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语文《两只鸟蛋》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一年级语文《两只鸟蛋》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第1张

篇一小学一年级语文《两只鸟蛋》原文

 我从树杈上取下两只鸟蛋,

 小小的鸟蛋凉凉的,

 拿在手上真好玩。

 妈妈看见了,说:

 两只鸟蛋就是两只小鸟,

 鸟妈妈这会儿一定焦急不安!

 我小心地捧着鸟蛋,

 连忙走到树边,

 轻轻地把鸟蛋送还。

 我仿佛听见鸟儿的欢唱,

 抬起头来,

 把目光投向高远的蓝天。 

篇二小学一年级语文《两只鸟蛋》教案

 学习目标:

 1、检查预习学案。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喜欢朗读诗歌。

 3、懂得鸟类是人类的朋友,有爱鸟的意识和情感。

 教学重点:识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焦急、仿佛”等词句的理解,背诵课文,培养爱鸟的意识和情感

 课前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生字卡片、头饰、学生分学习小组坐好

 教学过程:

 一、播放《百鸟朝凤》的片段。

 二、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小朋友,看看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出示两只小鸟图)这两只小鸟也想来听我们上课,看看哪个小朋友上课最认真,呆会儿还要送小礼物给他呢!

 2、在我们的校园里,小朋友上学、放学的路上,经常能看见小鸟的影子,听见小鸟动听的歌唱。那么鸟妈妈是怎样把他的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的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两只鸟蛋》。(板书课题)

 三、读课文,整体感知

 1、想知道关于两只鸟蛋的故事吗?那就请你们快快打开书到40页,自己读读书吧,要注意,读书的时候读准每个字的字音,遇到自己认为比较难读的字就多读几遍。(生读课文)

 2、现在,我们再把课文读给同桌听听,你读我听,我读你听,两人互相检查,读音正确吗?要是他读得好,就向他学习,要是他有困难,你就帮帮他。(同桌互读)

 3、老师想找位小朋友读读课文,应找几位?为什么?

 4、谁能说说他们读得怎么样?能评一评吗?

 5、齐读。还有想读的吗?想读的同学请你起立,我们一起来读,好吗?

 四、品读课文

 读得真好,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出示鸟蛋),别看它们现在舒舒服服地躺在鸟窝里,原来呀,它们还离开过这个鸟窝呢,想知道在它们身上曾经发生过一个怎样的故事吗?好,那就赶快来学习课文吧。

 1、课文中还有11个要求我们会认的生字朋友,请大家拿出笔,圈出生字,然后再多读几遍。(生圈字读字)

 2、现在11个生字已经找到了,在组长的带领下,互相读一读,考一考,再把你好的记字方法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3、小组里学习生字。

 4、识字游戏:看了小朋友们刚才的表现,这两只小鸟特别高兴,觉得咱班的小朋友都特别能干,他们也想来考考大家,就把他们的'小宝贝都带来了。(出示装有生字蛋的鸟巢)你瞧!每个鸟蛋上都写着快出生的小鸟宝宝的名字,你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吗?

 5、齐读生字。

 五、细读课文,促进感悟。

 1、(1)自己读一读第一小节,你知道了什么?

 (2)谁想读?你觉得他读得怎样?

 (3)想跟他比比吗?一齐读。

 (4)这些词换一种说法之后意思还是一样的,这两只鸟蛋小小的、凉凉的,真讨人喜欢,你们喜欢吗?谁愿意读出来呢?(指名读)

 2、(1)我拿着鸟蛋真是喜欢的不得了。这时,鸟妈妈发现自己的宝宝不见了会怎么样?

 (2)看到这种情况你会说什么?

 (3)妈妈怎么说的?你能不能当妈妈对我说一说?(指名几位同学说)

 3、(1)这位小朋友听了妈妈的话是怎么做的呢?自己读第三小节,边读边表演。

 (2)指名表演读,评价。

 (3)思考:如果把“捧着”换成“握着、抓着”行不行呢?

 4、(1)看见鸟蛋又回来了,鸟妈妈会想什么?

 (2)想想过几天这两只鸟蛋会怎样?是啊!他们会孵出两只可爱的小鸟,小鸟们又会飞上蓝天为我们欢唱。

 (3)现在让我们一起看着书上的插图,把最后一小节齐读一次。

 5、齐读全文。

 六、课堂小结

 1、你喜欢课文中的“我”吗?为什么?

 (知错就改,爱护小动物)

 2、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一起来读全文。(出示课件)

 七、当堂检测

 同学们,你们真棒,不仅理解了这首小诗,而且还读得这么棒,老师相信接下来的学习也一定难不倒你们的!

 1、我会读。(出示课件)

 鸟蛋取下凉快一定捧着连忙轻轻地仿佛抬头投向

 2、请选择一个词说话。

 焦急不安轻轻地小心地仿佛

 3、我最会说。

 这首诗我们学完了,你有什么心里话想说一说?

 教师评价:

 八、指导书写:

 1、老师出示生字:连远

 2、让生说说都是什么偏旁?

 3、老师范写这两个字,生观察。师边写边提醒学生看清“走之儿”的写法。(点和横折折撇两个笔画间要空一些,捺要平,稍稍有些弧度。)

 4、生描红、临摹

 5、评议,师强调“定”的最后两笔,“向”的“口”要往上一些。

 6、生描红、临摹

 九、课后作业:

 1、填空:红红的、绿绿的、软软的、蓝蓝的、甜甜的

 小草()()小草

 花儿()()花儿

 柳枝()()柳枝

 西瓜()()西瓜

 大海()()大海

 2、同桌诗歌表演,加上动作。可以一人扮演妈妈,一人扮小男孩。

篇三小学一年级语文《两只鸟蛋》教学反思

 《两只鸟蛋》是一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是一首儿童叙事诗,讲述了一个小朋友从树上取下两只鸟蛋到送还鸟蛋的事。在这首小诗里,我们能看到孩子在母亲的启发下,幼小的心灵里萌生出对生命的珍爱,对小鸟的关爱,对大自然的热爱。

 我采用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男女生赛读、分组读这些朗读形式,使学生对诗句有了充分的理解与感悟。而对于“两只鸟蛋就是两只小鸟”这一教学难点,通过各种形式的反复朗读让学生来领会,所以对于“小男孩送还鸟蛋就是爱鸟的体现”这一点,学生能完全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我尽管增加了教师范读、配乐朗读、推荐读得好的同学示范朗读,而且尽量给每次的朗读都确立了目标,效果比较理想。在教学中,深入把握学生学情,抓关键词语“焦急不安”、“小心地”、“连忙”、“轻轻地”等词语反复体会来突破难点,效果很好。在阅读教学中,针对学生的`情况循序渐进地指导朗读,让学生从最初的“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到读得“正确、流利”到“读出味道、读出情感”,才能达到最后的“熟读成诵,琅琅上口。”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边塞诗的特点和风格。

 2能力目标:分析《燕歌行》一诗的层次结构和主要的艺术特色--对比。(重点)

 3 情感目标:深入理解诗作所表达的复杂感情和多重主题。

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本诗的情感。

 2赏析艺术技巧。

  教学难点

 1理解本诗复杂而深刻的主旨。

教学设想: 1赏析关键词句→把握所用手法及作用→体味诗人的情感→把握诗文主旨。

 2使用品读法和关键词语替换比较法把握主旨。

 3划块赏析。

 4知人论世,明确背景。

 教学方法:

 朗读法 讨论法 情感体验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边塞诗的一些作家作品;朗读诗歌,整体感知作品;

 通过关键字词解读诗歌第一、第二部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别董大

 (其一)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其二)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这是大家熟悉的高适的两首作品,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他的另外一首作品《燕歌行》。

 边塞诗是以描写边塞地区景物,反映边防将士的生活、战斗、思想情怀的诗篇。边塞诗的起源一直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诗经》中《釆薇》、《东山》等篇章可以说就是边塞诗的最早萌芽。汉魏南北朝时,也有一些作家写了一些边塞诗,而唐代写边塞诗最为流行,尤其是盛唐时期。盛唐时期诗人或多或少都写过一些边塞诗,而以专写边塞诗著名的则是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焕等人。后世因此把他们称作边塞诗派。

 逢入京使(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出塞(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从军行(xing)(其一)(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闺怨(王昌龄)

 闺中**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凉州词二首(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2作者

 高适,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高适生于702年,比李白、王维小一岁。他早先家境贫困。元代辛文旁《唐才子传》说,高适年青时,性格落拓,不拘小节,不喜欢当时人都热衷的科举考试,而经常混迹于一些赌徒中间。但他的名气却传播的很远。20岁时,高适到长安求官没有成功,于是他就在今河南省开封、洛阳、商邱一带漫游了很长一段时间。唐玄宗开元19年(731)高适到了北方边疆,参加征服契丹的战争,他想在边塞寻找一个报国立功的机会。虽然这次他没成功,但在这段时期内,他却熟悉了边塞和边塞生活,并写下了不少边塞诗,表露了他对当时边境战争的看法和希望,以及为国立功的抱负。

 高适是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与岑参齐名。文学史上把他们称为“高岑”。高适的边塞诗,气骨遒劲,笔力浑厚,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征战生活和他报效国家的热情。对唐朝军队内部的黑暗现象,揭露的也很深刻。《燕歌行》是高适所有边塞诗中最为杰出的一篇。

 3燕歌行

 是乐府古题,也就是汉魏乐府音乐中一支曲调的名称。“燕”是战国时期一个国家的名字,地域在今河北省北部。可能就是那一带的民歌曲调。“歌行”是一种诗体,属“古体诗”。句数及每句字数无定,音节格律比较自由,易于叙事抒情,一般篇幅较长。

 4写作背景:

 原序: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开元十五年(727),高适曾北上蓟门。二十年,信安王李祎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 张守珪传》)。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二、朗读诗文,划分诗节

 1“感征戍之事”的三方面 :

 所“感”唐家声威。

 所“感”思乡盼归之情。

 所“感”军中苦乐不均。

 2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

 第一层八句写出师,着力烘托气氛;

 第二层八句写战败,揭示其原因;

 第三层八句写被围,刻画相思之苦;

 第四层四句写死斗,突出壮志豪情。

 三、通过关键词分析赏读诗文

 (一)出师

 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

 1总结诗人描写“出师”渲染怎样气势结合全诗,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这种气势的描写(结合“摐金伐鼓”和“旌旆逶迤”来分析)

 明确:透过这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为下文反衬。

 2“本自”和“非常”这两个虚字有何作用

 明确:“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貌似揄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预伏下文。樊哙在吕后面前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所以,这“横行”的由来,就意味着恃勇轻敌。唐汝询说:“言烟尘在东北,原非犯我内地,汉将所破特余寇耳。盖此辈本重横行,天子乃厚加礼貌,能不生边衅乎”

 3赏析“飞”和“照”两个动词的表达作用

 明确:“校尉羽书飞瀚海”,一个“飞”字警告了军情危急。

 “单于猎火照狼山”,一个“照”字以火光熊熊写出了敌人的威势。

 4“榆关”“碣石”“瀚海”“狼山”四个地方连缀,有何表达作用

 明确: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气氛也从宽缓渐入紧张。

 (二)战败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1战士们作战的条件有哪些不利之处请你概括。

 明确:①“萧条”自然条件恶劣;②“凭陵”敌人来势凶猛,战力强;③“风雨”天气之恶劣。总结:渲染了战势的危急与战斗条件的恶劣。

 2“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种对比的手法的作用。

 明确:运用鲜明的对比,将战士的为国死战和将领的寻欢作乐对照来写,虽无任何议论,但情感和观点却得以显露,充满了愤怒和讽刺。

 3“大漠”“穷秋”“塞草”“孤城”“落日”“斗兵”六个意象营造怎样的意境

 明确:荒芜、衰败、冷落、凄凉的意境,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4你认为唐军战败的原因有哪些主要原因是什么

 明确:自然条件恶劣,气候条件恶劣,敌人凶猛善战,将领与战士的矛盾。其中官兵的矛盾,尤其是官的寻欢作乐,不爱惜士兵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四、课堂小结

 汉军出关气如山,大漠御敌却败战。将军恃宠把敌轻,哪管人命丧黄泉。

 为邀战功轻易出兵,边关生活苦乐不均,导致临敌败战。但对于兵士来说,遭遇的苦难远不止这些。

五、布置作业

 1熟读《燕歌行》;

 2预习课文下半部分。

 六、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关键字词赏读诗文;

 概括诗歌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一、通过关键字词解读课文第三、第四部分。

 (三)被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1征人思乡,分离之苦,本是边塞诗的传统内容,诗人此处是如何写征人之苦的

 明确:(扣住“久”“断肠”“空”,体会征人内心之苦)

 从士卒和思妇的角度写出“久”“怨”。

 “久”:士卒愈遭冷遇,愈感寒心,思乡之情愈切。

 “怨”:不在出征,而在边将无能、决策失当造成久戍不归。

 2这段诗文写征人和思妇的彼此分离和思念之苦,与全诗描写战争过程是否背离有何联系

 明确:没有。写征人和思妇的彼此分离和思念之苦从侧面写出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痛苦,生离尚且事小,征人与思妇担心的是这次出征便是死别,忧心不断,痛苦便加倍。

 此处写征人与思妇的相思之苦与将军的“美人帐下犹歌舞”形成鲜明对比,强调征战的主题。

 3“绝域苍茫无所有”与“杀气”“阵云”“寒声”“刁斗”矛盾吗怎样理解

 明确:边城遥远,难可度越。偏远边陲,苍茫广漠,一无所有。--征战生活的艰苦。(空间上写出飘零孤独之苦)

 白天所见,晚上所闻。战争气氛的紧张。(时间上写出征战生活的日夜不宁)

 4征人思妇之苦与对汉将的谴责有何联系

 明确: 这一段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汉将更深的谴责。应该看到,这里并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铁衣远戍辛勤久”以下三联,一句征夫,一句征夫悬念中的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城南**,日夜悲愁,但是“边庭飘飖那可度”蓟北征人,徒然回首,毕竟“绝域苍茫更何有!”相去万里,永无见期,“人生到此,天道宁论!”更那堪白天所见,只是“杀气三时作阵云”;晚上所闻,惟有“寒声一夜传刁斗”,如此危急的绝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间,不由人不想到把他们推到这绝境的究竟是谁呢这是深化主题的不可缺少的一段。

 (四)苦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1“相看白刃血纷纷”与上文哪句内容形成鲜明对比“死节从来岂顾勋”与将领形成怎样的对比

 明确:“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最后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他们是何等质朴、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可悲呵!诗人的感情包含着悲悯和礼赞,而“岂顾勋”则是有力地讥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汉将。

 2为什么“至今犹忆李将军”李将军与诗中的将领有何不同

 明确:李广:骁勇善战,足智多谋,身先士卒,不贪功,爱士兵。

 将领:无勇无谋,恃勇轻敌,远离前线,寻欢作乐,好大喜功,不问士兵死活。

二、艺术特色归纳:

 (一)思想内容:

 本诗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概括了开元年间唐军将士戍边生活的多个方面。重点在于揭露军中官兵苦乐悬殊,抨击将帅腐败无能切不恤士卒,对浴血苦战的士兵寄予深切同情。

 (二)艺术特色:

 1善于描写边塞风光,渲染战争气氛;

 2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3 运用对比手法,深化作品组主题:

 汉将(男儿):重横行--半生死--斗兵稀--空回首--死节不顾勋。

 将军:美人帐下犹歌舞--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四组对比:唐军-敌军 ,士兵-将军,征人-思妇,古将军-今将军

 4七言歌行,参用律句,句式整散相间,语言铿锵有力,形成音调之美。

 (三)本诗的风格:

 雄浑悲壮,风骨凛然。

三、课堂小结

 汉军出关气如山,大漠御敌却败战。将军恃宠把敌轻,士卒微命丧黄泉。

 明月中天盼重逢,黄沙湮没难相见。若使龙城飞将在,征罢回还应不难。

 此诗通过边塞战场各种尖锐矛盾的深刻反映,热情歌颂了爱国将士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英雄主义精神,揭露了封建时代军队中残酷的阶级压迫。对“将军”的腐败导致战争的失利予以有力的鞭笞,对广大士卒的悲惨遭遇表达了深刻的同情。

 四、课堂训练(文科班)

 燕歌行(曹丕)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

 念君客游多思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1比较曹丕的《燕歌行》与高适的《燕歌行》。

 明确:曹丕的《燕歌行》,是中国第一首比较成型的7言诗,一共有两首,第一首比较著名,主要写闺中女子的思夫之情;而高适的《燕歌行》,则属于边塞诗,描写了一次战斗的艰辛,还有就是对军官和士兵的不同生活提出了微些讽刺;《燕歌行》这诗的主旨很复杂,一方面对广大士兵的艰难遭遇给予深切的同情,而另一方面,则对李唐王朝穷兵黩武的残酷现实有着不满,然而他还希望广大将士报效祖国,维护我国的广大河山。

 五、课外阅读(文科班)

 塞下曲 高适

 结束浮云骏,翩翩出从戎。且凭天子怒,复倚将军雄。

 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

 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战酣太白高,战罢旄头空。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

 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

 塞上 高适

 东出卢龙塞,浩然客思孤。亭堠列万里,汉兵犹备胡。

 边尘涨北溟,虏骑正南驱。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

 惟昔李将军,按节出皇都。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

 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倚剑欲谁语,关河空郁纡。

 蓟门行五首 高适

 蓟门逢古老,独立思氛氲。一身既零丁,头鬓白纷纷。勋庸今已矣,不识霍将军。

 汉家能用武,开拓穷异域。戍卒厌糠核,降胡饱衣食。关亭试一望,吾欲泪沾臆。

 边城十一月,雨雪乱霏霏。元戎号令严,人马亦轻肥。羌胡无尽日,征战几时归。

 幽州多骑射,结发重横行。一朝事将军,出入有声名。纷纷猎秋草,相向角弓鸣。

 黯黯长城外,日没更烟尘。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古树满空塞,黄云愁杀人。

 六、布置作业

 1背诵《燕歌行》;

 2完成学案上的课外练习。

  七、教学反思

饮酒说课稿1

说明:前面是学案,本资源包括学案(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案)、教案、课件三部分,学案将学生要掌握的知识点以习题形式出现,督促学生先自学,教师批改后再根据做的情况讲解,只讲学生不会的,力求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教案是学生展示的方案,学案中学生已会的无须再讲,因此教案应酌情使用,以求真正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学会学习,欢迎采用!

25、诗词五首

龚兵

教学目标

&61557;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诗歌的朗读技巧,能背诵、默写这五首诗

2、理解诗词的内容,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

&61557;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作品

2、通过阅读方式,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体会古诗韵律

3、通过设疑,讨论等方式,体会诗人的感情

&61557;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诗歌的特点,培养学生情感

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味诗词中蕴含的情感

2、理解五首诗词的内容

3、背诵、默写这五首诗词

教学难点

1、领悟诗词中的情趣

2、五首诗词的写作特色

课时安排 2课时

《饮酒》的说课稿

第一课时

示标:

1、理解诗的内容,感悟诗的意境

2、体会诗中蕴含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诗词并背诵

一、简介作者

陶渊明,字元亮,著名诗人、辞赋家、散文家29岁时出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后来又出任彭泽令,郡里派督邮到县里来,县吏叫他束带迎接,他说:“吾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就离职回乡《饮酒》 诗都是陶渊明在酒后写的,共20首课文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这首诗大约写作者归田后12年,诗人通过眼前的景物的叙述,说明“心远地自偏”的道理,表明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得乐趣的恬适之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王湾,唐代诗人

韩愈,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宋八大家”之首

二、自学展示一

展示内容:生字词

展示要求:能准确读写生字词

学习达标:积累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明确:

悠然(yōu)车马喧(xuān)霜重(zhòng)润如酥(sū)角声(jiǎo)

三、自学展示二

展示内容:《饮酒》《次北固山下》《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的学习

展示要求:请同学们结合注释了解诗意,然后思考、讨论下面的问题:

(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什么“而无车马喧”?

(2)“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领会到“真意”,却忘了怎样表达,诗中的“真意”是指什么?

(3)《次北固山下》每句各写了什么内容?

(4)《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诗中为什么说早春的草色比满城的处处烟柳好呢?

学习达标: 能有感情的朗读诗文,能分析各诗句

明确:

(1)车马喧”是指世俗的纷扰,并不是指人们通常所说的车马喧闹的声音所以当诗人心远时,也就是说诗人精神超凡脱俗时,自然身处闹市,也就像居住在偏僻安静的地方开头四句诗,表达了诗人鄙弃追名逐利之心的人生态度

(2)“真意”是指诗人远离世俗,过着从容闲适的归隐生活的乐趣

(3)a、写江水浩渺、视野开阔的景色

b、写青山绿水掩盖不住旅途忧虑情怀

c、写景致的缺憾残夜的海日和旧年中的江春,使人顿生惆怅之情

d、写思乡之情

(4)因为“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草色,是早春时节所特有的,它柔嫩饱含水分,象征春回大地、万物更新的勃勃生机而烟柳呢?已经是“杨柳堆烟”的时候,何况“满”城皆是,不稀罕了到了暮春,色彩浓重,反倒不那么惹人喜爱了

三、 自学指导三

展示内容:诗中蕴涵的情感及写作特色

展示要求:能借助对诗歌的意境的体会说出诗的主题

学习达标:能准确理解作者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

明确:

感情分别是:

《饮酒》通过眼前的景物的叙述,说明“心远地自偏”的道理,表达了诗人远离世俗,过着从容闲适生活的乐趣

《次北固山下》这首写景诗描写了作者的羁旅之情,表达了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突出了作者对早春的喜爱

写作特色:

《饮酒》情、景、理三者融合,诗人写出了幽美淡远的景和怡然自得的情,在情景交融中蕴涵着万物各得其所的哲理

《次北固山下》这首诗的特色是借助长江风景的描写,写出诗人的乡愁乡思,即景生情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从春色的特征,语言清新、口语化

七、当堂检测

1、小组过关,能背诵默写

2、完成课堂检测

第二课时

示标

1、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这两首诗词

一、 简介作者

李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他少有诗名,曾受到韩愈的赏识,27岁因病逝世,今存诗240首,在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诗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马致远,元代戏曲家、散曲家,号东篱,大都(北京人)

二、自学展示一

展示内容:

理解诗意,体会意境

展示要求:

(1)请学们结合注释边读边理解这两首诗的意思,

(2)《雁门太守行》全诗以浓墨重彩描绘了两个场景,前四句描绘了什么内容?后四句描绘了什么内容?

(3)《天净沙&8226;秋思》请同学们结合注释理解词的内容,想象曲中描绘的画面,然后说说在这首词里哪几句写景?写出了哪些景物?哪几句直抒胸臆,道出了天涯游子之悲?

学习达标:

能有感情的朗读诗文,能分析各诗句

明确:

(1)诗意让学生自己说出大意即可

(2)前四句写的是日落边关将士守城的情景第一句用“黑云”一词形容敌军来势汹汹第二句“甲光”一词与“黑云”相对,显示了首城将士的雄姿英发第三、四句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了这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后四句写援军的活动其中写出了双方的苦战及将士欲以身报效国家的豪情

(3)略

三、自学指导二

展示内容:诗中蕴涵的情感及写作特色

展示要求:能借助对诗歌的意境的体会说出诗的主题

学习达标:能准确理解作者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

思想感情:

《雁门太守行》描绘的是将士们在靠近北方的边境地区奋勇杀敌的壮烈场面,赞颂了将士们的战斗意志和誓死报国的决心

《天净沙&8226;秋思》这首散曲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写作特色:

《雁门太守行》这首诗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作者就像高明的画家,特别善于调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传情

《天净沙&8226;秋思》

这首小令寄情于物,把凄苦愁楚之情,通过众多自然景物的鲜明形象,浓重的深秋色彩,刻画得淋漓尽致因此,此曲被后人称为“秋思之祖”

四、 当堂训练:

1、生词互检

2、背诵五首诗

3、用正楷字默写这五首诗

  学习目标

 1、感受夏天的特点。

 2、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课文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

  学习重点

 品味文章的语言魅力。

  学习难点

 感受作品的理趣与情趣。

  知识链接

 走近作者:

 梁衡,1946年生,山西霍州人。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作品曾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1996年在《佛山文艺》发表的散文《忽又重听“走西口”》,获《美文》《文学自由谈》《佛山文艺》三家联合举办的“心系中华”散文征文优秀奖。有散文《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教材。主要著作有《新闻三步曲》(三卷)《数理化通俗演义》(两卷),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雄》。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匍匐( )( ) 澹澹( ) 芊芊( )

 磅礴( )( ) 黛色( ) 贮满( )

 2、解释下列词语。

 (1)芊芊:

 (2)主宰:

 (3)春华秋实

 (4)闲情逸致:

 3、选词填空。

 (1)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种紧张、热烈、( )的旋律。

 A.急切 B激烈 C急促 D急忙

 (2)火红的太阳( )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

 A照 B晒 C沐浴 D烘烤

 (3)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 ),在天地间升腾。

 A走动 B滚动 C劳动 D飘动

 4、细读这样的优美句子:“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句式有什么特点?你能发挥想像再仿写一两句吗?

 5、梁衡散文以思想性、议论性见长,其散文语言多叙述和议论,但本文有点特别,以描写居多。许多描写细致生动,富有韵致,如第二段描写乡野景物,诉诸人的各种感官,以形象性见长。请问:“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这是第二段末尾的句子,应该怎样朗读?“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隐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合作探究

 6、作者梁衡笔下的夏具有哪些特点?

 7、举例说明,作者是如何抓住夏天景物特征来描写夏天的?

 8、文章如何采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夏天的特点的?

 9、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精读精练

 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 )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 )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 )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它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漫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风了;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10、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一组词语,恰当的是( )

 A垂直 顶着 悄然生长 B长着 结着 默默前行

 C挑着 举着 匍匐前进 D舞着 摇着 欢乐行进

 11、理解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秋的终点:

 ②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

 可是:

 12、结合语境,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的。

 13、第二段结句中“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一句,与第一段中哪一句相照应?

 14、这两段文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主题阅读

 (-)阅读下面诗句,回答问题。

 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15、阅读上面这首诗,说说与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遍地黄金

 ①人蜷缩在湿漉漉的雨季,整个儿像一颗受潮的糖,沮丧而又无奈。

 ②前日忽然放晴,心,也就跟着晴了。从南窗望去,那边楼缝的坡地上一如往年,绽出一抹**。还刚刚惊蛰呢,油菜花这么快就开了?中午儿子放学回家,进门就说,路边的菜花约好了似的,一夜工夫全黄了!下午乘车去市郊,果见满畈满坡一片片明艳的黄,一种生命的喜悦油然灌注全身。

 ③几乎已成条件反射,人一见到油菜花,忧郁的心境就豁亮了。油菜花,我从小年年见,但着意关注它,是在病重以后。四年前腿骨发生病变,每周需去武汉两次,接受希望渺茫的康复治疗。也是雨季,天色像心境一样阴晦,人默坐车上,打不起丁点精神,对人生已失去信心,甚至对生命也没有更多的留恋。就是这个时候,对车窗外成片成片的油菜花,我有了不同于以往任何时候的感觉,那种蓬蓬勃勃的美,使我的心情变得轻松许多。它那浓郁的生气无形中感染了我,唤醒了我生命中沉睡的信念,生活是美的,生命是可留恋的呀!从此,每年油菜花开时节,虽是行走艰难,也要拄着拐杖到郊外看看,我才不怕得什么花粉症呢。

 ④要论好看,任何一种单朵的花都会比单朵的油菜花好看得多,单朵的油菜花细小单调而不起眼,它之所以让我有了生命的感动,是因为这些花是以集团军的面貌出现的,显现出一种浩浩荡荡的生机,一种攻城略地的气势,一种汪洋恣肆的活力。油菜花才真正是太阳之光,是光和热的象征。

 ⑤多少个响晴天,我恋恋地望着窗外,对妻子说,陪我去看看那些油菜花吧。去了,在地头一站就是好半天。所有的油菜花,不论高的矮的,壮的瘦的,一律顽强地展示着自己那一份生命的本色。它们的黄,既不是初春的柳芽那种嫩黄,也不是菊花、葵花的那种老黄,那是一种青春的黄,黄得明净,黄得酣畅,黄得秀朴,黄得平净如水,黄得恬柔如笑。我偷偷给它取了个名字:女儿黄!灿烂的黄花下面,是绿得发暗的秆和叶,青葱的生命高擎着纯情的黄,托展着一个欣欣向荣的季节的美丽扉页。黄花满眼,清芳扑鼻,看花人沉醉了,恍觉自己也变成了一株充满青春活力的植物。

 ⑥油菜花似乎不怕雨打风吹,它前谢后继地开着,整体花期比一般的花都长些。油菜花开了,再阴晦的日子也不难耐了,那爽心的亮色风雨收不去,望一眼,心田就会洒满阳光,它们其实就是活的香的阳光!更多的时候,我于户内凝望油菜花,在病榻上斜靠着,看书倦了,总喜欢透过窗子看对面楼缝里的那片油菜花,那差不多成了一种生命的需要。油菜花谢了,没有画家会为我在窗外画一片女儿黄,但我不会再阴郁,花事一过,就是青阳朗朗的夏季了,阳光里流淌着无尽的菜花黄。我本质上仍是个农夫,春天于我,是希望的季节,更是收获的季节,我收获遍地黄金,那是一年乃至一生受用不尽的黄金!

 16、油菜花“生命的本色”是什么?

 17、第④⑤段中从哪些方面描写了油菜花?请概括回答。

 18、 第⑤段写油菜花的黄,为什么还要写柳芽的黄、菊花的黄、葵花的黄?

 19、概括说明油菜花对“我”生命态度产生的重要影响。

 20、文章主要内容是写油菜花,却以“遍地黄金”为题,说说你的理解。

 (三)阅读下面的文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鸟 语

 黄明山

 向晚时分,我陪爱人到公园去散步。

 这是一座新修的穿越城市中心的公园,狭长,半自然,依水筑路,颇具水乡特色。

 突然听到鸟的叫声,清脆而婉转。我一惊,这是我今年也是近年以来听到的最真切的鸟语。如此近距离,不能不让我生出几分感动。

 “是什么鸟?”

 “黄鹂,两个黄鹂鸣翠柳。”爱人脱口而出,喜形于色,完全不像久病后的康复者。显然是鸟语的作用。

 鸟语如歌,一只鸟就是一个歌手,一个大彻大悟的歌手。鸟一生中都在歌唱,不管发生什么,即便在呻吟,也不放弃,直到翅膀化作泥土。

 有鸟语引路,我的面前打开了一片记忆的天空。

 最有乡土情结的要算俗称叫天子的云雀,也叫云燕。光名字就很光彩,很动感。灵如雀,形似燕,飞入云,叫满天。初夏时节,小麦抽穗,劳作后稍事休息的牛儿正摇着尾巴,悠闲地吃着农民从麦田里扯起的燕麦或从沟垄边割来的青草,这时就有云雀从草丛中“嗖”地射出,像鸣镝,直冲云霄。随着吱嘎吱嘎的叫声满天荡漾,大地上全是仰望的目光。许是云雀知道人们在看它,又怕因为速度太快看走了神,先是辽辽远远地叫,然后一动不动地定格在那儿,像依附着什么,只把一双翅膀扇动。云雀的叫声里,溢满了小麦灌浆的醇香。

 唧唧喳喳的麻雀,语言简短得像方言。麻雀小,尽往有粮食的地方钻,成群结伙,吵闹声不绝于耳。麻雀的叫声与赶秧雀的姑娘的歌声交织在一起,成为稻草人的音乐天地,也是原野的一大景观。

 鸟语给我们幻想,让我们迷惑。鸟语的情感,鸟语的色彩,使我们始终无法穷尽其奥妙。

 对鸟语的模拟,大概是艺术家们激发创作灵感的一条通幽的曲径。刘天华是一个用手指抵达鸟语的高人。他创作的二胡曲《空山鸟语》是解读鸟语的一次尝试。两根弦,流淌出山与鸟的和谐之源,天籁之音。在鸟语的招引下,我们感受着乐曲音色的听辨和情绪布陈的风景。空山之空,乃是充盈万物的无穷之大。置身于鸟语的梦幻中,一切都变得纯粹、优雅、安宁。

 我到过武汉东湖边的鸟语林。那可真正称得上是鸟语天空。那些悦耳动听的鸟语无疑是世界上最美的音乐。鸟语斑斓,直让人顺利地完成了从听觉到视觉的过渡。你看,那么多鸟的花冠,鸟的羽毛,鸟的翅膀与它们个性迥异的叫声相得益彰,成为大自然天造的杰作。以鸣禽为亮色,组成了一个偌大规模的歌剧院。丹顶鹤、绿孔雀、白鹳、红腹锦鸡、金雕、乌雕,还有来自异国的金刚鹦鹉、黑天鹅、火烈鸟……全都云集于巨大的鸟类活动网之下,又不舍其飞翔的自由。我十分欣赏鸟语林的设计宗旨:既求鸟类生态环境,又求造园艺术精美。走进鸟语林,你不能不萌生与鸟们交流的意想与欲望。

 众多的鸟语,就像润物的'细雨,构成了一套因地制宜的启蒙教材。鹧鸪喊雨,喜鹊报喜,布谷催耕,雁过留声……鸟语的涉及面和包容量之大,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人间四季,天下六合,鸟语,原来是会歌唱、会飞翔的星辰。

 或许生态是一个矛盾体。正是一些矛盾的自然消长,才构成了万物生灵的和谐。从这个意义上讲,留住鸟声,让鸟语滋润或者渗透到我们的生活,又成了我们别无选择的一种责任。

 我们行走着,月亮出来了,爱人说:“现在鸟的叫声好像多起来了。”

 月华如水,鸟语沐之。

 21、下面这段话中加点的“射出”如果改为“飞出”好不好?为什么?

 初夏时节,小麦抽穗,劳作后稍事休息的牛儿正摇着尾巴,悠闲地吃着农民从麦田里扯起的燕麦或从沟垄边割来的青草,这时就有云雀从草丛中“嗖”地射出,像鸣镝,直冲云霄。

 22、文章语言优美,内涵丰富,请仔细品味下面句子,作点赏析。

 云雀的叫声里,溢满了小麦灌浆的醇香。

 23、“有鸟语引路,我的面前打开了一片记忆的天空。”在这片记忆的天空中,作者主要写了哪三件事?

 24、仿写句子。

 鸟语如歌,一只鸟就是一个歌手,一个大彻大悟的歌手。

 鸟语 。

 25、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6、阅读下列链接材料,结合上文,谈谈你的一点感悟。

  相关链接

 材料一: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诗经·小雅·伐木》

 材料二:1962年,蕾切尔卡逊在其醒世之作《寂静的春天》中指出,人类滥用化学农药、毫无节制地破坏自然环境,必将危及地球其他生物乃至人类的生存,最终会导致“鸟儿不再歌唱,鱼儿不再跳跃于水中”的毫无生机的寂静的春天。

 --选自周娜等《鸟类--农林业的绿色使者》

 材料三:1986年5月,23岁的徐秀娟大学毕业后,怀着对家乡的眷恋和对事业的梦想,只身来到刚起步不久的盐城珍禽自然保护区,承担起丹项鹤的繁殖与驯化工作。1987年9月16日,为了寻找前一天迷失的天鹅,她消失在滔滔的流水中……

 --选自《大自然·黄海湿地》

  能力提升

 27、作者说历代文人极少写夏季,事实上是有一些的,同学们想想写夏的诗句有哪些,举出连续的两句?

 28、为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国家正在大力提倡“阳光体育”活动。作为一名中学生,应该积极行动起来,主动参与到这一活动中去。

 A、请你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为这次活动拟两条宣传标语。

 ①

 ②

 B、假如你是体育委员,请为你们班拟一个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的方案。

 活动主题:

 活动目的:

 活动方式(两项以上):

  教(学)后记

 参考答案

  自主学习

 1、púfú dàn qiān pángbó dài zhù

 2、(1)芊芊:草木茂盛 (2)主宰:统治

 (3)春华秋实: 春天开花,秋天结果。

 (4)闲情逸致:闲适的情致。

 3、(1)C (2)D (3)B

 4、此题意在品味语言,又学以致用,训练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达。这两个句子,概括性强,又生动形象。它们句式相同,字数也差不多,语句错落有致,琅琅上口。仿句可以丰富多样,如:

 冬之色为冷的白,如冰雪,如天云,孕育着新的生命力。

 冬之色为死的灰,如草木,如泥土,宣告旧生命的终结。

 5、逐渐升调;悯农。

  合作探究

 6、紧张、热烈、急促

 7、①(例如第二段)描写夏景--选择细草成厚发绿烟成黛色长墙蝉太阳烘烤麦浪翻滚热风浮动等极具季节特征的景物描写

 ②对“旺季”描绘--麦子刚割过棉苗(挑)、高粱、玉米(举)、瓜秧(匍匐)

 ③用“五月人倍忙”体现夏于紧张、急促的旋律用田间挥镰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快打等来具体表现。

 ④抽象事物具体化--色彩冷、赤(抽象)用“碧波、嫩竹”具体表现冷;用“夕阳、红叶”具体表现赤

 8、文章首段总领全文,点出夏天的特征,下文就紧扣其来写。第二段运用对比,把春天的景物和夏天的景物相比较,从而突出了夏天的特点:万物都在向上。接着笔墨自然过渡到成熟的麦子上:金**铺天盖地,麦浪翻滚,那一份磅礴,升腾在天在之间,于是,夏天来了。第三段,又把夏之色和春之色、秋之色作比较,极力描写夏的旺。

 9、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关注百姓的人,作者赞美夏天其实是在赞美人类伟大的劳动,赞美辛勤劳作的农民。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其赞美热爱之情。

  精读精练

 10、C

 11、①把秋作为终点 ②是不是

 12、①白天紧张地劳动;②夜里还要担心天气是否有变化;③还要忙着管理球手的作物。

 13、“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

 14、抒发了作者对夏天的喜爱和对辛勤劳动的农民的赞美。

  主题阅读

 (-)

 15、这首唐诗描绘了一幅情调清和的夏日图画,表现诗人悠闲自在的闲适情趣、而课文抒发的是对夏天充满“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的赞美,和对那些在夏日里分外繁忙的农人的讴歌,表达作者对这种充满激情的火热生活的向往。

 (二)

 16、生机;气势;活力(文字不求一致,意思对即可)

 17、形状;态势;花色(文字不求一致。)

 18、为了衬托油菜花的黄。或:为了更加突出油菜花的黄。(意思对即可)

 19、油菜花唤醒了“我”生命中沉睡的信念,使“我”认识到生活是美的,生命是可恋的。(意思对即可)

 20、油菜花遍地都是,呈现一片**,犹如遍地铺满黄金;油菜花在“我”生命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像黄金一样宝贵,值得珍视。(意思对即可)

 (三)

 21、不好。“射出”写出了云雀的机灵、轻捷,突出了鸟儿飞出速度之快的特点。

 22、略。如:初夏时节,云雀的叫声满天荡漾,田野上小麦抽穗扬花,呈现出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

 23、(1)听乡村云雀和麻雀的叫声。(2)赏刘天华的《空山鸟语》。(3)游武汉东湖边的鸟语林。

 24、略。如:鸟语如诗,一只鸟就是一个诗人,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

 25、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26、略。如:鸟语是大自然的天籁,曾经抚慰我们祖先的灵魂,滋养我们的心灵,美化我们的生活,如今鸟鸣声渐渐远离了我们的生活,我们有义务保护自然环境,让鸟声继续荡漾。

  能力提升

 27、①田家少闲月,五月人更忙

 ②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③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④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28、A、①示例:投身体育活动,做阳光少年。②练强键体魄,做未来雄鹰。

 B、活动主题:强身键体,人人参与。(必须从班级角度出发,对活动内容简要概括。)

 活动目的:通过开展“阳光体育“活动,提高同学们的身体素质,争做身心健康的中学生。

 活动方式:①晨跑②跳绳③登山④小组球类比赛⑤小组广播操比赛等。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荷叶母亲》七年级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荷叶母亲》七年级语文教案1

  教材分析

 《荷叶母亲》选自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自读课文《散文诗两首》,两篇散文诗歌,均以母爱为主题,表达儿女对母亲深情的眷恋与赞颂,

 《荷叶母亲》是一篇赞颂母爱的美文。作者被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生活场景所感动,而联想到母亲的呵护与关爱。她以荷叶为题,托物抒情,吟唱了一曲母爱的颂歌。文如平静的春水里繁星的倒影,晶莹璀璨,又耐人寻味。

  学情分析

 文章歌颂母爱,文字质朴,情感真挚,极易引起共鸣。要引导学生多角度感悟文章,激发学生的感情,激发学生感恩之情。同时引导学生探究文章托物抒情的写法,抒发内心真挚的情感。

  教法学法

 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还课堂以生命力,还学生以活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为本、因学论教,对学生的学法进行正确引导。

 情景创设法:课前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创设情境。

 朗读法:学生朗读与品读相结合,提高朗读水平,培养朗读欣赏能力。

 讨论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师生互动,共同讨论,突破重难点。

  教学目标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根据这篇散文诗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目标:

 1、有感情朗读文章,体验人间真情,培养感恩的情怀。

 2、品味朴实、清丽的语言,学习托物抒情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2、教学难点

 学习托物抒情的写法,尝试借助具体的形象或事物来抒写感情。

  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课前请同学们欣赏一首歌。

 课前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或《母亲》(阎维文)

 刚才我们听到的音乐,看到的画,所表达的共同主题是什么?(母爱)

 对,母爱千年,沉浸于万物之中,充盈于天地之间,流淌于岁月的长河。她们的爱,如春雨润物无声,如太阳和煦温暖。歌唱家用优美的歌声赞美母爱,那作为现代文学家的冰心又用怎样的语言来歌颂这份浓浓的母爱呢?下面让我们走进散文诗《荷叶母亲》,一同去欣赏那感人至深的场景吧!(板书课题作者)

 二、整体感知

 ⑴请大家用心去聆听朗读,标注不熟悉的字词,同时思考:

 作者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播放幻灯片录音)

 ⑵在听读的过程中,同学们是否注意到了这些词的读音?请看大屏幕:(播放幻灯片注音)

 并蒂(dì)姊妹(zǐ)莲蓬(péng)菡萏(hàndàn)徘徊(páihuái)

 攲斜(qī)荫蔽(bì)白瓣儿(bàn)

 ⑶一首诗就像是一幅画。这首散文诗向我们展现了怎样的一幅图画呢?(提示:在听读过程中,你印象最深的画面是怎样的?)

 生:我看到园院的莲池里一朵白莲谢了,但一朵红莲盛开了;红莲被雨点打的左右斜;

 风雨中荷叶侧过身子遮住红莲;红莲在荷叶下不摇动了;窗外红莲躲在荷叶下,窗内我坐在母亲旁…

 师:红莲、荷叶为我们组成一幅幅美丽而感人的画面。你能告诉我,这篇散文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生:

 师:风雨中荷叶为红莲遮挡风雨的图画,让我们联想到了为我们遮风挡雨的母亲,联想到了无时不在的母爱。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去细细地欣赏品味吧!

 三、品读赏析

 ⑴请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朗读文章,勾画出具体描写红莲和荷叶的句子,并用一两个词语点评:这是一朵的红莲;这是一张的荷叶。

 生配乐自由探究研读。

 ⑵师: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是一朵怎样的红莲?

 A生1:这是一朵美丽的红莲。

 师:从哪里读出的?

 生1:我是从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师:哪些词语展示了它的美丽?

 生1:亭亭、立,这两个词语用拟人化的手法形象表现红莲笔直立于碧波荷叶之上的婀娜的身姿、在作者笔下这朵红莲就像是一个美丽的少女。

 师:菡萏是什么意思?(荷花)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含苞欲放的荷花)

 师:有些词语我们应该理解它在特定情境下的特定含义。

 B师:你还读出了怎样的莲花?请继续谈。

 生2:这是一朵幸运的红莲。

 师:哪里体现出幸运?

 生:我是从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两朵莲花,一红一白,一谢一安然,以白衬红,更突出红莲的幸运。

 师:对,朗读这些语句时,要读出作者的惋惜与惊喜!一起试一试。

 C师:同学们读得很仔细,请继续谈。

 生3:这是一朵承受风雨的红莲。这是一朵痛苦的红莲。这是一朵无助的红莲。

 我是从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

 教案

 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起斜。

 师:哪些词语体现它的痛苦无助?

 生3:左右欹斜,写出荷花在大雨的打击下快要承受不住了。

 师:这雨大不大,(大)文章怎么描写的?

 生: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繁密的雨点。

 师:对,雨越大,反映了红莲?(写出红莲遭遇的困难很大)

 师:在这么大的雨中红莲显得好无助。假如你就是那朵风雨中的红莲,此刻你的内心最想要的是什么?

 生:要是有人帮我遮雨就好了;要是雨停了真好;要是有妈妈在我就不怕了…

 师:诗人看到风雨中的红莲内心是怎样的?

 生:担心但又无可奈何。

 师:那诗人为什么不去保护红莲?

 生:因为诗人就像红莲一样害怕风雨的打击,她去给红莲遮风挡雨,那谁又为诗人遮风挡雨呢?

 师:读到这里,我也为红莲的命运深深地惋惜了。请继续说,红莲还留给你什么印象?

 D生:这是一朵幸福的红莲。

 我是从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

 不摇动:写出荷花在荷叶的保护下,再也不惧怕风雨的打击了,就好象躲进妈妈的怀抱一样温暖,幸福。

 师:我们该怎么读不摇动了

 生:坚定,自豪,幸福

 师:让我们抬起头,挺起胸,面对风雨用幸福的语气来读这句话吧!

 ⑶风雨中,红莲躲在荷叶的怀里好幸福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张荷叶。这是一张怎样的荷叶?

 生1:这是一张慈怜的荷叶。我是从一回头忽然看见…正覆盖在红莲上面

 倾侧覆盖:写出荷叶对红莲的怜爱和保护。它为了不让红莲受到伤害,宁愿弯下身子为红莲遮风挡雨,而且动作还很轻柔。

 慢慢地:能深刻地体现荷叶对红莲无微不至地照顾。

 师:面对这样一张慈怜的荷叶,你的头脑里会出现谁的影子?(母亲)

 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呢?(深情、缓慢,内心充满感激)

 生朗读、

 师: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个省略号,它在这里表示什么意思?

 生:话没说完。

 师,那你能否想象一下,荷叶遮住红莲以后还有哪些爱的举动?。

 生:(略)

 生2:这是一张勇敢的荷叶。我是从雨点不住的打着…无力的水珠。

 如此大的雨,一碰到荷叶就变成流转无力的水珠,这充分体现了荷叶的坚强勇敢。

 四、探究思考

 读到这里,我突然发现,诗人用了很多的笔墨来描写红莲和我内心的感受,描写荷叶和母亲的句子却很少,显然文不对题。我们将题目修改一下,可以吗?

 生:红莲的美丽,幸运。幸福都源于荷叶,没有荷叶就没有红莲的一切。诗中描写红莲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表现荷叶。

 生:她是故意的,她把红莲写得越美,越幸福反衬荷叶越伟大。

 师:荷叶的平凡正是她的伟大的最高体现。这正是母亲的形象的写照。让我们一同吟诵作者对母亲的真挚的赞颂:

 学生齐读: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师:什么是心中的雨点?

 生:人生的风风雨雨

 师:想到这些人生的坎坎坷坷、风风雨,我又记起了作者心底的一种声音,请看:

 母亲呵!

 天上的风雨来了,

 鸟儿躲到它的巢里,

 心中的风雨来了,

 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母亲啊!

 请顿时撇开你的忧愁,

 容我沉酣在你的怀里,

 只有你是我灵魂的安顿、

 (出示课件,学生齐读三首小诗)冰心在这篇散文诗中歌颂了伟大无私的母爱,在她的诗集《繁星》、《春水》中,她把母爱视为最崇高最美的东西,反复加以歌颂。

 冰心的创作内容大致包括三个方面:母爱、童真、自然美。以宣扬爱的哲学著称。读冰心的的文章,犹如欣赏晴朗的夜空中晶莹透亮的星星,简单清澈,让人心醉,而后与胸中留下一些美好的东西。

 推荐阅读冰心作品

 师结:作者花大量的笔墨写莲花和荷叶,是为抒发对母亲的赞美之情设置生动的情景。情因景美而更真,景因情真而更美。使文章达到生动形象、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五、迁移拓展:

 师:经过刚才的品析,我们被荷叶母亲的伟大所感动。现实生活中的母亲又何尝不是如此?还记得那则感天动地的短信?宝贝儿,如果你还活着,请记住,妈妈爱你!妈妈走了,但母爱将永远伴随在孩子的身边。或许你我的身边并不曾发生过如此撼动人心的事情,但母亲对我们的爱无时无刻不萦绕在我们身边。你感受到了吗?

 生谈对母爱的感受。

 师:母爱就像一场春雨,一首清歌,润物无声,绵长悠远。在我们的生活中,随时随地都融入了母亲浓浓的爱,清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出门前的一句句关爱的叮咛;临睡前掩紧的被角。用心爱着孩子是母亲生命的习惯。能享受到母爱是我们的幸福,所以我们要以一颗感恩之心,去善待我们的父母,善待亲人,善待万物。相信同学们心中一定还有很多的话想对母亲说,现在就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妙笔,模仿借助某一种具体的事物抒发对母亲的爱。如:母亲啊,你是____,我是____。比比看谁想像最丰富,写的最好最美。

 学生写作、发言。

 1、母亲啊!你是阳光,我是大地上绽放的花朵。

 2、母亲啊!你是春雨,我是幼苗,你滋润着我,让我茁壮成长。

 3、母亲啊!你是浓阴的大树,我是树下被你遮风挡雨的小草。

 六、结语

 母爱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赶到温暖如春。

 母爱是一泓清泉,让你的情感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也依然纯洁明净。

 相信我们的生命中总会有一张为我们遮蔽风雨的荷叶——我们的母亲。

 让我们再次深情地朗诵文章结尾处作者深情赞美母爱的句子——(师生共同朗诵)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我也相信当未来我们张开有力的翅膀翱翔于人生辽阔的蓝天的时候,一定能看到母亲欣慰的笑容。下课。

《荷叶母亲》七年级语文教案2

 《散文诗两首》之——荷叶 母亲

 冰 心

  学 习 目 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2、体会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来抒发对母亲的

 热爱的写法。

 3、感受作者在诗歌中所抒发的真挚情感,体

 会人间至爱亲情。

  作 者 简 介

 宋体冰心,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家。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主要作品有《繁星》《春水》《往事》《超人》《寄小读者》等。

 解释下列词语:

 听 读 感 知

 这篇课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哪一自然段最能体现这种情感?

 我心中深深的受了感动——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研 读 感 悟

 1、课文哪些自然段是描写红莲的?分别描写怎样的红莲?

 2、请找出文中描写红莲时作者心情变化的词句。

《荷叶母亲》七年级语文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把握诗文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诗的思想内容,体验诗歌中饱含的温馨的浓浓的母爱。

 3、体验人间至深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在生活中学会感恩。

 二、教学重点:

 体味诗歌思想感情,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三、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细致深入地体味亲情之爱,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走进母爱:

 《烛光里的妈妈》音乐导入。

 歌唱家用优美的歌声赞美母爱,作为现代文学家的冰心老奶奶又用怎样的语言来传递这份浓浓的母爱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她的文章《荷叶母亲》。

 (引入作者简介)

 (二)初步阅读-----感受母爱

 1、自由阅读,了解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读的通顺流畅,然后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文章内容。 用“本文写了_______(事件),抒发______”的句式表达。

 (2)文中写了荷叶、红莲、母亲,重点是在写什么呢(母亲)

 (3)文中的红莲、荷叶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雨打红莲 ----------荷叶护莲 )

 (荷叶----母亲 红莲----我)

 2、指导朗读,把握情感

 本文抒发了对母爱的赞美,你从诗中哪些词句读出来的怎样朗读才能表达出这种感情

 形式:教师泛读一部分,请学生朗读,进行点评。

 通过比较明确朗读标准(感情、声音、停顿、语速,重音)

 (阅读她的文章,一股暖暖的爱总会萦绕在我们的身边,舒缓温馨)

 (三)品读赏析-----感悟母爱

 1、配乐听读,感知细节

 (1)你能找出文中表达作者心灵感悟、点明题旨的句子吗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的天空下的荫蔽)怎样理解这句话“心中的雨点”指什么

 (2)找出本文作者情感变化的关键词。

 (烦闷→不适意→散尽→感动)

 2、集体诵读,合作探究

 (1)思考:作者的情感变化是在怎样的环境中产生的在风雨中几看红莲, 红莲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四看红莲。(找出关键语句读出并填表)

 (2)指出写作手法--------(借景抒情)

 (四)拓展延伸-----感恩母爱

 (1)在读中积累,展示动人画面,阅读冰心另一首母爱诗。

 (2)在读中迁移,感恩母爱:献给母亲的一句话:仿写最后一段。

 (五)结束语。

 同学们:世上有一部书是永远也读不完、写不完的,那就是母爱!

 母爱,平凡而又神圣,普通而又伟大 ,让我们祝福天下母亲一生平安幸福,健康长寿!

《荷叶母亲》七年级语文教案4

  学习目标:

 1、通过听读,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2、通过品读,鉴赏诗歌隽永淡雅的语言;

 3、通过悟读,把握作者对母爱的赞美和感激之情;

 4、通过拓展仿写,学习借物喻人的写法,学会感恩母爱。

  重难点:

 重点:朗读训练和悟读把握作者对母爱的赞美和感激之情。

 难点:拓展仿写,学习借物喻人的写法。

  课前准备:

 学习前一天发放导学案,布置学生完成导学案上的“预习案”,其中有作者作品简介、重点字词、朗读练习,质疑问难四项内容。

  课堂教学过程:

  一、歌曲激趣、引课题:

 配乐播放“繁星”、“春水”的精美,教师语言导入:20世纪,中国文坛翩然走过一位女作家。她的文字清新隽永,如文学夜空颗颗璀璨的繁星,至今仍熠熠生辉;她文字里流淌的情感,如文苑里的一池春水,微风过后,荡起阵阵爱的涟漪。她就是作家冰心女士。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冰心的散文诗代表作《荷叶母亲》。

  二、读“荷”,说印象:

 1、1、2小组用小黑板交流展示预习学案上的作家作品简介和重点字词。

 2、第3小组选代表进行范读,其他小组听读,一方面准备从字音、节奏、重音、感情方面进行点评。一方面关注诗歌最触动你心灵的内容。

 3、学生点评朗读,教师补充:本文适宜用缓慢的语速,轻柔而饱含深情的语调来读。

 4、谈谈触动你心灵的地方。教师给予准确而有针对性的肯定和鼓励。

  三、品“荷”,赏语言:

 1、同学们,你们和作者一样,都被5—7段中展现的画面感动了,请你和着优美的旋律自由的、动情的大声朗读,让美好的画面浮现在你的脑海中。

 2、小组合作探究:以6人小组为单位对5—7段进行品位和赏析,提示:(1)、为画面拟写小标题、(2)、重点词语的表达效果、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合作探究。每组一个主要发言人,一个记录员,其他同学补充。

 3、小组代表交流展示,教师点评。(板书:荷叶护红莲,母亲爱孩子。)荷叶是脆弱的,但是当它要保护红莲时却显示出巨大的勇气和力量。这不由得让冰心想到了自己的母亲和母亲无私无畏的爱。母爱的伟大,战胜了暴雨。在母爱的保护伞下,一切暴风雨都仿佛是流转无力的水珠。播放汶川大地震中感人视频,宝贝,如果你还活着,请记住:我爱你!汶川大地震正淡出人们的视野,但母爱的故事却永远不会淡化。正如高尔基说“母亲,是能使死神屈服的力量。”

 4、让我们再次用饱含深情的声音大声齐读5—8段,回味这温馨感人的画面)。

  四、悟“荷”,感诗情

 1、看资料,悟诗情。此时,面对幸福的红莲,勇敢慈怜的荷叶,作者就想到了自己的母亲,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作者的母亲。引入冰心母亲在生命垂危之时,还不忘关心自己女儿的冷暖这一感人资料。于是乎,作者在文中不由得发出了深情的呼喊,请大家大声朗读出来并体会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教师明确:这里作者用了借物喻人写法。(心中的雨点)就如那人生路上的坎坷磨难,生命有很多不幸,但是母爱,能将这些轻轻抹去!母亲是保护我们走过坎坷磨难的人。

 2、让我们用饱含深情的声音大声背诵第9段,20秒后竞赛。

  五、拓展仿写,表达爱

 1、讲述母爱故事:

 有人说:天下的母亲有着不一样的面容,但唯有母爱,是完全一样的。同学们,我们享受母爱十余载,你们的母亲是如何保护、关爱你们的呢?请你打开记忆的闸门讲述自己的母爱故事。

 2、写作练习:让我们摘下两颗星星,点亮母亲的双眼;让我们掬起一捧月华,抚平母亲脸上的皱纹;拿起你手中的笔,诉说对母亲的爱。请你模仿本文,不妨用这样的句式仿写:母亲啊,你是,我是,除了你,谁是我_____________

 (母亲啊,你是大海,我是小舟,除了你,谁是我避风的港湾?)

 (母亲啊,你是大树,我是小鸟,除了你,谁是我栖息的家园?)

 (母亲啊,你是阳光,我是小草,除了你,谁是我生命的源泉?)

 这些句子连起来就是一首诗,诗歌的名字就是:母爱。

  六、结束语:

 小时候,冰心曾经天真的问母亲:妈妈,你为什么爱我?母亲抚摸着她的头,轻轻的说:傻孩子,因为你是我的女儿。是啊,因为爱,所以爱。母爱就是这样的无私,母爱是清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出门前的一句关爱的叮咛;上学时整齐的书包,临睡前掩紧的被角。最后,我提议,我们全体起立,大声说:妈妈,我爱您,谢谢您!

 七、布置作业:

 1、将课堂上写的小诗,扩展完善后整理在作业本上。

 2、课外阅读《繁星》《春水》中描写母爱的小诗并摘抄赏析。

 八、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护

 荷叶→红莲

 借物喻人

 爱

 母亲→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2933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