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表现出粘人、爱哭,是情感表达敏感期到了,3个方面正确应对

孩子表现出粘人、爱哭,是情感表达敏感期到了,3个方面正确应对,第1张

昨天跟朋友聊天时,她说到最近有一次因为工作原因没有到幼儿园接四岁的女儿贝贝。

一开始,贝贝并没有着急,和其他几个小朋友在教室里玩。后来,当班上的其他小朋友都被家长接走之后,贝贝便坐在座位上哭了起来。老师见状,赶紧走过去安慰她,而她却哭着说:“妈妈不要我了,怎么办?”

老师安慰道:“别着急,妈妈是有事给耽误了,一会儿就来接你了。”为了转移她的注意力,老师还播放了她最喜欢看的动画片,但是贝贝却一直闷闷不乐的。

后来,朋友去接贝贝时,她并没有像往常那样高兴地跑过去,而是委屈地大哭起来,并抽泣着问:“妈妈,你是不是不要我了?”

朋友急忙说:“傻孩子,妈妈就你一个宝贝,当然要你了。”

“那你以后能不能早点来接我呢?”

“没问题,妈妈下次一定会准时来接你的!”听到妈妈这样说,贝贝停止了哭泣,跟着回家了。

当孩子到了四五岁的时候,会进入 情感 表达敏感期 :突然非常依恋父母、黏着父母,对父母的态度、情绪非常敏感、脆弱,会因一点儿小事而哭哭啼啼。

作为父母,我们要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读懂他的情绪,并尽量满足他的 情感 需求。

像上面朋友家女儿贝贝,如果放在4岁以前以前,也许不会有如此的表现,但是当她对 情感 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之后,就会对父母的态度变得敏感,会因为一点小事就觉得委屈,甚至认为妈妈不要自己了。毫无疑问,这就预示着孩子进入了 情感 表达敏感期。

情感 敏感期是孩子 从依恋走向独立 的过程,在这个阶段,父母要尽量 满足孩子的 情感 需求 ,只有获得 情感 满足,孩子才能安安心心的走向独立,他要有足够的爱来确定,无论如何父母都是爱他的,支持他的,然后才能独立。

孩子为什么会经历这样一个特殊的敏感期呢?

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与父母的分离

在孩子三四岁之前,父母一直用自己无微不至的爱陪伴着他成长,他已经习惯了父母给予他的爱。但是,到了三四岁的时候,孩子要上幼儿园了,这意味着他要离开朝夕相处的父母,要面对一个陌生的环境,这种改变自然会让他表现出不安、恐慌。

其二,认识到表达 情感 的喜悦

当孩子逐渐意识到包围在身边的爱时,他内在的 情感 世界被唤醒了,他突然发现, 情感 世界是可以互动的。

所以,他就会学着父母的样子,用亲吻、抚摸等形式向喜欢的人表达自己的 情感 。当孩子通过自己的方式表达爱后,就会有一种 情感 得到释放后的巨大喜悦。

其三,对感情有了深刻认识

对于三岁之前的孩子来说,当他与父母分离时,会大声地哭闹,这是因缺乏安全感而自然流露的一种情绪反应。

但是,到了四岁之后,他有了丰富的 情感 ,对 情感 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如果父母没有陪伴他,没有及时去幼儿园接他放学,他就会伤心、哭泣,会觉得这是父母不爱自己的表现。

然而,面对孩子在这一敏感期的种种表现,很多父母因为不理解将其定义为脆弱、承受能力差、爱哭等,会因此而 无视他的感情 ,甚至会压制他把自己的 情感 表露出来。

这种做法是不对的,因为,任何一种 情感 只有表达出来,才有积极的意义,而且,人的生命是依靠爱来生存和发展的,一个人的童年 情感 经历将会决定他将来的 情感 状态。

所以,当孩子的 情感 表达敏感期到来的时候,我们要尽量满足他的 情感 需求,要学会接纳他的感情,从而让他拥有更丰富的情绪和更有意义的爱。

孩子特别喜欢黏着妈妈或爸爸,对妈妈的态度、情绪非常敏感,非常依恋。

孩子在0~3岁之间,接触最多的人就是妈妈,所以他对妈妈的依恋是任何人所无法替代的。

在亲子交往中,依恋是一种充满 情感 的、积极 的心理状态。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 情感 世界会被父母唤醒,他会特别喜欢黏着妈妈或爸爸,享受着来自父母的爱与温暖。

敏敏从3岁开始上幼儿园,一开始表现得挺积极,每次都会愉快地挥着手跟妈妈说“再见”。一年之后,她突然变得特别黏人,每次妈妈送她上幼儿园,她都会拉着妈妈的衣角不让走,并且会不停地叮嘱妈妈:“妈妈,记得早点来接我,别忘了。”当妈妈来接她放学的时候,她会兴奋地来到妈妈身边,缠着妈妈,让妈妈带她玩,并给妈妈讲幼儿园的事情。如果妈妈去做饭,她也会一直跟在妈妈身边。总之,敏敏的吃喝拉撒睡,都要妈妈来陪。

如果家里有像这个敏敏一样的“小黏人”,恐怕很多父母都会感到麻烦,甚至会拒绝一直陪伴在孩子身边。

这种出于本能的对母爱、父爱的需求恰恰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恰当的“黏人”,也有利于孩子日后的 人际交往

所以对于孩子的“黏人”表现,我们要这样做:

1、要读懂孩子对 情感 需求的行为

对于处在 情感 表达敏感期的孩子来说,我们一定要读懂他的行为。不然的话,很容易误会孩子,从而使他的 情感 需求得不到满足。

比如,孩子明明自己会穿鞋子,却撒娇地让我们帮他穿;我们刚把孩子从幼儿园接回来,他就要撒娇地让我们抱抱。

这时候,如果我们认为这是孩子懒惰、依赖的表现,那就真的误解了他。因为,孩子的真实意图很可能是想从我们这儿 获得关爱。

2、尽量满足孩子的 情感 需求

当孩子向我们索求关爱时,如果我们没有满足他的 情感 需求,他幼小的心灵就会受到伤害,甚至认为爸爸或妈妈不再爱他了。这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所以,我们要尽可能地满足他的 情感 需求,向他表达我们对他的爱。

有一次接女儿从幼儿园回家,一进门,她就央求我道:“妈妈,你陪我玩会乐高吧”,我本来想去做饭的,听到女儿这样说,便一口答应道:“好,妈妈陪你玩一会,不过,只能玩10分钟哦,我们定个闹钟,因为我还要做我们的晚饭。”

其实,我们一旦满足了孩子的 情感 需求,他们就会坚定地相信,爸爸或妈妈是爱我的。

如果我们因为忙于自己的事情而无法满足孩子的 情感 需求,那么就要向他说明原因,得到孩子的谅解,并在忙完事情后及时满足他的 情感 需求。

3、给孩子表达 情感 的自由

孩子在这一敏感期,除了特别在意父母是否爱自己之外,还常常会用自己的方式向父母表达爱。

比如,有段时间女儿特别喜欢往我怀里钻,还喜欢亲吻我的脸,有时还会给我梳辫子。在这时候,我们千万不要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或心情好坏作出反应,而是要读懂孩子的行为举止,高高兴兴地接受她的爱,积极主动地配合孩子。

每个孩子都会用 哭泣 来表达自己的 情感 。

孩子在3岁之前,一般会因生理方面的原因而哭泣,如饿了、尿湿了、身体不舒服了等,很少因为 情感 因素。

当孩子处于 情感 表达敏感期的时候,他对 委屈 是非常敏感的,比如,我们没有及时去幼儿园接他,小朋友没有叫他一起出去玩,他失去了一件心爱的玩具,我们误解了他等等。这时候,孩子都会用哭泣来表达内心的委屈。

有次带女儿去公园玩,在花坛边不小心摔倒了,膝盖擦破了一层皮,并且也流血了。

因为有点疼,女儿掉眼泪抽泣着,我一边把她抱在怀里,一边对她说:“妈妈知道你摔倒了有一点疼,不过,等咱们回到家,就给你把伤口包扎好,不会觉得疼了。”她点点头停止了抽泣。

回到家后,婆婆看到女儿的伤口,大声说:“带孩子得好好看着点,都擦破皮流血了,孩子能不疼吗?”一边心疼地安慰女儿说:“摔疼了吧,快让奶奶看看”。

没想到,婆婆的这种安慰方式却惹得女儿嚎啕大哭,好像受了天大的委屈一样。

女儿的这种委屈是在婆婆的过分渲染中被激发出来的。因此,当孩子受到委屈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用理智的态度对待他,要理解、关爱他,从而驱除他内心的委屈。

1、认同并理解孩子的委屈

当孩子受了委屈之后,他希望对最亲近的人倾诉,作为父母的我们自然就成了他的首要倾诉对象。其实很多时候,孩子并不需要我们为他做主,或替他讨回公道,只需要我们 理解他的感受 ,认同他的委屈。

有一次,去幼儿园接女儿,路上碰到女儿的同学晓彤在伤心地哭泣,连忙问晓彤:“发生什么事情了?”

晓彤哭着说:“我看到宁宁在玩老鹰捉小鸡的 游戏 ,我也想加入,他们不让我一起玩。”

在一旁的晓彤妈妈听了哈哈大笑说:“傻孩子,就这么点事情,还值得哭。好了,咱们赶紧上车回家吧。”

妈妈的话并没有打开晓彤的心结,她反而哭得更伤心了。

在这里,晓彤之所以会哭得更伤心,是因为妈妈没有理解她的感受, 没有认同她的委屈 。长久下去,孩子就会渐渐不愿意向父母倾诉内心的委屈了。

更为严重的是,如果孩子内心的委屈得不到及时消除,就很容易出现 心理问题 。因此,当孩子向我们倾诉他的委屈时,我们要耐心地倾听他讲述,让他把内心的委屈一吐为快。当孩子倾诉完内心的委屈之后,我们不要急着讲大道理,而是要对他的委屈表现出 同情和理解。

比如上面晓彤的事例,我们可以这样说:“他们不让你玩,你很不高兴,妈妈能够理解”。用这样理解的语言会让孩子感到心有所依,心里就会好受一些。

然后,我们再给孩子分析一下事情发生的原因以及正确处理的方法,他就会更容易接受我们的建议,内心也不会留下阴影。

2、允许孩子用哭泣表达 情感

哭泣,是一种情绪表达方式,任何人都有权利用哭泣来宣泄自己的情绪。

然而,很多父母认为孩子哭泣是一种脆弱、懦弱的表现,会强制性地剥夺他哭泣的权利,尤其是对于男孩。

事实上,孩子任何一种 情感 的产生都是有理由的,也是正常的,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哭泣。而且,哭泣可以帮助孩子 缓解压力, 减轻痛苦,释放坏情绪。

所以,我们要允许孩子用哭泣表达 情感 ,表达内心的委屈。

不过,凡事都要有个度,如果孩子特别爱哭,我们就不能坐视不管了,而是要寻找他爱哭的原因,并对症下药。

涵妮妈妈寄语:

父母在发觉孩子可能进入“ 情感 敏感期”的时候,要多和孩子沟通,了解孩子背后的原因,及时安抚孩子的情绪,不能指责孩子,更不能置之不理。

3-6岁孩子的情绪特点

3~6岁宝宝的情绪怎么样此时的孩子社会情感迅速发展,道德感、理智感和审美感都逐渐发展起来了。并且,孩子调节情绪的认知策略开始出现,并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加强。他们开始掩饰自己的情绪,掌握了一些简单的情绪表达规则,知道表现出适当的情绪可以得到成人相应的反应。他们还会使用富于表达性的身体动作来辨别情绪,对情绪的外部原因和结果的理解进一步提高,知道发生的某个事件让大人或同伴高兴了或是不高兴了。

3~6岁宝宝社会情感的发展还没有完善,因此他们对情绪的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中常常会出现一会儿哭一会儿笑的场面。随着年龄的增长,宝宝对情绪的控制能力才会有所增强。

易冲动

3~6岁宝宝的内抑制发展差,控制力弱,言语的调节功能不完善,因此当外界事物和情境刺激儿童时,情绪就会出现爆发性,常从一端迅速发展到情绪的另一端。因此这个阶段的儿童的情绪易波动,极不稳定。所以,这个时期孩子的脸就象春天的天气那样多变,说哭就哭,说笑就笑。

易外露

这个时期的宝宝控制力发展差,他们的情绪变化毫不隐藏地表现出来,而且擅长用自己的身体语言来表达。如,不高兴就哭,高兴、舒服就大笑或者是手舞足蹈,愤怒就瞪眼跺脚,有高兴的事就要向亲近的人诉说。

易感染

宝宝的情绪具有情境性,得到新玩具、妈妈离去、新朋友出现……都会使他们的情绪大起大落,孩子的情绪随着情境的改变而改变。很多时候情绪不是由宝宝自身发出来的,而是因周围人的情绪波动而引起的。在幼儿园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小朋友哭起来了,其他小朋友也莫名其妙地跟着哭起来,整个场面会变得混乱极了。以后随着年龄增长,控制能力加强,这些情绪特征就会逐渐减少,情绪的控制力、稳定性也随之提高。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道德感、审美感和调控情绪策略逐渐发展,孩子控制情绪的能力慢慢加强,易冲动、易外露、易感染这些特征就会逐渐减少,情绪的控制力、稳定性也会随之提高。

道德感

三岁以后,儿童产生了简单的道德感。在儿童与成人的交往中,初步接触到社会人群对人和事物的好坏、美丑的体验和评价。孩子的道德感就是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在成人的评价和语言强化下发展起来的。儿童了解了游戏规则,遵守游戏规则,成人夸奖了他,他得到了肯定,体验到满意愉快的体验,又在成人的语言的指导下得到强化。他们逐渐知道哪个行为会引起满意的体验,哪些行为会引起不满意的和不愉快的体验。他们开始按照社会行为标准认识好坏、美丑,使道德感发展起来。

这个时候爸爸妈妈不妨多教给孩子一些基本的社会准则,同时要用夸奖来巩固孩子的利他行为。如,孩子会主动地擦桌子,给奶奶洗苹果,爸爸妈妈要给他多多的鼓励和夸奖,让孩子体会到自豪感,为自己而骄傲。

审美感

孩子在成人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体验和言语的直接影响下,能直接感知到与自己生活紧密相连的事物。如:美好的大自然、周围和谐的事物、优秀的美术、音乐、文学作品等。让孩子在欣赏这些事物中,产生一种愉悦的体验。审美感,就是从这些事物的鲜艳的颜色、新颖的形状、匀称的位置和图案开始的。到5~6岁,由于儿童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和成人的指导,儿童对事物的分析和辨别能力增强。儿童就能从生活中分辨美丑,知道什么图画美,什么音乐好听,什么语言美,什么行为美。这样就产生了对美的事物的舒服而愉悦的情绪体验。

这时候,爸爸妈妈要多让孩子注意使用自己聪明的眼睛、耳朵、鼻子……,充分地运用它们来观察我们美丽的世界。有时间的时候带他们走出家门,到博物馆、公园、湖边、草地……去畅游,去欣赏美丽的事物,孩子对事物的感觉会更加敏锐,艺术修养也会有较大的提高。

儿童在5~6岁时学会了调节自己的情绪,开始使用一定的策略来掩饰自己的情绪,掌握了简单的表现规则。在做了大人禁止做的事情后,为了逃避惩罚,掩饰自己的负罪感,掩饰自己的真实情绪,孩子会学会撒谎,但是他们的策略是简单的,很容易被成人发现。成人这时也不必发怒,要先检查自己的禁令是否合理,和孩子讲清楚道理,同时要记住,原先如果申明要惩罚的,就一定要执行。

此时的爸爸妈妈,更要细微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鼓励孩子说出心里真正的想法,然后告诉孩子正确的情绪应对方法,这样孩子的应对策略才会更加有效。

父母总是喜欢让孩子做这个、做那个,却很少去想孩子想的到底是什么,结果孩子不乐意,父母就给孩子扣上“捣蛋”“不听话”的帽子。

如果经常出现这样的烦恼,就是没有找到通往孩子心灵的道路。

只有先读懂孩子,才能引导他们自由、快乐地成长。

最难的是我们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如果问:在你眼里孩子是什么样的?有的父母会噼里啪啦说出孩子身上一堆的缺点,如果让他说出孩子身上的5个优点来,可能会说出一到两个来,又接着说到孩子的缺点了,为什么我们看不到孩子身上的优点呢?这就是父母缺乏欣赏孩子的眼光,不懂的认可孩子。

简书作家“平儿李”在 《真爱的发生》一文中写道:“当我们只关注孩子的行为时,我们根本没有走进孩子;当我们开始关注孩子背后的意图时,才开始了解孩子。”

当我们了解孩子意图背后的感受和需求时,才能读懂孩子的心,通过以下三大方面来了解下3岁孩子的心理吧。

人小鬼大,别以为你懂3岁孩子的心理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人小鬼大,别以为你懂3岁孩子的心理。

他们总是会做出一些匪夷所思的行为来,而大人们为了达到孩子的要求会绞尽脑汁,永远无法猜透他们的心思。

孩子在某一方面和变色龙很像,他们的要求一会一变,刚才还要牛奶,转身可能就不喝了,说好的要早点出门的,答应的好好的,到时就出了乱子,他们这样的变来变去,常常让大人觉得好笑又无奈,有时也会气的要发狂崩溃了。

如果无法读懂孩子的内心,不仅无法解决孩子的问题,满足孩子的要求,而且可能会更加的激化矛盾,让情况变得更糟糕。比如有的父母可能因为孩子的任性会变得烦躁进而打骂孩子,这样不仅解决不了问题,对孩子也造成了伤害。

3岁孩子的心理特点有以下几方面:

1,对一切事物都有浓厚的兴趣

3岁的孩子想要了解他没见过的事物,会努力钻研,也会刨根问底地没完没了,有时会甚至做出各种尝试和实验。其实智力的发展与兴趣有很大的关系,作为父母我们应该保护孩子的兴趣,理智对待孩子的好奇心,在孩子感兴趣的时候,给孩子多一些鼓励、指导和建议,让孩子真正学习到知识。

2,情感变得非常丰富

3岁的孩子,情感变得丰富起来,爱、高兴、难过、失望、愤怒,基本上所有的情感他都能感受到,比如,一岁以内的孩子看见狗,也许并没有恐惧的感觉,2岁孩子对狗就产生了恐惧,因为他知道狗会咬人,3岁孩子只有在特定时候才对狗产生恐惧,因为他们对狗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

从我女儿2岁开始,就要求她在吃东西的时候,第一口必须是爸爸或妈妈先吃,如吃苹果时要求女儿:“宝贝,让妈妈先咬一口。”这样做的目的是教育孩子,吃东西时要想着父母吃了没有,时间久了,孩子就会养成关心父母的习惯。等孩子3岁上幼儿园的时候,老师们发现她比别的孩子更有同情心,更懂事。

我们对孩子情感教育的目标就是要让孩子逐步做到情绪稳定积极,情绪认识准确、表达恰当,并促进高级情感的萌发。

3,喜欢说“不”

3岁左右孩子独立活动能力逐渐增强,会操作一些简单的物体,懂得了不少事情。他们自以为什么都会做,独立活动的愿望非常强烈:“我自己来”,“我要……我不要……”,“我偏要……”他们常常想到什么就要做什么,不考虑后果,也不知道失败的危险,不听话、执拗、顶撞的情况也多起来了,对成人的要求和安排喜欢说“不”。心理学家把孩子在2-5岁之间集中出现的逆反行为称“第一反抗期”,也称“第一危机期”。

对于3岁的孩子来说,爱唱反调并不是什么大毛病,更不是坏毛病。要觉得孩子不听话就是“不懂事”,这只是他表现自我的方式之一。

孩子说“不”是想通过与别人不同的意见来确认自我价值的存在。

比如:他想要自己穿鞋、穿衣服,那就让他去穿,等他做不好时再去帮他;他想要洗衣服,就给他一块肥皂,让他去洗自己的小袜子;他想扫地,就让他扫,哪怕越扫越脏,当然父母的帮忙是必不可少的。总之,父母要相信孩子,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那样他们在亲自实践的同时就能积累经验,体会成功的欢乐,这样孩子就不容易养成对父母说“不”的习惯了。

合作和反叛是3岁孩子的心理关键点

1,从反叛到合作,父母不可忽视的主动意识

一至两岁的孩子,父母可以控制,但是3岁孩子带给父母的是更多的震惊,令许多父母手足无措,身体的疲惫,甚至更是心理上的无奈。

这个阶段的孩子自我和独立意识萌芽,对事情的表现态度,要么合作,要么反叛,并且坚信自己的选择,与父母“死磕”到底,所以,合作和叛逆是3岁孩子的心理特点。

萌萌已经去幼儿园两个月了,他想尝试自己没做过的事情,一天晚饭后,他并没有如往常一样去玩玩具,而是主动帮妈妈收拾碗筷,并且说:“李老师说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妈妈听了非常高兴,连忙夸奖他。

收到鼓励的萌萌要帮妈妈洗碗,洗碗台太高,搬来了凳子,这下妈妈着急了:“不用你洗的,你会把碗打碎的,会受伤的,自己去玩吧!”妈妈百般阻挠,并且最后下了死命令,让萌萌去自己的房间玩玩具,回到房间的萌萌很生气,对着一堆的玩具发脾气。

上面的场景是不是很熟悉,在孩子想尝试的时候,很多父母都是想法设法阻止孩子,3岁前的活动都是父母来安排,但是3岁后的孩子对一切事物都想亲历亲为,什么都想弄个明白,但是如果父母断然拒绝,包办代替了孩子,这样就激化了矛盾,父母的不合作必然会带来孩子的反叛。

所以在孩子想要尝试自己做的时候,尊重孩子的主动性,用肯定来告诉孩子“你可以”,这样帮助孩子建立了自信心,用全身心来陪伴孩子,告诉孩子“你是安全的”,我们只需要做好孩子的坚实后盾,真正地去引导孩子。

2,从合作到守规矩,父母要有规则意识

要让孩子合作,就要树立规则意识,制定规则不是为了限制孩子,是为了引导孩子建立良好的行为规范,这样他的主动性才能发挥到正确的地方,才不容易受伤害,也会有成就感,同时,在制定规则时,一定要避免规则的随意性,否则,规则就成为了空谈。

对孩子管教有度,不放纵

吃饭的时候不进餐厅,洗衣服的时候非要过来帮忙,不停地往洗衣盆中加洗衣粉,在和小朋友玩玩具时,总是争抢。

所有的妈妈对这些场景都不陌生吧,像这样的例子甚至还能举出上百件,还得出结论:自己的孩子是这个世界上最难管的孩子。其实,不妨换个角度,是不是自己管的太严了呢?

1,约束孩子双手不如给孩子自由

比如我们家吃饭的时候,孩子不吃饭,就当没看见,而是和爸爸交谈:“今天的红烧肉真不错,你多吃一点,一共也没多少,再不吃就没有了。”因为是要和爸爸争抢着吃,孩子闻着香味就会过来了。

洗衣服的时候,孩子不停的倒洗衣粉,这时不要大喊大叫,而是说:“下一个步骤是用手搓,”孩子停下了,妈妈要趁机说:“你可真是妈妈的好帮手啊,会帮妈妈洗衣服了。”孩子听了可能会放下洗衣粉,用手去搓衣服。

跟别的小朋友玩玩具时发生争抢,不要动怒,试着说:“宝贝,你能给弟弟演示一下妈妈手中的这个玩具是怎么玩的吗?”孩子在被求助时,会兴趣大增,这样就化解了孩子抢玩具的危机。

我们只有真正尊重孩子,在保证孩子安全的前提下,大胆地把选择权交给孩子,他们是不会跟父母作对的,父母管的越紧,孩子反抗越激烈,我们要做到的是欣赏、肯定、接纳孩子,给孩子更多的宽容、关爱和交流,了解孩子的需要,为什么要这么做,给孩子一定的自由和选择。

2,自由不是放纵,管教要有度

有的父母给予了孩子一定的选择权和自由,但是孩子有时候还是会提出任性要求,这时怎么做呢?

把自由还给孩子并不是要溺爱和纵容

当孩子犯了错,批评是必须的,但是这种批评必须是就事论事,这样才不至于引起孩子的反弹。

批评孩子应该就事论事,而不要否定孩子本身,比如孩子在屋子里踢球弄坏了家具,是孩子没有意识到在屋里踢球的杀伤力,要告诉孩子踢球注意的事项,引导孩子去外面练习,不能对孩子打骂,攻击孩子其他方面,否定他整个人。

幼儿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期,这个时期孩子各方面的能力都是不足的,每件事都是从不会到会,对于孩子来说是特别大的跨越,因此在这个过程需要特别大的肯定。

比如孩子吃饭的时候可能把衣服弄得脏兮兮的,这种情况是孩子的吃饭能力还没掌握好,告诉孩子哪里还要锻炼,千万不要责骂孩子,这样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

孩子的反抗心就像弹簧,你越是压缩,他越是想要摆脱你的控制,最后弹的更远,掌握好一个度,给孩子一个舒适的空间去学习他该学习的事情,这才是最正确的教养方法。

三岁宝宝出现语言表达滞后,理解能力差的情况,主要还是需要家长潜移默化的去影响、帮助孩子,而且这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不能着急以免给孩子带来心理负担,家长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式:

1、注意沟通,可以有意无意的提一些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如动画片、玩具以及一些小朋友爱玩的游戏等,引导孩子参与交流,交流过程中,要注意倾听,不要因为孩子的表达不清晰、语言不连贯等粗暴打断,让孩子失去交流的兴趣。

2、亲子互动,家长可以跟孩子聊一些自己的见闻或者看到的事物,通过描述让孩子接触到更丰富的词语,然后家长可以采取一问一答的形式,如,看见白云像棉花糖,然后问宝宝还见过什么样的白云,引导孩子用语言学去描绘描述。

3、增加阅读,三岁的孩子还认不了太多的字,家长可以选择图画一类的书,自己先讲述一遍,然后让孩子复述,这个过程家长要做到声情并茂,吸引孩子产生足够的兴趣,然后他们才会更积极的去参与,孩子在讲述的过程中,家长也可以就他们不会说的词语或者不正确的发音给予纠正,重要的是在阅读完后,可以跟孩子在一起自由探讨一些各自的想法,这个可以更好的激发宝宝的语言表达能力。

4、增加记忆力,通过一些朗朗上口的儿歌、古诗等让孩子去背诵,家长要让孩子了解背诵内容表达的意思,他们领会了以后,除了背诵,也可以自己组织语言表达对内容的理解和看法,不论理解的深浅程度如何,家长只要正确引导就行,不用刻意强调对错,主要培养孩子的语言组织和增加词汇量。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语言是思维、情感以及情绪思想的重要的表达工具,是可以让孩子建立自我意识和形成独立思维的重要的因素,帮助孩子建立一个良好的语言习惯,也可以帮助孩子更好更快的成长。

处理倔强和急躁的三岁半孩子可以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但以下是一些建议来帮助您应对这种情况:

1 给予孩子适当的表达方式:孩子在这个年龄段可能还没有完全掌握自我管理的技巧,因此他们可能会表现出倔强和急躁。帮助他们学会适当地表达情绪和需求,例如通过言语、绘画或玩耍来表达他们的感受。

2 提供积极的引导和规范:设定明确的规则和界限,让孩子知道哪些行为是可以接受的,哪些是不可以接受的。给予他们正面的引导和指导,帮助他们理解正确的行为方式,并逐步引导他们掌握自我控制的技巧。

3 培养情绪管理能力:教导孩子如何管理和调节情绪。通过模范示范,让他们学会冷静下来、深呼吸、用适当的方式表达愤怒或失望等情绪。您可以使用游戏、故事书和角色扮演来帮助他们学习这些技巧。

4 建立稳定和结构化的日常生活:提供稳定和结构化的日常生活环境,这可以帮助孩子感到安全和安定。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一致性,例如固定的作息时间、规律的饮食和活动安排,可以减少孩子的不安情绪和倔强行为。

5 鼓励积极的交流和合作:培养孩子积极的交流和合作技巧,让他们明白与他人合作和沟通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鼓励他们分享和倾听他人的意见,帮助他们学会与他人合作和妥协。

6 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和爱:确保孩子得到足够的关注、爱和陪伴。在他们需要的时候提供安慰和支持,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

7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您发现无论如何都难以处理孩子的倔强和急躁,或者这种行为导致他们的生活受到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考虑咨询儿童心理学家或行为专家寻求专业建议和支持。

如果您已经尝试了上述方法但问题仍然存在,或者您认为孩子的行为超出了正常范围,那么寻求专业帮助是明智的选择。儿童心理学家或行为专家可以进行评估,并为您提供个性化的建议和支持。他们可以帮助确定潜在的问题或挑战,并提供更具针对性的策略和技巧来处理孩子的倔强和急躁。

此外,也建议与孩子的教师或托儿所保持密切的联系,了解他们在其他环境中的行为表现。他们可能能够提供额外的观察和建议。

最重要的是,对待孩子的倔强和急躁时要保持耐心和理解。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部分,他们需要时间和指导来发展适应社会的技能。通过提供爱、支持和合适的引导,您可以帮助孩子逐渐掌握情绪管理和行为控制的技巧,促进他们的发展和成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8780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