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班认为,训练动作的“表现性”,应当为受训者提出一定的“情境”,这些情境主要有哪些?

拉班认为,训练动作的“表现性”,应当为受训者提出一定的“情境”,这些情境主要有哪些?,第1张

1情绪人物的情境;2非寻常境遇的情境;3包含实际活动的情境;4哑剧对话;5涉及动作和服装的情境;6动作时尚的其他源泉。拉班指出:“动作方位,向前和向后,可能有许多含义。‘高平面舞者’的直立姿态经常有一种严正表情;加上头和鼻在空中微向后斜点缀,可能假定是一种傲慢表情。‘低平面舞者’前倾姿态可能变做侵略冒犯或卑躬屈节。人体左右对称能用于表现羞怯和恐惧(关闭动作)以及骄傲和镇定(敞开动作)。这类手足空间位置的不同混合,容许有一种动作表现的丰富尺度。还有动作所经途径的表现性……舞者或采取一个主要方向的直线,或采取几个方向变化的曲线;曲线亦可打破成折角线。对称位置及其动作途径比不对称位置和途径易于理解;对称动作比不对称动作的感情色彩更淡。对称隐匿人的情感,不对称则揭露人的情感……表现宗教或典礼尊严的动作,多半用对称形式表演;感情充沛而导致内心态度不平衡时的情绪投射,更适宜不对称动作去表达。不对称动作宜于减退到不平衡的夸张或一种混乱的冲突,因此不易熟练控制;对称动作则对动作表现提供了一个稳固的基础……可以说,几十年来发现的各式各样的动作训练方法有一个基本目的,这就是精通不平衡的人体以进入不对称动作,通过动作的寓意而成为‘有意味的形式’……舞者在训练时,须明确这样几点:1走进不同空间方向的动作含义;2当向上伸展或向下弯屈时的欢快或愤怒表情;3人物性格是否分别属于高位、中位或低位的舞者;4开位或闭位旋转;5对称或不对称动作;6地板式样的性质;7手臂和腿脚的外貌。”

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中,《新课程标准》设置了“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的教学目标,这正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在数学课程中的具体体现。新世纪的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统一在数学教学的整体目标中,而不再像过去那样只是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

事实上,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是学生学习、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应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贯穿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培养过程中去。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下面笔者就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 认识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作为一名数学教育工作者,要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目标贯穿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培养过程中去,首先必须充分认识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因为我们的传统教育模式有着很深的误区,就是过分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而忽视教育的深层次作用,这种传统对教育工作者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在当前应试教育氛围依然浓厚的大背景下,数学教育工作者要突破旧有习惯模式,没有思想上对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的足够重视,就不会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三维教学目标体系中,知识与技能目标是指学生走上社会所必需的核心知识和学科基本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是指应答性学习环境和交往、体验以及基本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具体的学习方式(发现式学习、小组式学习、交往式学习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亲近数学、增强数学意识,发展理性精神,以及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就三个教学目标的关系来说,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缺一而不可。成功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培养有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也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情感与态度是学习的树根,过程与方法是学习的枝干,知识与技能是学习的花果,错误与失败是学习的绿叶,它们有机联系在一起,最终造就具有良好数学素质的人才。

2 就教育的最终目的来说,教育是一种价值引导活动,投射、蕴含着教育者的价值选择与目的预设,凝聚着人们对理想社会与理想人格的追求,它的本质是要培养有社会认知和实践能力、有积极正确的价值观、能促进自身和社会发展的健全人格。因此,情感态度价值观应该是教育的首要目标,优先于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的教育。退一步讲,就算是当前教育体系依然以应试教育为主,依然侧重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教育,然而,一个对数学不具有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的学生是不会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的,也就不可能真正把数学学好。

3 就教育的功能作用来说,当前,为了更好更快地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国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肩负着培养新一代建设人才伟大使命的教师也应该把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生作为教学的最高目标,而能够使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让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激励影响下,主动地、有方法地获取日新月异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的各项能力。为此,我们就不应该只是教给学生静态的“知识与技能”,也不只是动态的“过程与方法”,还应有使其立体化、可持续发展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4 就中外数学教育对比状况而言,欧美等国家的教育水平优于国内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国外的数学教育更看重育人的大目标。例如,美国数学教育目标是培养有数学素养的社会成员,其数学素养包括:懂得数学的价值、对自己的数学能力有信心、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数学交流和学会数学推理,强调社会对教育的要求。英国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在学生教育上的重要性是:数学为学生理解和改变世界提供了一套独特而有力的工具,数学提供促使学生在精神、道德、社会和文化方面发展的机会。比较而言,中国的大纲、课标虽然也重视育人的大目标,但仅仅在前言部分作比较简短的描述,而现实的教学实践几乎把全部精力都集中于具体的知识和技能目标,对数学教育给予人的思想启迪、精神感悟、人格塑造等人的发展大目标关注甚微,具体目标与人的发展大目标之间的联系基本处于割裂状态。因此,我们想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放到极其重要的位置。

二 明晰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具体目标

在充分认识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性的基础上,我们需要明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有哪些具体的目标,以便我们在教学活动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是: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和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概括地讲,就是有下面六个方面的具体目标。

1 激发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指人认识、欣赏与探索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学生学习的兴趣越浓,越有利于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积极愉快地参与学习活动,乐此不疲。但是,小学生的兴趣往往不稳定、不持久,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和培养。

2 体验情感

情感是指爱、快乐、审美情感等丰富的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它伴随着人的一切活动之中。在学习过程中,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是密切相关、相互作用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科中的加、减、乘、除运算符号的简洁美;让学生感受数学化繁为简的概括美;化方为圆、化曲为直的转化美;层层演译的严谨美和逻辑美;富于变化的神奇美;数形结合的和谐美,让学生从心底上喜欢数学,喜欢学数学。

3 锻炼意志

人类的认知和实践活动(包括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探究)并不是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的,需要在无数的错误、不断的失败中找到真理。历史上,一些数学难题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才能以解决。因此,数学教育要锻炼学生顽强的意志,培养他们克服困难、勇于面对错误和失败、消除畏难情绪的勇气。

4 建立自信

自信可以使人成功,成功也可以培养一个人的自信。数学问题的解决可以给学生成功的体验,从而增强自信心,相比其它的物资奖励和情感激励,这种自信更稳定、更持久。因此,数学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凭借自身的聪明才智解决数学问题,帮助他们建立起自信心。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了一个他们原先看来很神秘的问题时,那么成功带给他的喜悦是巨大的,内心将会产生一种强大的学习钻研动力。

5 感受作用

数学家华罗庚说得好:"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数与形是世上万事万物的共同存在形式,因而专门反映数与形规律的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无所不在,无处不用。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可以加强他们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动力和决心。

6 培养习惯

“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这句话突出了习惯培养的重要性。习惯影响着人的能力与性格的发展。就学习习惯而言,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更好地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教学目标体系把培养学生具有主动参与、克服困难、质疑、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列为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具体目标。

三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积极融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以上六个方面的具体目标,应该怎样有效融入数学教学过程中去呢?有三个大的要点可供参考:

1 完善教学设计目标,精心选取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主实施课堂教学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结合。教学内容的选取要精心挑选,认真组织,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只局限于教材上的例题及练习,凡是学生熟悉的、喜欢的相关场景、事例都可以引用到课堂中来。教师要尽量创设各种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例如,教材中《方向与位置》的学习认识,教材只安排了两幅图作为学习训练的素材。如果只利用这两幅图进行教学,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我们可以设置这样一个场景:一个小朋友在森林里迷路了,他只知道家在森林的南方,请你帮他找到回家的路,通过学生积极参与的交流探讨,一系列问题出现了,是晴天还是阴天,白天还是黑夜,进而充分利用插图引导他们认识到太阳东升西落、月亮西起东落,树叶南密北疏,树的年轮南疏北密,北极星始终在地球的正北方,有的学生甚至会想到为他送去指南针等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想象这样的一堂课一定不会沉闷,学生不但掌握了方向和位置的辨别,还成功体验了利用数学知识助人为乐的高尚情操。

2 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情感

学生在课堂上参与学习的程度与学生的情感因素密切相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设计的教学活动,营造的课堂氛围等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满足学生求知欲的需要时,学生就会产生愉快、喜爱的情感。反之,则是苦恼、厌烦,势必会影响学习效率。这就要求教师在每一节数学课上,都要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来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情绪,并且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探索、发现数学知识和掌握数学知识的内在规律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功,积累愉快的体验,不断增进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对称”的教学,先呈现给学生“美丽的大自然”画面,教师说:咱们到大自然中寻找哪些是对称的。每个学生都想显示自己的本领,他们认真寻找、踊跃发言:熊猫、青蛙、蝴蝶、叶子……教师提出:你们是怎样寻找到的?学生纷纷讲述自己的方法:熊猫的眼睛、耳朵两边一样;蝴蝶左右翅膀上的花纹一样;对称的两边是一模一样的……教师又提出:怎样来断定这些都是对称的?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判断自己寻找的结果是否正确的方法。学生想出了“对折”方法后,教师按学生的选择来演示“对折”。当课件动态显示青蛙的左边和右边重叠时,学生情不自禁地鼓掌。他们为自己的发现自豪,更加兴奋地投入下一个学习活动。

另外,我们知道,情感具有感染性,教师的情感态度会影响全体学生。教师要注重以自己的情绪、态度诱发学生良好的情感。如上面我们提到的“对称”一课中,教师在展示自己的作品前,先欣喜地告诉学生:“前几天我学会了一手绝活,我想把我的作品展示给同学们,请大家说出每个作品的名称”。兴奋的话语感染了学生,诱发了学生欣赏、了解教师作品的热情。随着作品在黑板上依次出现,教室里响起学生抢答的声音:花、房子、小树、鸟……教师积极兴奋的情绪、态度转化为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行为。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把热情带给学生,用教师真诚的情感去感动学生,把学生的积极情绪调动起来;需要教师把信任与鼓励、欣赏与赞许带给学生,用教师的巧妙引导促使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发现规律,用教师真切合理的评价,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勇气和信心。

3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磨砺学生的意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数学学科具有知识内容前后连贯、系统严密、逻辑性强的特点,因此数学知识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顽强的意志以及正确的价值观,以强化学习的效果、应对学习中的挫折、明确学习的意义。

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例如,从学生入学的第一节数学课开始,教师就要结合教材上的图有意识地反复提问“还有什么”,让学生明确要认真仔细地观察,并通过对学生的表扬,让学生体会到这些是好习惯。又如,笔算教学中设计帮助小动物检查改正错题的活动,可使学生加深对笔算方法认识的同时领悟到“计算时要细心”。再如,放手让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给学生充分交流的机会,请学生表达自己的方法、评价伙伴的方法,促使学生学会质疑、学会思考,进而养成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在今天的数学教学中,还需要重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习惯、合作交流的习惯、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应用数学的习惯等等。

意志在克服困难中表现,也在经受挫折和战胜困难中发展,困难是培养学生意志力的磨刀石。因此,数学教学中要经常给学生安排适当难度的练习题,让他们付出一定的意志努力,在独立思考中独立解决问题,使学生体验到战胜困难以后的愉悦,使他们从中看到自己的力量,增强自信心。

除了上面提到的三大要点外,要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真正贯彻到底,还有至关重要的一条,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革新当前的教学评价方式,不再把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而应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标准来评价学生,从而使学生自觉注重知识与技能之外的其他素质。

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一个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过程。学生要通过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去亲自感受、体验、领悟。教师要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作为教学的灵魂,有意识地、自觉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使学生逐步形成我们所期盼的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并由此具备有利于自身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完美人格。

雪野茫茫,你知道一棵小草的梦吗?寒冷孤寂中,她怀抱着一个信念取暖,等到春归大地时,她会以两片绿叶问候春天,而那两片绿叶,就是曾经在雪地下轻轻的梦呓。

候鸟南飞,征途迢迢?在远方,再视野里,那是南方湛蓝的大海。她虽然很累很累,但依然往前奋飞,因为梦又赐给她一双翅膀。

窗前托腮凝思的少女,你是想做一朵云的诗?还是做一只蝶的画?

风中奔跑的翩翩少年,你是想做一只鹰,与天比高,还是做一条壮阔的长河,为大地抒怀?

我喜欢做梦。梦让我看到窗外的阳光;梦让我看到天边的彩霞;梦给我不变的召唤与步伐,梦引我去追逐一个又一个的目标`````````

没有泪水的人,他的眼睛是干涸的;没有梦的人,他的夜晚是黑暗的。

太阳总在有梦的地方升起;月亮也总在有梦的地方朦胧。梦是永恒的微笑,使你的心灵永远充满激情,使你的双眼永远澄澈明亮。

世界的万花筒散发着诱人的清香,未来的天空也传来迷人的歌唱。我们整装待发,用美梦打扮,从实干开始。等到我们抵达秋天的果园,轻轻的擦去夏天留在我们脸上的泪水和灰尘时。我们就可以听见曾经对春天说过的话:美梦成真!这里是每天23时为您准时送出的午夜调频。这个夜晚让我们在午夜调频而精彩。

如有帮助望采纳。

“品出情感的韵味”是一种精神内涵丰富、细微入微的文学描写或艺术创作方式,重点在于传达情感和意境,并让读者或观众在心理上产生共鸣和感受。下面介绍一些与“品出情感的韵味”相关的知识点:

1 感性和理性:品出情感的韵味强调情感的传达和共鸣,但不能追求情感的泛滥和感官刺激,需要平衡感性和理性,注重精神内涵的传达和创造。

2 细节和氛围: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可以让读者身临其境,增强作品的感染力;适当的氛围营造也可以带动读者情感的共鸣和心理的投射。

3 高超的表达技巧:品出情感的韵味需要借助高超的写作技巧,如意象、象征、意蕴、比喻、对称、对比、语言节奏等,从而引发读者的共情和感受。

4 道德和人性:品出情感的韵味要紧扣大众普遍的道德观念和人性关怀,让读者在感性的情感体验中更好地领悟人生哲理和社会价值。

总之,“品出情感的韵味”是一种有内涵、有温度、有品位的文学或艺术创作方式,通过感性和理性的结合,细致入微的描写,以及高超的表达技巧,传达深刻和具有共鸣的情感和意蕴,让人们在欣赏中感受到生活的深刻与美好。

《红烛》中第二、三节是作者对红烛自我牺牲谨慎的讴歌,表达了甘于奉献的思想感情。

《红烛》这首诗是与诗集同名的诗篇,就是诗集《红烛》的序诗。这首诗中,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

第2、3节,是对红烛自我牺牲精神的讴歌。诗人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生动地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同时也更有力地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诗人把蜡比作躯体,把火比作灵魂,躯体与灵魂当然应该是互相依存的,这样就发生一个问题:“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起初觉得这是大惑不解的,诗人认为这真“矛盾”,自相冲突,不可理解。但是,诗人终于彻悟了,“不误,不误!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诗人理解了红烛,由衷地赞美红烛的奉献精神。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

一个有平衡感觉的组合,给人感到稳定和美观。虽然其中有一些元素只起到联络节点的作用,可是这个组合却可以足够的吸引我们的眼球并忽略其他的区域。

在设计中没有一个平衡组合不包括着积极因素和消极空间,一切的运作空间都是紧密结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部件的集合就是总和,却又形成各异。

不平衡的组合会导致紧张。当设计的元素处于不平衡的状态时,那么各个部件将支配着整个组合,使得整体小于各个部件的总和。当然在有些项目中,可能需要传达不平衡的信息,但是大多数的都是需要平衡状态。

“幸福不是一种强度,而是平衡、秩序、节奏和和谐。”– Thomas Merton

在现实世界中平衡很容易理解,因为我们每时每刻都在经历着这些。例如下面的图中似乎是平衡的,有两个大小相等的人,且处于跷跷板的两端,距离中心点也是等距。

左侧的人使跷跷板向下移动,而右侧的人与之相反,那么两人作用力不同,但是总体上的和是零。

如果说其中一端的人要大得多,那么就会将另一端的人甩出去。

就像上面中一样,感觉上的不平衡,因为左边的人不够足够大,来平衡右边人的重量。所以跷跷板会向右倾,接触到右侧的地面。

然而,如果右侧较大的人向中心滑动一段距离,那么跷跷板将会再次平衡。

在这里较大人的力由于靠近支点位置就会减少右边的力,我相信在这种情况下,相比较于前面的情况要感觉舒服一些。

视觉平衡也是类似的,而物理重量在一般情况下可以替换成视觉权重,其物理重量作用力的方向也可以由视觉方向来替代。注意,下面是视觉权重和视觉导向的定义,我们也将会回顾系列文章的第四篇的详细内容。

(1) 视觉权重 :通过视觉感知元素的权重占比,也是作为在页面中吸引用户眼球的量度。

(2) 视觉方向 :视觉权重产生的一种感知力度的方向,我们会用其作为移动元素的方向。

以上两者是无法使用仪器来测量的力度。也不能使用一般的公式来精确的度量,相反,我们最好的方法就是使用眼睛来处理之间的平衡。

为什么视觉上的平衡非常的重要?

正如物理世界中一样,视觉平衡是一件好事,甚至可以替代自身的物体,而不平衡的物体组合将会使用户感到不舒服。回头看看跷跷板案例中的第二张就是这样,按照人们的正确理解,跷跷板就应该是平衡状态更加自然舒服一些。

对于视觉权重的一些解释是在设计中一个元素或是区域在吸引点的控制方法,当元素中一个是平衡的状态时,那么其每一个部分的吸引点都应该是平衡的,所以视觉吸引点也应该是平衡的,这样的设计才会使得用户感觉舒服。

反之,如果不处于视觉平衡的状态,那么用户就不会看到在设计中各个区域的兴趣点。对于这些区域用户也不会花太多时间来详细查看,那么这部分就很容易被忽略掉。

因为要在设计中平衡这些对用户感兴趣的兴趣点,所以就要让用户花时间来知道并理解我们要传达的信息,那么就要使得设计在视觉上处于平衡状态。

对于组合元素的平衡方法有很多,在上面的介绍中就提到了两个,第一个是平衡对称的,第二个不是,其他类型就是径向和马赛克。

当组合物等边时,就会在视觉权重上是对称平衡的,而且还要围绕在中心的支点或轴平衡处发生。对称平衡的形式可以唤起用户的情感(有时也称为正式的平衡)和体验,例如在婚礼邀请上,我们就很希望是对称平衡的组合物。

对称平衡的缺点就是:它是静态的,有时也被视为一种乏味的。因为这个组合反射一半是相同的,那么就知道一半是可以预测的。

不对称平衡,从两侧不平衡的视觉权重造成的结果。该组合物的一侧可能是主导元素,而另一侧是一个较小的焦点元素来起到平衡的作用,另外一侧较重的元素也可以通过多个较轻的元素来平衡。

不对称平衡是更加具有活力的和有趣的。它会唤起我们现代主义中运动、活力、能量的感觉。另外还能提供多种不同的视觉风格,可是由于元素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所以实现就较为困难。

径向平衡中的元素会从一个共同的中心点辐射出去。就像太阳光线和将石头扔向池塘中引起的涟漪波纹一样,保留中心点(支点)是很容易的,因为总是位于中心的。由于一切都是中心辐射,所有就导致中心位置是吸引力最强的区域。

马赛克平衡(或结晶平衡)是平衡中产生混乱,杰克逊·波洛克的画作就是这种风格。该组合物缺乏明显的焦点,而各个元素共享统一的重点,另外由于缺乏层次,就导致视觉噪声,因为所有元素都在一起。

对称与不对称关系

在整个组合物中无论是对称性还是非对称性都是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最后共同达成平衡。我们还可以使用对称形式来使用不对称的均衡组合,反之亦然。

对称通常被看作是美丽与统一,然而也会被看作静态的和平淡的。不对称往往是更加有趣的和动态的,尽管在本质上不一定美丽。

轴对称

当一切元素都是围绕一个中心轴镜像时才发生(两侧对称),这也可能使我们觉得对称的轴可以是任何方向,但是往往是垂直的或水平的。

在轴线的一侧都会在另一侧被镜像反射,例如横跨地球表面的生长和自然演化的轴对称:人脸和蝴蝶。

当反射是一个完美的镜像时,那么这种对称就是绝对的对称,反之由于大多数不是完美的,所以就是相对对称,有稍微的变化,而且常见。

对称性可以在多个轴或同一时间发生。例如一个组合物的左侧和右侧的一半都是一样的互为镜像,而且底部和顶部也是。

旋转对称

当一切都是围绕一个共同的中心发生时(或径向对称)。那么它就可以以任何的角度或频率发生,但是只有一个共同的中心点。该增长或移动垂直于地球表面的自然形态发展旋转对称,向日葵的花瓣就是一个例子。无反射旋转可以被用来显示运动,速度或动态作用,想想一个移动的车轮。

平移对称

元素在空间中不同地点发生了重复(或晶体对称性),其中重复栅栏柱就是一个例子。重复创建平移对称性,它可以发生在任何方向或任何距离,只要基本取向是相等的。通过自然的形式发生平移对称性,也可以通过平移对称性来创造节奏、动作、速度和动力的作用。

图中的对称是相对于地面中,另外对称的形式相对于同样尺寸和形状,要携带更多的重量。对称的形式要传达的是一种平衡,但往往又会显得过于稳定和平衡,导致缺乏兴趣,也可能导致被动的空间,因为负空间等于周围的所有形式。

非对称的形式缺乏对称形式的平衡感,虽然整个组合处于非对称的平衡状态,另外非对称状态是非常自然的形式,这就好比近视于左右手,还有潮蟹的不同的爪子,树枝的生长的不同方向,云朵形状的随机变化。

非对称会造成元件之间的更为复杂的关系,但是往往相对于对称性更加有趣。因为是更加有趣的,所以可以作为提醒大家注意的一种方法。

左右对称形式的空间是较为活跃的,而使用不可预知的模式创建,使得总是比对称相比更加的自由,但是需要权衡的是这往往是很难实现的。

在设计中使用了相似性和对比度,然后结合对称性和非对称性,最后呈现出来的效果将会更加的完美,例如平衡非对称模式、双向对称模式,对称和非对称的平衡方式。打破这种对称形式和随机标记会增加情趣,对比对称和非对称的构图方式,去探索哪种方式的内容会更加的得到关注。

在本系列中,我一直努力指出这么多设计原则是如何从格式塔原则中产生,更希望能一起看到如何使用设计原则来建立不同的元素以及之间的关系。其中格式塔原则就是针对对称和秩序的,也是适用于组成平衡,虽然这个原则不能适用于所有。

对称形式可以由简单的普雷格郎茨原则来实现,例如联结节点和相似性有助于提升视觉权重,还有延续、共性、平行等视觉方向。还提到对称形式更加容易被视为图而不是作为背景。

我希望这些原则可以很好的指导我们的设计原则,相信通过阅读本系列文章将会更加的清晰。设计原则也并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源自于我们看待环境时视觉对心理上的一些感知。

下面的截图中,由于这是本系列的最后一篇文章,相比较于平时寻找了更多的网站案例,并使用了前面提到的四种类型来平衡组合它们。

正如我在本系列中重点的一样,在接下来的所有案例中都用到了设计中平衡理论,在案例中也许会看到不同的地方,而这也是设计中我们需要考虑到的,我们觉得什么是最重要的。

对称平衡的例子

Helen & Hard的整个网站设计就是一种对称平衡的方式,下面的截图是“关于我”的页面,而且其他网站也使用了这样的均衡设计。

一切元素区域都是采用竖直轴面向下,例如logo处于中间位置,导航栏居中,图形图像也是居中,标题居中和文本的三列也是居中的。但是文字区域的结尾处不居中的,那是根据不同的内容文字量来决定。

另外请注意页面的顶部,logo和导航栏居中,但是并没有出现在视觉上居中的位置,我的视线而是在导航栏的中心logo接近底部的位置。导航栏右侧的三个菜单相比较于左侧的字母要更多,而我们的眼睛是希望他们是一样的,并且是居中,与“关于”和“人”等比间距。所以我个人觉得如果移动两个像素出来,将会使得它们的视觉中心会更好的平衡组成。

网站symmetrically是另一个设计对称的平衡案例,就像上一个网站一样,这里的一切也都是围绕着中心垂直轴:导航、文字、人物形象,向下滚动也是这样。

也是不绝对的对称,文字居中但不像镜像,另外一对箭头的指向都是向右,并在页面的结尾处的箭头是指向文本区域的。两者都是有****,这样可以加倍注意到自己的效果,还有两个箭头是如何使用颜色并与背景形成强烈的对比,进一步增加这些元素的吸引力。

非对称平衡的例子

Carrie Voldengen主页上周围的元素和主导区域的对称形式在整体上是不对称的平衡。纵观整个组合物,还可以看到几个离散的形状。

网页是由组成较小的矩形图像和较大的网格包围,就其自身而言这个网格有两个垂直以及多个水平轴组成,感觉非常稳定和有冲击力,也是看起来非常的平衡而不会超出任何其他的地方。

在右侧的文本块比较靠下,正好与文字和左上角的圆形logo抵消,提供了在相反方向上的一种视觉平衡。

想像一个支点在距离相同的权重,相比较于整体,右侧的文本显得更加的大和暗,但是蓝色的圆形logo赋予更大的权重,以及大部分的区域。这个圆通过单一的颜色连接到页面的左上角。在网格下面的文字,似乎它只适合自身的查看作用,而失去平衡。

另外要注意的是整个空间感觉是平衡的,在顶部和左侧以及右侧的区域是彼此平衡的,而左边的空白区域相比较于右边的要大一些,但是在页面的顶部和底部有较多合适的空间。

网站Hirondelle USA的主页是旋转对称的,我会借助这个截图来详细说明这种非对称平衡案例的使用。

图像中的垂直处稍微偏离中心位置,并且和锚点之间有一种垂直关系,这时我们感觉物体重了很多,在左侧的栏杆与屏幕的作边缘紧密连接,使得它感觉有一种依靠,很难想象网页中的设计元素失去平衡将会怎样?

栏杆上面的文字感受到栏杆的支持,并与右侧的男孩保持一种平衡关系。另外在左侧的的栏杆较为复杂的图形,而右边男孩的背后较深的颜色正好可以很好的平衡之间的关系。

而平移对称性为文本中重复在左上角的金线和图像右下角,以及网页中的按钮,使用白色的文字作为重复。

径向平衡的例子

网站Vlogit就是呈现一种放射状的平衡,可以从截图中轻松感知到。比如在右上角的形状等,一切都是围绕页面的中心,图像中三个环围绕着中心 圆旋转。

由于截图的原因,不能看到页面是如何加载的,描述一下是有一条线从左下角刀页面的中心绘制。从这以后,页面上会显示一个围绕中心点并成辐射状旋转,就像池塘中的涟漪一样一切源于一个点。另外在右上方的一个小圆圈有一个小的平移对称性,来提高页面中的趣味点。

Opera的Shiny Demos主页上不是圆形,而是文本链接,它们似乎是源自于一个共同的或接近共同的中心点,这很容易想象中间的区域和几个正方形,而形成整个形状的旋转。

Shiny Demos左上角是歌剧院的logo,有右下角的logo相互抵消,并以中心点为支点来辐射。这是一个使用径向平衡,但又没有使用圆的一个很好例子。

马赛克平衡对称

我们能够预想到马赛克平衡在网上用得最少的,尤其是在我提供的杰克逊·波洛克的画作为平衡的一个例子。但是还是有更多的例子只是我们可能没有意识到而已。

网站Rabbit's Tale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又很多散落的字母是随机的和混乱的。但是这个组合物也是平衡的。

页面的两侧使用渐变的灰白色,以及相等的面积。而中间的兔子是作为支点,在看过之后会脱颖而出,但是总体元素的呼吁我们关注自己。

在这里我不会去揣测那些元素对应着哪些元素,但是它们之间形成一种整体的平衡,如果说有的话,那就是在右边的偏重,但是不能摆脱平衡点。

而对于内容为主的网站,如新闻和杂志的网站上展示马赛克平衡就较好,也许我们都认识这个网站 Onion,在截图中,我已经去除了顶部的背景图像。

这里面有很多的布局是不对称的,列的大小也是不相等的,很难确定哪些是平衡元素或区域。另外还使用了不同的尺寸和数量,也没有一个共同的中心辐射。在块与块之间有很一些混乱和随机性,相比较一些其他的密集区域。因为网站上的故事每天都会变化,每天都会处在混乱中。

也许这是一个马赛克的平衡,认为很多网站都表现出这种混乱平衡,虽然网站上也告诉我们很多的信息,在网站上的信息也是混乱的。

到这里我们花了很多的时间来讨论设计原理,现在希望你们可以喜欢这系列的文章,并从中可以学习到新的东西,或者是好好复习这些基本的设计原理。

正如你想到的那样,这些基本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在我开始讲所有系列在格式塔原则中展示的时候,从人类的感知基础,并提出我们是如何看待和理解这些视觉环境。例如,我们会注意到一个焦点元素,是因为它和周围的元素形成对比,使得它们看起来就不同,还有我们需要快速的确定敌人和朋友是很重要的,这种能力也作为我们的生存本能,所以眼睛可以迅速做出判断。

然而,设计中没有硬性的规定,这系列提到的都是作为指导方针。两个元素是相同和不同的,没有一个正确的方式。所以也就不需要遵守任何这些原则,但我们应该要理解这些原则,并有理由来打破这些规则。

最后,我希望这系列能够帮助到你,更希望在该系列的文章中对你们在视觉传达方面有更多的控制权。

https://wwwsmashingmagazinecom/2015/06/design-principles-compositional-balance-symmetry-asymmetry/

对称逻辑,把逻辑与非逻辑、理性与非理性统一起来,是逻辑的逻辑化。

对称逻辑是语言的意义和价值、思维的内容和形式、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相对应的逻辑。

从五度空间观来看,仅仅用语言哲学的层次理论或者辩证逻辑的矛盾分析方法来解悖是不够的。思维是语义、语用、内容、形式、对象相统一的系统,只有用对称的观点和方法,才能从总体上对各式各样的悖论解悖。这本身就体现了方法和对象的对称。

对称逻辑使逻辑系统化,逻辑系统逻辑化、认知化,使逻辑不但成为证明的工具,而且成为认知的工具。 对称逻辑规范各种逻辑的基础、定位、体系及其相互关系,因而是元逻辑。

人类思维作为自然界发展的最精致成果,同自然界是同源同构的,因而也是对称的。对称是宇宙的本质、经济社会的本质、思维的本质、逻辑的本质。源于宇宙对称性的对称逻辑的对称性,决定其它逻辑的对称性。所以对称逻辑是元逻辑。 全息关系是一切推理形式中最根本的关系,全息推理是最根本的推理,全息逻辑是最根本的逻辑。全息关系只有靠创造才能体现,创造又只有主客体的对称关系才能发挥。全息逻辑就是主体和客体的对称关系→创造关系→全息关系使思维全息化的逻辑。对称逻辑就是全息逻辑,全息逻辑就是直觉逻辑。

传统逻辑认为人的思维的逻辑和“非逻辑”、人的非理性与超理性是非逻辑、非对称的。而对称逻辑则揭示人的潜意识和人的超理性、逻辑和“非逻辑”的对称性,“非逻辑”的逻辑性。

在人的潜意识中,潜化意识和潜生意识是对称的。在人的超理性中,灵感、顿悟,直观、直觉,联想、想像是对称的。人的潜意识和人的超意识也是对称的。

智力是意识系统的整体功能,智慧是智力的运用,是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相互碰撞的火花。把智力转变成智慧,本身就需要智慧。 人的认识是从模糊到精确、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因而人的认识过程也就是悖论的产生和消除的过程。悖论的发现与消除,是认识发展、科学发展的契机。对称逻辑,可以提高人们发现、消除悖论的自觉性,提高人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对称逻辑的非线性、发散性的推理方式,使对称逻辑能极大地提高人的思维效率。 不能对意识空间和社会空间这两大类现象作出和自然现象统一说明的宇宙学,不是完整的宇宙学。不能同完整的宇宙学相互建构的逻辑学,不是完整的逻辑学。

五度空间理论提供了对自然、社会、意识空间作出统一说明的框架。对称关系是五度空间的核心。对称逻辑就是同完整的宇宙学相互建构的逻辑。

对称逻辑不但揭示“逻辑”思维的规律,而且揭示“非逻辑”思维的规律;不但揭示思维的规律,而且揭示整个人的认识的规律;不但揭示意识的规律,而且把意识规律和客观规律一一加以对应。 对称逻辑,是根据宇宙的对称规律,从主观推知客观、主体推知客体、已知推知未知的逻辑。

其它逻辑都是结论包含在前提里面,惟有对称逻辑是从已知推出未知的逻辑。它的结论虽然不能由所谓的“实践”(即人的肉眼可观察的“事实”)来“检验”,然而却是必然存在、客观存在的事实。

“天人合一”,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内在与外在、形下与形上是同一的。这是内在的超越。只有内在的超越,才是真正的超越。只有对称逻辑,才能真正实现内在的超越。只有真正实现内在的超越才能真正做到思辩与实证的统一。 对称逻辑是根据时间、空间、层次相对应、经济科学范式和实践模式相对应的关系,全新认识和整合人类认识史、科学史,使之逻辑化的逻辑。

对称逻辑是逻辑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对称逻辑的萌芽、要素、结构蕴涵在人类逻辑思维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以对称逻辑为基本线索,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是哲学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在空间上的展开。

只有对称逻辑,才能确立中国哲学在人类哲学史中的独特地位,也才能指出中国哲学世界化与现代化的方向。 如果说,线性的知性逻辑只能使经济科学成为抽象的真理,辩证逻辑可以使经济科学成为具体的真理,那么对称逻辑则可以使经济科学成为合理的真理。对称逻辑之所以是合理的逻辑,是由于对称逻辑作为整体的逻辑,可以通过对各门学科背后的逻辑基础进行合理定位,实现对各门学科的合理定位,从而消解由于学科错位而造成的悖论。对称逻辑可以解决经济学数学化和经济主体化的悖论,使经济学逻辑化和经济主体化二者得以统一。

对称逻辑之所以是合理的逻辑,是因为它能够为人类的思维整体提供规律性的说明,使人能合理把握对象事物的立体结构,能完整把握系统性和规律性的统一、波和粒的统一、不确定和确定的统一、真善美的统一、实体属性关系的统一等线性逻辑把握不了的对称关系。 对称逻辑是审美的逻辑;是真、善、美的对称与统一的逻辑。

美也有规律,美的规律就是对称的规律。以对称作为思维规律去认识事物,就是用审美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对称逻辑化,就是审美规律化,审美自觉化。其结果,就是自觉地按美的规律来造型。

美的对称包括:真、善、美的对称;真知、真理、合理、自由的对称;知性逻辑、理性逻辑、道德逻辑、情感逻辑的对称;经验与理论的对称;现象与本质的对称;因果关系与道德关系的对称;规律性与目的性的对称;理想与现实的对称;主观与客观的对称;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的对称;相对主体与相对客体的对称。 对称逻辑是和谐的思维结构。建立和谐的思维结构是建立和谐的社会经济结构的前提。在和谐社会中,以人的自由自觉的劳动——创业——为对称逻辑的基础,吸收西方抽象逻辑和具体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对称思维结构将衍化为科学的对称逻辑,演化出对称哲学,并促进科学的极大发展。对称逻辑是和谐社会的思维框架,是人类实践的必然结果,也是人类实践的深层次的结构。

任何积极的、主体的实践,都是主观和客观、经济主体和经济客体、相对经济主体和相对经济客体的对称。对称逻辑是使实践逻辑化。 对称经济学的方法不是各种方法交替使用、或各有则重点,而是把它们统一在对称逻辑中,运用对称逻辑的方法,使各种方法综合使用。对称逻辑是一元化方法与多元化方法的统一。就对称逻辑本身来讲,是一元化方法;就对称逻辑是各种逻辑方法的对称统一来讲,又是多元化的方法。只有对称逻辑,才能够使经济学的思想和现实相对称。

一、说教材

1、说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数学第六册第115页的《对称现象》。

2、说教材编写意图

这节课内容主要是结合生活情境和现实题材,从实践到理论,再用实践检验理论,层次分明,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认识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对称现象的事物,让学生初步感知对称现象的基本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轴对称图形做好准备。

3、说教学目标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面向全体学生,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得到充分、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是制定课堂教学目标的主导思想。根据以上分析及课标要求,我拟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结合具体的实物或,知道对称现象的基本特征;。

能力目标:经历观察、讨论、交流等活动认识对称现象,培养学生的初步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会判断对称现象。

情感目标:感知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对称现象,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4、说重难点

重点: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难点:认识对称现象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使学生正确理解生活中的对称现象的特征,往往是很大一部分学生感觉比较困难的,因此将其作为难点。主要将采用“观察发现——实践验证——操作应用”的方式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说学生

学生学习本单元内容的基础是他们已有了一些生活经验及初步认识的简单图形,如学生已经的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几何图形是学习对称图形的知识基础。对称这一概念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还有些陌生,但生活中许许多多的具有对称现象的事物学生也看见过,对三年级学生而言,都具有一定的好动心理和实践操作能力,所以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操作进行教学。

三、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观察发现——实践验证——操作应用”的教学流程。

为了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精心设计各个环节,创设问题情境,把教材内容与电教媒体有机地结合起来,化静为动,激发学生探求新知欲望,同时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实践等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

针对新课程教学思想,本节课的教学,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首先要营造一个愉快、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通过老师的语言、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一种亲切、鼓励、信任的情感意识,形成和谐的课堂氛围,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2、其次是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采取的手段主要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初步感知。安排动手操作,验证讨论,让学生带着教师给出的问题边自学,边思考,达到学有所思,学有所获的目的,这样,可以做到既让学生学习,又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

3、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选取学生比较熟悉的题材和图形让学生观察、操作,既有利于让学生感受到对称现象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又有利于学生对对称图形的认识。

四、说教学程序

总体思路 :“努力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独立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中重要的参与者与创造者,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秉着这样的指导思想,在整个教学流程设计上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将教学思路拟订为“初步感知——实践验证——操作应用”努力构建操作探索型课堂教学模式。

一、初步感知

引入:同学们,我们生活中有许多有趣的现象,大家要善于观察、发现,从中就能学到很多知识,胡老师就从生活中学会了一个魔术,大家想不想看老师表演一遍(想)(魔术:印花)

老师把白纸贴在黑板上,用毛笔在纸上画一幅画,然后将纸对折,提问:请同学们猜一猜现在会产生什么现象(两边一样的画)

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两幅画,你发现了什么(两边一样)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印花”魔术的方式引入新课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然后让学生初步了解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这种特殊现象,初步感知对称现象的基本特征是“两边一样”。

二、探索新知。  1、看一看:

像这种沿着中间这条折痕对折后,两边一样的现象,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下面请同学们随老师一起去看一看。

(大屏幕展示常见的对称现象,学生欣赏。)

像我刚才所看到的这些两边一样的现象,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对称现象。(揭示课题:对称现象)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观察大量的现实生活的对称现象,使学生认识到我们生活中存在许多这种对称现象,通过学生的“看”,引出对称现象的“两边一样”同时揭示新课。

2、折一折:

请同学观察老师给带来的两只蝴蝶(一只对称的,一只是残缺的),它们是不是对称呢(一只是,一只不是)为什么(有一只是两边一样,有一只两边不一样)

那么我们又怎么知道蝴蝶左右两边是不是一样呢(沿着中间这条线对折,看能不能重合)

请同学先说一说沿哪条线分开,蝴蝶两边一样,然后请同学上台动手折一折。

我们通过对折,看两边能不能重合,能重合的就说明两边是一样的,这样我们就可以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对称的。

提问:请同学看一看这两只蝴蝶,你更喜欢哪一只(对称的哪只)为什么(因为它对称的)为什么喜欢对称的(因为对称的很美)

(板书:美)

我们大自然中的很多事物都是很美,同学们一定要爱护它们,不要随意破坏我们美丽的大自然。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为了验证学生的观察是否正确,学生刚才通过“看一看”看出对称现象是两边一样,通过两只蝴蝶进行对比来看,然后让学生通过对折,看是否能够重合,从而验证学生的观察出“两边一样”的正确性。同时通过两只蝴蝶的对比,引出对称美,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教育学生要爱护大自然。

3、判一判。

师:我们学过很多的平面图形,请同学来判断一下哪些平面图形是对称图形,哪些不是对称图形(出示长方形纸、正方形纸、圆形纸等)

请同学上台折一折,看两边是不是一样,能不能重合

得出:长方形、正方形、圆等是对称的。

(教师将对称的图形纸贴在黑板上)

本环节在学生认识了对称现象的基本特征后,让学生应用对称现象的特征检查我们生活中的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圆等是否是对称的,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找一找

同学们知道了怎样来判断对称现象,下面请同学来找一找我们校园里的对称现象。

(1)出示校园操场图

学生观察,并从中找出对称现象,并说一说沿哪条线分开两边一样。

(2)找一找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其实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图形或物体都是对称的,你能找一找吗请同学之间相互说一说。

(学生讨论,寻找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再请学生说一说。)

(教室两边的窗户、坐的凳子、黑板、人的两只眼睛、两只耳朵、伸出的双手等)

师:同学们,伸出你的手,它们是对称的吗你能用我们的手做出一些对称的动作吗

(学生比出各种各样的动作,如:学小兔、举双手、做有趣的舞蹈动作等。)

师:同学们,对称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同学们刚才所说的对称现象,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生活中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对称现象(对称很美)

本环节是让学生找一找我们生活中的对称现象,使学生意识到我们生活中大量存在对称现象,并让学生体会到因为对称美,所以生活中才会有这么多的对称现象。

5、做一做。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中的对称现象都是那么美丽,我们要学会利用对称,美化我们的生活。下面请同学随老师一起来动手制作一些美丽的对称图形呢。

(1)画

先将纸对折,将一张复写纸夹于中间,任意在纸上画一幅画,请学生猜想打开后会产生什么现象(两幅一样的画)

请几名学生上台动手画一画。

(2)剪

先将纸对折,先用笔画一些简易图形,然后沿边线剪开,得到一些对称图形。(如衣服、花瓶等)

请学生上台剪一剪。

(3)折

学生拿出老师先发的纸,自己动脑折出一些美丽的对称物体来。

选择优秀的学生作品,进行展示,并做出评价。  本环节设计了“画”、“剪”、“折”三种简单的制作对称图形或对称物体的方法,主要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和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之中,同时又应用于生活。

五、课后小结

师:同学们,通过同学们开动脑筋,做出了这么多美丽的对称物体来,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什么问题

(我知道了什么是对称,我认识了生活中许多的对称现象)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今天我们不但感受到了对称美,而且还能创造对称美。其实呀,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只要同学们注意去观察、发现,从中就能学到很多数学知识。

1、遵循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指导学生操作、观察、引导概括。

2、注重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3、学生动口、动手、动眼、动脑为主的学习方法

回到课前引入的话题: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只要同学们注意去观察、发现,从中就能学到很多数学知识。数学知识由具体到抽象,又由抽象回到具体,在这样周而复始的过程中,学生在获得了从感性材料向理性知识的飞跃过程。

六、板书设计:

为了将教学重、难点清晰的呈现学生面前,利于学生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我将板书设计如下:

对称现象

印花

印花

两边一样——美

板书设计主要体现本课的知识重难点,使学生认识到对称现象的特征是两边一样,更着重体现出对称的美。

七、全课设计意图:

本节课的总体设计体现了数学知识来源与生活,扎根与生活,又运用与生活。教学中注重学生在课堂上亲手实践,亲自体验,主动探索,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练习体现了层次性,知识技能得以落实与发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0614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