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诗歌物象的作用

分析诗歌物象的作用,第1张

意象是诗歌的基本元素,是理解作者思想和诗歌背后文化意蕴的关键。如果我们熟悉这些意象,一定会对鉴赏诗歌有很大帮助。接下来包学习APP为你盘点那些年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

同为现代人的我们,沟通起来还时常卡壳呢,不用说读懂古人及他们的诗词歌赋了。幸好,还是有规律可循的,比如说那些固定的又常见的景、人、物、事……弄懂了它们,也算是多了一把鉴赏古诗文的钥匙吧。

小编乱入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就古典诗词而言,诗人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而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以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对之进行多维解读,是鉴赏诗歌的钥匙之一。

1.冰雪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月亮

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柳树

以折柳表惜别。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如《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语文是高考的第一科,所以我们在答高考语文时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让我们在语文上有不错的发挥,这样有利于我们下面的考试,所以我们在平时就应该不断积累、将强训练。今天,我和大家分享一篇《意象与物象的关系是什么》,帮助大家在高中学好语文。

  在诗词中,许多物象代表着一个固定的情感,于是就构成为人们所认可的意象。松有坚韧挺拔的性格,竹有刚正有节的操守,梅有傲霜斗雪的风骨,而水仙刚是冰清玉洁的象征等等。而许多物象可以构成情趣各不相同的多个意象,更值得我们研究。

 柳,是古典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柳”和“留”谐音,“柳——留——惜别——依依不舍”,古人的联想十分丰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霖》),表达了对故乡、恋人的眷恋

 其次柳还是倔强的弱者形象。“枝弱不胜雪,势高常惧风。雪压低还举,风吹西复东。”(白居易《有木诗八首》)杨柳的样子虽弱不禁风,当风雪袭来时,它却顽强地与之抗争。

 其三也可以表现朴实无华的君子形象。 “城中桃李须臾近,争似垂杨无限时”(刘禹锡《杨柳枝词》)。城中艳开一时的桃花李花转眼间就凋谢净尽,怎似那倒垂的柳条能长时间的喷绿吐翠。与势利的“桃李”对比,“垂杨”朴实无华的君子形象便跃然纸上。

 同样是江水这一物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寄予了作者旷达豪放的胸襟。“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霖》)表达的却是寂寞孤独与对恋人的不尽思念。“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相见欢》)江水这一物象却构成了“浓重的哀怨”之意象。

 大千世界,物象数不胜数,只有进入了诗人的作品,赋予了诗人特定的情感,才有可能成为意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同一物象,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也会成为情感迥异的意象。

 以上就是我为大家分享的《意象与物象的关系是什么》,希望大家在平时的考试中就加以训练,这样我们在高考中就会比较从容了,祝大家成功。 c_kan();

物象与意象

古代诗文理论中,"物象"与"意象"是两个较为常见的审美范畴,而"意象"更为当代诗论所推重。

物象,原指具体事物的形象或景象,如曹植《七启》:"独驰思乎天云之际,无物象而能倾。""物象"一词用于诗文理论,见唐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序》称李白:"予观其壮浪纵恣,摆去拘束,模写物象,及乐府歌诗,诚亦差肩于子美矣。"南宋魏庆之所编《诗人玉屑》卷四谓:"摹写景象,巧夺天真,探索幽微,妙与神会,谓之物象。"可见,模写物象所要求的,不仅有外观的形似,更有内在的神似。

诗文创作,离不开模写物象,"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礼记·乐记》)。物象的获得,不是凭空虚构;凭空虚构,是创作不出生动具体的物象的。陆机说:"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文赋》)生活,是获取物象的源泉。但物象并不等同于生活中客观存在的物状,"物象"所指,是艺术作品中模写的事物形象或景象,它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它浸透着艺术家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理解。《文赋》说:"体有万殊,物无一量,纷纭挥霍,形难为状。"这揭示了:由于作家才性气质各不相同,因而观察事物就有不同的方式和角度,出现在作品中的物象也就千变万化,复杂多样,即刘勰所谓:"物有恒姿,而思无定检,或率尔造极,或精思愈殊。"(《文心雕龙·物色》)

物象的创造,离不开艺术的想象,只有借助想象的翅膀,才能"情曈昽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文赋》)。否则,刻舟求剑,只能是一堆死物体、死景象。

物象既离不开艺术的想象,同时也离不开情感的注入,前者出乎外,后者游乎内。刘勰说:"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文心雕龙·物色》)物象的色彩和音响的安排,取决于作者的主观情感,而不是随便的涂抹和搭配。梅尧臣《答裴送序意》:"安取唐季二三子,区区物象磨穷年。"物象创作之艰苦,由此可以想见。

在诗文作品中,物象是通过语言文字而呈现的。以语言文字刻画模写物象,则要讲究一定的艺术技巧。"物色虽繁,而析辞尚简,使味飘飘而轻举,情哗哗而更新。"《文心雕龙·物色》)物象的创造,要做到既有"味"又有"情",就需要文字的熔炼剪裁。刘勰还说"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所追求的就是超出文字之外的物象之"味"之"情"。唐末司空图也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与极浦书》);清代王士禛说:"咏物之作,须如禅家所谓不粘不脱,不即不离,乃为上乘。"(《蚕尾文》)所强调的不仅是物象的外观,而且包括内在的神韵。这些都是对物象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比物象更高一个层次的是意象。意象指意义的形象,或谓化意义为形象。在古人看来,"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王弼《易略例·明象篇》)意变,象也变,故意象非同物象之普通可见,而常常显得独特非凡。"白发三千丈"就是一个典型的意象,读者获得的是诗人心中痛苦持久的愁恨感觉,所以白发三千丈的"象"就显得次要而易"忘"。

物象注重于外观,故修辞上多运用比喻;意象强调在心内,故修辞上常运用夸张。物象的视角关注是由外及内,而意象则更多的是由内向外。由外及内易陷入摹仿,由内而外则需要创造,所以元稹的提法是"模写物象"。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首次用"意象"一词论述陶钧文思:"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可见,意象不是一般庸才能够创造的。唐末司空图《诗品》也说:"意象欲出,造化已奇。"新奇与意象是紧密相连的。岑参描写西北边塞的诗,极富新奇的夸张,所以宋代刘克庄《后村诗话》评道:"郊、岛辈月锻旬炼而成者,参谈笑得之,辞语壮浪,意象开阔。"宋代姜夔也提倡作诗要"意中有景",正是意象的另一说法。

结合具体作品来看物象与意象的差别,宋代范温有一段话可以举隅反三。他说:"形似之意,盖出于诗人之赋,'萧萧马鸣,悠悠旆旌'是也;激昂之语,盖出于诗人之兴。'周余黎民,靡有孑遗'是也。古人形似之语,如镜取形,灯取影也。故老杜所题诗,往往亲到其处,益知其工。激昂之语,孟子所谓'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初不可形迹考,然如此乃见一时之意。余游武侯庙,然后知《古柏诗》所谓'柯如青铜根如石',信然,决不可改。此乃形似之语。'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云来气接巫峡长,月出寒通雪山白',此激昂之语,不如此则不见柏之大也。"(《潜溪诗眼》)写法上,物象常表现于赋,而意象则表现于兴。

物象,要在写物;意象,重在达意。物以象明,意以象传,两者都离不开象。但物象如画桥碧荫,容易绮丽;意象却如悠悠花香,追求蕴藉。物象偏于露,意象侧于藏。露之过甚,变为浅显;藏之过深,反生晦涩。前者如白居易、元稹的某些诗,后者有李商隐的《锦瑟》可为代表。

无象,也无以成境界;得象,境界始以开拓。模写物象,易生实境;创造意象,常变虚境。王国维所谓的"写境"与"造境"之分,实际上还是基因于"象"的不同。

物象与意象的区别不是绝对的。模写物象,不能不托物寓意,以求生动活泼。创造意象,同样要借物达意,以免空洞无味。

一、被低估的“物象”

“物象”一词古已有之。白居易《金针诗格》中提道:“象,谓物象之象。日月、山河、虫鱼、草木之类是也。内外含蓄,方入诗格。”其中“物”是客观自然物,“象”是自然物在文学作品中形象的表征。“物象”与“意象”的差别在于,后者常被看作借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而“物象”更偏向于“物”的层面,即更具物质性。因此,在讨论小说作品时,“物象”更为恰切。

“物”在小说中常被作者精心设计为贯穿叙事的重要道具,与主题密切相关。例如法国作家普鲁斯特的长篇小说《追忆似水流年》。小说的重要角色恰恰是打开“我”回忆闸门的“小玛德莱娜”点心。这一“物象”的意义早已超越了道具层面,点心与人的关系也并非表层知觉的联系,而是由感觉经验维系的时间和记忆纽带。这种“物我关系”“感知与记忆”才是作者想要论及的核心问题。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在《新千年文学备忘录》中高度肯定了“物”在叙事文本中的重要性:“一个物件出现在叙述中,就立即充满某种特殊力量。恍如一个磁场的,及恍如那个不可见的关系组成的网络中的一个结。一个物件的象征意义,也许很明显,也许不那么明显,但是在那里。我们甚至可以说在—部叙述作品中,任何物件都总是神奇的。”的确,物与人的“亲密的纠缠”是每个人必须要处理的关系。“最普通的物也有能力象征人类最深的焦虑和渴望,物应该被视为是个体与社会经济结构的重要关联”,由此观之,关注和研究被小说家深度加工过的“物象”,能扩开我们品鉴小说艺术的新视野。

二、“常春藤叶”的四重境界

欧·亨利名篇《最后的常春藤叶》常讲常新,题目中的“常春藤叶”在课文中至关重要,但是仅分析常春藤叶渲染环境和小说线索的作用,似乎又把它窄化成了一个有作用的道具。在本节小说赏读课的设计中,以读出“物象”的境界为任务,旨在引导学生掌握分层次解读“物象”的思维方法。

1.自然之物。

常春藤叶的第一重境界是作为自然之物,从物自身的特性和含义出发,小说会赋予自然物以象征意义。

在预习查找资料环节,学生了解到常春藤叶除了作为常绿植物本身暗含希望之意,在希腊神话中还是酒神狄奥尼索斯的象征,有着自由快乐、不朽青春等内涵。从小说主题来看,选择“常春藤叶”作为核心物象,与其象征意义是有关的,但落实到小说文本对于“物象”的塑造时,有意思的问题出现了:学生发现小说中对这一“物象”的设计,恰恰不符合这个物本身的特点,或者说是反逻辑的。作者是将“常春藤叶”当作环境要素,将其置身于一个特殊的环境中。

2环境中的物。

常春藤的第二重境界是作为小说里设定的“环境中的物”,渲染小说的气氛。

小说中的故事背景发生在19世纪末美国纽约的底层艺术家聚居区格林威治村,它同时也是小说中“常春藤叶”的生长环境。从它的出场描写来看,它根本不“常春”,不仅缺乏生命力甚至接近枯萎。

一株极老极老的常春藤,纠结的根已经枯萎,攀在半墙上。秋季的寒风把藤上的叶子差不多全吹落了,只剩下几根几乎是光秃秃的藤枝。

问题便是最好的切入口,笔者引导学生通过跳读,寻找这株藤叶生长的特殊环境。学生在爬梳文本时发现小说笔法像一个长镜头在推进:“纽约华盛顿广场西面的‘艺术区’(格林威治村)”“一个错综复杂狭窄而苔藓遍地的小巷中,一个空荡荡阴沉沉的院子里”“一座低矮的荷兰式小阁楼的一堵松动残缺的砖墙上”。环境特点是阴冷、萧索、破败。

学生很容易地发现,藤叶作为“自然物”沾染了大环境的气息。而小说还铺垫了社会环境,这是个繁华都市底层的、肺炎肆虐的艺术区,对作为环境要素的“藤叶”的描写自然能够渲染小说枯索病态的氛围,而它也将与故事中的人和事发生关联。

3人物眼中的物。

常春藤叶的第三重境界是作为“人物眼中的物”,能够反映人物心理。小说如特写镜头一般将读者的视线定格在那“距我们的主人公琼珊的病床有20英尺远(6米)”的藤叶上,叶子与主人公在空间位置上的关系已经建立起来了。作者特意将读者的视线,由这株反常的叶子引向这座繁华都市中不为人知的阴暗角落里的人与事。叶子便是那“窥豹”之“管”。顺着作者的思路,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叶子与人的特殊关系,人物对藤叶的评价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小说第23段借由苏艾之口轻描淡写地点出了常春藤叶与琼珊的心理关系:“一向喜欢”。

老藤叶同你的病有什么相干?你一向很喜欢那株常春藤,得啦,你这淘气的姑娘。别发傻啦。

“常春藤叶”“那不勒斯海”都是琼珊曾经明媚的梦想,这株叶子一定绿意盎然过,之所以此时在她心中是“可怜的厌倦的”,恰是作者对叶子的反常设计,呼应人物所处的反常生命状态——肺病严重。

紧接着,叶子与人物更紧密的“生命关联”由“数叶子”这个情节凸显出来。欧·亨利用叶片凋落的数目为琼珊进行生命倒计时,最后一片叶子的意义也被抽象化成了人物意念中的生与死,希望与绝望的临界点。

在此处,我设置了诵读和讨论环节,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为何花了七个段落写“数叶子”情节,体会琼珊此时矛盾的心理。学生通过讨论,明白了绝望的心境让琼珊把最后的藤叶作为死神的化身、苦难世界的终极,同时也把过去最爱的藤叶,当作与世界最后的牵连和精神支撑。此时叶子的生命征兆已与她的命运关联起来了,也就是建立起了更深层的生命关系。

空间关系是我们与物最普遍的关系,心理关系是我们的情感对物的投射,带有主观性,而能与人产生生命关系的物,除了赖以生存的水和食物,几乎屈指可数。这便凸显出常春藤这一物象在小说中的独特性。小说通过几个人物对藤叶的态度,折射出了不同人的心理。由文本细读,学生很快会发现苏艾眼中的常春藤叶是“莫名其妙”的。她谙熟藤叶与琼珊的第一、二层关系,却无法明白这层生命关系产生的缘由。而此时才出场的人物老贝尔曼一开始就带着不屑和愤怒在嘲讽藤叶的 “可恶”。

难道世界上竟有这种傻子,因为可恶的藤叶落掉而想死?我活了一辈子也没有听到过这种怪事。

作者特意插入一段对老贝尔曼背景的交代,他是个在生活和艺术上潦倒失意的人。也许是“同病相怜”,使得他更能理解一个在生命中失意的人。可他为何憎恶一个与他不相干的“藤 叶”呢?

文中反复着墨的词语“杰作”和一块闲置了25年的空白的画布引起了学生注意。因为未曾着墨,就像那未落的叶子,给杰作诞生留有希望和可能性,而一旦画上去失败了,就哀莫大于心死了。空白画布之于老贝尔曼,正像“最后的常春藤叶”之于琼珊,形成绝妙的呼应。这也就自然而然地解释了,为什么老贝尔曼最能明白绝望中最后的希望是绝对不能抹杀的。他对叶子的嘲讽愤怒是觉得不值得,因为懂得,他才不惜在风雨之夜,用久置的画笔慰藉一个同样失意的生命,以生命来守护这份希望。

4艺术品的物。

小说中常春藤的“第四重境界”是作为“艺术品的物”,升华小说的主旨。

全文的高潮自然推进到最后一片“常春藤叶”上——那片画上去的,作为“艺术品的物”。对于真叶子是否凋落,小说巧妙地留白,读者自然想得出。而读者意料之外的是老贝尔曼画的叶拯救了琼珊。通过之前的分析,学生已经明白,老贝尔曼是深层理解了“最后一片叶子”在琼珊心中的分量,即明白了物与人的生命关系,才会选择去画。他画得如此完美,能够以假乱真,拯救了琼珊,而生命与生命之间的慰藉,让这片叶子不仅具有艺术美,更绽放着人性的光辉。至此,可以引导学生展开合理联想,探讨这幅杰作和小说主旨的关系。学生能够认识到,在每个人处于绝望之时,心中都会有最后一片叶子,它带有了一种哲学意味。能够为他人守护住这片叶子,就能够启示生命,扭转人的命运。放在欧·亨利所书写的时代背景中,资本主义的金钱物化逻辑下,“最后的常春藤叶”也已经不单是个“自然物”“环境中的物”,而是成了美化人心与世界的“艺术品的物”,成了人生杰作,不知道能给多少人心中带来一抹长久的 绿意。

在这堂课的探索下,学生惊奇地发现“常春藤叶”这个物象的含义是如此丰富,一起总结了它的四重境界:“自然物”的常春藤叶是自由青春的象征;在特定环境中,藤叶是时代和社会环境的投影;作为人物眼中的物,既能暗示人物的生命状态,投射人的心理,还能推动情节的发展;作为艺术品的常春藤叶,是集高超的艺术美和伟大的人性美为一体的杰作;而升华为哲理的“最后一片叶子”,是灰暗阴冷社会中一抹难得的绿意,是绝望之境中的转机,是开启新希望的生命启示。

由此,这节小说赏读课围绕物象,其实把小说想表达的内涵和作者的生命关怀,都贯通起 来了。

三、小说中的“物象”之境

借由上述课例分析,我们发现,“物象”实则是打开小说之门的一把金钥匙,它对于小说的意义是超越“环境描写”和“行文线索”之限的。它是可以勾连起小说形象刻画、主题赋意、情节结构的小说要素之一。

同时,小说物象的内涵也是有层次的,“常春藤叶”作为“自然物”“环境中的物”“人物心中的物”和“作为艺术品的物”的四重境界,启示我们可以从物的特性、情感载体、艺术手法、哲学内涵等层面去探索“物象”的表意空间。这些多层次的意义空间构筑了小说中物的不同境界。我们可以把它简化总结为物的自然境界——情感境界——艺术境界——哲理境界。

通过这一堂小说赏读课,学生可以借此学会一种举一反三分析物象的方法,把它代入到其他小说的读解之中。当然方法终究是其次,最重要的是,学生会发现优秀小说家细致深切的生命关怀,不仅投注于人,也寄托于物。借由物的境界,能够读出作家思维的境界,品味人生的境界,这将增添许多探索小说的乐趣。

意象:是诗歌艺术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基本单位。“意”即主观情感,“象”即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意象即为融入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就是含有“意”的“象”,就是“意象”。意象是诗歌艺术构思的形象元件,诗歌的意义就是由若干意象的内蕴所组成的。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的诗词作品。

鉴赏具体作品的时候,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观两方面融合的程度。

梦想的追逐注定是孤独的旅程。一路走过,有些脚印如风干的尘埃,在雨的冲刷下,不见痕迹;有些脚印如雪途的蹒跚,在沉重的步伐中,独成蹊径。当哪天我们蓦然回首时,就会发现那些成为一道道风景的,不是在平坦的大道,而是在泥泞曲折的小径。也许有人会问:“你曾经走了那么多弯路,现在后悔吗?如果让你再选择一次,你还会做出与当初一样的选择吗?”不可置否,我们在走了那么多弯路后,不经意的一次回望,或许会发现几条更平直的路,那就是经验或教训。或许,我们会想,如果我们早些发现,就可以少走很多弯路,也就不用忍受坚硬的沙石磕脚的疼痛,坎坷难行的山道阻挡的无助;也就不用在摔的遍体鳞伤时,还咬牙站起来对自己说一句“没事”,不用在累的风吹即倒时,还强撑着从疲倦的嘴角挤出一抹微笑……是啊,有平直顺畅的路不走,为什么要走弯路?所以,多少人顺着前人的“经验之路”,走得平稳了许多,顺利了许多。成功,对他们而言,比那些走弯路的人,来的更容易,却也少了许多“不曾走过,怎能懂得”的体验。

没有风雨的天空,怎会有彩虹?没有波澜的大海,怎会有生命?若云彩给了天空绚烂,那么,风雨便赋予了天空变幻与神秘;若江河赋予了大海浩瀚,那么,风浪便诠释了大海生命。当你说你后悔走过那么多弯路时,你也就失去了一份升华自我的宝贵财富,忽视了一些刻骨铭心的记忆。

常常听到父辈们的诫导:“不要走这条弯路。”他们深知那些路走起来有多么艰辛,不希望我们再受一样的苦。只是,年少轻狂的我们,对那些告诫不以为意。因为有些路是要走过之后,才知道那是岔路纵横的弯路,还是通畅无阻的直路。我们总以为在路的远方,有无数美丽的风景和成功的惊喜。现在,那些所谓的经验越来越多了,个性却越来越少了。越来越多的人从他人成功的经验中,少走了许多弯路,规划了一个更平稳的未来。只是,敢于走与众不同的路,从走的弯路中发现真我的人越来越少了。

一路走过,快乐与忧伤相随,挫折与顺境比肩。有些路走过与没走过,隔了一个切身的经历,何悔之有?及至暮年,翻开记忆的卷轴,或许我们还会为自己走的那些弯路时的义无反顾,会心地一笑。

我们应该庆幸,我们走的弯路才会和别人的不同,个中体会也不同。因为,路走得弯,会更长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3241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1
下一篇2023-07-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