        建议写完初稿后,将文章放置一两天再回来修改。那时,你更能跳出当初写作的情境,以一个旁观者的态度来审查自己的文章,更能清晰客观地判断自己文章中存在的问题。

        如果写完立马修改,极容易陷入一种自己写得很差或很好的状态,比较主观,修改的效果也不太好。

        大多数人都不是天才,无法一下子把事情做得非常完美,而修改给了我们接近完美的机会。

        修改时,可抱着“完美主义”的念头,将文章不断打磨成心目中的样子。

        那么修改到什么程度才适合呢?改到我认为这已经是自己能写出的最好水平,已经尽力了,实在改不动为止。

        知识变现时代,每个人既是读者也是作者,想要成为写作高手,最好的方法就是找到正确且适合自己的方法持续性练习,甚至在练习的过程中独创属于自己的方法。

        就像《完全写作指南》里说的那样,“所谓习惯写作,就是持续不断地写,永远不要放弃,它终究会教你如何写作。”

        优秀的人,都是将最简单的方法练到极致,无招胜有招,赶快实践起来吧!

真水无香整理记录,仅用于学习交流!

拥有一段浪漫的爱情和幸福的婚姻是绝大多数人的理想生活,但现实却并不如我们所愿。分手,几乎是每个人都会面临的生命课题。当一段关系走向结束,有的人会变得痛不欲生,有的人会性情大变,还有的人变得冷漠无情,整个人生都陷入低谷之中,但这些都不是最佳的处理方式。毕竟,所有的伤痛都是生命成长的养分,我们都要相信,那些情感造成的伤痛总会愈合。

那么,当一段关系走向结束,该如何从痛苦中恢复,并走过这段艰辛的旅途呢?

对此,布鲁斯・费希尔和罗伯特・艾伯蒂在《分手后,成为更好的自己》一书中,详细讲解了走出过往恋情,直至获得新生的19个步骤,书中不仅剖析了每个步骤出现的原因和意义,而且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已经帮助上百万人从分手的痛苦中恢复过来,重建他们的人生。

这本书作者是布鲁斯・费希尔和罗伯特・艾伯蒂,布鲁斯是一位教育学博士,开创了“离婚后心理重建模型”,从业三十余年,是美国婚姻与家庭治疗协会临床会员。罗伯特是一位心理学家,也是一位婚姻与家庭治疗师,美国心理学家协会会员,同时还是一位畅销书作者,著有代表作《你绝对的权利》。

下面,我从分手的三个阶段来分享下全书的内容。

《分手后,成为更好的自己》封面

最开始,人们会经历否定期,拒绝承认已经发生的事情,接下来就想要逃离所处的环境。然后就是愤怒,责备别人让自己深陷困境。第三个层面是斤斤计较,处于这个阶段的人们想要拿出账本,把什么都算个清楚。其常见的表现形式就是离婚时对孩子的监护权和财产分割的处理。接踵而来的就是抑郁期,在这一阶段人们会自怨自艾并产生很强的失败感。经历了所有的阶段后,人们才会最终接受现实,接受自我。之后,才会对未来产生希望。

一、分手初期:

1、否认。

分手后,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否认,不相信这件事怎么会发生在自己身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有些人无法辨认自己的真实感受;有些人自我评价很低;有些人是恐惧心理太严重。

其实,人类的心理机制非常巧妙,对于那些难以承受的痛苦会被放在“否认的袋子”中,等到人们足够坚强,能够承受这份痛苦之时再会被释放出来。

但有些人会一直处在否认当中,不愿意承认已经分手的事实,他们的否认之下,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情绪感受呢?

爱情关系中有三个实体:两个人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爱情关系就像一座桥:两个人是桥的两座根基,两人之间的关系就是两座根基之间的跨度。如果这座桥的某个根基,或是两个根基都发生了改变,桥梁就会疲劳。作为根基的人发生变化,可能是因为个人成长、教育、宗教经历、态度变化、疾病、焦虑、愤怒、迁居,又或者是对压力或创伤的反应。

所以,我们活在世上,需要学习两个最为重要的能力:一是如何建立并且维护爱情关系中两人之间的桥梁;二是如何做父母。

这段既不幸福也无价值的关系结束了,你要认识到这一点,这有助于你明白离婚是明智的决定。看一看你的上一段关系,你的前任,还有你自己,在这一刻,请忘记社会上各种所谓“你们是天造地设的一对”的理由。现在是坦承痛苦的时间。问一问自己:

你和前任曾是朋友吗?

你们互相吐露过心思吗?

你们共同的兴趣是什么?有共同的爱好吗?有共同的人生态度吗?政治观呢?宗教信仰呢?养育孩子的方式呢?

你们的自我目标,互相设定的目标,或是婚姻的目标相似/相容吗?

你们之间解决问题的方式合拍吗?(具体的解决方案不一定要相同,而是方式合拍)

对方让你生气的时候,你是直接解决、隐藏情绪,还是想要伤害对方?对方生气的时候又是怎样的呢?

你们有共同的朋友吗?

你们一起出席过社交场合吗?

你们是不是按照约好的方式来共同负担挣钱和做家务这两件事情?

你们是不是给了对方独处的时间?

你们互相信任吗?

你们是否觉得彼此的关系非常重要,在必要的时候会做出一些个人牺牲?

我们希望这些问题没有给你带来太大的痛苦。诚实地回答完这些问题,你就很有可能认识到“从多个角度”看来,你们的关系甚至在正式分居/离婚之前就走到了尽头。承认自己之前的婚姻有问题,已经很不容易。要承认自己也是问题的一部分,就更难了(而责怪对方,责怪社会或是别的什么就容易多了)。然而,接受,正是“否认”(第一个重建方块)最重要的积极面。

花点时间做到这一点。另外你还要记住:你没有必要为了接受分手这个事实而背上重重的负疚感!不要想什么“如果我这样,如果我那样”,导致离婚的因素,就像支持桥梁的结构一样,非常复杂。要修建一座坚固的桥梁,需要大量地分析已知的各种力量、压力、承重和材料强度。成功的爱情关系远比这个复杂得多!而我们对人际压力、承重和自身强度真正知道多少呢?大多数人都知之甚少!

在向上攀登的途中,你会对此有更多的了解。现在,试着深吸一口气,说:“我的恋爱关系已经结束了。”

现在,就哭上一会儿吧。

2、恐惧

度过了否认期之后呢,接踵而来的就是第二个阶段,恐惧。

恐惧能够让人无法动弹。可是,如果你认识到恐惧是你自身的一部分,是你的朋友,那么恐惧就成了动力,就成了一种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方式。陷入离婚的深坑时,恐惧是你的主要感受之一。

恐惧是我最大的障碍。我害怕自己掌控不了的变化,同时又害怕没有变化。恐惧影响了我的整个生活!我害怕独处,可同时我又主动与他人隔绝;我害怕以后再也没人爱我,然而在爱情靠近之际,我又把它推得远远的……我完全卡在这里了,恐惧让我不能动弹。

分手会让人产生各种各样的恐惧。有些恐惧是你前所未有的,你也从未想过自己还会有这样的恐惧。有些恐惧一直都存在于你过去的生活中,只不过你一直都予以否认。

恐惧很容易让你无法动弹。你太过害怕,不敢登山,恐惧让你举步维艰。一点点恐惧能够起到推动的作用,但太多的恐惧则会让你很难继续正常的生活。关于恐惧,我们知道两三个关键点,它们能够帮助你处理这种情绪。第一点:没有认清的恐惧最恐怖。一旦认清自己的恐惧,直面它们,你就会发现它们没有那么可怕,也没有那么不可战胜。你只需要做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那就是一一列出自己的恐惧。认清你所害怕的东西,这样你就能贴近自己真实的感受了。

另一个关于恐惧的真知灼见就是:那些你因恐惧而不敢面对的情况更有可能发生。比如说,我害怕被拒绝,我就会找各种方式避免被拒绝。为此,我有可能一味地取悦他人,或是养成了过度负责任的性格,又或是不肯表达愤怒。这些行为看起来能使我免遭拒绝,但事实上却增加了我遭到拒绝的机会。人们感觉到我不实在、不诚实、不真实,他们有可能因此拒绝我。如果我们不肯面对恐惧,我们害怕的事情就很有可能变成现实。如果你害怕自己恐惧,最好不要否认它们的存在,而是坦然面对。

二、分手中期:

1、内疚/被抛弃感

2、悲伤

悲伤:“一种可怕的失落感”

悲伤是恢复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失去了爱,某段关系结束了,所爱的人不在了,没有了家,只要处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都会为失去的东西感到悲伤。在有些人眼中,离婚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悲伤的过程。是什么样的悲伤呢?难以承受的伤心再加上绝望的感觉。因为悲伤,我们会筋疲力尽,我们会相信自己无助,无力改变自己的生活。悲伤是至关重要的重建方块。

悲伤的特征之一就是体重下降,但也有一些人在悲伤阶段体重上升。布伦达对海瑟说:“我长胖了,得减肥,大概我会再次分手吧!”她这样说也不足为奇。

3、愤怒

愤怒:“他妈的,那个杂种!”

除非亲身经历过,否则很难明白离婚期愤怒的强烈程度。《得梅因纪事报》(Des Moines Register)报道了一则轶事,从读者的反应就可以判断这人是离婚人士还是已婚人士:一位女性被甩者开车经过公园,看见把她甩了的前任正躺在毯子上,身边还有一位新女友。于是她开车进了公园,直接开车从那两人身上碾过!(还好,两位受伤都不严重,她开的是一辆小车。)离婚人士的反应是大叫一声:“干得漂亮!她有没有倒车再碾他们一次?”不明白离婚愤怒的已婚人士则会倒吸一口凉气:“天!太恐怖了!”

大多数离婚的人从未想到过自己会这么愤怒。这是一种特定的愤怒,只指向自己的前任。这种愤怒能够帮助你在情感上同前任拉开一些距离。这是应该的,所以如果处理得当,愤怒真的有助于你的恢复。

4、适应

5、孤独

孤独:“我从来没有这么孤独过”

分手了,你可能会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配偶离开了,许多日常生活习惯必须改变。作为夫妻,你们或许也有分开的时候,但在那个时候,即使你的配偶不在身边,你们的夫妻关系也是存在的。而夫妻关系结束之际,无论从哪个方面而言,配偶都不在你身边了。突然间,你就形影相吊了。

6、友谊

三、分手后期

1、放下

放下:解脱很难

爱情的联盟解体了,牢固的情感纽带却还残留,想要放下?不容易。然而,不要在结束的关系上继续投入感情,这一点很重要。

斯特拉(在第十章我们还会再次提到这位女士)先分居,后离婚,4年后才来到讨论班。可是,她依然戴着自己的结婚戒指。已经结束的关系就像一具情感的尸体,继续投入是绝对不会得到任何回报的。相反,我们应该在回报丰厚的个人成长方面进行投入,这会帮助你走过离婚期。

2、自我价值感

自我价值感:“也许我还不赖嘛!”

自我价值感和自尊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自尊水平低,想要找寻更强的自我身份是离婚的主要原因。而离婚反过来又拉低了自尊,让人失去了自我身份。对很多人而言,分手之际,是他们的自我概念达到最低点的时候。他们在这段感情中投入了这么多,分手时,自我价值和自尊都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

“我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甚至早上都打不起精神起床,”简如是说,“每天,做任何事情,我都找不到理由。我只想变得小小的,待在床上不起来,直到找到起床的理由为止。既然没人会想我,那我起床干什么呢?”

而随着自我价值感的提升,你就能走出离婚的深坑,自我价值感也会提升。然后随之而来的就是勇气,你需要这份勇气走进面对自我的旅程。

3、过渡

过渡:“我回过神来了,开始处理垃圾”

你想要搞清楚为什么自己分手了,也许你需要对已经逝去的关系进行“尸检”。一旦找出分手的原因,你就可以着手改变,在未来创造并建立起不一样的关系。

在攀登的过渡阶段,你开始意识到原生家庭对你的影响。你很有可能会发现自己以前的配偶非常像与自己关系不好的父亲或母亲,你会在自己的成人关系中试着解决童年没有完成的成长任务。

也许你会觉得自己厌倦了一直都在做的“应该做的事情”。对于该怎么过自己的生活,你现在想要做出自己的决定。你有可能会开始一段叛逆的阶段——破茧而出。

没有解决掉的绊脚石,最终可能导致分手的结局。

你应该把垃圾扔掉,把上一段恋情、过往恋情以及早年生活的残羹冷炙全都扔掉,是时候这样做了。你本以为已经处理好这些情感垃圾了,但一旦开始新的恋情,就会发现这些东西还在你的心里。肯就这样对布鲁斯说过:“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摆脱不了这些东西。”

过渡是转变期,你会开始学习与他人交往的新方式。你想自由自在地做自己吗?这就是开端。

要征服下面四个方块非常困难,可一旦你面对自我,了解真正的自己,重建健康关系的根基,就会获得极大的满足感。率真、爱和信任会让你成为真正的自己,有了交往,你就能轻松地与他人再建亲密联系。

4、率真

率真:“我一直躲在假面具后面”

所谓假面具就是你所展现的情绪或形象,你想要别人认为这就是你。可假面具让别人无法了解真正的你,有时甚至让你无法了解自己。布鲁斯回忆起他童年时的一位邻居,这人总是笑脸迎人。“等我大了一些,我才发现那张笑脸下面隐藏了他内心堆积如山的愤怒。”

我们中很多人都害怕摘下自己的假面具,我们觉得别人不会喜欢真实的自己。可是,如果我们真的摘下假面具,我们的感受会是怎样呢?我们会感受到与朋友,与所爱的人之间的亲近和亲密。那是一种以前想象不到的亲近和亲密。

简在讨论班里吐露心声,说厌倦了在脸上挂着芭比娃娃般的幸福表情。“我真的好想让别人知道我的真实感受,我不想再装出幸福快乐的样子。”她的假面具变得沉重起来,这就意味着她可能准备好摘下假面具了。

5、爱

爱:“会有人真的在乎我吗?”

一个典型的离婚人士会说:“之前,我认为自己知道爱是什么,但现在我想,之前的我并不知道爱是什么吧。”分手会让人重新审视什么是爱。在这个阶段,人们有可能会认为自己不招人喜爱。伦纳德是这样说的:“我现在觉得自己不招人喜欢,我还担心自己永远也不会招人喜欢了!”这种担心有种让人崩溃的意味。

基督徒的教义是“爱邻如爱己”。但如果你不爱自己,会怎样呢?我们中有很多人爱别人胜过了爱自己。离婚之际,除了因为失去而受到的创伤外,他们爱的焦点也不在了。重建过程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会爱自己。如果你不爱自己,不能接受自己的本来面目,不能“完完全全地接受自己”,你又怎么能期待别人爱你呢?

6、信任

信任:“我的情感伤口开始愈合”

信任重建方块处在金字塔的中心位置,代表自己内心信任的基本层面,是整个调整期的中心。离婚人士经常说自己无法信任任何异性,但你对别人指指点点的时候,也有三个指头在指着自己。这句话虽是老生常谈,用在这里却非常恰当。离婚人士说他们不能信任异性,其实说的更多的是自己,而不是对方。

一段关系结束后,典型的离婚人士受到了来自爱情的深深伤害,这种伤害会妨碍他们再次坠入爱河。他们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担着受伤害的风险,再次在情感上接近他人。还有一点要提醒你的就是,保持距离也有危险!洛伊丝说,她第一次约会回家后,发现车门把在自己身体的一侧留下了压痕,原因就是:坐在车上时,她竭力想要离约会对象远一些。

分手后,你感到失败。你有可能深感自责,想着如果自己换一种做法,事情可能就会大不一样:“如果我能更多地倾听她说话;如果我没有那么怒气冲冲;如果每次她想要发生关系时,我都满足她;如果我没有这么混蛋……”

我们希望你的自我惩罚到此为止。我们的建议是:坦然一些。自责是后见之明,但也是很大的进步。在你发现爱情存在问题后,你对生活和自己会有了更多的了解。你的觉悟和见地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为什么不把自己的新觉悟和见地用于将来的成长呢?为以后的生活做些什么吧,不要沉溺于后悔。试着这样说:“以我过去的认知为基础进行自我评估的话,我已经尽了全力,做了所有该做的努力”,然后就不要再纠结了。现在,你要着手的是今天、明天、后天、大后天……

书评,即评论或介绍书籍的文章,是以“书”为对象,实事求是的、有识见的分析书籍的形式和内容,探求创作的思想性、学术性、知识性和艺术性,从而在作者、读者和出版商之间构建信息交流的渠道。书评是应用写作的一种重要文体。

[编辑本段]分类与要求

(一)从形式上看

独立性书评。书评,也是一种创作。它的创作意义,一方面来源于被评书籍,另一方面,更多的,应该来源于书评者自身的社会阅历和文学素养,来源于书评者对被评书籍的感悟、升华和更深的洞见,从而形成书评独立的思想性和价值感。它的直接表现是,可以独立存在、独自成文、独有一番滋味。

文本性书评。此类书评,紧紧依附于被评书籍的走字行文,紧紧跟随作者的思路脉络,亦步亦趋,少有意趣和发现。它的直接表现,或是原书引文高达20%以上,或是借题而不发挥、借尸而不还魂。

(二)从内容上看

思想型书评。书评既然作为一种创作,书评人文笔风骚掩映下迸射而出的独到而锐利的思想的光芒,应该成为一篇书评立足的根本。这种造诣,得自于书评人的个人修为,得自于对被评作品的深刻理解,得自于“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妙想。

情感型书评。这一类中,书评人与原创作者情感上的强烈共鸣或激烈对质成为贯穿书评全文的唯一或主要线索。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如果从仁和山、智和水的关系论断,讲的该是思想型书评;如果以“乐”本身来说,道的却是情感型书评,它结构于书评人对被评书籍的直接情感体验。

描述型书评。书评,起源是因书而评,发展成为评而评。如果书评人不能通过对被评书籍风骨和神髓的整体把握,不能比普通大众看的更深、更远、更精,从而不能实现由书而评的飞跃、不能引导大众站的更高、发现更多的美,那么,直如有草船却无借箭、有画龙却无点睛,仅是笔墨泼散而已。

应该讲,几类书评,该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彼此不能割裂、也不好骄傲或妄自菲薄。

一篇好的书评应包括以下方面:

1.一个生动的开场白:用一两个简短的段落揭示作者的姓名、书名,以及有关作者的简要信息,如过去的作品、曾获得的荣誉。

2.如果是小说,对情节做简要勾勒,如果作品不是小说,写明写作目的和主题。

3.书评作者对此书优缺点的评论。

4.用一个总结性的语句式段落使读者对此书有一个总体印象。

开篇

写好开篇段落对书评来说非常有挑战性,其目的是抓住读者的注意力,使他们产生读这篇文章的热切愿望。

开篇之前,先做一下笔记,问自己一些问题: 贯穿此书的主题是什么? 与同类书相比,这本书的特色是什么? 这本书对我产生了什么影响?通过回答上述问题,你可能就知道该如何人手了。

为了形成对一本书的观点,你可问自己这样一些问题: 这位著者想做什么?

他或她获得了多大的成功? 在某些方面,此书是否打动了我? 关于这本书,我喜欢的是什么? 我不喜欢的是什么?

将你的评价分为两大类会很有帮助: 内容:作者所表述的。 文体:他或她是怎样表述的。

在考虑一本小说的内容时,不妨问自己: 人物有趣或有说服力吗? 情节是否能始终吸引我的注意力?

就文体来说,要对作者的语言作出评论: 是简洁的,呆板的还是诗意的?

非特指的,正规的,有感染力的? 陈辞滥调还是富有创意。

“没有河运就没有爱。”对弗洛伦蒂诺来说,这恰巧就是事实:他的生命轨迹被两段里程碑式的河上航行所定型,这两段航行间隔了半个世纪之久。第一段航行中, 他做了回到费尔明娜的城市并永久居住在那里的决定,第二段航行中,他穿越那荒凉的土地,与费尔明娜一起,开启了与时间对抗的爱之旅。”

医生

“对于一对恩爱夫妻,最重要的不是幸福,而是稳定”

乌尔比诺医生的爱情故事,中规中矩、波澜不惊,可以说,虽是哥伦比亚却经营着典型的中式婚姻爱情。

乌尔比诺医生,出身名门,衣着时髦,有些自恋,但却十分迷人。更甚至作为一个医生继承了他父亲的遗志,成为了与霍乱战斗的领袖,赢得盛名。集上帝所有宠爱于一身的典型高富帅,人生赢家。之后的一切也是同样顺风顺水。一场始于一次偶遇,一场误诊的邂逅,他被费尔明娜迷住了,爱情来得太快不需要理由,乌尔比诺医生绞尽脑汁去追求费尔明娜。同样保守如中国家长的老达萨也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即便最后也造成了些麻烦。最终,毫无悬念的,乌尔比诺医生抱得美人归,简单快捷的毫无情节。如同相亲结婚一般“顺理成章”,当然自信无比的乌尔比诺医生相信,“爱情创造不出相濡以沫,相濡以沫却能滋生爱情。”

度过了最初的浪漫和激情,婚后的家庭琐碎消磨、大家族成员间的窒息相处,开始渐渐吞噬新婚的日常。理智如乌尔比诺医生,也是相当清醒,“他心里明白,自己并不爱她。同她结婚是因为喜欢她的高傲,她的严肃,她的力量,也因为自己的一点儿虚荣心”。没有爱情的婚姻将走向何方,对他们来说,两人结婚时没有爱情,而就在他们差一点要把它创造出来时,命运所做的却只是让他们面对现实。噢,现实,这个字眼就代表着无数的负能量。乌尔比诺与费尔明娜陷入了斗争,与社交斗争、与私生活斗争,在最糟糕时,乌尔比诺医生也有过危险的发言“婚姻的问题在于,它终结于每晚做爱之后,却在第二天早餐之前又必须重新建立起来。”

在心理学上,这是典型的爱情向亲情过度的状态,两人在寻找一个合适的契合角度,激情退去后的生活,如何才能让两人的心灵精神同样的适应呢?

可是正如乌尔比诺医生所预见,他们可以建立一份完美的爱情,前提是,在婚姻的框架之内。他们有维系一个稳定婚姻的条件,通情达理,彼此懂得退让,也掌握了诀窍“夫妻生活的关键在于学会控制厌恶”。

两人婚姻里唯一可以称作是波折的,大概就是那一段有关乌尔比诺医生的婚外情。“像乌尔比诺医生的朋友当着他妻子的面向他预言的,那迟早会遭遇的一段疯狂激情,足以使他们婚姻的稳固受到威胁。”也许,真如文中乌尔比诺医生所言一般,“见到她的那一刻,他便知道一件无可挽回的事,终于在自己的命运中发生了。”在那一刻,也许医生他真的遇见了他这一生真正的爱情,又也许只是他的错觉,一个已到而立之年的中年男人,因为对自身价值能力地位工作怀疑而产生的情感偏移误区。在这段小风波中,身为妻子的费尔明娜,表现一样可圈可点。从靠“对丈夫衣服中出现的奇怪气味”,发现丈夫日常行为的反常,进而克服自己骄傲的个性开始查验丈夫的私人笔记物品。尤其是最后逼丈夫乌尔比诺医生坦白从宽的那段简直精彩至极。

乌尔比诺与费尔明娜,他们共同经历一切,争吵、容忍、退让、分分合合、磨圆棱角,彼此深陷甚至互相仇视。不过他们是幸运的一对,他们终于携手抵达老年,互相搀扶,彼此变成对方的一部分。正如,乌尔比诺医生意外去世后,面对整个家中和丈夫有关的一切带穗的拖鞋、枕下的睡衣、没有了他身影的镜子,以及他留在她皮肤上的味道,崩溃的费尔明娜所说一般,“当被人爱着的人死去时,真该带上他所有的东西。”

乌尔比诺医生的爱情故事,是克制隐忍、平稳理智的典范世俗婚姻之爱。也许正如他的职业,一位冷静克制的医生,责任感和不允许出错的性格,担起自己作为丈夫、父亲的重任,为自己的家营造维系了一个绝对安全的环境。

然,同样的人生轨迹,每个人都适用吗?这本书的真正猪脚,弗洛伦蒂诺的爱情,就是只能活在婚姻之外的灵魂之爱。

霍乱

“这个机会我已经等了半个多世纪,就是为了能再一次向您重申我对您永恒的忠诚和不渝的爱情。”

弗洛伦蒂诺是这本书中三角恋的另一边,他是一位既写世俗之爱又歌颂灵魂恋爱的诗人。书中他每一次的出现都伴随着一串数字“五十一年九个月零四天”,不需要刻意去记录时间,因为“没有哪一天不发生点什么让他想起她来”。这就是佛罗伦蒂诺的全部,一场长达五十一年的单恋。一切与费尔明娜有关,费尔明娜却与一切无关。《霍乱时期的爱情》更像是是一部关于单恋,关于弗洛伦蒂诺自传的小说。

单恋就是只折磨自己;而爱情是互相折磨。

比维特更烦恼,更悲惨的猪脚,弗洛伦蒂诺。折磨他整整一生的对费尔明娜的爱情,只源于他在走廊上对她的惊鸿一瞥“只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那时候,他不认识她,也不了解她,可是这并不妨碍他疯狂地爱上她。

自古,爱情都是盲目的,人们因为不了解而恋爱,因相互了解而分开。作为一个年轻的电报员学徒,弗洛伦蒂诺偶遇“长着一双杏核眼的美丽少女,走起路来有一种天生的高傲,就像一头小母鹿,仿佛完全不受重力的束缚似的”明丽动人的费尔明娜,弗洛伦蒂诺疯狂地爱上了她,尽管他们之间面对面说过的话没有几句,但是他们靠电报和信件维持着他们火热而隐秘的爱情。即使在女孩的父亲老达萨发现了这一事情并将她带去一段广阔的“遗忘之旅”的时候,他们之间的这种联系依旧没有中断过。然而当她从这次旅行中回来的时候,费尔明娜却拒绝了这个相思成狂的年轻人,“今天,见到您时,我发现我们之间不过是一场幻觉。”爱情最残酷的就是,识破自欺欺人的弥天大谎、戳破心中幻影的那一刻。

对弗洛伦蒂诺这个以爱为生的生物来说,这个打击是致命的。爱他的人,如他的母亲积极为他寻找痊愈的机会。他被扔上了船,远走他乡,颠簸了八天,受过了一切苦,忍受了一切痛。他已经接近痊愈的人生彼岸。可是,经历了那个高烧不退的夜晚,爱与痛居然战胜了一切。“这是个残酷的喜剧,我的人生早留在你那里”。张爱玲说,爱是低到尘埃。岂止低到尘埃,佛罗伦蒂诺把行李丢进水里,爬上岸,那一刻他简直什么都不是,他的自尊,他残存的骄傲,一切都变得一文不值,一切都像那个城市码头上的烂泥一样,但他义无反顾,他暗中发誓,永远不,永远不再离开费尔明娜的城市。

他发过誓要爱费尔明娜一生一世,于是他安顿下来,想要等到她重获自由的那一天。而这一等就是51年9个月零4天。佛罗伦蒂诺持续五十一年的爱是,那样的爱把他变成荡子,他在一切女人身上寻求费尔明娜的影子,他把一切女人当成她的替代品,他拒绝达成任何稳固关系。

与其说,单恋费尔明娜一生让弗洛伦蒂诺对生命时限有了独特的见解,那么他51

年猎艳的经历,是那些女人教会了他爱情——爱情无处不在,却又像毒药一般。

弗洛伦蒂诺旺盛的爱,亦可说无处寄托的寂寞,害了无数无数和他短暂相处的女人;同时,他对费尔明娜的激情又让他晕头转向,分辨不清真实的情感在何处。

在爱情之下,没有人能够幸免于难。

尽管弗洛伦蒂诺内心深处保持着对费尔明娜的忠诚和不灭的希望,且这种忠诚和希望并没有随着时间流逝或者消失,最后的“一生一世”更是让人泪目。但我本人更倾向于故事结束于那个午后就好。在那个圣神降临节,乌尔比诺医生的葬礼过后,弗洛伦蒂诺等到所有人都离开了,才走上前去。他将帽子放在胸前,对费尔明娜说:“费尔明娜,这个机会我已经等了半个多世纪,就是为了能再一次向您重申我对您永恒的忠诚和不渝的爱情。”

若能相忘于江湖最好,若是忘不掉,就给彼此留下最美好的记忆吧。

可敬的是,作者马尔克斯,他仁慈的,他对任何形式的爱都一视同仁,没有道德枷锁,没有偏见。跨域了肤色、信仰、年龄,更突显了他的睿智平和神圣。

现实

“见鬼,我都不知道那到底是不是爱情。”

对于书中的核心女主角,费尔明娜,是全书最最现实的角色。书中对她的种种描写力度很大、细致入微,而这些都是勇敢理性的女性的所思所想所做所说。也许,面对爱情时,她更多表现的是被动承受,但如果看清她骄傲性格的话,就完全能够理解,一位成熟女性,一位担任传统的家庭主妇角色,但是勇敢地承担起自己作为妻子、母亲和家庭管家的重任的现实女性。面对这所有所有一切时,她不就是本该这样做吗?

情窦初开对弗洛伦蒂诺的痴恋以及为爱与家庭的抗争,成年后已为人妻后适应社会生活和情感婚姻的变化选择,到最后年老后勇敢追寻自己的幸福。这就是一个勇敢女性,一生真实写照啊。

《霍乱时期的爱情》,在爱情中没有人能够幸免,如同狂暴肆意的霍乱。乌尔比诺医生,他选择了克制甚至说是限制;弗洛伦蒂诺选择了拥抱、亦或是他就是这整个爱情霍乱,他携带他传播;费尔明娜是现实,她包容接受但不会屈服,她有她自己的理智。

这大概就是这本书想告诉我们这些破碎灵魂的选择题吧,会选择什么呢?

第一本看完了。

书评丨茨威格短篇1,普拉特尔的春天/十字勋章/ 贵妇失宠

书评丨茨威格短篇2,夏日小故事/家庭女教师/ 夜色朦胧

书评丨茨威格短篇3,火烧火燎的秘密/日内瓦湖畔的一个插曲/马来狂人

书评丨茨威格短篇4,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看不见的珍藏/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

开始看第二本短篇集。

枢密顾问R·V·D的私人笔记

故事梗概:

一个老教员的回忆录。

他学生时代很喜欢一个老先生,但是老先生对他阴晴不定,甚至他越热情,老先生对他就不热情。他被老先生吸引。同时也被老先生的妻子吸引。

他还和妻子419了一下。

妻子对他讲述了老先生的隐私——老先生是个同性恋。

他无法再以平常心面对老先生了。老先生似乎察觉了年轻人的不对劲,他跟他表明了——他其实爱着他,但是他无法平息自己的心情,所以对他态度不好。

以下是摘抄:

读后感:不得不说,辛苦翻译了。好多大段的意识流描写。我都跳过了,在看剧情。

===

一对新婚夫妇因为战乱走散,新娘以为新郎死了,结果俩人意外被关到了同一间牢狱。

刚好有神父在场,于是他们举行了简单的婚礼。第二天,大家都被处死了。

一个悲伤的故事。

背景是法国的城市里昂被占领,人们被屠杀。

===

费迪南逃到了瑞士,但接到了使馆发出的信,叫他去军队报道。老婆说你在瑞士好好的,自由自在,那些人管不到你的。但是费迪南鬼使神差地还是迫于压力去了一趟使馆,想延迟报道的时间,可是见到了长官屁都不敢放一个,连连答应了。

到了日子他和老婆吵架,老婆在火车站拦着他,他还是跳上了火车。但是在路过边境的时候,又后悔了。他发现火车上运载着伤员,他受到了触动,不想当刽子手和杀人机器。又返回了家里和老婆团聚。

他和老婆吵架:

在边境上的挣扎:

读后感:

战乱的时候能避一避真的太幸运了。

男人被政府的权威吓到,怕被抓走,本来要鼓起勇气去延期,谁知道长官的几句吩咐,让他不由自主答应了。啥话也不敢说,还跟人说谢谢哦。

但其实战乱时代谁管呀,过好自己的小日子!

(君子地,2020-8-18 周二)

   读张爱玲作品有感

  读这篇中篇小说之前,看人评价《第一炉香》诉说了张爱玲的爱情观。倘若真是这样,作为读者,作为张爱玲才华的粉丝,先是要骂胡兰成几句的。之前也浏览过胡兰成的《今生今世》,他的薄情给我留下较深的映像。如今,把胡兰成带入到《第一炉香》男主人公乔琪上,倒有几分相似,感慨张爱玲爱情不顺的同时,也对女主人公葛薇龙多了几分怜惜,更厌恶乔琪了。书评最好不要加入个人情感色彩,读书笔记则不然,我也开始信口开河了。

  读《第一炉香》,首先是叹服张爱玲的文笔,她汲取了女性作家善于描写感情、善于描述细节的长处,又毫无女性作家叙事过于繁琐的习惯。小说里处处是看似不经意的神来之笔,其实大多出于张爱玲用心的构造。例如她写梁太太勾搭卢兆麟这儿,“梁太太双肘支在藤桌子上,嘴里衔着杯中的麦管子,眼睛衔着对面的卢兆麟”;又比如“薇龙向东走,越走,那月亮越白,越晶亮,仿佛是一头肥胸脯的白凤凰,栖在路的转弯处,在树桠叉里做了巢”等。小说细节越是有趣生动,越体现张爱玲对文字的驾驭炉火纯青。

  其次是小说篇幅虽然小,但构造严密,情节相互呼应,读者在行云流水的阅读中,能停下来深思。同时小说既写出战前香港大的社会环境,又对人物心理描绘细致入微,让我想起气势恢宏的《清明上河图》中,也有栩栩如生的人物眼神刻画。杰作必精于细节,推敲细节也常有物外之趣。

  故事写的是一位名叫葛薇龙的“极普通的上海女孩子”,一步步走向物欲洪流的过程。看完小说,回想起第一次看到满橱柜的衣服、会想“一个女学生哪里用得了这么多?”、“连忙把身上的一件晚餐服剥了下来,向床上一抛,人也就膝盖一软,在床上坐下了,脸上一阵一阵的发热”纯真的薇龙,唏嘘不已。彼时的她,先是替姑妈招待她的情人们,后来爱上了浪子乔琪,最终成了一名为了金钱自愿出卖自己的女人,再也不是那个心里呐呐“试试就好”的薇龙了。

  如果张爱玲把薇龙的堕落原因写成环境所逼,那么这篇小说便会落入俗套。张爱玲的高明在于,她塑造了一个复杂的薇龙,一方面是她赚钱养家的不得已原因,另一方面则是她心甘情愿进入了姑妈的花花世界,并心安理得嫁给浪子乔琪,最终成为姑妈、乔琪的敛财方式。正如薇龙说:“我爱你,关你什么事,千怪万怪,也怪不到你身上去”。薇龙自始至终都是独立的,读者看到了她的思想从面对华服“看看就好”的纯洁到“自愿赚钱”的无下限,如同看到一朵白莲凋零,是展现给读者的悲剧,让读者生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绝望感。

  同时,张爱玲在小说中体现了对爱情的讽刺。心软的薇龙飞蛾扑火般爱上浪子乔琪,反观乔琪,在“几分犹豫”和薇龙结婚后,还与姑母谋划,过了七八年等薇龙收入减少,便离婚。薇龙的情真意切在乔琪的薄情面前化为乌有,也包含了作者对爱情巨大的讽刺。

  读这本小说,不免想起张爱玲那张孤傲的侧脸,弥漫在小说中的,是对时代的拷问、对爱情的深思、对世俗的不屑。作为男性读者,我自然不能体会薇龙在面临满橱柜华丽衣裳的欣喜,不能带入感情中女性的视角,写下的读后感也欠深刻。只是在葛薇龙身上,仿佛看到风华绝代的张爱玲,那个能写出“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的女子。

   读张爱玲作品有感

  张爱玲是我国上海孤岛时期的著名作家,晚年从事《红楼梦》研究,写出了《张看》、《流言》等作品。张爱玲的散文内容比较博杂,情感流露自然,给读者以酣畅淋漓、汪洋姿肆的感觉。因为张爱玲笔法细腻,内容琐碎,读她的文章得需要心情,需要耐心,特别是要心平气和,不求快,求情调和意韵,不这么做,怕是参不透她的散文的深意的。

  散文《谈跳舞》便是一个极好的范例。我阅读《谈跳舞》时,起初总想看到张爱玲对跳舞的观点,结果文章读完,也没有找到什么具体明确的观点和看法。回过头来想,张爱玲的观点显然就在文字里面,那些优美细腻的描述,已经明显地说出了她对跳舞的看法和认识。其实阅读这篇散文,我感觉张爱玲的散文写的很随意,也很从容,洋洋洒洒,枝枝蔓蔓,文章内容很丰富厚重。《谈跳舞》中,张爱玲开篇从中国是没有跳舞的国家谈起,先说了唐诗里“舞低杨柳楼心月”的泼辣姿态,接着又叙述了明清歌舞形态,感叹浩浩荡荡的国土,没有山水欢呼拍手的气象,千年万代的静止,想起来是可怕的。并且张爱玲进一步戏言:中国女人的腰与屁股所以生得特别低,背影望过去,站着也像坐着,这恐怕也与不善跳舞不无关系。

  正当读者的思绪随着张爱玲的描绘走到宋朝林升的《题临安邸》,苦吟“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时候,张爱玲笔锋一转,又写起了当下中国人很普遍跳着的社交舞,她形象地说,社交中除了麻将、扑克式的“手谈”而外,就是唱歌跳舞式的“脚谈”,这虽然比麻将、扑克好优雅些,高贵些,但是这“脚谈”毕竟还是出于社交的目的,就跳舞而言,还是缺乏“写意相”,缺乏情调,缺乏跳舞的真味道。所以,张爱玲感叹中华的文明很淡薄。

  感叹之余,张爱玲又把跳舞的美好回忆引到了国外。在她看来,跳舞的真正情调是浪漫。在张爱玲的心里,写跳舞最好的文章是在契诃夫那里,她不惜笔墨地引入了二百多字的关于跳舞的描写文字,读后确实让我们心动和佩服。因为在契诃夫的笔下,跳舞是深艳的情感的交融,是舞者在双方心目中国王和王后角色的转换,是心情与性情的和谐乐意。走出契诃夫深艳的舞美,张爱玲又谈起了来源于西班牙的探戈舞、美国的吉特巴舞、印度的狂舞,在这三种舞的介绍中,张爱玲不惜笔墨,洋洋洒洒,用细腻的笔法,在描写中分析,在分析中点评,非看文字才理解体会到三种舞的特点。

  说完了国外舞,张爱玲的目光又回到了她熟悉的香港和上海。在香港,张爱玲先写了一群修道院附属小学上学的女孩子在他们宿舍里歇夏的生活故事,那些女孩子天真活泼、无理散漫,使他们的生活里充满了喜怒哀乐。加上来自马来西亚的女同学金桃、月女的曲折故事叙述,使文章看点增多,内容更加饱满而丰富。而在上海的回忆里,张爱玲谈起了上海跳足尖舞的情景和感受。既而又谈到了根据拜论长诗编排的舞剧《科赛亚》和话剧《海葬》。随后张爱玲又漫不经心地谈起了她看中欧女孩阴蒂拉•黛薇表演的两支印度舞的详细经过和感受,回忆中穿插着议论。特别是关于“母爱”的议论,借题发挥,点到为止。从从容容的六千多字,使我们的视线从国内跳到了国外,从跳舞说到了跳舞人背后的故事。

  本来散文大多是以精短为佳的,可是张爱玲的许多散文却是非万余字不尽兴的,不过这倒没有影响她的散文质量,许多的读者阅读她的散文是想离开又想听的感觉。在《谈跳舞》末尾,张爱玲还是用了1600多字的笔墨,把读者的视线又引到了与跳舞唱歌相关的剧团及舞剧表演上,她轻松自如地介绍了她熟悉的日本东宝歌舞团的跳舞表演,品味了日本**《狸宫歌声》和《舞城秘史》,使我们对跳舞的感知和情绪达到了高潮,推向了极致。

  通过梳理《谈跳舞》一文,使我们不难看到,张爱玲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或者说是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她的散文最大的特点就是内容多以日常生活为主,行文就像平时人们逛公园一样,走到那里算那。她的语言文字是酣畅淋漓,从头至尾都是嘟嘟嘟地唠叨不已,又风趣,又刻薄,说到尽兴处为至,使人要离开又想听(贾平凹语)。她的散文风格是平俗,俗得好看,俗中见雅,俗得耐人寻味。特别是在散文构架,总体上是一根线,但这根线从来都是波浪起伏的,而每个波浪则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手法,时空交错,古今结合,中外穿插,人事交融,叙议推进,旁征博引,如唠家常,令人不能不为她的博闻强记和津津乐道所折服。

  古今中外,文艺不分家,在张爱玲身上尤其突出。从《谈跳舞》中不难看到,只要是与跳舞有关的,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不管是中国还是外国,不管是生活中的,还是艺术作品中的,不管是普通百姓还是著名大家,张爱玲都记忆犹新,如数家珍,方方面面体现着张爱玲深厚的艺术素养。如果没有良好的艺术素养,张爱玲谈穿衣,谈美术,谈音乐,谈唱歌等等,将是无从谈起的事情。所以,想写出有深度厚度的文字,非热爱生活不可,非艺术的修养不可。

   读张爱玲作品有感

  那个年代,这是一个故事,凄美而感人,无须过多言语的诠释:这又是一首情歌,潜在的情感穿越各种迷离,一生永不褪色。一生中,只有那句刻骨铭心的话维系着两颗跳动的心,心与心的感应,心与心的默契,如黑夜里的一个亮点,支撑着一个人的理性灵魂。这种寓平静中的“轰轰烈烈”,也许,这就是张爱玲散文《爱》的魔力。

  “这是真的”,我的情感随作者的坦言而触动。她该是一个爱做梦的女孩吧!我喜欢有月的夜,月光可以柔柔地泻在月白的衫子,她爱在春天的晚上,轻轻地靠在桃树下,攀着发青的嫩枝,让情感从这里延伸,初春是美的,无奈冬意还未褪尽,她的目光一直停伫在桃树对面的那扇门,仿佛门的开启与闭合紧紧联系着所有的惊喜与感动,今夜无月,黑夜中,她已忘记了自己的美,她的执着已忘记了自己是位小康之家的女儿,她忘记这是一种叛逆,她在乎的是那份感动。

  “噢,你也在这里吗”轻轻的,话语简洁得连一个字也容不下去。是男性特有的女性羞涩是惊奇发生的激动彼此的无言,生怕更多的言语,都会惊动周围的小生命,破坏了无声的美。彼此固守着那一段距离,那一份清泉般的美丽。他会发现她今夜的美吗他为何要保持着那段短短的距离,相识而无语,那份最真挚的情感、最纯真的爱恋为何深藏心底不敢轻易地表露!也许是家庭的缘由,也许是无形的网,也许这是对传统无声的背离。春天的晚上,桃树之下的邂逅,无言的默契,那一份寂静的黑色掩饰不了内心的狂热,静与动的比照,恰恰给我们留下如诗的空白。想象也因此而美丽,张爱玲正是用真实的粗线条描绘出

  她的理想主义。

  “就这样就完了”无声的美让人感到缺憾,以至于历尽种种苦难之后,这种美变成生命唯以回味的爱恋,现实的无奈同时让这份爱恋倍受时间无情的煎熬。

  “没有早一步,也没晚一步,正好赶上了。”就是那句话构成一段美丽而没有结果的缘,张爱玲跳跃的笔触时刻捕捉着情感的触动与两极感受的隐性描写,蒙太奇的画面、理想与现实中的碰撞,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美的无奈、美的缺憾,也许山盟海誓能代表轰轰烈烈的爱,但这比不上为爱无声守候的美。

  我要一片蓝天,自由地飞;我要像一阵云烟,无声无息的美。也许精神之恋是不完美的,那个年代,爱无须表白,无声的缺憾也是一种美的演绎。

书评读沈从文《边城

   我们不难看出,故事写的是生活中很平常的故事——一出有点伤感的情爱戏剧,很平常的人物——沈从文所谓的“愚夫俗子”。但正是因了它的平常事、平常人,才更显示出这是湘西民众真实的生活,日常的生活,祖祖辈辈沿袭的生活。但是,如溪水一般平静的生活,也会有波浪惊起的时候。作品描写了茶峒一带的两种民情风俗,端午节的龙舟赛,走车路和走马路的婚恋方式。这龙舟赛可是当地最隆重的文娱活动,改善伙食、穿着新衣、倾城出动,观看划船。赛舟如梭,船手似虎,分秒必争,助喊雷动。赛舟过后,还要放30只大雄鸭到河里去,军民人等,谁都可以下水捉鸭子,谁捉住就归谁。从早到晚,热闹一天。在这年年如斯的龙舟赛中,展现的是湘西民众的热血性格、团结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茶峒人的婚姻方式也是很有特点的。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汉族青年的婚姻,都是要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样的程式的,而在苗族居住的茶峒,既有通过媒人上门求亲的方式——所谓的走车路;也有男子站在溪边、山崖上唱歌给女子听,一人独唱或是二人对唱,在唱歌中了解和认识对方,直到或分手或结亲——所谓的走马路。这后一种方式,表现了湘西民众在婚姻问题上的宽容和自由,也反映了这块地方人们善歌的才能。翠翠的母亲就是通过唱歌爱上了一位军人,轮到翠翠也要用唱歌的方式来选择自己的情人。傩送在对岸山崖上唱歌给翠翠听,尽管翠翠还不明白这是唱给她的,但她“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了,仿佛轻轻地在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窜过对山悬崖半腰——去作什么呢?摘虎耳草”。翠翠在梦中、在潜意识里,已经与傩送心有灵犀一点通,并爱上了傩送。走马路、唱歌、求爱,这是一种多么富有诗意的民间风俗。不知道这种风俗今天是否还存在?沈从文说,《边城》写的是“湘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牵连在一起时,各人应有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正因为作者痛感30年代都市的堕落、乡村的变异,他才要通过自己的创作,发掘边城山民身上那种“优美,健康,自然”的人性,那颗与天地相谐的赤子“爱心”。他相信山民身上这种美好的东西,在过去有,在今天依然有,它是人类精神世界里不灭的火种。主人公翠翠是刻画得最成功的一个人物形象,她是湘西山水孕育出来的一个精灵,纯洁、温柔、聪慧、自尊。她与爷爷相依为命,对爷爷体贴入微,愉快地承担着家里的生活担子,还常常帮爷爷划船渡人。她情窦初开,爱上了傩送,爱得痴心;当傩送驾船远走,她又忠贞不渝地等待心上人的归来,爱得又那么坚定执著。一个弱女子,满心盛的都是“爱”。年逾古稀的老船夫,把义务划船渡人看作自己的人生天职和最大快乐,年老力衰了,依然不肯休息,坚守岗位。他把自己的孙女当作掌上明珠,精心地关爱、呵护她,耐心地教育、启发她,既默默地为她的婚事操心运筹,又完全尊重她的个人意愿和选择。这是一个纯朴、坚韧、乐观、慈祥,又有点幽默的老船夫,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湘西乡民的美好品格和人性。还有天保、傩送兄弟俩,水码头管事顺顺,退伍老军人杨马兵等,都刻画得真实、鲜活、自然,无不闪烁着芸芸众生身上美的人情与人性。

  迷人的湘西边城,感人的湘西山民!

读沈从文《边城》

 细细品读沈从文的《边城》,让人心灵颤动、浮想联翩的,是作品展现在我们眼前的那一幅山灵水秀、天人和谐的风俗画。

  川湘交界的茶峒一带,似乎还停留在原始社会,山是自然的山,水是自然的水,人是自然的人,民情风俗还没有为儒家道统文化所熏染,淳朴正直的人情人性还没有被现代都市文明所扭曲。它确实显得落后、蛮荒、愚昧、闭塞了一些,但自然的神力与人们美好的天性却依然蓬蓬勃勃地生长。

   正如沈从文所说的:“我们家乡所在的地方,一个学习历史的人便会知道,那是‘五溪蛮’所在的地方。那地方直到如今,也仍然为都市中生长的人看不上眼。假若一种近于野兽纯厚的个性就是一种原始民族精力的储蓄,我们永远不大聪明,拙于打算,永远缺少一个都市中人的兴味同观念,我们也正不必以生长到这个朴野边僻地方为羞辱。”(沈从文《记胡也频》) 沈从文正是以对故乡的一种“痴情”,对现代腐朽庸俗风气的一种“憎恶”,描绘了一幅他童年记忆中、理想世界中的美丽湘西地域风俗画。这幅风俗画是优美的、精致的、奇丽的,它蕴涵了湘西边地的自然风光、社会风俗、人际关系、人情人性等等,积淀着深厚博大而又神秘瑰丽的楚文化。《边城》所以成为30年代乡土小说的一座峰巅,所以成为经久不衰的文学经典,其奥秘就在这幅风俗画中。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乡土小说,发端于1923年前后,它们具有共同的艺术趋向和共同的艺术特征,形成了一个极为重要的文学流派。

   鲁迅、周作人、茅盾等文坛巨匠,不仅在创作上开辟了乡土小说的先河,而且在理论上也为乡土说的兴盛铺平了道路。鲁迅在1935年《中国新文学·小说二集·导言》中,对蹇先艾、许钦文、王鲁彦等6位作家的创作进行了概括和论述,称他们的作品为“乡土文学”,并精辟地分析了这些作家创作中的“乡愁情绪”“乡间习俗”“异域情调”“乡土气息”“地上的愤懑”等等创作特征。这些论述及时地总结了乡土小说的经验和不足,指明了乡土小说的发展前景。沈从文的《边城》,创作、出版于1934年,此时正是中国乡土小说强劲发展的时候,他的作品一方面表现了当时乡土小说的一些共同特征,如乡民的生存状态、民情风俗、乡愁情绪等等;另一方面,他又透过对湘西民众生存与异域情调的描述,倾尽全力地表现了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这种“人生形式”是从来就有的,生生不息的,它融化在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变成了一种人的道德、信念、人情、人性,或者说是一种无所不在的“地域文化”,这种“地域文化”是边城独有的,别的地方没有,大概也不会有的。在风俗画中蕴含丰富的文化,就使这风俗画显得余味无穷,也使沈从文的乡土小说超越了许多同时代作家的作品。《边城》真像一脉溪水,平平静静、清清亮亮、温温柔柔。

   故事也极简单。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边,住着一户人家。独门独院里,只有爷爷老船夫和孙女翠翠两个人,还有一只通人性的黄狗。端午节翠翠去看龙舟赛,偶然相遇长得英俊的青年水手傩送,傩送在少女的心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此时,当地的团总以磨坊为陪嫁,想把女儿许配傩送。而傩送一见翠翠也生出爱慕之心,宁肯继承一条破船与翠翠成婚。巧的是,傩送的兄长天保也喜欢翠翠,并先走一步托媒人提了亲。爷爷尊重翠翠的心愿,让兄弟俩到溪边山上唱歌,让翠翠自己从中选择。傩送是唱歌好手,天保自知唱不过弟弟,断然驾船远行做生意,不幸触礁葬身水中。傩送心里悲痛且知道婚事一时难成也乘船下了桃源。爷爷年事已高再加上心情郁闷,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里溘然去世。老军人杨马兵热心地前来陪伴翠翠,以渡船为生,等待傩送的归来。 课本中节选的是第13章至第15章,写的是翠翠突然长大了,伤春感怀,心事重重,爷爷悄悄地为她张罗婚事,试探她的心思。天保乘船远行。节选部分是全篇中很关键的一段故事。

边城,诗意的安居

昔日王国维于《人间词话》中曰:“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娇柔状束之态”,所言极是。今日读沈从文先生《边城》一著,不禁萌生同感。叹其中言情写景之工,浑归璞玉。小说充溢无所不在的诗意,读后不免醉人耳目,痴人心肠,于浮躁之中长出几丝宁静的向往与思索。

《边城》中的诗意,首先表现在地方特点上。边城偏于中国西南一隅,四周环有武陵山、雪峰山与云贵高原。其中水酉水等河流也汇集于此。青山,绿水,如此自然环境,本身便是诗意盎然。与世隔绝,更增添了几分诗意的神秘。杨义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说《边城》有“牧歌情调”,“不仅如废名之具有陶渊明式的闲适冲淡,而且具有屈原《九歌》式的凄艳幽眇。”的确,《边城》虽是现代文学作品,可字里行间又无一不显露着古典的诗歌美。文中“哑哑的声音同竹管声振荡在寂静空气里,溪中仿佛也热闹了些”,难道不是“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境界吗?“深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的明明白白”,又何尝逊于“池塘生春草”的精巧?边城是与都市相对的乡村社会,这里拥有的是淳朴、自然、宁静的生活,每个人都安于现状,满足自己的生活,正如《诗经》中的“适彼乐土”。沈从文自己也说“我准备创造一点纯粹的诗”,这点纯粹的诗即是《边城》中表现出来的诗意——和平,自然与宁静。

其次,诗意还体现在人物性格上。地方有了诗意,如何表达出来,这时需要的就是各式各样的人物了。假若地方充满诗意,人物却肮脏卑鄙,那么这些诗意也会显得单薄甚至多此一举。沈从文当然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不能容忍自己供奉人性的“希腊小庙”有一丝龌龊与硝烟,于是《边城》中的人物便就此感染着诗意,共同创造着边城这一诗意的神话世界。翠翠这个人物是最完美的诗意结晶,她依水而生,傍山成长,“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的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她明慧温柔,体贴乖顺,“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这些淳朴性格轻盈纯洁,像一首不忍凌辱的诗。就连她心中的爱也无不充满诗意,自从见到二老之后,便让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甚至摆渡也不时想起遇见二老的场景,挂念着,如桨下的水流哗哗而动,似“不见君子,忧心忡忡”;见到二老之后,故意装作不在意,其实心中怦然而动,又似“既见君子,我心则降”。

还有翠翠的祖父,终生摆渡,毫无倦意,不收人的钱财,就是收了也将钱买些茶叶,砌茶让渡船人解渴解疲。他深深的关心着翠翠,希望她可以有个好的归宿,然后他自己才可安心的死去,这样充满人性的形象又何尝不是一首美丽的诗。除此之外,《边城》中的其他人物也或多或少的包含着几些诗性,沈从文先生更是在文中明确写出二老具有“诗人性格”,什么是诗人性格?海德格尔说“诗人的天职在于还乡”。二老土生土长于乡间,习于水性,染于山情,在自己的故乡安守乐土,从无大都市的天真幻想,对于爱情更是一如既往毫无邪念,这便是他的“诗人性格”。正是这种诗人性格,才造就了边城中的人性美,才吸引了翠翠那颗透明的心。

值得注意的还有《边城》中的妓女。沈从文并没有反映出她们的罪恶与*乱,相反倒多了几分同情与欣慰。她们不唯财是首,也不水性扬花,更多的是“浑厚”,“感情真挚的,痴到无可形容”。作者在文中写到:

“她们生活那么同一般社会疏远,但是眼泪与欢乐,在一种爱憎得失间,揉进了这些人生活里时,也便同另外一片土地另外一些年轻生命相似,全个身心那点爱憎所浸透,见寒作热。忘了一切。”

从这里,不难读出这些妓女们的痴心与天真,她们越过道德的边境,走过爱的禁区,勇敢执着的天性,分明是一首风骨俱秀的诗。不欢快,不轻柔,却也像极了青山绿水,富含情愫。

老子《道德经》云:“上善若水”。水是至善的代表与象征。读完《边城》,感觉全文前后到处都浸染着清水,润了肌肤,湿了心田。这种水便是《边城》中又一诗性的代表了。沈从文说:“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关系”。由此可见,作者在小说中无时不写水,也是极有寓意的。文中渡船、溪水、深潭、浪滩,宛然如一张淡抹素描的山水画,其中人物当然也因袭了山水一样的美。水的本质是流动、柔韧与包容,又兼之谦和、低下,却又极具韧性,这又何尝不是《边城》中人物真实写照呢?从翠翠到祖父,从二老到水手们,无一不是如此。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知者乐山,仁者乐水”的道理,《边城》山水环依,竹翠树郁,习惯都市习性的读者,又怎忍心说翠翠他们“不知”、“不仁”呢?

汪曾祺评《边城》

请许我先抄一点沈先生写给三姐张兆和(我的师母)的信。三三,我因为天气太好了一点,故站在船后舱看了许久水,我心中忽然好像澈悟了一些,同时又好像从这条河中得到了许多智慧。三三,的的确确,得到了许多智慧,不是知识。我轻轻地叹息了好些次。山头夕阳极感动我,水底各色圆石也极感动我,我心中似乎毫无什么渣滓,透明烛照,对河水,对夕阳,对拉船人同船人,皆那么爱着,十分温暖地爱着!……我看到小小渔船,载了它的黑色鸬鹚向下流缓缓划去,拉船人的姿势,我皆异常感动且异常爱他们。……三三,我不知为什么,我感动得很!我希望活得长一点,同时把生活完全发展到我自己的这分工作上来。我会用自己的力量,为所谓人生,解释得比任何人皆庄严些与透入些!三三,我看久了水,从水里的石头得到一点平时好像不能得到的东西,对于人生,对于爱憎,仿佛全然与人不同了。我觉得怅惘得很,我总像看得太深太远,对于我自己,便成为受难者了,这时节我软弱得很,因为我爱了世界,爱了人类。三三,倘若我们这时正是两人同在一处,你瞧我的眼睛湿到什么样子!……

这是一封家书,是写给三三的“专利读物”,不是宣言,用不着装样子、做假,每一句话都是真诚的,可信的。

从这封信,可以理解沈先生为什么要写《边城》,为什么会写得这样美。因为他爱世界,爱人类。

从这里也可以得出对沈从文的全部作品的理解。

为什么这个小说叫做《边城》这是个值得想一想的问题。

“边城”不只是一个地理概念,意思不是说这是个边地的小城。这同时是一个时间概念,文化概念。

“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这是“中国另一地方另外一种事情”。(《边城题记》)沈先生从乡下跑到大城市,对上流社会的腐烂生活,对城里人的“庸俗小气自私市侩”深恶痛绝,这引发了他的乡愁,使他对故乡尚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所摧毁的淳朴民风十分

怀念。

便是在湘西,这种古朴的民风也正在消失。沈先生在《长河题记》中说:“一九三四年的冬天,我因事从北平回湘西,由沅水坐船上行,转到家乡凤凰县。去乡已十八年,一人辰河流域,什么都不同了。表面上看来,事事物物自然都有了极大进步,试仔细注意注意,

便见出在变化中堕落趋势。最明显的事,即农村社会所保有的那点正直朴素人情美,几几乎快要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唯实唯利的人生观。”《边城》所写的那种生活确实存在过,但到《边城》写作时(1933—1934)已经几乎不复存在。《边城》是一个怀旧的作品,一种带着痛惜情绪的怀旧。《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但是后面隐伏着作者的很深的悲剧感。

可以说《边城)既是现实主义的,又是浪漫主义的,《边城》的生活是真实的,同时又是理想化了的,这是一种理想化了的现实。

为什么要浪漫主义,为什么要理想化因为想留驻一点美好的,永恒的东西,让它长在并且常新,以利于后人。

《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说: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的理想的建筑。这庙里供奉的是“人性”。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生的人性形式”。

喔!“人性”,这个倒霉的名词!

沈先生对文学的社会功能有他自己的看法,认为好的作品除了使人获得“真美感觉之外,还有一种引人‘向善’的力量,……从作品中接触另外一种人生,从这种人生景象中有所启发,对人生或生命能作更深一层的理解。”(《小说的作者与读者》)沈先生的看法“太深太远”。照我看,这是文学功能的最正确的看法。这当然为一些急功近利的理论家所不能接受。

《边城》里最难写,也是写得最成功的人物是翠翠。

翠翠的形象有三个来源。

一个是泸溪县绒线铺的女孩子。

我写《边城》的故事时,弄渡船的外孙女,明慧温柔的品性,就从那绒线铺子女孩子印象得来。(《湘行散记老伴))

一个是在青岛崂山看到的女孩子。故事上的人物,一面从一年前在青岛崂山北九水看到的一个乡村女子,取得生活的必然……(《水云》)

这个女孩子是死了亲人,戴着孝的。她当时在做什么据刘一友说,是在“起水”。金介甫说是“告庙”。“起水”是湘西风俗,崂山未必有。“告庙”可能性较大。沈先生在写给三姐的信中提到“报庙”,当即“告庙”。全文是经过翻译的,“报”、“告”大概是一回事。我听沈先生说,是和三姐在汽车里看到的。当时沈先生对三姐说:“这个,我可以帮你写一个小说。”

用尽一生的守候--转《边城》的书评

“……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那个年青人究竟有没有回来呢?《边城》里没有说,留下一个耐人寻味的结局给读者去猜想、去补充。象一首悠长的山歌,旋律朴素,但嘹亮的音调却足以在听者心中激荡起层层涟漪,久久不能散去。

如果把各种书籍比喻成各式的饮品,那么,《边城》就是一杯白开水,透明、纯粹,不含任何杂质。入口的感觉虽然总是淡淡的,但你不会厌倦,反而,会在一次一次的品饮中体会到她与众不同的风味。

不能不佩服沈先生的文笔,薄薄的一本小书,那样云淡风轻的描写,就生动地重现了茶峒别具特色的人情风味、乡土世故。还有翠翠,这个山泉一样清澈的女孩,她的爱情亦在字里行间不动声色地铺展开来了。遍览全书,可曾有一处明明白白地写出“爱情”两字呢?但凡是用心读过的人就一定能体会出一个情笃初开的女孩对爱情的向往与执着。

要怎样的一份情感,才值得用一生去等待呢?看书的人也许不明白,但写书的人一定明白,书中的人物一定明白。

翠翠不过是十四五岁的年纪吧,刚刚开始憧憬“爱情”这种神秘的情感。她所想要的,不是富贵的家业,不是显赫的地位,她所期盼的,不过是自己喜欢的人能为自己唱三年零六个月的情歌,而自己就能在歌声的伴随下,在美丽的梦境里遨游。

书中这样描述了翠翠听到二老的歌声后的感受:“……我昨天就在梦里听到一种顶好听的歌声,又软又缠绵,我像跟了这声音各处飞,飞到溪悬崖半腰,摘了一大把虎耳草,得到了虎耳草,我可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我睡得真好,梦得真有趣!”

这样的寥寥数语,就把一个沉浸在对爱情的美好幻想中的女孩的形象勾勒出来了。我们的眼前也许没有这个女孩的相貌特征,但有一点是无庸置疑的:她一定有一双清澈透明的眸子,一定有一颗晶莹剔透的心。都市里有太多纷扰复杂的情感了,就像河水,再好的水质也免不了搀杂泥沙和石块。而在《边城》里,一切都是简简单单的。爱,或者不爱,一句话就可以说明白。

就像大老,喜欢上了翠翠,于是直接去向祖父说明:“老伯伯,你翠翠长得真标致,象个观音样子。再过两年,若我能有闲空能留在茶峒照料事情,不必象老鸦成天到处飞,我一定每夜到这溪边来为翠翠唱歌。”

大老终究还是太忙,于是他选择了走车路,就是请媒人去翠翠家提亲。提亲的结果自然是失败的,因为翠翠不欢喜他。书中只用了一段话就阐明了这种情感:“翠翠弄明白了,人来做媒的是大老!不曾把头抬起,心忡忡的跳着,脸烧得厉害,仍然剥她的豌豆,且随手把空豆荚抛到水中去,望着它们在流水中从从容容的流去,自己也俨然从容了许多。”“从容”二字不动声色地表露了翠翠内心的想法。因为对大老没有那种特殊的感觉,所以能够从容面对。

而二老就不同了。翠翠与他是有过巧遇的机缘的。就在端午节的晚上,翠翠久等祖父不来,却遇上了捉鸭子回来的二老。短短的几句对话,在翠翠心中留下的印象却是深刻的,每每想起,都会让翠翠突然地沉默下来。这样的情感,就应该是爱了吧。

二老亦是勇敢的,当知道自己的亲哥哥也喜欢翠翠时,他仍然能够直截了当地去向哥哥表明自己的心迹。更重要的是,他显然比大老更了解翠翠的心意,因为他选择的是走马路,就是为翠翠唱三年零六个月的情歌。二老是成功的,他的歌声让翠翠在睡梦中都能感觉到甜蜜。于是,一份同样的感情是明明白白地存在于两人的心底了。并且,一旦存在,就不可动摇了。

这份执着,正如翠翠的父母。

当初,翠翠的母亲爱上了一个军人,并且秘密地发生了暧昧的关系。因为世俗的不容,军人于是服了毒,意在死后与心爱的女子相聚。女的因为腹中的小孩,多在人世停留了一些时日,待到小孩生下,她也义无返顾地随爱人去了。要用生命来捍卫的感情应当是惊天动地的了吧,但书中仍然用笔不多,仍然是淡淡的几句,仿佛是不经意地讲述。但在平静的文字下,人们应该能体会出情感的波涛汹涌。

大老出事之后,二老的心中充满了对祖父的怨恨,但对翠翠的爱却又是不能割舍的,所以他仍然对别人说出自己想要渡船而非碾坊的念头。这种复杂的感情让他远远地避开了自己的家乡。而翠翠,在祖父去世后终于从旁人口中得知了二老的想法,亦明白了许多以前不曾明白的事情。于是,就心定气闲地一日日等待下去了。不曾有过承诺,也不知道归期,但翠翠不在乎,她只是等,等待那个“明天”就会回来的人。

看多了情感大剧里面的错综复杂,《边城》象清风一般吹拂着都市人那颗不安分的心。简单决不意味平淡,相反,简单的文字、简单的情节,蕴藏的正是强烈的情感。《边城》里的文字正如茶峒小镇的民风,淳朴、单纯、明了。在平凡中看出伟大,在琐碎中透露深刻。这就是《边城》的风格。

短短的一篇书评远不能写出这本书的价值,只愿看到此篇文字的人都能翻开《边城》这本书,用自己的心去品味那些朴素的文字。若能让心灵稍稍得到清涤,则笔者幸甚、文学幸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7555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