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亲情观念是人的本性。很多动物一生下来就会走动、会觅食,或者生下来不久就能独立生存,而人却不能,需要漫长的抚养、保护和教育,故而人之亲情远比其他动物要浓、要深、要久,所以家庭就成了人类特有的固定的难以拆散的生存形式。
而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尤其强。我国历史上宗教不发达,宗教有两大功能:一个是为人生提供意义;另一个是提供对人类行为的内心约束。虽然我国没有普遍的宗教信仰,但中国文化对于宗教的这两大功能还是有替代机制的,不然也不会五千年生生不息。中国人不信天堂地狱,灵魂不死,但是中国人用祖先崇拜取代了这一功能,让自己在后代的身上继续存在,来解决人生意义的问题。自己的生命会在后代的生命中延续,在这个信念之上,中国形成了家庭本位的文化(相对于西方的个人本位的文化),祖先崇拜、传宗接代、香火继承为中国人提供了人生的意义。这一世俗信念不仅使得中国文化绵延不绝,而且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中国人自古习惯宗族群居,流动性差,传统上又讲究“孝道”、讲究“传宗接代”、讲究“养儿防老”,造成了中国人的家庭观念特别强,习惯于在一种关系网中生存,缺乏西方那种个体意识。
通过中外文化的差别,就可以看出中外有关家庭的差异。外国文学作品里出现的主角,常常是自己面对自己的人生;而中国人作品的主角,常常是被“家人”团团围住。当少年罗密欧为了爱而叛离家族的时候,少年贾宝玉正被三姑六婆烦得快要窒息!这样的日子,过一百二十回,贾宝玉怎么可能不出家?贾宝玉的遭遇,是“特例”吗?没有代表性吗?在整个中国文化里,贾宝玉可是知名度最高的少年。
正因为家庭观念强烈,建立和维系家庭和各种业内圈子中的人际关系,是国人生活当中举足轻重的部分。具体体现在这样几层关系:
第一层关系圈是由家庭成员和亲戚组成的。这个“圈子”最核心的是直系亲属,即父母、子女、夫妻和兄弟姐妹。在外面的一圈是亲戚。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前,多数中国人都有兄弟姐妹和一些叔伯姨表亲。这种圈子还不断外延,对于许多人来说,同村同乡或者同姓的也可“续”起来,划为了亲戚系列。
这样的圈子通常是稳定的。但有些时候有些人也能从外圈走到内圈来。比如,一个关系不是特别密切的亲戚升了官儿,他就会因为显赫地位被认为为家人长了脸,从而进入家庭的核心。这种升迁对于家庭关系的维系活动也会带来一些变化,升了官儿的这位家庭成员会更多地被邀请参加家庭聚会,亲戚们也会更加频繁地拜访他。
中国人看待家庭的角度也很不同。这种角度比西方人仅限于父母和子女的定义要宽泛得多,主要以下五种定义方面反映了中国人浓厚的家庭观念。
一是核心三代“中国式”家庭。包括三代人,即祖父母、父母和子女。在这种定义下,父母双方的父母也含在内。这是最普遍也是最基本的中国家庭单位。
在这种家庭单位里,家长把后代看作自己的私有物,帮助孩子的生活,支持、照顾他们直到成家,被视为父母的责任。孩子也把家看作最坚强的后盾,甚至,有些人在婚后因为经济原因仍和父母住在一起。当小夫妻有了孩子,祖父母一般会自动承担起照顾第三代的任务,一直到他们上幼儿园或上学。中国人家族血缘关系比较紧密,相对西方来说亲情浓厚。长辈对自己的家庭和子女很重视,相应的,孩子也更愿意照顾和陪伴他们的父母和祖父母。
家是一个人温暖的港湾,在人遇到困难的时候,永远都是家给了自己的温暖,所以说家是中国人情感输送最多的地方。
中国是一个尊老爱幼,有着很多传统文化的国家,是很多外国人羡慕的国家,因为在中国,可与让很多人感觉到温暖,不管是亲情还是友情,都是让人能够付出所有的情,但是在中国,亲情是人一辈子都割舍不掉的情,所有说,在家庭,我们付出的感情是最多的,也是最乐意去付出的,是不求任何回报的,因为有家,才会有我们。
人在出生的时候,都会拥有自己的家,我们在家中愉快的成长,是家给了我们温暖。当我们最无助的时候,是家成为我们的避风港,而且不管遇到什么事情,家是永远都离不开的一个根,当我们在外打拼的时候,最想念的也是自己的家,家中的父母,家中的温暖,是跟随我们一辈子的东西。
在家中,我们有父母的亲情,有爱人的爱情,我们一生所牵挂的就是自己的家,每个人在努力的奋斗也是为了自己的家,能够让自己的家庭变得更加的美满,每个人都在努力的去付出,目的就是能够很好的守护自己的家,在很多关系中,家人的关系是最重要的。
现在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是特别的困难,而且很多都不是真心的,但是在家里,不管谁对我们的爱,都是发自内心的爱,能够让我们真正的感觉到温暖,而且他们对我们的爱,是不需要我们付出回报的,而且不管自己没用,家人也不会嫌弃我们,而且在他们的心中我们永远是最好的。
很多人在遇到困难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自己的家,就是因为家,我们才懂得了亲情的珍贵,让我们懂得了该怎么去爱一个人,所以说,家是一个情感输送最多的国家。
在幸福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对感情的态度是:首先,孩子在感情当中是非常自信的。其次,这样的孩子在感情当中是有安全感的。另外,这样的孩子面对感情是拿得起放得下。
环境会影响一个人,在不同家庭环境当中长大的孩子,对待感情的态度也是不一样的。如果一个家庭是幸福的,在这种幸福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对感情主要有以下这几个态度。
首先,孩子在感情当中是非常自信的。因为原生家庭比较幸福,他们从小获得的关注就比较多,很多都是鼓励教育,所以孩子的自信不会太差。他们大多数在将来的感情当中都会表现得很自信,是阳光积极向上的,对自己是认可的,并且承认自己在这段感情当中的价值,不会贬低自己,更不会因为他人对自己的否定而自暴自弃。
其次,这样的孩子在感情当中是有安全感的。那些在感情当中没有安全感的人往往是害怕自己被抛弃,或者觉得自己不足以吸引对方,有一种患得患失的感觉,从害怕被背叛。这些人大多都是原生家庭很不幸,对原生家庭幸福的人来说,他们不存在安全感的问题。因为从小到大,他们都被爱包裹着,并且认为自己是值得被爱的,是充满吸引力的,他们的安全感来源于他们自身。
另外,这样的孩子面对感情是拿得起放得下。原生家庭比较幸福的孩子,长大之后对待感情的态度往往是比较洒脱的,他们能够正视问题,懂得放手,不会纠缠不休,更不会举棋不定。因为他们从小的生活环境就是很幸福的,他们相信爱情,相信放手是为了遇到更好的,不会为了某一段感情而灰心丧气,不会在一棵树上吊死。他们的爱情观并不狭隘,而是非常宽广的,能够很快从一段失败的恋情中走出来。
以上就是在幸福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对爱情的态度。
每个人对于情感的看法可能是不一样的,这与人们生活的原因家庭有一定的关系。在幸福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对待感情就十分认真,性格也比较开朗,情商也很高,很自信,也很乐观,会对自己的爱人忠诚,不害怕困难。
父母的感情生活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生活在幸福的家庭,会让孩子在以后的人生中会遇到属于自己的真爱,在生活中也会有很多积极向上的表现。面对感情,情商很高,因为在生活中,父亲总是和母亲说一些情话,哄母亲开心,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在潜移默化中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会变成一个高情商的孩子。
父母的幸福会让孩子变成一个自信乐观的人。在生活中感受到了父母的爱与被爱,面对生活,自己也很乐观,在很多人面前不会畏惧困难,会表现的很自信,对生活积极向上很乐观,不会因为生活中的一些挫折而放弃现有的生活。
整个家庭的气氛很融洽,让孩子在生活中知道责任的由来,以后也会变成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对待自己的感情会很认真,也很忠诚,不会轻易放弃心爱的那个人。看到父母在生活中非常的恩爱,对于感情也是抱有一种期待的想法,希望自己能够遇到人生中适合自己的那个人,所以对待自己的感情十分的认真,不会轻易背叛自己的对象。
在生活中相信爱情,勇敢的去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而不是当爱情出现在自己面前时自己畏缩缩。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也无所畏惧,一个融洽的家庭环境,会让孩子在生活中变得自信,敢于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由此可以看出,父母感情对孩子以后的人生会有很大的影响。
早上睡觉起来,突然对家庭这个概念有了一些理解。记下来,以供回忆。
1家庭关系的本质不是爱情,而是依赖和认同,加上天然的血缘关系带来的亲密。家庭里最美好的就是享受父母无条件的爱。
2每个人本质上讲都不可能被别人完全理解。也就是说,每个人注定是孤独的。家庭关系中那种无条件的爱的亲子关系让每个孩子找到了心灵的港湾。夫妻二人则是相互帮助和照顾,最重要的是认同。有了这份认同,个人才会不那么孤独。换言之,没有这份认同,家庭也就从心里消失了。因为那里没有温暖。
3爱情是什么呢?“爱情是人际吸引最强烈的形式,是身心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个体产生的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其特点如下:1爱情一般是在异性之间产生的;2爱情是个体身心发展到相对成熟阶段时产生的情感体验;3爱情是一种高级情感,不是低级情绪;4爱情有生理基础,包括性爱因素,不是纯粹的精神上的依恋;5爱情的基本倾向是奉献。衡量一个人对异性有无爱情、强度如何,可以通过“是否发自内心,帮助所爱的人做其期待的所有事情”这个指标来判断。”(基础知识181页)
通过爱情的定义和周围的人的经历,家庭大于爱情,也就是说有爱情的是一小部分家庭,大多数家庭如第一条所说的。
4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学校。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最好的教育。家庭是个人最可靠的港湾,因为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条件的爱。
5好的家庭让人永远向往和感到温暖。但不是所有人都有这个福气。家庭如果不能满足孩子对安全和爱的需要,孩子会从其他地方寻找。找到好的代偿也能让孩子得到同样良好的成长。如果再不能得到,孩子及成年以后都会出现各种问题。
6离婚原来是一件很负面的事,现在的社会已经改变了,变成了一件很平常的事。原因一方面是经济独立,另一方面是社会的宽容。大家都不惊讶了,事情也就很平淡了。另外就是,自己没有经历过,只是臆想罢了。
7家庭是个结合体。分为父母间和亲子间、孩子间。关系交织,在不同层面相互作用,维持稳定。家庭最重要的是夫妻关系稳定。如果母子或夫子关系超越夫妻关系,则容易出现问题。
所谓的"家国情怀",是主体对共同体的一种认同,并促使其发展的思想和理念。其基本内涵包括家国同构、共同体意识和仁爱之情;其实现路径强调个人修身、重视亲情、心怀天下;既与行孝尽忠、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乡土观念、天下为公等传统文化有重要联系,又是对这些传统文化的超越。"家国情怀"在增强民族凝聚力、建设幸福家庭、提高公民意识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家国情怀的基本内涵
家国情怀,与其说是心灵感触,毋宁说是生命自觉和家教传承。无论是《礼记》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文理想,还是《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任担当,抑或是陆游“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忠诚执着,家国情怀从来都不只是摄人心魄的文学书写,更近乎你我内心之中的精神归属。那种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壮怀,那种以百姓之心为心、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就来自那个叫做“家”的人生开始的地方。
《孟子》有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小家”同“大国”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命相依。正因为感念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的同频共振,所以我们主动融家庭情感与爱国情感为一体,从孝亲敬老、兴家乐业的义务走向济世救民、匡扶天下的担当。家国情怀宛若川流不息的江河,流淌着民族的精神道统,滋润着每个人的精神家园。
所谓的“家国情怀”,其概念是多层次的:第一,家国情怀起源于士大夫的人文信仰和人文精神,是古代知识分子阶级优越性的自我标榜,具有狭隘性。第二,家国情怀在形成过程中,与儒家思想的三纲五常、宗族伦理、个体意识是密不可分的,是经历了战争失败、骨肉分离、国破家亡之后伤痛思维的沉淀。第三,家国情怀是近代特殊社会历史的思想产物,士大夫的人文精神不断下移,是士大夫精神在整个民族遭受苦难之后精神的重构,千锤百炼,浴火重生。近代的“家国情”怀带有很强的积极、正面意义。第四、家国情怀具有时代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超越民族、意识形态的优秀文化传统在社会建设、国家统一、展现民族凝聚力方面都开始发挥作用。那么,我们当前所说的家国情怀就应该是作为个体的人在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对价值共同体持有的一种高度认同,并促使认知共同体朝着积极、正面、良性的方向发展的一种思想和理念。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