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子—精神病

疯子—精神病,第1张

  一、概述

  (一)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定义

  精神疾病流行病学(psychiatric epidemiology)是在临床医学中的精神病学领域里,引入现代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的方法,从患者个体的诊治,扩大为对精神障碍及与精神健康有关的状态在人群中发生、发展的原因和分布规律的研究;探讨精神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治、预防及预后等临床规律,并着重对群体的特性进行研究;从而制定预防、控制和消灭这些精神疾病及促进健康的对策和措施,并通过科学的设计、测量和评价方法评价其效果的一门涉及多学科的体系。

  (二)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发展简史

  流行病学近半个世纪以来发展迅速,其研究内容已经从传染病和急性病扩大到非传染性和慢性病,以及人群的健康问题。而精神病学的研究长期以来主要局限于临床精神疾病患病个体的诊治。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探讨精神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和临床表现的本质,就需要将研究范围由患病的个体扩大到患病的群体,并且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与精神疾病联系起来。因此,精神病学的研究自然要应用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这就形成了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这一门交叉学科。

  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端倪可追溯到19世纪初期,当时欧洲一些国家为了估计建造精神病院的数量而对精神疾病患者进行人口学调查。至19世纪末,由于多种契机,如一些欧洲国家为社区精神病患者提供照顾进行立法而需要了解精神病人的数量、病情及其需求,一些精神科医生应用医学遗传学的理论研究精神病患者的家谱而需要对社区人群进行有关资料的收集,以及方法学的改进使研究结果更为真实可靠,促使精神疾病流行病学得以发展。美国的社会精神病学家Dohrenwend等将精神疾病流行病学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本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此期间的研究方法仅是利用病历资料和主要知情人来确诊精神病患者。第二阶段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70年代末,此期间的研究方法是通过对社区样本的全部对象直接交谈来确诊病例。第三阶段是从80年代初开始至今,在遗传学、精神药理学、精神生物学,特别是精神病理学和社会科学发展的影响下,随着方法学的日趋完善,精神疾病流行病学有了飞速的发展。这一阶段对精神疾病的研究,由于改进了抽样方法,发展了有良好效度和信度的精神疾病的筛查工具,使用统一的分类和诊断标准,采用标准化的精神现状检查工具等,因而达到了满意的一致性要求,能够更加客观地提供在一定范围内精神疾病的分布特点,对精神病学的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而推动了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发展。

  我国精神疾病流行病学开始于40年代末,虽然在50至70年代国内一些地区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精神疾病普查,如林宗义1953年和1973年应用美国的诊断标准在台湾进行过大规模的人群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但上述一些调查因方法学的局限使所得结果可比性较差,缺乏在国内外的交流。为了与国际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研究接轨,能够更加客观地提供在一定范围内精神疾病的分布特点和发病危险因素,我国于1982年引进了国际先进的调查方法,组织了第一次全国12个地区协作的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现况调查,获得了有史以来的大样本人群精神疾病的流行病学资料,因而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研究水平。1993年在上述12个地区中的7个地区,使用同样的调查方法和程序,进行了第二次现况调查,了解了精神疾病在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动态变化规律。这些研究为制定我国长期精神卫生规划和进一步探讨精神疾病的病因,提供了有益的资料。

  (三)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特点

  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特点,首先是精神病学的特点。本学科的学科基础是精神病学,其任务是采用现代精神病学研究的科学方法探讨危害人群健康的主要精神疾病的病因、危险因素、诊断、治疗和预后等规律。因此,本学科应以精神科临床实践为基础,为临床研究和诊治提供有创新性的方法学。同时,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研究对象是患病个体及患病群体,这就需要突破传统的精神科临床医学以医院为基础进行研究的局限,扩大为以人群为基础的社区研究,突出流行病学的宏观研究特点。将流行病学的方法学应用到精神病学的研究,对精神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有效的防治,以及对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本质及规律的认识有着重要意义和价值。

  (四)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研究内容

  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研究内容首先是描述精神疾病在不同时间、地区、人群中的发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以及精神状况、社会功能缺陷等情况;通过比较疾病在不同时间、地区和人群的分布,寻找影响分布的原因,探讨疾病的危险因素、流行因素和病因;根据人群研究的结果估计某因素使个体罹患某病的危险性;通过对精神疾病自然史的研究评价涉及精神病的易感因素、保护因素(社会因素、家庭因素)、预后因素和生活事件等问题;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之上研究制订对精神疾病的预防对策和措施,并评价其效果。

  (五)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

  根据当前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分类,将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分为观察法、实验法和理论及方法的研究三大类。观察法包括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 study)和分析性研究(analytic study),实验法包括临床试验(clinical trial)和社区试验(community trial),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是将流行病学调查所得的数据建立数学模型,阐明精神疾病的流行病学规律。而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还广泛应用心理学理论和测量方法研究人群的精神疾病和精神卫生状况,这是本学科的特殊研究方法。

  (六)精神疾病流行病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精神疾病流行病学是交叉学科,与多门学科有着广泛而密切的关系。首先,本学科既作为精神病学是临床医学的一门专科,又作为流行病学是预防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二者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临床医学的任务是对患病个体进行诊治,而流行病学不仅要研究患病个体和群体,还要研究未患病的人群及环境因素,分析疾病与各种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关系,从而制订防治对策并评价其效果。因此,应具备精神疾病的临床知识,并掌握流行病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在诊断疾病、探讨病因时,应用流行病学的知识,结合临床经验,探讨精神疾病的人群现象和病因。

  精神疾病流行病学与基础医学有着密切关系。本学科在寻找并证实病因的研究中必然要涉及基础医学中的生物化学、生理学、生物物理学、病理学、免疫学、遗传学等多门基础学科,各学科相互补充知识、相互提供线索、相互促进发展。

  此外,由于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研究领域的扩大,在进行调查、分析流行过程和疾病分布规律时,必然要与环境科学和人文科学等多种学科和技术方法发生联系。众所周知,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社会因素、人群的心理因素和行为对精神疾病的影响越来越重视,从而促使行为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社会科学范畴的学科与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相互渗透,使人类对精神疾病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入发展。因此,当前学术界亦采用社会精神病学这一术语。

  二、精神疾病流行病学在国外的发展

  (一)国外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研究成果

  在世界范围内,对于精神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在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精神病学理论的深化和方法学的改善,获得越来越多的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的资料。近年来各国应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在各种社区人群中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但获得的各类精神疾病的流行病学资料不尽相同。美国Kessler等人(1994)报告一项社区调查结果,有8098名15-54岁的应答者的分层样本经国际诊断审查组织用一种经过修改的描述方式进行审查,得出一年的非情感性精神病(包括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样精神病、分裂情感障碍、妄想症及不典型性精神病)的患病率估计为5‰。美国Kendler等人(1996)报告以计算机分析定式访谈方式检查的5877名社区人群样本,得到精神分裂症和精神分裂样精神病的终生患病率为13%,所有非情感性精神障碍的终生患病率为22%;而以临床医生诊断的精神分裂症和精神分裂样精神病的终生患病率为02%,所有非情感性精神障碍的终生患病率为07%。调查还发现临床医生诊断的所有非情感性精神障碍与低收入、失业、单身、离婚、分居和城市居住地显著相关。以此说明对社区人群样本估计精神疾病的终生患病率受检查方法和诊断标准的影响相当大,结论是在流行病学样本中正确检查精神疾病要依靠临床医生的判断。英国Welch等人(1998)对居住在英格兰、威尔士和苏格兰的9064名16-75岁居民的调查发现,家庭收入低、物质生活标准低和社会阶层低与精神障碍显著相关,而精神障碍患病率的性别差异不能用男女社会角色的差异加以解释。荷兰Bijl等人(1998)报告了7076名18-64岁社区人群精神疾病患病率的前瞻性研究,结果发现412%的65岁以下人群一生经历过美国精神病学会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三版修订版(DSM-Ⅲ-R)诊断标准中情感障碍、焦虑障碍、进食障碍、精神分裂症、和其它非情感性精神障碍,以及物质滥用障碍等各类精神障碍中的至少一种精神障碍,可见人群中精神障碍是相当普遍的。

  对于各类精神障碍,近年来各国的研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精神分裂症是研究时间最长久、研究范围最广泛和深入的精神疾病。澳大利亚Jablensky(1997)论述精神分裂症的流行病学时指出,该病是一种低发病率但相对高患病率且危害终生的疾病。自从Kraepelin(1896)首先描绘精神分裂症作为一个疾病实体,称为“早发性痴呆”(dementia praecox)之后,自本世纪初开始的流行病学研究在不同人群和地区均获得了对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发病率和终生危害的显著一致的估计值。美国国立精神卫生院流行病学责任区(Epidemiological Catchment Area, ECA)1988年调查资料显示,经培训以统一诊断标准和标准化的精神检查调查获得精神分裂症一个月患病率为6‰,6个月为13‰。长期的研究证实环境和遗传因素对精神分裂症均有病因作用。英国Jones(1998)提出分子遗传学的进展揭示了第6、8、32号染色体上的连锁,提供了在染色体上寻找遗传基因的证据。美国Myles等人(1999)发表了在相对与世隔绝的岛国Palau共和国调查的结果,在13750名15岁以上的成人中精神分裂症的终生患病率为199%,其中男性终生患病率为277%,女性终生患病率为124%。德国Hafner等人对精神科文献进行综述后指出,12-60岁的成人中发展成精神分裂症的可能性是万分之一,其主要发病年龄是20-35岁,且女性晚发精神分裂症的频率和严重性大于男性。Brewin(1997)报告了英国Nottingham地区1978-80年和1992-94年两个队列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率由249‰略微提高到287‰。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对全球10个中心的协作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后指出,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率在不同地区、不同国家都是近似的。总之,在世界范围内的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的时间和地区分布无明显差异;年龄分布以青壮年首次发病为主,且有性别差异;家庭经济水平和社会阶层与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呈负相关。

  公元前4世纪,希波克拉底(Hippocratic)的著作中出现了“忧郁”(melancholy)一词。历史上对情感性障碍作出过重要贡献的是法国Falreth、德国Kahlbaum(1882)和Kraepelin(1896)。本世纪中叶德国Leonhard(1957)提出双相情感性障碍和单相情感性障碍的学说,并认为遗传是情感性障碍单、双相区别的重要因素。早期情感性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都归在躁抑症中,而未分为单、双相情感性障碍,且无一致的诊断标准,但获得的结果却比较接近。80年代西方各国逐渐采用了统一的诊断标准和标准化精神检查,以美国为例,美国国立精神卫生院ECA的调查,经培训以统一诊断标准和标准化的精神检查,得到各类情感性障碍的6个月男性患病率为04%-46%,女性患病率为04%-82%。Eaton(1997)报告了美国Baltimore的ECA随访结果,将1981年3481人的队列中1920人于1993年至1996年再次检查,重度抑郁的估计发病率为3‰,30-40岁是发病高峰,50-60岁是发病的第二个高峰。Ohayon(1999)报告了联合王国1994年在一般人群中有代表性的4972人的调查结果,抑郁症的检查时点患病率为5%,女性为59%,明显高于男性的42%。Kitamura(1998)报告了日本重度抑郁的终生患病率为19%,女性患病率是男性的2倍。Cho(1998)报告了韩国3711人的调查结果,男性抑郁症的时点患病率为68%,女性为104%。 Szadoczky(1998)报告了匈牙利18-64岁人群样本的调查结果,重度抑郁的终生患病率为151%,男女比例为1:037,双相情感障碍为51%,男女比例接近。重度抑郁的1年和1月期间患病率分别为71%和26%,躁狂发作的1年和1月期间患病率分别为09%和05%。两者的发病高峰在15-19岁,而重度抑郁的第二个高峰在45-50岁。加拿大Bland(1997)综述了情感性精神障碍的流行病学,认为近15年来许多研究者应用标准化方法在不同的国家、文化和种族的研究有了很大进展,重度抑郁的比例有所增加,与双相情感性障碍一样,发病在较年轻的年龄组。世界范围的研究结论一致认为由于认识、诊断和治疗方面的困难,情感性精神障碍是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随着发达国家老龄化的趋势,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及其它老年痴呆患者的绝对人数有所增加,以构成许多发达国家主要的社会问题和保健内容。多数流行病学资料显示65岁以上人群中痴呆的患病率为4-6%,80岁以上人群中痴呆的患病率高达20%。美国Hendrie(1998)报告北美65岁及以上人群痴呆患病率为6-10%,其中AD占三分之二。因此,美国和英国已将AD列为老年疾病重点研究项目,使AD在老年医学和老年精神病学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视。

  除此之外,对于神经症、尤其是其中比例较大的强迫性神经症、惊恐障碍、人格障碍、精神发育迟滞等非重性精神障碍亦有许多研究,但由于方法学的局限,一些流行病学资料缺乏可比性。

  (二)国外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发展趋势

  当前,国际上对于精神疾病的诊断主要是“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tenth version, ICD-10)和美国精神病学会的诊断标准“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forth version, DSM-Ⅳ)。ICD-10是WHO推荐使用的国际性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和分类体系,专家们不遗余力试图其适用于各个国家、各种文化、各类人群。通过近十余年的辛勤努力,很多国家已采用了ICD-10进行临床诊断和流行病学研究。DSM-Ⅳ是美国的精神疾病诊断标准和分类体系,除美国、加拿大使用外,英国、澳大利亚等英语国家亦普遍采用,并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随着国际精神疾病研究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精神病学家认识到国际通用的诊断和分类系统、标准化精神状况检查工具、以及统一的精神病学词汇的使用,对于促进国际间精神病学研究信息的交流和对精神疾病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无论是WHO负责ICD-10的专家,还是美国DSM-Ⅳ的编制者,均致力于两种诊断和分类体系的趋同化,并设立了负责跨文化研究的专家组。此外,世界各国的精神病学家进行了许多ICD-10和DSM-Ⅳ之间效度和信度的比较研究,发现两大诊断和分类体系对于多数精神疾病有令人满意的一致性。这些成果为国际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研究奠定了方法学基础。目前,精神疾病的诊断和分类体系日趋成熟,但存在的问题是适用于社区人群研究的筛查工具不尽如人意,有待于研究发展可应用于流行病学研究的标准化筛查方法。近年来,WHO不断组织各国精神疾病的多中心协作研究,目的是既可以推广使用标准化的诊断和分类标准,又可以获得世界各国的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资料,同时探讨精神疾病的病因和危险因素,研究社会学、人口学、生态学、社会环境及社会心理因素等对精神疾病的影响,应用流行病学的方法学推动精神病学研究的深化。

  目前,世界各国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研究除大量描述性研究之外,还包括各种精神疾病病因的分析性研究、自然史研究、治疗和康复的干预性研究、以及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特殊方法的研究。社会学、心理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精神药理学等相关学科,以及最新统计学及电子计算机技术与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研究在越来越多的领域相结合,促进精神疾病的研究不断发展。

  三、精神疾病流行病学在中国的发展

  (一)中国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社区精神卫生工作和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研究起步于1958年全国第一次精神病防治工作会议,70年代开始在城乡建立精神病三级防治网。1986年召开的第二次精神卫生工作会议,进一步促进了精神卫生和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研究在全国范围内的开展。虽然在50-70年代一些地区进行了精神疾病的大规模普查,但因存在筛查和诊断的方法学问题,所得结果缺乏可比性。

  随着改革开放和科技的对外交流,我国的精神病学家将国际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研究的先进调查方法介绍到国内。1982年在卫生部领导下,组织了全国第一次精神疾病流行病学12个地区的协作调查。 调查参照ICD和DSM两大诊断和分类标准,制订了统一的抽样方法、调查程序,以及效度和信度均达到要求的精神疾病筛查工具、标准化的检查方法和诊断标准;现场调查实施阶段,对调查人员进行了统一培训;样本抽取采用了整群、分层、随机三阶段的多级抽样方法。通过较大规模的现况调查,获得了各类精神疾病的时点患病率为1054‰,终生患病率为1269‰;其中精神分裂症时点患病率为475‰,终生患病率为569‰,城市时点患病率为606‰,明显高于农村342‰;情感性精神障碍的时点患病率为037‰,终生患病率为076‰。此外,调查还发现了一些相关因素,如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与经济水平呈负相关等。本次调查提供了我国精神疾病的一些基础资料,也在全国范围内提供了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学,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研究的水平。

  1993年在上述12个地区中的7个地区,使用同样的调查方法和程序进行了第二次大样本的现况调查,结果显示7个地区1993年各类精神障碍(不包括神经症)的时点患病率为1118‰,终生患病率1347‰,在各种重性精神病的患病率中仍以精神分裂症最高,时点患病率为531‰,终生患病率为655‰;其次是精神发育迟滞,患病率为270‰;情感性精神障碍的时点患病率为052‰,终生患病率为083‰;而酒依赖的患病率上升幅度最大,患病率为068‰。此外,阿尔茨海默病的患病率为036‰。我国这两次大样本的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7个地区1993年各类精神障碍(除神经症)的终生患病率与1982年终生患病率经标准化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而其中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城市高于农村,经济水平最低的人群患病率最高。结果提示,精神分裂症是我国防治与科研的重点疾病,精神发育迟滞在目前我国城乡患病率居第二位,亦为防治与康复的重点疾病,而酒依赖、情感性精神障碍、阿尔茨海默病均需加强防治与研究。值得注意的是,两次调查资料中一些精神疾病的患病率明显低于西方国家,如情感性精神障碍、人格障碍等,这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其原因可能与这些精神疾病的认识程度和诊断分类标准、以及文化差异有关。

  此外,我国还开展了一些精神疾病的描述性和分析性流行病学研究。如台湾林宗义1953年和1973年进行的大规模的人群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精神疾病的患病率与社会经济和教育程度呈负相关关系(1)。1988年全国8省市0-14岁儿童智力低下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患病率为120‰,城市为070‰,农村为141‰,男童患病率为124‰,女童患病率为116‰,且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同时,还应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研究儿童多动症和儿童行为问题的各种危险因素。我国近10年来引进国外的检查方法调查了老年期痴呆的患病率、发病率,并对阿尔茨海默病的危险因素进行了病例对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一级亲属痴呆家族史和严重精神疾病家族史是该痴呆的主要危险因素,为遗传学说寻找到证据。此外,实验性流行病学研究成功的实例是食盐加碘对预防地方性甲状腺肿流行区精神发育迟滞的干预性研究,调查表明,在缺碘地区普遍和长年服用碘盐能使地方性克订病所致的儿童精神发育迟滞明显减少。总之,我国的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研究随着相关学科的进步而快速发展。

  (二)中国精神疾病流行病学面临的挑战

  中国的精神疾病流行病学与国际上该学科的进展面临同样的挑战,即将精神病学与流行病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于精神疾病的研究要从患者个体的诊治,扩大到对精神障碍及与精神健康有关的状态在人群中发生、发展的原因和分布规律的研究,探讨精神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治、预防及预后等临床规律,就必须对群体特性进行研究,这必然需要引入现代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的方法学,采用正规的设计、测量和评价方法进行研究。但是,将经典的流行病学方法应用到精神疾病的研究,常由于精神疾病病因的多重性、症状的不确定性、诊断的多轴性和治疗的复杂性而受到限制。流行病学研究要求调查资料有代表性、随机性和可比性,而在精神病患者中有时由于研究对象不合作而难以实现这些原则。此外,许多精神疾病的分类和诊断方法都是在西方文化背景下发展而来的,将其引入我国无疑会发生文化差异的冲突,亦存在不同种族生物学的影响。为保证研究结论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需要应用流行病学的理论和方法使国际精神疾病研究的方法学中国化,以利于我国精神疾病的临床和社区研究。因此,我国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要为之奋斗的目标是与国际先进的研究方法接轨,提高学科的整体水平。

  四、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展望

  WHO提出2000年人人享有健康,这包括躯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健康。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类对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世界各国的医学专家、科研人员和政府机构对精神疾病的防治予以了高度重视,投入了越来越多的力量来加强精神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的研究,提高防治和康复的水平。根据世界精神病学协会主席Sartorius 1997年在北京世界精神病学协会地区会议上的报告,发展中国家精神卫生工作的优先领域是促进精神健康,预防和治疗精神及神经障碍,精神疾病和精神残疾的康复,促进心理社会发育。这一发展趋势明确表明了精神疾病的研究对象必然要从临床的个体扩大到社区的群体,通过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探讨病因和发病规律,从而制定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健康促进的对策和措施,并通过科学的方法学评价其效果。医学和相关的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科学相结合是当代精神疾病流行病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精神病学专家普遍认为,20世纪末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给个人健康和家庭生活危害最深的精神障碍是痴呆、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对于这三种重要的精神疾病,需要在精神医学和基础医学的基础上,将经典的流行病学观察法中描述性和分析性研究方法,以及实验法和理论及方法学研究,应用到对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的规律、病因和危险因素、以及治疗和预防的各个领域的研究中,加强国际信息的交流和研究的协作,推动精神卫生事业的水平不断提高,发展社会精神病学的理论和实践。

说“疯子”通常是指患有精神疾病的人。精神疾病是指影响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疾病,包括但不限于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精神分裂症等。这些疾病可能导致患者产生一系列的异常行为,例如幻觉、妄想、自伤、自杀等,而这些行为通常被一些人视为“疯狂”。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使用“疯子”这样的词汇是不恰当的,因为它会对患者造成负面的歧视,甚至会导致他们进一步的孤立和痛苦。患有精神疾病的人与其他人一样应该受到尊重和关爱,他们需要得到专业的精神卫生服务来帮助他们克服病痛,找回健康的生活。

总之,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尊严和权利,不应该将某些群体简单地贴上标签或称谓,特别是对于那些因为疾病而处于弱势地位的人。我们需要以理解和同情的态度来对待他们,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过于热情,警惕躁狂症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人,他们常常对人非常热情,见了谁都会喋喋不休,和谁都是“自来熟”,经常眉飞色舞,似有“通天”的本事……

对人热情本是好事,这是构建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但是物极必反,过度的热情可能是病态的表现,是躁狂发作的表现。躁狂症的精神症状主要表现为情感高涨、思维奔逸、意志增强。在医学上称之为“三高”症状。

情感高涨 这是一种强烈而持久的喜悦与兴奋。病人可持续地愉快,终日沉浸在欢乐的心境中,眉飞色舞,谈笑风生,洋洋得意,非常傲慢,瞧不起人,表情活跃,极富感染力,使接触他们的人也感到轻松。虽然他们睡眠减少,但仍显得精力旺盛,兴高采烈,喜打扮,奇装异服,浓妆艳抹,好表现自己,爱提意见。有些病人情绪不稳定,容易激惹,常常因为一点小事而大发雷霆,不停地训斥吆喝他人,语言粗俗而尖刻,甚至出现冲动、伤人、毁物等粗暴性行为。

思维奔逸 病人联想丰富而迅速,口若悬河,滔滔不绝,高谈阔论,声音可能因说话过多而嘶哑。少数病人辞藻华丽,生动诙谐,常常给人一种能言善辩的印象。病人言语内容夸大,天下事无所不知,自称神通广大,交际上层名流,有“通天”的本事,甚至吹嘘自己有几百万的家产。严重的还可表现出注意力随境转移,即随着新出现的事物而随时改变话题,称自己“变聪明了”“舌头和脑子赛跑”等。

意志增强 病人表现为动作多而快,终日忙忙碌碌,天不亮就起身,锻炼身体,洗凉水澡,外出访友,有些是多年不来往的亲友。与生人见面分外热情,一见如故,干事情有始无终,什么事情也干不完整。喜欢热闹、人多的场合,爱管闲事,意见多,要求多,爱指责他人,容易与人发生争执。有些病人频繁购物,甚至挥霍钱财买一些华贵而非必需的物品作为一些摆饰或随意送人。严重的病人可以终日歌声不断、又唱又跳,好接触异性,举止过于轻浮,情绪活动时容易发生冲动、伤人、毁物等行为。

总之,当你或者周围人出现脾气性格改变,喜形于色,与生人见面分外热情,一见如故,干事情有始无终,容易激惹,且持续一段时间,就要警惕是一种病态,应该及时到专科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绝大多数疯子都是精神压力太大,超过了人的承受极限。才会逼疯的。其实疯,词典上解释是:神经错乱,精神失常。在现代医学十分发达的今天,应该已有一个十分明晰的医学诊断标准。疯与不疯,医生用若干仪器检查后就会作出正确的判断。二十世纪极富挑战性和反叛性的法国思想家福柯有一本著作叫《疯癫与文明》,他就认为“疯狂不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是一种文明的产物。”“疯癫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随时间而变的异已感。

三种。根据症状和临床表现分类,如分裂症、情感障碍、思维障碍,根据疾病分级和严重程度分类,如轻度、中度和重度精神障碍等,根据精神病的病因分类,如有机性痴呆、药物性精神病、可逆性脑功能障碍等。

 有趣的一天又要结束了,在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立即行动起来写一篇日记吧。但是却发现不知道该写些什么,以下是我整理的狂人的日记,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狂人的日记1

 虽然这篇文章是有关“吃人的”,但在文中并没有血腥的画面,而是从一个故事的形式中揭露封建主义社会的黑暗。

 “我”只是踹了一脚“古久先生的阵年流水薄子”,也就是封建社会的历史,就引来了大家对我的厌恶和想吃掉“我”的恶毒心灵。即使是“我”的哥哥,也与他们有勾结,想吃掉“我”,可以看出在自己的利益(只是一个可以壮胆的鬼话)面前,亲情已不复存在,所有人都想有更多的好处,所以干出了一些令人心寒的事。历史上的易牙为了使齐桓公的“从未吃过婴儿肉,想尝尝鲜”这一愿望,竟可以把自己的儿子蒸了献给君王吃,可以看见人性在利益之下已不复存在,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

 文中提到的“徐锡林”先生,为了攻占军械局,让混乱的清末得到改变,被卫队发现,心和肝被他们拿来炒食。都是中国人啊!本是同根生,为何还这么惨绝人寰!为了自己,小团体的利益,做出这么侮辱人类的事,是中国人的耻辱!封建社会竟还有这样愚蠢,令人唾弃的事,是必须让我们知道的!

 “大哥”对别人说“都出去!疯子有什么好看!”时是否想到“我”还是一直尊敬他的弟弟?他们是觉得用一个莫须有的名目称呼“我”,然后顺理成章就可以吃人了吗?还好,“我”站出来了,用激昂的声音向所有的“想吃人的人”大声呼喊,想让他们觉醒。但是,在更早的封建统治中,有多少人被他人这种“欺负”所跪下?!有多少人为了自己让自己的朋友甚至亲人受害?!现在是该反抗了!当时为什么没有人像“我”一样不怕他们,大声的呼唤,想改变他们的心灵呢?

 但是……

 “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儿片肉,现在也轮到我自己……”无意中,你受到的一点小恩小惠,但最后,你还是会被他人拿来当利益的。获得不正当利益的人,终究会被人知道,收到应当的惩罚。

 “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现在的社会,看似没有以前的封建统治,却有更多令人心寒的事。为了中国的未来,放下手中的“屠刀”啊!救救孩子的肉体吧……

狂人的日记2

 鲁迅笔下《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恐惧多疑,一直处于在一种妄想的状态下,他对待周围的一切都保持着怀疑的态度。怀疑有人害他,怀疑有人侮辱他……经常因极其普通的一件事而妄想出很多问题,并为自己提出的疑惑给出合理的解释。如果在现实中,书中的“狂人”就是人们眼中的“疯子”。然而他又并不是疯子,因为他同时拥有着超前思想的认识,能说出了当时人们根本不可能想到的东西。

 “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文章的一开始作者就带着疑问:为什么“今天”的月光格外好呢精神因月光格外的爽快,可是觉得还是要小心,因为“赵家的狗”不知为何,“今天”看了我两眼。开头就预示了“我”的意识与正常人并不相同,并用那只赵家狗的一举一动来引出了文章的导火线。“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文中表达了狂人对封建道德的定义:礼教就是吃人!。因为狂人生于封建社会,受着封建制度和礼教的约束,并造成了他对社会的恐怖心理,认定自己生活在“吃人”的社会上。

 《狂人日记》中作者对人物描写并没有花费过多的笔墨,例如“陈老五”,“古久”,“母亲”都平凡提及,但完全没有性格与面孔描述。对狼子村的佃户、街上的人、打孩子的女人的描写全是为文章进行铺垫,对他们的人物塑造的不是很并不完整,但是都通过细微的提点来引发人们思想中、日常生活得来的印象来替他填充文字笔墨。文中的细节描写异常的简练,但却又活灵活现。

 文章的结尾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唤。作者把现实与想象结合起来,从疯人的思想中看到了可怕的封建社会,老百姓被上层社会的人们所欺压,过着痛苦的生活,用讽刺手法对封建社会进行了批判。因此,鲁迅以“狂人”的口吻无奈的呐喊,去救救下一代,不要让下一代孩子的头脑、思想被腐化,让封建社会的道德侵害到下一代,生活在“吃人”与被吃的世界上。

狂人的日记3

 9月16日 大风

 “大风起兮云飞扬。”只听得那北风呼呼地刮着。我依旧穿着短裤、背心,摇曳于萧瑟的秋风之中,心中高吟:“任尔东西南北风。”但身体还在不由自主地打着寒战。并非本人穷困潦倒,穿跨越季节的衣着,那才叫个性呢!面对一路上行人异样的眼光和指手画脚,我摆摆手,摇摇头,继续昂首向前走。心道: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走进教室,班里的同学都齐刷刷地把目光甩向了我。我低头不语,走向自己的座位,心里顿时开了花:哈哈哈,回头率还真不是一般的高啊!效果很不错嘛!同桌的他这时还瞪着两眼瞅着我。我无语,因为这种飘飘然的感觉太爽了。

 9月25日 八月十五 月圆之日

 今天是中秋节,望着天空中的那轮明月,冥冥中的一根弦牵动着家人的心跳,想起了李清照的“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是啊,心中的悠悠乡愁,怎一个愁字概括得了!

 小子聊发心中狂,特此赋诗一首:月还没有那么圆/因为有人心缺了半/自问我是狂人/怎知天晓情深。看着自己的处女作,内心涌动着想要发笑的冲动。我忍,我再忍,我终于忍不住了,放声大笑。四邻皆惧,问之:“为何发笑?”我答:“此乃佳作,哇哈哈……”

 于是,历史上本该温馨的一天,被我这个不解风情的小子浪费在了美梦当中。

 10月5日 重生的一天

 本人有一绰号,认识的朋友和同学都叫我“蝈蝈”,我也不追究到底是谁带头叫的,反倒“蝈蝈”一直伴随我走过小学,度过初中,而今又到了高中,大家都这样叫,我也应着。

 今天突然听到:“蝈蝈,你今儿怎么这样安静啊?”我抬头一看,正是同桌的他,我没搭理他,继续看书。“哎,蝈蝈不聒噪,世界还真奇妙!”他如是说。我哼了一下,心想:我这叫大彻大悟。刚刚看了雪莱的一句话: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自己。对我很有影响,所以我决定要把握自己,好好念书。只是不晓得这个想法能维持10分钟,还是10天,还是永远……

 我不是狂人,我只是青春旅途中一名普通的旅行者。我在青春中肆意妄为,也在青春中内敛自己,只是为了当我挥褪纤尘、洗却铅华、抖落人生旅途的困惑与疲惫的时候,让我知道,我的曾经属于谁!

狂人的日记4

 说道狂人,在我没读这本书之前,即一直以为是轻狂浮夸之人,而其日记,也不过为腐木烂泥之事罢了。于是,我怀着一种奇怪的心情开始读这篇文章。

 文章并不长,但每段如刀刃般扎入人的心脏,难以忘却。

 文章讲的是某村的一个人因为环境的原因,时代的局限,旧礼制度的迫害而患有迫害症,一天到晚都担心身边的人来吃他。结果,天天想,夜夜想,最后变成了神经病,被村里的人嘲笑,被他哥关了起来

 第一次看完这篇文章,我并没有太多理解,也如那些村里人一样嘲笑那狂人。可是,为什么狂人会这样,书中明了,我前文也说到了,是环境,时代和旧礼,这其中旧礼和环境对狂人的影响尤为关键。

 旧礼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的传承”,而它也算华夏文明中的一朵“奇葩”。为什么这么说呢比如说所谓的“忠君”,那些在后人眼中的“英雄”,为了他们的主,不顾自己的生命,也不顾他人的死活,如臣子每每在宫廷斗争当作牺牲品就义前,都还会发出“忠臣不事二主”“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一腔热血之呐喊;君主对自己有恩,而当他有难时,作臣子的不惜杀妻弃子,为君报旧时之恩。为历史留下一笔又一笔的“荣耀”,更令人想不通的是,这种“荣耀”被后人所传承,至今视为典范。尤其是那句“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千古流传!说到吃人,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了,吃的人大多为孩童和女人,到后来发展成那些乱臣贼子这篇文章也说到徐锡麟被凌迟最后他的心脏被掏出炒着给人吃,你试想一下,如果你生在当时的制度下,你又如何不提防身边的人所以狂人的病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可以同情的。

 再说说当时的环境,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国人麻木,正如文章写道:孩子的眼神古怪,似乎和我有仇。这尽管是在一个病人的角度来看,有些争议,但无可厚非的是,孩子的眼神中没有快乐;没有理想;没有渴望;没有那中天真无邪。否则病人看了如何不怕,这是一种时代的悲哀与凄凉。鲁迅的呐喊也同为当时有志之士的心声,如秋瑾曾希望用她的牺牲了唤醒国人。孙中山也为此发起一场轰烈的革命也正是为此,当初鲁迅走上弃医从文的道路。

 而所谓的“狂人”,也就是指那些被旧时礼制迫害的人。

狂人的日记5

 《狂人日记》中"吃人"这个惊人的字眼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人们的眼前,鲁迅借狂人之口,令人们意识到封建主义"吃人"!这一振聋发聩的呐喊使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人醒悟了,震撼了!

 文中一个不懂世事的疯子道出了世间的本质,而那些将“疯子”称为“疯子”的人却故意装作糊涂,明明干出一些吃人的勾当,却做起了“君子”。文中写道“他们一翻脸,便说人是恶人”,及其“翻天妙乎,与众不同”的处世原则更是将封建统治阶级颠倒黑白的本领描述的淋漓尽致。他们“想吃人,又是鬼鬼祟祟,想法遮掩,不敢直接下手”,这正是他们缺乏勇气的体现。他们“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别人吃了”,正如疯子对他哥哥的劝说中所说的一样:“吃人的人,什么干不出!”的确,吃人的人,什么干不出!为了吃人,竟连自己的同胞兄弟也要谋害。从中可以看出在封建社会中,少的是亲情,多的只是杀害、暴力与凶残。所以,小孩子,狗,医生,陈老五以及大哥,都在以同样凶残的目光看着“我”这块肥肉,他们要“育肥我”,然后再逼“我”自戕,这样他们“没有杀人的罪名,又偿了心愿”,多么狡猾无耻与凶残!更可悲的是我们的孩子们,他们何以有此等的心思呢?!无非是老子娘教的,“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而如此无知善良的“我”也在无意中成了吃人的人,成了吃人的人“销赃”的同伙。所以他们将希望寄托于孩子身上,因此主人公在文章的末尾高声呐喊:“救救孩子!”

 文中"吃人"这个惊人的字眼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人们的眼前,鲁迅借狂人之口,令人们意识到封建主义"吃人"!这一振聋发聩的呐喊使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人醒悟了,震撼了!

狂人的日记6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

 发表于1918年5月的《新青年》, 作者首次采用了鲁迅这一笔名 。本篇塑造了一个反封建战士——“狂人”的形象。 作者通过狂人的叙述,揭露了中国社会几千年的文明史,实质上是一部吃人的历史;披着“仁义道德”外衣的封建家庭制度和封建礼教,其本质是吃人。 同时,作者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呼吁人民觉悟起来,推翻封建制度。本篇以鲜明的反封建思想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思想界,文化界引起了巨大反响,从而为 整个中国新文学运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篇在艺术手法上的特色,在新文化运动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作者用写实主义手法描写狂人的多疑敏感、妄想,都符合迫害狂的病态特征。而且用象征主义的手法写狂人含义双关的表述。狂人对封建势力作得象征性描绘,将写实的手法和象征的'手法结合得天衣无缝。从而产生了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其次是语言性格化。 《狂人日记》使用的是现代文学语言 作者精心构思了一个“语言杂错无伦次”的狂人。语言似杂乱而实敏锐,即符合精神病人的特点,又道出了被压迫者的心声。性格化的语言成功的塑造了貌似狂人而实具象征意义的战士形象

 起初看鲁迅的小说,总怕看不懂。但读了以后还是能大致看到它的中心,虽然不能完全了解他胸中的思想,有些文句自己也知道另有深意,却不能明了。到完全看懂,我想是需要一定的功底的,我们这类打着学文的幌子,却堕落于世的人就只能浅尝辄止了。

  鲁迅的文字是我看过的最有性价比的,精炼得很,也是因为这样,他的讽刺是做得这样犀利。写这些东西,是为了对即将要看或者看过的人的一些导读或者参考,都是个人的一些感觉。

  《狂人日记》是通过一个昆仲的精神病患者的日记,害怕自己被人吃为线索描出了人吃人的冰山一角。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长期“人吃人”的现象,(表面上是指单纯地吃,实际上是在封建势力对农民的压迫)。

 总结:主人公虽然是个精神病患者,作者却通过“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角度,揭露了这种病态的封建现象。也唤醒了人们对人的价值的思考。

狂人的日记7

 在中学学习《狂人日记》时,为准备考试,背会了鲁迅是新文化的斗士,而《狂人日记》更被尊称新文化运动向旧礼教挑战的檄文;四千年的历史,每页都刻着“仁义道德”,而字缝中透出的却是“吃人”这段话被反对礼教的人们当成枪弹,向中国的传统道德,向维护传统的人们展开持久道德的征讨。然而, 如果我们透过文字的表象,会发现以前认为鲁迅把“仁义道德”与”吃人“化为等同的理解是对原文的曲解。我从以下两个细节来质疑这种曲解:

 1 狂人本身的角色。以前的评论都是认为狂人代表一个反传统礼教的正面声音,然而,作者赋予狂人精神障碍的用意注定了角色片面性臆想性。 文中几处提到狂人关于吃人的引证,大多读者认为是狂人记忆有误,比如,狂人将易牙”蒸其子首而献之(齐桓)公“ 说成了“易牙蒸了他儿子,给桀纣吃”;又比如“把唐代《本草拾遗》的作者陈藏器说成明代的《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这些明显有背事实的说法说明鲁迅想要读者看到狂人的局限性臆想症。所以,狂人“仔细看了半夜,从字缝里看出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埋下伏笔:狂人的本身的局限性使他错误地把“仁义道德”与“吃人”划为等同。

 2狗的角色。《狂人日记》中几处提到狗,第一节“那赵家的狗,何必看我两眼呢?”;第六节“赵家的狗又叫起来了“;第七节又专门提到”海乙那“,”眼光和样子都很难看;时常吃死肉。。。“,还提到“海乙那”是狼的的亲眷,狼是狗的本家。。。“。 鲁迅先生这里用了比较长的篇幅讲了”海乙那“,”狼“和”狗“, 然而他通篇却没有讲过狗要吃人,而是“看我两眼”。 我个人认为这里的用意是把”仁义道德“的礼教比为狗,像狗那样会以“看两眼”“叫起来”以提醒世人遵守礼教,然而人性的丑陋却才是的狼,是海乙那,“想起来也叫人害怕”。

 我认为《狂人日记》中鲁迅意在批判人性的丑陋,暗示仁义道德虚伪的一面,但没有把”仁义道德“的与吃人化为等同,也没有有意批判传统道德礼教的。

 Me:

 我一直觉得《狂人日记》比较难懂,更有从中学老师那里来上先入为主的教育思想。现在重读本文,感觉摒弃以前的想法,进行独立思考并不容易。

狂人的日记8

 最近读了鲁迅的很多作品,喜欢他的笔风和爱国忧民的情感。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也算是经典中的经典了,它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一些现象,虽然借用了一个“疯子”的视角来看待社会上的一些问题事物,但却从中敏锐地看出了当时“人吃人”的黑暗现象,和当时人情世故中的人们的一些不同心态。

 故事中的“疯子”,在平时生活中总是担心别人都想吃掉他,这看起来似乎很荒缪,但放到当时社会上却是非常贴切的。只不过故事中“肉体上”所谓的“吃人”在旧社会就成立心理上的“吃人”,而且“心理上”的“吃人”往往更加可怕。

 文章中的许多片段,都让我难以忘记,举个例子吧:我从前单听他讲道理,也糊涂过去;现在晓得他讲道理的时候,不但唇边还抹着人油,而且心里还装满了吃人的意思。

 这段话表面上是一个疯子荒缪的想法,认为人们说话时“唇边抹着人油”、“心里装满了吃人的意思”,实际上作者通过这些话,讽刺了旧社会的“吃人”现象。富人、官员想法设法地剥削、压迫劳动人民,他们说话的时候,何尝不是“唇边抹着人油”、“心里装满了吃人的意思”呢

 文章中最经典也最有深意的一句话是:救救孩子作者用这句话告诉人们:虽然当时的社会有些黑暗,大人们有的心灵险恶,但当时的孩子仍有希望变好,孩子还是纯洁的,不能让他们长大了也互相“吃人”,所以鲁迅先生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吁,这句“救救孩子”也道出了鲁迅先生的心声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鲁迅先生的故事也读过很多,他“弃医从文”以手中的笔为匕首一生为了中国的劳苦大众奔劳着,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位令人尊重的巨匠,他的很多作品令人深思,从中也感受到了作者伟大的爱国情怀。其中的《狂人日记》借助一个疯子的视角,一个“狂人”的内心世界,强有力地讽刺了当时的人们,批判了旧社会的不良风气,《狂人日记》值得我们每个人去认真地读一读!

狂人的日记9

  文题解读

 《狂人日记》最初发表于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后收入小说集《呐喊》。它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这篇小说受到俄国小说家果戈理的同名小说的影响。

 这是一篇白话日记体小说,包括小序和正文两个部分。小序主要用文言介绍写作的背景和缘起,正文共有13则白话写就的“疯子”的日记。小说的主人公是日记的“作者”——狂人。

  走近作者

 鲁迅(1881—1936),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被称为“中国现代小说之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随后连续发表《孔乙己》《药》《故乡》等著名小说。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二心集》《伪自由书》和《且介亭杂文》等。还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了祖国古代文化遗产,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等。

  背景纵览

 小说发表时,正值“五四运动”前夜。由于辛亥革命的半途而废,革命的一些基本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反而暴露得更加明显了。广大的农民依然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封建阶级依然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特别是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使社会的各种矛盾更加复杂尖锐。在这种形势下,鲁迅以他敏锐的思想和犀利的笔触,对封建制度及其上层建筑表示了彻底的反抗。鲁迅将对中国社会历史的思考和认识,浓缩在一篇小说里,这篇非同凡响的小说,就是《狂人日记》。

  字词梳理

 1字音

 廿三(niàn) 青面獠牙(liá) 佃户(diàn) 兜肚连肠(dōu)

 肥瘠(í) 面面相觑(qù) 自戕(qiāng) 细细嚼烂(iá)

 亲眷(uàn) 接洽(qià) 牵掣(chè) 诅咒(zǔ zhu)

 2多音字

 3形近字

爱是一场长久的拉锯战,从我们相识到相知,然後是相恋的一路上,就摆下一场战线很长的拉锯战。两个20年毫无交集的人在一起,难免会争吵,会有分歧。我们本不是一体,只是因为爱而在一起,其实爱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因为我们的个性都太强了,所以,总是争执个不停,总是在和对方吵闹之後,发现自己的任性,却又免不了下一次的任性。

如果这个世界上有卖後悔药的,我相信每个人都希望拥有,就可以在每次吵架、冷战之後吃上一颗药,就全部忘掉,重新开始了。真可惜,没有这种药,而且就算有,总是吃後悔药也会产生抗药性,每一次的争吵留下一点伤害,积少成多,就会成为你的负担和他的烦恼。谁都不会把一次小小的争吵记在心上,但是两次三次呢?很多次呢?所有的争吵到最後都化为委屈,总有一日,会爆发。

我们每个人都爱过,我相信都是很认真的,也许有的失去了很久,但是至今想起,还是会隐隐的作痛。因为曾经他留给你的和他最後从你身边带走的竟然一样多,出奇的公平。没有谁欠谁,只是当初都不知道珍惜。也许你会说,上次是我没珍惜,这次我一定做好,一定珍惜!但是怎样珍惜?

你的爱人,你要用心的去体会,去明白他的心,去思考他到底需要的是什麼,在你思考他需要什麼的时候,你已经得到了他的尊重。你的爱人,你要用心去保护,不要因为他比你强或者是个大男人,就以为你保护不了他,你的爱比任何鼓励都要壮大,你足以保护你爱的人。你的爱人,你要用心的去珍惜他,他为你做的一点一滴,不仅仅感谢他,要记在心里,常常的去想想他。能为了爱你放下面子去忍耐你的脾气,去习惯你和他完全不一样的习惯,去照顾你的时间和规律,都是他因为爱所付出的。

在你发脾气之前,请先吸气,深呼吸5次,然後再长长的吐气5次。然後再说话。当你对他有意见有问题的时候,不妨写信告诉他,相信你在写信的过程中,自己已经先平和了,本来郁闷的心情已经得到了缓解。有时候可能写完信自己就已经不再生气了。因为写信需要措辞需要想,先就让你平静了。这样用信来沟通,少了言语的冲突,多了一些沟通,会让你们之间的问题用最理智的方式得到解决,再不会以争吵或冷战来代替。

在你委屈的时候不妨直接告诉他你的想法,让他知道你真实的想法,你其实想这样做,你其实需要他这样做。不要总让他猜你的心思,因为你的心思其实真的很难猜。并不是所有爱的人之间都有那种互通的第六感。如果他猜不到你的心思也不要生气,因为其实你也不知道他猜你的心思用了多长时间浪费了多少的脑细胞。

你难过的时候不妨先把你的心事告诉他,也许他也没有什麼好办法,但起码你爱的人一定会给你安慰。有时候他会很直接的告诉你错了,也不要生气,他是为了你好,他只是站在旁观的角度上给你一个指导,等你冷静下来後也许你会觉得他的办法很好,就算不可行也要体谅他的心思。反过来,发现他有些微的不对的时候就要关心他,注意他的眉头,注意他的心情。去理解他,就算理解不了也试图去了解吧。

在你下决定前不妨告诉他你的决定,这是尊重他的表现。可能他会不赞同,但肯定会为了你的尊重而欣慰。如果要是正好也赞同,恭喜你,又将你们的幸福推进了些。而当他做决定的时候,不要过多的干预,给他尽可能多的空间。相信我,虽然你们相爱,但还是完整的个体,所以让他自己决定吧。就算你不赞同,也不要在他一脸兴奋的时候告诉他,鼓励他吧!之後再委婉的给他一些意见。

在面临苦难的时候不要小看你的爱人的能力,也不要因为自己的郁闷而迁罪於他。他也不容易,他和你一样面临著困难,他还要照顾你的想法,其实他更难。跟他一起努力吧,相信你们一起什麼都能解决。更不要独自去面对困难,因为没有人希望自己的爱人单独面对艰难,可以一起度过艰难与一起享受幸福是一样的重要,不管面对什麼,相信要两个人在一起。

在你觉得你们的爱没有激情的时候,不妨先检讨一下自己,你为了你们做了什麼?现在的乏味是不是也有你的原因?你有多久没有不为任何原因亲他一下了?你有多久没有和他聊天、谈心了?你有多久没有请他去吃饭或者看**了?不要总觉得他不够爱你,没有以前细心,爱也会成熟,爱也会长大,一成不变的爱情不存在。不要太计较,不要总是算计。

在你面临诱惑的时候不妨先静下来想想你和他的从前。曾经的他也对你充满的诱惑和吸引力。只不过现在激情退去了。任何人都不能永远的激情下去,任何感情都不能一直轰烈下去。你现在面对的诱惑总有一天也会归为平静。就像你和现在的爱人一样。而且,如果是你的爱人面临这样的诱惑,你希望他会怎样做?就照你希望他做的去做自己吧。

记得,凡事先要深呼吸,不要急,不要激动,两个人的事情,两个人去处理。

我们出生到现在,其实从没真正学过怎样去爱,都是一点一滴的从现实和经验摸爬滚打的体会著爱的意义,我写这些真的不是为了标榜自己,其实我也是个不懂爱的孩子,其实我是想告诉现在身边有著幸福并且在幸福著的兄弟姐妹们,珍惜、保护、心疼你的爱人,在你没有失去他之前。也告诉那些正在寻找自己的幸福并且走在寻找的路上的兄弟姐妹们,找到之後,一定要珍惜、保护、心疼你的爱人,在你没有失去他之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2860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