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的意思及翻译是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枫桥夜泊》原文: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枫桥夜泊》这首七绝以一愁字统起。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
后两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钟声,是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
《枫桥夜泊》中被误读的诗句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据当代人考证,“月落”不是月亮已落或将落未落,而是村庄名或桥名,“乌啼”并非是乌鸦夜啼,而是山名。而“江枫”也不是江边的枫树,亦为桥名。
于是乎,朦胧的月色、渔火间若隐若现的枫树以及让人心动的乌啼都已不复存在,一首流传千年的古诗竟然变得那么具体而实在,那幅朦胧静谧、清冷幽美的江南水乡秋夜图也消失殆尽,只剩下一连串村庄名或桥名的罗列。
破山寺后禅院
常 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唯闻钟磬音。
常建,生平事迹不详。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与王昌龄同榜进士。曾任盱眙(今江苏盱眙)尉,写过《泊舟盱眙》诗。其《赠三侍御诗》说:“谁念独枯槁,四十长江干。责躬贵知己,效拙从一官。”可见他40岁时曾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当过官。其仕途颇不如意,后隐居鄂州武昌之西山。诗以五言为主,多写山水田园风光,当时评价颇高,《全唐诗》录其诗一卷。
《破山寺后禅院》,《河岳英灵集》作《题破山寺后禅院》。“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虞山北,是南朝齐郴州刺史施德光施舍自家宅园改建的。“禅院”为僧侣所居院落。
首联写初入古寺的印象。时间是清晨,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阳光照射着山林,其清新、宁静可知。佛教徒所聚之处称丛林,此处称“高林”不称丛林,也不称山林,一个“高”字透露了诗人的赞美之情。
颔联再写进入禅院的情景。三句写山中小径是曲曲弯弯的,越走越幽静。四句写禅房坐落在花木深处,可见环境很美。花木显然有人工营造的成分,则僧侣们的审美情趣也是非常高的。要通过弯弯曲曲的小径,方能找到禅房,颇有寓意。所以这两句诗被后人赞不绝口。如宋欧阳修《续居士集》卷二十三《题青州山斋》说:“吾尝爱建‘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始知造意者为难工也。”
颈联写水光山色。五句写山景,由于花木茂盛,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十分亮丽,使得鸟儿也很快乐,在叽叽喳喳地叫着。六句写潭水中花木与诗人的倒影令人的杂念消逝一空,这里借潭水的倒影,写潭水清澈见底。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九说:“鸟性之悦,悦以山光;人心之空,空因潭水。此倒装法,通体幽绝。”实际上“悦”、“空”两字采用词性活用方法,在这里用成动词,有使动作用,即使鸟愉悦,使心空寂。
尾联写佛界静寂。七句正面写此处万籁俱寂。“籁”,能发出声响的孔窍。“万籁”指各种声响。下句用僧人敲击钟磬所发出的声音反衬万籁俱寂。“钟磬音”体现了寺院生活的特点,钟磬余音缭绕,也能让人参悟佛理,回味无穷。
唐人殷璠《河岳英灵集》卷上评价道:“建诗似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所以其旨远,其性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可以说此诗正好说明了上述特点。元方回《瀛奎律髓》卷四十七已注意到此诗“三四不必偶,乃自成一体。盖亦古诗、律诗之间,全篇自然”。按照五律的要求,颔联应当对仗,此诗颔联恰恰不对仗,但是绝大多数唐诗选本都将其看成五律。正如《红楼梦》第四十六回林黛玉所说:“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又说:“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枫桥夜泊》通过写江南夜景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表达了作者的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忧愁。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继所作,全诗原文如下: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白话文意思是深秋的夜色,漫天遍野都是白白的霜花,月亮在西边的天际落下去了,偶尔听到几声乌鸦的惨叫,更加感到凄凉。松江岸边枫树下,停泊着几只渔船,劳苦了一天疲惫不堪的渔夫们和衣而眠。生活的愁苦挂在脸上,他们相视无言。远处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 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扩展资料
《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
大林寺桃花唐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这首七绝是一首纪游诗,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初夏作于江州诗意是说初夏时节诗人来到大林寺,山下四月已是大地春回,芳菲已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盛开的桃花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 一片始盛的桃花我们从紧跟后面的“常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
正是在这一感受的触发下,诗人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了“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他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象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
这首诗前两句讲四月春末在山寺见到桃花,后两句再表达诗人在山寺遇到春天的喜悦心情透露了诗人对宁静、和谐、清新的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大林寺所在地,地势较高、气候寒冷,一般地方桃花在早春二月开放,四月凋谢,这里却到四月才盛开诗人说“春归无觅处”、“转入此中来”,多么风趣!春天哪有脚步怎会转移呀这是诗人丰富的想象,也是他惊讶、喜悦心情的自然流露
这首诗把春光描写得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立意新颖,构思灵巧,意境深邃,富于情趣,启人神思,惹人喜爱,是唐人绝句中又一珍品全诗短短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这首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不,岂只是有脚而已你看它简直还具有顽皮惹人的性格呢!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如果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诗人的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可谓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珍品
这首诗前两句讲四月春末在山寺见到桃花,后两句再表达诗人在山寺遇到春天的喜悦心情透露了诗人对宁静、和谐、清新的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大林寺所在地,地势较高、气候寒冷,一般地方桃花在早春二月开放,四月凋谢,这里却到四月才盛开诗人说“春归无觅处”、“转入此中来”,多么风趣!春天哪有脚步怎会转移呀这是诗人丰富的想象,也是他惊讶、喜悦心情的自然流露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写的是诗人在山外春已归去的时节,在山中却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色这种自然界的强烈反差,令诗人产生了“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的复杂感慨从字面上,诗人在登山之前,曾为春光逝去而怨恨或失望,当一片春景映眼帘时,又感到一些由衷的惊喜与无奈的宽慰或许这种感慨,表面上是由自然景色变化而发,实际上是曲折地反映出他悲凉而惆怅的情怀
诗人写这首小诗时,是在江州司马的任上唐贞元年间进士出身的白居易,曾授秘书省校书郎,再官至左拾遗,可谓春风得意谁知几年京官生涯中,因其直谏不讳,冒犯了权贵,受朝廷排斥,被贬为江州司马身为江州司马的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诗中,曾面对琵琶女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沧桑感慨这种沧桑的感慨,也许自然地融入这首小诗的意境,使《大林寺桃花》纪游诗,蒙上了逆旅沧桑的隐喻色彩
正是这种感慨,诗人不用“山外”四月芳菲尽,而用“人间”这种遣词颇令人品茗其中的深邃意味“人间”一词,决不仅仅为“山寺”的对仗工整而用,“山寺”也许就是诗人忘忧、宽慰的“人间”的仙境“人间”天涯沦落的长恨,也许在桃花盛开的仙境会得到解脱;人生摆脱悲欢离合烦忧的办法,也许就在远离喧嚣的美丽和宁静中向你走来
《大林寺桃花》这首古诗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春光的喜爱与留恋之情,侧面也能够反映出诗人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与热爱。
全诗蕴含的情感十分复杂,起初是满怀春光已逝的愁绪,再到发现桃花后转变成了惊喜,甚至是心花怒放的心情。《大林寺桃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作。此诗说初夏四月作者来到大林寺,此时山下芳菲已尽,而不期在山寺中遇上了一片刚刚盛开的桃花。
诗中写出了作者触目所见的感受,突出地展示了发现的惊讶与意外的欣喜。全诗把春光描写得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立意新颖,构思巧妙,趣味横生,是唐人绝句中一首珍品。
《大林寺桃花》原文: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大林寺桃花》翻译:
四月,正是平地上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高山古寺之中的桃花竟刚刚才盛放。我常常为春天的逝去,为其无处寻觅而伤感,此时重新遇到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没想到春天反倒在这深山寺庙之中了。
诗文赏析:
此诗只有短短的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作了一番纪述和描写。而就是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始盛的桃花。
从紧跟后面的“长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
它们字面上是记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
而且在首句开头,诗人着意用了“人间”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世界。
正是在这一感受的触发下,诗人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了。“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诗人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
杜甫
《望岳》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綦毋潜
《春泛若耶溪》
幽意无断绝,
此去随所偶。
晚风吹行舟,
花路入溪口。
际夜转西壑,
隔山望南斗。
潭烟飞溶溶,
林月低向后。
生事且弥漫,
愿为持竿叟。
王维
《青溪》
言入黄花川,
每逐青溪水。
随山将万转,
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
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
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
清川澹如此。
请留盘石上,
垂钓将已矣。
《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
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
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
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
隔水问樵夫。
孟浩然
《秋登万山寄张五》
北山白云里,
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
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
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
平沙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
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
共醉重阳节。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山瞑听猿愁,
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
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
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
遥寄海西头。
常建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
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
但馀钟磬音。
王之涣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勃
《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
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
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
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
李白
《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破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颖是银河落九天。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崔颢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白居易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珍珠月似弓。
张继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杜牧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张祜
《题金陵渡》
金陵津渡水山楼,
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
两三星火是瓜洲。
大林寺桃花古诗的思想感情如下:
《大林寺桃花》这首古诗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春光的喜爱与留恋之情,侧面也能够反映出诗人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与热爱。全诗蕴含的情感十分复杂,起初是满怀春光已逝的愁绪,再到发现桃花后转变成了惊喜,甚至是心花怒放的心情。
《大林寺桃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作。此诗说初夏四月作者来到大林寺,此时山下芳菲已尽,而不期在山寺中遇上了一片刚刚盛开的桃花。诗中写出了作者触目所见的感受,突出地展示了发现的惊讶与意外的欣喜。全诗把春光描写得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
此诗只有短短的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作了一番纪述和描写。而就是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始盛的桃花。
《大林寺桃花》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新郑,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
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