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饮食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主要生产方式。以奶和肉类食品为主,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和茶是他们日常生活最喜欢的饮料食品和待客佳肴。辽宁辽西的蒙古族比较早地从事农耕生产,所以在饮食上既保留了蒙古族的传统食俗,还有一些东蒙地区独特的美食。如全羊汤、“手把羊肉”、蒙族馅饼、喇嘛糕等。
(2)服饰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4个主要部分。蒙古袍是蒙古族男女老幼都爱穿的长袍,是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形成的独特衣着装饰。
蒙古族妇女头上的装饰品,用宝石、金银等制成,多在节庆宴会上或探亲访友时使用,平时则用彩色长绸缠绕。
(3)民居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满语将家或屋称为“博”,因为诣音,所以后来叫成了“蒙古包”。蒙古族将自己的住房称为“格尔”;汉族人称蒙古包为“穹庐”或“毡房”等。蒙古包结构简单,拆装方便,搬运轻便,十分适合蒙古族游牧生活。蒙古包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转场放牧的牧民居住和使用。辽宁的蒙古族人现在大多数居住在与汉族或满族人相似的砖木结构的房屋,但是在室内的装饰上却有着明显的民族特色。
(4)生儿育女
蒙古族人民对于生儿育女极其重视,所生婴儿无论男女,均在婴儿落地后即在家门外树立标志。如生婴儿为男的,即用榆树枝条削一付一尺五寸至二尺的弓矢,挂在门外。如所生婴儿为女的,就在门外挂一个红布条。婴儿出生后第三天举行洗礼仪式,备办酒席招待亲朋,以示报喜。洗完后用羊皮襁褓把婴儿包起来,并以传统习俗用黄油等奶食涂抹婴儿额头,祝福他健康成长。这是一种古来习俗,现今已无人这么做了:“草原的宝贝包在羊皮襁褓中”。
婴儿满月时,再次屠牛宰羊,张设酒宴大飨亲友,以示庆祝。亲友所赠礼品中,唯婴儿外祖父母的最重,如是冬季,赠送各种讲究的裘皮,夏季多为绸缎、布匹,如果婴儿的外祖父母家生活富裕,还要送牛羊或骏马。
(5)待客忌讳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国自古乃礼仪之邦,好客之情人皆有之,而蒙古族尤盛。来蒙古包作客,不但会受到主人热情的款待,还会感受一些从未接触,从不知道的民族文化。当然,在进入蒙古人的生活之前,必须要了解他们的一些习俗和禁忌,否则,若是按自己的想法去随意行事,不但会闹笑话,而且会令蒙古族同胞不高兴。
扩展资料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生计。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尽管这种生存方式在现代社会被弱化,但仍然被视作蒙古族的标志。
蒙古族在科学文化事业上比较发达,而且音乐、舞蹈也在艺术上居于相对显赫的地位。
《蒙古秘史》、《蒙古黄金史》、《蒙古源流》被称为蒙古族的三大历史巨著,其中《蒙古秘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著名文化遗产。英雄史诗《江格尔》是中国的三大史诗之一。
蒙古民族有尊老爱幼的习俗。他们的谚语中说:“尊敬德高的人、敬爱年老的人”,“对喂乳汁的母亲要敬爱,对教字母的老师要尊重”,“老人的经验教育人,太阳的光辉温暖人”等等。这些都表现了对老人的尊重和爱戴。
-蒙古族
1、祝寿习俗
祝寿是蒙古族人民为老人举行的一个礼仪庆典。蒙古民族的祝寿礼和过本历年都是在年纪大时才举行的。一般在六十、七十、八十、九十时才祝寿。
不过父母亲在世时,儿孙辈即使到了七八十岁也不许做寿。过本历年的二十五、三十七、三十、四十九也不是很热闹,但是过了六十一岁,七十三岁、八十五岁就另当别论了。过本年的一般不祝寿。巴林蒙古族老年人过本95岁就不计年龄,也不做百岁。
2、背弓挎箭
蒙古族的婚俗之一。解放前蒙古人娶亲时,新郎要佩带弓箭,跨骏马启程。到女家后,摘下弓箭,放在蒙古包的西南方。次日走时再挎上。
娶亲回来后,也放在蒙古包的西侧,三日之内,不许别人动它。三日后,由新娘收起来,终生保存。把它看作是既可以避邪气,又可以威镇魔怪的一种神圣的吉祥物。这正是蒙古族古代实行抢婚制或掠夺婚姻的一种遗俗。
3、生儿育女习俗
蒙古族人民对于生儿育女极其重视,所生婴儿无论男女,均在婴儿落地后即在家门外树立标志。如生婴儿为男的,即用榆树枝条削一付一尺五寸至二尺的弓矢,挂在门外。
如所生婴儿为女的,就在门外挂一个红布条。婴儿出生后第三天举行洗礼仪式,备办酒席招待亲朋,以示报喜。洗完后用羊皮襁褓把婴儿包起来,并以传统习俗用黄油等奶食涂抹婴儿额头,祝福他健康成长。这是一种古来习俗,现今已无人这么做了:“草原的宝贝包在羊皮襁褓中”。
婴儿满月时,再次屠牛宰羊,张设酒宴大飨亲友,以示庆祝。亲友所赠礼品中,唯婴儿外祖父母的最重,如是冬季,赠送各种讲究的裘皮,夏季多为绸缎、布匹,如果婴儿的外祖父母家生活富裕,还要送牛羊或骏马。
4、家庭沿袭
早在十三世纪以前,蒙古族畜牧业生产有了相当发展,伴随着畜牧业经济的发展,也使建立在私有制经济基础上的蒙古人家庭发展起来。
成书于十三世纪前期的《蒙古秘史》中,对蒙古族的家庭情况多有记载,如阿豁阿死后,兄弟五人“即分马群家赀”,孛端察尔在兄弟的帮助下俘获扎儿兀惕部的阿当罕,建立起自己的家庭,有了自己的马群、家赀、隶民、奴婢等。
5、火忌、水忌
蒙古族崇拜火、火神和灶神,认为火、火神或灶神是驱妖避邪的圣洁物。所以进入蒙古包后,禁忌在火炉上烤脚,更不许在火炉旁烤湿靴子和鞋子。不得跨越炉灶,或脚蹬炉灶,不得在炉灶上磕烟袋、摔东西、扔脏物。不能用刀子挑火、将刀子插入火中,或用刀子从锅中取肉。
水忌也是蒙古族禁忌之一。因为蒙古人认为水是纯洁的神灵。所以忌讳在河流中洗手或沐浴,更不许洗女人的脏衣物,或者将不干净的东西投入河中。另外一个主要原因是:草原干旱缺水,逐水草放牧,无水则无法生存,由此来说,保护水源,爱护水流,是关系到他们生存的大事情。
--蒙古习俗
蒙古人的习俗与当地自然特征有什么关系
一、内蒙古自然地理环境概述
蒙古族广泛聚居于内蒙古自治区。
该自治区位于我国的北部边疆,由东北向西南斜伸,呈狭长形。
东、南、西依次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宁夏和甘肃8省区毗邻,跨越三北(东北、华北、西北),靠近京津;北部同蒙古国和俄罗斯联邦接壤。
(一)气候特征
内蒙古自治区地域广袤,所处纬度较高,高原面积大,距离海洋较远,边沿有山脉阻隔,气候以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有降水量少而不匀,风大,寒暑变化剧烈的特点,年平均气温为0℃~8℃,气温年差平均在34℃~36℃,日差平均为12℃~16℃。
(二)地貌特征
内蒙古自治区的地貌以蒙古高原为主体,具有复杂多样的形态。
除东南部外,基本是高原,占总土地面积的50%左右,由呼伦贝尔高平原、锡林郭勒高平原、巴彦淖尔--阿拉善及鄂尔多斯等高平原组成,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
高原四周分布着大兴安岭、阴山(狼山、色尔腾山、大青山、灰腾梁)、贺兰山等山脉,构成内蒙古高原地貌的脊梁。
内蒙古高原西端分布有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库布其、毛乌素等沙漠,总面积15万平方公里。
全区河流、湖泊、水库等水面面积占08%。
二、自然地理环境对蒙古族民俗的影响
(一)自然地理环境对蒙古族民族服饰的影响
内蒙古地区气候变化较大,冷热温差也大。
长期以来,蒙古族游猎放牧在这片土地上,服饰在他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
可以说,服饰的产生是人类对自然环境适应的结果。
由长袍、窄袖、束腰和靴子构成的蒙古民族服饰的着装形式,其形成受到了蒙古高原的自然环境和草原的马背游牧生活的影响,服饰形制具有对这种自然环境的适应性。
袍子的结构具有明显的御寒功能。
袍子的长度一般较长,蒙古袍袍子长及脚背,骑在马上可护住膝盖乃至小腿。
袍子的袖子也很长,长长的袖子既可以护住双手,又可以举起护住面部。
蒙古袍腰身肥大而耐磨,既便于骑马时护膝防寒,夜里安歇时,蒙古袍即成了被子。
斜襟、右衽或左衽可以防止冷空气进入。
腰部是人体上下通气的中枢区域,穿袍者均束腰,主要是腰带能够防止冷空气的上下对流,在寒冷的天气里挡风保暖,尤其可以保持住身体上部的热量,提高人体对环境的承受力。
穿上靴子,便于上马、涉草,宜于行走;还可以防湿、防虫蛇;冬季在靴子里面套上毛毡袜套,还可以抵御寒冷和潮湿。
自然环境不仅决定着人们衣着形制的繁简、宽窄、长短等,而且也制约着人们生产、生活方式以及衣饰材料的选用。
北方草原的气候条件是冬季较长,春夏秋季较短,而草原游牧生活长年风吹日晒、草长水深,也只有那些即保暖又厚实耐用的服装才比较适合。
所以蒙古族服饰所运用的面料大多以毛皮、毛织物或者比较厚实的织锦、绸缎为主。
辽阔无垠的草原和高原地带,其自然条件非常适合于放牧牲畜,因此他们的服饰多用畜皮直接缝制,或将畜毛搓捻成线织成布或碾轧成毡制作而成。
不同的人、不同的民族对色彩的理解和解释也不尽相同。
究其原因,与民族历史、文化背景、宗教等固然有密切关联,但也离不开其生成地域自然环境的熏染。
人烟稀少、广阔无边的大草原上,人与人之间的行动距离相当大,鲜艳的色彩为人们提供视觉上的注意,甚至可以在较大的距离范围内辨别对方的年龄、身份、性别等等。
当草原上出现白灾”和“灾”等主要的自然灾害时,在暴风雪中,鲜艳的色彩可能成为生死枚关的视觉信息。
因此蒙古袍的颜色以红、蓝、绿、粉、白、青、紫等较为鲜艳的色彩为主。
(二)自然地理环境对蒙古族居住民俗的影响
居住是人类最基本的物质需求之一。
民居习俗的类型、分布、形成与发展,都深深地打着环境的烙印,与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内蒙古自治区冬长夏短、雨量不多,牧民逐水草放牧,居无定所,这时的住所都是随时拆搭的帐幕,这种帐幕文献中称之为“穹庐”“毡帐”等,它一般为圆形,多用条木结成网壁与伞形顶,上盖毛毡,用绳索勒住,易拆易装,便于移动。
毡帐外围包裹物也可以按照气候的变化和其他的需要,揭开或盖上这种建筑形式极适于游牧民族的习俗,既方便又经济,从而也就一直沿用至今。
蒙古包的形制以圆形为主,这是对抗草原上恶劣气候及环境的最佳形式。
蒙古包下部为粗壮的圆柱形,上部为圆锥形,这种流线形特点的形状,迎风所受的阻力最小,很难被大风刮倒,抗风效果好。
暴雨或暴雪集中的季节里,蒙古包的圆形锥顶,不积雪也不会存水,避免了屋顶渗漏,借其坡度还有助于快速排水。
从构成和建筑材料来说,蒙古包主体构架由“哈那”(围墙)、“陶敖”(天窗)和“乌乃”(穹顶)组成,围饰材料有门、围毡、顶毡、盖毡、系绳及地毡地毯等。
“陶敖”是蒙古包的天窗,是通风采光和排烟的地方。
它的大小由蒙古包的大小决定,一般用木材做成平面圆形。
“哈那”是支撑整个蒙古包包壁的骨架,一般是由柔韧的红柳条编成的活动网片,能够伸缩,因此可以根据不同要求调整墙的高度,十分灵活。
“乌乃”是连接陶脑和围墙的木杆,起着檩、檐及房笆的作用,它向上支撑穹顶,向下依托围墙。
乌乃上端略削扁六七寸长并打小眼,用以插进陶敖周围的乌乃窟隆中并用毛皮绳串起固定,下端也打眼与哈那的交叉处穿绳作套固定,使陶敖与哈那形成一个整体。
乌乃起到定形作用,一般用坚固的柏木和榆木制成。
蒙古包门是蒙古包的唯一出入口,一般都十分低矮,可以减缓寒风大量涌入,且其朝向大多是东南方向,可以躲避从西北方呼啸而来的风雨。
围毡、顶毡、盖毡等毡制部分用羊毛赶制而成,具有良好的隔凉和防潮作用,用来包裹围墙、覆盖穹顶。
系绳用马鬃、驼毛、生羊皮或生牛皮编制。
从材质上来说,蒙古包采用就地取材的原则,与草原真正地融为一体。
搬迁的时候,将哈那折叠起来,可当做牛车的车板或护围,车上放乌乃、陶敖、围毡和包门等,并以毛绳捆牢,十分方便。
从颜色来说,白色蒙古包是蒙古人尚白的传统爱好的表现,有着深层的寓意和内涵。
白色是乳汁、羊毛、白云的颜色,它含有神圣,纯洁、吉祥、美好的寓意。
白色的蒙古包与白色的云,白色的羊群,蓝色的天,碧绿的草原融为一体,使人感觉到空间十分辽阔,与草原环境相适应。
(三)自然地理环境对蒙古族饮食民俗的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对蒙古族民俗的影响也深刻表现在蒙古族的饮食习惯上。
一个民族的饮食文化包括其饮食特点与习惯,这些特点与习惯又从不同角度反映着这个民族的血统、经济历史、生存环境,成为民族传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从饮食内容上看,蒙古族的饮食大体上可分为两大类:乌兰依德根(肉食)与查干依德根(奶食)。
乌兰依德根主要有:手扒肉、烤牛、烤羊、烤羊腿、肉干、肉粉等;查干依德根有马奶子、酸奶、奶酪汁、奶茶、奶酒、奶豆腐、奶干、奶皮子等。
这与草原上的游牧经济相协调,草原上牛羊成群,牲畜膘肥体壮,从而使牛、羊、马肉和牛、羊、马奶等牧业产品成为蒙古族传统食物构成的主要内容。
草原上气候寒冷,使蒙古人形成了饮用奶茶的习惯,它不仅供应方便,又可以增加热量以抵御严寒。
从食物的加工方式上看,夏秋季节人们将过剩的肉割成细条、撒上盐、放在通风处晾干,做成风干肉,或者加工成肉松,这些生肉经干制后,不但减小体积,而且不易变质,便于携带和保存。
人们将吃不完的牛奶或羊奶分离成奶和油。
奶经加工制成奶干、奶豆腐,奶酪等干制食品。
油则熬制成黄油,灌入牛胃或羊胃制成的皮囊中,然后,让其在通风处凝固风干,也是为便于携带。
牧民“逐水草而居”,居无定所,这种生活方式要求他们尽量减少不便携带的物品,而对于食物,他们则采用干制的方式,使其方便携带。
当冬春季草场枯萎时,人们可以将风干肉以及奶干、奶豆腐、奶酪等干制食品取出备用。
说到底,蒙古族饮食与内蒙古地区寒冷的气候和广阔无边毫无遮拦的地理环境相适应,游牧式的生产、生活方式创造了这些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四)自然地理环境对蒙古族民歌的影响
内蒙古地区是“歌的海洋”,蒙古族不论男女老少都爱唱歌,他们尊崇唱歌和善于唱歌的人。
蒙古族民歌以声音宏大雄厉,曲调高亢悠扬,音域宽广而闻名。
这是因为辽阔的草原地广人稀,在长期的环境适应中,人们养成了说话声音洪亮,唱歌的音域及音调特别高的习惯。
蒙古族民歌内容非常丰富,有描写爱情和娶亲嫁女的,有赞颂草原、骏马、骆驼、牛羊、蓝天、白云、江河、湖泊的,也有歌颂草原英雄人物的等等,歌词内容多以描述蒙古族的生活环境和风土人情为主。
蒙古族民歌从音乐特点来讲,大致分为“长调”和“短调”两大类。
长调的音乐特征为音调高亢、音域宽广,曲调气息悠长、旋律起伏跌宕,气势恢弘或苍凉凄楚。
这与北方草原的自然地理环境完全适应。
蒙古族牧民逐水草而居,流动放牧,在辽阔的草原上,牧民眼界开阔,胸襟宽宏,情感激荡,这种悠闲自在的游牧生产方式使牧民可以抒发情感,无拘无束的歌唱,为悠长舒展、节奏自由的长调民歌的形成提供了空间条件和时间条件。
从地理分布上看,长调主要分布在蒙古族人民依旧从事传统的畜牧业生产劳动,过着流动的游牧生活的内蒙古自治区的大兴安岭和阴山山脉以北的草原牧区。
大凡曲调短小、节奏较快,不同于长调民歌的歌曲,统称为短调民歌。
与长调民歌明显不同的是,短调一般是两行,有韵的两句式或四句式,节奏整齐,结构紧凑,装饰音较少,旋律起伏不大。
歌词简单,但不呆板,带有鲜明的宣叙性特征。
短调民歌主要流行于蒙汉杂居的半农半牧区和东部农业地区。
任何文化的产生都离不开特定的地理环境,蒙古族的一切都与草原环境有着生生相惜的亲密关系。
蒙古族民俗生存繁衍的过程就是对自然地理环境不断适应和利用的过程,在其形成、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自然地理环境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蒙古族与生俱来的与大自然合二为一。按照他们的理论可以说不用去刻意的保护就能达到保护自然环境的目的。因为游牧就是很好的保护措施。春夏秋冬都有各自的牧场。不能随便去不该去的牧场放牧。就好像动物天生会知道地震快要发生一样。
蒙古族杀狼,但是也有季节,不赶净杀绝。狼是很好的调节生态平衡的动物。
狼吃羊是为了抑制羊的疯狂繁衍和疯狂啃食草地。
牧民有季节的杀狼赶狼是为了不让狼把羊吃光。要不人吃什么?
马牛羊吃草,喝水。人吃马牛羊,喝奶。避免了2次浪费。你比如汉人养的猪、鸡、鸭、鹅吃粮食,人也吃粮食,然后汉人在吃猪、鸡、鸭、鹅。这就是2次浪费。
狼吃土拨鼠是为了减少草原上的土拨鼠挖洞的数量。数量多了马跑的时候腿就会陷入洞里。就会有骨折发生。
狼的追赶会提升蒙古马的奔跑速度和耐力。这就是身材瘦小的蒙古马可以带领20W蒙古勇士征服13世纪世界已知大陆,消灭40多个国家,消灭100000000以上人口(有争议,没证据)的原因。
汉人觉得游牧太辛苦,骑马放牧效率太慢,他们就把牧民都“解放”了。给牧民圈地盖房子,羊把草根都啃没了,不长草了,摩托车和汽车(近几年的汽车拉力赛把全世界最美丽的呼伦贝尔草原也给破坏了)把草地都压坏了。其实汉人很无知,不尊重蒙古族游牧文化。
70年代“除四害”的时候汉人破坏了全国的生态平衡。草原最为严重。把草原上的狼杀光了。于是羊疯狂的啃食草原,土拨鼠疯狂的挖洞,马的腿总是陷进去骨折,所以闻名世界的突厥---蒙古马退化了,草原开始沙漠化。
最近几年实施的退耕还林政策就是按照蒙古人的理论搞的,只有有些晚,沙尘暴刮到了北京,汉人才明白,砍伐森林和毁坏草场种地是对环境的的严重破坏。
回答者:内蒙古乌兰察布辉腾锡勒草原人
蒙古族传统文化的意义
从历史岁月中款款走来的蒙古族,不仅具有十分浓郁的少数民族气息,而且其勇猛、彪悍、不拘小节的民族风格,也给世人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这个发端于公元一世纪末至二世纪初的古老民族,不仅创立了举世闻名的大蒙古国,而且也孕育出了独具特色的习俗文化。
作为发源于古代建望流域东岸一带的游牧民族,蒙古族历史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东胡”部落。这个古老的部落大概存续了1300年左右,据《辞海》介绍:“因居匈奴(胡)以东而得名”。
蒙古族多彩的文化习俗,为何能流传至今?有何特殊文化背景?
东胡与濊貊、肃慎被称为东北三大民族,这其实就是关于蒙古族祖先最早的记载。作为世居草原以畜牧为生的游牧民族,从诞生之日起就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从这一点可以看出“逐水草而居”,才是蒙古族最突出的民族标志之一。
这种生存方式虽然在现代社会逐渐淡忘,但却为历史上的蒙古族发展与壮大奠定了重要契机。 也就是说从公元一世纪末至二世纪初开始,蒙古族就参与到了古代中国历史发展中,并直到现代社会依然活跃于我国东北地区。
蒙古族多彩的文化习俗,为何能流传至今?有何特殊文化背景?
在长达2000年的悠悠岁月中,蒙古族从一个备受欺压的弱小民族,经过不断发展终于在13世纪,成为古老而又神秘的东方土地上的霸主。至此开启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王朝统治史,并将独具蒙古族特色的习俗文化,推广至整个古代中国的各个角落。
笔者认为从蒙古族诞生一直到现代社会,在大约2000年的民族发展历程中,所形成的与政治、经济、文化息息相关的民风民俗,不仅蕴含了极其浓郁的历史特色,同时也鉴证了蒙古族从弱小至强大,以及盛极而衰的历史必然规律。
蒙古族多彩的文化习俗,为何能流传至今?有何特殊文化背景?
相比较于其他少数民族来说,蒙古族曾建立过非常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这对其民族历史、文化、习俗以及精神传承,都具有无法替代的长足发展,尤其是对其淳朴自然、勇敢强悍的民风塑造,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历史作用。
笔者认为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从13世纪开始一直到14世纪初,蒙古族在大约100年的时间内,不仅改写了传承了几千年的华夏历史。同时,也为蒙古族由弱小向强大,以及由盛而衰奠定了重要的历史契机。
风土人情:
蒙古包--适于游牧生活
马--适于草原上的行走
蒙古袍、蒙古靴--适于骑马
牛羊肉奶茶奶酒
可以看出内蒙古牧民的住、行、衣、食都在适应当地自然环境,我们可以明白一个道理:只有去适应自然才能不断发展。牧民合理利用草场,进行轮流放牧,合理利用牧草资源。别外,他们还进行了畜牧产品的深加工,鄂尔多斯品牌的服装闻名全球。牧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
内蒙古草原相当辽阔,总面积约占全国国土的1/10。它由六大草原组成,自东向西顺次是:世界上著名的呼伦贝尔草原、科尔沁草原、植被保护最好的锡林郭勒草原、宽广的乌兰察布草原以及鄂尔多斯半荒漠草原和阿拉善的荒漠草原。
呼伦贝尔大草原 呼伦贝尔大草原是我区草原中草场质量最好,草原风光最为绚丽的地方。作为蒙古族发祥地之一,其传统习俗保存得较为完好。而草原旅游胜地集中于海拉尔到满洲里之间和著名的呼伦湖周围的草原上。
科尔沁大草原 科尔沁大草原的草原风光和蒙古族风情比较出色,且接近北京及东北各大城市。它集湖泊、草原、森林于一体,还有独特的草原风情节目。
锡林郭勒大草原 锡林郭勒拥有多种植被类型,是中国第一个草地自然保护区,草原风情浓郁,素有“摔跤之乡”之称。摔跤,蒙古语又称“搏克”,是蒙古族民间最普遍的运动。呼伦贝尔和锡林郭勒的草甸草原,可说是内蒙古大草原的精华。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到处盛开着艳丽的鲜花,骏马奔驰在莽莽原野,白云似的羊群浩浩荡荡,一座座蒙古包像珍珠般撒落在绿浪起伏的草原上,景色特别迷人。
主要民族是蒙古族
蒙古族的习俗
服饰
那达慕蒙古服饰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等。但因地区不同在式样上有所差异。以女子长袍为例,科尔沁、喀喇沁地区的蒙古族,有满族特色,多穿宽大直筒到脚跟的长袍,两侧开叉,领口和袖口多用各色套花贴边;锡林郭勒草原的蒙古人则穿肥大窄袖镶边不开叉的蒙古袍;布里亚特妇女穿束腰裙式起肩的长袍;鄂尔多斯的妇女袍子分三件,第一件为贴身衣,袖长至腕,第二件为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钮扣;而青海地区的蒙古人穿的长袍与藏人的长袍较为相近。除了青海以外,男子的服饰各地差别不大。春秋穿夹袍,夏季着单袍,冬季着棉袍或皮袍。蒙古人平时喜欢穿布料衣服,逢年过节或喜庆一般都穿织锦镶边的绸缎衣服。男装多为蓝、棕色,女装喜欢用红、粉、绿、天蓝色。腰带是蒙古族服饰重要的组成部分,用长三四米的绸缎或棉布制成。男子腰带多挂刀子、火镰、鼻烟盒等饰物。蒙古族靴子分皮靴和布靴两种,蒙古靴做工精细,靴帮等处都有精美的图案。佩挂首饰、戴帽是蒙古人习惯。各地区的帽子也有地方特色。内蒙古及青海等地的蒙古人的帽子顶高边平,里子用白毡制成,外边饰皮子或将毡子染成紫绿色作装饰,冬厚夏薄。帽顶缀缨子,帽带为丝质,男女都可以戴。呼伦贝尔的巴尔虎、布里亚特蒙古,男带披肩帽,女带翻檐尖顶帽。玛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银等珍贵原料使蒙古人的首饰富丽华贵。
蒙古男子穿长袍和围腰,妇女衣袖上绣有花边图案,上衣高领,似与族相似。妇女喜欢穿三件长短不一的衣服, 蒙古族传统服装——蒙古袍第一件为贴身衣,袖长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纽扣,格外醒目。
男子腰带多挂刀子、火镰、鼻烟盒等饰物。喜穿软筒牛皮靴,长到膝盖。农民多穿布衣,有开衩长袍、棉衣等,冬季多毡靴乌拉,高筒靴少见,保留扎腰习俗。男子多戴蓝、黑褐色帽,也有的用绸子缠头。女子多用红、蓝色头帕缠头,冬季和男子一样戴圆锥形帽。未婚女子把头发从前方中间分开,扎上两个发根,发根上面带两个大圆珠,发稍下垂,并用玛瑙、珊瑚、碧玉等装饰。还有比较有特色的是蒙古族摔跤服。
蒙古摔跤服是蒙古服饰工艺。摔跤比赛服装包括坎肩、长裤、套裤、彩绸腰带。坎肩袒露胸部。长裤宽大。套裤上图案丰富,一般为云朵纹、植物纹、寿纹等。图案粗犷有力,色彩对比强烈。内裤肥大,用10米大布特制而成。利于散热,避免汗湿贴于体表;也适应摔跤角力运动特点,使对手不易使用缠腿动作。套裤用坚韧结实的布或绒布缝制。膝盖处用各色布块拼接组合缝制图案,纹样大方庄重,表示吉祥如意。服装各部分配搭恰当,浑然一体,具有勇武的民族特色。
美食、美品
蒙古人富有特色的食品很多,例如烤羊、炉烤带皮整羊、手抓羊肉、大炸羊、烤羊腿、奶豆腐、蒙古包子、蒙古馅饼等。民间还有:稀奶油,蒙古族常备奶制品;奶皮子;煺毛整羊宴,是蒙古传统宴客菜,祭祀活动时也常用;熟烤羊,内蒙鄂尔多斯地区风味菜肴;白菜羊肉卷;新苏饼,蒙古人民间传统糕点;烘干大米饭,蒙古族风味小吃。蒙古牧民视绵羊为生活的保证、财富的源泉。日食三餐,每餐都离不开奶与肉。以奶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得”,意为圣洁、纯净的食品,即“白食”;以肉类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乌兰伊得”,意为“红食”。
蒙古人除食用最常见的牛奶外,还食用羊奶、马奶、鹿奶和骆驼奶,其中少部分做为鲜奶饮料,大部分加工成奶制品,如:酸奶干、奶豆腐、奶皮子、奶油、稀奶油、奶油渣、酪酥、奶粉等十余种,可以在正餐上食用,也是老幼皆宜的零食。奶制品一向被视为上乘珍品,如有来客,首先要献上,若是小孩来,还要将奶皮子或奶油涂抹其脑门,以示美好的祝福。
蒙古人的肉类主要是牛、绵羊肉,其次为山羊肉、骆驼肉和少量的马肉,在狩猎季节也捕猎黄羊肉。
编辑于 6 小时前
TA的回答是否帮助到你了
能够帮助到你是知道答主们最快乐的事啦!
有帮助,为TA点赞
无帮助,看其他答案
查看全部2个回答
2020呼伦贝尔大草原攻略_第一次去呼伦贝尔必看攻略
根据文中提到的草原为您推荐
呼伦贝尔大草原攻略,一家只做深度纯玩游的旅行社,呼伦贝尔草原深度游,私人定制线路,小团深度游,旅行,摄影,包车,自由行,不购物不推自费,真正纯玩。
呼伦贝尔市印象之旅广告
呼伦贝尔大草原——第一次去必看好攻略
值得一看的呼伦贝尔相关信息推荐
呼伦贝尔大草原Z前不久刚回来,玩的很HIGH,分享一下攻略包括行程+费用+玩法等
河南享玩国际旅行社广告
— 你看完啦,以下内容更有趣 —
PGone将开香港演唱会,你接受他出道吗?
我的态度是不会接受他的出道。可能许多人会说,谁都会犯错,积极改正就好了啊。但是我认为,有些错误,一旦
150条回答·3,708人在看
端午节“申遗”十周年,韩国真的抢了我们的端午节吗
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今年是端午节申遗成功的第十个年头,而今年的端午节也是申遗成功后的第九个,触景生情,让
3,048人在看·21赞
牧羊犬的智商到底有多高?
聪明的倩儿
优质视频达人
关注
126,304播放
郭麒麟在相声界名气为何没有岳云鹏响亮?
我比较喜欢听相声,也算是《欢乐喜剧人》的粉丝吧!他们俩说的相声我都听过不少,下面就来说说我的看法吧!
44条回答·2,145人在看
为什么现在的八零后,九零后会有这么多的离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有能力独立的生活,所以在选择时没有经过深思,一旦发现不合适,就又选择离
161条回答·2,758人在看
为什么“家集”是中国独有的文化现象?
从家集看中国文化传统的独特音声 世家原指世代有禄位之家,是从政治着眼;后来泛化,亦可指称以某种专业世代相承的家族。“我们这一门有一种做诗的家风。”冯友兰在《三松堂自序》中自豪地说。冯友兰的祖父冯玉文
825人在看
体质比别人差的人,怎么样可以比别人强壮?
气虚体质的人常见疲劳乏力,语声低怯,肺脾两脏相对不足,抵抗力和消化功能比较弱。气虚体质的人要多做运动
104条回答·2,965人在看
现在当女兵需要什么条件?
易书科技
致力于图书出版、影视IP
关注
119,071播放
车钥匙没电了怎么办?
遥控钥匙打不开车门,可以通过机械钥匙将车门打开。每把遥控钥匙都配有机械钥匙,将其插入钥匙孔即可。有些
30条回答·4,598人在看
王宝强低价出售美国房产,你觉得王宝强与马蓉的大战是否已经结束?
不是说去年就已经结束了吗。好像法院判定是和一审是一样的。这得是王宝强赢,这要是不赢怕是会引来民愤哦。
但凡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皆有影响。而影响有好有坏两方面。不独蒙古。
蒙古族主要游牧为主,如果过度放牧会破坏草场,导致土地沙化、荒漠化,加重北方地区的风沙气候。如果过度捕猎,则导致草原生态链的失衡,比如过度猎鹰、过度猎狼,都会导致草原啮齿类动物繁殖过剩,进而破坏草场。蒙古族历史上南下,在汉地耕作区放牧。使农田受到一定破坏。
适度范围内的放牧则影响不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