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怎样构建和运营你的「听友社群」?

该怎样构建和运营你的「听友社群」?,第1张

导读播客是做内容,但本质是社群,如何定义“听友社群”;运营一个有效听友群,存在哪些通用方法;流量低、高转化是播客本身的特点,听友社群可有效提升其商业转化率;选择社群工具的重点是稳定性和普适性。作者简介朱峰,播客领域技术专家、资深主播和创作者。2016年创办津津乐道播客网络,至今运营了6年、400余期节目,涵盖科技、生活、健康、女性等多个领域,孵化十余个子品牌。“听友群”几乎是每家播客必备的工具之一。然而,不是所有播客主都明白听友群的实际功能和作用,导致各家的社群自成一派。有些听友社群强调运营,可以实现1+1>2的变现效率;但有些最终却沦为“家长里短”的闲话群。本文将结合我们的实际探索经验和数据,跟大家聊一聊播客听友社群的运营逻辑。播客本质是社群做播客看起来是做内容,但本质上是在内容背后做一个社群。通过声音、微信群等各种各样的传播工具,把有相同兴趣爱好、相同观点理念的听友聚合在一起。选择一个主播、一档节目,就代表了选择主播身后的观点与态度。早期的播客是Web10[1]时代的分发形式,就是单向的传递,比如当年盛极一时的雅虎、新浪、搜狐等等,但这样的互联网往往无法实现实时有效的互动,只是信息的单向分发,更像是传统广播电台。当然,Podcast实际上也是传统广播“Broadcast”的技术升级而已。随着整个互联网进入Web20[2]时代,很多客户端和平台引入了评论、点赞等一系列交互行为,正式开启了“播客”的互动时代。但是这样的互动,与我们今天讨论的“社群”还有一定距离。社群更像是我们最近经常听到的Web30的概念——除了可以读、可以写,更重要的是增加了更具归属感的“可拥有”,而这个归属感,正是社群给予的。评论是播客的主要交互行为(来自网络,)「听友社群」的运营在社群运营上,我们的经验是应该更加关注主播与听友的连接。大家都清楚,播客是具备情感温度的内容形态,但令人费解的是,我们看到很多听友社群,其主播在群里类似“神”一般,偶尔出现都能引发一轮“老大终于说话了”的欢呼。个人觉得,这样的社群其实是没有价值的。因为播客最重要的“情感价值”并没有在社群中被体现,如果社群只是用来满足主播的一时兴致,或者只是用来满足听友之间交流的需求,那还不如让听友私下组织,而没有必要花费精力去构建、运营官方的听友社群。更多朋友会困扰于社群的“促活”——辛苦建立的听友群,咋就没人说话呢?放心,这个事情上你并不孤独,绝大多数群都是这样的状况。群的活跃通常会有两个重要的决定因素:话题运营能力,有效的引导听友在群内围绕节目展开讨论。如何“有效”?可能会因每个节目的调性不同,需要不断尝试才能找到合适的方式。我们的经验是,有几类讨论的引导可以复制,且效果较好:a节目话题的征集,向大家征集下一期节目的选题或者提问、留言,如果群内多为有效听友,就一定会引发讨论。因为社群的构建基础就是节目本身,与节目有关的讨论一定更容易取得共情层面的最大公约数。b围绕某个节目的后续延展,在群内发布一些音频节目里无法公开、不方便展示的、视频等,让大家在听完节目后展开进一步的讨论。除了能够活跃群的气氛外,还能够让更多人有加入听友社群的动力。核心听友,愿意且有精力在群里发言的听友是非常难得的。我们的经验是大约350个加群的听友里,才能产生2-3个活跃的核心听友。如何维系与他们的联系,引导他们在群里参与讨论、活跃话题是一个蛮“重”的工作。原因在于,此时你打交道的对象由可控的“内容”,变成了不可控的“人”、“情绪”,如何激励他们、引导他们不水、不跑题地带动更多人加入交流,往往是非常重要的。听友社群的核心是你的播客内容,有的听友群看似热闹,但话题往往与内容和节目本身偏离甚远,这样的群只是“热闹”,但很难为节目的运营提供更多价值。所以,平衡“水群”和“有效讨论”之间的关系和比例,是听友社群运营中需要把握和思考的重点。来自网络,关于听友社群的价值,主播们过去也有很多讨论,有的人认为内容重要,认为听友社群仍旧是一个内容载体,很难提供内容以外的价值。我们不大同意这样的观点。播客内容其实是广播的延申,本质上是个“单向”媒介,虽然近些年出现了“评论区”的互动形式,但我们一直有个观点:评论区提供的是公共领域的“二次创作”,而非社群性质的“连接”。如果我们希望把播客变成双向的媒介,更实时、更高主播参与度的社群,可能是一种必要的尝试。播客的价值核心是听众与主播之间的情感连接与信任,无论是流量还是商业变现,实际上都非常依赖持续不断的、在情感和信任感上的构建与加强,而有效的社群运营,会在内容以外带来充足的“放大”作用,毕竟,你不可能每天发布一期节目,但每天与听友做有效的交流和沟通,却是相对容易做到的。所以,我们觉得,有效运营的社群应该是每个播客的“标配”,虽然运营的挑战比较大,却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听友社群」的商业化效率创业邦的采访中(文章《小众播客难做大众生意》),我也透露过对社群的看法,我认为,中文播客要想办法通过内容形成社群,通过社群去做变现。以电商带货为例,通常会有一个简单公式,即:流量x转化率x客单价=GMV(成交金额)。当然在不同语境和方法论下,以上公式会有所扩展,比如强调传播的话,我们可能会加入“裂变转化”这个参数,但为了简单描述,我们只就以上最简单的模型来做讨论。在传统互联网领域,我们提高这个公式的第一个参数:“流量”,就可以有效地拉动最终结果,即GMV的提升,而在以流量为基石的传统互联网领域,如何提升流量,则有无数的理论、方法和媒介。而播客不可预览的长内容形态带来的内容消费门槛导致其流量获取效率极低,远不及短视频这样的形态:快速消费的、短至十几秒,长则几分钟的内容可以被快速的消费、转化、变现。如果播客作者也希望通过提升流量来提高商业化效率的话,可能无法得到很好的反馈,这也是很多传统MCN对播客浅尝则止的主要原因。此时如果要提高效率,我们就要看这个公式中的其他参数,而转化率似乎是除了流量以外,唯一可以提升的变量。好在上帝是公平的,流量获取效率较低的播客内容,其转化率却是较高的。这出自于播客这一媒介独有的属性:通过声音构建的信任感。经历了首次收听->多次收听->订阅->长期收听这样的内容消费过程而来的听众,实际上已经与主播建立了某种信任,一集播客内容的消费门槛逼近于看一部**的时间投入,能长期订阅、每期听完某个节目,实际上已经证明了某种信任上的连接。我们曾经做过数据测算,同一产品的播客的口播广告转化率会远高于公众号和短视频,与长视频接近并略超过长视频一点点。听友社群,则可能是进一步提高转化率的有效工具:主播在节目外的互动、建立的人设是维系上述信任关系的加速器,听友通过社群可以了解到更加真实、立体的主播和节目,进一步与节目的价值观产生共振。从商业角度看,这样的共振其实客观上起到了进一步提高转化率的效果。实际操作上来看,很多播客确实是通过社群与听友建立连接,进而产生有效的商业回报的。国内的例子大家不妨可以参考「三好坏男孩」、「啤酒事务局」、「无聊斋」等播客的具体实践。在这里不再赘述。最后,结合实际来看,目前在中文播客领域在社群运营方面比较困难的点,也是每位新主播必须思考的点在于:中文播客如果要想办法通过内容形成社群,然后通过社群去提高商业化效率的话,内容的多样化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你的内容相对于听友提供了什么独特的价值?让听友有兴趣、有动力加入社群讨论,是每位希望运营社群的主播要回答的问题。社群工具的选择用户社群可以有很多种方式,最常见的当然就是微信群,甚至有的节目还会有QQ群、飞书群来满足更加多元化的需求。这都是一些大家经常会使用的IM(即时通信)工具,只要能满足基本的实时甚至异步沟通的需求,都是可以选择的。而无论通过哪种工具来运营,这只是其中的“术”,采用的工具只取决于大家的使用习惯。唯一有一点需要注意,这个「社群运营」工具一定是稳定的、具备普适性的。来自网络,这里有一个教训:某门户网站做了一个“群聊app”,希望通过这个工具帮助主播建立听友社群,其想法是好的,而且功能也比微信群聊更丰富、更贴近需求。但唯一且致命的问题是:由于公司内部原因,这个工具没有办法持续经营下去,最终下线了事,主播辛苦积累的社交关系一夜之间直接归零。所以在工具的选择上,务必要时刻问一下自己:如果这个工具停止服务了,或者我被这个工具封禁了(无论任何原因),我的社群关系还能找回来么?我还能重新与我的听友建立联系么?如果不能,我们的PlanB是什么?尤其是在竞争关系不那么正常的市场,这是每位主播必须要考虑到的问题。尾声播客本身是非常独特的内容形式:相比流量效应更加明显的抖音、快手甚至微博,每个粉丝都经过了音频这一较高内容消费门槛的筛选;相比通过流量而来的“过路粉丝”,用户价值更高、粘性更强,也需要更有效的方式将粉丝留存下来,与节目内容形成更好的“化学反应”。除了通过社群提供来自同温层的情绪价值外,更重要的是通过社群与节目形成正反馈,对内容做更好的迭代和优化。一个好播客的前提是内容,如果我们只讨论社群带来的商业价值,而忽略社群对内容带来的帮助,是舍本逐末,甚至是杀鸡取卵。参考^Web10:上世纪90年代的互联网形态,用户利用web浏览器通过门户网站,单向获取内容,几乎没有交互(如评论、点赞、登录等)功能。^Web20:用户不再只是内容接收方,同时也是内容的提供方。可以在线阅读、点评、制造内容,还可以与其他用户进行交流沟通,提供服务的网络平台成为中心。

  美国著名社会思想家阿尔文·托夫勒在20世纪70年代曾预言,传媒未来将面临分众化、小众化的趋势。现代传媒发展证明,传媒由大众传播向分众传播已成为必然,而广播电视频道专业化正是这一理论在广播电视传播领域的具体实践。作为广播电视媒体对其受众、内容、市场细分的产物,广播电视频道专业化对于优化广播电视频道结构,合理配置广播电视资源,塑造广播电视品牌,增强广播电视节目的贴近性,实现媒体传播价值最大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国内外广播电视频道专业化的实践和现状

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广播电视专业频道习惯被称作“主题频道”,就其内涵而言,实际上是与我国专业频道的概念相一致的。国外最早的广播电视专业频道,可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有线电视网开播的专业新闻频道CNN,其丰富的资讯信息、独特的新闻视角、精辟的专家点评,很快赢得了受众的青睐。尤其是1991年CNN在报道海湾战争中表现优异,一度吸引了全球电视观众的眼球,成为当代电视新闻传播的里程碑事件。目前,欧美甚至我国港台等地的电视频道专业化程度已经很高,尤其是近20年来,世界电视业的这种趋势更是越发明显,频道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目标受众的划分越来越具体。比如以播放人文、地理、动物及科学纪录片为主的国家地理频道,以播放科幻题材**、电视剧为主的美国有线科幻频道,以播放音乐电视为主的MTV等。

从我国广播电视频道的专业化实践来看,近年来,广播电视频道专业化的步伐明显加快,一些电台、电视台通过整合节目资源,调整频道结构,积极推动广播电视频道专业化、对象化,取得了明显成效。如中央电视台的“频道专业化、栏目个性化、节目精品化”战略,通过对部分频道的改版调整和节目形态的创新,有效地减少了频道间定位重复和“撞车”现象,除第一套节目综合频道外,中央电视台已基本形成门类齐全、特色鲜明,涵盖新闻、经济、综艺、音乐、体育、**、电视剧、农业、戏曲、法制、纪录片等多个方面的频道专业化格局。同时,各省级上星频道也一改综合频道大而全的面貌,着眼全国概念,突出本土特色,采取专业化的策略,极大地提高了频道的美誉度和影响力。如湖南卫视“快乐中国”的娱乐特色、安徽卫视的电视剧特色、江苏卫视的情感特色等,都为全国电视观众提供了风格多样、形态各异的荧屏选择空间。

广播电视频道专业化的动因分析

广播电视受众分化是频道专业化的社会动因。广大群众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与大众的主体意识日益增强的时代背景相适应,广播电视正在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受众已基本摆脱了过去被动收听收看、缺乏可选择性的状态,不同文化品位、不同收视习惯的群体形成了多元化的收听收视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广播电视由广播阶段进入窄播阶段、从节目栏目时代到专业化频道时代已经成为必然趋势。

广播电视技术发展是频道专业化的技术动因。有线电视数字化使得广播电视突破了频道资源稀缺的瓶颈,极大地提升了有线电视传输频道的数量和质量,使受众在同一时间能够接触到几十甚至上百个频道。在广播电视数字化的新形势下,受众手中的遥控器将直接决定频道的收视份额。如何吸引受众、留住受众,最大限度地强化频道的忠诚度,是各个电视台面临的突出问题。在这种情形下,频道的专业化调整和差异性传播,也许是解决目前“千台一面”、内容同质的最佳选择。

应对市场竞争是频道专业化的体制机制动因。电视节目作为大众喜闻乐见的精神文化产品,原创性和品牌化是其保持恒久生命力的重要法宝。那种单纯依赖模仿和照抄生产节目、运营频道的模式,不可能赢得受众、赢得市场,唯有个性节目和特色栏目才可以在当今市场大行其道,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拔得头筹。

当前我国广播电视频道专业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问题一:专业化程度不高。在实践中,为避免在频道专业化过程中收视率流失,很多电台、电视台对专业频道的划分比较倾向于内容上的简单归类,而对节目的原创性以及市场、受众的分析相对缺乏。各地的电视频道虽然貌似专业化,但细分方式往往大同小异,大多粗线条地分为新闻综合、财经、影视、体育、科教、城市生活等频道,低水平重复问题明显。尤其是部分频道在节目资源、制作能力等不足的情况下,只有依靠播放电视剧来吸引受众和广告客户,这直接导致了专业频道不专业现象的发生,违背了频道专业化的初衷。

问题二:节目风格雷同。在一定程度上,个别广播电视媒体心态浮躁,急功近利,对现有节目的克隆、抄袭,导致在节目风格上缺乏原创性、差异性,并直接影响了频道专业化特色的形成。如湖南卫视“超女”、“快男”在取得成功后,国内众多电视媒体竞相模仿,一度造成选秀节目充斥荧屏,引发社会热议。另外,一些地方台的节目缺乏与地域文化的融合和改进,不同地方的节目看起来都似曾相识,在一定程度上拉远了与观众的距离。

问题三:盈利模式单一化。广告收入是我国广播电视频道主要的盈利模式,在这种盈利模式下,增加广告收入就必须使节目大众化进而提高收听收视率,而推进频道专业化就有可能影响收听收视率并降低广告收入。在这种情况下,电视台往往更加看重收视率和收视份额,经常是绕了一大圈最后又回到综合频道或准综合频道的路子上来,这也是导致目前专业频道不专业的一个重要因素。

问题四:专业频道营销难。国外的专业化频道都十分注重频道的整体营销,注重打造频道的整体品牌形象,以自己频道独特的定位、独特的风格、独特的栏目,甚至独特的主持人、独特的频道标志等,来树立自己频道及其栏目和品牌形象。但就我国目前专业化频道发展而言,大多数专业化频道短期内还无法形成小众化、大品牌的效应。

广播电视频道专业化的对策和建议

加强受众分析。能否最大限度地找准目标观众群,是推进频道专业化的关键。加强受众研究,准确是前提,细分是关键。笔者认为,只有进行系统的、科学的受众调查,包括对受众的居住区域、年龄构成、职业特征、收视习惯,甚至文化水准、教育程度、收入状况、消费能力等有所了解,才能为频道的专业化定位、专业化栏目设置寻求最佳解决方案,才能真正制作出为目标受众量身定做,符合目标受众收视习惯、收视心理、收视口味的节目。

文献综述 情感类谈话节目成功因素与问题分析

文献综述是在对文献进行阅读、选择、比较、分类、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研究者用自己的语言对某一问题的研究状况进行综合叙述的情报研究成果。文献的搜集、整理、分析都为文献综述的撰写奠定了基础。 文献综述格式一般包括: 文献综述的引言: 包括撰写文献综述的原因、意义、文献的范围、正文的标题及基本内容提要; 文献综述的正文: 是文献综述的主要内容,包括某一课题研究的历史 (寻求研究问题的发展历程)、现状、基本内容 (寻求认识的进步), 研究方法的分析(寻求研究方法的借鉴),已解决的问题和尚存的问题,重点、详尽地阐述对当前的影响及发展趋势,这样不但可以使研究者确定研究方向,而且便于他人了解该课题研究的起点和切入点,是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文献综述的结论: 文献研究的结论,概括指出自己对该课题的研究意见,存在的不同意见和有待解决的问题等; 文献综述的附录: 列出参考文献,说明文献综述所依据的资料,增加综述的可信度,便于读者进一步检索。 一、文献综述不应是对已有文献的重复、罗列和一般性介绍,而应是对以往研究的优点、不足和贡献的批判性分析与评论。因此,文献综述应包括综合提炼和分析评论双重含义。 文献综述范文1:“问题——探索——交流”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研究 我们在网上浏览了数百种教学模式,下载了二百余篇有关教学模式的文章,研读了五十余篇。概括起来,我国的课堂教学模式可分三类: (1) 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中心论”。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根据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我国长期以来学校教学的主流模式。它的优点是 ,它的缺陷是 (2) 现代教学模式——“学生中心论”。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从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均以学生为中心,20世纪 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得到迅速发展。它的优点是 ,它的缺陷是 (3) 优势互补教学模式——“主导——主体论”。这类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兼取行为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之长并弃其之短,是对“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的扬弃。“主导——主体论”教学模式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但在教学实践中还没有行之有效的可以操作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复习导入——传授新知——总结归纳——巩固练习——布置作业”。这种教学模式无疑束缚了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当今较为先进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提出方案——交流方案,解决问题——模拟练习,运用问题——归纳总结,完善认识”。这种教学模式力求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但这种教学模式将学生的学习局限于课堂,学习方式是为数学而数学,没有把数学和生活结合起来,没有把学生学习数学置于广阔的生活时空中去,学生多角度多途径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受到限制,尤其是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发展受到限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此,我们提出“‘问题——探索——交流 ’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研究”课题。 文献综述范文1中,研究者对有关研究领域的情况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和了解,对相关文献作了批判性的分析与评论。对于正在从事某一项课题的研究者来说,查阅文献资料有助于他们从整体上把握自己研究领域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已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争议的地方、研究的最新方向和趋势、被研究者忽视的领域、对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建议等。 文献综述范文2: 农村中学学生自学方法研究 1国外的研究现状 国外的自学方法很多。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程序学习法 ,程序学习使学习变得相对容易,有利于学生自学。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所创设的试误学习法 ,它主要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还有超级学习法,查、问、读、记、复习法、暗示法等。 2国内的研究状况 我国古代就非常重视自学方法的研究,有“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 ,我国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主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卢仲衡**首先提出“自学辅导教学法” ,这种方法的主要优点在于 ,魏书生的语文教学主张通过

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来提高学习效率 以上国内外的研究经验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从文献综述范文2看,该课题综述列举了国内外有代表性的专家、学者关于自学方法方面的论述和做法,并对部分内容的优点进行了概述。在选好了大的研究方向后,在确定具体的研究课题之前,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了解有关研究情况,有助于研究者通过比较、分析,根据研究的可行性、研究者的兴趣和能力等方面限定研究内容,确定课题的研究范围,更好地驾驭和把握课题。但是,文献综述对每位专家、学者所持理论和做法的优点与不足所进行的批判性分析与评论不够,特别是缺少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综合提炼与分析。 二、文献综述要文字简洁,尽量避免大量引用原文,要用自己的语言把作者的观点说清楚,从原始文献中得出一般性结论。 文献综述的目的是通过深入分析过去和现在的研究成果,指出目前的研究状态、应该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依据有关科学理论、结合具体的研究条件和实际需要,对各种研究成果进行评论,提出自己的观点、意见和建议。应当指出的是,文献综述不是对以往研究成果的简单介绍与罗列,而是经过作者精心阅读后,系统总结某一研究领域在某一阶段的进展情况,并结合本国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提出自己见解的一种科研工作。 三、文献综述不是资料库,要紧紧围绕课题研究的“问题”,确保所述的已有研究成果与本课题研究直接相关,其内容是围绕课题紧密组织在一起,既能系统全面地反映研究对象的历史、现状和趋势,又能反映研究内容的各个方面。 文献综述范文3: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与方法的实验研究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998年国际心理卫生协会强调“健康的定义 ” 心理健康运动的发起人是美国的C比尔斯。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强调“自我实现”;费勒姆提出了“新人型理论”;奥尔特提出了“成熟者的理论” 美国是最早开设心理辅导的国家, 将“心理辅导”定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 ,前苏联教育部1984年颁布“苏联普通学校心理辅导条例”;日本也积极从美国引进心理辅导 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在个别地区、个别学校起步了 ,中小学真正起步是在9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在全国进行大规模的调查,并于1997年 6 月 7 日公布了结果,引起了国人特别是教育界的震动 1988年**中央发布了“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1989年12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儿童权益公约》, 199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 ”1997年10月国家教委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中再一次强调了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该说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到中期,上海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走在了全国前列,1994年上海教委出台了关于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文件,并出版了有关教材。但他们把绝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城市学生身上。与此同时北京市西城区成了“心育中心”丁榕老师一马当先做了许多工作,但仍是把精力放在了城市学生身上。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在生活、学习等条件上都存在着较大差异,在心理健康水平上也存在着较大不同,但至今没有人提出农村中小学心理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的成型经验。因此农村中小学心理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从文献综述范文3中可以看出,课题组成员翻阅了大量资料。但是,就“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和方法”的综述不多;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心理健康差异的分析也不多。“农村”的特点不清,“方法途径”不知道新不新。这样会给后面的研究方向和设计带来麻烦。 四、文献综述的综述要全面、准确、客观,用于评论的观点、论据最好来自一次文献,尽量避免使用别人对原始文献的解释或综述。 (摘自 :《教育科学研究》20046,原文:“撰写文献综

不眠的夜晚,相信很多人都靠情感电台度过。特别是在咱爸妈那个年代,电视等其他媒介都没那么发达的年代, 很多孤寂的灵魂不愿对旁人敞开心扉,独独每夜的情感电台是自己唯一的慰藉。

但前几天看了一档节目采访后,才知道情感电台主播背后的无力感,心酸感。如同心理咨询师一样,情感电台主播经常会收到很多无助者的来电。

这些倾诉者往往是被生活和周边伤透心,走投无路才会选择隔空的交流,所以主播们倾听的都是人世间的各种黑暗面,各种无助的灵魂在呐喊,但仅靠声音和短暂的谈话其实也疗愈不了那么多。

看尽了人间各种 彻底的黑暗,但又苦于无能为力,这样的感受在胡晓梅身上尤为显著。

胡晓梅是前深圳电台主持人,1992 年至 2007 年主持 《夜空不寂寞》 电台节目。曾经火遍大江南北的节目,但在07年鼎盛时期突然停止了,虽然当事人觉得一方面是工作深夜时间太累,需要顾及到家庭原因,但我觉得重大原因还是她的无力感。

一如采访者问她:“你做电台节目的十五年间,有非常不舒服的时刻吗?”

胡晓梅答道: “当然,就是你发现你实际上根本帮不到任何人。 有时候单纯地靠听众的声音来表达意见,有点太浅显了。 当我解决不了听众的问题,我会有很强的无力感。

记得有一个听众叫小苍兰,我本想着可以跨过电波跟她成为特别好的朋友。有一天她告诉我她要去追随爱情——住在另外一个城市的男笔友。你不知道你该跟她说是去还是留。最后知道那个男孩实际上还有很多这样的女笔友,以小苍兰的刚烈,她是没有办法去接受这个事实,她自杀了。

在那个时候你会觉得,相对于生命本身,你作为一个围观的人,可以做的很少,你也承受不起太多这样的东西。”

诸如此类的事情,我相信她经历了很多次,各种人性的黑暗面,她也看尽了很多。所以面对那些她想帮助的人,但又感觉自己多么渺小无力,根本性帮不到他们,所以胡晓梅流露的更多是失望,最终隐退。

是呀,情感主播们经历的案例像心理咨询师接收的那么复杂,但他们还不像心理咨询师一样有那么多的专业手法技巧来排解,只能仅靠自己的经验和价值观,隔空用语言来进行引导。

诚然,胡晓梅身上还具有特别强烈的同理心。大家都知道,同理心太强,有时候会将自己卷入当事人的情绪中,导致自己和对方一样无法自拔,这样很难有更多理性去引导对方, 这也是为什么心理咨询师也不能同理心太强的一个原因。

如果自己陷入进去,不能以旁观者角度来思考,引导,最终可能帮不到对方,长期积累下来又不能疏通,有些人也会抑郁。

希望未来还是会有更多的情感电台们能守护下来。因为, 夜深人静的时刻,总能有那么一丝慰藉抚慰着你,不至于让城市中的灵魂太孤独。

  摘 要:21世纪是一个网络化的时代,网络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它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个人网络电台以其自由、“无厘头”的张扬特征被广大网民所喜爱,发展势头迅猛,这对传统的广播系统形成了巨大的冲击。笔者将从传统广播与个人网络电台的优势与劣势的角度出发,研究传统广播如何在网络时代应对个人网络电台,找出其在互联网时代发展的新途径。

关键词:传统广播;个人网络电台;优劣势;应对措施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提高,网络在我国的普及率逐渐地上升,网民的数量也在飞速的发展。相对于传统广播在时间、地点、收听设备上的局限性,人们更愿意接受个人网络电台的形式。个人广播电台借助广大网民的支持迅速地发展起来。这对传统的广播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如何应对个人广播电台迅猛发展的势头,是当前人们面临的一个难题。

1关于传统广播的概述

11传统广播的定义

传统广播是指利用无线、有限传输的广播形式,属于利用无线电技术传播信息的一种大众媒介,具有传播迅速、廉价、方便和移动收听的特征。在传统广播形式中,受众是广泛的社会群体,是一种一对多的信息扩散状态。

12传统广播的特点

传统广播是一个大众媒介组织,具有信息传播速度快,受众群体广泛、受众状态是一对多等特点。传统广播传递的内容是由专业的媒介精英制作的,内容积极向上,乐观,对受众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它的传播平台是一种基于“精英”对“大众”的权威平台。

13传统广播的优势

第一,传统广播中的内容都是经过节目制作人员严格的节目编排,相对于个人广播电台的节目内容来说,传统广播的节目质量是比较高的,它的受众群体比较大。

第二,传统广播中的节目主持人的素养高。传统广播中的电台主持人或者播音人员,普通话最低标准是普通话一级乙等以上,省级以上的电台播音人员的普通话水平在一级甲等以上。播音时字正腔圆,颇受广大听众喜爱。

第三,传统广播一般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它具有很强的社会舆论作用与监督作用,广大听众对电台播出的新闻都很信服。传统广播在民众心目中的地位是较高的。

14传统广播的劣势

第一,传统广播电台的播出地点容易受到限制,在一些贫穷或者偏远的地区,老百姓是收听不到传统广播的,信息接收的渠道比较狭窄。同时,很多年轻人都喜欢上网,喜欢接收一些更加新鲜的东西,不再是传统广播的忠实拥护者,随着网络的普及,收听传统广播的人越来越少。

第二,传统广播容易受到时间上的限制。传统广播的播出时间一般是在黄金时间段,受众收听时仅仅局限于黄金时间的波段,对于非黄金时间段,一些传统广播是不予考虑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了传统广播的进一步发展。

第三,传统广播媒体之间是具有明显界限的,例如地域上的界限、时间上的界限、文化上的界限。同时,传统媒体广播在形式上不能实现声音与文字的结合,拉大了听觉与视觉之间的距离,使得受众在收听节目时,不能亲身的感受到身临其境的感觉,与受众心理上的距离越来越远。

第四,受众在收听传统广播时,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与时间来自由的选择自己喜欢的节目内容、节目时间段。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了受众接收信息的渠道,不能形成自己的信息接收模式,不利于传统广播的发展。

第五,传统广播与受众的互动效果低。广播具有信息稍纵即逝的特点,与受众互动的方法大多是传统的打电话的形式进行沟通交流,一个时间段内,主持人与听众沟通交流的机会是有限的,不能满足所有人的要求,这也限制了传统广播的长远发展。

2关于个人网络电台的探讨

21个人网络电台的含义

所谓个人网络电台,也被称为网络电台,是指通过编码器将计算机里正在播放的视频或者音频数据转换成可以在互联网上任意下载的格式,网络用户只要登录网络电台的网页或者网站,就可以下载经过编码处理的音频或者视频信息,最后通过相关计算机软件将信息数 据传输播放出去。

22个人网络电台的优势

第一,个人网络电台在发展中不受地点的限制。网络的覆盖面与传播面比传统广播更广,它不会受到信号发射器发射功率的限制影响,传播的空间更广。任何一个电台节目只要通过网络进行传播,它的范围可以触及到地球上个个角落。受众在传统广播中不能收听到的节目,在网络上便可以自由地收听到。

第二,个人网络电台在发展中不受时间的限制。通过互联网,受众可以随时地收听自己喜欢的节目。即使自己当时没有时间收听节目或者忘了收听节目,都可以在网络上收听相关节目。

第三,个人网络电台突破了传统传播媒体之间的界限,受众可以同时进行声音与文字的收听,这进一步缩短了视觉与听觉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媒体与受众之间的距离,有利于个人网络电台的发展。

第四,个人网络电台的发展使得受众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信息接收的选择权。利用网络,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时间来选择合适自己的节目进行收听,形成属于自己的信息接收模式。

3传统广播应对个人网络电台的措施

31实现广播网络化

传统广播缺乏个人网络电台所具备的优势,已经很难适应快节奏生活的发展,因此要加快传统广播的发展,必须要实现广播网络化。传统广播要与现代先进的应用博客技术相结合,博客技术不仅可以搜集、制定网络化的内容与画面,还可以根据使用者的要求进行革新,最终间完整的节目传输到网络上去,这不仅提升受众的参与热情,也提高传统广播的收听率,增加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32改革与完善传统广播的内容

节目内容是节目能够长期生存的基础。一个节目没有符合大众口味的内容是得不到长久发展的。受众收听节目的最终目的是获得有益于自身发展的信息与数据,这是决定一个节目是否成功的关键。因此,要快速发展传统广播,就要将传统广播与网络媒体进行有机结合,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实现功能与价值的资源整合,最终实现双赢的结果。

要促进传统广播的发展,可以将传统广播录制的节目内容在正常播出之前或者先前播出的节目放在网络媒体上进行播放,这样就极大方便听众的点播,有助于提高节目的点击率,增强受众对节目的认可度,增加传统广播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打破传统广播时间与地点上的限制,扩大传统广播的播出时间与范围,节目不仅在黄金时间段进行播出,还要在非黄金时间段内进行播出,提高节目的拨出率,从而增加节目的受众群体,扩大节目的影响力,促进传统广播的发展。

4结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相比于传统广播限时间、限地点的播出特点,个人网络电台方便快捷,不限时间地点的播出特点更得人们的热捧,发展势头迅猛。传统广播如何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生存,如何应对个人网络电台所带来的冲击,是当前人们研究的一大课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971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