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化山歌的特点】 新化山歌苦媳妇娘子

【浅谈新化山歌的特点】 新化山歌苦媳妇娘子,第1张

  《新化文史》第三卷《新化山歌考》中记载,新化山歌从“秦始皇兴起到如今”,据专家考证,新化山歌起源于秦代以前,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新化人民生产生活和风俗习惯、男女之间表达爱情、敬神驱鬼消邪去灾乃至彼此传递信息和号令的主要手段就是山歌,代代相传,不断演变和发展,又因其所处的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以及独特的新化方言,逐渐形成自己鲜明的色彩和浓郁的本土地域风格特色。

一、 新化山歌的概况

新化县属梅山文化核心地区之一,新化山歌的形成,是苗瑶族社会经济在上层建筑领域的集中表现,新化山歌从形式到内容,无不反映出瑶民的社会经济状况。新化县位于湖南省中部,南面以丘陵为主,西北面高山绵亘,沟壑纵横,地势险要,对外交通极为不便。《宋史-梅山峒蛮传》称梅山地区,“旧不与中国通”,宋称“梅山蛮”,民族成分即今瑶、苗、侗、土家诸族。宋代开梅山后,特别是明、清在“庐陵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两次民族大迁徙中,汉族又陆续迁入此地,梅山原居少数民族也改变其属性,成为汉族。由于多民族多元文化在这一较封闭地区长期传承、复合、融合、创新、积淀,形成了在中国民俗文化中独放异彩的地域文化。

新化山歌是梅山文化体系中的一个支流。梅山文化以远古渔猎文化为基石,在古老巫术外衣的包裹下,有着自己独特的民间文化与民俗特色,逢年过节或喜庆丰收,全峒男女一起吹吹打打载歌载舞,一连数天。梅山习俗千奇百怪,五彩缤纷,是其他区域所不曾有的,尤其是黄河流域不曾有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过程,苗瑶族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是新化山歌的物质构成基础。瑶民们长期生活、生产于深山野林中,吃不饱,穿不暖,被剥削了受教育的权力,几乎没有精神生活。瑶族先民们在当时的条件下,唯一的精神依靠只能是唱山歌,“歌本三千有七万,歌有八万七千零”全面地反映了这一民族地区的民俗生活和文化传播,新化山歌是研究湖湘文化和梅山文化的“活化石”,是民间音乐的瑰宝。

古新化人不分男女老少皆能出口成歌,他们不仅在各种节庆日或各种喜庆场合喜唱山歌,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或是在山间地里劳动时,也都乐于以歌抒怀、以歌代言。比如出嫁时的《辞娘曲》、插秧时的《姑娘插秧》、革命歌谣《红军从琅璜进来了》等。新化山歌按内容可分为时政歌、历史传说歌、仪式歌、情歌、劳动歌、生活歌等。时政歌、历史传说歌等多为长联歌,编创者大多是有点文化的歌手,以手抄本形式流传,如一首痛骂歹毒的封建统治者的《恶人自有恶人收》:“你是水蛇顺水游,我是蛇鹰鼓眼瞅,你有毒牙排毒水,我有解毒一肚油,恶人自有恶人收”。仪式歌为婚嫁、丧事等风俗歌,如《闹洞房》、《闹四门》;求神问卜等祭神歌、师公歌、决术歌,如《赞冥京》等;情歌专为谈情说爱之需要,新化山歌中的情歌可以说是珍品中的极品,“哪支山歌不搭姐,哪支山歌不陶情”,如《海棠花》等;劳动歌和生活歌是介绍生产知识、劳动过程、及生活方面等内容的歌,如《搬运号子》、《十月怀胎》等。

二、 新化山歌的特点

歌谣从来都是人民心声的自然流露,也是一个民族的口头历史,以及时代生活和风土人情的直接折射。新化山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从衣食住行、祭祀婚丧、生产劳动、男欢女爱乃至嬉戏逗闹,无一不在歌声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新化山歌是苗瑶人民生活的一种真实存在。

1、 新化山歌的歌词特点

据有关史料记载,新化从春秋战国时代一直到宋朝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新归王化建县,从来没有对山歌进行过研究,县志和府志也没有记载。因而,只能从老百姓自己唱的山歌里对它来进行研究。

第一、新化山歌的歌词讲究押韵,音节匀称、句式整齐。歌词以七言多句体(即四句、五句、六句)为典型格式,押韵方式一般是一、二、四句必押平脚韵者为多,用新化话来说,不同韵就“不平”,“不平”就无法唱。如《筛子关门眼睛多》:太阳落山又落坡,筲箕淘米用手搓。心想留郎吃晚饭,筛子关门眼睛多。

第二、新化山歌的歌词语言通俗凝练,具有即兴创作的意味。山歌一般是口头创作,通俗、口语化是基本的创作特征,它直白朴素而不尚含蓄。新化山歌是瑶、苗汉等多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它不受时间、空间、场地的限制,不受文化程度、年龄、性别的约束,是一种老少皆宜、睹物作歌、有感而发的即兴创作,并且歌词通俗易懂、形象生动。通俗是群众文化的典型表现,既凝练概括又体现着集体的智慧,新化山歌是梅山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原生态色彩,特色鲜明,蕴藏量异常丰富,有一首歌是这样来形容的:要我唱歌就唱歌,要我驾船就下河。鸭子生毛鸡生蛋,桩桩件件都有歌,唱得日头永不落。这首歌说的是鸭子生毛鸡生蛋,这样的小事都有歌,说明歌的内容无所不包。

2、新化山歌的演唱特点

新化山歌从腔调上可分为平腔、花腔、弹腔、高腔、波罗、滚板和锣鼓山歌七种,不管是哪种山歌,起音都比较高,并且跳跃性强,往往是一人起头众人和,用雄壮的啊呵声结尾,气势澎湃,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山歌在演唱上并无统一、严格的规定和要求,在唱法上有盘歌、骂歌、坐歌、坛歌、行歌等,因而在演唱的发音、吐字和行腔等方面形成独特的演唱风格。从新化山歌的演唱特点和歌词表现特点来看,新化山歌多为真声演唱,同时也伴有假声的结合。在演唱中,他们为了感情的抒发,有时一口气唱几十个字,如珠落玉盘,加上新化地区的方言,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土、野、逗、俏”的地域语言风格。他们连唱带数,口语化强,因而更能体现其生活化、世俗化的特点。

3、新化山歌的曲式特点

新化山歌的曲式结构纷繁复杂,多种多样。它既有简单的一部曲式、二部曲式、简单三部曲式,还有复二部曲式,回旋曲式和多段变唱(奏)曲式等等。由一个上下句组成,或由三、四个乐曲组成一部曲式(一段体)是我国各地民歌结构的主要形式,也是新化山歌的重要结构形式。这种形式不仅在节奏比较规整的小调、地花鼓、灯调中占很大的比重,就是在节奏比较自由,即兴性很强的山歌、劳动号子等歌曲中也是基本的结构形式。由三声、四声音阶调式慢慢发展成五声、六声甚至七声音阶调式,是一个历史进程。如《十绣》是一首四声徵调式的原始山歌;《双探妹》是一首比较工整的五声宫调式。从句式结构上,新化山歌有四句头、五句头、七句头、多句头、多段式五种,每一句有五字、七字、十字长短不等,既有规律又自由放纵,还添加俚俗的语气衬词。

4、新化山歌的情感特点

新化山歌千百年来源于民间,扎根于民间,是劳动人民在日常劳作和生活中,籍着情感,从心灵里流淌出来的真挚心声,它充分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情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的悲苦喜乐和希冀,在历朝历代都寄寓了人们深沉的思想感情。

第一、充满了浓郁的山林风味。新化人居住在山区,他们的生活都与山林树木、花草鸟虫、家禽野兽、日月星辰、风云雨雪,溪流坑鱼相关联,山歌在此背景中创作出来,男女常用花草作比兴,具有苗瑶独特的山林风味,从歌名就可见一斑,如《海棠花》、《十二月望郎》等。

第二、表现了强烈的爱憎感情。比如“人来了,马来了,红军从琅塘进来了”就是用来传播革命火种、歌颂红军的歌;“路边(溜溜)草开黄(溜溜)花,姣莲(溜溜)爱我我爱(溜溜)她”阐发了青年追求男欢女爱、追求自己的幸福。

第三、体现了各阶层的人性本真。比如男人女人、年老年少、已婚未婚等不同对象,唱的内容都要有所区别,不能超越了身份辈分界限。如《日头出来晒白岩》中,妹唱“妹唱日出晒白岩,情节出来晒花鞋……把花鞋捡到石板上,我妹一许你花花肚兜,二许你的鞋。”哥唱“十七、十八好妹妹,花鞋帮你捡到石板上。我一来不要你的花花肚兜,二来不要你的鞋,只要到你妹的绣花房内,眉毛相撞肚相挨”。少女们既大胆泼辣有委婉风趣,而小伙子们更是全无顾忌、英武蛮横。

新化山歌是特定社会时空劳动和生活的折射,是一幅幅美丽的民间风俗画。与中国第一部民歌集《诗经》相比,新化山歌更贴近生活的原始,更吻合民间的审美情趣,自然而然代代相传,吟唱不朽。

三、 新化山歌的发展

新化是传统的山歌之乡,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新化山歌已发展到繁盛阶段。1957年著名山歌手伍喜珍进京参加全国民间艺术汇演,她演唱的新化山歌《神仙下凡实难猜》,荣获一等奖。她把新化山歌唱进了中南海怀仁堂,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贺龙等中央领导多次聆听她演唱山歌。2005年,在武汉举办的第六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中,新化县选送的《梅山山歌联唱》荣获银奖。2006年,在中国第四届梅山文化研讨会期间,县剧团编导的山歌剧《寻宝》受到专家的一致好评。同年,新化山歌被列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首批名录。2007年,新化山歌又在积极申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新化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工作,成立了“新化县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领导小组,县委宣传部和县文化局组建了“民间音乐与民间文学采编小组”, 制定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保护实施方案:一是加大整理出版物工作力度,出版了新化情歌、新化维山山歌、梅山山歌等4套有关新化(梅山)山歌的书籍;二是举办培训教育,开办面向乡镇文化站站长和导游的新化山歌培训班;三是开展“四进”活动,新化山歌进校园、社区、公园、旅游景点。我们要做好新化山歌的抢救保护工作,将新化山歌打造成湖湘音乐文化的一大品牌,让新化山歌为铸就和谐乐章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

总之,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创造与积淀了丰厚的民歌艺术,新化山歌内容丰富,自成体系,独具特色,是当代音乐艺术发展的源泉和沃土。新化山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传统,它无论从表演的内容,还是从演唱的技巧方面,都体现了民族传统文化和人民的审美趣味,对民族的文字学、历史学、考古学、民俗学以及民间音乐等学科领域,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怡灿 瑰丽多彩的上梅山民间音乐[ j ] 整理本

2 见《新化县志》,湖南出版社1996904

3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A]马恩选集(第二卷)[C]人民出版社,197282

4 马克思。摩尔根《古代社会》[M]人民出版社,1965235

曾晓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音乐系

责任编辑:唐宏峰

布依族是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其蕴含浓厚民族色彩的布依山歌最为出名,布依山歌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常常在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方式演唱各种悦耳动听的山歌,以表达自己的爱好和情感。那么,你知道布依山歌有什么样的特色么?

下面,就随我一起从布依族文化的角度去看看吧!

从布依山歌的结构形式、演唱方式和传统习惯来看,布依族山歌主要分为小调和大调两种形式。小调山歌结构简单、用较低的声调和较快的速度来唱,分独唱、对唱、和唱三种格调,女性多用这种唱法。

大调是用很高的嗓音和较慢的速度表达,使相隔较远的人都能听到,其尾音较多较长,其演唱形式比较复杂,由1人领唱“头歌”和“合唱”两部分组成,曲调变化丰富,旋律奔腾豪放,一般多在比较大和庄重的场合中表现大调唱法。布依族山歌的小调、大调艺术性很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悠扬委婉、稳中有变、清新脱俗、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艺术风格,增强了山歌的艺术感染力。

望谟县现有的17个乡镇161个行政村1000余个村民组中,因环境、方言、民俗的不尽相同,人们对山歌的声调表达也不一样。桑郎镇的山歌声调是八勒调,打易镇长田村一带的声调是“马菠萝”调,地处江边的油迈瑶族乡有“沿江小调”的山歌,坎边乡则是“尤乖”调和“由阿勒”调的发源地,再加上复兴镇“小调1”和“小调2”山歌,使望谟县的布依族山歌音调显得十分丰富。中央民族歌舞团、贵州省民族歌舞团和音乐学院等专业文艺团体和专家都曾到望谟来采风,对挖掘的山歌资源进行整理归类。

布依山歌的歌词以生产生活知识、历史知识和天文地理知识为内容,优秀的谚语、格言也是布依山歌的表现方式,布依山歌用布依语音唱出,山歌唱词为5字以上,有曲调婉转、旋律活泼自由、比喻十分巧妙、字词押韵和谐的特点,还有热情开朗,结尾使用假声唱法和颤音的方式,可用四弦琴和二胡进行伴奏,还可用木叶吹奏出美妙动听的山歌。布依山歌在曲调、旋律、发音和唱法上的特点,是布依人思想感情及风格特色的生动体现,反映了布依人对生产生活的热爱。

1、节拍、节奏较自由(即便主体部分节奏规整,也往往在乐曲起始部分增加一个呼喊(如《弥渡山歌》)。

2、旋律进行起伏较大。

3、上下句结构的较多(南方有一部分五句子体的)。

4、歌词往往只有一两段,并多用对偶句子。

小调的形态特点:

1、节奏较匀整。

2、旋律进行较婉转、细腻。

3、多为起承转合的规整结构。

4、歌词往往有多段(分节歌),并常用长短句。

山歌是一种中国民歌的类型,是农民、牧民在山野、田间即兴演唱的民歌,歌词不固定,多表现劳动和爱情,和地方方言结合较密切,音乐形式直率、淳朴,音调高亢,节奏自由,充满激情。其表现形式既有独唱,也有对唱或一唱众合。

山歌的地域性较强,在各地名称也不同,如在陕西北部称“信天游”,在青海为“花儿”,在安徽称为“慢赶牛”,在四川叫“晨歌”,山西北部为“山曲”,贵州为“飞歌”,云南为“赶马调”等等。但犹以客家山歌最著名。

扩展资料:

分布

中国山歌的流传分布主要集中在西北黄土高原、秦岭大巴山区、大别山区、武夷山区、西藏高原一带。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传播区及其品种有:

晋、陕的"信天游"、"山曲"、"爬山调",宁、甘、青地区的"花儿";陕南、川北的"姐儿歌"、"茅山歌"、"背二哥",大别山区的"慢赶牛";

江、浙一带的"吴山歌",赣、闽、粤交汇区的"客家山歌",云、贵、川交界地带的"晨歌"(又名"神歌")、大定山歌及两广的各地山歌等。

参考资料:

-山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2280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