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序位的目录

爱的序位的目录,第1张

引言

译者序

审订者序

洞见——通过舍弃而获得

故事:助人的启示

实验科学和现象学的探索途径

过程

舍弃

勇敢

故事:和谐

哲学的现象学和良知

心理治疗的现象学

心灵

宗教的现象学

故事:回归本源

专业助人技巧进阶训练课程

各种牵连纠葛及其解决方法

第一天

开场白

收养是冒险的

牵连的角色

故事:多或少

双重转移

第一任女人

幸福需要勇气

家庭系统排列:儿子无意识地认同了舅舅

认同和模仿的分别

用最少的介入

个人化会降低关系的强度

爱,遵循既定原则

优先原则

第一任亲密关系的优先权

家族系统的层级制度

有亲密关系身份而地位被排除

离婚的优先权

异议

组织内的层级次序

拒绝生育的决定

“选择,还是放弃”

拒绝生育对伴侣关系的后果

争执

孩子学业成绩差

转移的悲伤

家庭系统排列:女儿代表了父亲已故的妹妹

以不幸作为补偿

在较高的层面来补偿

通过承认和尊敬来补偿

家庭系统排列:接受自己的生命,即使许多人为之付出代价

故事:他们来了

承认个人的罪恶感并以此作为力量的来源

为父亲保留面子

受苦比接受解决方法更容易

谦卑的解决方法会带来痛楚

孩子与父母的联系被中断

肩膀的疼痛

挥之不去的念头

家庭系统排列:母亲恐吓要和孩子一同自杀

家族中谋杀和恐吓杀人的后果

丧失归属权的人必须离开

有益与无益的问题

治疗师在做家庭系统排列工作时的责任

观察过程而非结果

在家庭系统排列中与其他人的牵连纠葛

母亲的自杀恐吓

故事:终结

攸关生死大事

坟墓

家庭系统排列:被排除的舅公和被鄙视的舅舅

家族系统的成员

联合组成的命运共同体:生还者与死难者,加害者与受害者

妻子恐吓要自杀

家庭系统排列:女儿代表了父亲从前的未婚妻

对孩子最好的位置

无意识地认同了父母之前的伴侣

对上帝的忧虑

母亲吸毒,孩子的监护权应归谁

导致成瘾行为的原因

以成瘾行为作为赎罪的方法

直觉取决于爱

企图以成瘾行为自杀

与母亲的联系具有治疗性

孩子与父母中断联系时的解决方法

通过父母

通过父母的代表

深深地鞠躬

超越与父母的联系

第二天

接收受害者的角色并以此作为报复的手段

再次肯定

平衡

出人意料的痊愈

友善的感觉

识别双重转移

家庭系统排列:解决双重转移

错误的宽恕

双重转移对孩子的影响

家庭系统排列:残废的哥哥与不被承认的异母哥哥都死于幼年

故事:圆满

无望的挣扎

承接他人的悲伤使得自己脆弱

在排列时的心理建设

快乐的压力一

离婚与罪恶感

孩子经常为父母不负责任的离异而赎罪

通过赎罪强制补偿

以罪恶感否认事实真相

经由性爱的连结

在母亲的影响范围之内

家庭中不同方式的施与受

甜蜜的负担

家庭系统排列:父亲是私生子,祖父被家族排除在外

当孩子承担了父母之一的角色

女性因分娩而死的赎罪

故事:幻象

父与子

从未知晓的祖父

荣耀自己的母亲

替代的热情

家庭系统排列:女儿认同了父亲以前的未婚妻

主观与客观的僭越

对父亲的渴望

家庭中丈夫优先,还是妻子优先-

女人跟随男人,男人服务女人

无望的爱

我一定对你做过什么错事,才会使我对你如此愤怒

以愤怒作为对抗痛苦的防卫

愤怒的克制

不同种类的愤怒

谨慎与勇敢

家庭系统排列:儿子代表母亲以前的未婚夫

平衡的系统观念

各种不同的良知

故事:清白

良知与补偿

建设性与破坏性的平衡

补偿的限制

透过感激和谦卑达到平衡

持久的清晰

逝者如斯回归平静

只有灰烬留下

背疼已经消失

家庭系统排列:不平等的伴侣关系及补偿法则

妒忌与补偿

清白感与罪恶感

婚姻中的忠与不忠

承接而来的报复感觉

对于清白的深入思考

送给母亲的礼物

危机达到高峰之后最容易解决

家庭系统排列:另一个画面

第三天

轮流发言

假想的症状

恰如其分

如释重负

代价高昂

基本感觉及改变它的方法

经由爱得到和平

不为人知的幸福

另一种知识

施而不受

新的观点

对于关系的无益空想

伴侣关系中的施与受

让压力得以疏导

宗教上的问题

哀悼死于集中营的姑姑

尊敬残障孩童的父母

僭越及其后果

迈向幸福途中

对生育的抉择

吸烟的决定

消除头痛

荣耀自己的父亲——上帝位于父亲身后

拒绝接受补偿

家庭系统排列:最小的女儿对外婆的认同

有代价和没有代价的继承一

家庭系统排列:在命运的掌握之中

简短的轮流发言

以双脚稳固地站立

想要逃避丰富的情感

完整与圆满

故事:天下无不散的筵席

喜欢与尊敬

不卑不亢的真平等

通过清楚的表达得到和解

保持专注

自制,带着专注与活力

清白感的界限

活在当下的解脱

注意内在运作的过程

如何帮助**的受害者

如何帮助**的加害者

故事:静止

关于道德上的义愤

故事:红杏出墙

家庭系统排列:以上帝姿态出现的女人何以缩小格局

故事:幸运不常在

女人与男人

与上帝脱离关系

故事:更强大的信念

家庭系统排列:祖父母在集中营里被杀;而外祖父母因藏匿得以存活

生命的恩典

家庭系统排列:寻找并且承认早逝的父亲

家庭系统排列:适当的离异

错误事件所隐藏的祝福

下一步

亲密与约束

母亲与孩子

为年老的父母做适当的安排

勇于为所当为

展望未来

故事:世界之道

敬重曾经做过的

归属权的秩序

针对家庭治疗师所举办之工作坊

解决之道犹如宗教实践

家庭系统排列:不孕的女人收养一个小孩

代价

归属权的等级制度

异议

孩子有归属父母的权利

焦点在受害者及孩童身上,而非加害者

下一步

借由终止而得到解决之道

震惊而恐怖

同情和遗忘

耳闻与眼见

同样的罪恶有着同样的结果

异议妨碍解决之道

洞察力与行动力

继承而来的孩子

家庭系统排列:男人同意私生女继父的收养权

故事:天堂与人间

疾病与健康的系统条件

“医疗与宗教”国际会议中

针对重症患者及其医师

和治疗师所举办的研讨会

介绍性的演讲:信念促成疾病,醒悟便得康复

天和地

命运共同体

家族忠诚及其后果

渴望平衡

疾病跟随深切渴望而来

“宁愿是我而不是你”

睿智的爱

“我将代替你离去”

“虽然你离去,我仍然留下来”

“我将随你而去”

“我将继续再活一段时间”

导致疾病的信念

以爱康复

故事:信念与爱

以疾病作为赎罪

以赎罪作为补偿却加倍了不幸

补偿的治疗方法

和解比赎罪更好

人世间的罪恶是会消逝的

疾病乃是企图为他人赎罪

疾病乃是拒绝荣耀自己父母的结果

荣耀自己的父母便是荣耀人地

故事:不在与存在

研讨会

家庭系统排列:“我将跟随你”

家庭系统排列:母亲跟随残障的孩子步入死亡

家庭系统排列:宁愿死去也不向自己的父亲鞠躬

家庭系统排列:小儿麻痹症、不易受孕及难产的后果

家庭系统排列:异性认同

同性恋者及精神病患者的异性认同

从认同母亲的恋人转成支持父亲

知识必须产生行动

家庭系统排列:“宁愿是我而不是你”

家庭系统排列经由内在画面发生效用

“正确的事”

使用象征性物品做家庭系统排列

家庭系统排列:大哥夭折,二哥自杀

出于爱的动机而自杀

以责备他人作为抗拒痛苦的防卫

拒绝回答

当母亲自杀时

当事人何时进入排列

去世的人和活着的人在排列中应有多少距离

家庭系统排列:吸毒的女儿——系统中缺少男性元素

子女跟随父亲就像妻子跟随其丈夫

家庭系统排列:对男人毫不关心

现在优先于过去

孩子代表父母从前的伴侣

因婚外情出生的孩子

堕胎与其他子女无关

没有解决之道时将会如何

家家庭系统排列:儿子遭遇一连串的意外

——“亲爱的父亲,我将代替你死去”

家庭系统排列:患厌食症的女儿

——“亲爱的父亲,我将代替你离去”

过食呕吐症

与上天的旨意及恩惠和谐一致

故事:知识与智慧

答客问

从系统的角度看问题和命运

老师及其影响

家庭系统排列

“看”

对“看”的保留意见

米尔顿·艾瑞克森的催眠疗法

故事

个人经验

洞见

平衡与补偿

归属的平等权利

家族中疾病的起因及治疗

重要的进行步骤

采取领导

直到极限

信任真相,即使真相令人震惊

制止当事人描述问题

跟着能量走

以最小值来工作

终止工作

禁止好奇心

不需要证明成功

当下即是

附录:海灵格机构简介

孩子情感的发展历程

 婴儿从出生开始,就不断的在学习和成长,那么大家就会发现不同年龄的宝宝,会有不同的行为和情绪反应,其实这些都是孩子情感发展的必经过程,所以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的父母要做出明确的引导。本文内容是孩子情感的发展历程。

孩子情感的发展历程

 心理学家认为情感在婴儿出生时就有所表现,可是具体是哪些情感,现在还无法确定。通常情况下,快乐、愤怒、伤心在孩子两个月的时候就会表现出来,惊奇差不多是在4个月的时候表现出来,害怕大约出现在7个月,与自我意识密切相关的害羞出现在八个月左右。

 通常情况下,到1岁时,婴儿表现出的情感有愉快、高兴、快乐、疲倦、愤怒、害怕和焦虑。

 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情感反应特点。不同孩子的活动水平、社会性回应程度、易激怒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可以这样说,有的孩子生性好动,但有的孩子喜欢安静。有的孩子很容易被人逗笑,有的孩子却非常高冷。有的孩子遇到不舒服就会哭闹,有的情绪则平稳许多。这些都是孩子的性格表现

 婴儿和父母的情感交流是双向的。孩子一出生就能够感受到别人的情感变化并对此作出反应。看到妈妈笑,他们会报之以快乐和感兴趣的表情;遇到妈妈生气,自己就会觉得特别害怕;看到妈妈伤心的面容自己也会表现出伤心。

 婴儿对妈妈的情感回应是长久的,同时还会受母亲的影响,从而有一个自己的情感模式。如果妈妈性格比较开朗,孩子也会经常露出笑容。爸爸妈妈的情感表示还会影响孩子的行为,比方说在孩子爬行的过程中看到妈妈生气,他们就会主动停下来,如果看到妈妈在笑,他会继续向前。

 爸爸妈妈要早一些引导婴儿控制情感,尽量多做一些愉快的表情让孩子模仿。对孩子说:“笑一笑。"“不要哭。”到6个月以后,爸爸妈妈要控制孩子的负面情绪,“不许发脾气。”

 事实上,孩子并不完全依赖父母控制情感,比如不开心的时候,婴儿会转过头,吮手指头来自己安慰自己。孩子还会自己给自己找快乐,比如,把玩具弄响,自己呵呵笑。

 综上所述,在孩子的眼中,安慰和积极情感的最重要来源是他们身边的人。

儿童的'情感发展特点

 由于九岁儿童此时大都已读三年级,在学业上基本上已经由一年级的棘手期,二年级的困难期突围而出,儿童不再感觉学习是非常难的事,对待学习的态度和学习的积极性有了明显的改善。所以,当九岁儿童在学业上得到极大解放时,情感发展也随之产生了可喜的变化。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孩子思维越来越活跃,表达上越来越流畅,愿意就很多事和父母和伙伴展开交流探讨。

  (一)向师性出现分水岭

 什么叫向师性呢其实就是学生对老师言听计从的外在行为表现,而内在表现就是老师所讲的话更容易让学生们去倾听去思考。家长对孩子特别愿意听老师话,而对于父母所说的话却大打折扣的现象常常不理解。其实这涉及到群体效应,老师面对全班诸多学生时,老师像将军,学生们像士兵,在将军的统一号令之下,士兵们统一动作,哪个敢不听号令,军法从事。

 提到分水岭,不少家长恐怕感受最深刻,原来孩子在一二年级时问题还比较突出,但到了三年级,问题则慢慢消失了。这说明通过家长和老师的配合与努力,让孩子在认知、理解能力、自控能力、秩序感(遵守纪律)等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孩子问题并没有得到改善,如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课间故意搞破坏,经常私拿同学的物品,不愿意完成家庭作业,和同学、玩伴经常发生矛盾和冲突,成绩越来越差(一小部分孩子已经出现经常不及格现象),家长经常接到老师的投诉,家长不管说什么孩子都不进去等等。

  (二)情感的可控性逐渐增强

 九岁儿童神经系统发育有了较大的提高,特别是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抵制逐渐走向平衡。从原来情绪易冲动,不加以掩饰和控制,发展到现在已经有了较好的调节能力,绝大部分儿童能根据学校纪律要求约束自己的激情;在发脾气时,不骂人、不打架;听课时能根据要求不随便讲话;在完成作业时,能抵制自己想去玩儿的愿望;有的儿童还能耐心地帮助同学,尽管有些同学以往他们不喜欢。

 家长还必须要清楚,在整个小学阶段,儿童的情感带有很大的波动性,常常会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闹情绪。例如孩子犯错了,如果家长故意冷落他们,用不了多久孩子就会主动来找父母认错,希望能原谅他们。但常常是好了伤痛忘了痛,很快老毛病又犯了。所以,需要家长在自身修养方面加强,绝不能再整天唠叨孩子,逼迫孩子做他们不愿意做的事,否则,一旦激起孩子的反抗心理,往往会把亲子关系搞的更糟糕。

  (三)母爱在深刻地影响着儿童的情感发展

 尽管我一再强调,父亲教育在孩子进入小学后要占主体地位,但是现实是很多父亲不重视家庭教育,只能由母亲一手包揽了。面对这种严峻的现实,母爱如何表达就至关重要。通过长期的观察和总结我发现,在相当多的家庭里,母亲不会表达对孩子的爱,尽管孩子已经到了九岁,仍然像对待幼儿一样无微不至,呵护有加。这种过度关注,包办代替很容易让儿童养成懒惰的坏习惯。同时,还会产生附加影响——孩子听不进批评的话语,只要妈妈严格要求,态度严肃,情绪表达不合理,很容易让孩子负面情绪被激化,久而久之,部分儿童会误认为妈妈不爱自己,妈妈不喜欢自己,这对构建稳定的信任的亲子关系非常不利。

 在很多家庭里,母亲情绪自控能力非常弱,甚至可以用非常差来形容。母亲这种情绪管理自控能力充分暴露了一位母亲的素质和修养。越是强势,越是暴力的母亲,越容易让儿童形成孤癖、任性、不信任别人、缺乏自制能力等性格特点。所以,母亲的如果是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必须要加强家庭教育学习,不断完善自我,这样才能让孩子情感发展处于均衡稳定的发展。

本学期,在老师的指导下,我有幸接触到《爱的序位:家庭系统排列个案集》这本书,本书所讲述的是有关人类关系中的一些秩序,而这些秩序往往早已被爱所排定。唯有当我们洞察这些秩序,爱才能成功。这本书示范了家庭治疗的重要治疗方法:家庭系统排列,并对其进行了解释,书中详细的案列让我对家庭系统排列有了初步的了解,我们经常困顿于盲目的、没有了解的爱,并且没有捕捉到爱中隐藏的秩序,通过家庭系统排列,我们能够发现真正的爱,知道并且尊重这些秩序,从而唤醒内心深处的家庭亲情,修复维系家庭关系。

“家庭系统排列”是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领域一个新的家庭治疗方法,由德国心理治疗大师伯特·海灵格经30年的研究发展起来的。系统排列是最新发展出来的应用技术,它隶属于现象学,是通过个案代表的形式呈现出当事人在系统中的状态,进而协助当事人获取系统里隐藏的资料,从而对事物有更清晰的了解,对当事人现状有所帮助。通过现象学探究问题的引发根源,呈现隐藏在现实背后的影响因素,在心理治疗方面则多应用于家庭治疗。“系统排列”透过角色代表及互动呈现,探索问题的根源,并指出朝向解决的方向,帮助人们面对生命中许多困扰,回归“爱的序位”,使组织与系统回归“自然和谐、有效运作”。

作为社会性的生命,每个人都隶属于某些系统,他会是一个家庭的成员、某个社区的居民、某个组织的一员……,而且他本人就是一个系统,一个身、心各要素构成的系统。这些大大小小的系统相互联系,结构成一个完整的社会系统。社会中的每个人就是在这样一个社会系统中孕育、出生、成长起来的。家庭系统排列发现家庭系统中普遍存在着“自然的秩序”并影响每一个成员,当每个成员都恰如其分时,爱就会有效地流动。这些“自然的秩序”为所有情侣、夫妇、父母、子女或其它的人际关系维持和谐关系提供一些可靠的指引,同时为已经破损的关系提供解决方法。它是透过角色扮演及互动,探讨人们所面临之心灵困境,透过学习这个方法及其哲理,让人们更有力量地调整人际互动,更清楚地规划个人生涯。

从人的发展来说,家庭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一个系统。海灵格发现在家庭系统中,有一些隐藏着的、不易被人们意识或觉察到的动力操控着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这便是“爱的序位”,它并不跟随社会及文化的标准或规则运行,而是在这些标准或规则之上运行。如果我们跟随“爱的序位”和家人相处,关系会很好,大家都能够快乐和健康的成长;如果我们忽略了它,家人会受困扰,这些困扰就是“牵连”。海灵格发现,很多人的身心问题,其实都是“牵连”造成的。“牵连”可以说是“重复着一个之前的家族成员的命运”。而很多“牵连”的开始,是儿童早期凭着对父母单纯的“爱”,企图接过父母的问题引起的。用当今精神分析理念来说,是一个人没有顺利完成与父母的分离造成的。在一个家庭中,这种未完成的分离还可能是家族中一连串的“牵连”关系。“牵连”会使一个家庭成员从幼年开始就产生不能理解的思想、情绪、行为以及人际关系欠佳、疾病和心理问题,并延续在其生命中。

这些隐藏的动力影响或控制着我们,而我们又难以觉察它的存在,但我们可能实实在在地因没有尊重它而感受到伤害。因此,我们可从这些伤害中知晓它的存在。海灵格的“家庭系统排列”治疗,就是借由他所发展出来的方法,将“牵连”的原因显露出来,而且往往能找出化解的可能。

一个"系统整合"工作坊会由一群人组成,围坐成一大圆圈。首先,导师会要求当事人(一个想处理某些问题的人)说出他的困扰,然后导师会要求当事人走入圈中,选出一些代表系统(家庭或公司)中某些角色的"代表",并且凭当事人自己的感觉把这些"代表"安置在圈中。这些"代表"将任由当事人的摆布而决定各人站立的位置及方向。这些"代表"包括一人代表当事人本人。当事人无须说出各个角色的任何资料。把"代表"安排好后,当事人退出,坐在圆圈上他的座位中,准备旁观这个整合过程的进行。

导师跟着走入圆圈中"代表"的身边,询问他们的感觉。这些代表会感受到所代表的角色本人的真实和准确的感觉、思想及体验。导师然后用说话及改变"代表"站立位置和方向去改善情况。过程中各"代表"不断说出感觉、思想及体验的变化。当整个系统找到理想的情况时,各"代表"便都会感到放松及平静。

被选中的"代表",无须做任何事,只要放松和不去刻意地思考,就让内心涌出感觉和景象,并且告诉导师,"代表"们的情绪感受和景象描述,往往便指出很多问题背后的原因,再加上导师引导"代表"们改变位置和与其它"代表"说一些话,很多世代相传,但深藏不自知的问题便变得清晰和被化解掉。旁观的当事人在整个过程中会因此而掌握了新的观点,对系统中各人之间的问题及解决办法会有清晰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她在事后感到从所未有的轻松及喜悦。

在阅读海灵格家庭系统排列案例时,我感觉非常震荡。治疗师从团体中随机挑出一些人来代表当事人的家庭成员,然后当事人根据自己的感觉把他们排列。父母、子女、父母的情人、子女的配偶、祖父母或有所牵连的亲戚,甚至已经去世的人,都有可能进入这个排列。相向、相背、相邻或者远距离站立,各种各样的排列、姿势和距离,完全取决于当事人的内心感受。就在这样一个被显化的家庭排列中,每一个代表人会感觉到不同程度的孤独、压抑、温暖、害怕、不舒服、想哭、愤怒、委屈、与自己无关等感受,而奇妙的是这些代表人的直观感受,往往正是真实的家庭成员的深层感受。感受强烈的代表人甚至会情绪失控、流泪不止。这时治疗师会带领当事人去体会家庭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并鼓励成员之间通过对视、诉说、拥抱进行沟通,同时治疗师会移动成员之间的位置关系,直到每个成员都感觉舒服为止,如此,我们便可解放内心深处那些来源不明的愤怒、对抗、愧疚、怨恨等情结。

在海灵格看来,在家族中有一股强大的系统动力引领着每一个活在系统中的成员,这份动力来自亲族多代成员之间的联系,并受着对平衡的原始需求的支配。我们的情感动向便会为着达致系统平衡而做出一些表面上看起来不合情理的行为。比如家族中如果曾经有人因为遗弃、排挤、伤害、遗产分配不均而受到不公正待遇或者存在自杀、早逝等事件,那么在活着的家庭成员当中,就会有一名或者多名成员认同他们的感受,不知不觉地追随或者效仿他们。有心人不难发现在某些家庭系统中,就存在着数个成员在某个特定年龄突然自杀或者意外死亡的情况。而这样的情形,你很难用“巧合”一词搪塞过去。

这些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和离奇,但其实不难理解。想一想自然界生物链之间的平衡秩序,想一想人们破坏环境所带来的报复和灾难,所有的系统背后都隐藏着强大的宇宙驱力和平衡规则,如果规则被破坏,系统中的成员便会在不自知的情况下成为平衡工具和受害者。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修复这个系统,那么将会把压力带给下一代。

阅读这本书时,我震惊于案例来访者的家庭故事,他们的故事或多或少让读者感到心痛,或者只有经历伤痛的人才会想要更明确的了解自己,以便获得力量将自己和后裔从家族的悲剧中解救。这也是为什么所有的心理学大师所推崇的理论,均与他们的成长史息息相关。悲剧总是扣人心弦,因为在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曾放置悲伤,于孤寂处寻找共鸣的故事。这本书里满含着爱意,尊重与智慧,所有系统内那些消亡的,牺牲的人都需要被尊重,带有爱意的尊重,一切已付出的代价也必须被尊重,唯有如此这些人在世间为了爱的种种努力才有意义。如果当事人无视这些代价,允许自己成为悲惨与不幸,那么他们所付出的代价也就白费了。

印象深刻的案例分析直接就打破了原来固有的理解与认识,简直让人震惊。在二战中一位奉命要枪杀南斯拉夫游击队的德国士兵最终选择拒绝受命,而是走到游击队群中,让自己一同被枪杀。这原本被我们认为是具有英雄气概的行为透过海灵格的分析却让我明白了这位德国士兵更深层次的心理的矛盾,原来他是在逃避他的命运,那种巨大的罪恶感是这位士兵宁愿选择死亡也不愿承受的,有时候作为一个受害者比作为一个加害者更易于承受。因为接受命运并承担所带来的全部罪恶和后果也同样需要英雄气概。人类其实有时在面对命运是多么无助,也让我们懂得尊敬命运的力量。在理解人性更多的复杂性后,我们是没有权利去决定人们所做的事是善良或者邪恶的。轻易的评判是傲慢自负,我们可以试着理解,调查和审判是法庭的事。

书中有很多睿智的哲理通过在家排中老师讲小故事表达,虽然在工作坊中貌似不经意的娓娓道来,却值得好好回味。在阅读这些小故事时,或许是因为东西方的文化差异,看第一遍只会觉得很隐晦,甚至完全不了解故事背后所隐藏的道理,但当我多次反复阅读时,有些道理就突然涌进我的脑海,让我瞬间顿悟。虽然我一直知道家庭对于孩子的成长很重要,但是没曾想过小小的家庭却能够拥有巨大的力量去影响家庭中的每一个人。亲密关系中有那么多我们不知道的秩序,其中夫妻关系是排在首位的,而且女人跟随男人,男人服务女人。父母之间亲密相爱,彼此尊重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孩子只需要做孩子就可以了。如果我们都有福报能学习到爱的序位并且有意识的改变自己,学会爱与尊重,生活与亲密关系肯定也会向更积极的方向发展。

可能由于身边太多父母离婚导致孩子性格发生变化,所以在阅读这本书时,我会不自觉的将注意力放置在不完整家庭的分析治疗上,丧失父母其中之一的孩子不能够坚强地承受悲伤之痛,相反,孩子以愤怒来反应,愤怒就是孩子对哀伤的表达方式。之后当孩子想要悲痛时,他会发现找不到悲痛,而再次体验要愤怒,这会使孩子感到羞愧,因为他并没有真实地呈现出他内心实际的体验。最基本的治疗方法就是透过爱,当碰触到爱时,便有了解决措施。当一对夫妻决定要再婚时,必须将之列入考虑,如果婚姻中的伴侣都能够认真的看待对方,并且对于他们之间尚未解决的事务,能够成功地找到一个解决之道的话,能够面对之间,为各自出错的部分负起责任,当孩子们知道父母对于他们所做的事是认真的,那便不需要赎罪了。所以父母应该冷静并能够与孩子认真沟通,尊重孩子想被认真对待的意愿。在家庭内出现的悲剧,往往是因为后人违反了原始的秩序,意思是他做了本应属于前人份内的事情。例如:孩子尝试代替父母赎罪或承担所犯错误的后果。所以,家庭辅导中要注意的是:是否有人做出了僭越。父母之间出现问题,孩子总会在自己身上找过失,宁愿是自己有错。如果父母说,“我们不再作为伴侣在一起生活了,但我们还是你的父母,你还是我们亲爱的孩子”,这可以解除孩子的心理负担。所以,孩子应该跟著比较尊重另一方的那位,一般来说是父亲,往往父亲会更为尊重孩子的母亲。

当然海灵格并不否认,巨大的不幸有时源于家庭。他不是鼓励当事人发泄对其父母的愤怒,这样做的结果只能导致当事人遭受更大的痛苦。海灵格的办法是使当事人重新拥有纯朴的父母和儿女亲情。如果一个人因家庭而产生痛苦或因此患病,那并不是因为某个家庭成员的缘故,而是因为在一个家庭里,遭遇的不幸会影响所有的家庭成员。在海灵格的研究中,家庭被视为一个人们并不能轻易摆脱的系统。我们的父母也有父母,他们可能来自曾经有过磨难的家庭。所有这一切都影响着现在的家庭。如果家庭曾经有过什么不幸的话,老少几代都会受到影响。海灵格家庭系统排列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人们意识到这种交织的相互影响,重新唤起纯朴的家庭亲情。。

整本书阅读下来,虽受益颇多,但仍有很多地方感到奇怪甚至怀疑。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书中案列的独特性,这些案列大部分是不会在中国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出现的,有时我会思考,如果将这种家庭系统排列治疗的方式搬到中国来,是否拥有同样的魅力。在家庭系统排列过程中,海灵格不解释关系随着时间的变化并且拒绝解释事件对全体家人的影响,所有案列最终结果均以学员失声痛哭、情绪失控收场。阅读书本时我会大胆假设,是否可能是书中学员们入戏太深,以致在排序时会有那么强烈的表达;或者是西方文化浸润下,敏感的人善于被空气中微妙的情绪因子所影响;又或是海灵格先生的现场带有强烈的个性魅惑力量,就像某些具有煽动能力的演讲家带动学员产生巨大的情绪波动。

虽然如此,但我还是希望这种治疗方式能够为社会带来福音,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是最重要的社会组织,还是人们最核心的精神家园。家庭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稳定、国家稳定发展的基石。许多人之所以终其一生都重复着相同的模式,有些是由于没用心领悟生命,有些则是在改变面前选择了逃避。如果个体懂得真正尊重自己,就会用心检视自我关系,静下来思考:是否存在尚未化解的怨恨,是否在正确的家庭序位上,内心是否安宁,是否心存愧疚或遗憾。利用家庭系统排列的方式和理念重新聆听内心的声音,将会为自己的心灵成长带来契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1879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