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游》诗词有几个版本?

《少年游》诗词有几个版本?,第1张

  少年游

  青衫磊落险峰行,玉壁月华明。马疾香幽,崖高人远,微步毂纹生。

  谁家子弟谁家院,无计悔多情。虎啸龙吟,换巢鸾凤,剑气碧烟横。

  宋词-《少年游》-杨亿

  年代:宋 作者:杨亿 体裁:词

  江南节物,水昏云淡,飞雪满前村。

  千寻翠岭,一枝芳艳,迢递寄归人。

  寿阳妆罢,冰姿玉态,的的写天真。

  等闲风雨又纷纷,更忍向、笛中闻。

  宋词-《少年游》-蒋捷

  少年游

  蒋捷

  枫林红透晚烟青,客思满鸥汀。

  二十年来,无家种竹,犹借竹为名。

  春风未了秋风到,老去万缘轻。

  只把平生,闲吟闲咏,谱作棹歌声。

  宋词-《少年游》-柳永

  少年游

  柳永

  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

  夕阳鸟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

  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

  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

  少年游

  柳永

  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

  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

  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

  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

  少年游

  晏殊

  重阳过后,西风渐紧,庭树叶纷纷。

  朱阑向晓,芙蓉妖艳,特地斗芳新。

  霜前月下,斜红淡蕊,明媚欲回春。

  莫将琼萼等闲分,留赠意中人。

  少年游

  晏几道

  离多最是,东西流水,终解两相逢。

  浅情终似,行云无定,犹到梦魂中。

  可怜人意,薄于云水,佳会更难重。

  细想从来,断肠多处,不与今番同。

  少年游

  润州作,代人寄远

  苏轼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

  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

  恰似笎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少年游

  周邦彦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

  锦幄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 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

  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第一次少年游

  蒋捷

  枫林红透晚烟青,客思满鸥汀。二十年来,无家种竹,犹借竹为名。

  春风未了秋风到,老去万缘轻。只把平生,闲吟闲咏,谱作棹歌声。

  注释:蒋捷,宋末元初词人,度宗咸淳十年(1274)进士。宋亡,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其气节为时人所称。

  

相关试题及答案

一:

①简要分析开头一句景物描写的作用。(4分)

②本词抒情委婉,试结合词的内容选一处具体分析。(4分)

答案:

(1)“透”字写枫叶红的程度,点明已经是深秋。“青”字写晚烟的色彩,点明是傍晚。此时此景最让人慨叹生愁,为全诗奠定了强烈的感情基调。 (分析景物2 分,指出作用2分)

(2)这首词表达婉约,用闲适、淡漠、潇洒、轻逸的笔调写出内心的隐痛。

①“二十年来,无家种竹,犹借竹为名。”“二十年”,应是亡国后的二十多年。竹节象征保持高节。种竹,实为寄托亡国遗民的心事。“种竹”而“无家”,是写国破家亡之际,不改变自己的气节。

②“春风未了秋风到”,季节迅速地变换,时光易逝只余空虚。“老去万缘轻’,表面写淡漠、麻木的感情,其实包含了失去少年欢乐和豪情壮志的悲哀。

③“只把平生,闲吟闲咏,谱作棹歌声。”以颓唐、闲散、放浪的形态自污,“闲吟闲咏”,聊作“棹歌”歌唱了。“闲淡”是被迫养成的,说明愁闷已经严重到无可收拾的地步。

二:

3请对上阕前两句描写的意象作简要分析。

4结合全词,概括作者“只把平生,闲吟闲咏,谱作棹歌声”的原因。

答案:

3①上阕前两句描写了枫林、晚烟、鸥汀这些意象。(1分)作者用枫林、晚烟、鸥汀这些意象营造了深秋时节傍晚时分凄凉冷清的意境,(2分)表现了诗人漂泊的愁苦和对故乡的思念。(2分)

4①国破家亡,漂泊无依,自己只能过隐居生活。“二十年来,无家种竹”说明国破家亡之后,自己多年四处漂泊,“犹借竹为名”表明最终只能无奈隐居。(2分)②时光飞逝,青春消逝,自己已经垂垂老矣。“春风未了秋风到”,以季节的变换,象征了青春消逝,暮年早临。(2分)③对世俗之事已经淡漠、麻木。“老去万缘轻”,写作者已经把世俗之事看轻看淡,所以沉浸于自己的隐居生活之中。(2分)

3试题分析:全词以写景起调。“枫林红透晚烟青”,枫叶深红,是经霜长久,“透”了即要落地。“烟青”在“晚”:这恰如一个饱经折磨身乏神疲,凄恻迟暮的老人。接着抒发愁思:“客思满鸥汀”,“客思”是客居江湖的亡国飘泊之愁:“鸥汀”,表示水乡,愁对闲暇栖息的鸥鸟和平静空阔的沙汀,一“思”便即景见情。

4试题分析:“只把平生,闲吟闲咏,谱作棹歌声。”以颓唐、闲散、放浪的形态自污,以山水、渔樵为知音,作逍遥游,“闲吟闲咏”,让舟子、渔人,去作“棹歌”歌唱了。“闲淡”是被迫养成的:“无闷”、“无愁”恰是愁闷大到无可收拾的地步。蒋捷世属宜兴望族,加上少年即中科第,使他从骨子养成一种名士风流的气概。但朝代的更换,使这一切都发生了变化。词只好在吟花赏月表示出对往昔盛事的眷念之情。国破家亡,漂泊无依,自己只能过隐居生活。时光飞逝,青春消逝,自己已经垂垂老矣。“春风未了秋风到”,以季节的变换,象征了青春消逝,暮年早临。对世俗之事已经淡漠、麻木。“老去万缘轻”,写作者已经把世俗之事看轻看淡,所以沉浸于自己的隐居生活之中。

 赏析:

  蒋捷的这首词是和其《虞美人。听雨》一样,是其对己身世和生平的自叙性文字。这首词在表达了更为婉约些。它用一种闲适、淡漠的表面,以潇洒而轻逸的笔调写出内心的隐痛。

  全词以写景起调。“枫林红透晚烟青”,枫叶深红,是经霜长久,“透”了即要落地。“烟青”在“晚”:这恰如一个饱经折磨身乏神疲,凄恻迟暮的老人。接着抒发愁思:“客思满鸥汀”,“客思”是客居江湖的亡国飘泊之愁:“鸥汀”,表示水乡,愁对闲暇栖息的鸥鸟和平静空阔的沙汀,一“思”便即景见情。

  “二十年来,无家种竹,犹借竹为名。”“二十年”,应是亡国后的二十多年。他想“种竹”,因为竹节是被当作保持高节与虚心的象征的。种竹,实为寄托亡国遗民的心事。“种竹”而“无家”,是因国破家亡。如果还不想改变自己的好尚,而只能“借竹为名”。在词人故乡宜兴有竹山,在县东北六十里的太湖之滨,作者曾隐居于此,故号竹山。

  转笔写时间之易逝。“春风未了秋风到”,季节迅速地变换,其余是一片空虚。“老去万缘轻”,意同《虞美人。听雨》的“悲欢离合总无情”,词人表示这种淡漠、麻木的感情,是包含了失去少年欢乐和豪情壮志的悲哀。实际上他是用冷漠、麻木来表示对黑暗现实的蔑视的。

  “只把平生,闲吟闲咏,谱作棹歌声。”以颓唐、闲散、放浪的形态自污,以山水、渔樵为知音,作逍遥游,“闲吟闲咏”,让舟子、渔人,去作“棹歌”歌唱了。“闲淡”是被迫养成的:“无闷”、“无愁”恰是愁闷大到无可收拾的地步。

  蒋捷世属宜兴望族,加上少年即中科第,使他从骨子养成一种名士风流的气概。但朝代的更换,使这一切都发生了变化。词只好在吟花赏月表示出对往昔盛事的眷念之情。

少年游 词牌名 始见于晏同叔《珠玉词》。

少年游:又名少年游令、小阑干、玉腊梅枝。词谱》卷八“调见《珠玉词》,因词有‘长似少年时’句,取以为名。《乐章集》注林锺商调韩淲词有‘明窗玉蜡梅枝好’句,更名玉腊梅枝萨都剌词名小阑干此调最为参差,今分七体,其源俱出于晏(殊)词”

典范词作

1宋杨亿《少年游·江南节物》  2宋蒋捷《少年游·枫林红透晚烟青》

3宋柳永《少年游·参差烟树灞陵桥》 4宋晏殊《少年游·重阳过后》

5宋晏几道《少年游·离多最是》  6宋韩鹏飞《少年游·少年行囊》 

7 宋林仰 《少年游·早行》

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情感。

《唐多令·芦叶满汀洲》南宋词人刘过的创作的一首重游故地的忆旧之作。词人二十年前曾在安远楼与朋友名士聚会,二十年后重游此地,感慨今昔,因此写了这首词。

上阕概括描写秋令时节安元楼的情景。下阕触动物是人非的感叹。“旧江山浑是新愁”淡语有深情,为全篇之主旨。全词言简意丰,情致哀婉。

原文:

《唐多令·芦叶满汀洲》

作者刘过 朝代宋

安远楼小集,侑觞歌板之姬黄其姓者,乞词于龙洲道人,为赋此《唐多令》。同柳阜之、刘去非、石民瞻、周嘉仲、陈孟参、孟容。时八月五日也。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黄鹤断矶头,故人今在否?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译文:

同一帮友人在安远楼聚会,酒席上一位姓黄的歌女请我作一首词,我便当场创作此篇。时为八月五日。芦苇的枯叶落满沙洲,浅浅的寒水在沙滩上无声无息地流过。二十年光阴似箭,如今我又重新登上这旧地南楼。柳树下的小舟尚未系稳,我就匆匆忙忙重回故地。

因为过不了几日就是中秋。早已破烂不堪的黄鹤矶头,我的老朋友有没有来过?我眼前满目是苍凉的旧江山,又平添了无尽的绵绵新愁。想要买上桂花,带着美酒一同去水上泛舟逍遥一番。但却没有了少年时那种豪迈的意气。

 学习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对于高考而言,每天进步一点点,基础扎实一点点,日积月累,考试就会更容易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囚绿记》教案设计,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语文《囚绿记》教案设计一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早晨我一走进咱们云阳中学,满眼都是绿色,这种郁郁葱葱的颜色让我感到心旷神怡,我不禁想起了贺知章的《咏柳》,同学们能背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好啦,非常好,咱们中国古诗词中描写绿的 句子 还有很多,哪位同学能为我们背几句啊(备注)

 1、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忆江南(白居易)

 2、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王安石)

 3、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唐杜甫绝句

 4、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宋李清照如梦令

 绿色,不仅在视觉上让人觉得清新,而且在心理上也给人带来希望和生机。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绿的 散文 ——《囚绿记》。

 二、品囚绿之味

 (一)解题

 1、本文题为“囚绿记”,这里的“绿”是指什么“囚绿”是怎么回事

 明确:绿是窗前的一株常春藤;“囚绿”是作者把常春藤的两条柔枝从窗子的破洞中牵进房间,叫它垂在自己的书桌上,以便时时欣赏。(“囚绿”意思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囚绿记”告诉我们这篇 文章 的文体属于——记叙性的散文。

 2、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作者叙述自己在北京寓所将窗前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

 3、小结:从这里可以看出,标题是一篇文章的眼睛,它是文体、文章的大概内容。比如我们以前学过的——……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由题入文是很有用的读书 方法 。但是,要想对文章理解得深刻,光凭题目行吗还是要回到文章中,借助语言文字的信息进行分析和思考。

 (二)思路

 1、文中哪几段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

 提示:圈划关键句(即那些写行动的句子),理清全篇的思路,如能像“囚绿”那样用动宾结构的两个字概括更好。

 我们的方法阅读记叙性散文,首先要了解文章对事件前因后果的叙述过程,抓住文章的关键句子,在此基础之上理清文章的结构,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所谓关键句,即文中表达作者思想情感、哲理思考的句子或体现行文脉络的句子。

 (1)寻(遇、得)绿(1—4段)。

 从窗户写起,交代绿的由来,其实是在绿枝条出现之前交代一下背景。这背景是很寒伧的,但有了绿枝条,就顿然有了生气和活力。

 (2)观(赏)绿(5—7段)。

 开始对绿枝条直接描写。“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伸须、攀缘、舒叶、凋谢。这一部分是以写心理活动为主,所谓“观”的对象和“观”的行为倒成为其次,成为抒情的依托。

 (“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焦”字理解。)

 (3)囚绿(8—12段)。

 这是文章的主体,与文章标题呼应,写出了绿枝条生命变化的五个阶段:引绿入室——发现生的欢喜——绿条执意向外——绿条渐瘦渐弱——打算放绿出“牢”。囚绿至此结束,情感回到原来的喜绿状态。

 (4)放(释)绿(13段)。

 “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是文章背景,既是作者活动的背景,也是绿枝生存的背景。对绿枝条的关心和照看突然暂停,变成求生的谋划。最后“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绿枝条获得新生。

 (5)怀(念、忆)绿(14段)。

 一年后仍旧怀念“圆窗和绿友”,设想再度见面时的情景。

 板书:文章思路:寻绿——观绿——囚绿——放绿——怀绿

 2、小结:文章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字,寻绿——观绿——囚绿——放绿——怀绿,每一个意念与行动都体现着作者对绿的爱,每一步都有感情的深化。一浪又一浪地把爱绿色生命的心潮向前推进。

 三、赏囚绿之韵

 1、我们在朗读时,都被作者对绿的挚爱感动了,作者为什么对绿——一株常春藤这么爱呢在作者眼中,所囚之绿有着怎样的特点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圈划有关词、 短语 、句子,作些批注。

 (1)美

 “伸开柔软的卷须”“舒开折叠着的嫩叶”,下雨时带着“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2)它是青春、爱和幸福的象征

 就像作者说的,“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意思理解);

 (3)它是柔弱的

 离开阳光就“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的孩子”;

 (4)它是倔强的、坚贞的

 “它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是“永不屈服黑暗的囚人”。

 2、小结:

 从作者的体验思考中,我们感悟了作者为什么那么爱绿,那就是——它是美的,柔弱的,倔强的、坚贞的,它是青春、爱和幸福的象征。因为绿蓬勃向上,充满生机;因为绿永远向着阳光,固执,坚持已见;因为绿使处于孤独、寂寞、苦闷中的作者以精神的激励,所以,他深深地爱绿——一株常春藤。

 四、悟囚绿之魂:

 难道这就是本文的主旨吗作者在文章中仅仅是要抒发自己对绿的喜爱和怀念之情吗,还是有更深层的寄寓

 1、提示:请你找出文中能体现本文时代背景的语句,联系作者生平,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写作时代背景——“卢沟桥事件发生了……”

 作者简介:陆蠡(1908~1942)现代散文家、翻译家,抗日烈士。散文集有《海星》《竹刀》《囚绿记》等,其特点是从琐细的生活情节中,挖掘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文笔凝练、质朴、蕴藉而秀美。译著有《罗亭》《鲁宾逊漂流记》等。他也曾写过许多短篇小说,给人感觉总是“渴望着,更有生命,更有力量,更有希望和鼓舞”。

 陆蠡是一位对生活极为严肃认真的老实人。1942年4月,陆蠡工作的上海 文化 生活社被抄,为了追回书刊,他亲自去巡捕房交涉,结果被引渡到日本宪兵部,屡遭酷刑,年仅34岁的他吐血而亡。据说日敌问他赞不赞成伪府,他回答不赞成。问他对于大东亚的看法,他认为一定失败。正是这种民族的骨气,坚定的信念,使他的散文贮满着一种积极乐观的情绪。李健吾在《陆蠡的散文》一文中说:“生命真纯,节奏美好。陆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的璞石一般的心。”

 主题一:个人境遇的隐喻,民族命运的象征。

 “囚绿”既是作者个人境遇的隐喻,更是民族命运的象征。卢沟桥事变发生后,使读者联想到祖国山河的沦落,体味到被囚系的而枯萎、却固执的朝着窗外阳光的常春藤,便是我们坚忍不拔的民族象征,包含着作者对民族的光明前景的信仰。同时,这常春藤也象征作者本人向往光明、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高尚品格。这种写作方法就是我们常说的托物言志。

 2、提示:难道这仅仅是文章的主旨吗作者说:“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这是怎样一种魔念你有过吗谈谈你的经历和感受。

  高中语文《囚绿记》教案设计二

 一、导入:

 绿色代表生命的活力 绿色给人带来舒畅的心情

 哪里有绿色哪里就有生活的情趣 哪里有绿色哪里就显示出勃勃生机

 桃红柳绿那是春的象征 青山绿水那是景的美丽 莺歌燕舞奏响绿色的旋律

 绿色是希望之色,绿色是生命之色,它不仅是芸芸众生的喜爱之色,也是文人墨客的歌咏之色。古诗中有不少写绿的名句,你能背几句吗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白居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贺之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孟浩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位喜爱绿色的现代散文家陆蠡的一篇散文《囚绿记》 。

 绿色:春天、生机、希望

 二、字音字词:

 陆蠡(lǐ) 涸(hé)辙 婆娑(pósuō) 猗(yī)郁 囚系(xì) 瞥(piē)见

 ⑴了截:直截。 ⑵涸辙:干涸的车辙。 ⑶急不暇择:因着急而没时间选择。

 ⑷婆娑:①盘旋舞动的样子、②枝叶扶疏的样子③眼泪下滴的样子。

 ⑸猗郁:茂盛的样子。(6)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三、题目解释:

 本文题目“囚绿记”作何解释“囚绿”是怎么回事“绿”又是指什么

 作者为什么“囚绿”

 明确:“囚绿记”是指记述“囚绿”的过程。

 “囚绿”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

 “绿”指的是绿色的常春藤。

 作者为什么“囚绿”请自由朗读课文,标出段落。

 写作思路:寻绿(1-4)——赏绿(5-7)——囚绿(8-12)——放绿(13)——思绿(14)

 写作思路 情感变化

 寻绿(1~4) 喜悦 满足

 赏绿(5~7) 快活 留恋 欢喜

 囚绿(8~12) 喜悦 可怜 恼怒

 放绿(13) 尊敬 祝福

 思绿(14) 怀念 期盼

 四、我为什么要囚绿呢

 “我”喜欢绿色。

 为了与绿枝条更接近,更亲密,以装饰简陋的房间,抚平“我”抑郁之心,燃起“我”对生活的希望。

 出于一种“魔念”(私心)。

 五、作者为何对绿情有独钟请找出表原因的句子。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 ,它是快乐。 (纵情歌唱)

 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 雨水 !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怀念至极)

 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心灵对话)

 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深情感悟)

 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痴爱行动)

 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要囚住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喜爱至极)

 六、这株常春藤在被囚前与被囚后各有着怎样的外形与特征 “囚绿”后,绿表现出怎样的特点

 被囚前:柔软的卷须,茂密的嫩叶,纤细的脉络、嫩芽;

 被囚后:“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不屈服于黑暗”

  高中语文《囚绿记》教案设计三

 教学目标:

 1形:结构、选材

 2神:品味关键句,体会隐含的文意,把握主旨。

 3我:因文识人

 4探究写法特点,提升写作素养。

 教学重点

 品味关键句,体会隐含的文意,把握主旨。

  教学方法

 提醒大家细读课文,注意批注,从圈划、品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含有言外之意的语句入手,把握本文的主旨,提高感悟能力。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师生互动:

 有这么一种说法,前生五百次的回眸,才能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那么今天我们这40分钟的师生缘分,应该是上辈子苦求千万次的结果。所以,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尽情挥洒我们的智慧、勇气、热情,拥抱咱的课堂,演绎咱的缘分,让这节课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深处。

 一、导入新课

 课前大家已读过课文。但是,也许你不曾太留意这张照片。

 这是一张发黄的旧照片,它记录着一个曾经鲜活但却永远定格在34岁的年轻的生命——陆蠡,他衣着整洁,面貌清秀,眼睛、嘴角带着羞涩的微笑。他有什么样的性情,什么样的 故事 呢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囚绿记》,了解陆蠡,触摸陆蠡沉睡在这篇文字中的心灵。

 请看我们今天的学习目标。(课件)

 形:了解结构和选材的特点

 神:找到文眼句,领会主旨。

 我:因文识人

 形、神,自然是学习散文不能回避的。但是通过对形和神的了解把握,因文识人,走进作者的心灵,也是散文学习的一个重点。

 二、整体感知

 咱们先从形入手。才能做到总揽全局,洞悉结构特点呢最好的做法就是快速浏览全文。现在给大家两分钟时间速读全文,读完后用最凝练的语言概括全文各个部分的内容。

 (学生浏览后)师问:谁能用最简洁的语言讲讲陆蠡的这段往事呢

 明确并板书:

 寻绿(择绿)——观绿(恋绿、赏绿)——囚绿——释绿——放绿

 (提醒学生如果能参照课文标题的格式“囚绿”来概括,既简洁又艺术。)

 师:很明显,全文紧紧围绕“绿”展开。说到散文的特点,人们就会说,形散而神不散。但是这篇文章的结构,你觉得散吗不散,内容集中,而且作者把一件小事讲的波澜起伏,可谓尺水兴波。所以,本文的结构其实是很精巧的。所以我们要强调一点,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创造的一般法则,但不是唯一的法则。(课件展示)从选材上来讲,一枝常春藤,你觉得选材是大还是小呢

 那么陆蠡为什么要写一枝常春藤呢有什么寄托呢要把握散文的神,就需要进入读书的第二环节:细读涵泳。(课件)

 1默默细读,“涵泳功夫兴味长”。

 2随手批注,“不动笔墨不读书”。

 提示:

 挑两处让你心动的句子, 说说 心动的原因。

 找出“文眼”,理解其言外之意。

 三、品味语言

 (学生细读课文,做批注)

 (一)心动的句子

 师:哪些句子让你心动谁愿意和大家分享自己的 读书心得

 学生提出心动句,并简单分析原因。老师点拨时,注意落脚到“真性情”,并注意带领学生朗读。

概括主要内容的答题格式是:人物(事件)+干什么(怎么样)。

概括内容要注意:

1找关键词,抓中心句。中心句一般会明确地概括本文或本段的主要内容。

2用六个要素概括内容。叙事类的文章一般具备了六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答题格式就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经过结果如何。

体会作者情感:

“言为心声”。作者无论是写人、状物,还是叙事,都具有一定的写作目的,或褒扬、或批评、或肯定、或揭露,总之,作者的思想感情一定会在文中体现出来。

体会作者情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依据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是通过文章内容表现出来的,因而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就能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来。

2依据带有感情色彩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是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作者总会在字里行间表露出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有时甚至直接用抒情、议论的方法来宣泄自己的感情。

3依据含义深刻的语句、段落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作者在表明自己的态度时,力求明朗、显豁,以便于读者和自己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有时为了取得意味深长的效果,作者不直接表情达意,而是采用比较含蓄的方法说出言外之情。

对于蕴含在语句中的作者的态度,我们或者要联系作者写作时特定的历中背景,或者联系文章的写作手法,或者联系文音的主要内容,中心意思和结构层次进行理解,尤其要联系句子或语段所在的上下文的具体语境理解。

一、《贺新郎·秋晓》

作者:南宋蒋捷

1、原文

渺渺啼鸦了。亘鱼天,寒生峭屿,五湖秋晓。竹几一灯人做梦,嘶马谁行古道。起搔首、窥星多少。月有微黄篱无影,挂牵牛数朵青花小。秋太淡,添红枣。

愁痕倚赖西风扫。被西风、翻催鬓鬒,与秋俱老。旧院隔霜帘不卷,金粉屏边醉倒。计无此、中年怀抱。万里江南吹箫恨,恨参差白雁横天杪。烟未敛,楚山杳。

2、翻译

一夜醒来,听乌鸦声远去再听不到啼叫。辽阔的湖面上,陡峭的岛屿被寒气笼罩,意识到这是太湖的秋晓。昨晚在灯光摇曳中,凭着竹几做了一个梦,梦见马嘶人行于古道。

披衣起来搔着头,到室外察看星星有多少。此时月光淡黄天微明,连竹篱的影子也难见到,只有竹篱上,挂着几朵小牵牛花在争俏。大自然好像也嫌秋光太清淡,又特意增添些红枣。

原指望西风能把忧愁扫掉。结果西风反催人增添白发,与萧瑟的秋天一样同衰老。昔日庭院挂着帘幕隔寒霜,酣饮美酒,常在金粉屏风边醉倒。想那时是不会有而今这种感伤的中年怀抱。

现在流落万里江南,可恨身无半文难温饱,只能像伍员那样去吹箫乞讨;亦恨列队参差的南归白雁,横过天空是飞得那样高。

3、赏析

词的上片主要描绘了凄清、萧瑟的太湖秋景;下片词人借秋景抒发秋愁,在感慨流光易逝的同时,也寄寓了其亡国之痛和沦落天涯之悲。全词情中有景,景中有情,情景交融,风格悲凉清俊,造语朴素自然。

二、《贺新郎·吴江》

作者:南宋蒋捷

1、原文

浪涌孤亭起,是当年、蓬莱顶上,海风飘坠。帝遣江神长守护,八柱蛟龙缠尾。斗吐出、寒烟寒雨。昨夜鲸翻坤轴动,卷雕翚、掷向虚空里。但留得,绛虹住。

五湖有客扁舟舣,怕群仙、重游到此,翠旌难驻。手拍阑干呼白鹭,为我殷勤寄语;奈鹭也、惊飞沙渚。星月一天云万壑,览茫茫、宇宙之何处?鼓双楫,浩歌去。

2、翻译

垂虹亭浪潮涌起,想当年蓬莱山顶上海风直吹,摇摇欲坠。天帝派遣江神守护,八根柱子上有八条蛟龙环绕,并能喷烟吐雨,好不威风气派。昨晚巨鲸翻动了地轴,把飞檐抛到天空,只把垂虹桥留了下来,只留下一座横跨的垂虹。

太湖中有客舟靠岸,群仙若真的到此,宏大的队伍如何在此驻足。我焦急地手拍栏杆,想派善飞的白鹭前去送信,制止群仙前来,然而白鹭也因昨夜的重大变故远遁沙渚。

眼见星月满天,宇宙茫茫,什么地方是安全的避难所?暂且摇动双橹,高吟浩歌,四海流浪吧。

3、赏析

词中主旨在于借重虹亭抒发作者在宋亡之后无处容身的隐痛,上片描写了垂虹亭背后的故事,下片叙述了词人吴江之行。这首词语言凝炼,意境奇幻,让人意犹未尽。

三、《贺新郎·梦冷黄金屋》

作者:南宋蒋捷

1、原文

梦冷黄金屋。叹秦筝、斜鸿阵里,素弦尘扑。化作娇莺飞归去,犹认纱窗旧绿。正过雨,荆桃如菽。此恨难平君知否?似琼台,涌起弹棋局。消瘦影,嫌明烛。

鸳楼碎泻东西玉。问芳踪,何时再展?翠钗难卜。待把宫眉横云样,描上生绡画幅。怕不是、新来妆束。彩扇红牙今都在,恨无人,解听开元曲。空掩袖,倚寒竹。

2、翻译

梦中的黄金屋已然凄冷,可叹秦筝上斜排的弦柱似雁阵飞行,洁白的筝弦蒙上了灰尘。她化作娇莺飞回去,还能辨认出纱窗旧日的绿色青痕。

窗外正吹过细雨蒙蒙,樱桃加红豆圆润晶莹。这相思愁恨难以平静,君可知情?它就像琼玉棋枰,弹棋局起伏不定。孤灯相伴映出我消瘦的身影,总嫌那烛光太明。

鸳鸯楼上碰杯饮酒,玉杯碰碎美酒倾。试问她的芳踪,何时再能相逢?实在难以嫌头簪翠钗的丽影。欲把宫眉画成纤云式样,生绡的画幅描上她的秀容,只怕不是时兴的新妆。

歌舞的彩扇、牙板如今都在,只恨无人,能将大宋隆盛的乐曲听懂。空虚地掩袖拭泪,独倚着寂寞寒冷的翠竹。

3、赏析

本作是隐喻象征手法抒情之词。富贵的黄金屋隐喻往日繁华,如今只“冷梦”能到,暗示家国的败亡。“弹棋局”,表面为追忆与佳人弈棋情事,实则追杯南宋灭亡前的国势。

伊人用过的诸般物品还在,睹物恋人,实是对故国的悠悠情思。失落、孤寂、伤亡国、思往日,无限复杂情绪,全借失时佳人写出,耐人寻味。词意境迷离,深婉沉郁,极尽吞吐之妙。

四、《贺新郎·兵后寓吴》

作者:南宋蒋捷

1、原文

深阁帘垂绣。记家人、软语灯边,笑涡红透。万叠城头哀怨角,吹落霜花满袖。影厮伴、东奔西走。望断乡关知何处,羡寒鸦、到著黄昏后。一点点,归杨柳。

相看只有山如旧。叹浮云、本是无心,也成苍狗。明日枯荷包冷饭,又过前头小阜。趁未发、且尝村酒。醉探枵囊毛锥在,问邻翁。要写牛经否。翁不应,但摇手。

2、翻译

深深的闺阁绣帘垂地。还记得家人在灯烛边的绵绵话语,会心之处,嫣然一笑,酒涡迷人。万叠的山间城头传来哀怨的号角声,风把霜花吹到了我的袖口。

只有影子与我为伴,我东西来回奔走。望着远处,我不知家乡在什么地方,羡慕寒鸦可以在黄昏之后,回到杨柳树上它们的巢穴。

只有山还是和原来一样,叹息亡国之后时事的变化如此之大。明天将带上枯干的荷叶包着的冷饭,越过前面那座小山,设法谋生,以便糊口。

趁还没有出发,我再喝一口酒。幸喜那唯一的谋生工具毛笔还在,询问邻近的老翁需不需要抄写《牛经》,老翁只是摇手而已。

3、赏析

词的上片抒发词人孤独、凄寂的情怀;下片抒发词人穷愁之情,以离乱思家、落魄潦倒来表现兵乱战祸之创痛。词中描写词人流落漂泊心境的凄凉与衣食无着的困苦,真实具体、形象生动。

《贺新郎·兵后寓吴》通过今昔生活的对比,白描和赋的手法的运用,抒发离别之怨,思乡之情,使辞情更加悲楚沉痛。

五、《女冠子·元夕》

作者:南宋蒋捷

1、原文

蕙花香也。雪晴池馆如画。春风飞到,宝钗楼上,一片笙箫,琉璃光射。而今灯漫挂。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况年来、心懒意怯,羞与蛾儿争耍。

江城人悄初更打。问繁华谁解,再向天公借。剔残红灺。但梦里隐隐,钿车罗帕。吴笺银粉砑。待把旧家风景,写成闲话。笑绿鬟邻女,倚窗犹唱,夕阳西下。

2、翻译

蕙兰花散花出阵阵幽香,雪后的晴空,辉映着池沼馆阁犹如画景风光。春风吹到精美的歌楼舞榭,到处是笙箫管乐齐鸣。琉璃灯彩光四射,满城都是笑语欢声。

而今随随便便挂上几盏小灯,再不如昔日士女杂沓,彩灯映红了尘埃迷天漫地,车水马龙,万众欢腾。何况近年来我已心灰意冷,再也没有心思去寻欢逛灯。

江城冷落人声寂静,听鼓点知道才到初更,却已是如此的冷清。请问谁能向天公,再度讨回以前的繁荣升平?我剔除红烛的残烬,只能在梦境中隐隐约约重见往年的情景。

人来人往,车声隆隆,手持罗帕的美女如云。我正想用吴地的银粉纸,闲记故国元夕的风景,以便他日吊凭。我笑叹那邻家梳着黑发的姑娘,凭倚窗栏还在唱着“夕阳西下”!

3、赏析

词用今昔对比手法抒元夕感怀,表现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上片前半写往日元夕之盛况,后半写今日之清冷及自己心情之郁闷。

下片写往昔之繁华不再重来的无奈,包含着复国无望的深深的眷恋之情。这首词风格较为自然,词意始终在流动中,无一凝滞。

在追琢中显出自然之本色 。或直描,或问写,或借梦境,着力处皆词人所钟之情,情韵兼胜,沉痛感人。

蒋捷(生卒年不详)字胜欲,号竹山,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先世为宜兴巨族。咸淳十年(1274)进士。宋亡后,遁迹不仕。元大德间宪使臧梦解、陆兆」交荐其才,卒不就。卷《四库总目提要》称其词「练字精深,调音谐畅,为倚声家之榘矱」。周济《介荐斋论词杂著》云:「竹山薄有才情,未窥雅操。」冯煦《蒿庵论词》亦云:「其全集中,实多有可议者。」刘熙载《艺概》卷四则云:「蒋竹山词未极流动自然,然洗炼缜密,语多创获。其志视梅溪较贞,其思视梦窗较清。刘文彦为五言长城,竹山其亦长短句之长城欤?」

他平生著述,以义理为主,著有《小学详断》。词作多抒写家国之思、河山之恸。但不是正面直接地反映,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塑造一些落寞愁苦的意象,其中寄寓着怀恋故国的一片深情。内容比较宽泛,风格或沉郁悲凉,或潇洒疏俊。语言精于冶炼,有的明白如话,有的尖新动人。应是卓然独立于辛、姜二派之外的杰出词人。

其代表作首推《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高度概括了作者少年、壮年、晚年三个时期的思想和感情。通过人生三部曲,反映了宋末元初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具有丰富的内涵。《一剪梅·一片春愁待酒浇》也是脍炙人口的佳作。特别是其中写舟过吴江时,「江上舟摇,楼上帘招」以及结句「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为人们广为传诵。蒋捷不光是炼字精深,语多创获,还在词体上有所创新。《贺新郎·兵后寓吴》是词史上独创一格的叙事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317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