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说》新教案
知识与技能:
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品味诗歌的语言;展开联想和想象,与诗人感情进行沟通; 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
朗读诗歌,整体感知;品味诗歌,理解感情;展开想象与联想,与诗人进行感情沟通。
情感、态度价值观:
朗读这首诗,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诵读感悟法。(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从语言入手,充分入境。 )
2.联想想像法。(指导学生展开想像把握诗中的意象。)
3.评析欣赏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畅所欲言。)
4.探究学习法。(用于诗歌鉴赏方法的探究,根据学生实际酌情进行。)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大家还记得唐代诗人王维的“渭城朝雨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的美妙意境吗在中华诗歌的宝库里,还有许多灿若星河、异彩纷呈的现代诗,她们吸收了几千年诗词深邃的神韵,借鉴了外国诗艺自由的脚步,感受着新时代清新的气息,装点了中国乃至世界诗坛的盛装。今天,就让我们和着喜悦、轻快的节拍,去聆听“雨说”,去感受现代诗歌的魅力。
二、解题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童年随父辗转大江南北,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学习,获艺术硕士学位。此后一直保持沉默、很少发表作品。1973年左右再度出山,“宝刀未老”,勤耕不辍,代表作有《错误》《水手刀》等,大多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被称为“浪子诗人”。现旅居美国,为“现代诗社”成员,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
《雨说》是他复出之后于1979年写成的,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儿童的成长。诗歌以新颖而鲜活的意象,灵动而多情的语言,抒发了对儿童浓浓的关爱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真诚的祝福。诗人从小在炮火中长大,他深切体味过战争的苦难和流浪的辛酸,所以他更珍视童心的天真烂漫,也更能懂得“关爱”对童年的意义。诗中“雨”成了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正寄寓了诗人真诚的希望。
三、研习课文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定一名学生朗读,请其他学生正音。
(2)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再请一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其他学生边听边就语调、语速、语气、重音、停连等作标记,感受全诗洋溢着的音乐美。
朗读指导:
(语调:如第一节应读得急切,表达出对春雨的企盼之情;第二节应读得轻柔、温和,以示“雨”之关爱;第五节可读得欢快一些,传达喜悦之情;第八节应读出高昂之气,把全诗感情推向高潮;第九节读出欣慰之情,显示全诗的主旨。
停顿:如“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场”“当/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
重音:如“我呼唤每一个孩子的乳名又甜又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加点的词要重读。)
(3)播放萨克斯乐曲《春风》,请学生伴随音乐朗读全诗,仔细体味诗中的意境。然后请学生说说诗人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情调。
明确:轻快,喜悦,蓬勃向上,充满活力。
2.具体研习。
(1)播放范读录音带(并配音乐),请学生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意象词语,并通过联想、想像把这些意象所在的诗节描绘成一幅图画。
意象词语如:雨、田圃、牧场、鱼塘、小溪、雷电、风、门窗、帘子、蓑衣、斗笠、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旗子、你们等。
画面描绘(如第五节):在淅淅沥沥的春雨里,田圃肥沃的泥土上孩子们嬉戏的脚印清晰可见,牧场上的新苗正在抽发,池塘里的鱼儿活蹦乱跳,还有唱着歌谣的溪水……
(2)自由吟咏,请学生结合自己想像的画面,给“雨”前边加上恰当的修辞成分,并思考诗人寄予“雨”怎样的内涵。
明确:大地企盼的春雨;亲切温柔充满爱心的春雨;与孩子一起嬉戏的春雨;勇敢地笑着的春雨……
雨,滋润大地,播种希望,她给自然界带来生机和活力,她是生命的源泉。全诗抓住“雨”这些特点,赞颂人间永恒的爱,于是“雨”成了春的脚步,爱的使者,她给孩子们带来笑声,给世界带来希望。
(3)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本诗主旨的一些诗句,反复吟咏,细细品味。
明确:如“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当你们自由地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有一天,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
(4)齐读第七、八节,品味其中的“笑”。
明确:第七节中,诗人借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这些自然界的精灵,抓住它们生动的一刹那,抒发自己对勇敢、乐观、自信的赞美。第八节,用两句气势高昂的对仗句“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希望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将感情推向高潮。有了爱,才会有勇敢的笑,只有勇敢地笑,才有希望,“笑”体现了诗人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3.欣赏品味。
(1)细腻精巧的运笔
“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
赏析:“爱心”点明“雨”之所指,而“丝缕”则形象描绘出爱之细之柔,“天地”包括田园、牧场、山峰、白云等,极言爱之广之浓,无私、博大,使人读后如沐春雨。把这样一个丰富深刻的内涵寓于形象贴切的比喻之中,境界全出。
“有一天,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
赏析:捕捉孩童吃苹果这一细节,撷取内涵丰富的那份“甜”,化为“祝福的心意”,虽卒章显志,却不露声色,体现了中国传统诗歌的含蓄美,又不乏新诗自由的风格。
(2)拟人化的艺术手法
诗人赋予“雨”人的思维和行为,她时而“温声细语”,时而欢呼雀跃,一会“探访”大地,一会“亲近”孩子,田圃、牧场、山峰、云端,到处都有她的身影,既亲切又生动,这浑身散发的灵气和展现的真情,怎不让人与之产生强烈的共鸣
4.课堂小结。
诗人郑愁予为我们送来了一位温柔可亲,却又勇敢乐观的爱的使者,我们也和那些孩子们一起,沉浸在“雨”的滋润里,意犹未尽。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作诗的知己吧!让无数珍贵的生命的花朵,带着灵魂的闪光、思想的色彩、感情的汁液,融人我们的生命,使我们的精神世界永不成为沙漠和荒原吧!”
四、意境拓展
听《再别康桥》朗诵,比较两首诗在选用意象、语言风格方面的异同。
表达了作者对中国开始复兴,开始构建自己的中国未来发展蓝图的无比激动与欣喜,同时,还表达了作者对中国充满了希望
2015-07-01 回答者: cn#GaGkuLLGf 2个回答 1
中国少年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少年中国说是清朝末年梁启超所作的散文,写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1900年,文中极力歌颂少年的朝气蓬勃,指出封建统治下的中国是“老大帝国”,热切希望出现“少年中国”,振奋人民的精神。文章不拘格式,多用比喻,具有强烈的鼓动性。酣畅淋漓,多用比
2014-10-13 1个回答
明天更辉煌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答:明天更辉煌》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会认会写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节。 3.能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大陆和香港血浓于水的亲情。 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节。 2.能体会作者的
2014-12-01 3个回答
中国字这个短文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问:中国字这个短文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伟大的悲剧》 词语理解: 拽zhuài:拉 坚持不懈xiè:坚决保持维护或进行,不松懈 战栗lì:颤抖 闻所未闻:听到从来没有听到过的形容事物非常稀罕 徒劳tú:无益的耗费劳力 风餐露宿: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也说露宿风餐 夺眶而出kuàn
2015-12-27 回答者: 知道网友 1个回答
别了,我爱的中国 中作者离开中国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答:别了,我爱的中国,作者离开中国的目的是求得更好的经验,求得更好的战斗的武器。希望是:这些帝国主义的军舰都不见了,代替它们的是悬挂着我们的国旗的伟大的中国舰队。誓言是:加入勇士的队伍,以更勇猛的力量去驱逐,毁灭他们!!
2011-03-05 回答者: ☆水晶**☆ 2个回答 189
20课一句话"咱们的中国!"是什么含义,表达了诗人怎
答:热血的爱国情感!
2012-11-21 回答者: 梁昌波8 6个回答 14
郑愁予的雨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这首诗写于20世纪70年代末,当时正值我国结束“文革”灾难不久,诗人身在台湾而关注中国大陆。经历十年浩劫的中国,一切都开始显露生机,正如春雨降临大地,万物复苏,而诗中的“雨说”,其实也就是诗人在说。这首爱之歌,是诗人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
2014-10-31 3个回答
闻一多的《祈祷》作者在祈祷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
答:把精髓写一下:祈祷希望,把中国从深渊中拯救。 诗的中心意义就是激赏中华民族的伟大、中华文化的悠久与灿烂,全诗表现了闻一多在呼唤民族文化复兴之际的沉痛的现实感受,在迷惘悲观中执着追求、苦苦寻觅的探索精神
2014-09-28 2个回答
12345678910下一页>尾页
去网页搜索:世界的希望在中国表达了作者什么的情感
相关搜索
在中国 情感表达希望的诗句
全世界失眠表达的情感诗经 表达希望的句子
表达希望的古诗词表达希望的成语
表达对未来希望的诗句作者希望你以只读方式
表达希望的词语如何表达希望别人回复
广告
有很大的不同~~
我先来解说下 高中所学的 《雨说》
《雨说》不是作者在说雨,而是雨自己在说,向孩子说。雨成了一个人,有了灵性。
《雨说》是一篇雨的絮语,更是一曲春的赞歌。
首先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干旱严冬的景象。
田圃在严寒和干旱中,冷冻了,种子被禁锢;
牧场在严寒和干旱中,枯黄了,牛羊无法放牧;
鱼塘在严寒和干旱中,水越来越浅了,鱼儿已不能自由游动;
小溪在严寒和干旱中,已听不见潺潺的流水声。
四月,按农历算,应是阳春三月了,而冬寒不去,春温不来,不见雨的踪影,真是让人久等
了啊!真是“群情尽望春”啊!真是“大旱之望云霓”啊!
“久旱逢甘雨”,过去曾被称为人生四大乐事之一。雨,终于来了,是甘霖普降啊!没有电
闪雷鸣,亦非风狂雨横,只是如丝的细雨,微雨,脚步轻轻,细语温声,用贯通、弥漫于两间的
爱心,湿润着大地,亲吻着、抚慰着每一个孩子,在干渴和寒冷中生活过来的孩子。
雨,是春的使者,带来春的信息,开启了一个新春的季节。
少不更事的孩子们啊!不要惊诧,更不要害怕。不要撑起雨伞抗拒我,不要关上门窗放下帘
子谢绝我,不要忙着披蓑衣、急着戴斗笠防备我。我是到大地上来亲近你们的,我是四月的客人
带来春的洗礼。让我亲一亲吧,跟我一起去看一看春天的新世界吧。
那是一个新的世界。那是一派春回大地的景象。
田圃还是原来的田圃,但,泥土将润如油膏了,种子会发芽;
牧场还是原来的牧场,但,草儿将复苏了,牛羊又可在这里牧放;
鱼塘还是原来的鱼塘,但,水暖了,水深了,鱼儿自由自在了;
小溪还是原来的小溪,但,重新欢唱了,还有村妇来洗衣裳。
春,是温热,是生命,是希望,是不可遏制的活力,是蓬勃向上的精神。
雨说,他来自遥远的地方。但是他一下子就和孩子们拉近了距离,因为他也曾是一样爱玩的
孩子。不过他是幸运的,他是在白云的襁褓中笑着长大的。中国大地上的儿童,也都应该笑着长
大啊!他们应该有笑着长大的权利。
然而他们的童年是在冰封江河、寒凝大地的严冬里度过的,那是一段没有笑的日子。
现在一切都不同了。雨,接引着春天到来了。是可以笑,而且应该笑了,应该勇敢地笑了。
是不会吗?是不愿吗?是不敢吗?雨要教你们笑。
你看,杨柳在雨中笑了,笑弯了腰;石狮子在雨中笑了,笑出了眼泪;小燕子也在雨中笑了,
笑斜了翅膀。
你听,旗子在细雨中竟然笑出了声,哗哗啦啦地。这是春天的声音。你们也要勇敢地笑啊,
你们的笑是大地的希望。
雨说,他来了,就不再回去,而当你们自由地笑了,他就快乐地安息。雨安息了,但他的爱
心长存。日后在收获季节品尝成熟的苹果的甜美时,记住,那是雨的祝福的心意。
多好的一首情景交融的抒情诗啊!
作者郑愁予,的确是一位杰出的抒情诗人。他的名作《错误》《水手刀》《如雾起时》等诗,
曾倾倒台湾众多读者。他的《错误》一诗,特别是其中的“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
归人,是个过客”两句,在台湾诗坛和文学青年中,家喻户晓,耳熟能详。
郑愁予的早期诗作深受我国古典文学传统诗词影响,构思巧妙,意象鲜明,语言与技巧虽常
由旧词曲转化,却兼有传统词曲的优美和现代诗的新颖。20世纪50年代曾加入台湾“现代派”,
并被掌门人纪弦誉为“青年诗人中出类拔萃的一个。”但即使在他的创作风格转向西方现代诗的
诗风时,他仍强调西方技巧和中国传统精神的结合。到70年代,他和台湾的一些知名的现代派诗
人一样,又在新的基础和层次上回归传统。
《雨说》一诗中古典诗词的融化和影响,明显可见。在阅读欣赏的过程中,我们会联想起杜
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细雨鱼儿出,
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兴》),王维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送元二使安
西》),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陆游的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临安春雨初霁》),以及僧志南的“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绝句》)等传诵古今的名句。
传统对郑愁予的影响,远不止此。他曾经强调,在诗里表现的“敦厚”“任侠”这两种情操,
是属于传统的。我以为,在他的诗里,“敦厚”就是诚恳,就是朴实,就是宽容,就是厚道,是
对生命的悲悯,对人的关怀;“任侠”就是声张正义,就是打抱不平,就是反对邪恶,同样是对
生命的悲悯,对人的关怀。这就是郑愁予诗中的传统情操。这在《雨说》一诗中特别醒目。他对
冬、对春、对雨、对孩子的态度,处处可证。他执著于“敦厚”和“任侠”,说明他终于是一位
入世的诗人。
因此《雨说》一诗,就不仅仅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而且还有着值得探讨和回味的深层含义
在。
“诗言志”,是中国诗歌的古老传统。山水诗在中国古典诗词里占有很大数量,但常常是不
仅写景,同时抒情,而且多有别具怀抱、意在言外者。即如《错误》一诗,也非一般的春景、闺
怨,而是抗日战争时期父亲从戎,诗人随母逃难时深刻感受的折射。春夏秋冬,风云雨雪,本是
自然现象,诗人骚客却常常借为比喻,发为象征,或感沧桑之巨变,或叹人生之无常。伤春、悲
秋之作多有,其实春有何伤,秋有何悲,进入人的感情世界,心情不同而已。例如“大旱之望云
霓”,本是人们对自然的祈求,但在《孟子》中却借喻为苦难人民渴望得到解救的迫切心情。那
么,《雨说》里极写冬之干旱,极写盼雨之情,岂不就是“若大旱之望云霓”么?而极写雨后的
春回大地,勃勃生机,欣欣向荣,岂不就是对“及时雨”的赞颂么?人们记得,1978年冬,在中
国大地上,是有过一次人们渴望已久的政治“及时雨”的。联系此诗作于1978年后的1979年,并
特别注明是“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我们是不是可以感到诗中众多比喻可能具有的
关怀祖国前景、情系祖国命运的象征意义呢?诗中的乡国之思是隐然可见的,我以为。
1966到1976的十年“文化大革命”,给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新兴的国家带来了深重灾难。
曾是海外“保(卫)钓(鱼岛)”爱国运动积极参加者的郑愁予,不可能对此无动于中。在诗人
笔下没有直接涉及“文革”的诗作,但他1966年写了赞颂国父孙中山的《衣钵》一诗,强调了孙
中山的民主思想、革命精神和统一中国的理念,并认为统一是和平的第一义。而诗人自许为“第
三代的献身者”,是“传接您的衣钵的人”。他后来在自撰《年表》里指出,1966年“大陆开始
文化大革命。与友人等在‘心战总队’阅读资料,咸表愤慨,适值孙中山先生百年冥诞,乃以
‘民主’为寓意,挥泪作长诗《衣钵》”。1972年在爱荷华他还作有《秋盛,驻足布朗街西坡》
一诗,诗中重点描绘了“集九秋于一身的大枫树”,其红色如燃起“连天大火”。诗人担心“红
砖夹隙间”的“几株小草”,面临“秋盛的大火”,“能过冬否?”诗人在1984年修改和订正此
诗时,写有“追记”云:“住爱城五年,正值中国大陆上进行着文化大革命,红光亦照到爱城来,
不免有一些向往红色生涯的附和者,写这首诗以大枫树作为警谏。”那么,如诗人所说,《衣钵》
源自对“文革”的愤慨,《秋盛,驻足布朗街西坡》暗喻对“文革”的忧虑,则《雨说》是否就
可说是对“文革”结束、新时期到来的赞颂呢?这三首诗简直可说是郑愁予的“文革”三部曲,
但愿我不是穿凿附会。
郑愁予曾说:“诗是写给‘二己’,一是‘自己’,一是‘知己’。诗人,当完成一首诗,
常会在置笔的顷刻有些满足感,别人难以分享,这便是诗是写给‘自己’的初衷。但是一经对外
发布,则必然引起反应。如有幸引起读者的共感,便就是诗也是写给‘知己’的原因了。”(
《诗创作观》,载《中华新诗选》,台湾文史出版社)《雨说》一诗写于十年“文革”的严冬方
才过去两年的时候,那时的孩子恐怕难以读到此诗。不过当时的孩子,现在正当“而立”之年,
如能读到此诗,肯定会有共感,并和诗人互相引为“知己”了吧!
郑愁予(见附图)小传
郑愁予,本名郑文韬,后来的“愁予”之名取自南宋词人辛弃疾《菩萨蛮》词中“江晚正愁
予,山深闻鹧鸪”句。原籍河北宁河,1933年生于山东济南。童年在抗日烽火中度过,父参加抗
战,随母辗转逃难内地各处。抗战胜利后到北平,初读市五中,旋转学崇德中学,和同学合办壁
报《处女地》,喜爱写诗。1948年夏参加北京大学文艺创作班。在铅印校刊发表的第一首诗《矿
工》,是参观门头沟煤矿有感而作。崇德中学创办于前清光绪年间,民元定名崇德,现为北京三
十一中,孙道临、杨振宁等均毕业于此校。1948年冬去武汉,复去衡阳,有诗作在两地发表。曾
与学友筹组《燕子》刊物,期间所作诗歌、散文、小说,结集为《草鞋与筏子》,于1949年春由
《燕子》社石印问世。同年夏随家去台湾,毕业于新竹中学。次年进入台湾省行政专校就读。19
51年在《野风》杂志发表抵台后的第一首新诗《老水手》。后考入台湾中兴大学法商学院。1955
年诗集《梦土上》出版。1956年加入纪弦发起的”现代派“,为九名发起会员之一。1958年大学
毕业,在基隆码头任职。1968年应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邀请访美,并任爱荷华大学
东亚语言系中文讲师。1970年“保(卫)钓(鱼岛)运动”在美国华裔留学生中兴起,被推为爱
大保钓会主席。1972年获爱大创作艺术硕士学位。1973年后任耶鲁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教授至今。
出版有《梦土上》《衣钵》《窗外的女奴》《长歌》《郑愁予诗集》《燕人行》《雪的可能》
《郑愁予诗选》《刺绣的歌谣》《寂寞的人坐着看花》《郑愁予诗的自选》等集。曾获多项文学
奖。
至于你说的 《小雨》
很多题目都是这个~~
譬如 歌曲 作文 有的论坛也用这个名字~~
在我的印象中 好象 没有什么记忆~~~
也许你看到的只是 题目 大体相似 才有这样的顾虑~~
希望我提供的解说~~
能让你明白两个的不同~~
愿你在求知路上 更加 精益求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