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双向情感障碍”的一些思考

关于“双向情感障碍”的一些思考,第1张

最近看到一些关于“双向情感障碍”的文章,上面提到有这种病的人不一定就是天才,所以不要妖魔化这种病。

这种病有一部分与遗传有关,还有一部分是因为在童年过早接触了世界名著有关。

因为世界名著在文学上很有意义,但是并不适合孩子们过早阅读,因为世界名著的另一面是悲情。

在孩子们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心智海不成熟的时候去接触这些名著,很容易共情,并产生虚无感。过早地思考人生的意义,并不适合初中以下年龄的孩子们。我不知道这种理论对不对,但是它的确是研究问题的一个角度。

这种病也和环境和养育者有关系,比如过分溺爱,或者过度缺爱,或者养育者过度追求完美,苛刻。

另外,我个人觉得和中国现在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很大关系。孩子们的体育能力太低了,基本上没有什么体力劳动。也不做什么家务劳动。孩子们获得快乐的方式好像只有唯一的一种,就是学习书本知识,并取得成功。

好像学习成绩好不好,成了孩子和家长们唯一在乎的事情。读书应该是一种享受,可是现在正好相反,成了一件极为功利的事情。

再看家长们,大多数人的思想和两千年前没有什么区别,就是我是家长你必须听我的,你要孝顺,要感恩,要好好学习。

可是家长们却不去学习如何教育孩子,因为时代变了,一切的模式都应该发生变化。

如果我们还用两千年前就有的,简单粗暴的模式去教育孩子,可想而知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

家长们应该在工作之余学习一些心理学,国家也可以从这个层面做一些干预。

比如电视台、网络、居委会、社区尽可能去宣传一些家庭教育方面的标语和新闻、文章,在社区定期地、循环地举办一些公益性的讲座。

家长需要不间断地学习,不管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都务必让家长们学习一些心理学,这样才能科学地对待我们的孩子们,科学地对待我们的下一代。

我觉得学习心理学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高大上,也不是想象中的那么难。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宣传一点一点地渗透,像蚕吃桑叶一样,像蜗牛爬树一样,像精卫填海一样地做这个事情。

只要我们有这个意识,向这个方向努力。家长们的素质提高了,自然能更好地教育孩子,和孩子更好地互动,有更好的亲子关系。

说回我们对读书的重视。

读书就是为了拿高薪,住好房子,提高社会地位,这话本来没错,但是太片面了。

因为如果整个社会眼里只有读书这一件事,忽略其他比如体育、劳动、礼仪、民俗,那么这个社会只会培养出一批又一批读书机器,他们冷血、没有同情心,极为利己,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得“双向情感障碍”的人只会越来越多。

读书不是目的,只是我们通往幸福的其中一种方式,通往幸福需要多种方式的组合。

关注人类的精神需求,精神卫生的需求,事关你我他。因为没有一个人会希望自己的家人得精神方面的疾病。

如果“抑郁症”、“双向情感障碍症”越来越多,那么一定是这个社会病了。

父母和孩子的情感教育是一种双向交流,因为它涉及到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情感教育是一种旨在帮助孩子通过建立情感连结和情感表达来促进情感发展和提高心理健康的过程。这种教育需要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和互动,以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从而促进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以下是更详细的解释。

首先,情感教育需要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和互动。这种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孩子学会表达和管理他们的情感,以及了解和处理他们的情感体验。为此,父母需要与孩子建立积极和开放的沟通,以更好地理解和回应孩子的情感需求。这需要父母倾听孩子的情感话语,并以同理心和温暖的态度来回应。同时,父母也应该鼓励孩子表达他们的情感,而不是忽视或压抑它们。这种沟通和互动是双向的,需要父母和孩子的共同努力和参与。

其次,情感教育需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亲子关系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情感连结和信任。这种关系是建立在互相理解、尊重和支持的基础上的,需要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相互努力和互动。通过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孩子可以感受到父母的爱和关注,从而更有信心和能力去表达他们的情感和思想。同时,父母也可以通过与孩子建立亲密的关系来更好地理解和回应孩子的情感需求。这种关系的建立需要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相互参与和双向交流。

最后,情感教育的实践需要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情感教育不仅仅是父母单方面向孩子传递情感知识和技能,更是一种相互学习和相互成长的过程。通过情感教育的实践,父母可以了解和回应孩子的情感需求,从而更好地促进亲子关系的发展;同时,孩子也可以教育父母如何更好地表达和处理情感,从而促进家庭氛围的和谐和稳定。这种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是情感教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共同努力和参与。

总之,父母和孩子的情感教育是一种双向交流,需要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和互动、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以及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通过这种教育,父母和孩子可以学会更好地表达和处理情感,从而促进自身的发展和心理健康。

双向情感障碍的6种表现,你有中招吗

1心境两极化。

这类患者通常给人一种随时都保持着高亢的情绪,似乎永远都不会感到疲累,时常给人一种阴晴不定的感觉,也许在交谈的过程中一句话不符合他的心意,就能使他爆发出强烈的愤怒情绪,严重的甚至会做出破坏性行为,但往往这种情绪来得快去得也快患者很快就会平静下来,转怒为喜。

2思维奔逸。

这类患者通常都反应快速,脑袋里思绪良多,自己给自己制定了许多目标和计划,整天滔滔不绝,甚至觉得自己的思想都跟不上嘴巴,说话一般不经大脑,没有思考过就说出来了,言语过多,在说话的时候为了强调自己的论点,还会比划动作来加强表达性。

3活动增多。

患者通常整天风风火火的,精力过度旺盛,仿佛自己不会疲倦一样,看起来都是忙忙碌碌的,喜欢去管人家的闲事,有强烈的表现欲望,为了吸引别人的眼球而采取一些哗众取宠的行为。

4躯体症状。

通常面色红润,心率加快,瞳孔增大。睡眠减少,难以入睡,醒来的很早,睡眠无规律,食欲过强,喜欢暴饮暴食。

5轻度躁狂发作。

轻度躁狂发作的临床表现称为轻度躁狂,可持续数天,情绪升高,精力充沛,活动增多,幸福感明显增强,注意力不集中,缺乏毅力,轻度挥霍,社交活动增多,性欲增强,睡眠需求减少。有时他们易怒、自负和鲁莽,但不伴有幻觉、妄想和其他精神病症状。

6混合发作。

通常发生在躁狂和抑郁迅速逆转的时候。例如,一个躁狂发作的人可能会突然变得抑郁,但几个小时后又会再次躁狂,给人一种混合的印象,这种状态一般时间较短,大多数会很快转入躁狂或抑郁状态。躁狂和抑郁的症状在混合发作中并不典型,经常被误诊为分裂情感性障碍或精神分裂症。

双向情感障碍的表现有什么

1一般描述 对意识状态的描述是基本的。双相障碍患者的意识一般是清晰的,但病情十分严重者可有轻度的意识障碍。应注意仪态的整洁程度和合适性,有无过度打扮或不加修饰;夸张的体态语言;动作的量、幅度、敏捷性;语量、语速、语调和音量;对检查者的态度是友好还是轻蔑、敌意、高傲、嘲弄;对检查的合作程度。

2感知觉 注意患者有无与心境协调或不协调的幻觉,以及有无人格解体和非现实感。

3心境和情感 情绪抑郁或高涨是双相障碍的核心症状,但也有相当部分患者并不能主诉有抑郁或高涨的情感体验。检查躁狂或抑郁症状时,应注意外显的表情、兴趣和内心的体验。检查者还应该注意,有的抑郁心境表现为兴趣缺乏,有的躁狂没有情感高涨却表现为易激惹。检查时应特别注意询问其高涨或低落的情绪是否为持续性,即一天中是否大部分时间都存在,这种情况是否每天都是如此因为在临床上检查者常只重视症状的有或无,错将因外界因素引起的短时相应情绪反应视为病态,而忽略病理性心境障碍常是缺乏外界因素的,并在一定时间内是持续存在的,因此容易造成误诊。此外,还需注意与情感淡漠和精神运动迟滞造成的表达困难相区别。情绪抑郁是消极的、负性的情绪表达增加,情感淡漠是情感表达的减少或缺乏。此外,还需注意情感反应的适切性。

4思维 注意患者交谈主动还是被动;语流、语速、语调如何;谈话主题是否随境转移;内容是否夸大或自卑自责;是否伴有较多的手势或躯体语言;言语内容是否流畅、连贯或有逻辑性;谈话是否有对象;兴奋话多是否在人多时更加突出。

一般而言,双相障碍患者的思维形式障碍,躁狂发作时表现为思维奔逸、思维随境转移、音联、意联,而情绪低落时则出现思维缓慢、迟钝等。处于极度兴奋状态的躁狂患者思维联想速度极快,而言语表达往往跟不上联想,因此听上去话题之间内在联系不紧密,容易误为思维松弛,此时可以根据患者的情绪背景、行为与外界环境的关联性进行判断。

双相障碍患者最多见的思维内容障碍是躁狂期的夸大妄想和抑郁期的罪恶妄想。此外,也可有各种偏执观念、先占观念、强迫观念、自杀观念等,应注意思维内容与情感基调的协调性。可通过询问诸如“有无特别的能力,大量的财富”等获悉躁狂患者有无夸大妄想。有时患者会表现出一种高傲或不可一世的态度,提示夸大妄想存在的可能,或是自我评价过高。

5认知功能 大部分患者能正确定向,但由于注意力涣散,可能在检查中不能正确回答有关周围客观事物的问题。医生应该判断患者能否讲出大致的日期和时间。可依据患者的言谈举止,来判断其能否对当前环境做出正确定向。记忆检查结果受注意力集中程度的影响,躁狂发作时患者的被动注意增强和老年期抑郁发作时的假性痴呆,均影响认知功能的检查结果。

6意志躁狂 患者自我控制能力降低,其意志行为常是冲动性或非理性的,如随便购物、交友、性乱交或盲目投资等。

7自制力 严重躁狂发作者一般无自知力;严重躁狂患者常因判断力损害而做出非理智行为,甚至可触犯法律。轻中度躁狂患者自知力大多可保持完好。

以上就是关于双相情感障碍及其相关问题,如果您仍然有相关疑问,请向专业人士寻求帮助,心理咨询是利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帮助来访者发现自己的问题及其根源,挖掘自身潜能,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和行为,保持心理健康。

最后,选择一位合适自己的心理咨询师,是心理咨询效果的重要保障,请谨慎选择。

这样确实会影响工作和生活。首先你要从心理上改变自己对情感的模糊。慢慢试着让自己去接受别人的关怀,或者自己可以选择一个特定的人物。学着慢慢的释放自己的情感。

双相情感障碍又称双相障碍,是指患者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情感障碍(心境障碍)。

双相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国外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双相障碍患病率1%~3%,发病年龄高峰期15~19岁,首次多为抑郁发作,常一至数次抑郁发作后再出现躁狂或轻躁狂发作。中国既往的研究(1993年)显示发病率在0083%,不到01%,发病率比国外低。

鉴别诊断

精神分裂症:此症患者出现兴奋状态时易与躁狂发作混淆,但精神分裂症患者所表现出的兴奋症状与环境格格不入,与患者自身的情绪和思维也不协调。情绪基调不是躁狂发作时所表现出的高涨而表现为傻乐,无法让他人产生共鸣。

注意重度躁狂发作极易被误诊为精神分裂症,因为重度躁狂发作常常伴有易激惹、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知、情、意不协调,情感反应不协调,需要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仔细问诊患者既往病史,做出正确诊断并不难。

双向情感障碍,也被称为双相情感障碍或躁郁病,是一种心理健康疾病,以情感波动的极端变化为特征。它被认为是一种严重的情感障碍,通常包括两个极端的情绪状态:躁狂(manic)和抑郁(depressive)。

在躁狂期间,人们可能经历情绪高涨、过度活跃、多动、冲动行为、不寻常的乐观情绪、话语过多等症状。他们可能感到精力充沛、需要较少的睡眠,并且在行为和决策上可能会表现出冲动和不负责任的倾向。

而在抑郁期间,人们会感到极度的悲伤、绝望、缺乏动力和兴趣,可能出现睡眠问题、食欲改变、注意力难以集中、自卑和自责等症状。他们可能会失去对平日喜爱的事物的兴趣,甚至出现自杀念头。

双向情感障碍的确切原因尚不完全清楚,但研究表明遗传因素、生物化学变化和环境因素等可能都对其发展起着作用。双向情感障碍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医学专业人员进行诊断和治疗。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心理疗法、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管理等。如果您或您身边的人怀疑自己可能患有双向情感障碍,建议咨询专业医生或心理健康专家以获取适当的评估和治疗。

目前临床上,并不会因为症状的这些区别而认为,II型双相是I型的轻度形式,也不认为II型可能会发展为I型。在心理咨询领域,大家普遍更认为,单理解先是情感障碍,因为障碍分很所种类,例如还有人格障碍;所以先确定大方向是情感障碍,双向指的是两个,一个是躁狂一个是抑郁;就是情绪的极端变化很大呈现两极性;具体的躁狂和抑郁也是单独的心理障碍;如果确认是并不能症状的轻重来比较两类双相患者所遭遇痛苦的多少。自尊心膨胀。即使实际上并不具备某种能力的时候,过度夸大自己的能力,比如一个从未学习过航天知识的人认为自己能发明航天飞机。

躁狂发作是情感高涨,精力过剩,力充沛。在抑郁发作期间,同一个人可能会觉得太累而不愿起床、自我厌恶感强以及超过失业和负债的绝望。睡眠需求减少,言语增多,内容夸大,挥霍,做事往往冲动,轻率,易激惹。持续最少一周。

双相障碍如不治疗,易反复发心境情感障碍的一种类型,一般指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会对我们抑郁障碍”之前。表明了新的研究成果证实在基于症状学、家族史和遗传学,“双向障碍”是连接“精神分裂谱系”和“抑郁障碍”的桥梁。的生活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作,长期的反复发作,导致患者疾病慢性化、人格改变和社会功能受损。

一种是双相的抑郁和躁狂交替发作,专业术语就叫做:“双相情感障碍”。

小时内迅速交替发作且症状同样突出,以前也曾有过至少1 次躁狂或抑郁发作)。换句话说,在这两个情感极端之间切换也有频率的不同。有的人一生中只有一次在某一极端,有的人每隔几个月就在这个极端之间转换,还有的人一天中就完成了两个极端的切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1768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