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第二节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工作资料 2010-05-21 10:48:53 阅读443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一、目标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目标是指导美术活动设计与实施过程的关键准则。制定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目标的依据,包括幼儿美术发展的规律、幼儿美术学科本身的特点及社会发展对幼儿美术教育的要求。 1.幼儿美术发展的规律 幼儿美术的发展有其共同的规律,这是由幼儿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的特点所决定的。如第一节所述,幼儿绘画、幼儿手工、幼儿欣赏的发展都表现出大致的规律。这些规律能从视觉符号和视觉形象的角度,反映出某个时期幼儿认知、情感和社会性发展的总体水平。因此,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终极目标的制定,必须依据幼儿美术发展的规律,才能符合幼儿生理发育的特点和心理发展的需求。迄今为止,人们对幼儿美术发展的过程已有较为明确的认识,教师可以依据幼儿美术活动过程及其作品,判断幼儿美术发展的水平和状况。因此,在制定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部分目标时,应立足于幼儿现有的发展水平,让幼儿充分地表现自我,满足自身的需要。同时,另一部分目标应超前于幼儿的发展水平,设置在最近发展区内。这样的活动目标能激发和形成幼儿目前还不存在的心理机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美术的发展。 当然,幼儿在美术发展过程中还受到美术教育和美术实践的影响,表现出美术发展水平的层次性,反映出幼儿个体与众不同的个性、兴趣和需要。因此,具体的美术教育活动目标的制定,既要考虑幼儿美术的整体发展水平,又要顾及幼儿个体表现在美术方面发展的差异,使制定的目标能真正有益于幼儿美术的发展。 2.幼儿美术学科本身的特点 幼儿美术是幼儿从事的视觉艺术活动,它有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如线条、造型和色彩等。并通过视觉形象的塑造,表达幼儿对周围生活的认识和情感。因此,在终极目标中就包含了了解美术工具和材料的使用方法,并且通过美术符号系统的学习,掌握一定的美术技巧,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因此,幼儿美术学科本身的特点也是制定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目标的依据。 3.社会发展对幼儿美术教育的要求 社会发展对幼儿教育的面貌和状态起着规范的作用,这是一种来自教育外部的制约性。幼儿是未来社会的主人,社会的发展表明,现代社会乃至未来社会不仅需要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更需要一个人格健康完善的人。即应该具有较多的创造力,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人与社会的统一的人。这是幼儿美术教育的立足点和归宿,也是与《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提出的把幼儿培养成身心和谐发展的人的教育目标相一致的。 (二)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目标的结构及其分析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目标结构,是指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目标的较为稳定的组织形式。它包括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总目标、分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单元目标及具体的教育活动目标。 1.总目标 总目标是确定其他层次目标的依据,必须符合《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关于幼儿美育的精神。它是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目标最概括的表述。 总目标把《幼儿园工作规程》中的美育目标“培养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与美术学科本身的性质特点结合起来,作出了具体明确的阐述。总目标规定了幼儿审美心理结构中审美感知、审美情感和审美创造等基本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首先应该从审美感知能力人手,因为审美创造所需的内在图式与内在情感的积累,是通过感官对外部自然形式和艺术形式的把握来完成的。其次,幼儿通过美术欣赏和美术创作活动,能产生审美愉悦感,丰富审美情感体验,最终促进幼儿人格的完善。最后,在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中,审美创造能力的获得,会进一步促进幼儿审美感知的敏锐和审美情感的丰富与深刻。总目标还指出了达到以上目标的途径。即通过教师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和美术作品的欣赏,幼儿在美术活动中自由自在的表达,以及幼儿对美术工具和材料的操作,对线条、形状、色彩、构图等美术形式语言的学习与使用来进行。 2.分类目标 分类目标从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三种类型,即绘画、手工、欣赏的角度来描述。每种类型中又包含了认知、情感、技能三个方面的具体要求。但不同的领域侧重点不同。绘画和手工类型侧重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欣赏类型侧重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而审美情感体验能力的培养则在三种类型中都有体现。分类目标还反映了三种教育活动各自的特点,突出了幼儿美术教育实践的启蒙性质,即在目标的表述中较多地使用了“初步”、“粗浅”、“基本”等限定用语。 3.阶段目标 阶段目标是幼儿美术教育活动分类目标在幼儿各个年龄阶段的具体分解和落实。阶段目标按年龄班提出了不同层次的要求,考虑了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即符合教育不仅要适应幼儿发展的水平,而且要能促进幼儿发展的原则;同时,还为单元目标和具体教育活动目标的制定指明了方向,即多个以时间为单元或以主题内容为单元的目标相互联系、逐步递进,便构成了年龄阶段的目标。 4.教育活动目标 教育活动目标是单元目标的具体化和展开,它必须与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一致。同时,活动目标是最具体的目标,必须具备可操作性。 教师在制定具体教育目标时,应深入、细致、透彻地研究各层次的目标,透彻把握各层次目标的内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防止不同层次目标的脱节,增强目标意识,确保目标的实现,真正促进儿童的发展。 (三)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目标的表述 由于目标是通过活动对幼儿的期望结果,故从幼儿的角度表述更直接、更确切,一般采取行为目标、过程目标和表现目标三种表述方式。 1.行为目标 行为目标表述的是幼儿学习行为变化的结果。这种行为变化的结果是可以观察和测量的。 马杰(R.F.Mager)认为,行为目标应包括三个组成部分:(1)要学生外显的行为表现;(2)能观察到的这种行为表现的条件;(3)行为表现公认的准则。 在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中可以分别对应:(1)幼儿自身表现出的美术行为反映,如“画出”、“印出”、“做出”、“折出”、“剪出”等;(2)幼儿的这种美术行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产生的,如是“在教师指导下的”、“独立的”、“临摹的”等;(3)行为的具体内涵,如“画出爸爸妈妈的头像”、“折出一只小兔子”等。 一般来说,美术知识和美术技能的学习,可采用行为目标的表述法。教师在具体撰写时,应注意行为目标的三个方面的完整性和具体性。如“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学习用线条画出夏天梧桐树的特征”,就较完整和具体。 采取行为目标的表述方式,其优点在于它的具体性和可操作性。但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并非所有的内容都能用被观察到的行为加以表述,如果仅仅关注行为目标,必然会遗漏许多其他有价值的内容。 2.展开性目标 展开性目标也可称过程目标,描述的是幼儿学习行为变化的过程,所关注的不是外部事先规定的目标,而是强调教师根据实际的活动进展情况提出的相应目标。它与行为目标的区别在于,行为目标关注行为的结果,而展开性目标关注的是行为进展的过程。 英国学者斯滕豪斯(LStenhonst)认为,教育由四个不同的过程组成。它们分别是:(1)技能的掌握;(2)知识的获取;(3)社会价值和规范的确立;(4)思想体系的形成。如果说前两个过程可以用行为目标表达的话,那么后两个过程则必须通过展开性目标来表述。在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中,幼儿举的提高,习惯的养成、艺术修养和情操的陶冶,人格的健全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注重过程性的教育。这种目标的表述,需要用展开性目标的形式来表述。如“幼儿能提高对折纸的兴趣”、“养成注意整洁的良好习惯”、“形成对生活中美的事物的关注”等,即是用展开性目标的形式来表述的。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展开性目标有着丰富的内涵,是目标表述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撰写这类目标时,应注意深入研究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全面了解美术学科本身的性质,熟悉幼儿美术发展的状况。同时,在展开性目标实施的过程中,要根据活动的实际进展情况,注意灵活机动地调整目标,以促进幼儿更好的发展。 3 表现目标 表现目标表述的是幼儿在某种活动后所得到的各不相同的结果。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希望幼儿能独特而富于想像力地运用和处理美术材料;在解决问题及美术创作方面,不存在单一的正确答案。表现目标体现艺术的本质特征——独创性。表现目标是对行为目标的补充,而不是取代。 表现目标关注的是幼儿在活动中表现的某种程度上的首创性的反映形式,而不是事先规定的幼儿行为变化的结果。它只为幼儿提供活动的范围,活动的结果则是开放性的。如“利用教师提供的各种不规则的彩色图形,想象拼贴出一幅美丽的画”、“学习设计花布,注意色彩和装饰纹样的变化”等,都是表现目标的描述方式。 表现目标与行为目标是相辅相成的。表现不仅是感情宣泄的渠道,而且把感情、意象和观念转变托付给了材料,通过这一转变,材料成了表现的媒介。在此过程中,技能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没有技能,转变就不可能发生。幼儿在活动中获得了技能,便能运用于自己的表现活动中去。因此,行为目标使幼儿得到了系统的技能训练,掌握了美术工具和材料的正确使用方法,使表现成为可能;而表现目标则鼓励幼儿运用已有的技能,拓展并探索他的观念、意象和情感。 总之,幼儿美术教育活动的三种目标,取向各有所长。在制定和表述时,应特别注意各种形式目标的互补性,用恰当的表述方式来撰写,使之扬长避短,从而有效地实现幼儿美术教育的总目标。 二、内容的选择安排 首先,幼儿美术教育的内容是实现教育目标的载体,必须依据幼儿美术教育的目标,才能达到为目标服务的目的。其次,幼儿美术教育的内容最终是要通过幼儿自身的内化才能对其发展起促进作用,因此,它又必须符合幼儿美术发展的规律与年龄特点。内容的具体的选择安排应注意以下事项。 (一)必须依据幼儿的生活经验 阿恩海姆认为:“在发育的初级阶段上,心灵的主要特征就是对感性经验的全部依赖。对于那些幼小的心灵来说,事物就是他们看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或闻到的那个样子。”他认为,幼儿的思维问题的解决和概括,“绝大部分都是在知觉水平上进行的”。因此,只有那些被幼儿直接感知过的美术教育内容,才能被同化到自己的审美心理结构中去。为此,教师选择美术教育内容时,要注意结合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结合他们感知过的有过积极的情感体验的现实生活。这些内容幼儿能够接受,也乐于接受。如在大班幼儿参观海底世界后,安排绘画活动“海底世界”,这个内容是幼儿直接感知过的,能激发幼儿创作的激情和欲望。 (二)具有审美性 从《规程》中幼儿美育目标“培养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中,我们知道,幼儿美术教育从本质上说属于审美教育的范畴,美术教育的根本任务应该是对个体进行审美、创造美的教育。因此,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必须选择符合幼儿认识美的特点的内容,引导幼儿充分感知,丰富和发展幼儿的审美情感,培养幼儿的审美表现能力,并能按照幼儿的审美标准和美的规律,将幼儿感受世界的审美能力变为他们的内心需要和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进而健全和完善幼儿的人格。如春天到了,万物复苏,整个大地都披上了点点新绿,各种鲜花争相怒放,小鸟也按捺不住喜悦停在枝头歌唱……春天是多么美好。于是,教师在春天来临时,选择描绘美丽的春天来了的内容,带领幼儿到大自然中去看看、听听、摸摸、闻闻,充分感知春天的美丽,进而通过创作活动,激发幼儿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三)具备联系性 美术活动的内容安排应注意纵向顺序和横向联系。 纵向顺序是指伺一种类美术活动的内容之间的互相排列。如美术欣赏活动内容,小班安排欣赏“大班哥哥姐姐的画”、“秋天的水果”、“秋天的树叶”、“布娃娃”、“小花伞”等幼儿生活中熟悉的直接接触到的美好事物;中班安排“布老虎”、“民居建筑”、“节日的环境”;大班安排梵高的作品“向日葵”、“剪纸”、“茶具”,徐悲鸿的“奔马”等。这些美术教育内容在帮助幼儿建构审美心理结构方面是有序的、连续的、层层推进的,同时也是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化的。 横向联系是指不同种类美术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如在绘画活动中安排画“糖戎芦”,在手工活动中安排做“糖葫芦”;又如欣赏过“美丽的窗花”后,安排手工“剪窗花”,再将剪好的窗花进行环境布置。这种横向联系内容的安排,能帮助幼儿从各种角度认识、感知事物,学习多种表现技能,体会同一事物的不同质感美。如画的糖葫芦是平面的,而手工做的糖葫芦是立体状的,作品的显现状态和活动的过程带给幼儿的审美感受是不一样的。 (四)具有整合性 艺术来源于生活,幼儿美术活动的内容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其他领域的活动带给幼儿的经验,必然产生丰富深刻的体验,积淀于幼儿的生活之中。因此,幼儿美术活动的内容往往可以选择语言、科学、社会、健康、音乐等领域的活动内容。如社会领域中有认识了解国旗、长城、天安门、家乡等内容,美术活动内容可以选择画国旗、长城、天安门、美丽的家乡等。又如中班语言“吹泡泡”(星星是月亮吹出的泡泡,露珠是小草吹出的泡泡,葡萄是藤儿吹出的泡泡……),美术活动可选择画吹泡泡的内容。这种整合,可以帮助幼儿建立起各种学习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巩固他们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理解,提高综合素质能力。 (五)具有灵活性 正是因为幼儿在美术活动中所表现的是自己所看、所听、所接触到的,所以美术教育内容选择得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幼儿表达认识、抒发情感的效果。在选择美术教育的内容时,要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时间、不同场合,灵活安排。农村幼儿园,可多选择具有农村题材的内容,如劳动的场景、庄稼的丰收及各种农产品等;春天可多安排描绘自然景物的内容,如“草地上的鲜花”、“蝴蝶飞、花儿美”,节日前可安排手工“环境布置”,欣赏城市披上的节日盛装等;又如原来安排手工活动“折飞机”,早晨发现下雨了,教师也可临时更换活动的内容,让幼儿观察下雨天的景物特征和人物动态,开展绘画活动。 灵活性的内容安排,能更好地激发幼儿表现与创造的欲望,在美术活动中得到情感上的愉悦体验,从而对活动产生兴趣和信心。 三、方法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方法,是指在美术教育活动中,为了达到活动目标,教师所采用的指导方式和幼儿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方式。教育方法的采用,应考虑幼儿的年龄特征、实际水平和美术学科本身的特点等。幼儿美术教育的方法多种多样,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观察分析法 观察分析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通过多种感官感知事物的造型、结构、色彩、运动模式等审美特征,用脑思考,进行比较的一种方法。其目的在于帮助幼儿积累内在图式,深化表象,使幼儿获得鲜明、深刻、完整的视觉形象,激起表现的愿望。 观察时,可以运用各种感官感知,包括用眼看、用手摸、用鼻子闻及用动作模仿等。如绘画“调皮的小猴”,教师不仅可以组织幼儿去动物园参观,还可以在参观后引导幼儿用动作模仿猴子调皮的各种表情、姿态等,这样更能激起幼儿创作的欲望。又如泥工活动“刺猬”,教师除了引导幼儿观察事物的外形特征,还可请幼儿轻轻触摸刺猬的刺,加深感受,获得更深刻的印象。 观察被看作是美术活动的基础,没有观察就谈不上分析。分析是指人的思维过程,是把头脑中的事物或现象分为各个属性、部分、方面,找到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如“节日的街道”欣赏活动,幼儿通过视听器官一下子就能感受到节日的热闹与喜庆。但这种气氛是从何而来的呢必须引导幼儿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如远处的天空飘着彩色汽球,周围的树枝上挂满了灯笼,广场中间摆放着鲜花,四周插着彩旗等等,从而更深刻地感受理解热闹与喜庆,产生审美的愉悦体验。 (二)示范与范例法 示范指教师把美术活动过程中的难点、重点直接操作给幼儿看,利于幼儿在直接摹仿的条件下,学习一些参加美术活动必需的关键的技术性的措施。 示范包括整体示范和部分示范。整体示范指教师把表现物体形象的过程连续地完整地操作给幼儿看,一般在幼儿学习新的技能时用。如幼儿刚刚进人中班时,纸工活动《牵牛花》,需老师从头至尾将折叠的过程操作给幼儿看。部分示范指教师把美术活动中的某一部分操作给幼儿看。如大班绘画“美丽的公园”,在活动中,教师只示范树与树的遮挡重叠的画法(当然该班幼儿美术基础较好)。美术活动中工具材料的使用方法示范也属于部分示范。 教师在示范时,应做到动作熟练、准确,让每一位幼儿都能看清楚。有时可视具体活动内容采取蹲下或走到幼儿的面前示范等方式。 范例是指教师提供给幼儿观察欣赏的直观教具,它可以是教师的范画,也可以是实物、、图书等。好的范例可以帮助幼儿了解、感受事物的审美属性,充实其视觉形象,丰富幼儿的创作内容;还可以扩大幼儿的视野,帮助幼儿体验多种艺术手法,提高其审美能力。 范例的选择必须符合以下标准: (1)形象准确,线条清晰,色彩鲜明,大小适当,能反映事物的基本特征。 (2)具有二定的艺术水平,富有美感,能唤起幼儿的情感和兴趣。 (3)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容易为幼儿所理解和接受。 示范与范例的运用都对幼儿的创造性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应慎重思考,用得恰到好处。 (三)游戏练习法 游戏练习法是指通过游戏的形式,引导幼儿在愉快、积极的状态下学习美术技能,把视觉形象改变为视觉——运动形象,提高手眼协调能力,培养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游戏练习法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它的使用是灵活多样的,游戏性的命题、游戏化的练习方式、对美术成果的游戏性处理以及美术活动中游戏性材料的使用等,都可以把美术和游戏结合起来。如“吹泡泡”、“煮元宵”等游戏化的命题,能提高幼儿绘画的兴趣;如“装饰背心”,每不幼儿穿上纸做的背心,用水粉颜料在其他小朋友背上画。这种绘画方式的变化,使得幼儿学习的兴致很高。有时教师可以在美术活动中运用谜语的趣味性,增加游戏的成分,巩固绘画的技能。如教师出一些简单的谜语,让幼儿把谜面简单迅速地画下来。如“星星点点朵儿小,**小花缀细条,不要嫌它不火红,春天一来它报到。”(迎春花)。另外,喷洒画、泡泡画、滚画、印章画中牙刷、吸管、玻璃球、各种水果做成的印章,这些材料本身就给了幼儿极大的兴趣,激励了他们参加美术活动的热情。 (四)情感熏陶法 情感熏陶法指教师为幼儿创设宽松愉快的心理环境和充满感情色彩的情境,让幼儿在身心最佳状态下,产生追求美、表现美的欲望和热情,积极主动地去观察,去想像,去创造。 幼儿的美术活动是在其美术动机的推动下产生和发展的。这种内在的美术动机,有赖于教师对幼儿情感因素的调动。首先,在美术活动中,教师要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愉快的心理环境。教师自身应对美术活动充满兴趣,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以生动的富有感染性的语言调动起幼儿对生活经验的回顾、体验。教师还应充分尊重幼儿的情感,信任幼儿的创作,不包办代替、指手划脚,建立起师生间真正的平等关系。这样,幼儿就会对美术活动感到亲切、有趣,能兴致勃勃地参加。 为了更好地调动幼儿主动投入到美术活动中的积极情感,教师可充分利用自然美好的环境进行引导,给予其美的陶冶。同时,创设充满情感色彩的审美环境,激发幼儿的兴趣,使之产生参加美术活动的内在愿望。教师可充分利用自然美好的环境进行引导,对室内外的环境布置、各活动区(角)的创设,应尽量做到和谐优美,造型生动,色彩鲜明,符合幼儿的审美情趣。如春天到了,教师可适时地带领幼儿春游,感受浓浓的春意和大自然的美景,激发幼儿创造的热情。在秋游活动时,教师可有意识地组织幼儿捡拾飘落的形状、色彩各异的树叶,引导幼儿制作树叶贴画、树叶喷刷画或叶脉书签等,供幼儿欣赏。在美术活动中,教师还可通过播放一些轻松、舒缓、抒情的乐曲,造成一种美的氛围,来配合幼儿的活动,激发幼儿的想像和创作的欲望。 (五)分层指导法 分层指导法是指教师依据幼儿的不同水平,对幼儿进行分层次的指导。其目的是促进每个幼儿的发展。 分层指导法可以从目标分层、材料投放分层、指导分层、评价分层等几个方面去实施。 1.目标分层 教师在每一个活动之前,应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了解每位儿。在制定美术活动的目标时,考虑到对不同类型、不同水平的幼儿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对手眼能力协调好的幼儿,应要求他们能表现细节;而对小肌肉发展不完善的幼儿,只要求表现物体的基本结构特征。教师应注重幼儿自身的发展变化,挖掘每位幼儿发展的潜能,不断调整幼儿发展的目标。 2.材料分层 有了目标分层,教师在为幼儿提供材料时,应考虑到依据幼儿不同能力水平提供材料。如折纸“大公鸡”活动中,对动手操作能力好的幼儿,可有意识地提供一张以上的纸以及彩色水笔等,让他们多折几个,并可添画涂色。 3.指导分层 在幼儿美术活动中,幼儿描绘制作是一个重要的过程,教师需要巡回指导。在巡回指导时,教师可针对幼儿不同的作业情况,采用分层指导的方法。这种分层巡回指导的方法受分层目标的直接影响,仍然强调教师对每一位幼儿的了解。如大班绘画“美丽的公园”活动中,巡回指导时,教师对能力强的幼儿重点引导其通过多种形象来表现公园的热闹和美丽,并根据画面需要,恰当运用各种颜色表达其情感色彩;对能力中等的幼儿,则鼓励他们大胆构思,认真描绘;对能力较弱的幼儿,则首先要与他们一起谈论画什么,帮助其确定主题和主要形象,较为合理地安排画面。 4.评价分层 这种评价,要求教师根据不同层次的目标、不同层次材料的使用,尤其是幼儿本身水平的不同层次来进行评价,注重幼儿个体自身的纵向发展。 以上几种方法,在整个美术教育过程中,应根据活动的需要灵活选择,综合运用,并在教育活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创造出新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我们说,教要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用所有的感官去感受生命的律动,对万物和时空赋予灵魂,在唯美的形式里描绘最美丽的家乡 ――边巴 与边巴老师的碰面约在格桑林卡里的阿卡丁藏式面包坊,一个小资情调十足的地方。边巴老师说,原本在朋友的画廊备好了上等的蓝山咖啡请我喝,画廊里又有暖气,环境比较舒适,也比较安静,适合做采访。后来因为找不到停车位只好作罢。这个小小的细节足以让我感动,更让我们看到了藏族同胞骨子里热情好客的性情。
在这个舒适的角落,在四溢的面包香味里,边巴对我说起了他的童年和绘画。
童年的孤独,让画家的灵魂附着在一草一木间
家乡、童年、生活环境,都是一个艺术家创作的灵感来源。小时候的我,并不像现在这么开朗、健谈。不过正因为如此,童年的生活环境造就了现在别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我的美术作品跟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尤其是我早期的作品,受童年生活的影响比较大。我小时候性格很孤僻,很少与人交往,加上自己的生活环境――一段很长的放牧生活。那时候一个人一整天的在山里与羊为伴,时间过得很慢、很慢,特别渴望与人交流,甚至有时会站在山口等一天,等待一两个过路的人,与他们说说话。可很多时候事与愿违,就这样,在孤独中自己养成了与天地、与大自然交流对话的习惯。然而在凝固的时空里我又经常怀疑自己的存在和存在的价值,于是偶尔大喊几声听其回音,偶尔也在太阳下看看自己的影子,然后摆出各种身姿与自己逗着玩……总之,我需要用自己所有的感观去感受自己生命的律动。同时,我也需要寻找自己生命存在的现象以及与大自然的关系。因为在当时的环境中,我时常觉得自己与大山里的一草一木或一虫一鸟没什么区别,于是我生命及灵魂深处的感触就附着在这山间任何一个地方。
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中,不仅培养了我认识自己生命的意义,同时也激发了我所有的感知能力,进而用情于万物。在单纯与寂静的时空里,我的一切都变得很敏感,尤其在我的情感方面,习惯了在大自然里孤寂地与万物交流生命的感受。当我的生活环境发生变化时,顿感与人交流或相处是那么的兴奋。于是我开始专注于人们的生活,在生活中我体会到生命的乐趣。虽然很多时候都可能是无意识的,或者是被教化的过程,但这些因素却为我铺下了人生的一切基础。
绘画、泥塑、石刻,都是我表达对生活热爱的方式
说到绘画,我自幼就非常喜欢,好像绘画就是自己唯放开胸怀表达和展现自己的方式。还有泥塑和石刻,也是我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的一种表达方式。至于绘画、石刻以及泥塑的技法与材料都是没法讲究的,只是即兴而已。记得当时我们那个村的教育条件很差,就连―张白纸都很难找到。庆幸的是,1985年我考上了第一批内地西藏班,离开故乡,到河北师范大学求学,接受系统的美术专业基础培训以及现代高等教育的思想熏陶。在保证学习好其他课程的前提下,我始终都在努力学习西画和国画,希望以绘画来描绘自己和家乡。
之后回到家乡,我又到西藏大学艺术系继续深造。
后来,随着西藏旅游业的大力发展,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这片神圣的土地上寻找心灵的归宿。在西藏,你不仅会看到黄皮肤黑头发的祖国同胞,更有来自世界各地不同种族的外国朋友。他们对西藏的历史文化、风十人情,特别是对西藏的绘画有着浓厚的兴趣。在八廓街附近的画廊里,外国游客络绎不绝,他们是藏画的超级“粉丝”,他们喜爱藏画,也愿意花钱购买藏画。
曾经有―位比利时的画家在朋友的画廊里看到我的画非常感动,想与我交流。因为语言的关系我们找来―位翻译帮助我们交流,从第一天开始,那位画家就与我对藏画的表现技法、作画手法等技巧方面的内容展开了激烈地讨论。当然我们也探讨西画的技法,这对我来说也很熟悉。有了第一天的愉快交流,又恰巧正值秋季,于是我们相约第二天去堆龙德庆县写生。西藏的秋天给他带来了心灵上的震撼。临走时他不禁感叹说,你有这么美的家乡,一定要用自己的画来描绘它,让更多的人知道,让更多的人来西藏旅游,彼此的文化也可以相互交融,碰撞出火花!他的话深深地感染着我,正如我的画深深地感动着他。是的,作为一名藏族艺术家,我们有责任有义务用自己的作品来诠释家乡的山、家乡的水和家乡的美,让更多的人了解西藏,热爱西藏,让更多的人来西藏旅游,不仅仅是促进西藏文化的交流,更是大力地促进了西藏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是两全其美的好事。
选择用民族的绘法去表达西藏的思维
民族文化的精神一直贯穿在我的画里,同时也融入了当代的理念。我小时候特别喜欢西藏的自然景观,现在则更倾向于西藏的人文景观。最初画油画和水彩时酷爱画肖像和风景,后来发现光画这些不够,要发掘发自内心的东西,要把西藏人民对自然,对生活的感触,对现代社会的看法体现在画里。艺术作品需要历史的承载,也离不开现代文明的融合。
从内地回到西藏后,我画了不少油画和水彩作品,可当我面对民族文化和东方文化时,深感自己画风的局限,总觉得需要一种符合西藏文化及具有东方文化精神的绘画方法,从表现表象转移到内在的民族精神,这种转变对我来说是一个必然的选择。因为我作为一名藏族艺术工作者,既接受过现代文明的教育,又是一个传统与现代文明迅速变化更替时代的藏族人,对于世界文明之间的冲撞是深有体会的。对于当代的我们来讲,应该学会对各种文化现象的取舍,同时也有捍卫和继承优秀文化的义务。这对我来说也是一种责任。
早已习惯于西画的我,突然要选择用东方民族的绘画手法去表达西藏与个人思维,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情,这意味着我要重新学习藏画,重新学习西藏传统艺术及其精髓,还要融合当代的文化。值得庆幸的是,因为自己是藏族,对藏文化的理解相对容易,但要将思维表达到画面上却困难重重。
历史进程走到今天,我认为绘画艺术在今天的西藏必须回到人间,以人间的喜怒哀乐为载体,同时以西藏的文明去阐释和理解今天所发生的―切。对于我来说,我只是想用画笔述说历史,以美的尺度去丈量历史、丈量时间,在时空隧道中,以美的形式来寻求自己在精神上的―种升华。
在独创自己绘画风格的前提下,深刻地理解传统文化,再加以西画的手法,运用体面造型及自然中的各种微妙光影效果,把自己所看到的、所感受到的重新在画面上加以整形重塑,赋予魂魄生命,使之成为我独有的―种艺术语言。
对于一名藏族人来讲,一草一木赋予生命的灵光是西藏传统文化的一种精神,藏族曾是笃信万物有灵的宗教信徒,那么我把这种宗教情感运用到自己的艺术里,使之成为一种艺术语言,让人们在我的作品里读到一些我自己的艺术感悟,也当是艺术上的创新。实际上我的这种艺术风格是离不开童年时代与万物沟通心灵的习惯的。
现在我的西藏布面重彩画算是比较成熟了,但我一直还在寻找一种更好的平衡和融合,一直都在追寻一种更加唯美的表达方式。
1、灵遁者油画作品《救赎》。尺寸:30×50cm
其实画画这件事,和学吃饭,学走路是一样的
2、灵遁者油画作品《穿丝袜的女孩》。尺寸:60×60cm
其实画画这件事,和学吃饭,学走路是一样的
灵遁者艺术观点摘录:我们说战胜病毒,但没有人去责骂病毒,不是吗?病毒不是我们真正的敌人,它和我们一样都存在于这片空间。黑暗是一种颜色,光明也是一种颜色,一个成熟的人,尤其是一个成熟的画家,不会对任何颜色有偏见。
幸运地是我们活在光与影的世界中,黑暗和光明一开始就是共存的。我感觉画不好画,我感觉大脑混乱,都是我自己的原因。人类是迷茫的,人类经历了长期的奋斗也还是迷茫的,也是我们自己的原因。但正因为有迷茫,有疑惑,才会继续向前探索。
其实画画这件事,和学吃饭,学走路是一样的
我也会努力去完成一幅又一幅画,用各种颜色,甚至用你们从未见过的颜色。我的墙上挂着画,灯关了之后,什么画都是无。但大家要清楚,那个第一次看见光束的人,会害怕,但不会永远害怕。——灵遁者《我站在光影交集点》
3、灵遁者油画作品《关系》。尺寸:30×50cm
其实画画这件事,和学吃饭,学走路是一样的
作品欣赏:少即多,颜色与颜色,颜色与线条,线条与线条。当你不同角度去理解抽象油画的时候,你联想会扩宽10倍,甚至100倍。这幅简单的小画,在表达一个极大的主题”关系“。什么关系?是依赖还是交错?显然画面中给出的答案是一切皆有联系。
4、灵遁者油画作品《遗迹》。尺寸:100×120cm
其实画画这件事,和学吃饭,学走路是一样的
作品欣赏:这幅油画作品画是在一个洞穴中,一男一女各有心事。而它们的头顶,是古代留下来的遗迹。是两只不知名的动物。
关于艺术的观点:朱熹有“存天理,灭人欲”的哲学观点,要是他能活到现在,一定会明白“人欲”也是天理的一种。每个人表达人欲的方式不同,因为经历,经验,认识不同而不同。于是就有了上面的烟,酒,色,赌等释放人欲的方式。大家管这个世界叫“红尘世界”,或者叫“婆娑世界。”很有意思,婆娑是指堪忍、能忍、忍土。婆娑世界是指释迦牟尼佛所教化的三千大千世界,此世界的众生安于十恶不肯出离,忍受三毒及诸烦恼,故又称"堪忍世界",就是大家说的现实世界。
5、灵遁者油画作品《蓝色记忆》尺寸:40×60cm
其实画画这件事,和学吃饭,学走路是一样的
作品欣赏:如何理解这幅抽象油画作品,似乎很难。但从色调上,我们可以看到它是偏冷色调的,蓝色又是让人冷静的色彩。可以对于“记忆”来说,即使冷静也无济于事,所以我们看到了模糊的画面,这是作者故意为之。有很多错综复杂的线条交织在一起,就好像无数的记忆或者经历交织在一起。却没有什么是最清晰的,虽然隐隐能在画中看出表情怪异的人。但最清楚的却是左上方的红太阳。
显然作者在表达,记忆过去了,很难如当初那样清晰可见。似乎在告诉人们,珍爱生命,珍惜时间,不要让自己陷入这种迷茫的交织。
6、灵遁者油画作品《似水流年之裸女》尺寸:50×90cm。
其实画画这件事,和学吃饭,学走路是一样的
作品欣赏:这是一幅极具吸引力和怪异的作品。从主体人物来看,身体并不规整,有变形。从画面人物的眼神中,我们能感受到一种敏感和痛苦。女性在望着远方,在望着什么?在等待什么?我们不得而知。还有一个醒目的具象,是右上角的黑色的太阳。你见过黑色的太阳吗?显然没有。但这就是艺术,太阳没有发出它应有的光芒,而且是有裂缝黑色的太阳。这就是灵遁者油画作品,引人沉思的地方。这也是油画本身的魅力。似水流年,似乎有水波形状的东西流过了女性的身体,让她处在动态之中,而具有裂缝的太阳,又打破了二维平面,使得画面进入三维空间。这才是作者的本意吧。
7、灵遁者油画作品《铭记》。尺寸:60×90cm
其实画画这件事,和学吃饭,学走路是一样的
如何欣赏抽象作品,大家可以先读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再去理解一幅幅抽象油画。就会觉得容易很多。
重要的是节奏
要小心,到处都是一样的效果,就没效果了!
画里重要的是节奏,不要总是温吞水。
有静,有动,不能到处都动,动的太多,就要拿静来陪衬。好像唱京剧,总是唱高调,就单调了。
你看,这背景一静,裸体就出来了。刚才那张人体的后边太厚,人们的眼睛就会被吸引过去。
画时各方面都有联系,不是画布看布,画人看人,要一起画,不要把布和人分割开,它们之间都有连带关系。
所有的画,不是功夫好就能画好,画到一定的程度时,应当把功夫忘掉。
你们有功夫,但画面到处都紧,紧得透不过气来,应该有松有紧,比较得多,层次就多。你们画的色彩却又太简单,要注意亮的地方不要都一样亮,灰的地方不要一样灰,深的也不要一样深,那么你们的画面效果就变化无穷了。”——赵无极。
8、灵遁者油画作品《上帝也无聊》尺寸:40×40cm
其实画画这件事,和学吃饭,学走路是一样的
作品欣赏:灵遁者油画作品《上帝也无聊》,从作品名字不难看出,这就是一幅表达无意义,无聊,不耐烦甚至歇斯里地的作品。所以观者并不能从中感受到美,反而会生出厌恶感。但这就是艺术,直面生活的一切,包括无聊的部分。艺术反映的美的东西,但也应该反映不美的东西。这幅抽象油画通过标题,并不难道。即使它的标题不是上帝也无聊,我相信,你也可以体会到作者画这幅画的心情一定是不好的。
9、灵遁者油画作品《最好的归宿》尺寸:40×60cm
其实画画这件事,和学吃饭,学走路是一样的
作品欣赏:如果是一幅纯色的抽象油画作品,你可能看不懂,但这幅你可以。因为它的二维画面中出现一只醒目的笔,一只油画笔。一个女人最好的归宿是一个男人,一个男人最好的归宿是一个女人,小鸟眷恋天空,骏马热爱草原。而一只笔最好的归宿自然是一幅画。这种平静中的突兀,不是哗众取宠,而且作者对自己的怜悯和对自己的热爱。
生命有尽时,生命的尽头你会有如何的归宿?这是每个人都面临的问题。而作者给了一只笔最好的归宿。绘画是一种表达,艺术来源于生活。你懂了吗?
其实画画这件事,和学吃饭,学走路是一样的
灵遁者是一位很有思想的现实主义画家,作家。29开始岁学画画,他笔下的油画,深沉,寓意深刻。灵遁者出生于中国陕西的一个偏远山村。但他热爱写作,热爱画画,热爱艺术的东西。灵遁者作品多见于各大媒体,作品被广泛收藏。
10、灵遁者油画作品《有光的地方》尺寸:50×80cm
其实画画这件事,和学吃饭,学走路是一样的
作品欣赏:这是一幅大家都能读懂的油画作品,内容一目了然。一个未知的人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看向有光的地方。有光的地方代表了希望。他从哪里来,这又是哪里?
油画是一种视觉的艺术,首先要从“色”来欣赏油画。油画的颜料非常丰富,经过调配可以产生2000多种颜色,远远超过其他画种的颜色,往往可以将实物完美逼真地体现出来。所以欣赏油画时可以看看色彩如何堆积,色调的冷暖等等。
19世纪末,西方绘画语言显示了由具象走向抽象、由空间结构走向平面结构的演化趋势,“抽象”也从一个哲学概念演变成美学研究的热点,并转化为艺术理论的关键词。原民主德国美学家沃林格的《抽象与移情》和俄裔艺术家康定斯基的《论艺术的精神》,是表述抽象艺术思想的经典文本。英国的艺术史学者赫伯特·里德把这两本书视为20世纪现代艺术运动中两个“决定性”的文件。
沃林格认为“抽象冲动是人由外在世界引起的巨大内心不安的产物”。赫伯特·里德亦认为“一种倾向于抽象化的新意志开始出现于欧洲艺术之中”,还指出这种探索“在某种意义上是超现实的,它是一种使得被剥夺权力与自信的心可以找到安定和寄托的典型形式”。“艺术失去了它的一切权威的支持一—为上帝服务的神的支持(因为上帝已死)”。
这里,他们指出了抽象艺术的一般文化逻辑起点,也指出了欧洲抽象艺术产生的时代背景。抽象派画家生活的时代,是机器文明高度发达的时代,也是以对人类社会、心灵的分化、异化,对世界大战的恐惧为代价的时代,是对历史理性有着普通怀疑,道德至上论在非理性思潮的冲击下发生根本性动摇的时代,是叔本华所说的“悲剧”时代,是斯宾格勒所说的“西方没落”的时代,是尼采所说的“上帝死了”的信仰失落的时代,也是胡塞尔所说的欧洲心灵“满目疮夷”的时代,是海德格尔所言“存在被遗忘”的西方贫困之时代,亦是爱伦·坡、波德莱尔、兰波、马拉梅、叶芝用诗,勃克林、莫罗、比亚兹莱等用画所表现的世纪末情绪蔓延的时代,更是西美尔、列奥·斯特劳斯、法兰克福学派、雅斯贝尔斯等现代西方哲学家怀疑启蒙理性的合法性和权威性的时代。
这种时代生存境遇在西方绘画上的体现,即传统的具象再现美学受到了新一代艺术家的质疑和挑战。沃林格对三维空间的回避而对平面表现的提倡,康定斯基抛开绘画的物质性再现而讲求抽象意志、精神心灵的“纯粹”表达,皆是如此。我们可以把沃林格、康定斯基们对具象性、摹仿说的否定看作时代生活在他们心灵中唤起精神自觉的审美回应。赫伯特·里德说过:“我们大家都是在其中漫游的‘夜间森林’中的幽灵,除非我们能以自己的自我整合能力获得自救,否则我们就均将迷失在这森林之中。”这种审美回应生成的文化逻辑,又在一个“无心插柳”的文化语境中,使中西美术围绕“抽象”发生了对话。正如英国的艺术史学者苏利文所说:“现代西方艺术的重要发展,与东方绘画有着明显的相通之处,这使人很自然地认为现代西方艺术的这些革命性进展,或多或少受到了东方思想和艺术的影响……如果说印象派画家在解决纯形式和纯视觉问题的有限范围内,受到了东方艺术的强烈影响,那么我们也有理由认为,东方艺术对于现代西方艺术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更加强烈,不仅技法,连哲学思想都明显地接受了东方的影响。”里德也指出:“整个东方艺术的影响,则是要普遍树立一种对于艺术作品中的抽象性质的欣赏能力。”
符号性、抒情表现性以及追求心灵的归宿感,是东西方抽象性艺术的共性。下面,笔者分别作阐述。
一、符号性
贡布里希指出:“没有一种艺术传统像中国古代的艺术那样着力坚持对灵感的自发性需要(如“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但我们正是在那里发现了完全依赖习得语汇的情况。”他所说的“习得语汇”,就是中国画谱里“描法”“皴法”之类的绘画语言符号,如董源在表现江南特殊地貌所使用的披散麻缕那样的笔触(披麻皴)和浑圆点(点子皴)等等。而在赵孟頫与元四家那里,这类符号就已实现了“聊写胸中逸气”的审美抽象性,如倪瓒的画剥去一切外在因素,以笔意的经营而直触心性。在这个意义上,有学者甚至提出倪画可以不要题目,像西方现代音乐家的作品一样标注成“作品一号”“作品二号”。及至明清,这种笔意的抽象性就承载着更复杂的文化内涵,直承董其昌的王时敏等人“对山水画中笔墨构成方式及其抽象表现力的关注,已经超过了笔墨再现物象能力的关注”。“四王”的某些作品“大小山皆是近圆形的碎石块堆砌而成,画的是大山,实际上是假山”。正如贡布里希所说,中国文人画家将前人的笔意符号“在世俗的流转无常的感官世界中搭起舞台”,寄托着复杂的心灵生活。
二、抒情表现性
自宋代起,绘画更多地表现了心灵气象,斑斑墨迹犹如画家的“心电图”,郭若虚称之为“心印”。作为心灵的印记,一件绘画作品反映的总是这个艺术家的观念、思想、修养和情操。徐渭的大写意书写的是激荡难平的苦难情愫;赵孟頫抒发的是他志得意满又愧悔不已的复杂感喟;石涛以“搜尽奇峰打草稿”为创作信条,但其作品则流露出“生之被抛”般的迷惘,以及无所归宿而又汪佯恣肆、洒脱叛逆的亢奋激情;倪瓒则以其洒爽飘逸、干净清朗的抽象笔触表现寂寥的人生况味。
康定斯基是抽象表现主义画家,抒情性很强。康定斯基认为,精神(灵魂)是世界的本原,物质知识是蒙在真实世界之上的一层面纱,人们只有通过面纱才能看到闪光的精神,而现实中只有真正的艺术家才具备这种能力。康定斯基还认为艺术家之所以具备这种才能是因为艺术是心灵的活动,是“一种包藏在自然形式状态下的心灵的特殊状态”。他还断言自然主义(写实)艺术“是一种遭到践踏的艺术,不可能有希望”。真正能唤醒现在、预见未来的,是艺术中的精神。康定斯基的创作正是他的艺术理论的实践。
三、追求心灵的归宿感
康定斯基们所寻求的就不仅只是情感的抒发,更是寻求着心灵的归宿地,这就是沃林格所说的“安居之所”或“栖息地”:在抽象艺术的领域,心灵“创造一种绝对的存在,在这样的事态中心灵才得以摆脱相对性的烦恼,从而获得栖息。同样,也只有在这样的事态中,现象界的迷乱和有机物增长着的变动不居才得以消失,唯其如此,才能指望获得解救”。胡塞尔、海德格尔们批判质疑对象性思维的时候,也同时是西方哲人和艺术家发现看重东方文化的时候。比如海德格尔批判了西方传统的时空观,而把时间阐释为领悟存在得以可能的境域,并在晚年发展了其早年“去远”和“定向”的空间思想,提倡栖居,即天、地、人、神四方会聚。在这整体中,人是自己的主人也是热爱和看护世界的牧人,这的确和东方思想相通。沃林格则更富本体论意味地声称在东方民族那里看见了与“移情说”相对的“抽象性”带给他们幸福的可能性:“这些民族困于混沌的关联以及变幻不定的外在世界,便萌发出了_一种巨大的安定需要,他们在艺术中所觅求的获取幸福的可能……是将外在世界的单个事物从其变化无常的虚假的偶然性中抽取出来,并用近乎抽象的形式使之永恒,通过这种方式,他们便在现象的流域中寻得了安息之所。”
西方艺术家的抽象艺术追求,是在一种精神与现实、个体与社会、传统与当下、真情与语言的对立关系中,以更加张扬生命本能表现性、精神真情无限性、个体语言原创性的点线面的抽象表达中,实现了对人之原始本能与心灵自觉的彰显。这是中西绘画的“抽象”之异,也是人文精神之异、文化生存语境之异。
如今,中国和西方的绘画仍在继续演进,随着“造型艺术”边界的模糊以及不同艺术门类的交融与互渗,“抽象”的概念也日益变得宽泛,由此也产生了新的理论命题,对此,笔者将在以后撰文加以阐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