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达多继续着他的苦行,已有几位苦行者一同追随佛陀寻找解脱。悉达多在路上路上遇到了毗舍离的明珠庵婆婆梨,她为她开示:你要克制和我在一起的欲望,财富令人依赖,美貌令人迷醉,它们是歧途之始,让人永远无法满足,难以自拔。悉达多洞悉了她的痛苦,她以为她是自己王宫的主人,却是财富,美貌,地位的奴隶。没有人懂她,而悉达多一眼看穿她的痛苦,她跪在悉达多足下,请求她入住宫中。悉达多看着她,让她了解了她的悲伤,让她想一想,她不是别人眼中的她,“你是谁?”
悉达多问,庵婆婆梨闭眼沉思,悉达多转身离去
庵婆婆梨一直活在别人的眼里,以为自己多么优秀,多么美貌动人,多少大人物想要和她在一起,这些外在的名,利,情已经栓住她,使她沉醉在自我里,以为这就是她想要的,而实际上,她是谁,她自己都不知道。
世间的情和爱已经无法迷惑住这位伟大的修行者,他为众生的幸福走在苦行的路上。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感情问题,当我们面对时可能会产生一系列的消极情绪或者对于这个社会生活的许多不满,首先当这些问题或情绪产生的时候,要尽可能的端正自己的心态,尽量不要一个人呆,要找自己最好的朋友一起或自动寻求他人的关心,这样将有利于自我情感的调节。
世人如此冥顽,妄图改变他人的命运!
病患之人才思弃绝。
嗔怒似火,冥想如水。怒火带来毁灭,冥想助长虔敬。
滴水终归波浪间。
胜败悲欢一念间。
沉静的思绪是通达万物本质的唯一路途,也是解脱的无上妙法。
严肃生活,乐趣不再。
人们都在寻找神,而我却在寻找我自己。
事物皆要相时而动。
繁星光芒虽然可以忽视,但它永远闪耀。
为生计与教育妥协的人难为导师。
爱比空气稀薄,但无处不在。
悲伤一定不是平白无故。
爱浓于水,比光明更灿烂。释放于双眼,没过心灵,让言语芬芳。爱随处可见,在藤蔓和灌木中,在大海和河流里。天鹅彼此跟随是爱,青蛙季风中的鸣叫也是爱。
爱降临人间,使人无所畏惧。
神创造了你,也创造了我。
我是火,是风,是愤怒,是妒忌,也是骄傲,勇气的来源,使你所向披靡,攀上胜利之巅。
硝烟无穷尽,人性方可息!
刹帝利苦战疆场,妻子们苦战情思。
你欲承担众生痛苦,将被泪水吞噬。
今日起,我的欢乐,与你们分享,你们的悲伤,我来承担。
彼此支配,绝非我意;真爱长随,一生所系。
微风轻拂镜湖面,竟生微澜。
七世之后的事我不知道,可我知道下一刻的故事。
安定好自己的心,便不受任何外物所扰。
上主创造了世界,又何以让悲伤充斥人间?
如果死亡是必然的归宿,那么诞生的意义又在于何?
财富并不能治愈苦难,有时反增痛苦。
只有众人思想一致,方可沿同道而行。
人应当如此,与万物相处,令其不生畏惧。
痛苦后才有新生。
罗睺罗意为驱逐痛苦,战胜悲伤,超越一切束缚。
我只要解脱之法,我想要平静。
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又何必争夺。
想拥有光明的未来,就不得不牺牲当下。
贫富之间,业力流转;生死之间,轮回不辍。
在缝隙中观察,怎能看破悲伤?
爱能抚慰任何伤痛。
欢乐转瞬即逝,痛苦绵绵无期。
爱本幻象,离别才是永恒。
断发,意味着抛却杂念,摒弃肉体的欲望。
裹着夜晚的黑暗离家的儿子,会携着太阳的光辉归来。
有人尊敬你时,你的灵魂自然会祝福他们。
知道一条路,与在路上行走,此间千差万别!
蠢货一动脑筋,就会给我们惹来麻烦!
池塘里总有只丑陋的水平,它的腿把池塘里的水搅浑了。可池塘里生长的莲花,却是美丽高洁的象征。
母亲即使入睡,也会照看自己的孩子。
用你的智慧点亮前进的道路吧!
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还沉浸在回忆里!
求知的路上,问问题是第一步。(阿逻罗伽蓝、郁陀罗罗摩子、㤭陈如)
何人请你到此?我的渴望。何物驱使你到此?生命的能量。
思想如海中生起的波澜。
生命的无常是苦之因。
如何超越那无常?感受生命的真理,不动、不朽、永恒。
他抚摸过这朵莲花,我的心已经满足了。
痛苦就是无知。
他人迷失,你也要自甘堕落吗?
不念念追忆过去,不沉浸在未来的幻象中,活在当下吧,就是身心都投在此时此处。
至福之门已经打开,我要唤醒尚处混沌中的人,唤醒他们的思维。
没有欣赏美景的心,只能听到痛苦的回音。
秉持中道,你将看到事物的本质,获得无上的寂静。
我们身不在一处,心却在一起。(耶输陀罗)
要吹奏出动人的曲调,不要专注于笛子上,而要专注于自己。
关注生命的当下,守持中道,就会体会这世间真正的喜悦。
美丽和丑陋,同样由五元素组成,与世间万物并无差别。
嗔怒如同掌心里的火,在你扔向别人的时候,也会先伤了你自己。
真理之路,只有两种错误,其一,半途而废;其二,从未开始。
最危险的火焰是愤怒,最凶狠的野兽是仇恨,最大的陷井是恶行,最可怕的障碍是贪婪。
勿念自我,勿依赖他人,将恐惧拒之门外,也就得到了完全的解脱。
为何总能喜悦安详?斩断从前羁绊,不生起未来之妄念。
觉醒之能力,是为佛。觉醒之道路,是为法。将自我身心投入者,是为僧。而三宝皆在我们心中。
控制身体,控制呼吸,试着感受那数不胜数令人悲苦的情感,经历生命的起伏,简易地活下去,并不是逃避生活,而是保持醒觉。生命就是这些小短句中的正气,不是那些宏篇大论。
怎么才能走上您指的那条路?要亲近善友,那些无法专注禅念的人,也会让你变得怠惰。
日常琐事,都要先行了解,尽最大努力去完成,例如烹饪,饭食,不要看作是一项工作,要当做一次机会。
或许休息禅定都可以消除忧虑与分歧,最终感受到无上的寂静。
要记住清晨,我们睁开眼睛,眼前是新的黎明。
第二集
车夫苏利耶在迦毗罗卫宫外吹响了号角,他把摩耶王后在蓝毗尼园诞下王储的好消息告诉了国王。 国王听到消息后高兴的几乎要晕阙,他朝思暮想的儿子终于出生了。因为是苏利耶传来了喜讯,国王答应他会满足他的一个愿望。苏利耶请国王允许他即将出生的儿子车匿做王子的车夫,国王高兴应允。
在蓝毗尼园,王后等待着国王前来同她一起回宫,而心灵相通的国王也正在赶往蓝毗尼园的路上。
王储出生,有人欢喜,有人忧。这对祥光来说,简直是噩耗,在她看来,王储就是她的仇人,王储的出生意味着她的梦想破碎了,自己儿子提婆达多的王位被夺走了。她的丈夫斛饭王安慰她说要有耐心,仇恨的火焰开始滋生。
国王来到蓝毗尼园,想立即见到王后和儿子,但是鉴于吠陀经典和婆罗门的建议,国王30天后才能见王储。
国王,王后和王储回到迦毗罗卫后,举国欢庆!
晚上,摩耶王后做了一个梦,她梦到一个仙女和她说:王后,你的人生目标业已达成,随我走吧。
摩耶王后梦中惊醒,立即跟身边的波阇王后说:我还有一个使命没有达成,请哥哥善觉王和甘露王后来。根据典籍,王储出生5日后,要为王储举办赐名仪式,舅母必须在场。
国王请语主大师明示王储未来,语主大师说:王储超凡绝伦,他将成为超凡的战士,转轮圣王。他将成为悉达多乔达摩尊王,流芳百世。
晚上,摩耶王后把波阇王后叫到身边,说道:我的心愿已经达成。虽然我想亲自抚养自己的儿子,但是却无法实现了。我时日已到,不能亲眼看见他成为转轮圣王。她嘱托波阇王后作为王储的监护人,抚养悉达多,视为己出,满足悉达多的每一个心愿,照顾好陛下,永远不要忘记她。
波阇王后赶紧请御医和国王过来,此时摩耶王后突发高热,已经失去知觉。
国王见到摩耶王后最后一面,摩耶王后请国王答应她:“请庆贺王储的诞生,勿悼念我的消亡。”
国王因为摩耶王后的去世,悲痛万分,他不肯亲近王储。
语主大师安慰道:凡人难逃四种火:愿火,欲火,胃火,葬火。欲火创造生命, 葬火焚灭万物。摩耶王后已经完成她的使命。国王现在心口不一,只因孤独作祟。王子是他朝思暮想的人,现在却不认他,这样他如何继承王位?
此时,波阇王后抱着王储进来,她劝道:“王储也是摩耶的一部分,是摩耶给了他生命,抱抱他,就像摩耶在看着你。”
听到这里,国王抱过王子,亲吻了他的脸。
此刻,祥光过来了, 她向国王求恩典,希望获得悉达多的抚养权,一并抚养悉达多和提婆达多。 祥光如此打算,是想要控制住悉达多,把悉达多培养成效忠自己儿子的傀儡。国王拒绝了她,因为他不能违背摩耶的遗愿。摩耶生前将悉达多的抚养权嘱托给了波阇王后。
这时,有人禀报,有位仙人在宫外请求觐见。国王听说是此位仙人是阿私陀仙人,甚是欣喜。
阿私陀仙人曾是释迦族国师,国王父王的导师。国王立即前往亲自迎接。仙人见到国王说明来意,此次前来是为了瞻仰国王的儿子,这位非凡之人。
仙人围着王子转了一圈,即绕行宇宙后,哭泣起来。 国王不解,问他何意。仙人说他是为自己而哭,他已然太老,无法亲眼见证王子成为无上觉者。
国王立刻反驳道:“我的儿子不会是位觉者,而是勇士。”
仙人说:“您的孩子赢得生命中的每一场战斗,那将是他自身情感的斗争,他将统治宇宙,众生心灵的宇宙。 王子虽生为刹帝利,但他命中注定将修苦行。宝剑征服疆土,您的儿子征服人心,战争能重绘版图,您的儿子却能改变时代。”
国王说:如果这是神的旨意,我将抗争到底。
仙人说:无论您怎么努力,您的儿子将成为苦行者。
在举国欢庆王储诞生,高呼王储万岁时。仙人在人群中说:“世人如此冥顽,妄图改变他人的命运,人生离奇,离奇啊。”然后,仙人消失在人群中。
《悉达多的心理学》完结篇。
在对现代心理学提出了「怒其不争」的批判之后,作者转向了第二个部分,佛教。这部分写的尤为精彩,在剔除神秘的部分,佛教思想的主线和核心一览无余。
现在,我们跟随作者的笔触,把佛教的核心部分过一遍。
世界法则万万千,佛陀却只有一条: 因缘法 。
首先要明确的是,因缘法不是因果规律。科学里的因果是很明确的,什么条件产生什么结果,而因缘是模糊的;其二是因果是纯物质的,没有人的意志,而因缘则包含意志。
那么,何为因缘法呢?
即因加上缘,产生果。就有点像,一个元素,再加上其他元素,产生新的元素 。
种子这个因,并不会产生果,但有了土壤、水分、阳光、空气等等缘,就会得到果实。这就是佛教最基本的概念,一个不可置疑的法则。
因为有了这个法则,其他一切法则都无法独立存在。因为一切都是因缘和合,「一切」这个概念也包含了法则,故法则也是因缘和合,因缘离散。
因缘法的存在,也决定了佛教的世界观。因缘法表现在空间上,就是世界纷杂,表现在时间上,就是流转不熄,表现在世界,就是一切关联,无单一之物。
因缘法应用在人生上,就是「三法印」: 无常,苦,无我 。(一般所说的三法印说法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
这其中,苦是贯穿始终的概念,但又与我们所理解的苦略有不同。
首先,苦是行苦,即一切都会变化,一切都在变动之中。
其次,苦是坏苦,即好的东西不会持久,花会凋谢,爱情会转淡,生命会消逝。
最后,苦是苦苦,我们对前两种苦的心理反应,即我们理解的痛苦。
这三种苦一起,才是佛教苦的准确内涵。从因缘到人的痛苦,是一个完整的递进链条:
因缘——》无常——》变动——》败坏————》痛苦 。
有人会说,但也不能说人生就是苦,毕竟还有快乐的时候。若我们按照上面所述的「苦」的内涵来分析就会发现, 快乐也是苦 。
首先快乐会变化,其次快乐终将消失、败坏,最后,我们因为失去快乐而变得痛苦。因此,快乐仍然在苦的三重定义之内。
佛陀对苦有七种分类,可以看做是两个大类。第一大类是身苦,包括生老病死四种苦;第二大类是心苦,包括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三种。
作者为了适应时代的变化,赋予了苦新的含义: 苦即烦恼 。看起来也并没有什么不妥。
苦、集、灭、道 是佛教的「四圣谛」,可以看成是悉达多心理学的全部内容。
苦,烦恼的现象;集,烦恼的诊断。这两谛可以视为心理学的理论部分。灭,治疗的目标;道,治疗的方法。此两谛对应于心理治疗部分。
烦恼来源何处呢?佛教认为有四个来源。
来自认知与行为 ,「惑业苦」中的惑,即错误认知,业即行为,说的是错误的认知产生了错误的行为,故带来烦恼。
来自贪嗔痴 。贪婪、嗔恨和痴迷(一般解释为不辨是非,即无明,作者似乎为了对应工整而故意曲解),产生了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烦恼。
来自执着 。禅宗可谓破执的极致,连仪式打坐,甚至佛经佛祖都不许执着,出了不少狂僧。
最后一种是作者认为最重要的来源,也是根本解释,即 来自于无明 。一切根源就是不明白,不明白究竟的真相。
说完了诊断(集),那么如何治疗呢?这就要明确目标(灭)和方法(觉)。
看到了烦恼了病因,目标自然是烦恼的消灭,反过来说, 就是平静 。
平静不是一种情绪。所有的情绪都符合苦的三重定义,只有平静例外。
从认知入手,去贪嗔痴;或者从行为入手,去执着;或者从根本入手,破无明 。
当然,这只是一个大概,具体要做些什么呢?
烧脑的部分来了。作者提炼出佛教的三个独特之处,即其他学说几乎没有深入的领域。
第一,一种想 : 思维不是我 。
佛陀站在了古今中外所有思想家的对面,认为思维不是我。这有两层意思:思维不是主体,故不是我;思维无自我,故不是我。
人可以说是由一些元素组成的,佛陀说「五蕴」,色,受想行识组成人。这好比一辆车,有车辕、轴、轮等组成。那么,请问每个元素中,有没有任何一个拿出来可以称为「车」?并没有。人也一样,只是这些元素组合到一起,暂时称为人。并没有任何一个器官或者意识元素可以用来代表我, 所以人没有主体,任何一个元素都可以细分,故任何一个元素都没有主体,故思维不是我 。
第二层意思,任何东西要称得上「自我」(或称自性),必须满足:独立的,永恒的,自己主宰命运的。这世间,没有任何一件事物能够满足此条件,因为因缘法。故思维无自我,不是我。
同样的道理,身体、世界、一切都不是我。
不是我,并不是说我不存在,而是说, 存在但不实有 。
好了,思维不是我,用在何处?
佛陀有个比喻,第一只箭是初级认知,即感觉,射中你会痛。第二只箭是刺激认知,判断及引起的情绪情感意志。 思维不是我,可以让你拔出第二只箭 。
比如你被一个凳子绊倒,你痛了,这是第一只箭。你开始胡思乱想,谁跟你过不去,要把凳子放到这里,没道德,脚上会有疤痕吗……这就是第二只箭。对我们伤害更大的,往往是第二只箭。
第二,一种我:我不是我 。
前面经过一切不是我,不已经可以解释我不是我了吗?
但是,这里出现了一个很大的矛盾,即佛教的轮回说。如果一切都不是,那么轮回的载体为何?如此一来,佛教的理论就无法自圆其说了。
佛陀对此问题一直是回避的态度,但是明确的否认过单一、不变、主宰的灵魂。
作者从这里找到了解决之道,即否认的是有条件的灵魂,但并未否认灵魂本身。因此,他主张解决之道同上: 存在但不实有 。
于是,无我的概念究竟了。
第三,一种觉:验证无我 。
这被视作是核心之道。觉,即觉知。
感觉发生于器官,觉知发生于头脑。觉知是有意识的,它的核心特征是: 思维不加工 。
这一条路,只存在原始信号:感觉被大脑「觉察」,但没有处理;接着大脑确认「知道」,但仍然没有处理。
觉知打通理论与认知,打通认知与行为,打通身心的隔阂。
觉知的练习也很简单,静坐进入禅定,然后按色受想行识的次序进行觉知 。最终体征到身体、情绪、判断、意志、意识的无常,体证到苦,体证到无我。
大道至简,听一个高手说过,最简单的往往最有效。有此一招在手,也不需要其他法门了吧。
我们终将走向觉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