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翁》
唐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直译
渔翁傍晚把船停泊在西山脚下过夜,天亮后他汲取清澈的湘水,燃起楚竹。太阳出来,烟雾消散 ,看不见他的人影,只听一声《欸乃歌》从青山绿水间飞出。回头一看,渔舟已 在天边 顺流直下,山顶上方无心的白云互相追逐。
争论
柳宗元被贬到永州的第七年,写下了这六句小诗,在历代诗人和诗评家中引起了不休的争论。
北宋苏东坡首先盛赞此诗充满奇趣,他在《书柳子厚〈渔翁〉诗》中说:“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熟味此诗有奇趣。然其尾两句,虽不必亦可。”言下之意,结尾两句可删。
南宋 刘辰翁 表示反对,他认为:“此诗气泽不类晚唐,下正在后两句。”
此后,《渔翁》结尾两句是不是该删,历代有两种意见。
南宋严羽、明代胡应麟、清代王士禛、沈德潜等诗论大家,挺苏。他们认为到“欸乃一声山水绿”嘎然而止,有无尽的言外之意,就很好了。加两句,意思说透了,少余味。严羽甚至说:“东坡删去后二句,使子厚复生,亦必心服。”(《沧浪诗话》)
反对派阵营有南宋刘辰翁、明代李东阳、王世贞等人,他们主张不删更好,若删去末两句,则这首诗与晚唐的奇趣诗歌一样;更重要的是,删除末两句后,读者容易把重点放在诗的艺术趣味上,却忽略柳宗元当时的处境,和发泄心中孤愤的本意。
那么,结尾两句到底该不该删呢?
说起来拈花梦游是个苏粉,但这次不能站在苏东坡一边。此事要从六句诗这种形式谈起。
六句诗的由来
六句诗是一种古诗体裁,相对唐人的绝句和律诗,六句诗更古老。它在诗经中很常见,在 魏晋南北朝 时盛行。到了唐代,虽然六句诗也形成了严格的韵律规定,但已经不是主流。遵通行格式,前四句诗要按照普通的五绝或七绝的格律来写,而且大多是对场景的叙述或意境的渲染。结尾两句诗,则作为总结和归纳,用来抒发心情和表达意志。
了解了六句诗的由来,我们便明白《渔翁》结尾两句不可轻易删去。若删去后两句,不仅形式变得有点像唐朝流行的绝句,而且失去了柳宗元要表达的本意。
柳宗元这首诗想说什么?
柳宗元出生于官员家庭,父亲信奉儒学,母亲信佛,柳宗元从小就受到儒学和佛学的双重影响。他年少得志,21岁就中了进士,步入官场后,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搞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永贞革新失败,贬为永州司马。政治理想破灭,仕途屡遭打压,发泄孤愤是贯穿柳宗元永州十年作品的主题。
如“我歌诚自恸,非独为君悲。”“废逐人所弃,遂为鬼神欺。”(《哭连州凌员外司马》)
“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入黄溪闻猿》)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
《渔翁》同样是源于孤愤,但这首诗没有直接表达,而是另作姿态。
柳宗元知道自己在永州的一举一动,一直都有人在收集汇报,他就是要让那些排挤打压他的政敌们看看这首诗,我在永州过得好着哩!永州这个地方虽然偏远蛮荒,但我过得自由自在,汲的水比你们清澈(湘水),烧饭用的柴比你们有讲究(楚竹),看的风景比你们奇妙魔幻(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最重要的是,这里天高地阔,让我领悟了人生和自然的真意(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同一个路数的,还有著名的“永州八记”,羡慕死你们!
苏东坡的奇趣解读
虽然不赞同苏东坡对《渔翁》结尾两句的评价,但拈花梦游对苏东坡的“奇趣”说却极为推崇。
开篇“渔翁夜傍西岩宿”稀松平常,但接下来的“汲清湘”、“燃楚竹”,却雅得不得了,其中蕴含的超凡脱俗的意味,不得不令人啧啧称奇。更奇的是,接下来的一句“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这种镜头剪接太不寻常了。寻常的手法是,烟销日出才能看见人,才能看见青山绿水。在柳宗元笔下,青山绿水还有人,仿佛是被一声摇橹歌召唤而来的!
当然,柳宗元并没有停留在奇趣层面上。按古风,后两句他表达了自己的本意。为了与要表达的本意相符,柳宗元在形式上有意避开了当时流行的绝句和律句,用古老的六句体裁,平仄使用也很随意,隐含一种不肯同流合污的姿态。
附记
2005年冬天,我跟妻子一起去永州过春节,一场小雨后,岳父大人带我们拜谒了潇水西岸的柳子庙。
上阙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封侯拜将,而自己只能做一个闲散的江边渔翁。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和牢骚。
下阙含蓄地表达对统治者的不屑和愤慨之情。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让皇帝来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有稀罕你皇帝的恩赐!
鹊桥仙
陆 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半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逢三扇,占断苹洲烟雨②。 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
②占断:占尽。苹洲烟雨:指长满苹草、烟雨空濛的风光。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悠闲自得的人。“渔翁”是悠闲自得的人,李白诗中的垂钓者是有政治追求的人。菩萨蛮,本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也用作曲牌。亦作“菩萨鬘”,又名“子夜歌”“重叠金”“花间意”“梅花句”“花溪碧”“晚云烘日”等。此调为双调小令,以五七言组成,四十四字。用韵两句一换,凡四易韵,平仄递转,以繁音促节表现深沉而起伏的情感,历来名作极多。代表作有唐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等。
表达了诗人悠闲自得的渔翁形象,流露出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欢和淡泊名利的情怀。
张志和《渔歌子》全诗: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意思是: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飞翔,江岸桃花盛开,春水初涨,水中鳜鱼肥美。渔翁头戴青色的箬笠,身披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乐然在江边垂钓,不必回家。
扩展资料:
《渔歌子》,词牌名,此调最早见于唐朝诗人为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后来李珣、孙光宪等诗人用过此调。
《渔歌子》,又名《渔歌曲》《渔父》《渔父乐》《渔夫辞》,原唐教坊曲名,后来人们根据它填词,又成为词牌名。原为单调廿七字,四平韵。中间三言两句,例用对偶。后来此调多用为双调。“子”即“曲”,《渔歌子》即《渔歌曲》。
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有鲜明的山光水色,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写的山水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