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牡丹赏析

赏牡丹赏析,第1张

中唐时期牡丹诗佳篇迭出,王建此篇不写牡丹一时之态,而是从牡丹之贵写到牡丹之美,再写牡丹凋零,用变化的角度去赏牡丹,道尽惜牡丹之情。

诗作开篇言牡丹之贵,“名价别”三字直接道出牡丹的尊贵凌驾于诸花之上。随后作者用一个益字,生动的描写了长安城内牡丹花开的盛况,诺大的长安城处处是牡丹盛开,那繁盛的景象就好似要溢出来一般。此“益”引申为“满”,如同韩昌黎“绝色烟柳满皇都”,两诗皆非单讲数量之多,而是从更深层的去讲,韩诗更多的是写春满长安,而王建此句是讲牡丹的气质风采风靡了长安。用笔夸张大胆,用字生动准确,令人深切感受到牡丹之盛。

后句用反衬的写法进一步说牡丹之美,苓_是传说中的香草,却被牡丹的花香比的羞愧欲死;山踯躅是颜色红艳的花,遇到牡丹的艳色却显得黯然失色几如枯萎。这样的描写下,即使没见过牡丹的人也能感受到牡丹超绝的鲜艳和芳香。紧接着,作者描写牡丹的气韵。枝干为柔光所笼,而花朵被妖艳的色彩晕染了娇嫩的肌肤。前句描写牡丹纤细的枝干姿态和气质,后句则以美女嫩肤为比喻写牡丹的花朵的质感,分别从不同角度生动描述牡丹花的娇美。随后,作者用大量比喻,描写牡丹花的细节。用金粉来比牡丹花的黄蕊,而满字也生动的写出牡丹花蕊之繁;用缕缕红流苏来比牡丹翻卷的花瓣,写出了牡丹花瓣色泽和形态。“好和”句,以衬托笔法写牡丹之贵。香气可以熏染御衣,姿态可以描画入宫图,都是用皇家所用来衬托牡丹气质的高贵。

随后作者突然笔锋一转,开始写牡丹的晚态和凋零,用哀愁的新妇,望着病夫的女子,分别写牡丹的将谢和凋零。用拟人的笔法,写出了牡丹的晚态,惹人怜惜。从写牡丹之盛到牡丹之贵再到牡丹之美转而写牡丹将谢,再写牡丹凋零,作者一步步引导大家从赞叹到喜爱再到怜惜。这时作者发出感慨,请大家珍惜花时,客人能多赏一会儿就多赏一会儿吧。这时的感慨已经是水到渠成,通过前面的描写,读者此时对牡丹的怜惜应也感同身受,仿佛作者是道出了我们心中之所想。

最末,作者用一夜清风起,千金买亦无,道出了花时难久的怅然。开篇之盛艳,末尾之冷清,强烈的对比让末尾仿佛一副大留白的画卷,意味深长,耐人寻味。清风吹过,花亦凋零,这其中是不舍,是怜惜,是冷清,种种情感由人品读。

借凋零写惜花非王建独有,白居易就有《惜牡丹花》开一时之风气:“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此后李商隐的效仿作《花下醉》:“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苏轼亦作:“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而尽管王建的牡丹诗同样是写凋零写惜花,却是从花开写到花落,借对情感的把握的细致入微,用精心的铺垫将读者引入到那种怅然若失的情景当中。诗作描写过渡自然,惋惜怅然之情水到渠成。王建的牡丹诗从单纯的赏牡丹落笔,惜牡丹入情,不寄托政治抱负个人得失,就是写一个“赏”字,且赏出了独特的风格,乃唐代赏牡丹诗作中别具一格的作品。

赏牡丹

唐代: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译文:

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京城。

注释:

牡丹:著名的观赏植物。古无牡丹之名,统称芍药,后以木芍药称牡丹。一般谓牡丹之称在唐以后,但在唐前,已见于记载。

庭前芍药:喻指宦官、权贵。

芍药:多年生草本植物,属毛茛科,初夏开花,形状与牡丹相似。

妖无格:妖娆美丽,但缺乏标格。妖:艳丽、妩媚。格:骨格。无格指格调不高。

芙蕖:即莲花。

国色:倾国倾城之美色。原意为一国中姿容最美的女子,此指牡丹富贵美艳、仪态万千。

京城:指唐朝的京师长安,长安是唐代的首都、京城。

扩展资料:

此诗乃赞颂牡丹之作,其赞颂之手法,乃用抑彼扬此的反衬之法。诗人没有从正面描写牡丹的姿色,而是从侧面来写牡丹。诗一开始先评赏芍药和芙蕖。芍药与芙蕖本是为人所喜爱的花卉,然而诗人赞颂牡丹,乃用“芍药妖无格”和“芙蕖净少情”以衬托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

“芍药”,本来同样是一种具有观赏价值的花卉,但据说到了唐代武则天以后,“牡丹始盛而芍药之艳衰” (王禹傅《芍药诗序》)。以至有人将牡丹比为“花王”,把芍药比作“近侍”。此处,刘禹锡也怀着主观感情,把芍药说成虽妖娆但格调不高。

“芙蕖”,是在诗文中常以清高洁净的面目出现的花卉,但刘禹锡大概因为她亭亭玉立于池面之中,令人只可远观而不可近玩的缘故,说她纯洁而寡情。这里暗示了牡丹兼具妖、净、格、情四种资质,可谓花中之最美者。

这首诗本来是《赏牡丹》,可落笔却不先说牡丹,而先对芍药和芙蕖进行评赏。首句写芍药,这种同样具有观赏价值的花儿,较之牡丹更早为人们所喜爱。《诗经》就写到过周朝郑国的男女以芍药相赠的欢乐场面,而同时期却不见有关牡丹的记载。

所以宋代韩琦在《北第同赏芍药》中写道:“郑诗已取相酬赠,不见诸经载牡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习俗也在不断地变化。到了唐代武则天执政以后,“牡丹始盛而芍药之艳衰”,以至于有人将牡丹比为君王,把芍药比作近侍。

芍药地位的下降,刘禹锡认为其格调不高,所以说芍药虽妖娆而无格。芙蕖,即荷花,这是自屈原以来在诗文中经常以清高洁净面目出现的花。大概由于它亭亭玉立于池塘水面之上,令人只可远观而不可近玩的缘故吧,刘禹锡觉得它虽纯洁却寡情。

《牡丹》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七律。此诗借咏牡丹抒发诗人对意中人的爱慕、相思之情,借绝色艳姝来比拟,以花写人,并暗示意念中的情人如花似玉。首联结合典故描绘了一幅单株牡丹的特写图,颔联展示牡丹随风摇曳时的绰约丰姿,颈联具体地描写了牡丹的色香,尾联反用梦中传彩笔之典表明诗人心摇神荡的兴奋激动之情。全诗构思巧妙,借物比人,又以人拟物,明写牡丹,暗颂佳人,一实一虚,别具一格。

《赏牡丹》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所作的七言绝句,是一首托物咏怀之作。

此诗描绘了唐朝惯有的观赏牡丹的习俗,以芍药“妖无格”的和芙蕖“净少情”衬托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其中也蕴含了诗人心中的理想人格精神。全诗用对比和抑彼扬此的艺术手法,肯定了牡丹“真国色”的花界地位,真实地写出了当年牡丹花盛开能引起京城轰动的巨大效应。

赏牡丹原文: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赏牡丹翻译及注释

翻译 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长安城。

注释 妖:艳丽、妩媚。格:骨格。牡丹别名「木芍药」,芍药为草本,又称「没骨牡丹」,故作者称其「无格」。在这里,无格指格调不高。芙蕖:即莲花。国色:原意为一国中姿容最美的女子,此指牡丹花色卓绝,艳丽高贵。京城:指 唐朝 的京师长安,长安是 唐代 的首都、京城。

赏牡丹翻译及注释二

翻译 庭院中的芍药花艳丽虽艳丽,但格调不高;池面上的荷花明净倒是明净,却缺少热情;只有牡丹花才是真正的国色,是最美的花,当它开花的时候,其盛况轰动了整个京城。

注释 1牡丹:著名的观赏植物。古无牡丹之名,统称芍药,后以木芍药称牡丹。一般谓牡丹之称在唐以后,但在唐前,已见于记载。2庭前芍药:喻指宦官、权贵。芍药:多年生草本植物,属毛茛科,初夏开花,形状与牡丹相似。妖无格:妖娆美丽,但缺乏标格。妖:艳丽、妩媚。格:骨格。无格指格调不高。郑虔《胡本草》:「芍药,一名没骨花。」牡丹别名「木芍药」,芍药为草本,又称「没骨牡丹」,故作者称其「无格」。3芙蕖(qu):荷花的别名。《尔雅·释草》:「荷,芙渠。其茎茄,其叶蕸,其本蔤,其华菡萏,其实莲,其根藕,其中菂,菂中薏。」郭璞注:「(芙渠)别名芙蓉,江东呼荷。」4国色:倾国之色。原意为一国中姿容最美的女子,此指牡丹花色卓绝,艳丽高贵。李濬《松窗杂录》:「上颇好诗,因问脩己曰:『今京邑传唱牡丹花诗,谁为首出?』 脩己对曰:『臣尝闻公卿间多吟赏中书舍人李正封诗曰:「天香夜染衣,国色朝酣酒。」』上闻之,嗟赏移时。」吴钢、张天池《刘禹锡诗文选注》认为此为作者用来喻指革新人士。5「花开」句:说明 唐代 观赏牡丹风气极盛。李肇《唐国史补》卷中:「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执金吾铺官围外,寺观种以求利,一本有直数万者。元和末,韩令始至长安,居第有之,遽命斸去,曰:『吾岂效儿女子耶!』」白居易《买花》:「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上张幄幕庇,旁织巴篱护。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京城:一般认为是指长安,但刘锬编的《咏花古诗欣赏》、鲍思陶等编的《中国名胜诗联精鉴》以及谢明等编的《历代咏物诗选读》认为此诗中的京城是指洛阳。

赏牡丹赏析

 此诗乃赞颂牡丹之作,其赞颂之手法,乃用抑彼扬此的反衬之法。诗人没有从正面描写牡丹的姿色,而是从侧面来写牡丹。诗一开始先评赏芍药和芙蕖。芍药与芙蕖本是为人所喜爱的花卉,然而诗人赞颂牡丹,乃用「芍药妖无格」和「芙蕖净少情」以衬托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芍药」,本来同样是一种具有观赏价值的花卉,但据说到了唐代武则天以后,「牡丹始盛而芍药之艳衰」 (王禹傅《芍药诗序》)。以至有人将牡丹比为「花王」,把芍药比作「近侍」。此处,刘禹锡也怀着主观感情,把芍药说成虽妖娆但格调不高。「芙蕖」,是在诗文中常以清高洁净的面目出现的花卉,但刘禹锡大概因为她亭亭玉立于池面之中,令人只可远观而不可近玩的缘故,说她纯洁而寡情。这里暗示了牡丹兼具妖、净、格、情四种资质,可谓花中之最美者。

 前两句用的是抑彼扬此的手法,为牡丹的出现作铺垫,而第三句笔锋一转,从正面赞颂牡丹。「唯有」一词,突出强调了只有牡丹才配称「真国色」,表明了诗人对牡丹的偏爱。「国色天香」则成了当时对牡丹的定评,也为后人所乐于接受和沿用。牡丹是花中之王,「百般颜色百般香」(邵雍《牡丹吟》)。但此诗却只字未提牡丹的色香,仅说「花开时节动京城」。这句表现了人们倾城而出观赏牡丹的热闹景象,以此赞颂牡丹为人赏爱的倾国之色。牡丹在诗人眼里,她姿色超群,是国中最佳「美人」。由于牡丹具有无与伦比的姿色,竞使得花开时节京城轰动,人们竞相品赏,生动地描述了当时的时尚,说出了多数人的心声。这里「动」字用得极妙,仿佛使人看到了当时人们为了观赏牡丹而万人空巷、人头攒动的生动场面。

 这短短四句诗,写了三种名花,而其中又深含了诗人丰富的审美思想。诗人没有忘记对芍药与荷花美好一面的赞誉,却又突出了牡丹的姿色,令人玩味无穷。作为花木,本来无所谓格调高下和感情的多寡,但诗人用拟人化和烘托的手法,巧妙生动地把自然美变成了艺术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赏牡丹创作背景

 牡丹是中国特产的名花,春末开花,花大而美。唐代高宗、武后时始从汾晋(今山西汾河流域)移植于京城,玄宗时犹视为珍品。此诗即写唐人赏牡丹的盛况。关于此诗的创作时间与地点,由陶敏、陶红雨校注的《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根据诗中用李正封「国色」之语推测此诗为大和二年(828年)至五年831年作者在长安所作;瞿蜕园的《刘禹锡集笺证》认为,此诗作于唐大和年间作者重入长安之时;高志忠的《刘禹锡诗编年校注》认为,此诗与《浑侍中宅牡丹》作于同时;吴钢、张天池《刘禹锡诗文选注》疑此诗为永贞革新时所作。 诗词作品: 赏牡丹 诗词作者:唐代 刘禹锡 诗词归类: 牡丹

1 关于赏牡丹的诗句是什么意思

关于赏牡丹的诗句是什么意思 1 赏牡丹的诗句是什么

牡丹诗词1赏牡丹:诗三首赏牡丹(唐·刘禹锡)赏牡丹(唐·徐凝)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颖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赏牡丹(唐·王建)此花名价别,开艳益皇都。

香遍苓菱死,红烧踯躅枯。软光笼细脉,妖色暖鲜肤。

满蕊攒黄粉,含棱缕绛苏。好和熏御服,堪画入宫图。

晚态愁新妇,残妆望病夫。教人知个数,留客赏斯须。

一夜轻风起,千金买亦无。2 惜牡丹花(唐·白居易) 3 栽牡丹(宋·陆游)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携锄庭下苍苔,墨紫红手自栽。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老子龙钟逾八十,死前犹见几回开。

2 赏牡丹的诗句是什么

牡丹诗词

1

赏牡丹:诗三首

赏牡丹(唐·刘禹锡)

赏牡丹

(唐·徐凝)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何人不爱牡丹花

,

占断城中好物华。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颖是洛川神女作

,

千娇万态破朝霞。

赏牡丹(唐·王建)

此花名价别,开艳益皇都。

香遍苓菱死,红烧踯躅枯。

软光笼细脉,妖色暖鲜肤。

满蕊攒黄粉,含棱缕绛苏。

好和熏御服,堪画入宫图。

晚态愁新妇,残妆望病夫。

教人知个数,留客赏斯须。

一夜轻风起,千金买亦无。

2

惜牡丹花(唐·白居易)

3

栽牡丹(宋·陆游)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携锄庭下苍苔,

墨紫红手自栽。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老子龙钟逾八十,

死前犹见几回开。

3 关于牡丹的诗句

赏牡丹

唐 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惟有牡丹真国色,开花时节动京城。

牡丹诗

唐 徐凝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颖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

牡丹诗

唐 唐彦谦

颜色无因饶锦绣,馨香惟解掩兰荪。

那堪更被烟蒙蔽,南国西施泣断魂。

牡丹诗

唐 殷文圭

迟开都为让群芳,贵地栽成对玉堂。

红艳袅烟疑欲语,素华映月只闻香。

剪裁偏得东风意,淡薄似矜西子妆。

雅称花中为首冠,年年长占断春光。

牡丹

唐 薛涛

去春零落暮春时,泪湿红笺怨别离。

常恐便同巫峡散,因何重有武陵期?

传情每向馨香得,不语还应彼此知。

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

牡丹诗

元 李孝光

富贵风流拔等伦,百花低首拜芳尘。

画栏绣幄围红玉,云锦霞裳涓翠茵。

天是有各能盖世,国中无色可为邻。

名花也自难培植,合费天工万斛春。

牡丹诗

唐 李山甫

邀勒东风不早开,众芳飘后上楼台。

数苞仙艳火中出,一片异香天上来。

牡丹诗

宋 谢枋得

兰佩蓉裳骨相寒,山中何日鼎成丹。

春深富贵花如此,一笑尊前醉眼看。

红牡丹 王维

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

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

白牡丹 韦庄

闺中莫妒新妆妇, 陌上须惭傅粉郎。

昨夜月明浑似水, 入门唯觉一庭香。

吉祥寺花将落而陈述古期不至 苏轼

今岁东风巧剪裁, 含情只待使君来。

对花无语花应恨, 直恐明年花不开。

惜牡丹花二首 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 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 夜惜衰红把火看。

寂寞萎红低向雨, 离披破艳散随风。

晴明落地犹惆怅, 何况飘零泥土中。

寂寞菱红低向南,离披破艳散随风。

晴明落地犹惆怅,何况飘零泥土中。

赏牡丹一首 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 池上芙蕖净少情。

惟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

牡丹吟 邵雍

牡丹花品冠群芳,况是期间更有王。

四色变而成百色,百般颜色百般香。

4 关于牡丹品质的诗句

2、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刘禹锡《赏牡丹》

3、有此倾城好颜色,天教晚发赛诸花。——刘禹锡《思黯南墅赏牡丹》

4、天下真花独牡丹。 ——欧阳修《洛阳牡丹记》

5、一年春色摧残尽,再觅姚黄魏紫看。——范成大《再赋简养正诗》

6、篔筜竟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韩愈《答张十一》

7、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王维《红牡丹》

8、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只有两枝残。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白居易《惜牡丹》

5 关于牡丹的优美诗句

牡丹成为名贵的观赏花卉,始于隋朝盛于唐朝。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刘禹锡《赏牡丹》)在唐代牡丹就已被推崇到"国花"的地位,以其国色天香赢得唐代人的喜爱。

据不完全统计,仅《全唐诗》中就收录了五十多位作家的一百多首吟咏牡丹的诗歌。这些诗歌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有很高的成就,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的咏物诗创作。

一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从牡丹含苞欲放的时候开始,诗人们就开始挥毫动笔,"青苞虽小叶虽疏,贵所高情便有余。

"(孙鲂《题未开牡丹》)尽情抒发心中对牡丹的喜爱,描写唐朝社会的风俗习尚,以及各种看花、赏花的情形。"朝日照开携洒看,暮风吹落绕栏收。

诗书满架尘埃扑,尽日无人略举头。"(徐夤《牡丹花二首之二》)就连平时喜爱的诗书,也只好随它与尘埃为伴了。

在唐人吟咏牡丹之作中,有用诗来回答朋友们对牡丹花事的询问,有在诗里描写以牡丹为 花片为人饯行……"为爱红芳江砌阶,教人扇上画将来。"罗隐还写了一首《扇上画牡丹》的诗。

即使这样诗人们仍感到没有述尽心中的爱花之情,孙鲂又作了一首《牡丹落后有作》,表达了依依惜别的情怀。在诗人们的笔下,牡丹花的千种神态,万般风姿,一写尽然。

但是唐代诗人们并没有完全陶醉在牡丹花的美妙之中,他们透过牡丹繁盛的表面现象,敏锐地发现其背后隐藏着的社会问题,通过诗歌表达了他们对劳动人民困苦生活的同情。这是唐人吟咏牡丹之作中思想性最高的,白居易的《秦中吟》之十《买花》诗可作为代表。

其诗云: 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 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 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

上张幄幕庇,旁织巴篱护。 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

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 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李商隐十七岁就以文才受到令狐楚的赏识,被聘请到令狐楚的幕府里作官,受到令狐楚的指点,学习做奏章。这个时候李商隐正是人生得意,风华正茂。

当他看到盛开的牡丹,想到令狐楚对他的栽培,挥笔写下了一首七律《牡丹》诗: 绵帏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 垂手乱翻雕玉佩,折腰争舞郁金裙。

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熏。 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

首名用孔子见南子的典故,《典略》:"夫人在锦帏中,孔子北面秘首,夫人自帏中再拜,"环佩之事 然。次句用鄂君泛舟的典故,《说苑》:"鄂君乃揄修袂,行而拥之,举绣被而复之。

"从盛开的牡丹联想到这些历史典故,又以这些历史典故中的人物来表现绿叶丛中娇艳的牡丹所给人的印象,显示出牡丹的韵致引起读者美丽的遐思。何焯评:"非牡丹不足以当之,起联生气涌出。

"(见《李义山诗集》沈厚土爽辑评本) 三四句把牡丹比喻成善舞的女子,在舞动时一刹那垂手触动玉佩,在一转身时飘起长裙,典见《西京杂记》所载"戚夫人善为翘袖折腰之舞。"这两句描摹了牡丹在春风中枝叶摇曳的情景,十分生动。

诗的五六句借《世说新语》所记石伦用蜡烛为炊之事,和《襄阳记载》刘季和所说:"荀令君至人家,坐处三日香。"描写牡丹开放时的光采和芳香,给人的感受很强烈。

诗的最后两名用江淹梦中得五笔和巫山神女的典故,托化出令猎狐楚对他的器重和栽培,以及他自己对令狐楚心怀的感激之情,抒发了诗人荡漾的春心,使牡丹平添了无限妩媚。纪昀说:"八句八事,却一气鼓荡,不见用事之迹,绝大神力!"(见《玉溪生诗说》)这首诗的好处就在于发展了用事的枝了,把死典用活了,丰富了构思和诗的表现力,显示出李商隐的才华。

不久李德裕党人河阳节度使王茂元因爱李商隐的才华,任为书记,并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从此李商隐就在党派争斗的夹缝中过日子,再也没有昔日赏花时的那种高兴心情了。

唐文宗开成三年的暮春时节,李商隐在长安应试博学鸿词科落第,由长安动身回径原,途经回中,(今甘肃固原增内)住在逆旅,恰遇苦雨天气,院子里的牡丹刚刚绽苞,就被一阵狂风疾雨打落。诗人回想往事,触景生情,借牡丹以寄慨身世,写下了著名的《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

其一 下苑他年未可追,西州今日忽相期。 水亭暮雨寒犹在,罗荐春香暖不知。

舞蝶殷勤收落蕊,佳人惆怅卧遥帏。 章台街里芳菲伴,且问宫腰捐几枝。

回想当年京城赏花,而今却在这里"忽相期",水亭暮雨,微寒犹在,那被雨打败的牡丹实在令人可惜。诗人借牡丹作比,由自己的沦落想到失意的亲朋,因小见大,寄托遥深。

其二 浪笑榴花不及春,先期零落更悉人。 玉盘迸泪伤心数,锦瑟惊弦破梦频。

万里重阴非旧圊,一年生意属流尘。 前溪舞罢君回顾,并觉今朝粉态新。

这首诗从自己的原已沦落,写到自己被人排挤。诗的一开头就撇开牡丹,先写榴花。

因为榴花晚开,赶不上春天,有人便莫明其妙地笑它,岂知早开早落,更觉悉人。三句写花含雨,四句写雨打花, 希望成空之意,这是多么悉楚!而牡丹即为雨所败,万里阴霾,顿非旧圊,一春生气,荡涤全无。

这几句从牡丹的零落写到整个人事的变化,把愁人之愁推向顶峰,到。

6 关于描写牡丹花的诗句

描写牡丹花的诗句包括:

1、唐代李正封《牡丹诗》

原文:

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

译文:

白天牡丹美丽的颜色如美人醉酒,夜晚牡丹浓郁的花香以浸满衣衫。

2、唐代刘禹锡《思黯南墅赏牡丹》

原文:

偶然相遇人间世,合在增城阿姥家。

译文:

在人世间怎会遇见牡丹这样漂亮的花,花开重瓣,层层叠叠如同西天王母九重的增城。

3、唐代刘禹锡《赏牡丹》

原文: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译文:

只有牡丹花才是真正的国色,是最美的花,当它开花的时候,其盛况轰动了整个京城。

4、唐代王维《红牡丹》

原文:

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

译文:

红牡丹的绿叶在悄悄地舒展,红牡丹的花色有鲜有暗。

5、唐代李商隐《牡丹》

原文:

垂手乱翻雕玉佩,折腰争舞郁金裙。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熏。

译文:

既像在垂手而舞,雕玉佩饰正零乱翻动;又像在弯腰而舞,郁金裙子正争相回旋。它像石崇家的蜡烛,哪须常把烛芯剪去?它像荀令君的体肤,岂用香炉细细染熏?

6、北宋王溥《咏牡丹》

原文:

堪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

译文:

可笑牡丹花大得像斗,却什么也不能作,不过白白长一条枝子。

7 关于牡丹的诗句

1、赏牡丹--作者刘禹锡 朝代唐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译文: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京城。 2、惜牡丹花二首--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寂寞萎红低向雨,离披破艳散随风。

晴明落地犹惆怅,何况飘零泥土中。 译文:惆怅地看着台阶前的红牡丹,傍晚到来的时候只有两枝残花还开着。

料想明天早晨大风刮起的时候应该把所有的花都吹没了,在夜里我对这些衰弱的却红似火的花产生了怜悯之心,拿着火把来看牡丹花。 暮春时节冷雨萧瑟,牡丹花萼低垂,花瓣纷纷飘落,随风飞散,再也没有人来关心她寂寞凄凉的处境。

纵然是晴明天气里,残花落地犹觉得惆怅,何况在风雨之中,飘零在污泥烂土之中更觉得惨不忍睹。 3、红牡丹--唐代:王维 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

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 译文:红牡丹的绿叶在悄悄地舒展,红牡丹的花色有鲜有暗。

面临凋零,牡丹愁肠欲断,请问春光,你可懂得牡丹所想? 4、牡丹--唐代:李商隐 锦帏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 垂手乱翻雕玉佩,折腰争舞郁金裙。

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熏。 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

译文: 织锦的帘帷刚刚卷起,是美艳的卫夫人;丝绣的褥被还堆拥着,是俊秀的越鄂君。既像在垂手而舞,雕玉佩饰正零乱翻动;又像在弯腰而舞,郁金裙子正争相回旋。

它像石崇家的蜡烛,哪须常把烛芯剪去?它像荀令君的体肤,岂用香炉细细染熏?我是诗人江淹,在梦中得到了那支彩笔,想把清丽的词句,题在花叶上寄给朝云。 5、思黯南墅赏牡丹--作者刘禹锡 朝代唐 偶然相遇人间世,合在增城阿姥家。

有此倾城好颜色,天教晚发赛诸花。 译文:在人世间怎会遇见牡丹这样漂亮的花,花开重瓣,层层叠叠如同西天王母九重的增城。

有如此倾国倾城的好颜色,上天应该让你晚点开放与诸花争艳。

《赏牡丹》中刘禹锡怀着主观感情,把芍药说成虽妖娆但格调不高。“芙蕖”,是在诗文中常以清高洁净的面目出现的花卉,但刘禹锡大概因为她亭亭玉立于池面之中,令人只可远观而不可近玩的缘故,说她纯洁而寡情。这里暗示了牡丹兼具妖、净、格、情四种资质,可谓花中之最美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国色”,旧指一国中最美的女子。这里用来比喻牡丹,便将牡丹的超群姿色表现了出来。“真”字虽是副词,却加强了语气;“唯有”是一种不二的选择,增强了评赏的分量,照应了上面两句,包含着之所以作出如此不二的选择,是经过了认真比较,确认了“非此莫属”的地位的意思。在这样的美好评价和高度概括之后,再以“花开时节动京城”作结尾,既反映了京城人赏花倾城而动的习俗,又从侧面衬托了牡丹花的诱人魅力:正是由于它具有令人倾慕的“国色”,才使得“花开时节”京城轰动,人们奔走相告,争先赏玩。

  这短短四句诗,写了三种名花,而其中又深含了诗人丰富的审美思想。诗人没有忘记对芍药与荷花美好一面的赞誉,却又突出了牡丹的姿色,令人玩味无穷。作为花木,本来无所谓格调高下和感情的多寡,但诗人用拟人化和烘托的手法,巧妙生动地把自然美变成了艺术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245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