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两天时间,把纪录片《玄奘之路》看完了,拍的不错,感觉纪录片水平比国内拍的电视**强太多了。 玄奘法师,可谓当今中国最为著名的僧侣。但他的出名不是因为其上求佛法的献身精神以及莫测的修为,而是源于那部声名远播的古典名著《西游记》。可是在《西游记》中,三藏法师玄奘却被塑造成一个内心左右摇摆,时刻愁容满面,思乡、独断、畏惧等世俗 情感 于一身的绵软和尚。人们赞叹大闹天宫、行侠仗义的孙悟空同时,免不了贬损奚落白胖和尚唐僧。然而真实的玄奘法师又是怎样,却鲜为人知。
纪录片《玄奘之路》尽最大努力为世人还原一个真实的玄奘法师,为求了义的大乘佛法,他不顾朝廷的禁令偷渡玉门关,穿越雪山荒漠,前后历经十九年时间,足迹遍布一百一十个国家。在异国他乡他获得了无上的尊荣与敬仰,却仍不忘初衷,带着包括《大般若经》和《瑜伽师地论》等佛陀和弟子们的经典返回祖国。一代高僧的弘法史,至今令人感动落泪。
一、人是要有信念支持的。
一千三百多年前,玄奘孤独涉险,从长安到天竺,西行几万里,历时19年,途径110个城邦、地区、国家,最后抵达了心中的佛教圣地,取得了“真经”,他的西行,可以说是信仰之旅。
从建国始,李唐皇室推崇道教,想挂的旗帜是老子的道教,还把自己的家谱给续上去了。对佛教其实不太感冒,总觉得僧人不事生产,浪费国家粮食。唐太宗还时不时拿“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梁武帝作为反面典型拿来教育皇子们。
而且,大唐初建,百废待兴,根本无力管和尚的事,所以玄奘的出关申请一直是得不到审批。既然合法途径不行,那就偷渡。玄奘一人一钵,就往边关去。但古代人口流动很小,编户齐民,门禁森严,到了河西走廊,玄奘便一筹莫展。
但拥有信念的人是无所畏惧了,自助者天助。信念的力量会感染人,玄奘一路都有贵人相助。
二、人是需要有人帮才能成就事业。
第一个帮玄奘的是位信佛官员,作为敦煌的守卫,当着玄奘的面把逮捕令给撕掉了,只是催促快走。
第二个帮玄奘的是个胡人客商,他帮助玄奘偷渡关口,条件是被收为徒,他毛发浓密,大概是孙悟空的典型。
第三个帮玄奘的是边关烽火台的守将,他给玄奘解决了水的问题,并修书一封给其它烽火台为将的亲戚说情放行。
第四个帮玄奘的是玄奘身下那批老马,在玄奘缺水快虚脱的时候,找到了沙漠中的甘泉。
第五个帮玄奘的是高昌国国王鞠文泰,与玄奘结为兄弟,给予大量资金赞助的金主,汉文化和佛教文化的向往者。不得不说,高昌王后也对玄奘的魅力很认可,整个王族都希望玄奘能留下来当高昌国师,所以才有后面女儿国的传说。
第六个帮玄奘的是西突厥大汗,因为高昌王义弟的身份,所以突厥王专程派了一个军官护送他到现今巴基斯坦地界。
第七个帮玄奘的是纳兰陀寺庙的大师戒贤法师,百岁高僧重新开坛讲法。
这只是玄奘去途上的贵人,实际上,一直有很多人帮他。
三、要达成事业,必要的斗争是少不了的,一路妥协必将一事无成。
一是大唐不放行,那就偷渡
二是高昌不放人,最后玄奘靠绝食明志才得成行,高昌国王转而要求归来三年讲经之约,并为玄奘剩余西域之行开绿灯。
三是那兰陀设坛讲法,辩输了遍交出项上人头。
四、成就事业必须要有灵活性
玄奘的毕生目标是在大唐弘扬佛法。
但对统治者来说,任何人有了号召力都是对皇权的威胁。
贞观十九年,玄奘回到大唐,长安万人空巷,迎接玄奘归来。为了打通丝绸之路贸易路线,唐太宗多次出兵打击突厥在西域的霸权, 平定高昌,稳定西域一带等。再次情况下,需要精通西域、中亚各国地理交通、民俗风情、政治文化的人才,而玄奘西行印度,沿途经历西域、中亚、南亚多个国家,时间长达17年,对这些地区的自然、气候、交通、民族和政治文化了如指掌,无疑是唐太宗经略西域最好的顾问。因此,太宗多次要求玄奘还俗做官,担当起经略西域的重任。但玄奘潜心于佛法研究,对佛教以外的事情从无过问,唐太宗只好作罢。
但玄奘做了妥协,首先写出大唐西域记
这本书的 历史 意义极大,大唐的铁骑按书索骥,打下天山南北。西方的考古学家按书考古,挖出很多文物。印度的学者按书考证,恢复了印度中古 历史 。
为了处理好与唐高宗李治的关系,出任慈恩寺主持,为皇家祈福,后面更是主动要求,专理佛经翻译一务,并请皇家派人保护,实则自我软禁。
综上,要做事业,哪怕是宗教中人,也得有信念有智慧有斗争有妥协啊,而等凡人,更是诸事不易,想要有所得,一直要往精深处用劲。
我觉得一开始他们之间是没有什么感情的,毕竟也不是那种志同道合的人,他们四个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和特点,他们在性格上都不一样。悟空他原本就是强迫性才护送唐僧去西天取经的,当时他戴上紧箍圈就是因为观音说:“你生性顽劣,这是对你的惩罚,你就在这里等着吧,救你的人会出现的。到时候你要拜他为师,并且陪他去往西天取经,一路上要保护好他,如果最终你保护他取得了西经,那你也会得道成仙。”
所以他才遇到了唐僧,他一开始原本就是极其不愿意的,而且很多次都想办法让唐僧把他的紧箍圈给取下来,只是在后面渐渐地才心甘情愿的护送唐僧,孙悟空当时很多次都被唐僧气的要命,一开始怎么可能会对他有感情,但是后面才会有师徒情感吧。
然后再说到猪八戒和沙僧,猪八戒一直给人的印象是懒惰,路上遇到困难,他还是说要收拾行囊回高老庄。沙僧的话脾气还比较温和,而且比较老实这个存在感不是太高,我就不说了。有人说唐代僧侣与徒弟的四种人格是不同的。事实上,它们是人类四种气质的表现:唐三藏是信仰的化身,孙悟空是心灵的化身,猪八戒是欲望的化身,沙僧是忠贞的化身。
他们由四个不同人格的人走在一起,原本就很难会玩在一块的,但只要时间久了渐渐地肯定会有师徒情感的,这都是需要时间磨练出来的。
唐僧是如来佛派南海观音菩萨在东土亲自寻得和取经人,西行路上,他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带领三位徒弟,组成取经团队,齐心协力,苦苦征战,最终圆满完成了取经任务。凡拜读过《西游记》小说的人,对师徒在取经路上的真实表现,孰优孰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法不一。对此,本文不再评论,仅就唐僧对待三个徒弟的认识与态度上,谈谈他在用人问题上给我们领导者带来的几点警示。
—— 不能主观武断,必须正确看待和使用能人。悟空是如来佛特意储备的用到取经途中炼魔降怪关键岗位的特殊人才。作者吴承恩对悟空曾有这样的评价:“那长老(指唐僧)得性命全亏孙大圣,取真经只靠美猴王”。对于这样一位不可多得的能人,唐僧却并非始终给予看重,有时还置悟空于无关紧要的地位。如第一次辞退悟空时,悟空对唐僧说“我去便去了,只是你手下无人”。唐僧不以为然,反怒道:“只是你是人,那悟能、悟静,就不是人?”。在唐僧眼里,有没有你悟空一个样,没有你,还人悟能、悟静,照样取经,用不着你悟空操心。接着,唐僧就递给悟空一纸贬书,发誓道:“猴头,执此为照!再不要你做徒弟了,如再与你相见,我不堕了阿鼻地狱!”,似乎已与悟空誓不两立。悟空见师父心意已决,三番两复不肯转意回心,无奈地离别师父,径直上了花果山。又如第二次辞退悟空时,悟空对唐僧说:“我是有处过日子的,只怕你无我去不得西天。”悟空仍然担心师父的路途安危。唐僧不但不领情,反而发怒道:“如今着实不要你了!我去得去不得,不干你事!快走,快走!”悟空见师父更不回心,只得驾云而去。唐僧在主观武断的领导作风之下,听信八戒的谵言,作出了错误决定,运用如来佛和观音菩萨赋予的权力,不顾取经团队的整体存在,二次辞退悟空,不仅打击和挫伤了悟空的积极性,而且给取经造成极大被动,途中,团队困难重重,一次又一次受阻,在法术无力极端被动的情况下,通过各种途径,不得不让悟空重新归队,一同踏上取经之路。
按照原著小说,没有。
原著小说《西游记》笔下,唐僧只想快点走出女儿国,继续踏上西天取经之路,所以,他听从了孙悟空的意见,假意迎娶女儿国国王,待倒换官文后,行了个定身法,定住了女儿国君臣,趁机逃出女儿国(不料蝎子精乘此机会摄走唐僧)。
小说摘录:
1、行者道:“太师说得有理,我等不必作难,情愿留下师父,与你主为夫,快换关文,打发我们西去,待取经回来,好到此拜爷娘,讨盘缠,回大唐也。”……
2、却说唐长老一把扯住行者,骂道:“你这猴头,弄杀我也!怎么说出这般话来,教我在此招婚,你们西天拜佛,我就死也不敢如此。”(这说明唐僧对娶女儿国国王很排斥)
3、(听完孙悟空的意见后)三藏闻言,如醉方醒,似梦初觉,乐以忘忧,称谢不尽,道:“深感贤徒高见。”四众同心合意,正自商量不题。(说明唐僧很赞同悟空的意见)
4、只见那女王走近前来,一把扯住三藏,俏语娇声,叫道:“御弟哥哥,请上龙车,和我同上金銮宝殿,匹配夫妇去来。”这长老战兢兢立站不住,似醉如痴。行者在侧教道:“师父不必太谦,请共师娘上辇,快快倒换关文,等我们取经去罢。”
长老不敢回言,把行者抹了两抹,止不住落下泪来,行者道:“师父切莫烦恼,这般富贵,不受用还待怎么哩?”三藏没及奈何,只得依从,揩了眼泪,强整欢容,移步近前……(说明唐僧对女儿国国王很排斥,都哭了)
扩展资料:
现在很多人觉得唐僧对女儿国国王动了情,很大的原因是86版电视剧《西游记》。里面杨洁导演大胆改编了这部分的情节,使这份情感更人性化。杨洁导演还让这部剧的总作曲许镜清为女儿国国王写一首歌,这就是《女儿情》这首歌的由来。
其中,《女儿情》的歌词也是被我们国人广为传唱:
“说什么王权富贵,怕什么戒律清规,只愿天长地久,与我意中人儿紧相随……”
参考资料:
——女儿国国王
来源: 新京报——杨洁去世:一曲《女儿情》道尽时代温柔
我觉得唐僧是一个非常有正义感的人。他很是非分明,有明确的善恶表判断标准。有的时候因为太过慈悲。就会被妖怪迷惑双眼。他没有火眼金睛。只有一颗仁慈善良的心。他能原谅所有伤害他的人。但是我在他的身上看不到任何的个人情感。他就好像一位带着光环的圣人。拥有完美的品德。
我更喜欢他的徒弟猪八戒。贪吃好色,但是也是也有自己的正义感。我感觉猪八戒身上有人气。而唐僧就是理想化的人格。我们都会在道德上对自己有所要求。但是人人不是圣人。都会有自己的缺点。
感觉唯一看到唐僧流露情感的一次就是他为孙悟空缝制衣服的时候。我看到了一个慈祥的师傅。他好像把孙悟空当成了他的孩子,在昏黄的灯光下为他缝制衣服。孙悟空无依无靠,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没有一个亲人。是他的师傅用爱拯救了他。那一刻我还是很感动的。
但是唐僧每一次都因为他的善良被妖怪抓去。就得要他的徒弟费心去教他。能被骗108次还不长教训呢。能每一次都重复一样的招数,还是被抓去,我也是很服气的。唐僧唯一的缺点。可能就是没有火眼金睛,看不见真相。有时候他会让人生气,但是你又不能否定他的善良。和他的坚韧。
《西游记》其实也是由一个真实人物改编的,真的有唐三藏这个人。不过这个人叫做玄奘,他真的翻山越岭去到印度去取经。一路上风霜雨雪强盗恶贼,一点不比《西游记》里面的简单,所以唐僧是勇敢的,坚韧的。无论遇见什么妖怪,遇到什么磨难,都要一直向西。是一位真正的行者。
86央视版《西游记》里的唐僧,的确是动了情的。
一个人的嘴巴再硬,眼睛是不会骗人的。
仔细看《女儿国》这段故事,唐僧在见到国王前前后后,眼神一共发生过三次变化。每一次变化,都是唐僧内心的松动。
先看这张图。
在这张图里,女儿国的丞相来到唐僧居住的驿站,充当媒婆给国王说亲。当丞相说到:“国王情愿一国江山让与唐僧,并以身相许。”唐僧当即表现出拒绝之色,并低下头掩饰内心的担忧。
此时,唐僧并没有见到国王。可是,内心深处对“佛法”的追求,使他非常坚定自己的信念:到西天取经。
在丞相再三请求之后,孙悟空发现了其中端倪。倘若今番不答应,怕是连觉都睡不成,这丞相是铁了心要唐僧“倒插门”给国王的。
于是,孙悟空除了个主意,假意让唐僧与过往成亲。待骗得通关文牒之后,再使定身法离去。
孙悟空这个心猿,对人性的把握,在取经团队里是最老练了。
猴子非常清楚,唐僧命中当有此难。以女儿国国王的倾国之姿,唐僧若是能够顶得住,日后便不用担心他被女色侵袭了。故而,猴子才会是:“那就要看师父的道行了。”猴子言指的道行,当然是唐僧的定力了。
初见国王
与国王对视
上面这连续三张图,是丞相将唐僧引入国王寝宫之后,唐僧第一次见到国王,他的眼神的变化。
始一进门,唐僧立马表现出惊讶的表情,眼珠圆瞪。这个表情非常奇妙,唐僧此举,无疑是被国王的容貌镇住了。
此时的唐僧,内心一定像是有十万八千鹿在乱撞一样,起伏难定。国王走出珠帘,显露出真容时,唐僧内心的起伏更加剧烈,干脆将头扭过去,不敢直面国王的双眼。
国王的潜台词是,“ 既然你诚心向佛,为什么都不敢看我一眼?分明就是心虚嘛! ”到底是一国之君,对于人心的把控,竟是如此之准。国王只此一句话,直接点透了唐僧的虚伪。
内心的小九九被看穿,唐僧再也不敢听任国王摆布了。于是,就像这两幅图里所看到的那样,唐僧干脆紧闭双眼,坚决不看国王一眼。
刻意的回避,便是心虚的表现。若不心动,何苦心虚?看他额头流的那些汉,不就是最直接的证明吗!
看到唐僧如此不识趣,国王是真的着急了,竟然使出毕生绝学:霸王硬上弓。
看看唐僧娇羞的样子,可不就是小处男动心了嘛!
在女儿国国王这个老司机的带领下,唐僧内心的防线逐渐崩塌。国王实在是太会玩儿了,唐僧与她相比,根本就不是一个层次的。
此时的唐僧虽看似坚强,已经是强弩之末了。刚刚还不断回避国王的眼神,如今干脆坐在床上,任由国王调戏了。
可惜,蝎子精出现了,及时拯救了唐僧,让他免遭“红粉骷髅”之祸。
孙悟空把唐僧解救出来之后,国王最后送唐僧一程,并目送他离去。
唐僧最后纵马一跃,准备奔腾之前的回眸,真真点睛之笔!唐僧的眼神非常复杂,包含了厌恶与不舍,而国王的眼睛里唯有秋波。
唐僧为何会有厌恶之情呢?所谓爱之深、恨之深。
在女儿国这里,唐僧唯一一次动情,差点儿就破了“元阳”之体,坏了他取经大业,你说唐僧能不恨吗?可是,唐僧这种人,动情是非常困难的,既然有此心思,内心就一定会流下一滴泪的。
原著版的《西游记》里,唐僧一直都是非常决绝的,一点儿心思都没动。
唐僧作为如来的第二个弟子,他虽不知道自己存在的意义,有一点他是非常清楚的:如果因破戒到不了西天,没人可以救他!他的下场不会是一死了之那么简单。
央视版《西游记》对原著的篡改,实在是太多了。不过,至少在女儿国这一回,改的非常有人情味儿,我很喜欢!
唐僧师徒刚过子母河,又逢女儿国国王招亲。两个人一个是风流倜傥,貌似潘安之姿,同时唐僧又是一个才高八斗,权重天下的大唐之御弟,而女儿国国王又是一个倾国倾城的美,两者相遇,恰恰是一个男才,一个女貌,仿佛那天作之合 。
在唐僧同意假结亲来换取通关文碟的时候,他的凡心早已泛起情爱的涟漪,否则以孙悟空的能耐,完全可以换另外一种方式离开。在和女王夜游皇宫的时候,脸上热汗不断的流了下来,连看就不敢看倘若真的没有情丝,为何做不到心如止水,天塌不惊。倘若真的无一丝喜欢,难到不是眼前美女皆为红粉骷髅,所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如此而已。
或许此刻不是由美丽动人的女妖怪生成的一次危险未知的劫数,而是由本心生出的一丝情痕。当离开女儿国时才有了来生再聚的愁丝。或许因女儿国的国王是一个人类,或许国王愿意将王位让与唐僧,或许国王过于美丽,或许唐僧仍是肉体凡胎,才使的唐僧生出了情爱。以至在坚持信仰,离开女儿国时扔在频频东望,不得不快马西行。
谁怪高僧动凡心,谁能无情拒痴情
对于唐僧来说,后有唐皇的重托,前有如来的召唤,心有苍生的寄托。即使这样,仍然无法面对女儿国国王的痴情。
仓央嘉措曾言: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唐僧也曾不舍道:来世有缘,必然相见。
局外人的透悟,局中人的挣扎,无不说明了一个问题:谁怪高僧动凡心,谁能无情拒痴情。
尤其是最后勒马回眸,全是不甘、不舍、不能。
在我理解,那就是:深情藏眼中,恐扰心中佛,长待怕迷离,佛变女娇娃。
多待一秒,也许就会改变主意;多待一秒,心中的佛就会变成娇娃!!!
表面看,唐三藏对女儿国王始终无动于衷,可我还是认为他动情了,而且是真真正正差点把持不住。我这样说的原因有三:
一、大家都熟悉西游记里的一首插曲《唐僧抒怀》,其中有几句这样唱的“最怕这女菩萨,苦苦纠缠驱不散,怪不得英雄难过美人关。”可见,唐僧在这一刻动心了,否则怎会认为“怪不得英雄难过美人关”?至于歌词后面:“奋进远行登佛地,哪能够意马心猿”、“怎奈我心如月朗全无染,浓情蜜意也枉然”,初听下来似乎感觉唐僧意志坚定,但末尾还跟了一句“望佛祖坚我意志壮我胆”,既然意志如此坚定,为何还要望佛祖?不过是以此来克制自己的感情罢了。大家都知道,86版的电视剧《西游记》是经典中的经典,而剧作者对整个西游记有着自己的见解,并在女儿国那一集给唐僧加了一句“若有来生”的台词,由此可见,至少《西游记》电视剧里唐僧是动了情的。
二、再说《西游记》原文,原文中有一段写到:“只见那女王走近前来,一把扯住三藏,俏语娇声,叫道:‘御弟哥哥,请上龙车,和我同上金銮宝殿,匹配夫妻去来。’这长老战兢兢立站不住,似醉如痴。”不少读者都以为这是唐僧害羞,受不得女色,可看过前文的都知道,唐僧具有超凡的心理素质和过硬的自控能力,说白了也是吃过见过的主,其他女色在他眼里不过红粉骷髅,可到了女王陛下这里就变得站立不住,似醉如痴,特别是“似醉如痴”这四个字用得好,看得出唐僧在那一刻还是动情了的。
三、众所周知,西天取经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而女儿国正是唐僧的情关,即是情关,那就先要动情,要不怎么称得上过了情关?
所以说,唐僧动情了,只是凭借他超强的意志力,强行的将这一段情放下,因为他有他心中更伟大的理想,所以他过了情关,斩了那缕情丝……借用大话西游的一句话来说,那就是“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所以唐僧过了情关,取了真经,完成了自己济事天下的理想,这也是一种慈悲,一种牺牲。
说到底,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动情了的唐僧更加有血有肉,更让人体会到取经的不易,至少我更愿意相信,在那一刻,唐僧是动了情的。
唐僧爱过女儿国国王吗?在原版故事当中,因为戒律清规,唐僧最终没有和女儿国国王走到一起,是选择爱一个人还是爱众生?这或许是玄奘九九八十一难当中最难的选择题了……
在原著小说中,唐僧对女儿国国王并没有过多留恋,唐僧为了取得通关文牒,先是将计就计先假装同意女王的要求,最后再逃走。
到了电视剧版《西游记》当中,美貌的女王让人念念不忘,这一情节成了全剧最虐心的爱情故事,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无奈王权富贵在上,戒律清规于心,所以最终唐僧还是走了,御弟哥哥放弃了一段良缘,两人分别时,并无太多对白,但是从他们的眼神当中还是可以看出万分不舍。
特别是唐僧,应该是动了真情吧,最后看女王的眼神当中,是无奈、也是不舍……
在**版《西游记女儿国》中女儿国国王和唐僧产生了感情,但是为了尊重原著戏里面两个人并没有走到一起,不然谁去取经度化众生呢?
都是上天的安排,有情人终成眷属!
如果看过《西游记》这部电视连续剧的人,都能看出来唐僧对女儿国国王动了真情的。在这集电视剧中,女儿国国王对唐僧是一往情深,可以说是深情款款,柔情蜜意。看女王那气质,那容貌,都非一般得平凡女子可比。关键是她对唐僧的那份情,又怎能不让唐僧动容呢!毕竟唐僧虽然是金蝉子转世,但是如今他只是一个烦人,一个男儿身。
鸳鸯双栖蝶双飞,满园春色惹人醉,悄悄问圣僧,女儿美不美,女儿美不美!说什么王权富贵,怕什么戒律清规,只愿与你天长地久,与我意中人儿紧相随!这是这集电视剧的主题曲《女儿情》。面对这样的美女国王的如此撩拨,又有哪个男人不心醉,又有哪个男人能把持的住自己的内心,唐僧也不例外。
所以当悟空说要对女儿国王动武的时候,唐僧是坚决不同意的。他对悟空说:她们是人,人妖怎能用同一种方法解决呢。悟空也曾问师傅是否对女儿国王动了真情,唐僧说人和妖是不同的,悟空从师傅的话中,能感觉到师傅是动了真情。
唐僧虽然动了真情,但是他有他的责任,那就是对唐王的承诺,所以他即便是动了真情,也因为自己的责任,不能留在女儿国。所以最后女儿国王送行的时候,唐僧头也不回的离开了。因为他知道,如果他再次看到满是柔情,满是期待的女儿国王的眼神时,他怕他会止不住的留下来!
可以说唐僧是一个真男人,即便是遇到自己的心怡女子时,也能因为自己的责任,而不让自己沉沦。如果每个男人都能如唐僧一样,能够因为责任,把持住自己,又那会有那么多出轨发生,又哪会有那么多离婚产生,又哪会有那么多悲剧发生!
我是容姐,一个喜欢实话实说的中年女子,以上是我的个人观点,也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显然是动情了。
但唐僧“不敢”舍弃取经事业。特别注意,原著中写的是不敢,而不是不愿。
原著中的唐僧,与其说是得道高僧,不如说更接近传统儒生形象。他感念唐王李世民的恩情,甘愿以身犯险,求取真经。
结果西行之路的艰险远超他的想象,一个普通人,面对吃人的妖魔胆怯很正常。多次经历情欲考验,也是唐僧本能方面祈求安逸的体现。
四圣试禅心开始,唐僧就不敢破色戒。为何?因为自己一举一动,都被仙、佛、菩萨盯着。即便自己害怕取经路上的妖魔,也绝不敢选择放弃取经事业,投入温柔乡。
受86电视剧影响,女儿国一章被现如今很多人称之为西行路上最难过的关卡,因为唐僧本人差点迷失了本心。不得不说,86版对这一段的处理非常的棒,将唐僧塑造的更有人情味,我个人是非常喜欢这一段的,但原著中女儿国一章难点依旧是蝎子精这一妖怪而不是女王,因为原著中的唐僧对女王没有半点心思,一心只想取经。
原文贴上:那女主喜孜孜欲配夫妻,这长老忧惶惶只思拜佛。一个要洞房花烛交鸳侣,一个要西宇灵山见世尊。女帝真情,圣僧假意。女帝真情,指望和谐同到老;圣僧假意,牢藏情意养元神。一个喜见男身,恨不得白昼并头谐伉俪;一个怕逢女色,只思量即时脱网上雷音。二人和会同登辇,岂料唐僧各有心
如果是原著,那么答案是没有,只有惊吓而已。但是如果说是电视剧,那就是有,而且是为数不多的超越原著的改编。佛教讲求以身殉法,斩断尘缘,唐僧生而为僧,本来无尘可斩,只能说明他生而高洁。但是在女儿国这一集中,他明显的动了凡心,与女儿国国王花前月下,在红尘中走过一遭,看最后一个镜头,分明是唐僧不舍的回眸。在那一刻,他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圣僧,而是一个不舍得尘缘但又不得不斩的凡人。唐僧内心的挣扎一览无余。在那最后一组镜头中,我才真正感受到了唐僧心中那坚定的求法之心。感谢当年的剧组把简单的一难改编成如此精彩的故事,补全了唐僧遁入空门的心路历程。原著党的可以去看看当年西游记顾问的名单,未必就比不上吴承恩。
从一个普通人的感情来讲,我们更愿意希望唐僧是动情了。
第一如果唐僧没动情,那绝对辜负了剧情里女儿国国王的款款深情和盛世美颜;
第二从正常情理来说,剧情需要唐僧动情,这样更符合“英雄难过美人关”这一千古真理,即使神佛都不例外;
第三如果唐僧没动情,那女儿国国王和那些个妖精在唐僧眼里就没啥区别了。如果真有区别,那只能说她们对唐僧的需求就是妖精是用来吃的,女儿国国王是用来玩儿的。因为在佛的眼里万物是平等的。
第四,自古有言:“攻心为上”!在唐僧 情感 防线被攻破的情况下还能放下一切去西天取经,就更能证明唐僧对取经的决心是不可动摇的了。
所以小说或影视剧情都需要唐僧动情,这样更符合人物情节的心理冲突,吸引读者和观众。现实 情感 来说,也更符合情理。因为唐僧首先是人,其次是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