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为优秀师一个是学识和技术上的,一个是性格和经验上准备。前者通过心理师班、研究生班、大学心理学本科培训、各种社会培训班可以实现。这里主要谈后者,因为前者每个人都能去考去学拿到证书,这个过程没有太多差别;后者不一样,准备性格上符合师职业要求,其实很难做到。虽然师没有既定的标准性格,不过有些是职业所需要的共性。比如我在理解人本心理学,是做为师的基础。而人本的理论更多是挑战人的性格而非学识。做到共情和温暖,仅仅掌握一点方法绝对只是形式上的,表面上的,不透彻。所以说,人本理论我以为在生活中学来的更实际。那天课程回家,友跟我继续探讨“共情”她举例说,在一个公交车上有个老人上车,而坐在老人身边座位的年轻人纹丝不动。我们一致认为,如果座位的人感受不到老人很难站立的话,那就是缺乏共情。当然没有让位是否还有其他原因不详,不能一竿子掀翻一船人!举这样一个例子是想表明,“共情”是一种生活习惯和态度,就跟“温暖”一样。这两个带引的名词是人本中最基础最浅显的理念。优秀的师可以让身边人就感觉到他的温暖和善解人意,不需要在时才体现这些。如果时才能体现共情和温暖,那绝不是个好师。有人拿“不能自医”来形容师不能解决自己的问题,但可以解决别人的问题,这是不确切的。师的成功,有很多因素,单从师本人来看,师的人格魅力大于的纯技术。师最大的收获是先助己后助人,如果不能把方法融汇贯通到生活中是肯定不能医己的,而表面化地给咨客提提方法,也是效果不大的!就好像说我们总觉得说真话难,而师要把真话告诉给对方还要让对方欣然接受,这就是学问了!所以我倡导的是“在生活中学”,从自己身边的人和事情开始调整。我打算专门开一个“在生活中学”的课程,利用我们学习的各种心理学知识和疗法,具体应用到你的日常活动中。我会点出来这是用了哪个疗法或心理学原理,这样子倒过来学习,我们能够把知识与情景相结合,能够让理论用于实际。免得拿了师证书却根本不会实际做的尴尬!比如师的个人特质中有平和心和耐心的成分。这可以通过具体的练习来提升。平和是说遇到情绪化的问题时可以处乱不惊,保持大脑清醒。师是通过“接纳”带来平和。没有经过训练的师,会保留很多个人化的价值观,对什么人欣赏对什么人仇视。平和,是让心情达到一种淡淡的,波澜不惊的平稳情绪状态。比如说,师的价值观很抵触中性打扮得人,那么如果你的咨客不巧正好是此类人,你是不可能做到不流露个人感情的。咨客都会很敏感,他们很容易辨别师是否真的接纳他,师稍微有些遣词造句不妥,咨客很可能就放弃或假装有效草草结束,让师觉得“赢得容易”!所以,不真诚的接纳装是装不像的,只有平息掉这部分情绪,达到悦纳平和才是上策。除此之外如何练习耐心,练习抓住咨客的真实情绪发现问题,练习在合适的时候点明要害,如何通过咨客的肢体语言辨别真实的情况等等。这些我试图通过结合生活实际的,可以在生活中训练的方法设计一套策略来!另外,你还必须学会“自我觉察”,知道自己在体验中什么叫做提高,大概在什么时间会发生进步,什么情况下就叫做无效(再多坚持1天的成功和放弃有时候可能就差一点,不好辨别的)等等。
其实这是一个新型的职业,对于感情的事来说谁都说不准。这就让这个职业充满了神秘和挑战,能够在行业内建立口碑的,一次资讯就是几百上千。而你没有名气或者实力,免费咨询都不会有人选择。我们可以客观的来看看这个职业,主要是针对感情的。但是有多少人愿意为感情而付出呢。大部分人都是通过身边朋友或者自己处理来解决,而这个职业显得有些鸡肋。
另外感情这方面是没有完全的解决的,能够治好的原因是在于你和他的感情基础。想要挽回一段恋情,就需要你们之间有难以忘记的故事。而感情挽回师其实意义不大,除了一些勇气的给予之外,更多的只是充当心理医生的角色。相反,心理医生因为在行业中的口碑,已经成为了一种压抑的代表。只要是面对心理医生都有一种抗拒感,而情感挽回师或许是钻了这个空子。
你也可以反过来想,或许这些情感挽回师的经历还没有你丰富。就像是有些学校的职业指导师,其实自己并没有什么职业经历,提供的也是一些书本上的知识。情感挽回师更多的是提供了一个转接。把书本上的知识通过自己转口告诉你,到最后还是得由你去亲自操作。
而且这个职业的名气还不是很大,也不是一种热度的倾向。年轻人更加会觉得这不稳定,现在的一些资格证确实很多。但是也并不能让每个人都信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