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简奥斯汀的作品

谈谈简奥斯汀的作品,第1张

    终于看完了简奥斯汀的六部作品拍成的影视剧,分别是《Pride & Prejudice(傲慢与偏见)》1940年**版,1995年BBC版和2005年**版,《Sense and Sensibility(理智与情感)》1995年**版和2008年BBC版,《Emma(爱玛)》2009年BBC版,《Persuasion(劝导)》2007年**版,《Mansfield Park(曼斯菲尔德庄园)》1999年**版,《Northanger Abbey(诺桑觉寺)》2007年**版。

     都说简奥斯汀的小说是女文青的最爱,我虽然经常自诩为女文青一枚,但是读简奥斯汀的小说却很难读下去。写的太长了,而且读翻译文感觉有些拗口,只有《傲慢与偏见》看了个大概,其余五部小说一本也看不下去。所以以后我还是好好当我的工科女,不要再冒充什么文艺女青年了。

    若要谈简奥斯汀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我只能根据影视剧给我的印象来聊聊简奥斯汀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可能会有点变味,但应该也差不了多少吧。虽然简奥斯汀作品中的女主角最后都收获了美满的爱情和婚姻,但简奥斯汀和她的姐姐却是终身未婚,42岁卒于姐姐怀中。有两部**可以一窥简奥斯汀的感情世界,一部是《Becoming Jane(成为简奥斯汀)》和《Miss Austen Regrets(简奥斯汀的遗憾)》。从这两部**可以看出,简奥斯汀对于终身未嫁还是有些后悔和遗憾的,所以她为她笔下的女主人公都安排了尽量美好的归宿。简奥斯汀出生于英国汉普郡的史蒂文顿,父亲在该地担任了四十多年的教区长,是个学问渊博的牧师,母亲出身于比较富有的家庭,也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所以她笔下的女主人公大多出身于乡绅家庭,家境还算殷实,但不算是大富大贵之家。

      按女主角的家境排列,六部作品中家境比较好的应该是《爱玛》中的爱玛和《劝导》中的安妮·埃利奥特,但二人又有所不同,爱玛是父亲宠爱着长大的,周边邻居和朋友也都很喜欢她;安妮在家中很受冷落,只有她的教母比较喜欢她,家道在她20多岁的时候开始中落,一家人不得不离开豪宅,搬到巴斯。《理智与情感》中的埃莉诺小时候家境很好,住在豪宅,却因为不能继承在父亲去世后不得不离开豪宅,租住小屋。这样看来,安妮和埃莉诺比较相像,但埃莉诺比安妮又好一些,因为埃莉诺的父亲和母亲都很爱她。《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和《诺桑觉寺》中的凯瑟琳家境比较相像,都是殷实的乡绅家庭,伊丽莎白是比较受父亲宠爱,可母亲喜欢的老大简和老幺莉迪亚。而家境最差的应该是《曼斯菲尔德庄园》中的范妮,范妮家境贫寒,十岁时被姨母姨夫收养,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范妮敏感羞怯,在姨母家也是低人一等,只有二表兄埃德蒙善待她。

     根据简奥斯汀的六部作品,按作者喜欢的程度排列,感觉作者最喜欢的女主角应该是爱玛和伊丽莎白,爱玛出身较好,备受宠爱,最后嫁给了青梅竹马出身同样富有的奈特利先生,奈特利先生还是家族的继承人。伊丽莎白虽然出身差爱玛一些,但是人聪敏机智,善于思考问题,很受父亲的喜欢,最后嫁给了富有的彭伯里庄园的继承人达西先生。作者其次喜欢的是凯瑟琳和埃莉诺,凯瑟琳出身于乡绅家庭,父母都比较疼爱她,乡绅艾伦夫妇也比较喜欢他,最后和青年牧师亨利·蒂尔尼结为伉俪,亨利·蒂尔尼虽然家有豪宅诺桑觉寺,但是为了和凯瑟琳在一起,和父亲蒂尔尼将军脱离关系。埃莉诺年少时生活较为幸福,父母俱疼爱她,后来父亲离世,移居乡间小屋,后来嫁给牧师爱德华,爱德华也是被剥夺了继承权。感觉作者最不喜欢的应该是安妮和范妮,安妮虽然出身富有,在家中却不受宠,几乎被当作下人,年少时和年轻的军官温沃斯订婚,却因温沃斯家里没有钱而被劝阻。八年后,安妮的家道中落,成为了身形憔悴的老姑娘,温沃斯却衣锦还乡。还好最后结局还不错,两个有情人终成眷属,但是看这个故事,感觉和别的故事不一样,总觉的有些压抑。范妮则更惨,出身就不说了,是六部小说最差的一个,寄人篱下还低人一等,二表兄埃德蒙虽然善待她,可是一直当她是妹妹,期间一直喜欢的是克劳福特**,最后因为克劳福特**看不起其牧师职业,才和范妮在一起,埃德蒙也是没有继承权的。

       按照我的喜好,我最喜欢的是伊丽莎白,聪明,有见识,有才气,待人不卑不亢。其次是埃莉诺,埃莉诺比较明事理,三观很理智。安妮年轻时比较软弱没有主见,后来变得勇敢和坚定,男女主人公的感情是最曲折的。爱玛和凯瑟琳比较相似,都是爱幻想的小女孩,相比较而言,更喜欢爱玛一些。范妮这个人物有点淡而无味,过于羞怯和传统守旧。

       最后来说说六部作品中的男主角,第一个当然是受到万千宠爱的英伦绅士达西先生,英俊富有,其次是奈特利先生,高贵善良,理智成熟,喜欢他和爱玛的唇枪舌剑。温沃斯军官虽然八年前被拒,却一直深深爱着安妮,即使她已经没有了青春美貌,爱德华和亨利·蒂尔尼感觉比较像,都是出身富有,却都立志做牧师,为了女主角都脱离了家庭,爱德华是剥夺了继承权,亨利·蒂尔是与父亲脱离关系,两人相比较,虽然更喜欢爱德华一些,因为英伦的两大帅哥休格兰特和丹史蒂文森都扮演过这个角色,而且为埃莉诺放弃了继承权,但是中间好像和一个叫露西的订过婚,最后露西嫁给他弟弟,爱德华才和埃莉诺在一起,亨利·蒂尔却是一直喜欢凯瑟琳的。最后是埃德蒙,虽然家里只有他一人善待范妮,他却一直喜欢的是克劳福特**。

      简奥斯汀的六部小说最喜欢最熟悉和喜欢的当然是《傲慢与偏见》,看了影视剧之后,感觉《劝导》也不错,情节比较曲折,《爱玛》感觉比较轻松,《理智与情感》因为名气仅次于《傲慢与偏见》,所以相对比较熟悉。《诺桑觉寺》和《曼斯菲尔德庄园》不太熟悉,也不太喜欢。

41;1m作品年表[0m

简·奥斯汀从大约十二岁时开始写作(近似时间)

1974-95

埃丽诺和玛丽安(理智与情感)动笔。

1796

简的残存信件()开始写作。《埃丽诺和玛丽安(理智与情感)》完成

1796-97

《第一印象(傲慢与偏见)》完成。

1798-99

《诺桑觉寺(苏姗)》完成。

1797《理智与情感(曾名埃丽诺和玛丽安)》动笔。

1803

《苏姗(诺桑觉寺)》以10镑价格卖给理查克罗斯比,但未被出版。《沃森一家》动笔(1818年出版)

1805

《沃森一家》放弃。

1811

《曼斯菲尔德庄园》动笔。《理智与情感(埃丽诺和玛丽安)》出版。

1813

《傲慢与偏见(<第一印象>

修订版)》出版。《曼斯菲尔德庄园》完成。

1814

《曼斯菲尔德庄园》出版。《爱玛》动笔。

1815

《爱玛》完成并出版。《劝导》动笔。《苏姗(诺桑觉寺)》从出版商理查克罗斯比手中买回。

1816

《劝导》完成。《苏姗(诺桑觉寺)》修订。

1817

《沙地屯》动笔

1818

《诺桑觉寺(<苏姗>修订版)》和《劝导》出版。

[41;1m作品中英文对照表[0m

1

《傲慢与偏见》

Pride

and

Prejudice

2

《理智与情感》

Sense

and

Sensibility

3

《曼斯菲尔德庄园》

Mansfield

Park

4

《劝导》

Persuasion

5

《诺桑觉寺》

Northanger

Abbey

6

《爱玛》

简·奥斯汀(1775年12月16日——1817年7月18日)英国女小说家。

生于乡村小镇斯蒂文顿,父亲是当地教区牧师。

奥斯汀没有上过正规学校,但受到较好的家庭教育,主要教材就是父亲的文学藏书。

奥斯汀一家爱读流行小说,多半是庸俗的消遣品。

她少女时期的习作就是对这类流行小说的滑稽模仿,这样就形成了她作品中嘲讽的基调。

她20岁左右开始写作,共发表了6部长篇小说。

1811年出版的《理智与情感》是她的处女作,随后又接连发表了《傲慢与偏见》(1813)、《曼斯菲尔德花园》(1814)和《爱玛》(1815)。

《诺桑觉寺》(又名《诺桑觉修道院》)和《劝导》(1818)是在她去世后第二年发表的,并署上了作者真名。

奥斯汀终身未婚,家道小康。

由于居住在乡村小镇,接触到的是中小地主、牧师等人物以及他们恬静、舒适的生活环境,因此她的作品里没有重大的社会矛盾。

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真实地描绘了她周围世界的小天地,尤其是绅士淑女间的婚姻和爱情风波。

她的作品格调轻松诙谐,富有喜剧性冲突,深受读者欢迎。

作者简介:

简·奥斯汀(1775~1817)英国女小说家。

生于乡村小镇斯蒂文顿,父亲是当地教区牧师。奥斯丁没有上过正规学校,在父母指导下阅读了大量文学作品。

她20岁左右开始写作,共发表了6部长篇小说。1811年出版的《理智和感伤》是她的处女作,随后又发表了《傲慢与偏见》(1813)、《曼斯菲尔德花园》(1814)和《爱玛》(1815)。《诺桑觉寺》和《劝导》(1818)是在她去世后第二年发表的,并署上了作者真名。

奥斯汀终身未婚,家道小康。由于居住在乡村小镇,接触到的是中小地主、牧师等人物以及他们恬静、舒适的生活环境,因此她的作品里没有重大的社会矛盾。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真实地描绘了她周围世界的小天地,尤其是绅士淑女间的婚姻和爱情风波。她的作品格调轻松诙谐,富有喜剧性冲突,深受读者欢迎。

《理智与情感》:爱,始于自我欺骗,终于欺骗他人,这就是所谓的浪漫

父亲去世了,姐姐埃莉诺和妹妹玛丽安只能得到最基本生活费,遗产全都归给了同父异母的哥哥,包括她们住的房子,也要让出来交给哥哥。

在母亲的坚持下,她们离开了若兰庄园,租到了一个山谷中的小屋。

埃莉诺

姐姐埃莉诺有一种对事物的理解和冷静的判断力量,她有一副极好的心肠,性格柔和而又感情坚强,她知道如何控制它们。

埃莉诺遇到了诚实善良的爱德华。在她眼中,他和善,可敬。但是爱德华读大学的时候,因为太年轻了,就鲁莽地和史露茜**私定婚约。当他遇见了埃莉诺,他才知道自己多么爱她。

两人散步时,爱德华告诉埃莉诺,他恨伦敦,相反,他喜欢住在乡下,想做一个神职人员,在小教区行善,养养鸡,讲道而不废话。他并不想要那种出入都是豪华马车的生活,他要的是朴实而有价值的人生。

这样的爱德华,更让埃莉诺倾心。

然而,爱德华是一个守信的绅士,他依然愿意遵守诺言,宁愿放弃家族继承权,也要兑现对史露茜**的承诺。

埃莉诺知道了这一切,伤心不已。

她面对爱情是理智大过情感的,她不去追问爱德华为什么,就这样放手了,她以为他们之间结束了。

偶然的一次遇见,她才知道史露茜**后来喜欢上了爱德华的弟弟,已经嫁为人妻,而爱德华依然是单身。知道这一切的她,终于不再克制自己的情感,在爱德华的面前泣不成声。

埃莉诺并非她所表现的那般无情,相反,她深爱着爱德华。只是,她的理智一直控制着她的情感。

爱德华对埃莉诺表白:埃莉诺,我认识露茜时,还很年轻,我初初遇见你时的行为很不恰当,但我以为你对我只有友谊,是我在拿良心来冒险。我今天来并不抱任何期望,我只想告诉你,我···我的心,而且将永远只属于你。

面对爱德华的深情表白,她隐忍太久的感情如决堤的洪水爆发,在桌边泣不成声的那一刻,爱的克制与疏离被情感击溃,她的理智终于得到了深情的回应。

玛丽安

妹妹玛丽安的才能在许多方面都比得上埃莉诺。她聪明灵巧,对每一件事情都充满热情。她的忧愁、她的快乐,都无法节制。她慷慨大方,和蔼可亲,招人喜欢,除了不够谨慎以外,什么都好。

玛丽安喜欢读诗,尤其是莎士比亚的诗:爱情是梦幻还是感觉?不,它跟真理一样永恒,不似花朵自然凋落。爱能生于无水荒漠,不怕缺乏阳光滋润。

在玛丽安眼里,爱情就应该是热情似火的,是不顾一切的。这就是玛丽安的爱情观。

忠厚稳重的布兰顿上校第一次遇见玛丽安的时候,她正在钢琴面前边弹边唱,琴声如行云流水,歌声亦是婉转悠扬,布上校被深深地吸引。

然而,玛丽安觉得布上校有点老,而且无趣,虽然布上校是单身汉,但那不是她想要的爱情。对于布上校的示好,玛丽安视而不见。

当玛丽安在雨中摔倒,遇到英雄救美的卫乐比。在卫乐比将她从雨中抱起的那一刻,玛丽安看卫乐比的眼神中都带着光,她觉得那才是她想要的爱情。

事后,玛丽安激动又兴奋地告诉姐姐:卫乐比抱我的时候完全不费吹灰之力,他风度真好,很有礼貌,人品不错。有活力,又机智富有同情心,话不多,但句句重点。

是啊,情窦初开的姑娘大多想要这样的爱情,就像罗曼蒂克一样:希望他有精壮的体格,希望他礼貌绅士,希望他有风度,品性好,或是阳光开朗,或是成熟稳重。

姑娘们对爱情有这样的期盼并不为过,但若托非人,这样的单纯和热情,只会成为她们的灾难,就像玛丽安一样。

卫乐比曾经是真心爱过玛丽安,他有说不尽的甜言蜜语,他知道怎样逗姑娘开心。

玛丽安养伤期间,他送她一束新摘的花,并赠言:你无法接近大自然,大自然就得来接近你。

他和玛丽安有同样的爱好,都喜欢读莎士比亚的诗。卫乐比读了开头:心灵契合,突破阻碍。玛丽安就能接下去:说变心就变心,哪能算是爱,或者任凭抹灭?不,爱是永不褪色的印记,纵有狂风暴雨。

卫乐比的才华更让玛丽安倾心于他,深觉这才是她的良人。卫乐比经常驾着马车,载着玛丽安到处游玩,即便人们对玛丽安议论纷纷。她对爱情的定义,往往使她忘了礼仪。给了玛丽安各种暗示,让玛丽安知道他喜欢她。但是,他从不直接说爱。当他在玛丽安爱情之火刚刚点燃之后,却突然离开,并杳无音信。

为了找到卫乐比,玛丽安和姐姐来到了城里才知道卫乐比为了财产,娶了家世更好的一位**,并回信给玛丽安,如果他有什么不恰当的行为让玛丽安误会了,他愿意为此道歉。

就这样,他抛弃了玛丽安。

玛丽安受了情伤,淋雨重病,几近一命呜呼。布上校一直陪着玛丽安,忙前忙后,将玛丽安的母亲从乡下接过来,希望能帮助到玛丽安。

当玛丽安从鬼门关走了一遭后,她终于看到了布上校的好,发现了布上校的善良,稳重,优雅,以及他宽广的心胸。她接受了布上校的爱。

她在爱情里长大了,她和姐姐散步时,能够释怀的看待卫乐比和她之间的曾经:但娶了我他就会满足吗?纵然有心爱的人但身无分文,可能很快会先考虑钱,然后才是爱情。

窗外草坪上,布上校为大病初愈的玛丽安朗诵诗歌:

大地毫无改变,依然如故,不论何物,落入海中,终为潮水,流至他处,有所失,就有所得,只要追求。

所幸,无论是姐姐还是妹妹,她们最终都得到了圆满的结局。

理智与情感

面对爱情,姑娘们大致也就是两种情形:理智与情感。

这从埃莉诺和妹妹玛丽安的争执中就能看出来。

当她们的爱情都受到挫折时,她们有一场争吵。

埃莉诺说:娶了史露茜**,爱德华或许有些后悔,但他会很高兴自己信守承诺,我们希望从别人身上找到幸福,,却未必能够找到,认命吧。

而妹妹玛丽安却完全不这样认为,她说:你总是听天由命,总是百般顾虑,埃莉诺,你的心在哪里?

重理智的姑娘,即便自己再受伤,也会给自己立一个限度,她们不允许自己卑微到尘埃里,更不能容许自己在爱情里丢盔弃甲。她们对爱情,有克制,有疏离。

她们的爱,深沉却又高傲。

重情感的姑娘,即便明知结果让人大失所望,也有破釜沉舟的倔强。哪怕是自取其辱,也要问清楚;哪怕飞蛾扑火,也要得到一个明明白白的答案。她们对爱情,是毫不掩饰,是忘乎所以。

她们的爱,热情奔放,却又缺少了一抹保护色。

幸福本身并无标准可循,你曾为此徘徊挣扎,你曾为此竭尽全力,所失所得,都是生命的馈赠。

在爱情里,所有的经历都是上帝洒落的珍珠,唯有用理智平衡过的情感才可以将其连成光彩熠熠的珠链。

爱情的模样有千万种,但好的爱情,总是需要理智去平衡情感。

理智是土壤,情感是鲜花。土壤够肥沃,才能长久的开出那朵名叫“爱情”的鲜花。但年轻的时候,谁又能十分完美的去权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呢。

《理智与情感》经典语录

1、最美的三个字就是在一起。

2、我们之所以具有判断力,只不过是为了更好地附和别人的判断。

3、是你太好还是我太差,可是我已经用尽全力爱过你了不是吗?

4、爱是永不褪色的印记,纵使狂风暴雨,也绝不动摇。

5、人生是绝望的,只不过在绝望中加一点希望,变得更加绝望。

6、不做无聊之事,何以遣有生之涯!

7、在她看来,感情本身既然无可非议,要想加以限制,不仅徒劳,而且是理智对种种庸俗错误观念的可耻屈服。

8、都说蝴蝶飞不过沧海、谁又知道沧海其实离不开蝴蝶?

9、在冲动面前,我们只能低头。

10、你就如一颗定时炸弹让我提心吊胆却深陷泥沼无法自拔。

11、后来我明白最珍贵的感情从来不用捧在手心。

12、如果说可以选择遗忘一段回忆,我选择遗忘有关你的一切。

13、温和是最顶级的暴力。

14、不要指望别人太多,毕竟,谁都不是谁的谁。

15、我认识一个人很像令妹,个性一样冲动、可爱,后来她被迫认清了这个世界,结果是痛苦绝望。

16、你最骄傲的一件事是什么,当然是我的暑假作业了,我把它养的白白的。

17、或许笑着的人是在用最美的方式难受。

18、我梦到你牵着别人手我心痛了。

19、生活毕竟要要告诉我们,你过去相信的大半是错误的,而且你会用自己的行动来来否定自己的格言。

20、我愿意用仅有的现在,为你编织最美好的神话。

21、有些事就是在一次次失望之后突然就想通了,有些人就是在一次次看清之后突然就看轻了。

22、他对简约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追求。

23、为你落第一滴泪,故事到最后总会落幕,我真心的付出却不是你要的幸福。

24、赞赏风景只不过是讲些套话。人人都假装和第一个给风景优美下定义的人一样。无论是感受,还是描绘,都情趣浓浓,有不同一般的情调。

25、谢绝你的爱,痛恨他还在。

26、我才知道最难过是,我在慢慢失去你,却又无能为力。

27、他倾向于认为所有事都是非黑即白的。

28、挖自己的坟,埋自己的恨。

29、要是他人说了几句不着边际的话就能证明我们行为不当,那我们就是无时无刻不在招惹是非。

30、如果你懂我的软弱,如果你懂我的不言语,你会发现其实我比谁都脆弱。

31、随遇而安。有时候,天空没有云,只有恢恢飘过而又孤独的风。

32、没有竞争,人类就要退化,退化到最后又要开始竞争,当然是与猴子争夺野果。

33、能不能为了我,放弃你所拥有的温柔。

34、爱,始于自我欺骗,终于欺骗他人,这就是所谓的浪漫。

35、你的世界里,没有我。而你,却在我的世界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埃莉诺和玛丽安是两姐妹,由于两姐妹的父亲逝世后遗产归他前妻所生的儿子约翰,她们和她们的母亲不但经济上拮据,还得摆脱寄人篱下的生活。她们终于在德文郡一座乡间别墅内安了家。

这一来,埃莉诺和她爱上的青年爱德华(她嫂嫂范妮的弟弟)分了手,而玛丽安在乡间邂逅并迷恋上的威洛比也突然有事去了伦敦。两姐妹就这样都和她们所爱的人分开了。

随着情节的发展,这两头恋爱都发生了波折。当埃莉诺听到露西·斯蒂尔私下告诉她和爱德华私订终身已有四年之久时,她硬压住了感情,保证为她保守秘密。埃莉诺把失恋的痛苦藏在心底,在玛丽安终于遭到了威洛比的拒绝,精神大受刺激,后来甚至在病倒的过程中,竭力安慰妹妹,帮助她振作起来。

露西遭到爱德华的母亲,富孀费勒斯太太的反对,她硬要她儿子和莫顿爵士的独生女结亲。

爱德华不愿,他母亲竟剥夺他的继承权,把财产传给次子罗伯特,这时,埃莉诺心胸还是那样开阔,受人之托,通知爱德华可以得到一个牧师的职位,有条件和露西成婚。哪知露西转而去追求那交好运的罗伯特,和他结了婚。这样,埃莉诺和爱德华才能终成眷属。

理智与情感艺术特色——风格

在简·奥斯汀《理智与情感》的创作中,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是一个始终贯穿全文的写作特色之一,在艺术的表现中,这种基于现实表达的写作方式,更好地将生活的原型表达出来。

简·奥斯汀就是通过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采用现实眼光来观察简·奥斯汀周边的生活方式,并通过现实的写作手法,更多的现实笔调,个性化地将当时西方社会文化的与众不同展示出来,尤其是文艺复兴之中各种黑色连释的写作个性。

简·奥斯汀通过清醒的现实主义写作风格,着眼于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刻画,跨越了当时风靡英国的感伤主义,成为当时英国现实主义写作的先行者。

这种独具特色的写作风格,将当时英国的道德、文明、标准化语言等各方面问题,通过简·奥斯汀女性的视角,将《理智与情感》中的现实环境缩小到简·奥斯汀的生活空间中,将女主人公的故事放在父权制度的背景下将其扩大;

并通过对现实的剖析,将情感与理智进行归类,并将多愁善感作为批判对象,如实地、朴素地描写出他们之间的关系,从现实的角度来打动观众,并引起一定的思想意识共鸣。

简·奥斯汀在《理智与情感》中将对上流社会的那种趋炎附势、唯利是图的嘴脸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尤其是简·奥斯汀在写作中,融入清醒的现实主义写法,将对当时的那种男尊女卑的思想进行了委婉的抨击,将这种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融入在整部作品之中;

其中,从当时反对的声音来看,对简·奥斯汀缺乏广度、深度、激情以及节奏感的批判来看,这些也正是简·奥斯汀现实主义写作风格的一大表现。

简•奥斯汀,英国女性小说家。活了42岁,1775-1817

主要作品有《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等。

奥斯丁21岁时写成她的第一部小说,题名《最初的印象》,她与出版商联系出版,没有结果。十几年后,《最初的印象》经过改写,换名为《傲慢与偏见》,《埃莉诺与玛丽安》经过改写,换名为《理智与情感》,分别得到出版。至于《诺桑觉寺》,作者生前没有出书。以上这三部是奥斯丁前期作品,写于她的故乡史蒂文顿。

就在这一年,她又开始写《埃莉诺与玛丽安》,以后她又写《诺桑觉寺》,于1799年写完。。她的后期作品同样也是三部:《曼斯菲尔德庄园》、《爱玛》和《劝导》,都是作者迁居乔顿以后所作。

前两部先后出版,只有1816年完成的《劝导》,因为作者对原来的结局不满意,要重写,没有出版过。她病逝以后,哥哥亨利•奥斯丁负责出版了《诺桑觉寺》和《劝导》,并且第一次用了简•奥斯丁这个真名

情窦初开的她对这个聪明狡黠的爱尔兰年轻律师一见钟情。然而,奥斯汀的牧师家庭希望未来女婿拥有经济实力,而偏偏那时的勒弗罗伊还是个穷小子。而拥有6个孩子的勒弗罗伊家也执意与富贵之家联姻,因此要求勒弗罗伊返回爱尔兰。从此两人便再没有相见。当年,奥斯汀在致姐姐卡桑德拉的信中表达了无奈伤心:“终于,这一天还是到来了,我将与汤姆•勒弗罗伊告别。而当你收到这封信时,一切都已结束。一想到这些,我不禁泪流。”后来,勒弗罗伊如家人所愿地娶了个大家闺秀,还成为爱尔兰最高法院首席法官。直至晚年,他才向侄子坦言,曾与一位作家有过一段“少年之爱”。

初恋以被迫分手告终,奥斯汀选择终身不嫁,而将所有未了的情感注入文学创作

1,奥斯汀在描写人们的日常生活、内心感情以及许多错综复杂的琐事方面,确实具有才能,这种才能极其难能可贵,我从来也没有见过。她能以细致的笔触,把平平凡凡的事情和人物,刻画得惟妙惟肖。(英国作家司各特评)

2,奥斯汀远比她表面上看来的那样更具有深刻的情感。她激发读者去填补语言之外的内容。她提供给读者的看似琐屑,但其中的内涵却足以拓展读者的思维,赋予读者以各种生活场景的永恒形式。(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评)

1,奥斯汀的视角过于狭隘。(英国作家夏洛特•勃朗蒂评)

2,一个图书馆只要没有奥斯汀的书就是好图书馆。(美国作家马克•吐温评)

3,简•奥斯汀用她的文字、聪明与智慧照亮了整个世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313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