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心理学的介绍

情感心理学的介绍,第1张

简介情感心理学(Psychology Of Emotion)是心理学中研究人的情感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如何消除人类在有外界或自然产生的情绪的紧张和压力的情绪,恢复人们健康健全的人格。

苏芩的书很好哦!

苏芩,时下最火的女性问题专家,著名情感心理作家,“新女学”发起人,新浪腾讯、搜狐女性情感专家,历任媒体主编、全国多家电(视)台、平面媒体情感专家顾问。她长期以大视角关注女性发展,关爱女性成长,为女人立言,所开办的“苏芩情感诊室”是目前国内最受欢迎、流量最大的情感交流空间,总流量逾三亿,极受年轻女性追捧,其文经典精悍,睿智深远,洞穿世情人心却不乏温暖励志,都市女性几乎无人不知。

我看过的有《20岁定好位,30岁有地位》感觉很准!她还写了很多其他的书。

下面是几句给我印象比较深的话:

“岁月,带给庸者的仅仅是发皱的皮肤,但对于智者,还另外附赠一份积淀的魅力。”

“恋爱中的女孩子常犯的一个错误:把分手当成是索要爱的手段!”

“坏女人引人好奇,好女人令人想到“珍藏”。

爱是双方的事情,要好好谈谈,看有没有挽回的可能,如果没有也不要自卑,这是个现实的社会,女人易老所以一定要把握住机会的,男要选对行,女要嫁对郞呀!好好生活,一定会找到自己如意的另一伴呀!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是刘备去世前给其子刘禅的遗诏中的话,也告诉后人做人的道理,只要是善,即使是小善也要做;只要是“恶”,即使是小恶也不能做。这句话值得让人们懂得并铭记在心,也让世人和我们的子孙后代铭记在心。

七月过去了,我们迎来了八月,本以为黑暗的七月那一页能翻过去,没想到我们迎来了灾难的八月,云南地震,死伤几百人,突然发现我不知道为什么活着了。

看着网络曝光的地震照片我突然心痛了,看着她们求生的眼神我发现我们活着就是奢侈。而如今我们呢?每天日复一日的过着重复的生活,岁月已经把我们的拼劲和冲动以及单纯磨灭了,最后剩下的就是那个微不足道的面子和自私,我感觉我们还不如她们,虽然她们远离了我们,但是她们比我们死的光荣,俗话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她们是前者,而我们却是后者。

为什么地球灾难越来越严重,人死的越来越不重要,我们想过这些吗?其实,当你自己静下来的时候你会想这些问题,归根结底问题还是出现在我们身上,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就是因为人们不注重保护大自然,爱护环境,导致全球变暖,气温变幻无常,河南干旱就是最直接的例子。

用几句话来讲述这个世界:小时候我们喝的是三鹿,少年时我们吃的是苏丹红,青年时我们喝的是地沟油,中年时我们喝的是农夫三泉,老了再来瓶敌敌畏,开盖再来一瓶 这就是我们的现在的生活。我感觉“厚德载物”四个字已经被人们遗弃了,为什么某某集团的儿子会被自己公司的食物吃死,为什么某某开发商的儿子会被自己楼盘砸死,这验证了那句话:自作孽不可活。

生活?什么是生活,生活就是应该好好活着,虽然你我如今依旧在破坏环境,依旧在做没有良心的买卖,但是我们还是要活着,因为是那些死了的人给了我们求生的本能,也是我们活下去的理由。如果把地球比作一片树林,那么我们就是这个树林的鸟儿,唯有把虫子吃干净树木才会健康的活着,如果我们任由虫子肆意啃吃树木,那么深林终究会变成沙漠,所以爱护环境,爱惜生命,爱惜他人。(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一、何为情感

        情感是人对现实的一种比较固定的态度,它表现为与人的个性、道德经验等有关的各种体验之中。[1]

        《心理学大辞典》中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一个人具体的情感特点,性质以及特殊属性与他人的差异取决于个人的气质、需求、对待现实的态度、经验。

        人总是在一定道德观念和审美观点的社会中生活、发展;他与周围人处于多种多样的相互关系之中。

        情感反映的是人的生命活动与周围现实之间最本质的联系。当人对现实的情绪态度确定之后,就会成为人的个性特点。

        情感作为一种稳定的情绪态度,其特点是不单单指向情感客体本身,而且扩展到与客体相关的一切方面。(爱屋及乌)

        无论什么—我们的言辞、思想、行为,都不能像我们的情感那样清晰、确切地反映我们自己和我们对待世界的态度。在我们的情感中可看到的并非个别的思想和个别决定的特点,而是我们心灵及其结构的全部内容的特点。(乌申斯基)

        心理过程的调节不仅以控制这一过程为前提,而且还以支配这一过程为前提。意志行为的本质就是行为过程有一个自觉的指向过程。至于情感,人本身是很难调节的;情感是很难激发和控制的,并非总能被人意识到。

        情感反映个体个性的同时,也反映周边的社会环境。[2]

        中国有的心理学家曾把情感划分为宗教的、道德的、知识的、审美的四种。

二、情感和情绪的区别

        一般的普通心理学课程中认为:“情绪和情感都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只是情绪更倾向于个体基本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而情感则更倾向于社会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但实际上,这一结论一方面将大家公认的幸福、美感、喜爱等等,较具有个人化而缺少社会性的感受排斥在情感之外;而另一方面又显然忽视了情绪感受上的喜、怒、忧、思、悲、恐、惊,和社会性情感感受上的爱情、友谊、爱国主义情感在行为过程中具有的交叉现象,例如一个人在追求爱情这一社会性的情感过程中随着行为过程的变化同样也会有各种各样的情绪感受,而爱情感受的稳定性和情绪感受的不稳定性又显然表明了爱情和相关情绪是有区别的。基于这两点,将情感和情绪以基本需要、社会需求相区别,或者是将情感和情绪这两者混为一谈都显然不合适的。

        在行为过程中态度中的情感和情绪的区别就在于: 情感是指对行为目标目的的生理评价反应,而情绪是指对行为过程的生理评价反应。 再以爱情举例来说,当我们产生爱情时是有目标的,我们的爱情是对相应目标的一种生理上的评价和体验,同时当我们随着爱情的追求这一行为过程的起伏波折我们又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3]

三、情感的机制

        情感由客观事物引起,在实践中经过人事,即经过内化和自度,把客观事物与个体需要间的关系反映在大脑中,产生初步的情感体验,激起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进而采取行动,满足需要,体验各种各样的情感。情感的形成过程如图:

        从情感形成过程可知,情感产生的中心环节是人的需要,关键是认识。因此人们要培养陶冶自己符合社会要求的崇高情感,必须调整自己的需要,提高认识水平

        情感的变化过程如图:

        当人们在满足个体生物性需要产生情绪过程中,个体需要同客观的社会需要相矛盾,经过高水平意识控制,个体需要服从社会需要,产生个体社会性需要,情绪转化为社会性情感,再经过反馈,形成高尚情操;经过低水平意识控制,使客观的社会需要,转化为强烈的个体需要,变成贪心和私欲,产生“向钱看”之类的强烈情绪,再经过负反馈,变为与社会要求相悖的强烈情绪。[4]

四、情感的意义

        人类是地球上最具情感的动物。人类的认知,行为以及社会组织的任何一个方面几乎都受到情感驱动。在人际互动和群体中,情感是隐藏在对他人的社会承诺背后的力量。

        人类最独具特色的生物性特征是我们能够产生和运用各种情感去建构社会关系和构造社会结构。人类情感不是简单的、个体的生理机体现象,它还受到诸如文化传统、制度规范、社会结构等宏观因素的制约;同样,对情感的管理与控制也不仅仅是个体交往意义上的,它还可能影响到社会控制与社会整合。“倘若人类没有情感能力,人类文化和社会结构将不复存在。”

        可以说,人类情感是人们相互交往中主动选择和创造的结果,它是通过特定的人类行为和符号来表现、传达和显示的。因此,“情感”实际上是社会意义和各种符号价值的载体与承担者,“情感”既构成了人们行动的原材料,又构成了人们进行交流的符号象征和行动工具。通过对人类情感的研究,其不仅在微观上有利于人们加深对社会交往和社会关系的理解,而且在宏观上也有利于人们更好地把握社会结构的特征和社会变迁的趋势。[5]

五、情感控制

        情感控制是情感心理规律在情感生活中的具体应用。情感的控制,主要有三种:转化控制,冷化控制和自激控制。

         转化控制 ,充分运用兴奋与抑制的诱导规律,使一时产生的消极性情感,转化到积极性情感中去,或使原有消极性情感消失。转化控制是对情感挫折的一种代偿反映。《春秋左传》、《史记》、《孙膑兵法》的作者,都是在情感挫折后,通过代偿反映,埋头看书,取得的卓著成果。

         冷化控制 ,要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坚强的意志。“廉蔺交欢”的故事,蔺相如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崇高精神,冷化控制自己的情感。

         自激控制 ,对情感体验的自我激励或自我强化的过程,使自己的情感及时适应客观的要求,从而推动自己去完成必要的任务。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是情感自激控制的例子。[6]

六、相关概念

         情愫

        情愫是情的本质或素元,可以认同的物理属性就是磁素,换句话说,情基于人本体磁的效应。人的大脑蕴涵的磁体,占人体质量的9996%,与基态氢一样。氢原子的冻结,相当与质量能量禁闭,可类比人心封闭,情愫亦在相当程度上亦处在禁闭状态,理近似能量是由情释放出来的。但狭义质能式仅能释放1‰能量,是它建立在质能不可逆上。

        对人本而言,心理封闭,心动力同样不能逆动。情理亦处在不能互为转换之中。情感少的人,理性不会强,情性也不怎样。

         情性

        自然化人与人化自然的双向机制,是绝对的内存体系,其相依性表达负正的关系,人本内存的反世界,锁定了情愫。因此,迄今为止,人类社会仍处在泛情泛理之中。作用社会的原生情比较少,情性复制带有普遍性。

         情怀

        情怀是情的蕴涵状态,可以作为境界来认证。大情怀即是大境界,内蕴的主体只能是大情大理和#。这个法表达的是自然法则,它是情性、情操、情德、情缘的基本参照。社会法律亦是自然法则派生出来的。所谓法不容情指的情,属于复制类的低级情。从本质上说,法是张扬情的存在,在高级层面上,情理合和而作用法自自然的。[7]

         情操

        是指由感情和思想综合起来的,不轻易改变的心理状态。以某一或某类事物为中心的一种复杂的、有组织的情感倾向,如求知欲、爱国心等。[8]

七、拓展

         情感高峰体验

        常有人说自己曾有过异乎寻常、刻骨铭心、神秘莫测的情感体验,这种体验可能是瞬间产生的信仰顿悟,也可能是压倒一切的敬畏情感,还可能是转眼即逝的极度强烈的幸福感。在这一短暂的时刻,人沉浸在一片纯净而完善的幸福之中,摆脱了一切痛苦、烦恼、怀疑、恐惧、压抑、紧张和怯懦,自我意识悄然消逝,不再感到自己与世界之间存在着任何距离和隔阂,而是感到与世界融为一体,不再感到是站在世界之外的旁观者,而是感到自己真正属于这个世界。人们容易把这种神秘的情感体验归结为胡说八道、宗教迷信,或者归结为错觉、幻想或歇斯底里等等。

        高峰体验尽管非常短暂,它所产生的价值意义却可能是非常巨大的,它能够使人产生具有重大意义的顿悟和启示,形成深刻而持久的情感记忆,甚至能够永久性地改变人的性格、人生观、价值观:能够使人变得更加活跃、激动和乐观开朗,同时又使人变得更加松弛、平静和安详;能够使人更加友好和善、富于同情心;能够使人在艰苦的环境里,在索然无味的人世上不时地回想起那美好的时刻;能够使人更加执著地追求宗教信仰,更顽强地热衷于自己的宏伟事业。

        高峰体验能够对许多心理性疾病产生一定的治疗效果,许多心理性疾病如性冷淡、抑郁症、焦虑症、自闭症、多疑症、失眠症等都是由长期的心理压抑、精神紧张或心理伤害所造成的,而情感的高峰体验有助于缓解或解除各种心理压抑和精神紧张,有利于补偿各种心理性伤害。[9]

         宗教意念

        宗教信徒有时能够产生某种超脱的意念,并感到自己窥见了终极真理、事物的本质和生活的奥秘,仿佛完成了渴望已久的成就,实现了自己的终极理想,感觉到自己突然步入了天堂,实现了奇迹,达到了尽善尽美,并从这种朦胧而神秘的体验中得到充分的精神满足。

        女性往往因被人爱恋而产生情感的高峰体验,而男性往往更多地从成功、征服、成就和胜利中享受到最大幸福。青年人较易产生高峰体验,中老年人较难产生高峰体验。

        高峰体验是人对于极端价值关系的主观反映,其中,绝望、极度失恋、极端仇恨等属于负向的高峰体验,它是人对极端负向价值关系的主观反映。[9]

引用

1士气与管理——士气心理学 .百度阅读

2情感心理学 李宝斌

3参见百科词条情感

4情感心理形成发展规律及情感控制周志宏

5参见百科词条“人类情感:社会学的理论”

6情感心理形成发展规律及情感控制周志宏

7参见百科词条“情感动力学”

8参见百科词条“情操”

9参见百科词条“情感高峰体验”

认知心理学书籍:《情感暴力

 什么是情感暴力如何正确认识情感暴力以下,心理网我为大家介绍认知心理学书籍《情感暴力》,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浏览!

 内容简介

 生活中,你往往会听到这样的话:

 考这么多分,还不如去死。

 你不嫌丢人,我还嫌丢人呢!

 你就是个吃软饭的。

 我都是为你好。

 奇怪的是,这些如刀子一般锋利的话,往往出自父母、夫妻、恋人、朋友等亲近之人之口,它们像无形的杀手一样伤人至深。为什么这些人会不自觉地“杀亲”为什么原本的爱和友好却以伤害的面目呈现

 本书就是对这种看不见的暴力的深度揭示。作者利用他精深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问题咨询经验,结合具体的案例,深入浅出地为我们讲述了情感暴力的特征和隐藏在这些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进而提出了实际的解决办法,终帮助我们摆脱看不见的暴力的束缚,更好地爱和被爱。

 作者简介

 加藤谛三

 (ホームページ,1938- )

 1938年出生于日本东京,毕业于东京大学教养系、社会研究科硕士。日本知名心理学家、早稻田大学名誉教授、哈佛大学赖肖尔研究所研究员、日本精神卫生学会顾问,同时还担任过日本电台“人生问题咨询”栏目的主持人,2016年被授予“瑞宝中绶章”大赏。

 著有《我们为何如此不安》《做个真正自信的人:现代人透视自我的宝典》《不服输的心理学》《自觉心理学》《“温柔”与“冷漠”的心理》《自我定位心理学》《不高兴的生活艺术》等数十部心理作品。

 编辑推荐

 ★别让你的爱变刀子,也别让他人的爱伤害你。

 你是猪脑子吗

 我这都是为你好。

 你就是个吃软饭的。

 只要是人,都比你强。

 ……

 比真实的武器更伤人的,是这些看不见的暴力。每一种暴力关系,本质上都是控制与反控制双方的博弈。要从这场博弈中“全身而退”,找到爱和幸福,就要从关注自身的心理和情感状态开始,转变引发内疚、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思维方式,学会用温和的方式化解冲突。

 ★停止心理“杀亲”,才能爱和被爱

 人是情感动物,但却不是天生会表达。很多时候,我们明明心怀善意,却给对方带来了坏的后果。如何避免“以爱之名”带来的伤害,如何停止心理“杀亲”本书将给你答案。

 ★哈佛大学资深心理导师情感自修课

 加藤谛三是日本知名心理学家、哈佛大学赖肖尔研究所研究员,同时还担任过日本电台“人生问题咨询”栏目的主持人。多年来,他潜心研究心理学,擅长用心理学的理论解析现代人普遍关心的问题,本书正是他多年的心得。

 目录

 序 章 我们都是情感冲突的局中人

 什么是“善意的操控” /002

 渐渐无法理解自己的感受 /004

 为什么人际关系变得这样复杂 /006

 深藏在“人生倦怠”背后的因果 /007

 自卑到底从何来 /009

 情感暴力的受害者会失去求生欲 /010

 需要注意亲子职能反转 /012

 不是争吵的争吵 /013

 让对方怀有负罪感的人 /015

 情感暴力的受害者最需要的东西 /017

 施虐者的无意识和执着 /018

 第一章有一种病叫“情感习惯”

 虚有其表的爱最可怕 /022

 “情感习惯病”对心伤害最大 /024

 有过度依赖心理的父母 /026

 用道德绑架对方 /028

 因为情感暴力丧失享受生活的能力 /030

 憎恨最善于伪装 /031

 学会用心去看 /033

 情感暴力引起的深刻绝望 /035

 无法理解的事件背后隐藏的秘密 /037

 “巨婴”这种悲剧 /038

 无法意识到伪装的爱必定会陷入圈套 /040

 为了治愈自己的心病而需要对方 /042

 虚有其表的善意实际是憎恨 /044

 患有彼得·潘综合征的母亲 /045

 无论如何理解不了孩子受到的挫折 /047

 向孩子兜售自己的父母最恶劣 /049

 把过去的事拿出来讲会形成双重威胁 /051

 第二章看不见的伪装:情感暴力的N种表现

 以他人的不幸为乐的人 /054

 披着伪善的外衣绑架别人 /056

 情感暴力为何如此难以分辨 /058

 用负面情绪控制他人 /059

 不要将强烈的依赖心理误当成爱 /062

 心理处于溺水状态的父母 /063

 有情感暴力倾向的父母不会夸奖孩子 /064

 只是想从不安中逃脱出来 /067

 对自己绝望的情感暴力加害者 /069

 可怕的“我都是为你好” /071

 贩卖善意的人 /074

 如何区分情感暴力的加害者与被害者 /076

 心的世界中有很多“冤案” /077

 双重束缚丈夫的妻子 /078

 连自己的意志都被剥夺的情感暴力受害者们 /081

 加害者也是心理弱者 /083

 “严厉的家教都是为你好”是一种骗局 /085

 总是责骂孩子的父母更容易有精神压力 /087

 如何辨别真正的家教与虚假的家教 /088

 被道德绑架的人的心理 /089

 正义并不能解决烦恼 /091

 有情感暴力倾向的人会提出矛盾的要求 /093

 意识到自己生活在错觉里才是新开始 /095

 第三章无意识的欺骗:情感暴力的心理机制

 情感威胁 /098

 明白受骗了的时候已经晚了 /100

 狡猾的人善于说好听的话 /102

 以爱之名榨取对方 /104

 一定要小心戴着善意假面的坏人 /106

 突然间,甜言蜜语变成破口大骂 /109

 施虐者无法察觉自己的真实愿望 /111

 用美德去伤害身边的人 /113

 生而为人,我们其实不一样 /114

 为什么强迫别人牺牲的一方喜欢拿良识说事 /117

 为什么会被骗呢 /119

 加害者需要受害者,是一种怎样的心理 /120

 善意,不应该是被别人要求的 /122

 心怀不安的人的攻击性不容易分辨 /124

 反过来攻击委托人的辩护人 /125

 直接表现敌意的人还有救 /126

 扮演好人的坏处 /128

 狡猾的人对弱小的人非常敏感 /130

 情感暴力的受害者心理上满目疮痍 /131

 总是不安、没有心灵的人最容易遭遇悲剧 /133

 “向死而生”的危险性 /134

 情感暴力的加害者意识不到自己的暴力行为 /136

 第四章无法自立的灵魂:受害者的内心世界

 为什么没法对情感暴力提起抗议 /140

 不讲理地夺走你生存的能量 /142

 无法发泄的愤怒,让你的灵魂越来越小 /144

 我明明是受害者,却得不到理解 /146

 纠缠不休的伤害,绝对不会放过对方 /148

 以恩人自居,是一种强行付出爱的行为 /150

 榨取和被榨取的关系不会简单地被破坏 /151

 让对方感到不安并趁机而入 /153

 心怀憎恨却只能沉默的心理 /154

 面对有毒的人,你该怎么做 /156

 为了受到感谢而煽动不安的情绪 /158

 欺负别人来治愈自己的心理问题 /160

 “都是我不好”是一种受害者心理 /161

 身在地狱也是自己的错 /164

 为了掩盖真实而说的话 /165

 “和睦相处”只存在于对等的关系中 /167

 亲切和善并不总是好事 /169

 在对方的心里上一把“道德”的枷锁 /172

 顺从的伙伴没有责任感 /173

 除了伤害,就不会与人相处 /176

 情感暴力的加害者是“孤独的自我陶醉者” /179

 为什么要维护嗜赌的丈夫 /180

 第五章与情感暴力做斗争的方法

 认真又软弱的受害者们 /184

 不会反抗,是因为没有自己的喜恶 /185

 没有信赖关系,就无法拿出真感情 /187

 明明是最能赚钱的人,却没有话语权 /189

 人因为战斗而改变 /190

 和否定的过去说再见 /192

 最恐怖的是“恐惧依赖症” /193

 要明白,加害者没有爱的能力 /196

 受害者也会紧紧抓住加害者不放 /197

 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 /199

 后记 万千烦恼都有它的心理根源 / 201

;

可以说男生喜欢女生,但要说男生爱女生恐怕还不是,因为爱情是需要两个人在毕业后的现实生活中共同经事磨合后才能知道彼此爱有多,有多真的,而这种有着好感的喜欢只可当普通朋友相处,所以无论男孩如何做如何说如何想他叫你好好学习是非常正确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292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