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笼》吴伯箫写了父亲给人家做灯笼,一视同仁,有求必应,和父亲一丝不苟地制造每盏灯笼,还有父亲将自家的灯笼送给了拴柱这三件事。《灯笼》是著名的散文家和教育家吴伯箫的作品。
《灯笼》的作者吴伯箫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流露着爱国主义的情感。爱国主义是对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是一个民族的一种神圣美好的心理情感,蕴藏于每个公民的感情世界之中。这种情感集中表现为对养育自己成长的祖国山河、文化、历史的热爱;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把个人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及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和为祖国的独立富强而英勇献身的精神等。
1、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
2、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
3、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
4、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
5、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
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写成的文章就叫“读后感”读后感怎么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如下: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
《灯笼》课文的主要内容:作者由小孩子对亮光的喜欢引出灯笼,又由灯笼引出作者童年时的回忆以及亲人对作者的关爱,再引述历史上的英雄事迹,表现出诗人对英雄的敬慕以及作者对亲人的回忆与感恩之情。
《灯笼》的赏析
《灯笼》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全文围绕着“灯笼”描绘了作者童年时的往事,同时也追忆了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全文不仅流露出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也在结尾处结合当时的国运时事,表明要做抗日“马前卒”的心愿,传达出那个时代的“正能量”。
《灯笼》的作者
《灯笼》的作者是中国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和教育家吴伯箫。吴伯箫毕生倾注于文学创作和教育事业,一生作品200多篇。吴伯箫的主要作品有《羽书》、《难老泉》、《黑红点》、《菜园小记》、《出发集》、《记一辆纺车》、《我还没见过长城》、《往年》、《吴伯箫散文选》等。
《灯笼》的写作背景是写于20世纪三十年代,那是中华民族一个多灾多难的时代,作者以“灯笼”为题,从文化及情感两方面,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灯笼》是吴伯箫写作的一篇散文,出自其作品《吴伯箫散文选》,文章回忆早年与“灯笼”相关的一些生活景象,流露出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并在结尾处结合当时的国运时事,表明要做抗日“马前卒”的心愿,传达出那个时代的“正能量”。作者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美好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吴伯箫简介
吴伯箫(1906-1982), 原名熙成,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和教育家。“文化大革命”中被开除党籍。“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任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写作》主编、中国写作研究会会长等职,并参加郭沫若著作编辑委员会领导工作。1981年10月,出访英国,不久,当选全国文联理事。1982年8月病逝。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