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巢的画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黄巢的画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第1张

《画菊》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忠于故国决不向新朝俯首的凛然气节,摅写了作者的爱国情操。

《画菊》:“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译文:

你在秋天盛开, 从不与百花为丛。 独立在稀疏的篱 笆旁边, 你的情操意趣并未衰穷。宁可在枝头上怀 抱着清香而死, 绝不会吹落于凛冽北风之中!

《寒菊》是南宋诗人郑思肖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中句句扣紧寒菊的自然物性来写,妙在这些自然 物性又处处关合、暗示出诗人的情怀。“抱香”,喻 指自己高洁的民族情操,“北风”,双关语,暗示北 方来的蒙古统治者。全诗写得壮烈激昂,掷地有声。

黄巢个人资料:

(820年-884年),曹州冤句(今山 东菏泽西南)人,唐末农民起义领袖。 黄巢出身盐商家庭, 善于骑射, 粗通笔 墨, 少有诗才, 黄巢五岁时候便可对诗, 但成年后却屡试不第。王仙芝起义前一 年,关东发生了大旱,官吏强迫百姓缴租税,服差役,百 姓走投无路,聚集黄巢周围, 与唐廷官吏进行过多次武装 冲突。 乾符二年(875年)六月, 黄巢与兄侄八人响应王仙芝。乾 符四年(877年)二月, 黄巢率军攻陷郓州,杀死节度使薛 崇。乾符五年(878年)王仙芝死,众推黄巢为主,号称 ‘冲天大将军”,改元王霸。乾符六年(879年)正月,兵围 广州。广明元年(880年)十一月十七日, 东都留守刘允章 迎黄巢军入洛阳。十二月一日,兵抵潼关。十二月十三 日,兵进长安, 于含元殿即皇帝位,国号“大齐”,建元金 统,大赦天下。 中和四年(884年)六月十五日,黄巢败死狼虎谷。昭宗天 复初年,黄巢侄子黄皓率残部流窜,在湖南为湘阴土豪邓 进思伏杀, 唐末农民起义结束。

画菊

[宋]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

独立疏篱趣无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

何曾吹落北风中

"花开不并百花丛",写出了菊花独立清正的节操;“独立疏篱趣无穷”写出了菊花的怡然自得的心境;“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写出菊花坚贞不移的气节。合起来就是,写出了菊花独立清正,坚贞不移的特点。

总体老说,这首诗采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坚贞不移的爱国热情。

关于菊花的诗词有很多,许多诗人都会通过对菊花的赞美,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思想感情。今天小编要说的便是诗人郑思肖写的《画菊》,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想借这首诗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吧。

《画菊》

宋·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译文

菊花盛开在秋天,从不与百花为伍,独立在稀疏的篱笆旁,情操意趣并未衰穷。

宁可在枝头凋谢枯萎而死,也不曾吹落于凛冽北风之中!

赏析

《画菊》是一首有特定生活内涵的菊花诗,深深隐含了诗人的人生遭际和理想追求,作者以寒菊象征忠于故国决不向新朝俯首的凛然气节。

全诗写菊花之形貌,得菊花之神理,又能超乎其上,在赞美菊花的同时,又表现出了诗人的爱国情操;既表现出菊花的自然美,菊画的绘画美,又表现了画家兼诗人的人格美,使读者可以从中获得美感愉悦和生活启迪。

宋代诗人郑思肖的《寒菊》中“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一句则借菊言志,菊花,宁可一直守在枝头,何曾被北风吹落在尘土,这是郑思肖民族气节的写照,也是对他坚毅不屈的歌颂。所表现的就是菊花孤傲、清高、坚持理想和信仰的高尚。便是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诗人自己如菊的情怀。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决不被北风吹落,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这是郑思肖独特的感悟,是他不屈不移、忠于故国的誓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129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