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来看看著名心理学家华生的亲子实验
01
最近在关注三个 “越来越”。
第一个 “越来越” —— 母乳喂养率越来越低。
“我拒绝母乳喂养孩子。我们单位有很多新妈妈,因为产后母乳喂养孩子,最后弄得胸部下垂了,腰上也长出一个游泳圈,太丑了,我可接受不了。”
第二个 “越来越” —— 产后立即上班的母亲越来越多。
“孩子这么小,什么都不懂,吃好睡好就行了,等孩子上了小学,需要教育的时候,我再回去,现在趁这几年,多赚些钱。”
第三个 “越来越” —— “婴童独立教育” 越来越流行。
最典型的就是哭声免疫法、延迟满足法、婴儿独立睡眠法。
“不要跟孩子太过亲密,不要轻易地满足孩子,就算孩子哭泣,也决不能心软。得到太多安慰的婴儿会依赖大人,长大后会变得太黏人而无法独立。”
这三个 “越来越”,让我揪心。我实在是忍不住了,决定站出来放一个 “响屁”。
02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华生,提出了一个非常著名的理论:
“孩子对爱的需求,源自于他对食物的需求,满足了他对食物的需求,就满足了他对爱的需求,所以母亲只需要给宝宝提供足够食物就可以了。
华生
母亲不能和孩子过度亲密,过度亲密会阻碍孩子的成长,使孩子在成人后非常依赖母亲,从而难以独立难以成才。”
华生为此还专门写了一本书 ——《婴儿和儿童的心理学关怀》。
他在书里倡导行为矫正式儿童养育体系:
“要把孩子当作机器一样训练和塑造:
得像对待成人那样对待孩子,尽量不要亲吻和拥抱孩子,不要让孩子坐在母亲大腿上,不要轻易地满足孩子,就算孩子哭泣,也决不能心软,以免他们养成依赖父母的恶习……”
这套理论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风靡了整个美国,接着又影响了西方多个国家。
后来流行的哭声免疫法、延迟满足法、婴儿独立睡眠法等,其核心思想皆源于此。
这套理论真的那么有效吗?
另一个心理学家提出了质疑。
这个人就是 —— 哈里·哈洛(Harry Harlow)。
03
哈洛找来了很多恒河猴,做了一系列实验。
为什么用恒河猴做实验呢?
因为恒河猴 94% 的基因和人类相同,它对外界刺激所做出的反应,和人类非常类似或相近。
哈洛做的第一个实验是 —— 代母实验。
哈洛把刚出生婴猴放进笼中,然后用两个假猴子代替母猴。
一个假猴是用铁丝做的,胸前安装了一个奶瓶,可以 24 小时提供奶水。
另一个假猴是用绒布做的,摸起来比较舒适和柔软。
如果按照华生 “有奶就是娘” 的理论 —— 孩子对爱的需求,源自于他对食物的需求,满足了他对食物的需求,就满足了他对爱的需求。
那么婴猴一定会依恋 “铁丝妈妈”。
但实验结果出人意料,所有参与实验的婴猴,都选择了没有奶瓶的 “绒布妈妈”。
几乎在所有时间里,小猴都会挂在 “绒布妈妈” 身上,只有感到饥饿难耐时,它才会跑到 “铁丝妈妈” 那里吃奶。
但只要一吃饱,它就会迅速回到 “绒布妈妈” 怀里。
有的小猴甚至饿了也不愿过去,它们把身子挂在 “绒布妈妈” 身上,只把头探到 “铁猴妈妈” 那边吃奶。
接着,哈洛搞了个恶作剧。
他制作了一些发条玩具,比如恐怖的大蜘蛛、会敲鼓的小熊等,然后将它们放进笼子里。
小猴害怕极了,立即奔回去抱住 “绒布妈妈”,趴在妈妈怀里,慢慢地安静下来。
哈洛又将 “绒布妈妈” 移到另一间房间,然后用发条玩具继续恐吓。小猴更加害怕了,但即使再害怕,它也不奔向 “铁丝妈妈”,而是眼巴巴地望着另一边的 “绒布妈妈”。
如果没有 “绒布妈妈”,小猴子就蹲在地上,团成一团,战栗、吃手指、摇摆、尖叫……
像极了精神病院里的病人。
根据这个实验,哈洛提出了一个著名论断 ——
爱源于接触,而非食物。
接触所带来的安慰感,是母爱最重要的元素。
“母爱的本质,绝对不是简单地满足孩子的饥饿和干渴的需求,它的核心是接触性关怀:拥抱、抚摸、亲昵。”
所以,父母对孩子的养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喂饱的层次上,要想孩子能够健康成长,就一定要为他提供触觉、视觉、听觉等多种接触性关怀。
让他能够感到父母的存在,他的心智才会健康发展。
哈洛写道:“只有奶水,人类绝对活不久。”
04
但这批不是由真猴,而是由 “绒布妈妈” 养育的猴子,长大后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当哈洛把这些猴子,放归到正常的猴群当中后,发现它们几乎无法与其他猴子相处。
“这些猴子孤僻、抑郁和自闭,有的还出现了自残性和攻击性,对周围的一切都抱有敌意,不能和其他猴子一起玩耍,也不愿跟其他猴子。”
哈洛由此想到了一个问题 —— 它们具备养育后代的能力吗?
于是哈里又做了一个实验 —— 繁殖实验。
▲ 不理睬幼猴
▲ 虐待幼猴
哈洛通过实验发现:所有公猴都失去了寻偶和交配能力。而母猴呢,也根本不愿交配。
把经验丰富的公猴放进去,母猴们就会拼命抵抗,公猴满身是伤不得不认怂。
怎么办呢?
哈洛发明了一个 “强暴架”,以此固定母猴身体,使公猴能够骑到母猴身上。
这工具果然管用,20 只母猴受孕产下了幼猴。
但可怕的事情发生了:
这 20 只母猴中,
有 7 只脐带剪断后便不再理睬孩子,
有 8 只经常暴力殴打和虐待孩子,
有 4 只更是残忍地杀死了孩子,
只有 1 只笨拙地尝试给孩子喂奶。
也就是说:它们几乎都丧失了养育后代的能力。
05
问题出在哪里呢?
哈洛思考了很久后,推测这可能与 “运动” 有关,
于是他又做了一个实验 —— 摇摆实验。
他重新改造了 “绒布妈妈”,让它可以动可以摇摆。
于是哈洛又把一批婴猴放了进去,让可以摇摆的 “绒布妈妈” 养育它们,并保证婴猴每天有半小时的时间和真正的猴子一起玩耍。
实验非常成功,这样哺育长大的猴子,成年后基本都正常了。
于是哈洛得出结论 —— 运动和玩耍,是母爱另外两个重要的因素。
“只给食物和拥抱,不给孩子充足的运动和玩耍,脑部控制运动和平衡的感官系统,与触觉及运动相连的情感系统等,都会受到非常大的影响。
也就是说,脑功能会失常,表现为暴力、幻觉以及精神分裂。”
为什么婴儿喜欢父母轻轻摇晃?
为什么婴儿喜欢有人逗他玩耍?
因为运动和玩耍能够促进脑部发育。
1958 年,美国心理学会年会上,哈洛做了一个著名的演讲,演讲的题目叫 ——《母爱的本质》。
“爱存在三个变量:触摸、运动、玩耍。如果你能提供这三个变量,那就能满足一个灵长类动物的全部需要。”
母爱的本质是什么?
触摸,运动,玩耍。
这个演讲,不仅震动了整个美国,也颠覆了美国社会一直倡导的哺婴方式。
06
哈洛的实验得到了很多验证。
比如二战时的孤儿院。
二战时,许多婴儿被送到了孤儿院。尽管孤儿院给予了足够的温饱,但大部分婴儿还是去世了。
大家都觉得很奇怪,推断婴儿可能是死于细菌或疾病传染。
于是政府规定 —— 照顾婴儿的修女,要与孩子保持距离,并在婴儿床之间隔上布帘。
但情况并未好转,婴儿依然一个接一个地死去。
只有一个孤儿院除外 —— 其养育的婴儿,死亡率特别低。
一位医生于是偷偷前去调查,结果发现这里的一位修女违反了规定,她每天晚上值班的时候,都会抱起一个个婴儿,进行温柔地轻抚和按摩。
事情由此真相大白 —— 触摸、运动和玩耍,才是真正的灵丹妙药。
德国皇帝腓特烈二世,做过一个残酷的实验,他将很多刚出生的婴儿从父母身边带走,集中在一起,然后由护工专门喂养。
只给予充足的食物,但没有任何情感互动,结果,这些婴儿全都死掉了。
斯皮茨在《医院制度》一书里,记录了他在育婴堂观察到的现象:
“那些仅仅获得食物给养的弃婴,由于没能获得养育者的触摸和情感互动,会变得异常安静、孤僻和忧郁,很多婴儿不到一周岁就死亡了,一部分婴儿虽然活了下来,但难以像正常孩子那样发育,甚至不能坐、立和交谈。”
那个担忧母爱过度的心理学家华生,在自家孩子身上贯彻了自己的理念:
“不要亲吻和拥抱孩子。”
“不要轻易地满足孩子。”
结果他三个孩子全得了抑郁症,大儿子自杀身亡了,二女儿也多次自杀,小女儿子一直流浪,靠他的施舍才能生活。
07
哈洛觉得实验还不够充分,于是在实验一的基础上,他又做了一个实验 —— 旷场实验。
他把幼猴放进一个不熟悉的小房间,房间里放满了很多物品,积木﹑毯子﹑带盖容器﹑折纸等,都是幼猴喜欢玩弄的东西。
然后哈洛设计了三种情况:
房间里仅有 “绒布妈妈”,
房间里仅有 “铁丝妈妈”,
房间里一个妈妈也没有。
结果发现 ——
当房间里仅有 “铁丝妈妈” 或者没有任何妈妈的时候,幼猴都非常害怕和紧张,或是抱着头缩在墙角,或是蜷缩在毯子上,对周围的玩具不理不睬。
当房子里有 “绒布妈妈” 时,幼猴会立刻冲过去,紧紧抱住 “绒布妈妈”。
过了一会儿以后,幼猴会把 “绒布妈妈” 当作安全之源,大着胆子去触碰那些玩具,轻轻摸一下掏一下,然后迅速返回 “绒布妈妈” 怀里,然后又试着去触碰那些玩具,如此循环往复,跟人类孩子一模一样。
当哈洛将 “绒布妈妈” 拿走后,幼猴就会抱头缩在墙角,表现出非常害怕的样子,给再多玩具也不要。
哈洛由此得出了两个结论:
● 独立并不是 “孤立” 和 “狠心” 培训出来的。
恰恰相反,得到细心呵护、温柔拥抱、及时回应的孩子,反而更容易离开妈妈怀抱去独立探索,成为更加独立、更能适应社会的大人。
● 越是得到爱抚和疼爱的孩子,就越会敞开内心,变得开朗。
而越是得到关注少的孩子,就越是会封闭自己的内心,漠视周围环境,孤僻不合群。
08
为了继续探索母爱缺失可能引发的问题,哈洛又做了一个实验 —— 长期缺母实验。
一群小婴猴出生后,哈洛不让它和任何假妈妈接触,就让它们孤独地呆在笼子里,只是定时地给予食物。
▲ 小猴不奔向任何一个妈妈
在小猴 “无母” 地生活 8 个月之后,哈洛将它们放进了拥有 “绒布妈妈” 和 “铁丝妈妈” 的房间里。
当可怕的发条玩具出现时,这些小猴会作何反应呢?
结果它们不会奔向任何一个妈妈,因为它们从来没有跟妈妈相处的经验。
它们大都抱着自己,摇摆身子、瘫倒在地,然后发出绝望的尖叫声。
而更可怕的是,这些小猴长大后,完全无法融入猴群,非常胆小、非常惧怕其他猴子,同时具有非常强的自残性和攻击性。
当其他猴子欺负它们时,它们就开始自残,撕扯自己的毛,咬自己的胳膊和腿。
哈洛继续做更细的实验,通过实验他发现:
幼猴在出生后,一旦跟母亲分离超过 90 天,这种伤害就无法弥补,即使此后再跟母亲或其他伙伴相处,也永远无法成长为正常的猴子,因为某个 “关键期” 被错过了。
一旦错过,那扇门就被永远地关闭了,情感纽带便再也无法建立。
于是哈洛得出了结论 —— 孩子出生之后的6 个月,是建立良好母爱的最重要时期。
为什么是 6 个月呢?
因为小猴的 90 天,差不多就是人类的 6 个月。
哈洛这样总结道:
“孩子出生后,父母特别是母亲,要避免与孩子的长期分离。长期分离会对孩子造成巨大伤害。”
09
最后,哈洛做了一个非常残忍的实验,这个实验叫 ——绝望之井。
哈洛制造了一个个漏斗型小黑屋,让小猴们头部朝下吊了两年,底部有个容器可以获取食物。
刚开始的时候,小猴会不断顺着峭壁往上爬,但发现无法逃离后,便孤独绝望地安静了下来。
哈洛称之为 “绝望之井”。
▲ 绝望之井
两年后,将小猴放出来时,它们已经得了重度抑郁症。喜欢远离猴群,呆呆地坐着,完全失去了猴子应有的活力,且拥有极强的自闭、自残和攻击倾向。
哈洛试过很多药物和利用集体生活对它们进行治疗,但都没能得到多大的改善。
哈洛由此得出结论 —— 从这些小猴身上,我看到了人类最惨重的精神疾病是怎么来的。
“对灵长类动物来说,早期严重而持久的孤立,会导致孩子心理残伤和死亡,
这种影响直至终生。”
攻击性,并非天生,而是因无回应的绝境而生。严重缺乏回应的婴儿,内心会产生两个激烈情绪:
第一,绝望 —— 认为爱不存在。
第二,仇恨 —— 想毁了整个世界。
我想起了马加爵。
10
哈洛的这一系列实验,因为非常残酷残忍,受到了很多人的批评和斥责,但这一系列实验的贡献实在是太大了,它扭转了风行欧美的育婴方式。
所以哈洛的恒河猴代母实验,后被誉为 “20 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
母爱的本质是什么?
● 触摸 —— 细心呵护、温柔拥抱、及时回应。
● 运动 —— 轻微的晃动,多与孩子互动。
● 玩耍 —— 经常跟孩子一起游戏玩耍。
很多父母总认为,孩子年纪还小,不懂事,没记忆。
殊不知,孩子在幼年时期,如果没有得到足够的触摸、运动和玩耍,长大后往往性格内向,不合群、抗压能力差,自我价值认定低,社交能力比较弱,甚至会抑郁、自闭、自残和充满攻击性。
现在的父母都喜欢说一句话 ——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但大部分父母并不知道,真正的起跑线其实在婴儿时期。对孩子真正的富养,不是给最多的钱,不是给最好的食物,而是给最多的陪伴。
11
2009 年,《柳叶刀》做了一个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抑郁症患者已达 9000 万。
2016 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了一个数据:中国每 13 人中就有 1 个精神障碍患者,中国青少年自杀率已经排在了世界第一。
抑郁症的成因虽然非常复杂,自杀的原因也涉及多个方面,但毋庸置疑,其中极为致命的一个成因,就来自于 “婴童” 和 “幼年”。
弗洛伊德在《性学三论》中讲过一个故事:
一个三岁的男孩,在一间黑屋子里大叫:“阿姨,和我说话!” “我害怕,这里太黑了。”
阿姨说:“那样做有什么用?你又看不到我。”
男孩回答:“没关系,有人说话就带来了光。”
回应,就是光。
没有回应,家也是绝境。
《唐国史补》中有个初读令人百思不得其解,有了一定年纪和阅历、细品之下再联系生活实际,才能明白其中深意的故事。
这个故事就是《故囚报李勉》,冯梦龙《醒世恒言》中有更详细的版本,名为《李汧公穷邸遇侠客》。
故事情节是很简单的:李勉是唐朝宰相,担任开封尉时负责捕盗刑狱之事。某天,李勉照常工作,却遇见了一个气度不凡的囚犯,按照《醒世恒言》版本,这个囚犯是被强盗威逼着落草,李勉又恰好是不爱用酷刑、心怀良善的人,见状便询问此人可有冤情。
囚犯说完自己的经历,苦苦哀求李勉放一条生路,李勉觉得此人的确不像什么恶徒,一时心软悄悄放走他。数年之后,李勉失去职务,去了河北一带游赏风光,恰好又遇到了当初救下的囚犯。这时候的囚犯早已发迹,今非昔比,娶得娇妻,小日子过得风生水起。
如果不是李勉,恐怕他早被阎王勾了命,李勉相当于他的再生父母,这样的恩情花一辈子也报不完。因此,囚犯也本着报恩的心理请李勉回家吃饭,期间,囚犯与自己的妻子商量该用些什么报答李勉大恩,商量半天,两人都觉得金银珠玉不够偿还这恩情,竟然决定杀了李勉。
囚犯家中的仆人听到此事急忙告诉李勉,李勉连夜逃走,到了百里之外的旅店后,向店主人说出自己的经历。刚说完,房梁上就跳下一个人,正是囚犯派来杀李勉的,他感叹:“我几误杀长者!”随后此人转身离去,不久,他反而将囚犯夫妻二人的头颅,送到了李勉面前。
初读《故囚报李勉》,只觉得无论从情感上还是逻辑上,这个故事的情节走向都有很大的问题。知恩图报原本是为人应当具有的品质,怎么会有人因为觉得无法报答,干脆要取了恩人性命呢?这已经不叫报恩,叫忘恩负义了。
然而再联想一些东西,又觉得这样的情节才是普遍存在的现实。人性是很复杂的,理想的道德根本无法约束人的种种行为;我们从小就知道要知恩图报,然而报恩在某种程度上来讲与还债无异,报不了,自己内心深处、以及周围人眼光所致,都会使自己产生心理压力;
而面临选择时,人在良心代价、经济代价中左右为难,良心无法一直抗衡经济,舍弃经济代价,选择付出更简单实惠的良心代价,类似的例子文艺作品和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
《红楼梦》中,最初一贫如洗的贾雨村,因为受乡绅甄士隐资助才能进京赶考、步入仕途当上知府。但是他在金陵府任上时,明知道自己审的案子中,那个被薛家强夺的可怜女孩就是甄士隐的女儿,却因为惧怕四大家族权势,由得她陷入火坑;
囚犯**女演员是苏菲玛索。
《囚犯》是由奥黛丽·埃斯特鲁戈执导,苏菲玛索、苏珊娜·克莱蒙、安娜·勒尼等主演的剧情片。
剧情讲述了文学老师玛蒂帮落难的老公顶罪入狱,老公自由了,玛蒂的天地却换成黑色。原本以为短暂囚禁,但现实永不按个人意愿发展。老公无音讯,自己又背叛了儿子,情感无依的玛蒂是不一般的囚犯。
演员简介
1、苏菲玛索,1966年11月17日生于法国巴黎,法国女演员、导演、编剧、作家。
2、1980年2月苏菲偶遇模特星探公司举办的海选大会并被高蒙**公司签下长约演艺合同;随后苏菲在《第一次接触》中担任主角一夜成名;1983年她获得凯撒奖“最具前途女艺人”;苏菲因恋情与经纪公司分道扬镳。
3、1995主演《勇敢的心》成为国际性巨星;1997年出演《安娜·卡列尼娜》被评论界认为是**史上对这一人物最杰出的塑造;1999年苏菲陆续出演《仲夏夜之梦》和007系列**《黑日危机》;之后苏菲由演员转型导演。
3、2002年自编自导第一部**《当爱变成习惯》获得第26届蒙特利尔**节最佳导演奖。
揭示出被专制社会囚禁迫害的人们对光明和自由的渴望
附上一段赏析:
这是在台湾诗坛上传唱不息的力作。分段不分行,不妨称之为分段诗。诗人以强烈的反讽力量,揭示出被专制社会囚禁迫害的人们对光明和自由的渴望。诗写得精警含蓄,有画面感,有戏剧性,更有题外之意,弦外之音。囚犯和长颈鹿,风马牛不相及,诗人却把二者连结在一起,这种荒诞的超现实主义手法,增强了反讽效果。流沙可先生评此诗说:“狱窗太高,囚犯伸长颈脖,可笑地可悲。狱卒无知,以为‘岁月’是一个专与长颈晤面的人,便往长颈鹿那里去守候,可笑地可爱c典狱长的回答似雅而酷,可恨。三种人构成了一个微型化的台湾社会。耳聪的读者能在谐趣中听出抗议来。”(《台湾诗人十二家》)
,谢谢~~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急速发展,工、商企业突飞猛进,教育的提升与普及,女性进一步走出传统家庭投入就业市场的比率进一步增加,再加上女权运动的蓬勃发展,女性犯罪有增加的趋势。即便如此,由于与男犯相比,女犯的人数不多,管理也相对容易,所以对女犯的也就迟迟未受到应有的关注和重视。但是女性和男性毕竟在精神上、生理上存在很大的不同,而且在社会地位、生活任务上也存在极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两性在人权的具体内容上有所区别。
对女犯的人权保护应坚持罪犯人权的一般内容与女犯人权的特殊内容相结合的原则。女犯也是罪犯,也具有罪犯的共性。女犯人权的内容应当包括罪犯人权的普遍性的内容。但是女犯在生理、心理和行为以及社会角色方面的特殊性又决定了女犯的人权必须突出一些特殊的内容。
一、不受任何歧视待遇的权利
歧视实际上就是区别对待。对囚犯的歧视是基于偏见、偏执态度以及狂热信仰或成见的原因,而将损害或不利条件强加于某个囚犯或某一类囚犯。由于我国有着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历程,积淀了形形色色歧视女性的社会意见,而传统监狱对于女性受刑人的各项待遇也一直处于忽略的状态。女犯无论在各项教育、娱乐、活动等方面都明显不中。根据《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的规定,各缔约国应承担在所有领域,采取一切适当措施,包括制定法律,力谋妇女的充分发展和进步,保证她们在男女平等的基础上,行使和享有人权和基本自由。对于监狱的女犯应通过各种手段保护她们的人权。
二、人身安全不受侵犯、人格不受侮辱权
人身权利是公民最基本的权利。罪犯所依法享有的人身权利是必须得到保障的,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无权侵犯。而人格权是公民重要的权利,尊重人格是现代社会中人之作为人的最起码和根本的权利。《监狱法》第7条、第14条都肯定了罪犯的人身、人格权利不受侵犯、不受侮辱。从现实的实际情况来说,女犯暴力倾向较弱,女犯监狱安全措施没那么严,犯人与工作人员的关系松散,暴力犯罪不那么普遍;而且女犯的刑期比男犯一般要短,因此女性监狱的社会更具有流动性。这些特征使女犯一般不会像男犯那样易受到狱警的人身暴力侵犯。但是由于女犯情感脆弱、受面子,更害怕当众受到批评,加之社会偏见使人们对女犯的宽窄度较低,女犯的人格更易受到侮辱、践踏。因此对女犯的批评教育、管理应多采取个别交谈、个别教育的方式。同时对于女犯的人权以及人格权的保护,还应注意女犯互相之间的关系,防止相互谩骂、相互殴打的现象出现,也应严防狱霸的出现。
三、维护健康的权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